高中語文赤壁賦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1-09《滕王閣序》與《前赤壁賦》之“悲情”比較談。
唐上元二年九月的一天,當天才詩人王勃在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兼具的滕王閣宴集中極娛游于暇日的時候,卻忽然間興盡悲來于是有了千古名文《滕王閣序》;宋元豐五年的一個月圓之夜,一代文豪蘇軾駕一葉扁舟,游于赤壁之下,當他在飄然若舉、遺世忘情的快意中禁不住扣舷而歌的時候,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卻使他愀然動容、悲從中來于是有了曠世杰作《前赤壁賦》。筆者以為,悲情正是解讀兩篇名作的關(guān)鍵之所在。因而,對這兩篇作品中的悲情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比較,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兩篇杰作思想內(nèi)涵的認識。
一、悲情的觸發(fā)即景生情、由樂而悲
在悲情的觸發(fā)上,兩篇文章是相近的,概括而言,可以說都是即景生情、由樂而悲。
《滕王閣序》在盛贊洪州的地勢雄偉、人才杰出和宴會的盛況之后,即展開了對滕王閣周圍景致的描繪那濃淡相間、有聲有色的畫面,那開闊而深邃的意境,連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早已成為文學史上傳誦不衰的寫景文字。壯美迷人的清秋美景,響遏白云的絲竹之聲,更有四方才俊、濟濟一堂,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賢主、嘉賓一應(yīng)俱全,文人才俊們在此恣意暢游、揮毫逞才,盡享人生之樂。然而,無論是美景輕歌還是清酒良宴竟都沒能夠使我們年輕的詩人忘懷于悲情,這悲情來得是這樣突然,似乎是在猝不及防之中:剛剛還是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卻突然發(fā)出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的浩嘆。
《前赤壁賦》在開頭交代了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之后,作者捕捉住眼前最富有特征的清風、明月、江水等自然景物,揮灑自如地描繪了一幅秋江月夜泛舟圖。秋月皎皎、江天一色,在這清幽靜謐、廣闊無垠的蒼茫夜色中,任小舟隨波飄然而逝。此刻,作者仿佛已完全忘卻了仕途的坎坷、貶謫的遭際以及一切世間的煩擾,遺世獨立、飄然欲仙,仿佛真的要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了。加之以美酒助興,欣悅之情愈加勃發(fā),以至扣舷而歌。然而,那悲戚的簫聲的傳入使作者不能不受到感染,而終于使他由樂轉(zhuǎn)悲。
樂與悲本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情感,但這種由樂而悲、樂極生悲的情形卻頗具普遍性:在歌舞良宴的歡娛中會產(chǎn)生悲情:然樂極則哀集,至盈必有虧,故曲終則嘆發(fā),宴罷則心悲也(《抱樸子內(nèi)篇暢玄》);在山水游賞的欣悅中也可以產(chǎn)生悲情: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莊子知北游》),傳世名作《蘭亭集序》不也是王羲之在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之際的悲慨之作嗎?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言:人情樂極生悲,自屬尋常,轉(zhuǎn)樂成悲,古來慣道(錢鐘書《管錐編》)。www.lvshijia.net
二、悲情的內(nèi)涵
盡管有著時代背景、作者身世經(jīng)歷、思想觀念諸方面的不同,但是,若深入挖掘兩篇名作中造成作者悲情的內(nèi)在緣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篇名作中悲情之內(nèi)涵都是由這樣兩個基本的方面構(gòu)成的:
其一,仕途坎坷、不遇于時的悲慨
先來看《滕王閣序》。王勃少年時便顯露出卓異的才華,六歲便能詩善文,十五歲時上書右相劉翔道,指陳國事,還不滿十六歲就做了沛王府修撰。然而這樣一位少年天才卻過早地遭遇了人生的挫折。當時皇宮里流行斗雞的游戲,正擔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出于捧場添樂的動機,為沛王作了一篇《檄英王雞》助興。這篇游戲性的文字卻惹怒了高宗,認為這是有意挑撥皇子之間的關(guān)系,于是將王勃逐出沛王府。對于年僅十九歲的王勃來說,這次打擊來得實在是太突然,簡直就像上天在猝不及防中給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出身于世代通儒之家、有著懷珠抱玉之才的天才詩人本有著高遠的政治抱負,可在他還未來得及一展鴻圖的時候,就不幸過早地折斷了飛翔的羽翼。王勃被迫離開京城,在巴蜀漂泊幾年之后,才再度出仕。可萬沒想到,一個更大的打擊又接踵而至:因私藏罪奴之事,王勃大禍臨頭,被處以死刑。恰巧趕上此年八月大赦,王勃才得以免刑。而父親卻因此事所牽連,被派往南方偏遠的交趾任職。王勃正是在遠赴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經(jīng)過洪府寫下的《滕王閣序》。了解了王勃這樣的坎坷經(jīng)歷,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那四美兼具的歡娛的宴會中,詩人會發(fā)出個人身世的深沉慨嘆: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遭遇了這樣的生死大劫、人生重創(chuàng)后,似乎再美好的山水、再盛大的宴集也難以讓自己忘懷心中的創(chuàng)痛,所激起的只能是長安日遠、客留他鄉(xiāng)的漂泊之感,一種熱鬧是別人的,我什么也沒有的凄愴。更讓詩人感慨的是,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自己的不遇又何嘗不是坎坷于唐堯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夏日諸公見訪詩序》)?個人的不遇既不能歸咎于時代的渾濁、君主的昏聵,那叵測而詭秘的命運又該讓人如何把握?
在《前赤壁賦》中,誘發(fā)作者悲情的直接緣由似乎是客之簫聲的吹奏。然而,由于作者采用的主客問答的形式是辭賦的常見寫法,因而這里的客我們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曾有過的消極悲觀思想的代言者。既然如此,那么作者情緒上的由樂轉(zhuǎn)悲其實并非由于什么外在的誘因(客之簫聲的吹奏),而是作者感情發(fā)展的一個自然流程,是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一個真實的發(fā)展階段。那么,這種悲情究竟因何而生呢?
盡管作者在這篇作品中并未直接抒發(fā)自己貶謫的抑郁之情,但了解蘇軾生平的讀者們自然不難讀出,這悲情首先是源于作者政治上的失意。你看,在飲酒樂甚之際,無意識中唱出的歌詞竟也是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屈原以來,文人騷客在詩章中以男女喻君臣就已成為一種屢見不鮮的傳統(tǒng),因而這里的美人顯然可以看作是暗喻宋神宗。蘇軾青年時代就有平治天下的遠大抱負: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ā肚邎@春》)他曾積極上書,力勸皇帝改革弊政、勵精圖治。然而,因與新黨持不同政見,他的諸種建議都未能為神宗采納,蘇軾只好自請外放。元豐二年,正在湖州任上的蘇軾以作詩毀謗新法的罪名被捕入獄,在獄中他自度必死,甚至寫下了《獄中寄子由》這樣近乎遺書的作品。由于一些元老重臣的積極營救,蘇軾才幸免于難。烏臺詩案事件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挫折。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貶居偏遠的黃州,蘇軾在內(nèi)心深處仍抱著得到帝王重用、一展政治抱負的期望。在這里,作者的悲情實與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表達的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的思想感情并無二致。
在下文中,作者借客之口解釋說,悲情之產(chǎn)生乃是因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不論是像曹操那樣的一世之雄,還是像你我這樣渺小如滄海一粟的凡夫俗子,都必然會消逝在歷史的煙云中,永恒的只有天上的明月、面前的江水。然而,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wèi)靈公》),正因為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正因為肉體必然會腐朽,人們才越發(fā)去執(zhí)著地追求不朽的生命價值。儒家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追求正是這種生命價值觀的體現(xiàn)。作者在《前赤壁賦》中說到的是曹操,在同一時期作于黃州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反復說到的則是少年英雄周郎。曹操與周瑜,一個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一個是瀟灑倜儻、談笑破敵;一個是幽燕老將,氣韻沉雄,一個是少年英雄,意氣風發(fā)。他們雖早已作古,但他們所成就的英雄偉業(yè)卻彪炳史冊;而自己如今已年過不惑,卻素志難伸、無所作為。撫今追昔,怎能不讓人有年華虛擲、壯志難酬之慨?!
相關(guān)閱讀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 滕王閣之聞名
1、王勃一序傳千秋
王勃登閣作序的傳說故事,梗慨如下:
王勃被逐王府,父親王福受到牽累,貶遷南海炎熱之鄉(xiāng)的交趾為官。上元二年(675),王勃從山西動身,萬里迢迢去看父親。坐船逆長江而上,來到江西與安徽地界。在彭澤縣東北,東流縣西南,有一座馬當山,形勢險峻。唐朝詩人陸魯望有《馬當山銘》為證:“山之險莫過于太行,水之險莫過于呂梁,合二險而為一,吾又聞乎馬當?!?/p>
王勃的船到馬當,突遇風浪。船不能開。王勃問:“船已到什么地方?”艄公說:“已到馬當山下?!庇谑牵茱L馬當山廟下,船上人都登岸縱覽風光去了。
王勃也到廟里觀瞻了一番,又賞玩江景多時,正想回船去,突然見一位老者坐巨石塊上,須眉皓白,貌若神仙,王勃整衣向前,與老人作揖,老人遙指,問:“來的是王勃嗎?”
王勃大驚,說:“正是,不知長者何以得知?”老者說:“明日重九,滕王閣有高會,若往赴宴會,作為文章,足垂不朽?!?/p>
王勃笑,答;“老丈有所不知,此地距洪都六七百里,一個晚上那里到得了呢?”
老者也笑道:“你只管上船,我當助清風一帆,使你明日早達洪都。”
王勃肅然起敬,問:“拜問老丈,你是神還是仙?“
老者笑而遠遁。隱隱聽見“吾即中源水君“。只覺祥云縹緲,瑞氣盤旋,腳底下船箭一般朝鄱陽湖方向而去。果然是: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第二天一早,正是九月九日,洪都府閻都督果然開宴,遍請江右名儒。席上有澧州牧學士宇文鈞,還有進士劉祥道、張禹錫等。閻公再三起身,對諸儒道:“帝子舊閣,洪都絕景,在座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閣記》,刻石為碑,以記后來?!霸瓉?,閻公女婿吳子章早隔宿草就序文,故在座諸公假裝不敢輕受,只一心要推讓給吳子章,好讓閻公翁婿名利雙收。愉好輪到王勃面前,王勃便不推遲,慨然受之,滿座俱驚。閻公哂笑,暫退更衣。喊:“敬酒。”王勃欣然持觚,對客長飲,酒酣,索筆求紙,文不加點,滿座又驚。小吏跑步報所寫詩文,當報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道:“此乃老生常談,誰人不會!”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道“此故事也。”吏三報“襟長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公不語。吏又報到“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閻公喜,說:“此子視我為知音。”吏再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聽罷,以手拍幾,說:“此子落筆若有神助,真天才也!”滿座盡皆失色,閻公更衣復出,攜王勃之手,盛酒滿觚,王勃酣醉。閻公大喜,說:“帝子之閣,有子之文,風流千古,使吾等今日雅會,亦得聞于后世。從此洪都風月,江山無價,皆子之力也吾當厚賞千金。”席散,公府官吏余興未消,問王勃下人:“請問你家王博士,常酒醉寫文章嗎?”
下人笑答:“博士凡寫文章前,不堪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一飲而盡,然后蒙被大睡,稱為腹稿。然后,一躍而起,寫成文章,不改一字。王博士今日只飲酒,假若飲墨,其文章更好?!?/p>
眾人聽完,面面相覷,將王勃譽為神人。
傳說,王勃大筆揮毫作了《滕王閣序》不待辭別,攜了下人,便匆匆離席下樓,直奔江邊而去。
眾人正告退之際,閻都督又喝一聲:“慢,請諸位回來。怎么結(jié)尾一詩,末一句空一字未寫?”
眾人近前,果見詩空一字。
閻公說:“只怕是我等輕慢了王詩人,故空一字作難大家來猜,大家就猜猜罷?!北娢娜嗣婷嫦嘤U。
便有人說:“檻外長江自流”,所空的字就是“獨”字,也有的說是“船”字。問到吳子章,他冥思苦想了良久,也只是說“水”字。
閻公露不喜之色,說;“獨字太淺,不合王郎詩境;船字太俗,不足論;水字太露,毫無詩意?!北娙酥弊聊サ教炝?,竟沒有猜出付佳句來。
閻公問:“此時王勃船到何處?”
衙衛(wèi)答:“最快到了豐城。”
閻都督命令:“你快馬先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毖眯l(wèi)得了都督之命,快馬加鞭,追上王勃,衙衛(wèi)說明來意,王勃但笑,久之,說“王勃乃一介書生,豈敢戲弄都督大人!我將這一字寫在你手心上,你定要握緊拳頭,見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則此字會不翼而飛。:便索了一支筆,并不蘸墨,就在衙衛(wèi)手心里畫了一陣,令其握拳,拜別。
只說衙衛(wèi)回府,就閻都督面前伸開手巴掌,竟空無一字。閻公自語:“怎么會空空如也,空空如也呢?千金難買一字??!”猛然一驚,莫非是一“空”字。
“妙哉!好一個‘空’字!”眾文人齊聲附和稱贊。
閻都督拍案稱絕:“‘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個‘空’字用得妙,萬千感慨,盡在這個‘空’字上?!?/p>
滕王閣千載盛譽不衰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本文開首所引清代詩人尚《憶滕王閣》五言古詩的詩句作了極好的回答。原因就在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秋日登洪俯滕王閣餞別序》。據(jù)傳,神童子安即席揮毫,“年十有四,時譽斯歸”(楊炯語)。此文有如石破天驚,頓令滕王閣名噪天下。
。。“王勃一序,膾炙千古?!保ㄍ醴蛑Z)后世文人為滕王閣所寫作的詩文連篇累贖,難以勝計,但“言必稱王序”,亦無一篇能與之相媲美。清順治年間,巡撫蔡士英重建滕王閣,并大量征集詩文,他曾說:“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為著。”此話有理,子安一序,滕閣千秋。這座迭廢迭興的江南名樓,乃是一部“文以閣名,閣以文傳”的歷史佳話。
序以閣名,閣以序傳。滕王閣之所以名揚天下,歷千載而盛譽不衰,全賴王勃的不足千字的序詩。其實,豈只滕王閣如此,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山西的鸛雀樓也未嘗不是這樣!黃鶴樓賴崔灝的詩,岳陽樓賴范仲淹的記,鸛雀樓賴王之渙的五絕,無文人之筆,何論樓閣之名!立功立德者也得靠“立言”者為其立傳,方可千古留芳。
2、王勃其人
中國封建社會步入其黃金時代——唐代,正是一個需要巨人和誕生巨人的時代。王勃,便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誕生的文學巨子。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治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出身于書香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學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都司戶書佐、蜀王侍讀。父親王福畤,在唐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參軍、六合、交阯二縣令,以及齊州、澤州二長史等。
王勃與兩位哥哥皆有“神童”之譽?!杜f唐書》說:“勃六歲,解屬文,構(gòu)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勔、勮,才藻相類?!本艢q時,讀顏師古注《漢書》,撰《指瑕》十卷,指摘顏氏失誤。十歲時,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精通了六經(jīng)。此后又從長安名醫(yī)曹元學習《周易章句》及《黃帝素問》、《難經(jīng)》,將近兩年的時間。
傳說王勃十歲那年,重陽節(jié),父親帶他郊游賞菊。見秋光正濃,黃花正盛,不免詩興大發(fā)。
父親吟得上聯(lián):“重陽游郊,郊野黃花如金釘,釘滿野郊?!?/p>
王勃不假思索地題了下聯(lián):“中秋賞月,月浸白蘋如玉盞,盞盡浸月。”聽罷,父親暗吃一驚,心里高興口里卻不露。
王勃在十四歲時,已知名于世。與王勃同時代并齊名的楊炯,在其所撰寫的《王子安集序》中述道:“年十四,時譽斯歸。太常劉公,巡行風俗,見而異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薦,對策高第,拜為朝散郎?!彼鶜q上呈《乾元殿頌》,十七歲獻《宸游東岳頌》,并被沛王賢看重,擢為王府修撰。十八歲時,為《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作注并序。十九歲時,獻《九成宮頌》、《拜南郊頌》。這幾年,是王勃短暫的人生中最春風得意的幾年。
嗣后,王勃便步入了多舛多艱的命途。二十歲時,因當時諸王以斗雞為戲,勃為文,戲檄英王雞。高宗李治看了此文,大怒,下令將勃趕出沛王府。總章二年(669)五月,王勃由長安入蜀,客居劍南,“文章憎命達”,患難中的王勃吟詠之作自然不少,自編《入蜀紀行詩十三首》(序存詩佚)。咸亨元年(670),舉辦時選,朝中顯要先后征召王勃,勃因病辭謝了。這年,與盧照鄰、邵大震等詩人登游唱和,有《蜀中九日》、《圣泉宴》等詩。在入蜀的三年中,先后到許多州縣,詩文很多,影響很大,“每有一文,海內(nèi)驚瞻”(楊序)。咸亨三年(672),王勃二十三歲,由蜀還長安。后至虢州(今屬河南)任參軍,因匿殺官奴曹達的問題,應(yīng)判死罪,碰巧遇大赦,僅除名,一年后又復舊職,但勃已“棄官沉跡”。其父因受牽累而由雍州司功參軍而遷謫到海南任交阯令。
上元二年(675),是王勃短暫人生的最后一年。棄官為民的年輕詩人,這年春天便開始了赴交省父的行程,他由山西龍門南下,到桑泉,繼而渡河至潼、崤抵荊門。又由荊門東下,八月至楚州,九月抵達江寧,有學者認為此間王勃來滕王閣參加盛會并作序文。王勃于十一月初七到南海(縣名,今廣州),后渡海赴交阯,不幸溺水受驚而亡。卒年二十六歲。
關(guān)于《滕王閣序》究竟是何時所作,歷來頗有爭議,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為王勃十三、十四歲省其父至江西而路經(jīng)南昌所作;另一為王勃赴交阯省父而路經(jīng)南昌所作。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 滕王閣讀序
遠走南昌,我是一定要看看滕王閣的,那里是王勃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駢體文名篇《滕王閣序》孕育、產(chǎn)生的地方,《滕王閣序》的整個篇什和它的意深境遠、凝煉非凡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精彩佳句,莫不為世人由衷稱頌。我想在那里領(lǐng)略江南古代文化的一重氣息,沉淀一番對這份瑰麗文化遺產(chǎn)的粗淺感知。
原以為滕王閣是唐代的原貌建筑,親臨觀瞻,才知是當?shù)卣?988年重新修建。史料記載,滕王閣自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創(chuàng)建,迄今1300余年,緣于自然舊敗和水火兵燹,迭廢迭興達28次之多。從1926年反動軍閥肆意火焚到新中國建立以后的第29次重建,也已時隔62年。現(xiàn)今的滕王閣,址在贛江與撫河交匯處的新洲尾,背依兩河茫茫水域,面向南昌繁華街市,是當代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參照宋代騰王閣彩畫,重新設(shè)計建造的大型仿宋式建筑。贛江之濱,閣體巍然聳峙于象征古城的高臺上,在四重疊樓和飛檐之間,朱丹廊柱與琉璃碧頂鮮明輝映,雕梁畫棟同飛檐翹脊凌空呼應(yīng),昂然當空傲立,氣勢頗為壯觀。
步上基臺前的回折臺階,我首先從閣內(nèi)的電梯直達頂層東眺:洋洋水域,連天接地,洲渚橫波,芳草萋萋,江面舟帆艇舸爭流,彼岸樓樹山田如漂,云天空遠,沙鷗翱翔,好一派遼闊的壯美!這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地方啊,這就是王勃狀摹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的境界啊。憑欄俯視,水國風物盡收眼底,回望樓閣,畫檐彩廊倚空巍峙,這怎不令人心曠神怡,胸闊意遠!體味頂層門聯(lián)依然極浦遙山想念閣中帝子,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遙想當年王勃在此汲取詩情畫意,凝結(jié)美句華章,我不禁興懷感慨,神思聯(lián)翩。
滕王閣以滕王冠名,標示的不過是建閣的最初因由,與當年的滕王其實并沒有多少關(guān)聯(lián)。作為一座非凡的歷史性建筑,它的意義不僅是臨觀山河的一處勝景,而且是古代燦爛文化的一座載體。而王勃的名序則是這座文化載體中的軸心之作。
滕王閣以王序傳名,滕王閣的文化蘊存大體上都與王序相關(guān)。韓愈稱自己作《新修滕王閣記》詞列王序之后,蘇東坡、董其昌恭寫王序全文,甚至康熙帝臨摹董其昌筆意,御寫王序,遂有御書亭石刻;諸多歷史名人如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湯顯祖、辛棄疾等,都寫過滕王閣的詩詞賦聯(lián),其中的許多佳句詞涉王序?,F(xiàn)今的滕王閣,占地47000平方米,高拔57.5米,構(gòu)建規(guī)模當居歷史之首,而各樓的內(nèi)容布設(shè),自然以王勃的名序貫穿--一樓有依據(jù)馮夢龍《醒世恒言》中馬當清風夜送王勃赴滕王閣作序傳奇故事創(chuàng)作的大型壁畫,二樓有描畫王序人杰一語的江西歷代80位各類名人的巨幅長卷,三樓有繪制湯顯祖在滕王閣演出《牡丹亭》盛事的《臨川夢》,四樓有演繹王序地靈一詞寓意江西勝山名湖風光的《地靈圖》,而五樓的整壁書法則是蘇東坡書寫王序全文的秀美鐫刻。誠如滕王閣一幅名聯(lián)所謂:高樓人文之最,雄奇壯麗,唐代文章巨子除王郎韓愈更誰側(cè)顯其間;杰閣得公論之先,瑰偉特絕,江南著名景觀數(shù)黃鶴岳陽而此獨為第一。滕王閣與王勃序襟袂相諧,融而難分。
王勃作序,佳話動人--洪都閆都督擬求大才為滕王閣撰序,筵座皆江左名儒,惟王勃最幼。眾皆怯辭,而王勃欣然受紙,分毫不讓。閆公原本借滕王閣重修竣工的盛宴,讓女婿吳子章顯才,光耀門庭。不料王勃胸有成竹,勇當此任,閆公只好諾命,令吏人在王勃下筆時,逐句稟報。開始數(shù)句,閆公傲然小視;接下幾聯(lián),稍有心動;當落霞、秋水句落紙,竟不禁拍案贊嘆:此子運筆如有神助,真乃天才,當垂不朽啊!便更衣出庭,邀王勃上座。王勃才名,從此遠播,王勃序作,天下傳誦。這段佳話,無不激發(fā)后世學人。滕王閣也因此更富有文化蘊含。?
史載:王勃自幼聰明過人,6歲能作文章,9歲即有《指暇》,10歲精通六經(jīng),14歲應(yīng)舉及弟。他才思敏捷,下筆則成,人生僅28歲,就有文集30卷;所撰《周易發(fā)揮》、《大唐千歲歷》及《宸游東岳嶺頌》、《乾元殿頌》等,史有記載。王勃的祖父王通曾是隋朝官員,棄官后專事著書講學,有紀元書《元經(jīng)》、類似孔子家語的書《中說》,為當時所稱。王勃受祖父啟蒙、教導,當在理中。王勃怎樣治學,尚無史錄,但他博覽融會,志專精學,絕然不可或缺。
《滕王閣序》賦事意諧境切,用典推陳出新,歷史地理底蘊深厚,人情風物境況通曉。這一切,融而成文,又謀篇老到,用辭精凝,極為到位。僅此一序,便可識王勃學養(yǎng)。我因此認為,名序名閣相互輝映傳世,自有其深湛之道。
(郝貴平)
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
教學目標:
⒈學習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⒉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雜感情。
教學時數(shù):2
第一教時
明確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二、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3.介紹王勃和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xiàn)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三、誦讀課文
1.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指定7名學生朗讀課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節(jié)奏。
明確:①四字句的讀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一遍。
2.學生默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疏通字句。
3.思考:從內(nèi)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jié)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fā)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誦讀,并試背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三、四兩題。
第二教時
明確目標:
⒈學習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雜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賞析第一部分
(一)集體朗讀
(二)具體賞析
⒈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报D―歷史久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yīng)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范”“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yīng)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chǎn)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yīng)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4.試背課文
二、賞析第二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
②遠近錯落之美;
③上下渾成之美;
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并展開想象,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gòu)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tǒng)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tǒng)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②高聳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嘆為觀止。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三、賞析第三、四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fā)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①“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yè)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③“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④“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⑤“北海”“東隅”→不甘沉淪
⑥“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終軍”→表示請纓無路
⑧“班超”“宗愨”→表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
⑨“楊意”“凌云”∕“鐘期”“流水”→感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2.請思考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確:使課文內(nèi)容充實,聯(lián)想豐富,語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練,加強了文章表達效果。
四、課文總結(jié)
本文是一篇序,同時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駢文,作者用富麗華美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發(fā)自己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思想感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篇》評:“對眾揮毫,珠璣絡(luò)繹?!?/p>
前赤壁賦教案(北師)
前赤壁賦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把握本文的情感線索,體會本文“文境邈不可攀”的特點。
2.能力目標:體會本文融記敘、抒情、議論為一體的特點。
3.德育目標:學習作者歷經(jīng)磨難后開朗樂觀的豁達精神。
教學設(shè)想:
重點:見教學目標1、3。
難點:見教學目標2。
教學方法:
探究法(課前預(yù)習發(fā)現(xiàn)問題、課上討論解決問題并生成知識)。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yù)習
預(yù)習要求:分組研讀課文,從文章的詞語句子、情感哲理、寫作特色等方面提出問題。
二、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并制作課件
三、課堂互動
(一)檢查預(yù)習:
師:同學們,都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具體說說嗎?
學生可能回答1、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
學生可能回答2、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學生可能回答3、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學生可能回答4、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二)導入新課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三)聽課文朗讀帶,總體把握課文
師: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么感覺?
學生可能回答1、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
學生可能回答2、自己讀不出的東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學生可能回答3、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師:很好!著名現(xiàn)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凈的美感。我們同學在預(yù)習中也讀出了這一點。
(四)請看下列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問題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你是如何理解月亮“徘徊”的?
學生討論。
明確: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lǐng)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xiàn)的。
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也可能是側(cè)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chǎn)生愉悅之情。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徘徊一詞真是一字千鈞,體現(xiàn)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
建議跟讀課文第1段。
師:下面我們一邊聽朗誦一邊跟讀第一段。注意輕重緩急,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
生:全班齊讀
問題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jīng)·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為什么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回答1、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也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學生可能回答2、《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nèi)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明確: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美好事物、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明確: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學生討論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我有一個問題:這個慕是愛慕的意思嗎?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調(diào)與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學生討論。
明確:我認為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師:語言就需要這樣細心揣摩、品味。
師: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明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問題三:這段如何通過對比寫出人生短暫?寫曹操的重點在哪里?本段情感有何變化?
學生討論。
明確:曹操和吾與子對比,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坷坎,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
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這是令人悲嘆的啊。
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
本段情感由喜而悲。
師:那么,它通過客人的一段議論,用對比寫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
明確: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對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fā)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還有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對比,說明想長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
師:同學們注意,這兒的風已不是徐來的清風,而變成了悲風,顯示了情緒的變化,將情融于景中去抒寫。
問題四:第四段議論讓人難以理解。哀吾生之須臾與水與月有什么關(guān)系?且夫一句與解答客的問題又有什么本質(zhì)上聯(lián)系?
師:文章從第四段開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fā)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你看它從幾個方面論述主旨?
明確:兩個層次,且夫表示進一步議論,屬本段第二層次。
師:第一層次扣住第三段哪一點來說理?
明確:從而又何羨乎看是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來闡發(fā)的。
師: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明確: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師:作者用什么修辭方法闡述不變的觀點。
明確:用水與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
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從什么角度來論述?
明確: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
問題五:最后一段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ji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
學生討論。
明確:呼應(yīng)開頭,如舟中呼應(yīng)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yīng)月出東山。結(jié)構(gòu)渾然一體。最后寫客喜而笑,情感轉(zhuǎn)悲為喜。
師: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說明什么?
明確:是分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師:那么后面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nèi)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誦四、五兩段,著重體會景、情、理的交融。
小結(jié):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景(山水之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東山徘徊斗牛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情(悲)無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無常
理(達觀之樂)
盈虛有數(shù)物我無盡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問題六: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學生討論。
觀點參考: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yīng)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小結(jié):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問題七: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yīng)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言之成理即可。
可能有以下觀點:
1、我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yīng)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yīng)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2、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3、你的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xiàn)在會少很多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4、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xiàn)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
小結(jié):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p>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
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
沒有經(jīng)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
——傅雷
師:學了《前赤壁賦》蘇軾的達觀對你有何影響?
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
重要的不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你怎樣看待。
問題八: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生: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生: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yīng)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生: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師:對。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問題九:文中吹洞簫的客人是誰?真有這樣一場主客對話嗎?
明確:
1.古代“賦”一般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
2.見老教材152頁《〈赤壁賦〉中吹簫人》
3.客人的話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主客問答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內(nèi)心苦悶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爸鳌薄翱汀睂崬橐惑w,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
(五)布置作業(yè)
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后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yīng),風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