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1-09《滕王閣序》同步素材——王勃。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芍醪L于書香之家。
關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jù)此,王勃應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jù)此推算,則當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杜f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jīng),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碧2畡⒐Q王績?yōu)樯裢L聘咦邝氲略辏?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于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jīng)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于文場?!杜f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于革除齊梁余風、開創(chuàng)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y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后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么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jù)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傊醪獌纱卧馐艽驌?,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杰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chuàng)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杰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p>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夸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缎绿茣繁緜髡f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碧迫硕纬墒健队详栯s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shù)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shù)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jù)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并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fā)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摘自《三晉歷史人物》,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馬斗全
王通
王通,字仲淹,生干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卒于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617年)。隋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zhèn)(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鄉(xiāng))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門弟子私謚為“文中子”。
王通,《隋書》無傳,新、舊《唐書》王績、王勃、王質傳中雖均曾提及,然皆極簡略,稱其為隋末大儒而已。參考其它文獻,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開皇初,以國子博士待詔云龍門,向隋文帝奏《興衰要論》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頗為隋文帝所稱道。王氏家學淵源深厚,所以王通從小就受到儒學的熏染?!吨姓f·立命篇》有“夫子十五為人師”的記載,可見王通少年時即精通儒學,學問極好。
據(jù)說在隋文帝仁壽三年(603),王通曾經(jīng)“西游長安,見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但沒有受到重用。大約是由于同鄉(xiāng)薛道衡的推薦,才被授以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滿意,所以不久就“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yè)”。
王通棄官歸鄉(xiāng)后,便潛心鉆研孔子的“六經(jīng)”,據(jù)說曾經(jīng)受書于東海李育、學詩于會稽夏典,問禮于河東關子明,正樂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華。經(jīng)過一番研究,王通自覺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經(jīng)》,或稱《續(xù)六經(jīng)》。并開始在家鄉(xiāng)的白牛溪聚徒講學,“門人常以百數(shù),唯河南董恒、南陽程元、中山賈瓊、河東薛收、太山姚義、太原溫彥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為俊穎,而以姚義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識,方之莊周?!边@個記載大體是可信的。后世附會唐初名臣房玄齡、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顯然是胡拉硬扯的偽造。
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續(xù)六經(jīng)》,在河汾講學時,便以“王孔子”自詡。這樣一個華而不實的人,他的《續(xù)六經(jīng)》自然不會有什么學術價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無存了。今存《元經(jīng)》一書,題王通撰,薛收傳,阮逸注,實出于偽造,前入辨之已明。
今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說》一書?!吨姓f》一書,有人疑其為偽作,但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此書雖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門弟子姚義、薛收匯編而成的,大體上是弟子們對其師言行的回憶和追錄。不過,此書到了王通之子王福寺手里后,福寺對其重新分類編排,在這個過程中,加進了許多吹噓王通的不實之詞,以至后人疑其為偽作。其實,《中說》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朱熹就講過:“《中說》一書如子弟記他言行,也煞有好處。雖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會假得許多,須具有個人坯模,如此方裝點得成?!边@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中說》所反映的王通思想,還是有許多可貴之處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復王道政治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有進步性;在哲學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圍繞“天人”關系這個核心,闡述了他關于自然觀、發(fā)展現(xiàn)、認識論和歷史觀等方面的思想,表現(xiàn)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和主變思想,在文學上,王通論文主理,論詩主政教之用,論文辭主約、達、典、則,主張改革文風。這些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相關知識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 王勃詩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王勃的名篇,是他供職長安時寫的一首送別詩。開頭兩句把秦地的長安遙接蜀地的五津,繪出一幅風煙迷離的壯闊圖畫,同時寓有離別之意。送客的況味本是令人凄傷的,但詩人用豪健的言語安慰友人,一掃通常送別之作的哀愁之氣,顯示出大丈夫灑落的胸襟?!昂却嬷?,天涯若比鄰”化用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句意,語言更精煉概括,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圣泉宴
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
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影飄垂葉外,香度落花前。
興洽林塘晚,重巖起夕煙。
尋道觀(其觀即昌利觀,張?zhí)鞄熅右玻?/p>
芝應光分野,蓬闕盛規(guī)模。
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
玉芨三山記,金箱五岳圖。
蒼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散關晨度
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
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棟想崇隈。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游梵宇三覺寺
香閣披青磴,雕臺控紫岑。
葉齊山徑密,花積野壇深。
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
別薛華英華作秋日別薛升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律。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重別薛華一作重別薛升華
明月沉珠浦,鳳飄濯錦川。
樓臺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飄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遠望獨潸然。
麻平晚行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尋戌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送盧主簿
窮途非所恨,虛室自相依。
城闕居年滿,琴尊俗事稀。
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
東巖富松竹,歲暮幸同歸。
餞韋兵曹
征驂臨野次,別袂慘江垂。
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
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
亭皋分遠望,延想間云涯。
白下驛餞唐少府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仲春郊外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
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青。
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
郊興
空園歌獨酌,春日賦閑居。
澤蘭侵小徑,河柳覆長渠。
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綠尊虛。
郊園即事
煙霞春旦賞,松竹故年心。
斷山疑畫障,縣溜瀉鳴琴。
草遍南亭合,花開北院深。
閑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
觀佛跡寺
蓮座神容嚴,松崖圣趾馀。
年長金跡淺,地久石文疏。
頹華臨曲磴。傾影覆前除。
共嗟陵谷遠,俄視化城虛。
山居晚眺贈王道士
金壇疏俗宇,玉洞侶仙群。
花枝棲晚露,峰葉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擁籀文。
琴尊方待興,竹樹已迎曛。
八仙徑
(寺南又有昌利觀,去寺可數(shù)里,巖徑窈窕,杖而后進)
奈園欣八正,松巖訪九仙。
援蘿窺霧術,攀林俯云煙。
岱北鸞驂至,遼西鶴騎旋。
終希脫塵網(wǎng),連翼下芝田。
春日還郊
閑情兼嘿語,攜杖赴巖泉。
草綠縈新帶,榆青綴古錢。
魚床侵岸水,鳥路入山煙。
還題平子賦,花樹滿春田。
對酒春園作
投簪下山閣,攜酒對河梁。
狹水牽長鏡,高花送斷香。
繁鶯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閱年光。
觀內懷仙
玉架殘書隱,金壇舊跡迷。
牽花尋紫澗,步葉下清溪。
瓊漿猶類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冀,何必仰云梯。
秋日別王長史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上已浮江宴韻得遙字
上已年光促,中川興緒遙。
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
泉聲喧后澗。虹影照前橋。
遽悲春望遠,江路積波潮。
長柳
晨征犯煙磴,夕憩在云關。
晚風清近壑,新月照澄灣。
郊童樵唱返,津叟釣歌還。
客行無與晤,賴此釋愁顏。
羈游餞別
客心懸隴路,游子倦江干。
槿豐朝砌靜,條密夜窗寒。
琴聲銷別恨,風景駐離歡。
寧覺山川遠,悠悠旅思難。
銅雀妓二首
金鳳鄰銅雀,漳河望鄴城。
君王無處所,臺榭若平生。
舞席紛何就,歌梁儼未傾。
西陵松檟冷,誰見綺羅情。
銅雀妓二首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
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錦衾不復襞,羅衣誰再縫。
高臺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易陽旱發(fā)
飭裝侵曉月,奔策候殘星。
危閣尋丹障,回梁屬翠屏。
云間迷樹影,霧里失蜂形。
復此驚飆至,空山飛夜螢。
焦岸早行和陸四
侵星違旅館,乘月戒征儔。
復嶂迷晴色,虛巖辨暗流。
猿吟山漏曉,螢散野風秋。
故人渺何際,鄉(xiāng)關云霧浮。
臨江二首
泛泛東流水,飛飛北上塵。
歸驂將別棹,俱是倦游人。
去驂嘶別路,歸棹隱寒洲。
江皋木葉下,應想故城秋。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深灣夜宿主人依山帶江
津涂臨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絕灘聲隱,風交樹影深。
江童暮理揖,山女夜調砧。
此時故鄉(xiāng)遠,寧知游子心。
傷裴錄事喪子
蘭階霜候早,松露夜臺深。
魄散珠胎沒,芳銷玉樹沉。
露文晞宿草,煙照慘平林。
芝焚空嘆息,流恨滿厥金。
晚留一作屆鳳州
寶雞辭舊役,仙鳳歷遺墟。
去此近城厥,青山明月初。
羈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
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
林塘懷友
芳屏畫春草,仙杼織朝霞。
何如山水路,對面即飛花。
山扉夜坐
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
林塘花月下,別似一家春。
春莊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春游
客念紛無極,春淚倍成行。
今朝花樹下,不覺戀年光。
春園
山泉兩處晚,花柳一園春。
還持千日啟醉,共作百年人。
林泉獨飲
丘壑經(jīng)涂賞,花柳遇時春。
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輕人。
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靄新。
芳郊花柳遍,何處不宜春。
他鄉(xiāng)敘興
綴葉歸煙晚,乘花落照春。
邊城琴酒處,俱是越鄉(xiāng)人。
夜興
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還將中散興,來偶步兵琴。
早春野望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
他鄉(xiāng)臨睨極,花柳映邊亭。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冬郊行望
桂密巖花白,梨疏林葉紅。
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征篷。
始平晚
觀闕長安近,江山蜀路賒。
客行朝復夕,無處是鄉(xiāng)家。
扶風晝屆離京浸遠
帝里金莖去,扶風石柱來。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普安建陰題壁
江漢深無極,梁岷不可攀。
山川云霧里,游子幾時還。
九日
九日重陽節(jié),開門有菊花。
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鄉(xiāng)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
寒夜懷友雜體二首
北山煙霧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蒼蒼。
秋深客思紛無已,復值征鴻中夜起。
復閣重樓向浦開,秋風明月度江來。
故人故情懷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見。
蜀中九日
《紀事》作和邵大震,一作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歷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河陽橋代竇郎中佳人答楊中舍
披風聽鳥長河路,臨津織女遙相妒。
判知秋夕帶啼還,那及春朝攜手度。
九日懷封元寂
九月郊原望,平野遍霜威。
蘭氣添新酌,花香染別衣。
九秋良會少,千里敵人稀。
今日龍山外,當憶雁書舊。
雜曲
智瓊神女,來訪文君。
蛾眉始約,羅袖初薰。
歌齊曲韻,舞亂行紛。
若向陽臺薦枕,何啻得勝朝云。
上已浮江宴韻得址字
披觀玉京路,駐賞金臺址。
逸興懷九仙,良辰傾四美。
松吟白云際,佳馥青溪里。
別有江海心,月暮情何已。
春日宴樂游園賦韻得接字
帝里寒光盡,神皋春望浹。
梅郊落晚英,柳甸驚初葉。
流水抽奇弄,崩云灑芳牒。
清尊湛不空,暫喜平生接。
山亭夜宴
桂宇幽襟積,山亭驚夜永。
森沉野徑寒,肅穆巖扉靜。
竹晦南阿色,荷翻北潭影。
清興殊未闌,林端照初景。
詠風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江南弄
江南弄,巫山連楚夢,行雨行云幾相送。
瑤軒金谷上春時,玉童仙女無見期。
紫霧香煙渺難托,清風明月遙相思。
遙相思,草徒綠,為聽雙飛鳳凰曲。
泥溪
弭棹凌奔壑,低鞭躡峻岐。
江濤出岸險,峰磴入云危。
溜急船文亂,巖斜騎影移。
水煙籠翠渚,山照落丹崖。
風生蘋浦葉,露泣竹潭枝。
泛水雖云美,勞歌誰復知。
秋日仙游觀贈道士
一作駱賓王詩,無首四句
石圖分帝宇,銀牒洞靈宮。
回丹縈岫室,復翠上巖櫳。
霧濃金灶靜,云暗玉壇空。
野花常捧露,山葉自吟風。
林泉朋月在,詩酒故人同。
待余逢石髓。從爾命飛鴻。
出坑游山二首
本作題玄武山道君廟
源水終無路,山阿若有人。
驅羊先動石,走兔欲投巾。
洞晚秋泉冷,巖朝古樹新。
峰斜連鳥翅,磴疊上魚鱗。
化鶴千齡早,元龜六代春。
俘云今可駕,滄海自成塵。
出坑游山二首
振翮棱霜吹,正月仁天潯。
回鐮凌翠壑,飛軫控青岑。
巖深靈灶沒,澗毀石渠沉。
宮闕云間近,江山物外臨。
玉壇棲暮夜,珠洞結秋陰。
蕭蕭寓俗影,擾擾望鄉(xiāng)心。
誰意山游好,屢傷人事侵。
別人四首
久客逢馀閏,他鄉(xiāng)別故人。
自然堪下淚,誰忍望征塵。
江上風煙積,山幽云霧多。
送君南浦外,還望將如何。
桂軺雖不駐,蘭筵幸未開。
林塘風月賞,還待敵人來。
霸華凈天未,霧色籠江際。
客子常畏人,何為久留滯。
贈李十四四首
野客思茅字,山人愛竹林。
琴尊唯待處,風月自相尋。
小徑偏宜草,空庭不厭花。
平生詩與酒,自得會仙家。
亂竹開三徑,飛花滿四鄰。
從來揚子宅,別有尚玄人。
風筵調桂軫,月徑引藤杯。
直當花院里,書齋望曉開。
忽夢游仙
仆本江上客,牽跡在方內。
寤寐霄漢間,居然有靈對。
翕爾登霞首,依然躡云背。
電策驅龍光,煙途儼鸞態(tài)。
乘月披金帔,連星解瓊珮。
浮識俄易歸,真游邈難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遺海。
流俗非我鄉(xiāng),何當釋塵昧。
三月曲水宴得煙字
彭澤官初去,河陽賦始傳。
田園歸舊國,詩酒間長筵。
列室窺丹洞,分樓瞰紫煙。
索回亙津渡,出沒控郊邵。
風琴調上客,龍轡儼群仙。
松石偏宜古。藤蘿不記年。
重檐交密樹,復磴擁危泉。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王勃之二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
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鯕v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茍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啟》)。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楊炯《王勃集序》)。他創(chuàng)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xiāng)之作較為著名?!抖派俑问翊ā穼戨x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為唐人送別詩之名作?!秳e薛華》、《重別薛華》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摯動人?!渡街小?、《羈春》、《春游》、《臨江二首》等五言絕句,則通過寫景抒發(fā)深沉的懷鄉(xiāng)之情。明代胡應麟認為王勃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詩藪·內編》卷四)。
王勃的古詩僅有10多首,其中《臨高臺》反映都市繁華生活,暗寓對貴族豪門的諷刺。《采蓮曲》、《秋夜長》寫婦女在采蓮和搗衣時思念征夫,則是直接繼承了樂府民歌的傳統(tǒng),而又能開拓意境。這些詩作雖仍帶有六朝的華艷色彩,但風格清新明朗,顯示了唐詩的新面貌。
王勃的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多為駢體,其中亦不乏佳作?!峨蹰w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被認為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為歷來論者所激賞。《舊唐書·文苑傳》引崔融語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端膸烊珪偰俊芬嘀^勃文為四杰之冠。
王勃還寫有許多學術著作,見于著錄的有《周易發(fā)揮》5卷、《次論語》5卷(一作10卷)、《千歲歷》、《顏氏〈漢書〉指瑕》、《平臺鈔略》(一作《平臺秘略》)10篇、《合論》10篇、《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注》、《元經(jīng)傳》、《舟中纂序》5卷、《醫(yī)書纂要》1卷等。這些著作除個別篇章如《黃帝八十一難經(jīng)序》、《平臺秘略論贊》被收入《文苑英華》,余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F(xiàn)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并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xiāng)人雜著續(xù)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生平事跡見《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文藝傳》、《唐才子傳》。(孫望郁賢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
初唐詩壇,出現(xiàn)了四個才華橫溢的青年詩人——一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以文章齊名天下,人們稱之為“四杰”,而被推為“四杰之冠”(《四庫全書總目》的則是“神童”王勃。
王勃049—676)①,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父親王福畤,任太常博士。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著作甚多。從祖王績,則是隋末唐初對唐代詩歌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風直接影響了王勃的詩作。家風使然,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詩文為人稱道。
王勃自幼聰穎,九歲就對顏師古《漢書注》糾誤,并撰《指瑕》十卷,十二歲到長安從名醫(yī)曹元學習《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jīng)》楊炯稱他“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居難則易,在塞則通;于術無所滯,于辭無所假”。雖有所夸大,但也足見少年王勃之才情。
不過,王勃的家庭沒有能夠給他多少走向仕途的政治憑借,所以他從小便注重經(jīng)世致用之學,關心國家政事,尋找機會上書獻頌以自薦。唐初對外戰(zhàn)爭的最大勝利,是安定了北方邊疆,但唐統(tǒng)治者由此滋長了侵略的野心,自恃國大兵強,企圖加害于弱小的鄰國。結果帶來了許多弊端。麟德元年(664)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年方十五歲的王勃上書劉右相,其中第一條就是抨擊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對討伐高麗,他認為:“辟地數(shù)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闭鎸嵉胤从沉巳嗣竦牟粷M情緒。劉祥道看后,非常驚異,贊王勃為“神童”,并上表舉薦。
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詔開幽素科。王勃應幽素舉,對臺策,很受考官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的賞識。及第,拜為朝散郎。并經(jīng)皇甫常伯介紹,任沛王府修撰。在唐代,制科雖然不如???,朝散郎也只是一個從七品散官,但十七歲的王勃,年未弱冠,便及第受祿,在沛王府,又頗得沛王的歡心,這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候。然而正當他做著以文章經(jīng)緯天地的美夢時,出其不意的打擊卻降臨到他的頭上。
當時的皇宮風行斗雞的游戲,諸王間也以斗雞取樂。一次,適逢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王勃畢竟年輕,他開玩笑地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雞,以此為沛王雞助興??蛇@篇游戲之作被高宗看到后,大為不滿,以為這是“交構之漸”,并立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當天斥出沛王府。神童王勃,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的經(jīng)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于一旦了。
斗雞本是唐人風俗,上層貴族及其紈絝子弟尤為愛好。陳鴻《東城父老傳》載:為了斗雞,“諸王世家、外戚、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chǎn)市雞”。那股狂熱勁可想而知。在這樣的風習下,二王斗雞,雙方僚屬當然都要來助威,王勃才高而得志,乘興所寫的游戲文字,只不過是為開開玩笑而已。但是,在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中,卻招來了無情的打擊,以致影響到一生,當然,這是有深刻背景的。
唐朝一開國,諸王之間爭奪皇位、互相攻訐的斗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獲得政權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經(jīng)歷了類似事件,所以對此特別注意,王勃《檄英王雞文》無意中觸動了高宗這根最敏感的神經(jīng),所以被認為挑撥諸王間的關系??梢?,王勃所以丟官,并非偶然,而是上層統(tǒng)治者爭權奪利的緊張關系造成的。
少年得志的王勃經(jīng)過這樣的打擊,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岳,坎坷于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于圣明之代?!笨梢钥闯鏊敃r的凄愴悲苦和憤激不平。總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離開長安,南下入蜀,開始了他將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體驗,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寫下了很多抒發(fā)自己情懷的詩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間的酬唱,仕途艱難的感嘆和一些抒寫鄉(xiāng)思的作品。
在蜀期間,朝中曾先后征召過王勃,王勃都稱病辭謝。咸亨三年(672),王勃返回長安,裴行儉、李敬玄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shù)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第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他很想去,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誰能想到,等待他的卻是第二次沉重的打擊。
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參軍任上與同僚的關系搞得很僵。當時有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不知為什么卻把他藏到自己府內。后來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達殺了。事情很快被發(fā)現(xiàn),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獄。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從雍州司戶參軍的位置上被貶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殺官奴的具體情況,史無詳載,是非莫辨。不過,王勃沒有象第一次廢官后那樣寄情于山川煙霞,而是更珍惜這劫后余生?!案毁F比于浮云,光陰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诤蹀o翰,倍所用心?!钡诙瓿㈦m恢復王勃原職,但他決計棄官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xù)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fā)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chuàng)作最宏富的時期。
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jīng)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①。這是一篇精彩的駢體文,通篇詞彩絢爛,對仗工整,而氣勢自然奔放。沒有堆砌鋪排之病,文中描繪滕王閣四周景色和大宴盛況,意境極為開闊。結尾感慨人生遇合,自抒身世,無限憤慨,溢于紙上。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p>
一個富有才情而又有建功立業(yè)壯志的詩人,因為他的環(huán)境和遭遇使得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他往往在勃郁不平的同時,表現(xiàn)出更加的積極進取。我們說《滕王閣序》恰恰正是這種“才情”和“壯志”、“不平感慨”和“進取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關于《滕王閣序》的寫作,還有一段頗為生動的故事。滕王閣新修完畢,府帥閻伯嶼于重陽節(jié)在滕王閣宴請賓僚,八方人士,濟濟一堂。閻公有女婿名叫吳子章,文章寫得頗好。閻公有意在此盛會上顯示女婿文才,便提前讓吳子章寫就了一篇《滕王閣序》,待到宴會上亮出來,以為即席賦就。宴會上,閻公果真拿出筆墨,送到一個個賓客面前,請為《滕王閣序》,眾賓客在都督閻公面前豈敢放肆,都一一辭謝。唯有王勃,接過紙筆,慨然應允。閻公的目的是為了顯耀自己女婿的才華,而并非誠心請賓客為序,王勃少年氣盛,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滿,并表現(xiàn)出不屑一顧的神情。遂令侍從看著王勃下筆。開始,閻公聽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搖頭誚言道“此亦老生常談”,接著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便默然沉吟起來,開始領略到其中的不凡了。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十分震驚,大呼曰:“斯不朽矣!”并盛贊王勃,贈錦緞百匹。這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jié),一時傳為佳話,后世還將這個故事敷衍成話本、雜劇,留傳至今。
吳子章宿構的《滕王閣序》早已湮沒無聞,而王勃的這篇《滕王閣序》卻成為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
滕王閣大宴后,王勃繼續(xù)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王勃少年雖以神童著稱于朝野鄉(xiāng)里,可“迫乎家貧,道未成而受祿”,出仕以后,又兩次因事廢官,一生處于下位。短短的二十七個春秋,在政治上留下的只是挫折、失敗。但在文學上,他確是一個成功者。就王勃所存詩文而論,以被斥出沛王府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多書、啟、表、頌之類應制之作,雖不乏力貶時弊之言;但后期由于仕途的坎坷,直抒胸臆的詩作則更具光輝:其內容非常豐富:抒寫鄉(xiāng)思,歌頌友情,贊美祖國山河,感嘆世路艱難,既有游宴的歡快、對山林的向往,又有心底的矛盾、積極向上的精神;并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走出了一條與宮體詩完全不同的道路。從王勃所存不足百首的詩作來看,他的確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鄭振鐸先生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后代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保ㄠ嵳耔I《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王勃作為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是無愧的。(
徐俊)①關于王勃的生卒年,諸書記載不同,現(xiàn)尚無確考。此處生年據(jù)王勃《春思賦》序文“咸亨二年(671),余春秋二十有二”推算,定為649年。卒年據(jù)楊炯《王勃集序》,定為上元三年,即儀鳳元年(676年)。
②《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 王勃十四歲作《滕王閣序》
王勃作《滕王閣序》一般定為26歲赴交趾省父途經(jīng)南昌時而作(如清人姚大榮的《王子安年譜》及一般的教科書)。其實,那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如此流傳千古的美文會出自一年僅14歲的少年之手。實際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從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去,專會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唬骸嗍抢仙U?。’又報曰:‘星公翼軫,地接衡廬?!勚?,沈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侨欢鹪唬骸苏嫣觳?,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p>
其實,我們怎能把王勃這樣一個“六歲屬文”、“九歲讀顏氏漢書”、“十歲包綜六經(jīng)”的天才少年,與一般少年等量齊觀呢?《滕王閣序》中一再申說:“童子何何知,躬逢勝餞”、“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等語,都表明作者是個未成年人,與王勃后期的心態(tài)、境遇不合。況且,他晚年(王勃死時僅27歲?。。┰缫雅c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四杰”,四海揚名,都督閻公豈能“不之信”?楊炯《王子安集序》云:“年十四,時譽斯歸。”這“時譽”不正是指王勃寫了《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的事實嗎?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滕王閣
滕王閣
位于沿江北路,疊山路口南,贛江與撫河的匯合處。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太宗之弟“膝王”李元嬰任洪洲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后因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滕王閣在歷史上曾迭廢迭興達29次之多。現(xiàn)在重建的滕王閣主閣系1989年10月8日竣工落成。
共九層,臺高12米,凈高57.5米,南北配有回廊連接的兩個輔亭,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背城臨江,濱鄰南浦,面對西山,視野開闊,距唐代閣址僅百余米,主體建筑為宋式仿木結構,碧瓦丹柱,雕梁飛檐,斗拱綺戶,宮燈高懸,書畫滿堂,不失王勃《序》中的美妙意境,且能縱覽現(xiàn)代城市的豐采。
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就被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后的滕王閣,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于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xiàn)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于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后的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游景點。滕王閣始建于代,后幾經(jīng)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guī)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重修后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真詞,觀看燈火。
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后,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1300多年來,滕五閣歷經(jīng)興廢28次,最后在1926年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
精心布置的藝術殿堂
重修后的滕王閣,高聳于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xiàn)王勃創(chuàng)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丙衡壁畫《人杰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xiàn)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峨蹰w序》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正門的巨聯(lián)。暮秋之后,鄱陽湖區(qū)將有成千上萬只侯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周邊景觀新閣自1989年重陽節(jié)主體工程竣工,對外接待游人,以后又不斷完善配套設施,逐漸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仿古建筑群。由東面榕門路進入園區(qū),首先迎接游人的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樓彩繪仿宋式大牌樓。牌樓正中是青石貼金橫匾二方,東為“滕閣秋風”,西為“勝友如云”。穿過牌樓,來到東大門,正上方懸掛貼金橫匾:“雄州霧列”。大門南北兩側為高低錯落的仿古街,店內多銷售字畫、古玩、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等。大門朝西的門楣之上,亦懸掛一橫匾:“地接衡廬”。
進入園區(qū),園內綠草如茵,鮮花吐艷,環(huán)境優(yōu)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分外莊嚴雄偉,充分展現(xiàn)了當年王勃所贊譽的那種“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氣勢。廣場與主閣之間,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干道。干道南端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兩方貼金橫匾,朝南為“戟遙臨”,朝北為“美盡東南”。這是南門入園口。牌坊北側,立有“銅奔馬”雕塑,又名“馬踏飛燕”,這是中國旅游的標志。干道北端也有一處入園口,其西側,有園中之園的“俯暢園”。
滕王閣主閣
抱廈
主體介紹
滕王閣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筑,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采用宜興產(chǎn)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制,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制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臺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臺。一級高臺,系鋼筋混凝土筑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墻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chǎn)金星青石。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只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這種絕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正體現(xiàn)了設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臺朝東的墻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記》中寫道:“余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長碑左側為花崗巖《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為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chuàng)建紀年》碑。
由一級高臺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臺(象征城墻的臺座)。這兩級高臺共有89級臺階,而新閣恰于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臺的墻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chǎn)花崗石。高臺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桿,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臺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臺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jīng)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主閣概況
新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采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古銅色。
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門前紅柱上懸掛著一幅4.5米長的不銹鋼拱聯(lián):“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乃毛澤東同志生前手筆。江澤民總書記1989年和1995年兩度登閣時,曾在這里久久駐足觀賞,并與導游員一同吟誦王勃《滕王閣序》文。
走進大廳,撲入眼簾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jù)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頭,周圍波翻浪涌,表現(xiàn)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里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面右部為王勃被風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為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整個構圖采用時空合成的現(xiàn)代觀念,將不同時間、地點、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以傳統(tǒng)雕塑手法,并通過朦朧燈光的處理,把觀眾帶入幽遠迷人的意境中。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1比25的比例制作。臺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礬石打制,“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lián)。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采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xiàn)的是“人杰”的主題。正廳的墻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杰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歷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tǒng)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杰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與《人杰圖》渾然一體。西廳陳列了自新閣落成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游覽滕王閣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