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教學(xué)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1-09《滕王閣序》課堂教學(xué)實錄。
本篇是參加上虞市優(yōu)質(zhì)課比賽的教學(xué)實錄,部分是根據(jù)本人課后回憶整理而成,有不成熟之處,望批評指正。本次為借班上課,地點為城南中學(xué),班級為高二四班,理科平行班,估計語文基礎(chǔ)一般,而這種預(yù)感果然應(yīng)驗。在課堂上,學(xué)生居然不能背誦已學(xué)的《滕王閣序》,迫使本人調(diào)及時整自己的心態(tài),充分發(fā)揮厚臉皮之風(fēng)格。抽到的文本為潘碧秀的散文《流淚的滕王閣》,按規(guī)矩,在上課前十分鐘才接觸班級和學(xué)生。我喜歡這種挑戰(zhàn),對本人的隨機應(yīng)變能力還是有相當(dāng)信心,臉皮之厚,已練成刀槍不入,厚顏無恥之九重境界,故以不變應(yīng)萬變,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倒也從從容容面不改色,忽悠下來,感覺良好。下課時想起了令人唏噓的掌聲為證。
師:曾經(jīng)有人說:‘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fēng)景’,現(xiàn)在我和大家還不熟悉,那就讓我們在課堂上慢慢地用心欣賞這道美麗的風(fēng)景。一進校門,我發(fā)現(xiàn)我們學(xué)校的校訓(xùn)寫得很有品位,現(xiàn)在我們請一位同學(xué)上來寫一寫校訓(xùn)。”(一生自告奮勇上臺寫“厚德載物智慧人生”的校訓(xùn)。)
師:同學(xué)們,不知你們是怎樣理解這八個字的?(停頓)厚德載物,這也是清華的校訓(xùn),(及時出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投影內(nèi)容),國學(xué)大師梁啟超曾以這段〈〈易〉〉意思中的包含哲理的話勉勵清華學(xué)子,是說以大勇氣,大堅韌來面對困境,以大胸懷大品德來感召世人。尤其是“厚德載物”包含著學(xué)校對一切有上進心有抱負的青年學(xué)子的殷切期望。下面我們?nèi)w同學(xué)大聲朗讀這句有著特殊生命體驗的話語。(學(xué)生大聲朗讀,響徹空間)(此開篇有拍馬逢迎之嫌,但由于是下午第一節(jié)課,學(xué)生處于昏睡狀態(tài),以振奮精神)
師:對,厚德載物,聽了同學(xué)們充滿激情的聲音,我前眼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圖景:二千多年前,正因為一位名叫曹娥的女子的縱身一躍,滔滔的江水因弱小的身軀而有了一個女性溫柔的名字(生接口“曹娥江”)還有靜靜佇立的江畔的江南第一廟(生接口“曹娥廟”)。一千多年前,正因為一位少年天才的完美演出,讓西邊的落霞與孤鶩見證了天才王勃的誕生,一座原本普通的閣樓從此成為世人朝拜的圣地。今天,一位叫潘碧秀的女性作家登臨名樓,用女性的細膩和敏感再次祭奠心中的天才,細膩敏感到何等地步,朗讀標題就知道?(集體朗讀標題兩遍)
生(1):老師,這標題有點怪?
師:何怪之有?
生(1):滕王閣又不是人,怎么會流淚呢?
師:我想你說出了同學(xué)們心中的共同的疑惑。說一說,一般你在流淚的后面加那些詞?
生(1):父親母親。
師:父母親在哪種情況下流淚?
生(1):……我退步了,或者犯錯誤了,讓他們傷心。
師:我們讓自己的存在成為別人的幸福,有一天,你實現(xiàn)了你的理想,成功了,父母親也會流下幸福高興的眼淚。
生(2):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流淚。
師:女作家三毛有篇小說叫〈〈哭泣的駱駝〉〉(生笑)那到底是誰在流淚?
生(部分答):王勃。
生(部分答):潘碧秀在流淚。
生(部分答):當(dāng)然還有為文章感動的讀者在流淚。
師:如果把標題改做流淚的王勃可以嗎?
生(3):不可以,流淚的滕王閣更富有詩意。
師:詩意,難道滕王閣就專屬于王勃一人嗎?俺們沒份(生笑)
生(3):滕王閣是王勃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是滕王閣成全了王勃,王勃成就了滕王閣,兩者是親密接觸。相互依存(生笑)
師:就好比亂石穿空的赤壁屬于羽扇綸巾的周郎,茫茫陽關(guān)道屬于西出陽關(guān)無古人的(生接口“王維”)神奇的西湖屬于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蘇軾。一旦文人和景物通過文化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那就成為了底蘊,一種經(jīng)典,一種仰望。假如有朝一日。你登上盼望已久的滕王閣,憑欄遠眺,感觸萬千,你心中會涌現(xiàn)哪些感觸,或者你會用怎樣的感情去遙祭逝去的天才?
生(4):對他仰慕、崇敬、佩服。
生(5):同情、可憐。
師:為何同情?
生(5):王勃死的很早,很摻。
師:我們的概括很簡潔,這種懷念崇拜惋惜之情在文中有流露嗎?如有,找一找,讀一讀。沒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生笑)
生(6):“我在謄王閣的一隅,獨想王勃”,我認為“獨想”兩字用得好,寫出了對他的懷念。
師:如用‘想王勃’,就不懷念了。(生笑)
生(6):哦,“獨想”其實有崇敬之義,他只愛王勃一個人,不愛別人,前面有期待的身影就是王勃(生笑)
師:還有嗎?
生(7):“那個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獨角戲正上演著,……在紙上無羈的飄灑,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紙背的全是對生活的向往,……終有了顛峰之作”。這段話中充滿著作者的由衷的贊嘆,無羈的飄灑就是寫文章是才情橫溢,天馬行空,文不加點。
師:集體讀一讀這段話,(停頓)那力透紙背是指什么呢?
生(7):指的是王勃的文章有穿透力,寫得有力度,有殺傷力。
師:你理解的很到位,王勃有殺傷力的語句有嗎?比如落霞——
生(齊背)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生(8):剛才文中有個詞叫“獨角戲”我不懂,“獨角戲”好象是個貶義詞,
師:你的意思是說唱獨角戲的老師不是好老師。(生笑)這里的獨角戲是貶義詞嗎
生(9):我看不是。前面有獨想,后有“獨角戲”,是說王勃是當(dāng)時的焦點人物,是當(dāng)時的真正的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所以這里的“獨角戲”有對王勃的由衷的情不自禁的贊美,
師:真為你的見解高興,你真是王勃的千古知音。一個民族國家產(chǎn)生一個天才是很不容易的,有了天才而不加崇敬和寬容的民族是可憐的奴隸之邦,文中對王勃是怎樣稱呼的?比如我們稱喬丹為(學(xué)生接口“飛人”)稱小貝為(學(xué)生接口“足壇帥哥”,)稱馬克思為當(dāng)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找一找,讀一讀。
生(10):絕代才子的王勃,傷痕累累的王勃。
生(11):飽讀詩書的貫通九經(jīng)的青年,……“彳亍”我不認識,
師:彳亍怎么讀(下有生說”彳亍chichu。”)這個詞在戴望舒的〈〈雨巷〉〉中出現(xiàn)過,“撐著油指傘,彳亍在悠長悠長而有寂寥的雨巷”,彳亍是什么意思呢
生(11):大概是徘徊之義。
師:不是大概,是的確。稱呼還有嗎?
生(12)斷線的風(fēng)箏,閣上人也算吧。無人識君中的君。
師:我們基本把稱呼一網(wǎng)打盡,這些稱謂中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個?說一說。
生(13):斷弦的風(fēng)箏
師:是不是跟你喜歡放風(fēng)箏有關(guān),講一講你的理由。(生笑)
生(13):斷線的風(fēng)箏是可憐的,要掉下來,沒有生活目標,飛到哪里就算哪里。好象王勃的命運一樣,無依無靠。
師;你的意思是說斷弦的風(fēng)箏其實是只流淚的風(fēng)箏。人生就如風(fēng)箏,我不知道風(fēng)朝哪個方向吹。還有嗎?
生(14):我喜歡彳亍與線裝書中陶陶然的青年的王勃。
師:什么叫做陶陶然?
生(14):就是自得其樂,像個隱士一樣生活。冥然兀坐,偃仰嘯歌,
師:你說的很有詩情畫意,連我也有點向往了。
生(15):我喜歡上傷痕累累的王勃,
師:是不是一個男孩受傷特別酷。(生笑)影視劇中英雄在最后的場景中從火光中出來,遍體鱗傷,那才叫有英雄氣概。
生(15):王勃的傷痕是心靈上的受傷,是看不見的,
師:那能打動這位女作家的是哪一個稱呼?以至讓她淚流滿面。
生(齊答):傷痕累累的王勃。
師:對,讀一讀原文中這句話(生讀)這位天才身上到底有多少條傷痕,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生笑)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很是人受傷,有這樣沖突的句子嗎?找一找,讀一讀。
生(16):“王勃若一心為文,歷史也許會重新改寫……王勃心冷了”。這是王勃的一道傷痕,
師:這里是說王勃的從政之路坎坷,文章對王勃這次選擇抱什么態(tài)度,用書上最確切的詞來回答。
生(16):可惜。
師:對,“可惜”明白無誤的傳達了作者的感情。王勃躊躇北上,躊躇是什么意思?
生(17):猶豫不決。
師:是猶豫嗎?
生(18):是得意自信。因為這里寫的是王勃的書生意氣,他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自信,所以他要參軍。
師:是參軍嗎?
生(19):老師,參軍是一種官名,一種小官。
師;從政的結(jié)果充滿陽光嗎?根源在哪里?用一個字來回答。
生(齊答):迂
師:迂是什么意思?
生(20):迂腐,不會變通。
師:王勃意氣奮發(fā)的出發(fā),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到處碰壁,處處受傷,因為世界是屬于政治家的,不是屬于一介書生的。碰了個鼻青臉腫。在皇權(quán)面前,任何百姓都是草民,蟻民,碾死你就像碾死一制小小的螞蟻。傷痕累累,還有傷痕嗎?
生(21):王勃的死亡令人同情。
師:課文中出現(xiàn)死亡這個詞嗎,是怎樣寫死亡的?
生(21):“王勃在客居劍南的日子里,也許模擬日后種種的可能,卻沒潦倒人生最絕望的一種可能就立在水中侯著”,這里用隱晦的語言寫王勃之死,后面說如斷線的風(fēng)箏載進江里,靈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魚兒身上。也是說王勃溺水而死,是在渡海的時候而亡的。
師:真是天妒英才!死亡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莫扎特的英年早逝,海子的臥軌而去,徐志摩的空中的燃燒,天才的死亡是那么的匆促,我相信,水中立著的王勃,在生命的最后一剎那,他終于明白了,他要尋找的是什么東西,榮譽,力量,包括愛情,原來是如此的短暫,而此刻,他擁有的是死亡。還有另外的傷痕?
生(22):“此刻的長安,或許已將王勃淡忘的一干二凈,誰會在撫箏時,……想起王勃。”是說皇帝已將王勃忘記。被拋棄。
師:長安指什么?
生(22):指皇帝?!础措蹰w序〉〉中說,目長安于日下,地勢極而南溟深,是對皇帝的失望。
師:其實,古代的文人有強烈的戀君情節(jié)。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誰是天下(學(xué)生接口“皇帝”)。知識分子希望借助君王的力量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而現(xiàn)實中君王不采納建議而對君王產(chǎn)生失望和怨恨。就像被男子拋棄的女子一樣,(生笑)所以詩文中棄婦詞特別多,可能是作者被君王拋棄的次數(shù)太多了。時間太久了。這樣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三道傷痕,在這三條中,有作者獨特體驗的是哪一條?后者說對生活有警世意義的?
生(23):我認為是第一條,絕代才子和懷才不遇的沖突,把矛頭指向了當(dāng)時的黑暗的社會,有批判性。
師:初唐算是黑暗的社會嗎?
生(24):我認為是第二條,文中把王勃的悲劇歸結(jié)于自己的性格,屬于個人原因,很有警世意義,是說人生要學(xué)會選擇,性格決定命運。
師:你的見解很獨特,有眼光,這方面,作者也發(fā)出了生活的感悟,讀一讀。議一議。(生朗讀“人生有許多門……去敲人生遺憾的門”)
師:有何感悟;
生(24):對王勃來說官場就是遺憾的門,文學(xué)就是敞開的門,選擇是頭腦要清醒。
師:人生就像一個岔路口,選擇了一個路口,就意味著放棄另一個路口。敲門,不是所有的敲門都可敲出“僧敲月下門”的詩情畫意,有些敲門敲碎的是理想,敲出的是遺憾,敲出的是悲劇。慎重啊,行進中的人們!〈〈流淚的滕王閣〉〉真正體現(xiàn)了情感與理智齊飛,詩意共警世一體。告誡我們要學(xué)會選擇,但這并不是每個人能做到的,比如(出示牛群離職是淚流滿面的圖片)
師:這是一出悲劇,也是一出鬧劇。一年前,小品演員牛群來到安徽蒙縣擔(dān)任??h長,夾道歡迎,紅旗招展,相當(dāng)熱鬧,(生笑)很牛!一年后,在別人的指責(zé)和懷疑聲中,謝幕如此匆忙狼狽??h長和演員不可得兼。再看一張圖片(出示美國加州州長施瓦親格演講的圖片)此位動作演員好萊塢的明星健美先生從政相當(dāng)成功,為何,這位先生選擇了州長,放棄所有的片約。選擇合適的,就是理智,放棄不合適的,那是一種成熟。只有學(xué)會選擇,人生才有主題。只有學(xué)會選擇,人生才能沖破重重的籬笆,只有學(xué)會選擇,人生才能有一個精彩走向另一個精彩。其實,在我們虞舜大地,厚德載物的故事很多很多,比如曹娥江,(出示例文〈〈哭泣的曹娥江〉〉)以大品德,大文化來感化世人,洗滌心靈,讓崇高伴我同行。
出示王充墓的圖片,寫作訓(xùn)練,〈〈寂寥王充墓〉〉
附板書
流淚的滕王閣潘碧秀
學(xué)會選擇
絕代才子
懷才不遇
傷痕累累(流淚)誤入官場
受挫心冷
天妒英才
遇水而逝
附原文
流淚的滕王閣〇潘碧秀
江畔小舟、輕搖的蘆葦、南來聚攏的風(fēng)……贛江上一覽無余,視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閣的一隅,獨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緒如牽強的秋風(fēng),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閣穿越時空的堅強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閣上,睜眼閉眼間全是王勃清瘦憂郁的神情。斜陽擁抱著欲泣的滕王閣,閣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蕩漾。帝王君子猶不見,檻外長江空自流。寂寞的閣上,觥籌交錯的場景不復(fù)存在,詩弦管樂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閣的階梯上獨自聽江的聲音;江波的皺褶里藏著絕代的才子王勃。
閣的憂傷無聲息地讓我追隨。每一寸樓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顫動。想為流淚的滕王閣續(xù)一首詩,詩里面是傷痕累累的王勃。流淚的滕王閣日日孤寂地走入我夢中,獨自徘徊復(fù)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詩句,無數(shù)醒著的黑暗的夜里,枕著閣影到天明。
有人說:所有的風(fēng)景都會拒絕一部分人,偏愛一部分人;所有人,生來都會屬于不同風(fēng)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貶,然而層層不得意卻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貶到贛江邊任小刺史,他仍意興遄飛地要為自己建一座閣“拍檀板唱歌,舉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臨放歌。那個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獨角戲”正上演著。他深望著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復(fù)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卻在紙上無羈地飄灑,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紙背的全是對生活的向往。有人說“厚積”是為了“厚發(fā)”,王勃客居劍南數(shù)年,終有了其巔峰之作。滕王閣只不過是顯其巔峰昂然之姿的一種憑借罷了。此時的長安,或許已將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凈。誰會在撫箏時,思緒在箏上游移間,想起王勃?如今,贛江畔的孤鶩年年此時都要背起王勃饋贈給它們的禮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飛,托起無限秋水長天的風(fēng)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閣上徘徊留連,眺望閣外水云間,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欄干。淺云灰灰地襯著閣,如一雙飽蓄淚水的眼瞼。
扁舟載著一截悠悠的閣影,憂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層層間依稀可見當(dāng)年王勃的風(fēng)姿。這個自幼飽讀詩書、貫通九經(jīng)的青年,彳亍于線裝書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縮在蜀地的鄉(xiāng)居里,不再想讀書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長安已遙遙又遙矣。無人識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縱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內(nèi)驚瞻”(楊炯語)。人生有許多門,可其中一些門只對一些人是永遠敞開的;不要試圖去敲門,去敲人生遺憾的門。王勃若一心為文,歷史也許會重新改寫吧??上?,王勃在劍南之地逍遙了三年,終究不甘寂寞,躊躇北上,到河南任參軍。書生之迂,終惹大禍,龍顏大怒,險丟小命。人生沉浮反復(fù),王勃心冷了。
一片閣/躲在云層下/疲倦和黃昏的鳥一樣/面對江水慟哭。江水緩緩流,終有溫柔得叫人落淚的時候。一介書生咬文嚼字,終有讓人品錯味的時候。該張皇,迷惘,失落,還是憤懣?畢竟人生不是“數(shù)點扁舟向斜陽”那樣詩意、簡單而又直觀?!藷o語,惟有惆悵地醉去。滕王閣不在出產(chǎn)帝王將相的長安,站在這玲瓏典雅的閣上,贛江無限風(fēng)情一覽無余,王勃的夢魂可以與閣相依偎至永遠了。
昆德拉說:生活是棵長滿可能的樹。王勃在客居劍南的日子里,也許模擬了日后的種種可能,卻沒料到人生最絕望的一種可能就立在水中候著。
王勃如斷線的紙鳶一頭栽進江里去了,靈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魚兒身上?想他經(jīng)行處會不會開出一江的花來,讓魚兒也欣喜,讓魚兒也惆悵。
斜陽已成余輝,閣上人去,鳥去,空留一片寂寥。
精選閱讀
《滕王閣序》教學(xué)實錄3
師:讀完了《滕王閣序》,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請舉手。(寥寥六人舉手)
師:喜歡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歡的理由卻未必一樣。我想聽聽不喜歡的理由。
生1:不知道寫的什么。
師:你覺得他寫了什么?
生1:寫了游玩滕王閣的過程。(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記”,而是“序”。
師:“游記”與“序”有什么區(qū)別呢?
生1:游記主要是記敘、描寫為主,而“序”主要以議論、抒情為主?!峨蹰w序》還是由眼前景抒發(fā)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議論的成分很重,就跟《蘭亭集序》一樣。
師:其實你還是基本讀懂了文章。我還想聽一聽其他原因。
生2:生字詞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來太費力。
生4:句式太整齊,一口氣讀不下來。
師:你舉一段文字試試看。
(生4讀“嗟乎!時運不齊……豈效窮途之哭!”,讀得氣勢恢弘,抑揚頓挫,飽含感情。大家鼓掌。)
師:讀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歡這段文字。讀了很多很多遍。
師:你可以嘗試把它背下來。下一位。
生5:我覺得王勃寫得太矯情了。到一個地方去玩兒,就寫了一篇文章來抒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這么“悲”,我們不會這樣來思考的。
師:我們不這樣想,就不允許王勃這樣想了?(生笑)
師:五位同學(xué)說了自己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歸納起來,大概三點:一是難以讀懂;二是難以理解;三是難以共鳴。既然因為難而不喜歡,那我們就從“難”字入手。且讓我們由“易”入“難”,由“淺”入“深”,看看《滕王閣序》是怎么成為文學(xué)經(jīng)典的。
這篇文章其實有一個清晰的整體思路:“事一景一情”。請大家說說:寫了什么事?描寫了什么景?抒發(fā)了什么情?
生6:寫了王勃的父親被貶官到偏僻的交趾,他前去探望,途經(jīng)洪洲,參加了都督閻公在滕王閣上的盛會,看到“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描寫了滕王閣盛會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麗,感到非常高興,而后樂極生悲,又來感慨自己的身世。
師:很好!請看我這里有一則材料:(投影)
“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xué)士者為之,已宿構(gòu)矣。乃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謭笤疲骸欠忠磔F,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侨欢?,曰:‘此真天才,當(dāng)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唐摭言》卷五)
這是一段評注,我們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來尋找一個角度,談一談你所理解的《滕王閣序》的“事—景—情”。
生7:我抓住都督閻公態(tài)度的變化。
師:是什么樣的變化?
生8:先是大怒;后來看到文章第一句,是不屑一顧;到第二句是“沉吟不言”,陷入思考;等看到那句名句時,便“矍然而起”,已經(jīng)深深地被文章折服了。
師:請大家把“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三句話劃出來。為什么都督閻公會說“老生常談”呢?
生8:因為八個字就只講了地點。閻公本來是想給自己女婿出風(fēng)頭的,卻不想被王勃搶了風(fēng)頭。心中本來有氣呢。
師:你倒是很注意抓住人的心理來推測。那為什么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卻又“沉吟不言”呢?
生9:這是一種宏闊氣象。在天上是連接兩個星宿,在地上是連接兩座山。寫地上時,連用六個動詞(分、接、襟、帶、控、引),擬人化,把一種登臨高閣的恢弘胸懷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師:這里面的“襟”“帶”是什么用法?
生:(雜)意動用法,以……為衣領(lǐng),以……為衣帶。
生10:如果說第一句沒有什么新意的話,這兩句一下子令老生常談的陳詞濫調(diào)體現(xiàn)出一種恢宏大氣。
師:舉例說明。
生10: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師:這里面“霧”“星”是什么用法?
生:名詞做狀語,像霧,像星星(一樣多)。
師:寫人時,寫這些“俊采星馳”分別寫了哪些人?有什么特點?
生11:都督閻公、刺史宇文、孟學(xué)士、王將軍,還有勝友如云,高朋滿座。
師:那從“沉吟不語”到“矍然而起”這種態(tài)度的變化,究竟是從什么地方開始變的?
生12:從“童子何知,躬逢勝餞”開始變化,前面都是寫別人好,從這兒開始寫自己不好。
生13:不是,這是自謙,是一種說話的技巧。應(yīng)該是從“時維九月,序?qū)偃铩遍_始變化的,因為前面是寫人,這兒開始寫景。
生14:也不是,應(yīng)該是從“披秀闥,俯雕甍”開始變化的,推開小門,由室內(nèi)到室外,景物不同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師:大家看,這三種答案,哪一個最好?
生:(雜)三。
師:請大家把“披秀闥,俯雕甍”劃上著重號,自己讀一讀,用“自己的腔調(diào)”讀一讀,看前后景物、表達等方面究竟有哪些變化?
生15:主要有三點變化:一是由靜而動,二是由暗到明,三是由遠到近。
生16:由散到滿,前面的景色都是粗線條的,后面的景色都是“滿眼的”?!皶缙溆暋薄凹u其駭矚”“撲地”“迷津”都是滿眼的景色。
生17:胸襟由局促到開闊。
生18:心理上的變化,如果說坐在那里看窗外的風(fēng)景,是“欣賞”的話,那么打開窗門之后,則是被一種崇高美所震驚。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18:從三個字可以看出,一個是“駭”,使自己的眼睛受驚(教師補充“駭”是使動用法);一個是“窮”,漁歌既然優(yōu)美,就不能。響窮”,“窮”的是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教師補充:“窮”即“盡”);一個是“驚”,把雁群在寒風(fēng)里發(fā)出的呼喚寫得富于人格。從這三個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作者內(nèi)心是被一種崇高的美折服。
師:談得非常到位,還有沒有變化了?
生19:文章的節(jié)奏發(fā)生了變化。前面先是四句長句,非常舒緩;再用四個短句,非常急促;再“四六字”,頓挫抑揚;而推開窗之后,以非常短促的三個字“披秀闥,俯雕甍”,再以錯落有致的“四六字”,抑揚頓挫,節(jié)奏富于變化,卻又很穩(wěn)定,感情變得開闊而飄逸。
師:文以氣為主。任何優(yōu)秀的文字都能夠瑯瑯上口,便于誦讀。文章的節(jié)奏、速度、語氣的變化都是情感變化的表現(xiàn)。請大家自由的、用自己的腔調(diào)來誦讀這段文字,來體會這種感情的變化。(學(xué)生誦讀)我們來請一位誦讀一下看看。
(一生讀,其節(jié)奏快慢、語氣高低、停頓長短等基本上能夠讀出“文氣”來。師隨即點評朗讀中處理得不好的句子。例如,以輕快的語速讀“落霞……一色”,以重音讀“唱”“窮”“驚”“短”四字,以拖音讀“之濱”“之浦”。)
師:胸襟開闊之后,感情有什么變化?從第三段中找出兩個字來表明作者感情的變化。
生:(七嘴八舌)“興”“悲”。
師:“逸興遄飛”,飄逸的興致很快地飛揚,他聯(lián)想到什么?
生20:“睢園綠竹”“彭澤之樽”“鄴水朱華”“臨川之筆”。
師:為什么會想到這些典故?這些典故都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21:這些典故都是文人墨客、賓客之間飲酒賦詩、極盡歡娛的人與事,跟眼前滕王閣盛會異曲同工。
生22:他更關(guān)注的可能是賓客之間的那種和諧信任。
師:為什么這么說呢?
生22:因為要抓住“氣凌”“光照”這兩個詞,是說“超過”“勝過”陶淵明、謝靈運的隱逸之樂??梢酝茢啵@個時候的王勃還是少年氣盛,有拯世之心。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卻壯志難酬,不僅如此,還為此丟了官,牽連了家人。這樣,才有了底下的“樂極生悲”。
師:我贊同你說的。然而,興盡悲來,又悲什么?還請大家分層次、分要點來說。
生23:我覺得有四悲:一悲命運,也就是“成敗在天”;二悲皇帝不召,空有滿腹才華,卻無法實現(xiàn)志向;三悲孤獨無知己;四悲韶華易去,時運不齊,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師:這就是樂到極點,也悲到極點。讓我們順著這個思路朗讀課文第三、四、五段。(學(xué)生讀書,聲音洪亮,充滿悲慨之氣。)
師:“樂極生悲”確實是全文的重要線索。但是,這種悲是不是始終一致?有沒有發(fā)展?
生24:我覺得王勃從四個方面來堅定自己的志向,超脫了前面的“興盡悲來”的“悲”。
師:我很喜歡同學(xué)們一開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有三點看法”“從四方面來說”,這是我們思維的層次性。說說看,哪四方面?
生24:第一從“老當(dāng)益壯”“窮且益堅”來直抒自己的志向;第二從“酌貪泉”“處涸轍”的生存環(huán)境上來說,要“覺爽”“相歡”,表明自己在厄境中也要堅持自己純潔的思想;第三是從時空遷移上表明自己要堅持自己遠大的志向,不能因為受遏而改變;第四,以孟嘗君、阮籍為反例,提醒自己不能學(xué)習(xí)他們隱居、頹廢、自暴自棄。
師:我也是傾向于“樂極生悲”,“悲極”之后卻不是“更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堅持。就好像蘇東坡《赤壁賦》中一樣,“悲”極之后是“釋然”是“豁達”。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身處困境堅持不改變自己的理想和情操,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的“世道人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脊梁。我想:中國知識分子都有“登山臨水”的習(xí)慣,都有“興盡悲來”的感慨,“興盡悲來”的感情變化在中國古典詩文中屢見不鮮,譬如我們學(xué)過的《登高》《蘭亭集序》《赤壁賦》等等。請收集這方面的例子,談?wù)勛约旱捏w會,寫一篇作文。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 滕王閣讀序
遠走南昌,我是一定要看看滕王閣的,那里是王勃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駢體文名篇《滕王閣序》孕育、產(chǎn)生的地方,《滕王閣序》的整個篇什和它的意深境遠、凝煉非凡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精彩佳句,莫不為世人由衷稱頌。我想在那里領(lǐng)略江南古代文化的一重氣息,沉淀一番對這份瑰麗文化遺產(chǎn)的粗淺感知。
原以為滕王閣是唐代的原貌建筑,親臨觀瞻,才知是當(dāng)?shù)卣?988年重新修建。史料記載,滕王閣自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創(chuàng)建,迄今1300余年,緣于自然舊敗和水火兵燹,迭廢迭興達28次之多。從1926年反動軍閥肆意火焚到新中國建立以后的第29次重建,也已時隔62年?,F(xiàn)今的滕王閣,址在贛江與撫河交匯處的新洲尾,背依兩河茫茫水域,面向南昌繁華街市,是當(dāng)代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參照宋代騰王閣彩畫,重新設(shè)計建造的大型仿宋式建筑。贛江之濱,閣體巍然聳峙于象征古城的高臺上,在四重疊樓和飛檐之間,朱丹廊柱與琉璃碧頂鮮明輝映,雕梁畫棟同飛檐翹脊凌空呼應(yīng),昂然當(dāng)空傲立,氣勢頗為壯觀。
步上基臺前的回折臺階,我首先從閣內(nèi)的電梯直達頂層?xùn)|眺:洋洋水域,連天接地,洲渚橫波,芳草萋萋,江面舟帆艇舸爭流,彼岸樓樹山田如漂,云天空遠,沙鷗翱翔,好一派遼闊的壯美!這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地方啊,這就是王勃狀摹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的境界啊。憑欄俯視,水國風(fēng)物盡收眼底,回望樓閣,畫檐彩廊倚空巍峙,這怎不令人心曠神怡,胸闊意遠!體味頂層門聯(lián)依然極浦遙山想念閣中帝子,安得長風(fēng)巨浪送來江上才人,遙想當(dāng)年王勃在此汲取詩情畫意,凝結(jié)美句華章,我不禁興懷感慨,神思聯(lián)翩。
滕王閣以滕王冠名,標示的不過是建閣的最初因由,與當(dāng)年的滕王其實并沒有多少關(guān)聯(lián)。作為一座非凡的歷史性建筑,它的意義不僅是臨觀山河的一處勝景,而且是古代燦爛文化的一座載體。而王勃的名序則是這座文化載體中的軸心之作。
滕王閣以王序傳名,滕王閣的文化蘊存大體上都與王序相關(guān)。韓愈稱自己作《新修滕王閣記》詞列王序之后,蘇東坡、董其昌恭寫王序全文,甚至康熙帝臨摹董其昌筆意,御寫王序,遂有御書亭石刻;諸多歷史名人如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湯顯祖、辛棄疾等,都寫過滕王閣的詩詞賦聯(lián),其中的許多佳句詞涉王序。現(xiàn)今的滕王閣,占地47000平方米,高拔57.5米,構(gòu)建規(guī)模當(dāng)居歷史之首,而各樓的內(nèi)容布設(shè),自然以王勃的名序貫穿--一樓有依據(jù)馮夢龍《醒世恒言》中馬當(dāng)清風(fēng)夜送王勃赴滕王閣作序傳奇故事創(chuàng)作的大型壁畫,二樓有描畫王序人杰一語的江西歷代80位各類名人的巨幅長卷,三樓有繪制湯顯祖在滕王閣演出《牡丹亭》盛事的《臨川夢》,四樓有演繹王序地靈一詞寓意江西勝山名湖風(fēng)光的《地靈圖》,而五樓的整壁書法則是蘇東坡書寫王序全文的秀美鐫刻。誠如滕王閣一幅名聯(lián)所謂:高樓人文之最,雄奇壯麗,唐代文章巨子除王郎韓愈更誰側(cè)顯其間;杰閣得公論之先,瑰偉特絕,江南著名景觀數(shù)黃鶴岳陽而此獨為第一。滕王閣與王勃序襟袂相諧,融而難分。
王勃作序,佳話動人--洪都閆都督擬求大才為滕王閣撰序,筵座皆江左名儒,惟王勃最幼。眾皆怯辭,而王勃欣然受紙,分毫不讓。閆公原本借滕王閣重修竣工的盛宴,讓女婿吳子章顯才,光耀門庭。不料王勃胸有成竹,勇當(dāng)此任,閆公只好諾命,令吏人在王勃下筆時,逐句稟報。開始數(shù)句,閆公傲然小視;接下幾聯(lián),稍有心動;當(dāng)落霞、秋水句落紙,竟不禁拍案贊嘆:此子運筆如有神助,真乃天才,當(dāng)垂不朽啊!便更衣出庭,邀王勃上座。王勃才名,從此遠播,王勃序作,天下傳誦。這段佳話,無不激發(fā)后世學(xué)人。滕王閣也因此更富有文化蘊含。?
史載:王勃自幼聰明過人,6歲能作文章,9歲即有《指暇》,10歲精通六經(jīng),14歲應(yīng)舉及弟。他才思敏捷,下筆則成,人生僅28歲,就有文集30卷;所撰《周易發(fā)揮》、《大唐千歲歷》及《宸游東岳嶺頌》、《乾元殿頌》等,史有記載。王勃的祖父王通曾是隋朝官員,棄官后專事著書講學(xué),有紀元書《元經(jīng)》、類似孔子家語的書《中說》,為當(dāng)時所稱。王勃受祖父啟蒙、教導(dǎo),當(dāng)在理中。王勃怎樣治學(xué),尚無史錄,但他博覽融會,志專精學(xué),絕然不可或缺。
《滕王閣序》賦事意諧境切,用典推陳出新,歷史地理底蘊深厚,人情風(fēng)物境況通曉。這一切,融而成文,又謀篇老到,用辭精凝,極為到位。僅此一序,便可識王勃學(xué)養(yǎng)。我因此認為,名序名閣相互輝映傳世,自有其深湛之道。
(郝貴平)
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
教學(xué)目標:
⒈學(xué)習(xí)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⒉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fù)雜感情。
教學(xué)時數(shù):2
第一教時
明確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二、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3.介紹王勃和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xiàn)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xué)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三、誦讀課文
1.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
2.學(xué)生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指定7名學(xué)生朗讀課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節(jié)奏。
明確:①四字句的讀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學(xué)生集體朗讀課文一遍。
2.學(xué)生默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疏通字句。
3.思考:從內(nèi)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fēng)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jié)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fā)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fù)誦讀,并試背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xí)三、四兩題。
第二教時
明確目標:
⒈學(xué)習(xí)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fù)雜感情。
教學(xué)過程:
一、賞析第一部分
(一)集體朗讀
(二)具體賞析
⒈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fēng)貌的?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歷史久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yīng)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范”“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yīng)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chǎn)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yīng)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4.試背課文
二、賞析第二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
②遠近錯落之美;
③上下渾成之美;
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并展開想象,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gòu)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tǒng)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tǒng)中“悲秋”的習(xí)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②高聳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嘆為觀止。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三、賞析第三、四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fā)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①“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yè)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③“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④“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⑤“北?!薄皷|隅”→不甘沉淪
⑥“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終軍”→表示請纓無路
⑧“班超”“宗愨”→表投筆從戎、乘風(fēng)破浪的志向
⑨“楊意”“凌云”∕“鐘期”“流水”→感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2.請思考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確:使課文內(nèi)容充實,聯(lián)想豐富,語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練,加強了文章表達效果。
四、課文總結(jié)
本文是一篇序,同時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駢文,作者用富麗華美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發(fā)自己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思想感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篇》評:“對眾揮毫,珠璣絡(luò)繹?!?/p>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滕王閣序典故
滕王閣位于贛江東岸,江西南昌西北,與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滕王閣是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淵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六月李元嬰受封為滕王,后遷洪洲(南昌)任都督,據(jù)說唯一的建樹就是在公元653年于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臺,此樓便是“滕王閣”。
滕王閣飽經(jīng)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達28次之多,世所罕見?,F(xiàn)在的閣樓建于1985年,高達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仿宋風(fēng)格,臨江而立。
滕王閣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名揚四海,序因閣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風(fēng)流。
繼王勃之后,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xué)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江西第一樓”之譽。
滕王閣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按】:先寫藤王閣得天獨厚的地勢,接著敘述參加宴會的賓主,最后寫自己碰巧有幸得以參加這次宴會。“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边B用兩個與當(dāng)?shù)赜嘘P(guān)的典故,分別出自《晉書·張華傳》、《后漢書·徐稚傳》。
時維九月,序?qū)偃铩A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fēng)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虹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遙襟俯暢,逸興遄飛。爽籟發(fā)而清風(fēng)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按】:這段先描寫了藤王閣的美麗風(fēng)光,山川、舟楫、市井、樓閣與落霞、孤鶩、漁歌、雁聲交融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接著寫宴會之極盡歡愉。最后則興盡悲來寫到對命運的感慨:“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按】:這段屬思古傷今之筆,表達了“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志向。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fēng)。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按】:這段表明了寫此文并非僅為應(yīng)酬,還希望在這樣的盛會中遇到知己。
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按】:收筆完成,屬于套話。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按】:篇末附上這首詩,是對序的內(nèi)容的概括。
【相關(guān)典故】: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陽節(jié),洪州都督閻伯嶼攜文武官員歡宴于滕王閣,共慶重陽登高佳節(jié)。此時,王勃因赴交趾省親探父,乘船路過馬當(dāng)(今彭澤縣)遇阻,中原水神以風(fēng)相助,日行七百里到達南昌,適逢閻都督九九重陽為滕王閣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興正酣,閻都督請各位嘉賓行文賦詩以紀歡宴之盛況,其實閻公是想讓略具詩名的女婿孟學(xué)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學(xué)士也已經(jīng)準備妥當(dāng),只等當(dāng)眾吟詠,因此在座諸公均再三謙讓。
至王勃之末座時,王勃不諳此道,躊躇應(yīng)允,令得滿座愕然。
王勃行文習(xí)慣小酌,然后蒙頭少睡,起來后揮毫而就,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難成,王勃于是端坐書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緩慢磨墨,借機醞釀才思。
閻都督和眾賓客看王勃不緊不慢,于是登閣賞景,吩咐小吏隨時通報。
很長時間,小吏來報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聽覺老生常談,實乃平淡無奇;小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默不言語;及至小吏來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遂拍手稱贊天才之筆,急令眾文武返滕王閣開懷暢飲,盡歡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話而名垂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