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物理彈力教案
物理彈力教案集合七篇。
通常老師在上課之前會帶上教案課件,大家可以開始寫自己課堂教案課件了。不過在寫時,需要充分展現教學過程的每個知識點。你是否在為不會寫教案課件而煩惱呢?也許以下內容“物理彈力教案集合七篇”合你胃口!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物理彈力教案 篇1
首先我通過復習力的定義,以及重力的產生原因,引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涉及彈力的實例,通過大屏幕展示。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以上各種情況力在產生原因上的共同點。
由于問題設計難度較大,所以學生不可能把彈力產生原因一次概括全面,先通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結果引導學生指出彈力產生的前提:接觸、形變。
直接給出形變定義(初中已有介紹)。
通過演示手拉橡皮筋,手壓橡皮泥區(qū)別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
通過橡皮筋的形變介紹彈性限度。
通過圖片的前三種情況,結合扭轉海綿的演示,給出形變類型──彎曲形變、壓縮性變、伸長形變、扭轉形變,擴大學生知識面,對涉及形變的知識掌握的更全面。
在分析書和桌面作用過程時引出微小形變,通過微小形變的演示,明確形變的存在性,同時說明“放大”的方法是物理學中經常應用的方法。
在介紹完有關形變的知識后,再回到關于彈力產生原因問題的分析上,結合手壓彈簧的實例引導學生找出彈力產生原因的第三個關鍵詞—恢復原狀。
說明彈力是從力的產生原因角度定義的,總結出彈力的定義。
讓學生找出身邊存在的彈力,使物理和生活聯系緊密。
在分析彈力的方向時,仍然從彈力產生原因上找答案,由關鍵詞──恢復原狀,得到受力物體所受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同。
通過隨堂練習1,總結出常見彈力具體的判斷方法──繩給物體彈力方向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面面接觸彈力垂直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同時加深對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同的理解。
彈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可引導學生直接找到與形變量的定性關系。
給出胡克定律的內容,強調表達式中x和k的物理含義。
課堂小結從知識、方法兩個角度進行。
通過鞏固練習2加深對主干知識和易錯知識點的理解。
B.木塊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彈力,是由于木塊發(fā)生微小形變而產生的
課后作業(yè):
(1)課本56頁2、3、4題。(2)畫出小球在以下三種情況中所受彈力的方向。
物理彈力教案 篇2
D.彈力是指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接觸它的物體產生的力
D.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是根據彈簧伸長的長 度與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3、李華同學在使用彈簧測力計前沒有注意校零,指針指在0.2N處,他測量時指針的示數為3.6N,則實際拉力的大小為( C )
4、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和細線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計,物重G=1N,則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分別為( D )
5、小陽學習了彈力的知識后,發(fā)現給彈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時,彈簧的伸長就越長.于是小陽猜想:彈簧的伸長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實驗桌上有滿足實驗要求的器材:兩端有鉤的彈簧一根,已凋零的彈簧測力計一個、帶橫桿的鐵架臺一個、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進行了以下實驗:
(1)將彈簧豎直掛在鐵架臺的橫桿上使其靜止,用刻度尺測出彈簧在不受拉力時的長度l0并記錄在表格中;
(2)如圖所示,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彈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長到一定長度,待彈簧測力計示數穩(wěn)定后讀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測出此時彈簧的長度l,并將F、l記錄在表格中;
(3)逐漸增大彈簧受到的拉力(在彈簧的彈性限度內),仿照步驟(2)再做五次實驗,并將每次實驗對應的F、l記錄在表格中.
請根據以上敘述回答下列問題:
①小陽計劃探究的問題中的自變量是;
②根據以上實驗步驟可知,小陽實際探究的是跟所受拉力的關系;
③針對小陽計劃探究的問題,他應該補充的步驟是:;
④畫出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答案:彈簧伸長量;彈簧伸長量利用公式△L=L-L0。
物理彈力教案 篇3
1、理解彈力的概念,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
3、理解形變概念,了解放大法顯示微小形變.
判斷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既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正確畫出物體所受彈力的示意圖是突破難點的標志.
觀察、推理、分析、綜合、總結規(guī)律.
(三)彈力: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顯然受力物體之所以受到了彈力,是由于與之相接觸的施力物體發(fā)生了形變所產生的.
結論:通常所說的壓力和支持力都是彈力.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體.
結論:通常所說的拉力也是彈力,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六)課堂練習:
說明:有關判斷是否存在彈力的似是而非類型題目,由于涉及三力及多力平衡問題,建議本節(jié)課暫不訓練.教材第8面練習二中第(1)題雖是判斷兩球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彈力,但題目已交待清楚“不互相擠壓”.
物理彈力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第3節(jié)第1課時:“重力、彈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能在具體問題中區(qū)分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計算;了解彈力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
過程與方法:通過聯系生產生活中的力現象,通過各種力現象的區(qū)別比較,培養(yǎng)觀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微小形變現象的實驗觀察,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重力、彈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及方向確定。
【教具準備】
彈簧、彈簧秤、小車、砝碼、橡皮泥、PPT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
一、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么是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里的作用指的是一個物體提、壓、推、拉另一個物體,所以一提到力,至少有兩個物體,一個物體施加出力,稱為施力物體,另一個物體受到力,稱為受力物體,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2)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什么效果?
力作用在物體上,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使物體產生加速度;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力有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意思是說,力作用于物體,所產生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系。要明確說明一個力,就要說明白力的大小是多少牛頓,方向朝什么方向,作用在受力物體上的什么位置(點)。
力是矢量。
(4)力的單位是什么?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5)力的大小能測量嗎?
力的大小可用測力計來測量。
(6)如何用圖示表示一個力?
用圖示表示一個力,就是運用圖形表示出力的三要素。具體做法是:從力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按一定的標度(比例)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這樣,線段的起點就代表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學習中常常需要分析一個物體的受力情況,用受力示意圖表示分析結果,相當于畫出每個力的圖示,不過對線段的.長度沒有嚴格要求,不需要確定標度。
2.教師講述
在物理學的力學部分,按照力的產生過程,即力的性質,把力分為重力、彈力、摩擦力。
◆合作探究──新課學習
二、重力
1.回顧初中所學內容
(1)什么是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是重力。需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怎樣測量重力的大?。?/p>
演示并講解:將物體掛在彈簧秤彈簧自由端的掛鉤上,提起彈簧稱外殼上的掛鉤,使彈簧秤和物體靜止在空中,此時彈簧秤指鐘所指出的值,就是被測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4)物體所受的重力大小與它的質量有什么關系?
在地球上的同一地點,物體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表示質量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若已知物體的質量,利用此式可以求出物體的重力大小。
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但不同地理位置處的g值不一樣,所以同一物體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緯度)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5)怎樣確定重力的作用點?
物體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它的各個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我們可以把各部分的重力等效成物體上的一個點所受到的重力,這個點稱為物體的重心。
2.交流評價──關于重心的討論
(1)重心的確定:對于形狀規(guī)則且質量分布均勻(各處密度相同)的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如均勻球體的重心在球心,均勻細桿的中心在它的中點,均勻圓柱體的重心在其軸線的中點。
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位置,隨物體中質量分布的變化而變化;有些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可能在物體之外。
(2)重心與穩(wěn)度
把物體豎直放置在支持面上,物體的重心位置越低,物體受到讓它晃動的力以后,越不容易翻到,重心位置越高,越容易翻到。
在建筑中,建筑物的重心應盡量低;裝載貨物的車輛、船只的重心要盡量低。
三、彈力
1.舉例并演示
(1)物體的形變:物體受力作用后,形狀發(fā)生變化。
(2)兩種形變:用橡皮筋、彈簧、橡皮泥等演示并說明: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后不能恢復原狀;有些物體,當引起形變的外力撤去后,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彈性形變,能夠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
(3)彈力的演示:用彈簧與小車演示被壓縮或拉長的彈簧能夠對別的物體(使它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想把使它形變的物體彈開,這種力是由于物體發(fā)生了彈性形變而產生的,稱為彈力。
2.探究彈力的產生條件
(1)兩物體直接接觸。
(2)兩物體的接觸處發(fā)生彈性形變。
這兩條必須同時具備,才會出現彈力。接觸處是否發(fā)生彈性形變,可根據其中一個物體所受已知力的方向確定,如對另一物體在接觸處造成擠壓或拉伸效果,則接觸處一定發(fā)生彈性形變。如將書本放在水平桌面上,書本受到向下的重力,書本向下擠壓桌面,使桌面向下彎曲,桌面產生向上的彈力F2,作用給了書本,支持著書本,按這個效果,可稱它為支持力;同時桌面向上擠壓書本的下表面,使其向上彎曲,書本產生向下的彈力F1作用給了桌面,向下壓桌面,可稱為壓力。
3.彈力方向探究
(1)壓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或被支持的物體。
(2)拉力的方向:線、繩子等只能產生伸長形變,所以只能產生拉力,拉力沿著線、繩子指向它們縮短的方向
4.彈力大小的探究
(1)與物體的彈性形變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彈性限度: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
5.彈簧彈力大小探究──胡克定律
(1)內容: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彈力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式中的x是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單位是m,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單位是N/m,F是彈力,單位是N。
(2)彈簧的勁度系數:
胡克定律公式中的k稱為勁度系數,它的大小只由彈簧自身因素決定,如彈簧的長度、材料、粗細等,與彈力大小及形變大小無關。
(3)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緩沖裝置等。
◆案例研究──歸納小結
1.案例研究
例1書本靜止在斜面上,畫出斜面所產生的彈力方向。
解析:(1)確定接觸面:斜面
(2)判斷斜面有無彈性形變:書本受重力作用,擠壓斜面,斜面產生彈性形變。
(3)垂直斜面,指向被支持的書本──垂直斜面向上。
例2畫出圖中的兩根細繩產生的彈力。
簡析:沿細繩斜向上。
2.學生練習:課本第25頁“復習與鞏固”1、2、4、5。
【布置作業(yè)】
1.復習課文,書面完成課本第25頁“復習與鞏固”3、7。
2.預習本節(jié)“摩擦力”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重力
彈力
定義
產生條件
方向
大小計算
物理彈力教案 篇5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培養(yǎng)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過自制測力計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增強學習物理知識、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和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 ?
設計理念:
對于彈性現象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這一認知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和過程,了解彈性和彈力,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實現學科核心向學生核心的轉移,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具體事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感情和態(tài)度與價值觀,實現STS教育。
彈力教學課件; 彈弓、鋼尺、鋼鋸條、拉力器、彈簧、彈簧球、木板、鉤碼、鐵架臺。
(出示玩具弓箭或彈弓)拉橡皮筋,橡皮筋變長,發(fā)生形變,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復了原狀.請同學們利用你身邊的東西試一試,看還有哪些物體有類似橡皮筋的特性.
讓學生利用提供的器材活動探究( 鋼尺或鋼鋸條,橡皮,橡皮筋,皮球等) 找出這些物體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受力時會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 我們把物質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泥巴、雪球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有些物質表現的是和彈性不一樣的特性呢? 像橡皮泥和泥巴這樣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們重點研究有彈性的物體.
剛才同學們在彎鋼尺、拉橡皮筋(或彈簧)時,有什么感覺呢? 我們把這種彈性物體對手的力就叫做彈力,彈力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施力物體是誰呢?請同學們討論.
(在同學們互相辯論,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引導同學們通過實驗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后觀察下面的演示實驗.)
(1)放在平面上靜止的小車,用手推動后運動起來,
力改變了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
(2)將小車和一端固定、處于自由伸縮狀態(tài)的彈簧挨放在一起,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不會改變.
(3)將小車和一端固定且被壓縮的彈簧挨放在一起,松開彈簧后,彈簧恢復原狀,小車向右運動(如右上圖)引導學生觀察后討論得出:
物體只有發(fā)生形變時才會產生彈力,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其實質都是彈力.
彈力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例如這只小青蛙(出示實物),給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會自己跳起來(演示),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彈力? (請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臺拉動拉力器,提醒全體同學注意觀察討論) 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4、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探究 (學生閱讀教材、彈簧測力計使用說明然后實際使用,老師巡視并參與學生的活動) 小組總結討論歸納彈簧秤的使用規(guī)則. 使用測力計應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將彈簧秤的指針調到零點.
(3)使用時力的方向必須和彈簧的軸線方向一致,使彈簧秤能自由伸縮而不受阻礙、若指針與外殼有摩擦,應及時消除.
(4)觀察彈簧秤的量程與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確讀數.
(5)彈簧秤穩(wěn)定時才可讀數,讀數時視線應正對刻度線,與刻度板面垂直. [投影]形形色色的測力計.
1、請觀察此彈簧測力計的量程是:__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___;示數是:______。(請注意觀察指針位置
彈性、塑性、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的關系(成正比)、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2.分別用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別的人的頭發(fā)試驗,研究人的頭發(fā)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齡及性別的關系.并嘗試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
物理彈力教案 篇6
因此將彈力這節(jié)課設計成了探究性學習課,采用了“參與──體驗──內化──外延”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自評和互評來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例、實驗,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本教學設計特別強調了對實驗的挖掘。通過引入新課時設計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中的若干個演示實驗的設計,特別是精心設計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變實驗,使學生感悟科學的探究方法和強化創(chuàng)新的意識。
學生在互動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獲得探究的成功體驗,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
并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持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彈力有無的判斷和方向的確定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能點。
通過前面的對“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念基礎。
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為此,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并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1.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fā)生形變。
2.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彈力的方向。
1.培養(yǎng)學生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2.通過分組“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數據,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2.通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fā)展將知識服務于人類的愿望。
3.從任何物體都能發(fā)生形變入手,培養(yǎng)學生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去認識事物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本課以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結合問題法、演示法、啟發(fā)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方法。
(1)本節(jié)課流程設計:實驗引入(產生疑問)→設計實驗→學生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拓展應用(產生新疑問)。
(2)對探究實驗設計好實驗的內容、步驟和表格,便于學生的探究。
細鋼絲、鋼鋸條、彈簧、橡皮泥、通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小車、橡皮筋、氣球等。
(學生實驗)用細鋼絲繞制的小彈簧,輕輕地拉一拉或壓一壓,感受彈簧被拉伸或壓縮的同時,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思考】這種力是什么性質的力?它產生的條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又如何呢?讓學生親身感受彈力的存在,從而揭示課題《彈力》。
(演示實驗)讓學生了解物體的形變。
【結論】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
讓學生舉例在日常生活中所發(fā)現或觀察到的一些形變,看看哪些是彈性形變哪些是非彈性形變。
觀看視頻,形成印象,物體的形變、由于形變而產生的彈力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的。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很實用,物理就在我身邊,從而調動起其學習物理的興趣。
一本書放在桌子上,我們知道書本對桌子有壓力,桌子對書本有支持力。
【提問】那么壓力和支持力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會不會也象彈簧一樣由于物體的形變而產生的呢?若有這個形變與彈簧、橡皮條的形變有什么不一樣?
【學生猜想】沒有,可能發(fā)生了形變,但是由于形變量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我們怎樣來體現微小的形變量。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滲透微觀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設計微小形變實驗,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用小型激光源發(fā)射激光照射平面鏡M,用力壓桌面,讓一束光依次被兩面鏡子反射,通過反光鏡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墻上的光點移動很大的距離。
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任何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后都會發(fā)生形變的事實。
【體驗】請幾個學生上臺體驗表演,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心,信心,進一步體會自然科學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演示實驗)彈簧在較大的力作用下始終處于拉伸狀態(tài),不能恢復原狀。
引導得到原因,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是有條件的,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超過一定的限度,即使撤去力的作用,也不會恢復原狀,這種限度叫做彈性限度。從而說明,彈簧秤不能稱量過大的物體的原因。
【引出概念】我們把這種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像上面我們所熟知的拉力、壓力和支持力就是最常見的幾個彈力。
(對比實驗)被拉長的彈簧使小車右運動,處于原長的彈簧使小車保持靜止,橡皮泥被小車壓縮,放手后小車不動。
物理彈力教案 篇7
1、物體的_____________隨時間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是自然界最_______、最_____的運動形態(tài)。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支叫做力學。我們在學習力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機械運動的規(guī)律,還要學習其中的科學研究的方法。無論從邏輯上還上從歷史上講,力學都是________的基礎。
2、要準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任何物體都有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物體各部分的運動情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要同時把物體上的各個點(無數個)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情況都描述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物體只有一個點,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3、在一些情況下,我們如果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把物體抽象為一個點,并不會對所研究的問題帶來大的偏差。把物體抽象成一個點,盡管與真實的自然界不相符,但是它使復雜的問題得以簡單化,使我們對物體運動的描述得以進行,不至于寸步難行。
例1、地球在繞太陽公轉,同時又在自轉,如果只研究地球公轉,我們______(可以、不可以)把地球看成一個點,如果我們研究地球的自轉_________(可以、不可以)把地球看成一個點。
例2、火車在鐵軌上行駛,如果我們只研究火車整體的運動時,_________(可以、不可以)用一點來表示火車,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研究火車車輪的運動,_________(可以、不可以)把火車看成一個點。
4、質點的概念: ⑴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質點沒有形狀、大小、體積而具有物體的全部質量。 ⑵我們把物體看成質點時忽略了物體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轉動等次要因素,抓住了物體具有一的空間位置和________等主要因素。
⑶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在現實生活中_____________(存在、不存在)。 所謂物理模型,是為了方便探索和揭示復雜的物理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根據研究對象和問題的特點、性質、程度和內容,在一定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抽象,排除非本質的因素干擾,舍棄次要因素和無關因素,抽取本質的、起決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把復雜的物理現象或過程進行簡化,得到的理想化的研究對象。 引入理想化模型,是物理學上經常用到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⑸質點的物理意義:質點是一種科學抽象,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復雜問題得到了簡化。這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當質點處理,但并不是實際尺寸小就一定可以看作質點,如:電子、原子核雖小,在研究它們的旋轉時,就不能看成質點。 ⑵物體上的各點運動情況都相同時(物體做平動時)。所以研究它上面某一點運動規(guī)律就可以代替整體運動情況,這種情況下物體也可當質點處理,不過是取該物體上的一點來研究,并不一定是不計物體大小,如火車過橋。 ⑶轉動的物體不研究它的轉動時,也可以看成質點。例如研究地球公轉時,可把地球看作質點;研究地球自轉時,不能把地球看質點。 ⑶轉動的物體不研究它的轉動時,也可以看成質點。例如研究地球公轉時,可把地球看作質點;研究地球自轉時,不能把地球看質點。
注意:物體質量的大小,或體積的大小不能作為物體能否視為質點的標準。同一個物體在一種問題中不能看作質點,而在另一種問題中可能就可看作質點,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⑴為了描述物體的運動,被選作參考(標準),假定為不動的物體稱為___________。如果物體相對于參考系的位置在變化,則表明物體相對于該參考系在__________;如果物體相對于參考系的位置不變,則表明物體相對于該參考系是__________的。
⑵一個物體一旦被選為參考系,就被假定為是靜止的。在選定參考系后要假定自己站在參考系中去觀察物體的運動。
⑶選擇不同的參考系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的運動,觀察的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參考系的選取原則: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參考系________(可以、不可以)任意選擇。但在實際選擇參考系時應以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簡單為原則。例如,描述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通常選地面或相對于地面而靜止不動的其他物體作為參考系。在沒有特別說明時,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⑴為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需要在___________上建立適當的坐標系。 ⑵坐標系即參考系的具體化,是在參考系上建立的,坐標系相對參考系是靜止的。
⑶如果物體在一條直線運動(在一維空間運動),只需建立_______坐標系,用一個坐標值就能準確表達物體的位置;如果物體在同一平面內做曲線運動(在二維空間運動),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用兩個坐標值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當物體在三維空間運動時,則需要建立三維坐標系,用三個坐標值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1、什么是機械運動?力學在物理學中處于什么地位?
2、什么是質點?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抽象為質點?
3、建立質點模型的目的是什么?建立質點模型時,忽略了哪些因素?抓住了物體的哪些主要因素?
4、質點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5、什么是參考系?選擇不同的參考系觀察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結果相同嗎?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嗎?通常怎樣選取參考系?
6、在參考系上建立坐標系的目的是什么?物體在一維空間運動、在二維空間運動、在三維空間運動時應分別建立怎樣的坐標系?
C、體積很大的物體一定不能看成質點D、若研究物體的轉動,物體一定不能看成質點
4、某校高一新同學分別乘兩輛汽車去市公園游玩。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運動,甲車內一同學看見乙車沒有運動,而乙車內一同學看見路旁的樹木向西移動。如果以地面為參考系,上述觀察說明()
C、甲車向西運動,乙車向東運動D、甲、乙兩車以相同的速度都向東運動
5、從高出地面3m的位置豎直向上拋出一個小球,它上升5m后回落,最后到達地面,如圖,分別以
㈣提出疑惑: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組內討論有疑問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不理解之處。
2、老師檢查自學情況。
3、討論以下問題:
A、研究從重慶開往上海的一列火車的運行速度 B、研究汽車后輪上一點運動情況的車輪
速度是________,如果以地面為參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
右運動,則以車為參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_,以地面為參
考系人的速度是___________。
⑹在勻速行駛的火車內,某人讓一小鐵球自然下落,則在車內的人認為鐵球怎樣運動?在車外地面上的人看來,認為鐵球做什么運動?為什么會這樣?
⑺地面觀察者看雨滴豎直下落時,坐在勻速前進的列車車廂中的乘客看雨滴是( ?)
⑻在公路上向左勻速運動的汽車,經過一棵果樹時,恰有樹上一個果子從上面自由落下,下圖為運動的軌跡,在地面上觀察到的運動軌跡是_____車中人以車為參考系觀察到果子的運動軌跡是______
時刻是指某一瞬時;時間是時間間隔的簡稱,指一端持續(xù)的時間間隔。兩個時刻的'間隔表示一段時間。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用__________表示,時間間隔用_________表示。
在上圖中,A、B、?、M表示時間軸上的各個點,N、O、?、S表示時間軸上的線段。請你指出下列時間或間刻對應的哪一點或哪一段:
⑴第3秒內:_________;⑵前3秒:________;⑶第2秒末:________;⑷第3秒初:________;⑸第3秒末:_______;⑹t=10s時:_______;⑺第5秒:_______;⑻前12秒的中點時刻:_______。
線段的長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線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⑶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只由始末位置決定,與物體的具體路徑無關。即同一位移可能有
地到達B地。在這兩個過程中,路程_________(相同、不相同),
但位移________(相同、不相同)。
⑷例1、某人從O點出發(fā),他先在前5s內向正北方向走了4m,
到了A點,緊接著的3s內,他向正東方向走了3m,到達了B點。
則整個8s內的總位移是否是7m呢?
這兩段時間內的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如圖甲所示。要得到8s內的總位移,可以有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如圖乙所示,把兩有向線段首尾相連,然后從始端向末端畫一有向線段,即為合位移。 第二種途徑:如圖丙所示,把兩有向線段始端重合,再以這兩個有向線段為鄰邊畫一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合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平行四邊形定則、三角形定則見課本P62、P65)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在8s內的總位移的大小為______ m,方向為____________。 ⑸位移的大小不大于路程。只有在單向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情況中,路程要
⑹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如果物體做直線運動,則位移在數值上等于末位置的坐標減去初位置的坐標(即位移等于位置坐標的變化)。
其中l(wèi)和Δx都表示位移。計算結果的正負號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若結果為正,表示位移方向與坐標正方向相同;若結果為負,表示位移方向與坐標正方向相反。例如,不能說位移-9m比6m小。
⑺位移與路程的區(qū)別:
①位移表示質點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路程則是表示質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②位移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其運算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路程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其運算遵從算術加法法則。
③位移與質點的運動路徑無關,只與初位置、末位置有關。路程不僅與質點的初末位置有關,還與路徑有關。
矢量:在物理學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矢量運算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如:位移、力、速度、加速度等等。
標量:在物理學中,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標量。標量運算遵循算術加法法則。如:時間,路程,質量,溫度,長度,能量等等。
1、說說時間與時刻的區(qū)別。
2、什么是位移?路程與位移有什么區(qū)別?
3、物體做直線運動時,怎樣求位移?
4、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標量?分別列舉幾例。
A、由北京開往深圳的列車于22時18分從北京站開出 ?B、期中物理考試時間為1.5 h
2、如圖所示,一物體沿三條不同的路徑由A運動到B,下列關于它們的位移的大
A、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B、標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4、小球從距地面5m高處落下,碰到地面反彈后,在距地面2m高處被接住,則小球從高處落下到被接住這一過程中通過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別是( ?)
A、7m、7m ?B、5m、2m ?C、5m、3m ?D、7m、3m
運動到“位置”x2那么物體 t1~ t2內的位移大小為Δx =_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
㈣提出疑惑: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組內討論有疑問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不理解之處。
2、老師檢查自學情況。
3、討論以下問題:
以上就是《物理彈力教案集合七篇》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物理彈力教案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65884.html
物理彈力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2024學習周計劃(集合七篇)12-21
- 中班教案集合12篇06-14
- 中班教案集合10篇05-05
- 設計教案集合11篇03-06
- 剪紙教案集合9篇06-02
- 幼兒教案集合9篇04-07
- 跳繩教案集合14篇03-24
- 小榜樣演講稿(集合七篇)12-30
形容無奈的句子06-23
- 物理教學總結反思通用5篇03-27
- 七年級信息技術教案分享06-23
- 明天考試文案06-23
- 情人節(jié)送阿姨的祝福語06-23
- 漁業(yè)局述職報告4篇06-23
- 領導試用期總結報告收藏06-23
- 清明節(jié)短句文案(摘錄76句)06-23
- 幼師頂崗實習報告精品06-23
- 初中物理力教案02-04
- 奶粉店辭職報告經典4篇06-23
- 物理彈力教案集合七篇06-23
- 物理彈力教案十篇12-31
- 高中物理《彈力》學案分析08-14
- 高一物理教案:《彈力》教案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