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江畔獨步尋花教學設計
尋隱者不遇教案其四。
教案課件是我們老師的部分工作,但教案課件不是隨便寫寫就可以的。要知道寫了教案課件,是可以體現老師在教學上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優(yōu)質的教案課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呢?以下為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尋隱者不遇教案其四,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頁,以方便閱讀!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的詩意。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教學難點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準備:師:課件 生:默寫本
教學過程
一、導入(wei508.COm 實用文書網)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么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 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了解的賈島是個怎么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后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導語:苦吟詩人的這首小詩大家都拜讀了嗎?那先考考大家的預習情況,來,拿出本子,和老師一起來默寫。實在不行,看老師黑板。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么關系?(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么?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云霧彌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三、體會詩的凝煉,精妙。
來,理解了詩意,我們來談談讀后感,覺得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自由討論,好的覺得好在哪里?
1、看出來了沒有?這里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回答猜猜看,這里邊詩人是怎么問的?(發(fā)言,初步了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說說。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表演。
5、讀詩。
四、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據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們可以想像出詩人的問題,那往后推呢?想想看,當詩人聽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試題,圖畫)
詩人來到松下,只見( )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看著( ),詩人( )
小編推薦
熱門教案: 說課稿其四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寫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每天都在從事的事情。做好了關于教案課件的前期設計,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因為準備不足導致的教學事故。好的教案課件是怎么寫成的?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熱門教案: 說課稿其四》,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常見的酸》。板書課題
依據我在教育實習中積累的經驗和對現行課程標準的理解,本次說課我將分五部分向大家介紹,它們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
首先讓我們走進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四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本內容選自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的課題1。本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氧氣、碳及其化合物、金屬等簡單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學習。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將進一步完善學生對無機物之間的關系網絡的認識;本課題安排了多個實驗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今后的探究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常見的酸與日常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學生今后參加社會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本課題分為四部分,酸堿指示劑、常見的酸、常見的堿、酸堿溶液導電性。今天我說課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課時——酸堿指示劑、常見的酸。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特點,我將本課題的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定如下,
①了解常見指示劑及其變色情況,知道幾種常見酸的主要性質。
運用比較、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學習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認識到化學知識可以解釋生活問題,增強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樹立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了解了本課題的教學目標以后,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設置及對今后教學的影響來制定教學重、難點的。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到酸的化學性質,這將是本課題的重點,而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歸納總結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這又將是本課題的難點,當然,在學生的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指導,適當的點撥,也是本課題成功的關鍵點。
剛才說到教學重難點的確定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說課的第二部分——學情分析。在認知方面,本內容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學生有一定的直觀感知,之前也學習了一些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識,因而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在能力方面,學生已經多次經歷了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學習化學知識,具備一定的探究學習方面的能力基礎,但多數學生——尤其是一些對實驗探究不能夠積極參與的學生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心理方面,他們正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求知欲強,好奇心勝,思維活躍。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在本課題中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三種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即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使積極自主的課堂在學生的質疑、爭論、思維火花的碰撞中自然生成。
與學法相對應,為達成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并輔以啟發(fā)講授法、比較歸納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參與合作,給每位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展示的空間,力求讓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研究學習,體驗到化學的樂趣。
綜合以上所有分析,我將教學資源進行了重新組合,安排如下教學板塊:家庭實驗,導入新課,實驗探究,小結反思,作業(yè)布置??紤]到本課題內容多,所以我設計的教學時間為兩個課時,同時安排了課前和課后的家庭探究實驗。下面,我將以教學過程當中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為主線,針對教學的重難點來講解第一課時的具體設計。本堂課在實驗室進行。
考慮到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究實驗能力,所以我提前一周給學生布置了在家中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學生準備以下實驗用品:分別為待測溶液、自制指示劑、和石蕊、酚酞指示劑。然后將待測溶液與指示劑分別混合并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表格,以備課堂交流討論。其中指示劑的制法我會先教給學生,并提醒實驗安全方面的事項。這一家庭實驗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通過討論交流家庭探究實驗開始直接導入新課,討論結束后,再利用演示實驗演示鹽酸溶液、氫氧化鈉溶液遇到指示劑的變色情況,然后引導學生:“根據上述現象,六種溶液可以分為哪些類型?”學生通過對圖表的觀察、對比、分析,發(fā)現石灰水、肥皂水、氫氧化鈉溶液它們的變色情況一致,因此將其分為一類,而將其它三種溶液分為另一類。接著我引導學生了解指示劑遇到酸或堿的變色情況:紫色石蕊試劑遇酸變紅,遇堿變藍;無色酚酞試劑遇酸不變色,遇堿變紅。兩種指示劑在中性溶液中都不變色,提醒學生記憶。指出該性質為酸、堿的通性,并介紹酸堿指示劑的定義。以上的教學由實驗現象到圖表分析到分類歸納再到獲取規(guī)律,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實驗現象的歸納總結能力。
接著通過多媒體展示兩張圖片,圖片中大多數物質都來自于日常生活。通過這組圖片的展示,使學生不僅對日常生活中物質的酸堿性有了認識。接著針對飲食和健康的問題做一簡單介紹,告訴學生:“由于食物經過了消化和有選擇的吸收,食物的酸堿性不會對人的血液、體液酸堿性產生影響。但是長久吃偏酸或者偏堿的食物,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應該注意膳食平衡?!笔箤W生認識到認識到化學知識可以解釋生活問題,增強對化學的好奇心。
鹽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質的教學部分,首先要求學生在不打開瓶蓋的情況下觀察它們的顏色和狀態(tài)。接著在復習了聞氣味的正確操作方法后,讓學生打開瓶塞觀察。通過學生對試劑瓶中鹽酸濃硫酸的觀察在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和閱讀學習了和用途之后,填寫出下表。再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對填寫的錯誤或不完整地進行更正。
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酸的化學性質的教學將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進行。
由于觀察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現象所需時間較長,考慮到教學時間的問題,我將后面的.酸與金屬氧化物的探究實驗提前。首先由學生討論實驗選用的儀器和操作步驟,通過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后,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復習塊狀固體加入試管的正確操作,然后每實驗小組將準備好的生銹的鐵釘或鐵片放入試管,接著一半的小組向試管中滴加稀鹽酸,另一半小組向試管中滴加稀硫酸,然后放在試管架中靜置。接著進行濃硫酸特性的教學。
考慮到實驗安全,在濃硫酸特性部分安排了兩個多媒體演示實驗,使學生認識到濃硫酸的腐蝕性以及錯誤的稀釋硫酸所帶來的后果。
在濃硫酸的腐蝕性試驗中,將濃硫酸倒入裝有蔗糖的燒杯中,迅速攪拌,蔗糖很快變黑,并且產生氣體,固體體積膨脹形成黑色的疏松多孔的海綿狀的柱狀體。然后向學生講解濃硫酸的腐蝕性、脫水性的原理、濃硫酸沾到皮膚上的處理方法。
在第二個實驗中,將水緩慢滴入濃硫酸中,水立刻沸騰,液滴四濺,由此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將錐形瓶換成我們常用的燒杯,其危險性會有多么大!然后向學生講解硫酸稀釋的正確操作,并引導學生討論其原因,接著由學生分組練習硫酸正確的稀釋方法。稀釋得到的稀硫酸以備緊接著的實驗使用。
酸與金屬的反應在第八單元《金屬的化學性質》中已經進行了學習,因此這一部分主要是引領學生復習鞏固,并且設置活動讓學生搶答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同時指出該性質為酸的通性之一。
以上教學結束后,酸與鐵銹的反應現象也已經很明顯,這時學生根據設定的問題展開討論:實驗現象是什么?
“鹽酸和硫酸與金屬的反應有什么共同之處?”此問題設計旨在使學生認識到“通性”的含義。
利用上面反應除鐵銹時,金屬制品能否長時間浸泡在酸中?為什么?這一問題則在認識到反應原理的同時,進一步復習金屬與酸的反應。
探究實驗結束后,投影出一張表格,讓學生根據本節(jié)課及以前所學的知識填寫表格。作為第一課時的小結,也進一步鞏固本課題的教學重點。以上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有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為了加強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印象并檢測本堂課的課堂效果,在課堂小結部分我將派學生代表上臺小結,這種方式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在學生小結過后,我將進行總結,并強調重點內容。
拓展練習部分主要是設計近年來的一些中考真題,題目設計由易到難逐層深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理解。
為了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將布置作業(yè),除了完成有關課后習題外,由于本課題著重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因此在作業(yè)布置中,還設計了家庭實驗和科普文章寫作。家庭實驗在鞏固課堂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實驗能力和學習化學的興趣。科普文章寫作是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了解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人文精神,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是板書設計,我的板書采用要點摘要法,清晰易懂,突出重點,方便學生學習和復習。
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力爭做到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由身邊的事物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通過實驗探究、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重要和學習的快樂。感知化學從生活中來又服務于生活。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都得到發(fā)展。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自制酸堿指示劑的方法:搗碎后,無水乙醇浸泡10分鐘。過濾得提取液。)
「熱門課件」說“木葉”教案其四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每個老師都需要將教案課件設計得更加完善。有了嚴謹的教案課件,這樣學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識點。好的教案課件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呢?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熱門課件」說“木葉”教案其四》,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說“木葉”》教案
【教學目標】1、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說“木葉”》教案。2、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用樹葉、落葉,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qū)別呢?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
二、檢查預習情況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裊裊( ) 橘徠() 亭皋( )寒砧( ) 漂泊()窸窣()迢遠( ) 冉冉() 落于言筌( ) 灼灼() 門栓( )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作者發(fā)現了一個文學現象,是什么?中國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題目為“說‘木葉’”,為了說得有序,說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標義法,每段開頭都用一句話領起下文,容易讓讀者把握“說”的要領。請默讀全文,抓住一些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結構。1-3段:“木葉”為詩人所鐘愛。4-6段:“木”被人喜歡的兩個原因 7段:總結經過四個到六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總結。這樣處理教材可以練習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讓他們能夠高屋建瓴地來把握文章,提綱挈領,切中肯綮。
3、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確:不是。寫“木葉”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特點。
4,作者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
四、分析文章,引出詩歌語言特質:
⒈時至暮秋,《說木葉》一文此時出現可謂恰逢其會。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同學說那是“樹”,我說那是“木”,可以嗎?(請生物課代表告訴我,在生物學上,樹與木有何區(qū)別?)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qū)別。
⒉既然生物上的“樹”與“木”無大區(qū)別,為何我們的同學卻稱之為“樹”,鮮有稱之為“木”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聯系課文,能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嗎?樹:枝繁葉茂,青翠蔥蘢,蓬蓬松松--象一位圓潤,豐滿,婀娜的少女。木:木頭木板,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象一位錚錚鐵漢。
⒊“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木:落光了葉子,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想到了落葉。從上面我們可總結出“木”有兩個藝術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樹”與“木”的這種明顯的區(qū)別呢?文中是怎么給我們講述“樹”與“木”的區(qū)別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分析這篇課文,文中自然會給我們答案。首先,自己默讀課文,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我們應該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齊讀這一段)。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qū)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對于這個現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fā)現了,教案《《說“木葉”》教案》。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木葉:疏朗微黃(微黃干燥的葉子正在飄零,越來越少)樹葉:繁潤青翠(就象窗外,偶爾飄落一兩片)⒌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了怎樣的意境?空闊黃色——木: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飽滿綠色——樹: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疏朗微黃——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繁潤綠色——樹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總結:不同暗示性的字進入詩歌,往往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木葉更能體現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
五、合作探究⒈杜甫突破了“木葉”的傳統寫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名句, “落木”與“木葉”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木”有疏朗之意,“葉”有綿密之意。屈原的“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襯托了湘夫人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葉”,洗凈了“葉”的綿密之意,意境更為空闊, 生動的描繪了三峽蕭索的秋色,有力的烘托了悲秋之感。⒉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趣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引用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有什么作用?明確: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的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jié)文氣,增添文章的文化內涵。
六、遷移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橇颐?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后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guī)。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匆韵氯自伱吩姡好坊?王安石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卜算字·詠梅 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 一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較三首詩詞中梅的不同生長環(huán)境,試對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做點分析,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
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fā)現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一枝獨秀,冰清玉潔的女子,當如寶釵--愛慕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曉)--敏感憂傷,質本潔來還潔去,當如黛玉--愛憐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當如湘云--欽佩
七、拓展延伸
(運用文中理論,進行文學鑒賞。)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他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陽、杜鵑、燕子等等。)
1.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獙枢l(xiāng)、親人的思念。
2.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相傳,長安東有一橋名為灞橋,漢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后世就習慣用“折柳”來作為贈別和送別之詞.柳”和“留”諧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別的意義在里面。
「教案收藏」海豚救人教案其四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做足了關于教案課件的前期準備,這樣老師才能在面對學生時心有成竹。寫好教案課件,你目前遇到的問題是什么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教案收藏」海豚救人教案其四》,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認識本課6個生字。
⑵朗讀課文,了解海豚是怎樣救人,為什么能夠救人的。
⑶在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真摯感情的同時,學習如何把這種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并進行語言積累。
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四個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讀為主,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理解課文內容,從海豚救人的事件中,體會到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動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懂得動物和人類是好朋友,激發(fā)學生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從海豚救人的事件中,體會到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動物。
2.難點:懂得海豚救人的原因,激發(fā)學生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思想感情。
3.關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讀為主,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理解課文內容,從海豚救人的事件中,體會到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動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搜集海豚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1.教師:在生活中,當人們遇到危險時,警察會救人;當發(fā)生火災時,消防隊員會救人??墒峭瑢W知道嗎?在動物世界中,也有一些動物會救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動物救人的文章。
2.學生齊讀課題。
3.教師:看了課題,你想了解什么?
⑴海豚怎樣救人?
⑵想知道海豚救人的故事。
⑶海豚為什么會救人?
⑷想知道海豚是怎樣的一種動物?
(設計意圖:出示題目,讓學生提出疑問,并帶著疑問學習課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提出學習要求。
⑴標出自然段的序號,勾畫生字詞語。
⑵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讀準、讀通課文。
⑶以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思考:文中哪些段落講了海豚救人的故事?哪些段落講海豚救人的原因?
⑷給課文分段。
2.學生自學。
(設計意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以讀促思,讓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提高自身獨立閱讀理解文本的能力,養(yǎng)成獨立閱讀的習慣。)
三、集體反饋,學習課文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檢查自學情況。
⑴指名認讀,其余正音。
⑵教師強調:“雌、猙、獰、鯊、豚、韓”等字的讀音。
⑶齊讀生字詞語,鞏固認讀。
⑷理解詞語。
猙獰:(面目)兇惡。
2.檢查分段。
第一段(1):海豚是人類的好朋友,被人們稱為見義勇為的海上救生員。
第二段(2~4):海豚救人的三個真實的故事。
第三段(5~末):海豚救人的原因。
3.集體交流。
⑴課文講了哪幾個海豚救人的故事?
(1966年,海豚救援十名韓國船員;1972年,海豚救助南非姑娘;1992年,海豚救助兩名印尼海員)
⑵海豚是怎樣救人的?
(①海豚把身子往下沉……把他們安全地甩到了海岸上。②就在這時,有兩頭海豚出現在她身邊,把鯊魚趕跑了,還護送她到靠近港口的安全地帶。③它們圍成一個圓圈……直到海員游到船邊。)
⑶海豚救人的原因?
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于海豚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4.海豚這么棒,你們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我們的海豚?(有愛心、樂于助人……)
四、總結拓展
1.教師:除了課文介紹的內容外,你還知道海豚的哪些知識?說給同學們聽聽。
2.學生交流。
五、課堂小結
學習本課,你有什么想法?(愛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
六、布置作業(yè)
1.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喜出望外:
筋疲力盡: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⑴海豚被稱為( ),是人類的( )。
⑵海豚是用( )呼吸的( )動物。
⑶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于對其子女的( )。
⑷海豚對于面前漂過的( ),都會主動上前( )。
⑸海豚救人往往是( )行動。
⑹海豚卻把身子往下( ),自動( )到他們下面然后把身子往上一( ),就把他們()在背上了。就這樣,海豚們馱著十名船員,一直游了四十海里,然后猛地一( ),把他們安全地( )到了海岸上。
3.補充詞語。
見( )( )為( )疲( )盡( )出( )外
求( )無( )面目( )( )不可( )( )
4.課文用了三件真實的事例說明海豚是“見義勇為的海上救生員”,這三件事是:
⑴1966年。
⑵1972年9月。
⑶1992年。
附:板書設計
海豚救人
海豚:見義勇為的海上教員
1966年一艘韓國海船
1972年南非一位姑娘
1992年兩名海員
海豚救人的原因:來源于海豚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以上就是《尋隱者不遇教案其四》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江畔獨步尋花教學設計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25791.html
江畔獨步尋花教學設計相關推薦
更多>-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10-12
- 《尋隱者不遇》教材理解10-12
- 《尋隱者不遇》片斷賞析10-12
- 《尋隱者不遇》教學實錄10-30
- 《尋隱者不遇》課堂設計之三10-12
- 《尋隱者不遇》課堂設計之一10-10
- 《尋隱者不遇》古詩詞鑒賞03-22
- 《尋隱者不遇》課堂設計之二10-12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12-26
- 不倒翁教學設計2500字12-31
- [課件范本] 《畫風》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通用12-31
- 幼兒園中班教案蝸牛1000字通用7篇12-31
- 課件范文: 幼兒園中班有趣的體育教案12-31
- 有關貓教學反思1000字通用12-31
- 地球媽媽笑了教案模板12-31
- [教案必備] 高中物理說課稿其四08-23
- [參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反思通用12-31
- [精選教案] 《雷雨》教案12-31
- 大班科學光和影子教案教學反思5篇12-31
- 尋隱者不遇教案其四12-31
- 西師大版二年級語文下《江畔獨步尋花》教案反思作業(yè)題02-01
- 西師大版二年級語文下15江畔獨步尋花教案反思作業(yè)題05-18
- 《江畔獨步尋花》04-29
- 三下《江畔獨步尋花》教學設計02-12
- 課件推薦: 踏雪尋梅教學設計09-23
- 踏雪尋梅教學反思800字系列8篇12-15
- [課件]踏雪尋梅說課稿 月度范文精選10-11
-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10-10
-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10-12
- 《江畔獨步尋花》04-29
- 江畔獨步尋花06-09
- 《江畔獨步尋花》教材理解11-06
- 《江畔獨步尋花》教學設計11-05
- 古詩兩首(江畔獨步尋花 菊花)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