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認識教學反思
關于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800字集錦。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習慣。當要講新課程的時候,老師都會帶好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為老師在授課時提供關鍵的幫助,怎么去尋找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呢?編輯特地花時間為你收集并編輯了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1
“時分”是在學生對時鐘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時分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并且還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在認識時間方面由于知識點較多較凌亂,很多孩子對于認識時間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并會看整時,所以,我先幫助學生喚醒沉睡的記憶,提問:“關于鐘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師簡潔的問語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生爭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時間的知識,比如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時針、分針以及整時的認讀方法等等。在短短的兩三分鐘的詢問中,教師把握了多數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了教學的起點,完成了對教學預案的調整,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于是,我趁熱打鐵,引入新知,通過再次讓學生觀察鐘面,找出了鐘面上的知識: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在“認識時分的關系”和“準確讀寫時間”這兩個難點時,有的學生已經知道1時=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有的已經會用兩種方式寫時間,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嘗試自己書寫時間,再請有不同寫法的孩子板演,并說明寫法。
二、培養(yǎng)合作能力、體驗感悟
教學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以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學生通過“看一看”“撥一撥”“寫一寫”等操作活動,觀察認識鐘面,突破了“認識時分的關系”及“準確讀寫時間”的難點。學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時間的模型。
在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的機會,如:同桌合作“一人撥鐘,一人讀寫時間”,同桌互說。這些有趣的合作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此時,教師關注的是孩子的差異,師幫生、生幫生,這樣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fā)展。學生經歷了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三、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學習了知識就要學會運用。畢竟,課堂只有短短的40分鐘,能留給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我還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業(yè),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鐘,把今天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聽一聽,讓學生對鐘面有更為深刻地認識。我還讓學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記時一分鐘,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鐘內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這樣的生活作業(yè),不僅學生很感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能
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體現了數學的實用性。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2
本周上了《認識物體的形狀》這一課,上完后感覺這節(jié)課比較簡單,學生接受起來容易。
在這段時間,實驗都是由我在投影儀下演示完成的,這節(jié)課的實驗也是。我?guī)Я私滩纳弦蟮钠古仪?,木塊,橡皮以及螺母和一個方形盒子。在投影儀下讓學生一起數能在這個盒子里放下多少個,然后指導他們把實驗結果填寫在活動手冊上。
這節(jié)課我覺得老師的提問很關鍵,要簡潔清晰,我參照了教師用書上提供的幾個提問,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它們分別是:在數完乒乓球和木塊后,提問“為什么木塊裝的比乒乓球多?”;裝螺母前提問“螺母會有幾種裝法”,裝完后的提問“為什么豎著裝比平著裝的更多?”;最后提問“木塊和乒乓球有其他裝法嗎?為什么?”。這節(jié)課比較簡單,學生回答的也很準確。我覺得這幾個問題在課堂上發(fā)揮的作用較大,很清晰,讓學生容易把握關鍵點。
這節(jié)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指導學生填寫活動手冊,我是跟著學生一起填,把我填寫的結果投影在屏幕上,告訴他們應該填在哪里,結果在檢查的過程中,還有一部分小朋友把日期以及數字填錯。哎,當低段的老師要耐心,再耐心??!現在天氣很熱,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但要時刻告訴自己多一點耐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把學生看做發(fā)展中的人……深吸氣,抑制住了自己跳動的太陽穴。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3
二年級“認識時間”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它是在一年級認識了整時、幾時半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隨著電子鐘表的廣泛使用,很多學生平時很少被父母賦予認鐘的使命,對以前學過的有關鐘面的知識有所忘記,因此對于認讀鐘面時刻,學生間的差異非常明顯。為此,我在教學中發(fā)現問題及時進行了復習以往舊知的環(huán)節(jié):認識鐘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么,鐘面上共有幾個大格,并復習整時、幾時半,在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后教學幾時幾分的認讀。
由于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復習整時和半時的時候,借助于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新聞聯播。后邊練習讀時間的時候也是結合了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場景。
在學習鐘面上12個數字對應的分鐘數的時候,對孩子進行了數數方法的引導,5個5個的數,更快的方法是借助于5的乘法口訣。怎樣看“幾時幾分”的鐘面時刻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先出示了三個鐘面,只顯示了時針,把分針隱藏了,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有什么共同點,讓孩子們發(fā)現時針都是在4和我之間,為了便于觀察把時針延長,發(fā)現都是4時多,到底是4時多多少了,讓孩子們先估計,再動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學具小組合作探究。由于在探究前我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問題不明確,所以孩子探究的不夠深入具體,很遺憾。
當鐘面時刻剛過幾時或幾時不到一點點時,先 想接近幾時,是幾時多還是幾時不到,然后正確地讀出分針所指的刻度……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老師作適當的點評和補充,最后總結出讀時間的方法: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從12起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合起來就是幾時幾分。
這一節(jié)課是我們整個二年級的數學老師經過,課前最初的研討,經歷了兩次試課的打磨,最后整合成的這么一節(jié)課,融入了我們每一個老師的教學思考點,教學設計上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4
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毫升以及升與毫升的進率的。事實上,在前兩節(jié)課的教學中,關于毫升也說了一些,學生對于毫升也有一定的認識了。所以這節(jié)課感覺一點也不像新課。只是在認識1毫升的.水有多少時,稍稍化了一些時間。學生雖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卻并不清楚。為了讓學生有個正確的認識,我用量筒做了實驗,但看得不太清楚,我就讓學生觀察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容器,再把容器里的水倒入量筒,使學生認識到小正方體的容量正好是1毫升,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數數有幾滴,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毫升是一個很小的容量單位,對1毫升到底有多少形成進一步的表象。這對學生在后面的練習有很大的幫助,使學生的估計有了一定的依據。
本節(jié)課,我讓學生準備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在實驗中積累更多的直觀經驗。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毫升”的觀念,我抓住了學生好玩的天性,將1毫升的水滴在每一組一名學生的手中,看一看、記一記1毫升有多少,并說說感覺;然后讓每組學生在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觀察以后,說說給你的感覺;而讓學生感知100毫升時,我采用讓學生喝100毫升飲料的方式,說說可以用幾口喝完,算一算,每一口可以喝多少毫升等,學生逐步體驗,并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習難點的突破。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5
這一節(jié)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鍵盤是計算機最基本、最常用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接口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按鍵向計算機輸入信息。本課學生學習的是標準的104鍵鍵盤,其中3個是Windows專用鍵。學生已經學習了鼠標操作的能力,在第七課安排學生認識鍵盤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學生學習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下面的指法練習和畫圖等簡單的學習。教材根據教學重難點安排了四個學習板塊,分別是鍵盤分區(qū),主鍵盤區(qū),光標控制區(qū)和小鍵盤區(qū)。其中主鍵盤區(qū)是本課重點,掌握使用方法,初步識記字母鍵位。每個鍵區(qū)上的鍵位的認識和使用,不能夠死記硬背,要讓學生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練習和實踐來掌握。
直觀演示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迅速地認識事物,因此,教學認識鍵盤四區(qū)時,我做了一個課件,將鍵盤上的四區(qū)分別設為四種顏色,并用“找朋友”的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熟知各區(qū)的名稱。然后再讓學生在自己的鍵盤上找到四區(qū),加深了學生對鍵盤分區(qū)的認知力。jaB88.COm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教學都要以學重教。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教材和學情來確定。因此,教學主鍵區(qū)、光標控制區(qū)、小鍵盤區(qū)我分別采用三種教學方法。
1、教學主鍵盤區(qū)
教學字符鍵:因為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教材上敘述的也較為清楚,我采用“嘗試自學”法來指導學生學習,具體流程為:嘗試自學(讓學生讀讀、劃劃、議議)──反饋交流(讓學生匯報學懂了的什么?)。讓學生覺得自學這段我能行!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與沖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特殊控制鍵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一種告訴,而是一種自我嘗試和自我建構。這部分內容,我采用了“發(fā)現法”教學生學習。學習流程為:嘗試發(fā)現(讓學生在打開的寫字板中分別按這些鍵,說說你能發(fā)現什么)→匯報結果(要求學生匯報發(fā)現結果,集體交流)→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鍵位和使用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探索,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2、教學光標控制區(qū)
這部分內容需要的文本頁較多,且內容簡單明了,我采用了直觀演示教學法教學。讓學生先觀察課件演示,然后再自主實踐。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鍵的功能區(qū)別。
3、教學小鍵盤
這部分內容十分簡單,不是教學重點,教師要以略作介紹,學生對照教材自主實踐加以練習即可。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過程,各環(huán)節(jié)邏輯而嚴密,學生都能參與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避免正面否定學生,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在這樣一個生動愉悅的教學中,領悟鍵盤的認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6
《認識乘法》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1-3頁。我把教學重點定位為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難點定位為初步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系和區(qū)別。
在教學《認識乘法》之前,我查閱了不少相關教學案例。其中大多數都是以有趣的情境引入,讓學生寫出相同數或者不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接下來進行比較分類,在分類中一步步引出乘法的意義。我參照了江蘇姜堰市行知實驗小學王榮、于濤老師撰寫的教案,依葫蘆畫瓢,在自己班里進行教學。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重難點的突破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教學經驗組織的缺乏(進入牌小的第一節(jié)數學課),另一方面就是對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握很不到位。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薄缎抡n標》也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边@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組織、展開學習活動。所以我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要的任務是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不要盲目的依賴教材,同時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年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雖然經常見到“幾個幾”的現象,但很少用“幾個幾”來進行描述;在以前學習的加法中,雖算過同數連加,但并不要求說出是幾個幾。對于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幾個幾做的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學生課后作業(yè)中暴露出對于乘法意義的掌握并不是很深刻。教后我想我應該在課堂上多讓學生說說情境中或者算式中所蘊含的“幾個幾”。
另外教學加法和乘法的聯系與區(qū)別環(huán)節(jié)中,對于譬如3個4的和與3和4的和的辨析不夠。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7
《認識小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雖然孩子們是第一次學習小數,但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卻經常接觸小數,所以說,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義。既然是初步認識,那么這個度該如何把握呢?本節(jié)課,我將教學的重難點落在:能認、讀小數;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小數的現實意義,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整節(jié)課,從“生活情境”起始,引領學生走進“數學里的生活課堂”。
成功之處:
一、從生活情境入手,引出新知。
通過看教材、讀教參,發(fā)現三下與四下關于“認識小數”最大的區(qū)別是三下的認識小數是建立在具體情境中,也就是結合具體的量“量”和面積、數軸等直觀模型來認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毙翟诂F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于學生,也經常接觸小數,特別是最近幾年微信、支付寶等APP重紅包的興起,孩子們會經常接觸電子紅包。基于以上考慮,本節(jié)課的導入我采用搶紅包的形式,搶到的紅包都是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認識小數。
二、充分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
盡管孩子們是學習的主體,但老師應該充分發(fā)揮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就如本節(jié)課教學,如果老師不教孩子們正確地讀小數的方法,對于兩位、三位等多位小數孩子們就特別容易出錯。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我在孩子們容易出錯的地方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有思考性的問題,促使孩子們去思考、去表達,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不足之處:
一、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最大程度體現。
本節(jié)課當然也有很多不足,有些地方老師講得還是太多,還不敢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合作意識等方面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二、語言不規(guī)范,課堂語言的感染力不夠強。
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認識課,相對來說較為枯燥,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相對能將數學這么較枯燥的學科教活,不僅要有精巧的教學設計,還需要教師充滿感染力的教學語言,要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對學生的夸獎還需挖掘,學生的精彩發(fā)言應該給予及時的肯定與表揚。
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努力建構和諧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8
這次數學活動,我精心設計了三個實踐環(huán)節(jié),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套,層層遞進。活動開始,我神秘地說要與數字朋友做游戲,孩子們注意力一下子給吸引住了,通過讓幼兒認認、想想、說說數字,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擴展性思維.接著讓幼兒進入一個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媽媽帶著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進行著有趣的游戲,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間的關系,了解一年有12個月,一個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開了一個展覽會,孩子們更是樂開了天更重要的是這個情境激發(fā)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發(fā)現,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數學《認識日歷》選擇了幼兒日常生活經常用到的日歷掛歷臺歷等來讓幼兒認識日期,查閱日期.活動中充分體現了《綱要》精神:幼兒的教育內容必須生活化、游戲化、社會化?!罢n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出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應該讓學生懂得:生活就是數學學習的課堂,數學學習就在廣闊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長中。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9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這節(jié)課的目標是使學生能正確讀、寫時針和分針指在各數字上所表示的時刻,會5分5分的數,知道1時=60分,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這節(jié)課雖然取得點滴收獲,但也有不足。
1、本節(jié)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的,同時為以后學習時、分、秒及相關的計算打下基礎的,在教學本節(jié)課時有些孩子5個5個地數也不會,是依靠手指來完成這一過程的。所以對這些學生的教學很難。
2、學生在讀時間時往往容易讀錯,例如11時45分、4時55分這樣的時間對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看成8時45分、5時55分。還有的是分針指著數字3,就說是3分鐘,指著數字8就說是8分鐘等。
3、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太少,只有讓少數學生上臺拔鐘,沒有讓學生利用學具生生互動。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10
12月9日,既興奮又緊張的一天。第一次在這么多老師面前教學,頗有班門弄斧之感。不過,這節(jié)課像第一場戰(zhàn)役一樣,對我的教學生涯來說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上)《認識鐘表》第一課時,為這節(jié)課我一直思來想去努力想上出有自己想法的數學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精心打磨,每一句話斟酌半天……前后用了1個半月的時間,終于新鮮出爐。課后的反響還可以,畢竟對于一個新人來說,前輩們都會本著包容和鼓勵的態(tài)度,心里也開始大了膽子。心里特別特別感謝一個人啊,有她在下面聽我上課心里就特別定,大概這就是冥冥中的力量吧!
無論是設計出一堂如何精彩紛呈的課,它始終是為著學生做服務的。在隨后的練習和測驗中,學生的反饋又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1、畫12時,起先很多學生畫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統(tǒng)一讓學生記住畫針時一定要帶上箭頭,并且箭頭要正好指向那個數。如果這個小細節(jié)在上課時就落實下來,那學生可以走更少的彎路了。
2、半時的畫法。在教學半時時,我是讓學生學會說這樣一句話:分針正好指向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如果是讓學生看鐘說幾時半一般不存在問題,但是畫鐘的時候就存在學生該如何把“時針走過幾”轉化為鐘面圖的問題。比如說讓學生畫1時半,有不少學生會喜歡畫在12和1之間;但是他們在認1時半的鐘面時,卻能毫不猶豫地告訴我時針走過1。歸根結底,還是學生沒有能真正認識到指針走的方向——順時針。而教科書上也沒有涉及到“順時針”的明確目標,這是與之相矛盾的。
后來,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學整時時,把課件設計成像一般鐘表那樣走動,讓學生感受從1時到2時,2時到3時……不管是時針還是分針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走動,那就是順時針。讓學生在看鐘表走的過程中,不僅復習了整時,而且還感知到時針和分針走的方向。那么這就為半時,明確“走過幾”這個問題就埋下了伏筆。
3、再過幾小時,就是幾時?這個問題,在練習中頻頻出現,而我在設計時并沒有涉及到。如果在“學校中的一天”里滲透這樣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時,過了3小時,就是我們吃飯的時間——11時。
4、整時和半時的兩個寫法。一般電子鐘的寫法不會對學生造成困擾,機械鐘的寫法要求學生寫出文字,有不少學生就寫錯字,多一畫或者少一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書寫的問題,特別是“半”,不僅容易寫出3畫的橫,而且容易漏掉這個字。
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 篇11
《認識鐘表》一課是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首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鐘表,不僅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們要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結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這些環(huán)節(jié)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探究去發(fā)現。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抓住學生年齡特征,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fā)現、表達的機會,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進取性,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實踐本事。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你早上大約幾時起床?晚上大約幾時睡覺?每一天你是幾時到學校?你明白午時我們幾時放學?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踐本事。同時也能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表后,學生發(fā)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經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當時針指在幾,分針指在12時我們就讀幾時;當分針指在6,時針指在兩個數的中間我們就讀幾時半。經過教學使學生還了解到鐘表的后面有好幾個鈕,能夠開時、定時的;鐘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
不足之處: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所以個別學生在認識幾時和幾時半時會有混淆。還有就是我請學生撥鐘時,讓他說一說你是怎樣撥的,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楚,還有的同學會說,可是動手就好像有困難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
以上就是《關于1-5的認識教學反思簡短800字集錦》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認識教學反思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24706.html
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推薦
更多>- 《青春舞曲》教學反思簡短800字5篇12-02
- 關于《zcs》教學反思范文簡短800字模板9篇12-11
- 中班教學反思1000字集錦12-08
-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簡短通用版1000字集錦12-18
-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000字集錦12-14
- 清明教學反思700字集錦12-11
- 關于兩小兒辯日的教學設計1000字集錦12-04
- 觸摸春天教學反思1000字集錦12-14
小小養(yǎng)殖場教學反思范文700字精選12-20
- 《火燒云》教學設計2500字12-20
- 丑小鴨教學反思1000字模板12-20
- 關于《山海經》讀書筆記800字集錦5篇11-26
- 總經理年會致辭簡短精辟1000字集錦12-17
-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之五12-20
- 小班《能干的小手》教案基礎版12-20
- 通用版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5篇12-20
- 列夫托爾斯泰教案4000字(匯總5篇)12-20
- 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反思通用版800字(匯總12篇)12-20
- 教學設計方案3500字12-20
-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2-19
- [薦]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800字12-16
- 精選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900字精選12-16
-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5篇12-12
- 10的認識教學反思篇一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