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紐扣的房子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1-12-13高三化學教案:《有機物的組成》教學設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學教案:《有機物的組成》教學設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考試說明要求】
1.了解有機物的組成和分類 2.了解各類有機物的主要官能團及其作用
3.掌握按官能團的不同對有機物進行分類,并能指出有機物的類別 4.掌握有機物命名法規(guī)則
【基礎知識梳理】
一、認識有機化合物
1.18世紀初,瑞典化學家 提出了有機化學概念,使有機化學逐漸發(fā)展成為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2.有機化合物定義:絕大多數含有 元素的化合物,簡稱為有機物,此外,通常還可能含有
等元素。
3.打破無機物和有機物界限的是德國化學家 。
4.有機物的物理性質:大多數溶、沸點 , 導電, 溶于水,但 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機溶劑。
5.化學性質:絕大多數有機物受熱 分解, 燃燒,有機反應比較復雜,反應速率,一般需要加熱和催化劑,常伴有。
6.利用,可以同時對碳、氫、氧、硫等多種元素進行分析。
7.1838年,李比希提出了“基”的定義,通過 理論初步歸納總結了一些有機反應機理。
8.現代化學測定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分析方法比較多,經常采用的是 和 等方法。另外還有 和 。
9.反應機理又稱反應歷程,指反應物轉變成生成物所經歷的過程。
10. 法是科學家經常使用的研究化學反應歷程的手段之一。
二、有機化合物基本概念
1.烴: 。
烴的衍生物:烴分子里的氫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取代而衍變成的有機物。
【注意】⑴烴完全燃燒的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但完全燃燒的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的有機物不都是烴。
⑵烴的衍生物不一定都是由烴取代或加成得到的。
2.基: 。
【注意】⑴基不帶電荷。⑵基中必有未成對電子存在。⑶基不穩(wěn)定,不能單獨存在。
【試一試】比較:⑴Cl,—Cl,Cl2,Cl— ⑵—OH,OH—⑶—NO2,NO2,NO2—
**必須掌握的烴基包括:甲基(—CH3)、亞甲基(—CH2—)、次甲基、乙基(—C2H5)、正丙基(—CH2CH2CH3)、異丙基(—CH(CH3)2)、乙烯基(—CH=CH2)、苯基(— )等
3.官能團: 原子或原子團。
** 必須掌握的官能團包括:碳碳雙鍵(>C=C
醛基(—CHO)、羧基(—COOH)、酯鍵 (—COO—)、氨基(—NH2)、酰氨基(—CO—NH2)、肽鍵(—CO—NH—)、
硝基(—NO2)、磺酸基(—SO3H)等。
三、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烴
分子組成通式
飽和鏈烴 (烷烴)
鏈烴 烯烴
不飽和鏈烴 二烯烴
脂肪烴 炔烴
烴 環(huán)烴 環(huán)烷烴
芳香烴 苯和苯的同系物
其它芳烴
2. 烴的衍生物
分類 飽和一元衍生物通式
鹵代烴
烴 醇
的 酚
衍 醛
生 羧酸
物 酯
3.營養(yǎng)物質 4.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單糖 葡萄糖(C6H12O6) 塑料
糖類 二糖 蔗糖、麥芽糖(C12H22O11)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合成纖維
多糖 淀粉、纖維素(C6H10O5)n 合成橡膠等
油脂
氨基酸、肽、蛋白質
四、有機物的命名
1.系統命名法
無官能團 有官能團
類 別 烷烴 烯、炔、鹵代烴、烴的含氧衍生物
主鏈條件 碳鏈最長
同碳數支鏈最多 含官能團的最長碳鏈
編號原則 (小)取代基最近 官能團最近、兼顧取代基盡量近
名稱寫法 支位一支名母名;支名同,要合并;支名異,簡在前 支位―支名―官位―母名
符號使用 數字與數字間用“,” 數字與中文間用“一”,文字間不用任何符號
2.正、異、新命名法 3.間、對、均命名法
精選閱讀
高二化學教案:《有機物的分離和提純》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化學教案:《有機物的分離和提純》教學設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學習目標】
1.了解怎樣研究有機化合物應采取的步驟和方法
2.掌握有機化合物分離提純的常用方法
3.掌握蒸餾、重結晶和萃取實驗的基本技能
4.能夠根據有機物的性質、特點選擇其分離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蒸餾、重結晶、萃取
難點:據有機物的性質、特點選擇其分離方法
【學情分析】
同學們熟悉了常見的物質分離提純的方法,本節(jié)課要求進一步掌握實驗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項并會根據有機物的性質選擇合適的分離方法。
【導學流程】
自主學習
一、回顧舊知:
研究有機化合物的步驟一般有四個,即: 、提純→元素定量分析確定 式→測定相對分子質量確定 →波普分析確定______________
二、基礎知識感知
分離、提純
提純混有雜質的有機物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機物與雜質________的差異而將它們分離。例如,提純固體有機物常采用______法,提純液體有機物常采用____操作,也可以利用有機物與雜質在某種溶劑中_______的差異,用溶劑______該有機物的方法來提純。
一.蒸餾
1、條件:蒸餾是分離、提純 有機物的常用方法。該方法要求被提純的有機物 ________較強,與雜質的 相差較大(一般約大于30 ℃)。
2、蒸餾原理:蒸餾的原理是在一定溫度和壓強下加熱液態(tài)混合物,沸點低的物質或組分首先氣化,將其蒸氣導出后再進行冷凝,從而達到與沸點高的物質或組分相分離的目的。
3、儀器裝置
(1)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
(2)儀器B的名稱是_________。
(3)儀器C的名稱是________。
(4)儀器D的名稱是_________。
4、實驗步驟【1-1】
在250 mL蒸餾燒瓶中加入100 mL工業(yè)乙醇,再在燒瓶中投入少量_________,安裝好蒸餾裝置,向冷凝器中通入冷卻水,加熱蒸餾。
(1)加素燒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溫度計水銀球應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冷卻水進出水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實驗結果
收集77~79 ℃的餾分為95.6%的乙醇和4.4%水的共沸混合物。
二.重結晶
1、條件:重結晶的首要工作是選擇適當的 。要求該溶劑:雜質在此溶劑中的溶解度 或溶解度 ,易于除去;被提純的有機物在此溶劑中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 。該有機物在熱溶液中的溶解度較___,冷溶液中的溶解度較_____,冷卻后易于結晶析出。
2、重結晶原理:利用有機物和雜質在同一溶劑中_______隨溫度的變化相差較大,采用冷卻或蒸發(fā)將有機物分離出來,是提純固體有機物的常用方法。
3、實驗步驟【1-2】
(1)加熱溶解:將粗苯甲酸1 g加到100 mL的燒杯中,再加入50 mL蒸餾水,在石棉網上邊攪拌邊加熱,使粗苯甲酸_____,全溶后再加入少量蒸餾水。
(2)趁熱過濾:用短頸玻璃漏斗趁熱將溶液過濾到另一個100 mL燒杯中。
(3)冷卻結晶:將濾液靜置,使其緩慢_____結晶。
(4)分離晶體:過濾分離濾液,得到晶體。
三、萃取
1、萃取的原理
(1)液—液萃取原理:利用有機物在兩種_______的溶劑中的_______不同,將有機物從一種溶劑轉移到另一種溶劑的過程。
(2)固—液萃取原理:用有機溶劑從固體物質中溶解出有機物的過程。
(3)常用的與水不互溶的有機溶劑有乙醚、石油醚、二氯甲烷等。
2、操作要求
加入萃取劑后充分振蕩,靜置分層后,打開分液漏斗活塞,下層液體從____流出,并及時關閉活塞,上層液體從_____倒出。
3、萃取劑選擇的條件
①萃取劑與原溶劑互不相溶 ②溶質在萃取劑中的溶解度大
③萃取劑與溶液中的成分不發(fā)生反應。
四. 色譜法(P19)
利用 對不同有機物吸附作用的不同而分離、提純有機物的方法叫色譜法。
請及時記錄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
探究問題
1、在重結晶過程中進行熱過濾后,要用少量熱溶劑沖洗一遍,其目的是什么?
2、在晶體析出后,分離晶體和濾液時,要用少量的冷溶劑洗滌晶體,其洗滌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用冷溶劑?
3、溫度越低,苯甲酸的溶解度越小,為了得到更多的苯甲酸晶體,是不是結晶時的溫度越低越好?
請及時記錄小組討論過程中的疑難:
基本知識拓展與遷移
1.物質的分離是把混合物的各種成分物質分開的過程,分開以后的各物質應該盡量減少損失,而且是比較純凈的。
(1)物理方法:過濾、重結晶、升華、蒸發(fā)、蒸餾、分餾、液化、分液、萃取、滲析、溶解、鹽析、汽化、物理方法洗氣等。
(2)化學方法:加熱分解、氧化還原轉化、生成沉淀、酸堿溶解或中和、絡合、水解、化學方法洗氣等。
【例1】根據成分物質性質的差異,確定下列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①飽和食鹽水和沙子______; ②從KNO3、NaCl的混合溶液中獲得KNO3_______;
③水和汽油的混合物______; ④從碘水中提取碘_______。
2.物質的提純是將某物質中的雜質,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除掉的過程。它和分離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除掉后的雜質可以不進行恢復。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將要除去的雜質變?yōu)楸惶峒兾铮@是提純物質的最佳方案。如除去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可將混合物______使NaHCO3全部轉化為Na2CO3。
(2)加入一種試劑將要除去的雜質變成沉淀,最后用過濾的方法除去沉淀。如食鹽水中混有BaCl2,可加適量的Na2SO4,把Ba2+轉化為________沉淀。
(3)加熱或加入一種試劑使雜質變?yōu)闅怏w逸出。如食鹽水中混有Na2CO3,可加鹽酸使CO
高三化學教案:《物質的組成》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化學教案:物質的組成
1、了解分子、原子、離子等概念的含義。了解原子團的定義。
2、了解元素與物質的關系。
3、了解物質的分類方法,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
4、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金屬與非金屬的概念。了解單質、氧化物、酸、堿和鹽的相互關系。
物質的分類:
混合物
第1課時 物質的組成
1.元素——宏觀概念,說明物質的宏觀組成。
元素是質子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統稱。質子數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種元素,因為微粒的含義要比原子廣泛。
2.分子、原子、離子、“基”、 “根”、“碳正離子”——微觀概念,說明物質的微觀構成。
★原子
(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確切地說,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變,只有核外電子發(fā)生變化。
(2)原子是組成某些物質(如金剛石、晶體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從哲學的角度首先提出來的。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說。目前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正在不斷地深入。
注意: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組合。
原子與元素的聯系與區(qū)別
★離子
離子是指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
①離子的種類:
②離子的生成途徑:
③存在離子的物質:離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電解質溶液中:鹽酸、稀硫酸等;金屬晶體中:鈉、鐵、銅等。
注意:在金屬晶體中只有陽離子,而沒有陰離子。分子、原子、離子均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基本單元,是化學研究的微觀對象。
★分子: 分子是能夠獨立存在并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粒子。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分子是一種粒子,它同原子、離子一樣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如:水、氧氣、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組成的物質。②分子有質量,其數量級約為10—26kg。③分子間有間隔,并不斷運動著。
④同種分子的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的性質不同。⑤每個分子一般是由一種或幾種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過化學鍵結合而成的。⑥按組成分子的原子個數,可把分子分成
⑦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稱作分子間作用力(又稱范德華力),它是一種較弱的作用力。
★“基”、 “根”、“碳正離子”
“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個原子或原子團以后剩下的原子團(也可能是單個原子),它是電中性的,通常不能穩(wěn)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寫成—HSO3)。
“根”是帶電的原子團,能穩(wěn)定存在,如“NO2—”亞硝酸根離子,“HSO3—”亞硫酸氫根離子,它們各帶一個單位負電荷?!案迸c“基”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帶電荷。“根”與“基”的電子式也不同。如羥基—OH的電子式為 ,甲基的電子式為 ,而氫氧根OH-的電子式為 ,甲基正離子CH3的電子式為 。
3.核素——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質子數和不同中子數的原子互稱為同位素
同素異形體——同種元素形成的結構不同的單質
【例】(2010山東卷,9) 和 是氧元素的兩種核素, 表示阿伏伽德羅常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與 互為同分異構體
B. 與 核外電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過化學變化可以實現 與 間的相互轉化
D.標準狀況下,1.12L 和1.12L 均含有0.1 個氧原子
解析:A中的物質是同一種物質,都是氧氣,故A錯;B中的兩種氧原子的電子數相等,核外電子排布也相等,故B錯;之間的轉化, , 是原子核的變化,不化學變化,故C錯;1.12L標準狀況下 的物質的量為0.05mol,含有氧原子數為0.1 ,故D正確。
答案:D
第2課時 物質的分類
1、物質的初步分類
2、純凈物和混和物
常見的混合物包括:
⑴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質、淀粉、纖維素、聚合物等);
⑵分散系(包括溶液、膠體、濁液)
⑶同分異構間的混合體(如二甲苯總是混合物,含鄰、間、對三種)
⑷同素異形體間的混合體
⑸其他: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軟水、水玻璃、福爾馬林、鹽酸、濃硫酸;②爆鳴氣、水煤氣、天然氣、焦爐氣、高爐煤氣、石油氣、裂解氣、空氣; ③鋼、生鐵、普鈣、漂白粉、堿石灰、黑火藥、鋁熱劑、水泥、鐵觸媒、玻璃、煤; ④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種餾分、植物油和動物油。
3、單質、同素異形體
①同種元素的原子能構成單質的分子或晶體。如白磷是4原子分子晶體: ,紅磷是多原子分子如圖
它們的固態(tài)是分子晶體;稀有氣體單質是單原子分子,其固態(tài)也屬分子晶體;碳、硅、硼的固體是原子晶體。
②同種元素形成的同單質互為同素異形體,有因分子中原子個數不同而形成的同素異形體,如氧氣(O2)和臭氧(O3);因晶體中原子排列不同而形成的同素異形體,如金剛石和石墨,白磷和紅磷。
同素異形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其轉化過程破壞原有化學鍵,因而屬于化學變化。同素異形體在純氧中充分燃燒的產物是唯一的,因此可以由此兩個方面證明其互為同素異形體。
③單質可分為金屬與非金屬兩大類,金屬單質具有金屬光澤、導電、導熱,固態(tài)時有延展性;在化學反應中是還原劑。非金屬單質一般沒有金屬光澤,質脆易碎,除個別(石墨)外不善于導電傳熱。非金屬性強者在化學反應中是氧化劑。
4、化合物
不同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化合物。它又分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兩大類。無機化合物的初步分類見前頁表
(1)氫化物:由氫和另一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由非金屬元素形成的氫化物,其固體屬分子晶體,熔點較低,常溫呈氣態(tài),稱氣態(tài)氫化物;堿金屬及堿土金屬(ⅡA)與氫形成的氫化物則屬于離子型氫化物,其中氫元素為-1價。
(2)氧化物:由氧和另一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根據其性質可進一步分為:
A.堿性氧化物-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一般低價金屬氧化物,特別是活潑金屬氧化物(ⅠA、ⅡA族)屬于此類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一般非金屬氧化物,特別是高價非金屬氧化物(CO2、SO2、SO3)和高價金屬氧化物(Mn2O7、CrO3)屬于此類氧化物
C.兩性氧化物-既能跟酸起反應又能跟堿起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ZnO、Beo等。
注意:
a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包括兩性氧化物)的對應(化合價一致)水化物是含氧酸或堿。
b.少數幾種氧化物如CO、NO等,既不能跟酸,也不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叫做不成鹽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分別可以看成是含氧酸、堿失去水的剩余部分,又稱酸酐,酸酐(其中相應元素R的化合價相同)),如SO3是硫酸的酸酐,SO2是亞硫酸的酸酐,N2O5是硝酸的酸酐。至于NO2既不是硝酸也不是亞硝酸的酸酐。
d.通常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氧元素和堿金屬、某些堿土金屬還能形成化合價為-1價的過氧化物,如Na2O2和BaO2以及超氧化物,如KO2。
(3)酸:由氫和酸根組成,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酸是一種電解質,在電離時生成酸根陰離子,其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
①按組成分無氧酸(酸根不含氧元素),它們是酸性氣態(tài)氫化物水溶液,稱氫某酸,如氫氯酸HCl(俗稱鹽酸),氫碘酸HI、氫硫酸H2S、氫氰酸HCN等;含氧酸(酸根中含氧元素)稱某酸如硫酸H2SO4、硝酸HNO3,有不同變價的按其化合物稱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亞氯酸HClO2,次氯酸HClO。
相同元素、且成酸價態(tài)相同的酸還可按酸分子中失水情況分正酸和偏酸,如H3PO4為磷酸,HPO3為偏磷酸;H4SiO4為原硅酸,H2SiO3為硅酸;H3AlO3為鋁酸,HAlO2為偏鋁酸等。
②按其性質不同可分
a.強酸與弱酸 按相同條件同濃度下的電離度區(qū)分。常見酸的強弱:
強酸:HClO4、H2SO4、HNO3、HCl、HBr、HI;中強酸:H2SO3、H3PO4;弱酸:HF、CH3COOH、H2CO3、H2S、HClO、HAlO2、H2SiO3
b.揮發(fā)性酸又稱低沸點酸如HCl、HF、HBr、HI、HNO3、H2S和不揮發(fā)性酸又稱高沸點酸如H2SO4、H3PO4。另有某些不穩(wěn)定含氧酸如H2SO3、H2CO3、HClO,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c.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這是根據酸根陰離子在化學反應中的氧化性與非氧化性劃分的,酸中的H+都有氧化性。常見的氧化性酸有硝酸、濃硫酸和次氯酸,非氧化性酸如鹽酸、氫氟酸、磷酸。
注:酸性強弱和氧化性強弱之間沒有聯系和因果關系,如次氯酸HClO是強氧化性弱酸。
(4)堿:由金屬和氫氧根組成(氨水NH3?H2O除外),且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它電離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梢园葱再|分為強堿與弱堿,也可以按溶解性分為可溶性堿和難溶堿。如:
KOH、NaOH、Ba(OH)2為可溶性強堿; Ca(OH)2為微溶性強堿;Fe(OH)2 Fe(OH)3、Cu(OH)2為難溶性弱堿;NH3?H2O為可溶性弱堿
(5)鹽:由金屬(或NH4+)離子與酸根組成的化合物。僅由金屬與酸根組成的鹽叫正鹽,如Na2SO4、K3PO4;如組成中還有氫元素,即有酸式根的為酸式鹽,如NaHSO4、NaHCO3、Ca(H2PO4)2;除金屬和酸根外還有氫氧根為堿式鹽,如Cu2(OH)2CO3、Mg(OH)Cl等,一般堿式鹽的水溶性較差;在電離時產生兩種陽離子和一種酸根離子的鹽是復鹽,如KAl(SO4)2?12H2O、(NH4)2Fe(SO4)2、KCl?MgCl2?6H2O。
(5)絡合物: 含有絡離子的化合物屬于絡合物. 例如絡鹽[Ag(NH3)2]Cl、絡酸H2[PtCl6]、絡堿[Cu(NH3)4](OH)2等;也指不帶電荷的絡合分子,例如[Fe(SCN)3]、[Co(NH3)3Cl3]等。配合物又稱絡合物。
(6)其它常見的無機化合物,如Mg3N2、CaC2一般不稱鹽類而屬于氮化物、碳化物
【例1】(2010山東卷,13)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A.SiO2 是酸性氧化物,能與NaOH溶液反應
B.Na2O、Na2O2組成元素相同,與 CO2反應產物也相同
C.CO、NO、 NO2都是大氣污染氣體,在空氣中都能穩(wěn)定存在
D.新制氯水顯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試液,充分振蕩后溶液呈紅色
解析:酸性氧化物能夠跟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故A正確,因為 , 與 反應生成 , 與 反應除生成 外,還生成 ,故B錯; 在空氣中會發(fā)生反應 ,故C錯;因為新制氯水中含有 ,故滴入少量的紫色石蕊的現象是先變紅,后褪色,故D錯。
答案:A
【例2】(湖南雅禮中學)下列物質按不同類別分組,所得組合最不合理的是( )
(1)糖類 (2)塑料 (3)石油 (4)蛋白質 (5)合成纖維 (6)棉花 (7)陶瓷 (8)玻璃
(9)天然氣 (10)水泥 (11)合成橡膠 (12)煤 (13)油脂 (14)羊毛
A.(1)、(4)、(13) B.(2)、(5)、(11)
C.(7)、(8)、(10)、(14) D.(3)、(9)、(12)
[解析]A所涉及的都是基本營養(yǎng)物質,分類合理;B所涉及的都是有機合成材料,分類合理;D所涉及的都是有機燃料,分類合理。而C中(7)、(8)、(10)屬于傳統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14)屬于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
[答案]C
【例3】(2010河南省平頂山市調研考試)硫酸不僅具有酸性,而且還具有強氧化性、吸水性、脫水性等,請把硫酸在下列使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性質填寫在空白處:
(1) 濃硫酸常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______________;
(2) 紅熱的炭放入濃硫酸中,有氣體放出:______________;
(3) 蔗糖中加入濃硫酸時,蔗糖變黑:______________。
答案(1) 吸水性 (2) 強氧化性 (3)脫水性
第3課時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⑴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即物理變化僅是物質形態(tài)的變化。如:水的三態(tài)轉化,石油的分餾,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物理變化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化學鍵的斷裂或者形成化學鍵,如食鹽晶體熔化時就是破壞晶體中的離子鍵,而液體NaCl降溫變成晶體時,又形成了離子鍵。
⑵化學變化:變化時生成其他物質,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與物理變化相比,化學變化有以下特征:
①有新物質生成②常伴有放熱、發(fā)光、變色、發(fā)聲等現象③變化的本質是:舊鍵斷裂、同時新鍵形成。如:石油裂化,煤干餾,胃內消化食物等。
化學變化過程的同時也發(fā)生了物理變化。例如,點燃蠟燭時,石蠟受熱熔化是物理變化,石蠟燃燒生成CO2和H2O是化學變化。
2.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tài)、氣味、溶解性、熔點、沸點、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質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質化學組成改變的一類性質。
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化學性質也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是化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是學習化學的主要內容。
(1)化學性質主要包括
①氧化性、還原性②酸性、堿性③穩(wěn)定性④絡合性(2)影響化學性質的因素
①物質結構。結構是影響化學性質的最重要因素,結構決定物質的主要化學性質。結構包括:原子結構、分子結構、離子結構、晶體結構等。
②物質的濃度對化學性質也有影響,如濃H2SO4與稀H2SO4的性質不同,濃HNO3與稀HNO3的性質不同等。
Cu十H2SO4(稀)——不反應
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例1】下列各組物質中不易用物理性質區(qū)別的是()
A.苯和四氯化碳 B.酒精和汽油
C.氯化銨和硝酸銨晶體 D.碘和高錳酸鉀固體
解析: A中苯和四氯化碳可利用兩者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加以區(qū)分;B中酒精和汽油可利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加以區(qū)分;D中碘和高錳酸鉀固體可利用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和溶液顏色加以區(qū)分。
答案:C。
【例2】下列過程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護膚劑B.用明礬凈化水
C.烹魚時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減少腥味,增加香味
D.燒菜用過的鐵鍋,經放置常出現紅棕色斑跡
解析: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本質區(qū)別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甘油稀釋后仍具有吸濕性,可做護膚劑,該過程中不涉及化學變化;明礬溶于水后,發(fā)生反應Al3++3H2O=Al(OH)3+3H+,產生了Al(OH)3 膠體,從而可凈化水;烹魚時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減少腥味,增加香味的原因是該過程中發(fā)生了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產生了具有果香味的乙酸乙酯的緣故;燒菜用過的鐵鍋,由于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了電化腐蝕,Fe最終被氧化成Fe2O3?nH2O,而出現紅棕色斑跡。后三者都是化學變化過程。
答案:A。
第4課時 元素、同位素、核素、同素異形體
1、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如:所有核電荷數為1的原子都稱作氫原子,總稱為氫元素。到目前為止,已經發(fā)現了110余種元素。
2、同位素:具有相同質子數和不同中子數的同種元素的不同種原子,互稱同位素?!巴弧笔侵冈谥芷诒碇刑幱谕晃恢?。同位素的特征是原子序數相同而質量數不同。大多數元素都有幾種甚至十幾種的同位素。
(1)同位素的實例
H有三種同位素:11H、12H、13H;O有三種同位素: 816O、817O; 118O有三種同位素:612C、613C、614C ;Sn有十種同位素: 50112Sn、50114Sn、50115Sn????50124Sn, U有二種同位素: 92235、U92238U 。
目前已知的同位素達數千種。
(2)同位素的穩(wěn)定性
(3)同位素的性質:a.天然同位素有穩(wěn)定的百分組成b.化學性質幾乎相同(同種元素的同位素)
(4)同位素的應用:用612C作相對原子質量和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標準;
示蹤原子:用614C測巖石的年齡;放射治療,如60C。等核能,如2H,235U等⑶核素:
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叫做核素。即質子數、中子數不完全相同的一種原子就稱為一種核素。例如:11H、12H、13H、612C、613C、614C、92235、U92238U 都各自獨立稱為核素,即8種核素(但屬于3種元素)。
注意:同一種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間互稱同位素。
4、同素異形體:由同種元素所形成的幾種性質不同種單質叫做同素異形體。如O2(氧氣)和O3(臭氧),紅磷(P)和白磷(P4),金剛石和石墨等。
(1)同素異形體的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相似。②性質不同的原因是結構不同或組成不同。(2)同素異形體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屬于化學變化,但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如:
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單元測試題
一、選擇題
l、以下說法正確的足…………………………( )
A.納米材料是指一種稱為“納米”的新物質制成的材料
B.綠色食品是指不含任何化學物質的食品
C.生物固氮是指植物通過葉面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
D.光導纖維是以二氧化硅為主要原料制成的
2、已知自然界中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氧的同位素有H、D,從水分子的組成來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
A.3種 B.6種 C.9種 D.12種
3、下列廣告用語在科學上沒有錯誤的是………… ( )
A.這種飲料中不含任何化學物質
B.這種蒸餾水絕對純凈,其中不含任何離子
C.這種口服液含有豐富的氮、磷、鋅等微量元素 D.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4、關于非金屬元素N、O、Cl、P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通常情況下其單質均為氣體 B.其單質均由雙原子分子構成
C.都屬于主族元素 D.每種元素僅生成一種氫化物
5、下列物質一定不是天然高分子的是…………… ( )
A.橡膠 B.蛋白質 C.尼龍 D.纖維素
6、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物質………………………… ( )
A.可能是純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單質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純凈物 D.一定是單質
7、當今化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的C60,可以看成是金剛石的…… ( )
A.同素異形體 B.同分異構體 C.同位素 D.同系物
某礦泉水標簽上印有下列字樣:主要成分(單位:mg/L)Ca:20.2,K:39.1,Mg:3.27,Zn:0.06,F:0.02,重碳酸:7,偏硅酸:4,不含CO2?;卮鹣铝?—10題:
8、標簽上的“Ca、K、Mg、Zn、F”是指………… ( )
A、單質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9、標簽上的“重碳酸”“偏硅酸”是指………… ( )
A、碳酸分子和偏硅酸分子 B、碳酸和偏硅酸的正鹽
C、HCO3-和SiO32- D、碳酸和偏硅酸的酸式鹽
10、某礦泉水瓶標簽上“不含CO2”說明………… ( )
A、這種礦泉水是純凈的 B、CO2不能溶解在這種礦泉水中
C、這種礦泉水沒有分解出CO2 D、這種礦泉水灌瓶前除去了CO2
11、用化學方法不能實現的是………… ( )
A、生成一種新分子 B、生成一種新離子
C、生成一種新原子 D、生成一種新單質
12、由兩種原子組成的純凈物………… ( )
A、一定是化合物 B、可能是單質,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單質 D、一定是同素異形體
13、下列物質固態(tài)時,必定是分子晶體的是………… ( )
A、酸性氧化物 B、非金屬單質 C、堿性氧化物 D、含氧酸
14、人們習慣上把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統稱為“五金”。在五金順序中,把一種金屬的位置向后移一位,正好符合化學規(guī)律。這種金屬和這條化學規(guī)律是………… ( )
A、銀、質量守恒定律 B、鐵、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C、銅、金屬活動順序表 D、鐵、元素周期表
15、美國發(fā)射的航天器已將我國研制的磁譜儀帶入太空,其目的是探索反物質的存在。反物質的主要特征是電子帶正電荷、質子帶負電荷。以下可表示物質酸和堿中和反應實質的是… ( )
A、H-+OH+=H2O B、H++OH+=H2O C、H-+OH-=H2O D、H++OH-=H2O
16、無機化學中也存在同分異構體,互為同分異構體的一組無機物是………… ( )
A、NH4CNO與尿素CO(NH2)2 B、H2O與D2O
C、[Cr(H2O)5Cl]Cl2?H2O與[Cr(H2O)4Cl2]Cl?2H2O
D、Si(OH)4與H4SiO4
17、下列化學式及結構式中,從成鍵情況看來不合理的是………… ( )
18、某共價化合物分子中含有C、N、O、H四種元素,且以nC、nN、nO分別表示C、N和O的原子數目,則H原子數目最多為………… ( )
A、2nO+2 B、2nC+nN C、2(nC+nN) D、2nC+nN+2
19、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
A、陽離子不一定是金屬離子,含陽離子的物質一定含陰離子
B、陰、陽離子相互作用不一定形成離子化合物
C、離子化合物均屬于強電解質,都易溶于水
D、由某金屬元素的陽離子和某非金屬元素陰離子組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
20、下列實驗或生產操作:①蛋白質溶液中加入硫酸銨形成沉淀;②二氧化氮經加壓凝成無色液體;③石蠟催化裂化;④碘受熱變成碘蒸汽;⑤照相底片被感光。其中,沒有新的物質生成的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⑤ D、①②④
21、下列車員物質按照純凈物、混合物、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順序排列的是………… ( )
A、鹽酸、水煤氣、醋酸、干冰 B、冰醋酸、福爾馬林、硫酸鈉、乙醇
C、單甘油酯、混甘油酯、苛性鉀、石灰石 D、膽礬、漂白粉、氯化鉀、氯氣
22、航天技術測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氣層的成份之一,下列關于C2O3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C2O3與CO2都是碳的氧化物 B、C2O3與CO2都是碳酸的酸酐
C、C2O3與CO都具有還原性 D、C2O3與C的燃燒產物都是CO2
23、下列變化能夠實現的是………… ( )
①弱酸與鹽溶液反應生成強酸 ②兩種氧化物發(fā)生反應有氣體生成
③兩種酸的溶液充分反應后溶液呈中性
④復分解反應中既沒有生成水,也沒有生成沉淀和氣體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某些化學試劑可用于凈水。水處理中使用的一種無機高分子混凝劑的化學式可表示為:[Al2(OH)nClm?yH2O]x式中m等于………… ( )
A、3-n B、6-n C、6+n D、3+n
25、最近,科學家用一種稱為“超酸”的化合物H(CB11H6Cl6)和C60反應,使C60獲得一個質子,得到一種新型離子化合物[HC60]+[CB11H6Cl6]-。該反應看起來很陌生,但反應類型上可以跟中學化學里某個熟悉的化學反應相比擬。該化學反應是………… ( )
A.Zn+2HCl == ZnCl2+H2↑ B.NaOH+HCl == NaCl+H2O
C.NH3+HCl == NH4Cl D.H2O+CH3COOH =H3O++CH3COO—
26、對于復分解反應:X+Y=Z+W,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若Z是強酸,則X或Y必有一種是酸
B、若Y是強堿,X是鹽,則Z或W必有一種是弱堿
C、若W是弱堿,Z是鹽,則X或Y必有一種是強堿
D、若X是強酸,Y是鹽,反應后可能有強酸或弱酸生成
27、“混鹽”是指一種金屬離子與多種酸根離子構成的鹽,如氯化硝酸鈣[Ca(NH3)Cl]就是一種混鹽?!皬望}”是指含有多種簡單陽離子和一種酸根陰離子的鹽如KAl(SO4)2,下列各化合物中屬于混鹽的是………… ( )
A、CaOCl2 B、(NH4)3Fe(SO4)2 C、BiONO3 D、K3[Fe(CN)6]
28、被譽為“太空金屬”的鈦,在室溫下,不與水、稀硫酸、稀鹽酸和稀硝酸作用,但易溶于氫氟酸,其原因可能是………… ( )
A、氫氟酸的酸性比其他酸強 B、氫氟酸的氧化性比其他酸強
C、氫氟酸的還原性比其他酸強 D、鈦離子易與氟離子形成可溶性難電離物質
29、我國的稀土含量豐富,稀土元素可用RE表示。在提純過程中可以向稀土元素的硫酸鹽溶液中加入粉狀Na2SO4,使稀土元素轉化為沉淀,反應為:………… ( )
RE2(SO4)3+Na2SO4+xH2O RE2(SO4)3?Na2SO4?xH2O(x=1,2)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反應一定在強堿溶液中進行 B、產生沉淀的反應為復分解反應
C、反應生成的沉淀屬于復鹽 D、產生沉淀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
30、鋁和鎵的性質相似,如M(OH)3都是難溶的兩性氫氧化物。在自然界鎵常以極少量分散于鋁土礦,如Al2O3中。用NaOH溶液處理鋁礦(Al2O3)時,生成NaAlO2、NaGaO2;而后通入適量CO2,得Al(OH)3沉淀,而NaGaO2留在溶液中(循環(huán)多次后成為提取鎵的原料)。發(fā)生后一步反應是因為 ( )
A、鎵酸酸性強于鋁酸 B、鋁酸酸性強于鎵酸
C、鎵濃度小,所以不沉淀 D、Al(OH)3是難溶物
31、(北京理綜)近期《美國化學會志》報道,中國科學家以二氧化碳為碳源,金屬鈉為還原劑,在470℃、80MPa下合成出金剛石,具有深遠意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
A. 由二氧化碳合成金剛石是化學變化 B. 金剛石是碳的一種同位素
C. 鈉被氧化最終生成碳酸鈉 D. 金剛石中只含有非極性共價鍵
二、非選擇題
32、已知在一定條件下可發(fā)生反應:2KClO3+I2=2KIO3+Cl2,此反應屬于________反應(從分解、化合、置換、復分解反應中選擇填空)。有人據此認為碘的非金屬性比氯強,你認為對嗎?(錯對與否,都需說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結構化學家鮑林(Pauling)曾提出一條經驗規(guī)則:設含氧酸的化學式為HnROm,其中(m-n)為 非羥基氧的原子數。而含氧酸的強弱與非羥基氧原子數(m-n)有如下關系:
(m-n) 0 1 2 3
含氧酸強度 弱酸 中強 強 很強
實例 HClO H3PO4 HNO3 HClO4
請回答:
(1)按此規(guī)則判斷:H3AsO4,H2SO4,HMnO4三處酸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_________。
(2)H3PO3和H3AsO3的分子組成相似,但酸性強弱相差很大,已知H3PO3為中強酸而H3AsO3為弱酸,試推斷它們的結構式,H3PO3為__________,H3AsO3為_________。
34、硼酸晶體成片狀,有滑膩感,可作潤滑劑,硼酸分子結構可表示為 。硼酸對人體的受傷組織有緩和的防腐作用,故可用于醫(yī)藥和食品防腐等方面
(1)根據以上所述可知硼酸應屬于_____________。
A、強酸 B、中強酸 C、弱酸
(2)研究表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或離子時,其最外電子層具有達到8電子穩(wěn)定結構的趨勢。在硼酸分子中,最外層達到8個電子穩(wěn)定結構的原子有_______個。
(3)硼酸和甲醇在濃硫酸存在的條件下,可生成揮發(fā)性硼酸三甲酯,試寫出硼酸完全酯化的化學方程式(注明反應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硼酸0.01mol可被20mL0.5mol?L-1NaOH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據此推測:硼酸在水中顯酸性的原因是(寫電離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雙氧水(H2O2)和水都是極弱電解質,但H2O2比H2O更顯酸性。
(1)若把H2O2看成是二元弱酸,請寫出它在水中的電離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鑒于H2O2顯弱酸性,它可以同強堿作用形成正鹽,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形成酸式鹽。請寫出H2O2與Ba(OH)2作用形成正鹽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水電離生成H3O+和OH-叫做水的自偶電離。同水一樣,H2O2也有極微弱的自偶電離,其自偶電離的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D 3、D 4、C 5、C 6、B 7、A 8、 B 9 、C 10、 D 11、C 12 、B 13、 D 14、 B 15、 A 16 、C 17、 B 18、 D 19 、B 20 、A 21、 B 22、 B 23 、D 24 、B 25 、B 26 、D 27 、A 28 、D 29 、CD 30 、D 31、B
32、錯。非金屬性指得電子能力,而此反應中I元素是失電子。
33、(1)HMnO4>H2SO4>H3AsO3
(2)
34、(1)C(2)3(3)H3BO3+3CH3OH B(OCH3)3+3H2O (4)H3BO3 +H2O →B(OH)4-+H+
35、(1)H2O2 HO2-+H+;HO2- H++O22-
(2)H2O2+Ba(OH)2= Ba O2+2 H2O;
2H2O2+Ba(OH)2= Ba(HO2)2+2 H2O;
(3)2 H2O2 HO2-+H3O2+
高三化學重要有機物的實驗室制法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小編收集并整理了“高三化學重要有機物的實驗室制法”,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重要有機物的實驗室制法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重要有機物的實驗室制法和工業(yè)制法。
能力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析題、快速解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概括總結和語言表述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復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化學現象和化學本質辯證認識。
科學品質: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獨立思考的科學態(tài)度。
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科學抽象、概括整理、歸納總結、準確系統地掌握知識規(guī)律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重要有機物的實驗室制法。
難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優(yōu)良品質,使學生感悟到科學的魅力。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引入】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有機實驗,這部分內容需要大家掌握重要有機物的實驗室制法。
【板書】重要有機物的實驗室制法
【投影】
例1(1997年全國高考題)1,2-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劑的添加劑,常溫下它是無色液體,密度2.18gcm-3,沸點131.4℃,熔點9.79℃,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機溶劑。在實驗室中可以用圖4-3所示裝置制備1,2-二溴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燒瓶a中裝有乙醇和濃硫酸的混合液,試管d中裝有液溴(表面覆蓋少量水)。
填寫下列空白:
(1)寫出本題中制備1,2-二溴乙烷的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
(2)安全瓶b可以防止倒吸,并可以檢查實驗進行時試管d是否發(fā)生堵塞,請寫出發(fā)生堵塞時瓶b中的現象______。
(3)容器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學生活動
回憶有機實驗的有關內容,明確任務,做好知識準備,并記錄筆記。
閱讀、思考、討論。學生進行分析:
制1,2-二溴乙烷需用乙烯和溴的加成。通過觀察實驗裝置,可知a是制乙烯裝置,b是安全瓶防止液體倒吸。錐形瓶的水中插有一直玻璃管,主要作用是檢查試管d是否堵塞。當d堵塞時,氣體不暢通,則在b中氣體產生的壓強將水壓入直玻璃管中,甚至溢出玻璃管。c中盛氫氧化鈉液,其作用是洗滌乙烯;除去其中含有的雜質(CO2、SO2等)。乙烯在d中反應,最后一個錐形瓶的作用是吸收Br2(氣),防止空氣污染。
解答:(1)CH3CH2OHCH=CH2↑+H2O
CH2=CH2+Br2→CH2BrCH2Br
(2)b中水面會下降、玻璃管中的水柱會上升,甚至溢出。
(3)除去乙烯中帶有的酸性氣體或答除去CO2和SO2。
(4)某學生在做此實驗時,使用一定量的液溴,當溴全部褪色時,所消耗乙醇和濃硫酸混合液的量,比正常情況下超過許多。如果裝置的氣密性沒有問題,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_。
【組織討論】請分組討論,認真分析并做答。
(4)原因:①乙烯發(fā)生(或通過液溴)速率過快;②實驗過程中,乙醇和濃硫酸的混合液沒有迅速達到170℃(答“控溫不當”亦可)。
【講評】此題第(1)問多數同學能答對,而后三問有很多同學答錯或答的不夠準確,原因在哪兒呢?
思考、分析并回答:
(1)對b裝置的功能理解不透,而導致失分;
(2)對乙醇和濃硫酸混合液加熱反應過程中溶液顏色由無色到棕色最后到黑色的原因不清楚;
(3)題中第(4)問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分析評價能力,學生往往理解不了,而感到無從入手,從而導致失分。
傾聽,堅定信心。
【講評】由大家的分析我們可看出高考題離我們并不遙遠,難度也并不是深不可測,只要我們基本功扎實,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一定會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此題考查了乙烯的實驗室制法,除此之外,還要求大家掌握甲烷、乙炔的實驗室制法。
【板書】(一)氣態(tài)物質:CH4 C2H4 C2H2
【投影】CH4、C2H4、C2H2的實驗室制法比較
回憶、查閱、填表、記筆記
【講述】請大家再次看例1,重新體會一下高考題確實離不開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另外,從整體上看,大家對氣體的制備、除雜、驗證及有毒氣體的吸收能分析清楚,而對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根本想不到或思考不到位。通常設計化學實驗時,為了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保障實驗如期順利進行,往往要設置安全裝置;一般在涉及氣體的實驗中最為常見,請大家看投影上九個裝置,涉及到的安全問題有哪些?
【投影】
討論、分析并回答:涉及到的安全問題有:防倒吸、防堵塞、防爆炸、防污染等安全問題。
【提問】上述九種裝置哪些是防倒吸安全裝置?哪些是防堵塞安全裝置?哪些是防爆炸安全裝置?哪些是防污染安全裝置?請大家對號入座。
觀察、思考、討論,得出結論:
(1)防倒吸安全裝置
①隔離式(圖①)原理是導氣管末端不插入液體中,導氣管與液體呈隔離狀態(tài)。制取溴苯的實驗中設置這一裝置吸收HBr。
②倒置漏斗式(圖②)原理是由于漏斗容積較大,當水進入漏斗內時,燒杯中液面顯著下降而低于漏斗口,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制取HCl氣體的實驗中設置這一裝置吸收HCl尾氣,1993年高考實驗試題設置這一裝置吸收HBr尾氣。
③接收式(圖③)原理是使用較大容積的容器將可能倒吸來的液體接收,防止進入前端裝置(氣體發(fā)生裝置等)。1996年高考實驗試題設置這一裝置接收可能倒吸的水,防止進入灼熱的硬質試管中。
(2)防堵塞安全裝置
④液封式(圖④)原理是流動的氣體若在前方受阻,錐形瓶內液面下降,玻璃管中水柱上升。1997年高考實驗試題中設置了這一裝置,該裝置除了檢查堵塞之外,還可防止倒吸。
⑤恒壓式(圖⑤)原理是使分液漏斗與燒瓶內氣壓相同,保證漏斗中液體順利流出。1995年上海高考實驗試題設置了這一裝置。
(3)防爆炸安全裝置
⑥散熱式(圖⑥)原理是由于內塞金屬絲能吸收分散熱量,使回火不能進入前端貯氣或氣體發(fā)生裝置。
(4)防污染安全裝置
⑦灼燒式(圖⑦)原理是有毒可燃性氣體(CO)被灼燒除去。
⑧吸收式(圖⑧)原理是有毒氣體如Cl2、SO2、H2S等與堿反應被除去。
⑨收集式(圖⑨)原理是用氣球將有害氣體收集起來,另作處理。
【板書】(二)液態(tài)物質: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
【講述】曾經在1995年高考中考查了硝基苯的實驗室制法,請大家看投影。
【投影】
例2實驗室制備硝基苯的主要步驟如下: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濃硫酸和濃硝酸的混合液,加入反應器中。②向室溫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蕩,混合均勻。③在50~60℃下發(fā)生反應,直至反應結束。④除去混合酸后,粗產品依次用蒸餾水和5%NaOH溶液洗滌,最后再用蒸餾水洗滌。⑤將用無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進行蒸餾,得到純硝基苯。
填寫下列空白:
(1)配制一定比例濃硫酸與濃硝酸混合酸時,操作注意事項是__________。
(2)步驟③中,為了使反應在50~60℃下進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步驟④中,洗滌、分離粗硝基苯應使用的儀器是_______________。
(4)步驟④中粗產品用質量分數為5%NaOH溶液洗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純硝基苯無色,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具有__________氣味的液體。
【組織討論】請分組討論,認真分析,派代表回答。
記錄筆記。
閱讀、思考、討論并分析回答:
本題涉及濃硫酸的稀釋應將濃硫酸向水中注入,由于稀釋過程中放熱,應及時攪拌冷卻;控溫在100℃下時,應采用水浴加熱;分離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應使用分液漏斗分液;產品的提純應根據其雜質的性質采取適當的方法。
答案:
(1)先將濃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濃硫酸,并及時攪拌和冷卻;
(2)將反應器放在50~60℃的水浴中加熱;
(3)分液漏斗;
(4)除去粗產品中殘留的酸;
(5)大,苦杏仁。
【講述】對學生的分析進行表揚和鼓勵。本題通過硝基苯的制取,考查了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儀器的使用,希望學生在復習過程中要重視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投影】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的實驗室制法比較,請同學們根據記憶及查閱課本,完成此表。
傾聽。
回憶、查閱、填表、記筆記。
【投影】
例3已知乙醇可以和氯化鈣反應生成
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關的有機試劑的沸點如下:CH3COOC2H5 77.1℃;C2H5OH 78.3℃;C2H5OC2H5 34.5℃;CH3COOH118℃。
實驗室合成乙酸乙酯粗產品的步驟如下:
在蒸餾燒瓶內將過量的乙醇與少量濃硫酸混合,然后經分液漏斗邊滴加醋酸邊加熱蒸餾,得到含有乙醇、乙醚和水的乙酸乙酯粗產品。
(1)反應加入的乙醇是過量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邊滴加醋酸,邊加熱蒸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粗產品再經下列步驟精制。
(3)為除去其中的醋酸,可向產品中加入(填字母)
(?。?br> (A)無水乙醇;(B)碳酸鈉;(C)無水醋酸鈉
(4)再向其中加入飽和氯化鈣溶液,振蕩、分離,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5)然后再向其中加入無水硫酸鈉,振蕩,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將經過上述處理后的液體倒入另一干燥的蒸餾瓶內,再蒸餾,棄去低沸點餾分,收集沸程76~78℃之間的餾分即得。
【組織討論】請分組討論,認真分析,派代表回答。
閱讀、思考、搶答,討論分析:
根據題意可知合成乙酸乙酯;同時還要精制乙酸乙酯。首先考慮有機物的合成是可逆反應,需采取什么措施使合成酯的平衡向右方向進行。根據平衡原理,增加反應物濃度或減少生成物的濃度使平衡向右方向移動。另外根據各物質的特殊性質,通過化學反應,除去雜質,而增加乙酸乙酯的產率。由此可得到正確結論:
(1)加過量乙醇:即是增加一種反應物,有利于酯化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
(2)邊加熱蒸餾的目的:因為乙酸乙酯的沸點低于乙醇和乙酸,蒸出生成物,有利于酯化反應平衡向正方向進行。
(3)為除去醋酸,應加入(B)碳酸鈉粉末。
(4)再加入氯化鈣的目的是:除去粗產品中的乙醇。(因為能生成CaCl26C2H5OH)
(5)然后再加無水硫酸鈉的目的是:除去粗產品中的水。(因為能生成Na2SO410H2O
【板書】(三)固態(tài)物質:酚醛樹脂
【投影】
例4實驗室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酚醛樹脂。制備時,應先在大試管中加入規(guī)定量的__________,再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作催化劑,然后把試管放在沸水中加熱。待反應不再劇烈進行時,應繼續(xù)一段時間,做完實驗應及時清洗_____________,若不易清洗,可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浸泡幾分鐘,再進行清洗。生成的樹脂是_____________態(tài)物質,呈______________色,試管上方單孔塞連線的長導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問】請一名學生回答前幾問,另請一名學生板演化學方程式。
閱讀、思考、討論并回答。
答案:苯酚和甲醛溶液;濃鹽酸;加熱;試管;酒精;粘稠液;褐;導氣、冷凝。
【投影】
例5(1998年全國高考題)A~D是中學化學實驗中常見的幾種溫度計裝置示意圖。
(1)請從①~⑧中選出必須使用溫度計的實驗,把編號填入最適宜的裝置圖A~C的空格中。
①酒清和濃硫酸混合加熱制乙烯
②電石跟水反應制乙炔
③分離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
④苯和溴的取代反應
⑤石油的分餾實驗
⑥濃鹽酸和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制氯氣
⑦測定硝酸鉀在水中溶解度
⑧食鹽和濃硫酸混合加熱制氯化氫
閱讀、思考。
(2)選用裝置D做苯的硝化實驗,D中長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提問】通常,溫度計在實驗中有哪些功能呢?
請分組討論,認真分析并派代表回答本題各問。
思考、討論并歸納:
(1)測水浴溫度,如制硝基苯;
(2)測反應液體溫度,如制乙烯;
(3)測物質的溶解度,如測硝酸鉀等;
(4)用于沸點不同,互溶且相互不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液體混合物的分離,如石油的分餾。
首先要明確哪些實驗必須使用溫度計,其次對所需溫度計的實驗進一步明確溫度計水銀球所放的位置,對D中長玻璃導管作用,要把熟悉的制溴苯、乙酸乙酯的實驗進行聯想,完成遷移。
答案:(1)A① B③⑤ C⑦
(2)減少苯的揮發(fā)(或答起冷凝器的作用)。
精選題
一、選擇題
1.下列物質中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不能與Br2水反應而褪色的是?。ā。?br> A.SO2 B.C2H5CH=CH2
C.C6H5—CH=CH2D.C6H5—CH2—CH3
2.關于實驗室制取乙烯的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ā。?br> A.反應容器(燒瓶)加入少許碎瓷片
B.反應物是乙醇和過量的3molL-1H2SO4混合液
C.溫度計應插入反應溶液液面下,以便控制溫度
D.反應完畢后先熄滅酒精燈,再從水中取出導管
3.實驗室制取硝基苯,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A.將苯和濃HNO3混合,再加濃H2SO4,冷卻
B.將苯和濃H2SO4混合,再加濃HNO3,冷卻
C.在濃HNO3中加入濃H2SO4,冷卻,再滴入苯
4.下列各組物質中,只用溴水一種試劑不能加以區(qū)別的是
(?。?br> A.苯、己烷、甲苯
B.硫化氫、SO2、CO2
C.苯、苯酚、乙醇
D.煤油、乙醇、CCl4
5.用飽和NaHCO3溶液能把括號內雜質除去的是 (?。?br> A.CO2(HCl)
B.
C.CH3COOC2H5(CH3COOH)
D.HCOOH(HCOONa)
6.能鑒別己烯、己烷、乙醇、乙酸和苯酚溶液的一組試劑是
(?。?br> A.Na、FeCl3溶液、NaOH溶液
B.Cu(OH)2懸濁液、紫色石蕊試液
C.Na、紫色石蕊試液、溴水
D.溴水,Cu(OH)2粉末
二、非選擇題
7.在實驗里制取乙烯時,常因溫度過高而發(fā)生副反應,部分乙醇跟濃H2SO4反應生成SO2、CO2、水蒸氣和炭黑。
(1)寫出該副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2)用編號為①~④的實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以驗證上述反應混合氣體中含CO2、SO2和水蒸氣。所用裝置的連接順序(按產物氣流從左到右的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的裝置①中,A瓶的現象是____;結論為____。B瓶中的現象是____;B瓶溶液作用為____。若C瓶中品紅溶液不褪色,可得到結論為____。
(4)裝置③中加的固體藥品是____以驗證混合氣體中有____。裝置②中盛的溶液是____以驗證混合氣體中有____。
(5)簡述裝置①在整套裝置中位置的理由。
8.實驗室用電石和水反應制備的乙炔氣體中含有少量H2S氣體,為了凈化和檢驗乙炔氣體,并通過測定乙炔的體積計算電石的純度,按下列要求填空(注意:X溶液為含溴3.2%的CCl4溶液150g)。
(1)試從圖4-8中選用幾種必要的裝置,把它們連接成一套裝置,這些被選用的裝置的接口編號連接順序是_________。
(2)實驗室能否用啟普發(fā)生器制乙炔,其原因是_______。
(3)為了得到比較平穩(wěn)的乙炔氣流,常可用________代替水。
(4)假設溴水與乙炔完全反應生成C2H2Br4,用Wg的電石與水反應后,測得排入量筒內液體體積為VmL(標準狀況)。則此電石的純度計算式為:_____________。
答 案
一、選擇題
1.D 2.AC3.C4.A5.A C6.C
二、非選擇題
7.(1)CH3CH2OH+4H2SO44SO2↑+CO2↑+7H2O+C;(2)④→③→①→②;(3)品紅褪色;混合氣中有SO2。溴水褪色;將SO2吸收完全?;旌蠚庵幸褵oSO2。(4)無水CuSO4,水蒸氣。飽和石灰水,CO2。(5)裝置①不能放在③之前,因氣流通過①會帶出水蒸氣,影響水的確證,裝置①不能放在②后,因為將有SO2、CO2同時通過②時影響CO2的確證。
8.(1)C→I→J→G→H→F→E→D
(2)不能,因為反應劇烈,放出熱量多,生成Ca(OH)2呈現糊狀物易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
(3)飽和食鹽水
高一化學教案:《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教學設計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減輕教師們在教學時的教學壓力。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化學教案:《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教學設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高一化學教案:《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教學設計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新理念下的化學教學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即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盎趩栴}學習”是建構主義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同時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發(fā)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源泉和動力?;诮嬜⒁饫碚摰闹笇?,本設計以層層遞進的問題式教學為主,輔助以實驗、幻燈片、討論、歸納等手段,引領學生發(fā)現問題,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并進一步深化,將所得知識進行應用,學生在體驗到不斷解決問題的成功感的同時,逐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2.教學內容分析:
在初中化學中,只簡單地介紹了乙醇的用途,沒有從組成和結構角度認識其性質、存在和用途。乙醇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烴的衍生物,因此本節(jié)課主要從乙醇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出發(fā),可以讓學生知道官能團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教學設計中,在學生初中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從烴到烴的衍生物的結構變化,強調官能團與性質的關系,在學生頭腦中逐步建立烴基與官能團位置關系等立體結構模型,幫助學生打好進一步學習的方法論基礎,同時鼓勵學生用學習到的知識解釋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
3.學生情況分析:
從學生學習能力上看,經過近一個半學期的高中化學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系統知識學習的能力,學會了分析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具備了一定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學生心理情況看,由于本單元知識十分貼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質,學生的情緒與心理都會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會產生一種自然的探究欲望,這一點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將會大有幫助。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征、主要化學性質及應用,并學會比較各種烴在組成、結構、性質上的差異,也初步了解了有機基團與性質的關系,對于官能團的學習有一定的基礎,但畢竟高一學生剛接觸有機化學,知識掌握是零亂而不系統的。
4.教學目標設計:
(1)基礎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2.掌握乙醇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實驗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2.在教學過程中訓練思維的嚴密性、邏輯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類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樂趣,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2.學會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質、變化,進一步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 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人人動手實驗,規(guī)范操作,全面培養(yǎng)、提高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yǎng)知識遷移、擴展的能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通過實驗,培養(yǎng)求實、嚴謹的優(yōu)良品質。
(2)發(fā)展性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實驗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
(3)教學重點的分析與確定
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重點掌握物質的結構和性質由此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乙醇的分子結構和主要化學性質(與活潑金屬鈉反應、催化氧化、燃燒)。
(4)教學難點的分析與確定
在有機化學反應中,重點學習官能團的性質及斷鍵的方式,本節(jié)課的難點是乙醇分子在反應中的斷鍵方式。
5.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圖:
(2)教學資源的開放性措施:
①球棍模型
學生知道乙醇分子式為C2H6O,但為什么在學習有機化合物時還要重點學習它們的結構式,原因在于有機分子同分異構現象的出現,為了讓學生自己獲得這樣的信息,給學生搭建平臺,自己組裝C2H6O的球棍模型,從而分析出乙醇分子的結構到底如何。
②實驗儀器及藥品
無水乙醇、金屬鈉(保存的煤油中)、一端繞成螺旋狀的細銅絲、酸化的高錳鉀溶液、酒精燈、試管、帶橡皮塞的尖嘴導管、鑷子、小刀、濾紙、鐵架臺(帶鐵架)、火柴等。
由于鈉在使用上存在不安全隱患,所以由教師要提示鈉取用的顆粒大小以及其他注意事項,此試驗和鈉與水反應的現象做對比,進行知識的遷移類比。學生分小組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自己親身感受銅在這個反應中的作用,明確催化劑是參與反應的,以及乙醇是可以發(fā)生催化氧化的分步反應。
③信息技術的應用
本節(jié)課的實驗由學生分組演示,然后應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乙醇與鈉反應、催化氧化的斷鍵位置,因此需要多媒體設備,并做好乙醇的ppt演示文稿。
(3)問題情境的開放性措施:
①C2H6O的同分異構體的球棍模型:
這個問題主要讓學生明辨有機分子式和化學物質的對應關系。
②定量實驗探究乙醇的結構式
這個問題主要讓學生明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
③乙醇和水都可以跟鈉反應
通過這個實驗讓學生明辨官能團的性質,結構相似性質相似。
④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
通過這個實驗讓學生明辨催化劑性質,以及乙醇可以被弱氧化劑氧化
(4)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措施:
①小組討論。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②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③學生組裝球棍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將微觀分子模型化。
④學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現象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⑤化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
(5)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有一樣東西,當成功、快樂的時候,人們會想到它;當失敗、憂愁的時候,人們也會想到它----它是什么?
相傳杜康酒就是偶然將飯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酒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在釀酒技術提高的同時,也形成了我國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古往今來傳頌著許多與酒有關的詩歌和故事。你能吟幾句嗎?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你對它有哪些認識?
交流討論,
學生自由回答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一、乙醇的物理性質
結合學生的回答,補充乙醇在生活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
一、乙醇的物理性質:
色、態(tài)、味、密度(跟水比)、熔沸點、溶解度
學生歸納、總結、回答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常識和學科知識對乙醇的物理性質有一個系統的認識。
二、乙醇的分子結構
1.分子式:
【投影】
二、乙醇的分子結構:
1.分子式:
學生回答
C2H6O
2.結構式:
【投影】
2.結構式:
讓學生根據乙醇分子式,推測乙醇的結構。
【投影】
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
問題1:乙醇的分子和哪種烴分子最相近
【動手操作——2人一組】
每人插出1個乙烷(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
【觀察球棍模型思考與交流】
問題2:乙烷(C2H6)分子有幾種不同的化學鍵?
問題3:在乙烷(C2H6)分子結構中嵌入1個O原子(即得到C2H6O ),有幾種情況并組裝,請寫出它們的結構式。
【投影】
(圖一) (圖二)
【定量實驗探究乙醇的結構式】
一定量的乙醇與足量的鈉反應,消耗的乙醇和生成的氫氣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1
【結論】
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為:圖一
分子的結構式為:
學生回答
乙烷
學生自己動手插C2H6的球棍模型
學生交流
C2H6O的可能的結構有兩種
學生進行數據分析
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利用“支架”式問題的層層遞進,使學生能順利理解乙醇結構的確定方法,達到結構知識的自主建構目的。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對性質反映結構的認識
3.結構簡式
3.結構簡式:CH3CH2OH或C2H5OH
4.官能團:
4.官能團:羥基
介紹:連接羥基的碳為a-C
官能團:決定有機化合物的化學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團叫做官能團。
例如:鹵原子(-X)、羥基(-OH)、硝基(-NO2)、碳碳雙鍵
烴的衍生物:烴分子中的氫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投影】
問題1:乙醇可以看成是哪種烴的衍生物?
問題2:乙醇和哪種無機物在結構上有相似的性質?
學生交流回答
便于學生對有機的學習方便引入a-C
培養(yǎng)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三、乙醇的化學性質
1.乙醇與金屬鈉反應
【學生實驗】
實驗步驟:
1.在一只大試管中取2 mL的無水乙醇。
2.再向其中加入一粒新切的、用濾紙擦干表面的煤油黃豆粒大小的金屬鈉。
3.在試管口迅速賽上配有一用注射針頭的單口塞,用小試管倒扣在針頭之上,收集并驗純。
4.氣體純凈后,點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燒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燒杯壁上出現液滴后,迅速轉動燒杯,向燒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注意:
小組內成員的分工與合作。
實驗操作等規(guī)范性、安全性
注意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同時回憶以前學習的鈉和水反應的實驗現象,填寫下列實驗記錄表。
物質
項目
水
乙醇
金屬鈉的變化
氣體燃燒現象
檢驗產物
【思考與交流】 比較水分子中氫原子與乙醇分子里羥基氫原子的活潑性?
【投影】
1.完成乙醇與鈉反應的方程式并找出乙醇的斷鍵位置:
2.反應類型:
【flash演示】
乙醇的斷鍵位置:
【教師板書】
學生實驗
記錄實驗現象
小組交流討論,由學生分析,教師補充。
C2H5-O-H和H-O-H均含有羥基,其中羥基上氫可以被金屬鈉置換,可見羥基上氫要比碳上氫要活潑,但要注意兩者反應的劇烈程度是不同的,水與鈉反應要劇烈。
完成方程式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小組學習意識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及等效類比思想,由鈉與水的反應式類比出鈉與乙醇的反應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1)作燃料
乙醇在空氣中燃燒可以放出大量的熱,乙醇是常用的燃料之一。燃料乙醇的使用不僅可節(jié)省能源,而且可以減少環(huán)境污染。巴西等國是推廣汽車燃燒乙醇的最早的國家,我國燃料乙醇剛起步,2003年投產的吉林6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是國內乙醇生產規(guī)模之最。學生自己完成反應方程式
【教師板書】
完成方程式
了解乙醇的新用途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學生實驗】
實驗步驟:
1.點燃酒精燈,拿一根潔凈的銅絲在酒精燈的外焰上灼燒至紅熱。
2.移開火焰迅速將銅絲放入盛有3ml乙醇的試管中。
3.重復操作步驟(1)(2) 2-3次,觀察銅絲變化并聞液體的氣味。
紀律要求:做實驗過程中不要大聲喧嘩,注意試劑的拿放順序。
安全要求:熄滅酒精燈時,蓋上蓋子后,拿起蓋子再重新蓋一下,以防爆炸。
注意事項:
1. 小組內成員的分工與合作
2.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銅絲顏色的變化
3. 實驗完畢聞試管中液體與試劑瓶中乙醇氣味是否相同。
【投影】知識支持
乙醛:乙醛是無色、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有毒;密度比水??;沸點為20.8℃,易揮發(fā);易燃燒;能與水、乙醇等互溶。
【投影】
1.分析整個反應過程中銅絲變化原因并用相應的方程式作解釋。
2.銅絲在整個反應中起什么作用?(催化劑)
3.完成乙醇與鈉反應的方程式并找出乙醇的斷鍵位置:
4.反應類型:
【flash演示】乙醇的斷鍵位置:
【教師板書】
學生實驗
觀察現象
小組交流,完成乙醇催化氧化的總反應式,并與老師的講解對照,學會如何根據斷鍵的機理來書寫化學方程式,注意方程式的配平。
這是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內容理解的難點,采用實驗探究→討論→引導→分析的方式,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遷移可降低分析的難度。
利用動畫演示微觀反應機理,形象生動有助于化解難點使學生對于醇催化氧化的斷鍵方式得到鞏固。
乙醇與人體的健康關系——生活中化學
【圖片展示】
乙醇在人體中代謝的示意圖
【講解】過量飲酒,人體肝臟一時無法使乙醇、乙醛和乙酸等全部轉化,血液中高濃度的乙醇將減緩大腦中信使分子的有效傳遞,影響判斷力。長期過量飲酒,會使人發(fā)胖,還會損傷肝臟;血液中高濃度的乙醛還能致癌,并容易導致心血管病急性發(fā)作。得肝病的人就是體內缺少乙醛的氧化酶,而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十倍以上,所以得肝病的病人最好不飲酒。
傾聽
了解飲酒的危害
學以致用
幫助學生樹立青少年不飲酒的意識
(3)乙醇被強氧化劑氧化——生活中化學
【資料展示】生命不能承受之“醉”
酒精的快速檢測:讓駕車人呼出的氣體接觸載有經過硫酸酸化處理的氧化劑三氧化鉻的硅膠,可測出呼出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乙醇及乙醇含量的高低。如果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乙醇蒸汽,乙醇會被三氧化鉻氧化成乙酸,同時橙紅色的三氧化鉻被還原成綠色硫酸鉻。
【投影】
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酸性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反應,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傾聽
思考
學以致用
化學與生活密不可分
四、乙醇的用途
教師完善
學生歸納、交流總結
知識系統化
小結
【投影】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
你的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
你是否還有新的問題?
學生整理
為以后的學習鋪墊
練習
1.把質量為mg的銅絲灼燒變黑,立即放入下列物質中,能使銅絲變紅,而且質量仍為mg的是 ( )A.稀硫酸 B.酒精
C.石灰水 D.一氧化碳
2.能用來檢驗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試劑( )
A.五水硫酸銅 B.無水硫酸銅
C.濃硫酸 D.金屬鈉
學生練習
知識鞏固
6.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在課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參與探究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價,充分體現出學生對本節(jié)課學習效果的認可,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要求教師和學生認真反思自己在教與學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進行自我評價,為開展探究式的自主學習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
學生小組活動評價標準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我們小組成員討論時都積極思考,踴躍交流自己的見解
我們小組在演示實驗時,注意分工與合作
我們小組在做實驗時,注意操作上的規(guī)范性
我們自我感覺學習效果較好,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內容
學生自我評價標準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我尊重別人的見解,并虛心向同學學習同時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我積極參與實驗活動
我認真聽講、認真思考并做好筆記
我能理解老師設計問題的意圖
這節(jié)課我思路清晰、順暢
這節(jié)課我一直在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
教師自身教學評價標準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
教學內容完全準確無誤
設計的問題是否確切符合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
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教師的導向作用
教師提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教師的語言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科學無誤
在使學生知識生長的同時,隨時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出現設計外情況時能夠進行科學處理而又不脫離教學目標
課堂結構清晰、有序、順暢
7.教學反思: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達到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就本課來說,有以下體會:
(1)食物中有機物的獲得遵循了這樣的學習線路:生活→化學→生活。從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物質入手,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探究的欲望,再過渡到物質化學性質的學習,這樣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學習中的直接興趣是第一位的,只有激發(fā)起直接興趣才能維持抽象知識學習興趣。了解了物質的性質后及時與現實生活事例結合,才能鞏固學生的知識,學生體會到化學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時,就能使興趣持續(xù),從而去學習更多的化學知識。
(2)教學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要認識學生解決某些新知識的能力與其具備的能力是存在差異的,必須要時時走進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立“支架”幫助學生克服差異,讓學生能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微觀機理的宏觀化,對于學生理解抽象的反應機理幫助很大。
(4)學生的實驗探究,在新課程學習中得到很高的重視,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在“做中學”遠比教師只做演示實驗印象來得深,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多設計些適合學生探究的實驗,以便更好地開展探究活動,使學生更樂于學習化學。
但在課后調查中發(fā)現,對于這種研究性的學習,知識基礎較好,思維活躍的學生,提升的速度較快,開放性還可以再有所提升,而基礎較差的部分學生暫時尚不適應,感到茫然沒有思路,但在適當的鋪墊問題引導下,就可以收到應有的收獲。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讓思維活躍的學生來做問題鋪設,使學生能夠更開放一些。
另外,課上的開放程度應該可以再放開一些,讓學生自己來進行更多的問題提出,自己分析、自己歸納,并動手實踐,作為一名教師,由于受舊觀念的束縛,不由自主地擔心學生能推測正確嗎?能找到更好的驗證方法嗎?能歸納完整所收獲的知識嗎?而導致仍然會出現教師說的多,即鋪墊過多,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在理念上還需進一步調整,努力縮短自己與新課程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