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語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12-01高三語文教案:《談中國詩》教案設計。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教案要怎么做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高三語文教案:《談中國詩》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運用比較方法展開論述的寫作特點,體會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的積極作用。
二、了解中國詩的特點,欣賞旁征博引的論述風格。
三、感受本文生動、機智的語言,體會其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形象的妙處。
[教學重點及難點]
一、體會比較法的妙用,學習使用這種方法;
二、欣賞本文生動、形象的論述語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請你談談中國人的形象。
(黑頭發(fā),黑眼睛,黃皮膚。)
那么歐洲人呢?
(黃頭發(fā),藍眼睛,白皮膚。)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時運用了什么思維方式?
(比較思維)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從把握其特點開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點,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較法是運用最普遍的一種。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成功運用這一方法的文章。(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1學生交流搜集到的資料。
2教師補充。
三、通讀全文,感知內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的表格。
四、閱讀、思考、回答jaB88.com
1文章從哪些方面展開了論述?
2論述時側重于哪些方面?為什么?
3談一談本文運用比較方法的作用。
明確:“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容上無甚差異”。
4如果把文章劃分為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部分,具體怎么分?
明確:首段為引論,末段為結論,中間為本論。
5文章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中國詩只是詩,它該是詩,比“中國的”更重要;中國詩里有所謂“西洋的”品質,西洋詩里也有所謂“中國的”成分。
第二課時
一、精讀、探究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感受本文生動、形象的論述語言。
(1)找出你認為最妙的比喻句,談談你的理解。
指導:抓住本體、喻體,弄清比喻義,說出它在表達上的積極作用。
(2)除了比喻句,還有哪些你認為意蘊深厚的語句?談談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語句,大家討論解決。
二、拓展、應用
試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某種文藝現(xiàn)象,比如元曲、戲劇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
相關知識
高三語文教案:《談中國詩》教案三
高三語文教案:《談中國詩》教案三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了解大概。本文寫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詞造句、行文布局、佳構機巧、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2.串通文義,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生動奇巧的妙言妙語,要用心揣摩體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么,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作者簡介
出示投影:
錢鐘書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yè),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獲B.Litt.(Oxon)學位。后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歸國后,曾任昆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解放后,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53年轉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新時期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還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shù)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于一體,見解精辟獨到。解放后,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管錐篇》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guī)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shù)年U述?!豆苠F篇》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予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數(shù)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說”至“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jù)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2.學生準確篩選有關段落中的信息,用恰當?shù)恼Z言概括中國詩的特征。
學生思考后,明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3.學生分組時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錢鐘書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告訴我們,要用這樣的問題來提問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具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和將中外詩進行對比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結論。并且告訴讀者,這種方法即是比較文學的方法。不多的幾句話,就把基本觀點和原則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個論述幾乎都包藏著對比和綜合。
如中國詩的發(fā)展史問題,就由伏爾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談中國詩的篇幅,則以愛倫?坡的話立論。不僅指出了中國濤的特點及其原因,還指出了中國詩的特殊之處: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在談中國詩的意韻和特殊表達方式時,則援引了魏爾蘭、濟慈、維榮、莎士比亞、拜倫等外國詩人的見解,材料充實,說服力強。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方法一:學生自己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自由發(fā)言。
方法二:教師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
如用第二種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學生品味。
1.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3.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嘞碌闹皇庆o默一一沉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4.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都t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xiāng)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教師提示:
1.這句話的本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詩”,即不是指中國詩歌中的某一類作品或某位詩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國詩的發(fā)展特點。早熟,是指“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xiàn)得異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腐化,是對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而言的)。這句話,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對比(“早熟”與“早衰”),從詩歌發(fā)展的角度,簡要地說明了中國詩的藝術特征和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2.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經》闡釋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上的缺欠,旨在批評;二是點明造成這種缺欠的根本原因?!耙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這樣的建筑物就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作者以此作喻,批評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往往脫離客觀實際,沒有堅實的基礎,其結果必定影響藝術的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這個批評是相當尖銳的,比喻中透出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句中“聰明”一詞是反語,是沒有掌握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只憑臆斷從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聰明”不過是自欺欺人?!傲鞫緹o窮地聰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錯誤的東西長期得不到批評、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傳下去,貽害無窮。
3.此句意在說中國詩的意蘊很悠遠,但其表達風格卻十分平和。
4.本句隱諷那些對于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人。
5.此句意在講對外國詩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國詩。
五、課文總結
錢鐘書融會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述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業(yè)
試用比較的方法探究:與中國古詩相比,中國新詩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高三語文教案:《談中國詩》教案二
高三語文教案:《談中國詩》教案二
[教學目的]
1.感受作者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淵博的學識及深刻的洞察力,激發(fā)自己的求學欲望。
2.把握作者有關中國詩的觀點,以自己的閱讀積累深入理解中國詩歌的特征。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設想]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中國文學首先是詩歌,由《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現(xiàn)代詩歌,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預讀課文
錢鐘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于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輔仁中學。1933年于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yè)后,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絳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yè)于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后任昆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zhí)教或任職。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學術著作《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篇》《七綴集》等?!秶恰芬延杏?、法、德、俄、日、西語譯本?!墩勊囦洝肥且徊烤哂虚_創(chuàng)性的中西比較詩論。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并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fā)、辨析。
三、重點解析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說”至“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jù)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2.主題歸納
(教師講解)
錢先生不愧為通曉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語言和詩歌的偉人,絕對不用翻譯的通讀以上幾種語言的原文詩歌,所以他才有資格對它們的詩調和句式“作概論”。
文章先談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作者認為評論中國詩要全面了解詩人,用具體的事實作證據(jù)。并且必須在相對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結論,也就是說必須用比較文學的觀點來對待,只有這樣才公平。接下來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xiàn)得異常之早,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價是早衰”。即“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然后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特點有三:一,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第二,中國詩的意韻之美“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第三,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最后論說中國詩的與外國詩雖有具體特征的差別,但沒有本質的不同,反對中西本位文化論。建議聽眾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研究中國詩,從而深刻理解本國詩歌。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據(jù)本國文化根基而加以論述,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錢鐘書的《談中國詩》也可以一個“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學理。在行文布局上,《談中國詩》也可謂別具一格。其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3.領悟重點(學生歸納)
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什么特征?
提示: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西方詩歌的發(fā)展是先有史詩,最后才有抒情詩。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初期已經出現(xiàn),這種“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以至影響了中國詩歌的健康發(fā)展。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張詩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們所謂“短”的標準比我們所說的“短”要長得多。中國詩追求的是在簡短的篇幅中包容著深遠的意味。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西方讀者最看重中國詩的這一特征。中國詩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過起到誘發(fā)和影射作用,詩句的可涵詠價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敝袊灿小昂裰亍痹姡绕鹞鞣皆姼鑱?,還是輕柔得多。作者強調,中國詩并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中國詩里有所謂“西洋的”品質,西洋詩里也有所謂“中國的”成分??傊?,詩歌的本質特征在不同國別的詩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深入探究)4.鑒賞本文藝術手法
(1)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錢鐘書的散文是典型的學者散文。所謂學者散文,大都具有較強的知識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寫景,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也不是抒情、寫景或敘事,而是議論、說理和達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啟人。錢鐘書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見長。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識海洋融會貫通,濃縮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測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對各種材料的運用更是信手拈來,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
語言輕松、幽默,大量運用比喻等手法,似隨口而出,而機趣盎然。看似隨意而實則深刻,頗具畫龍點睛之妙,看似輕淡而實則味厚,如談到中國詩的發(fā)展時,以中國繪畫的特點進行類比,既使讀者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詩發(fā)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內容,作者又以“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詼諧的說法,形象地說明了中國
詩發(fā)展的高度,又說“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這種似反實正的說法,說明中國詩高度發(fā)展的特點,也含蓄地表達了對中國詩的贊賞之情,又如“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生動的比喻表達出對待“中國詩”應有的態(tài)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論者。課文中這種語言運用的典范例子還有很多,要仔細揣摩。
(2)錢鐘書在比喻方法論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們常見的修辭學著作,在比喻方法論上,已陷入一種彼此相沿、互相抄襲的團團轉之境,千篇一律,毫無新意。錢先生不為常見所囿,從古今中外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義等手法,別開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這一慣聞常見卻又被人們習而想忘的修辭手法,又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顯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無窮的樂趣。
①比喻的謎底
錢先生在《讀》一文中指出:“比喻體現(xiàn)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處,否則彼此無法合攏;它們又有不同之處,否則彼此無法分辨。兩者全不合,不能相比;兩者全不分,無須相比……不同處愈多愈大,則相同處愈有烘托;分得愈遠,則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穎?!边@段簡潔通俗而又深刻的論述,襯得一般修辭學著作中,對比喻的枯燥定義和干巴原則相形見絀、空洞浮泛。在這里錢先生不僅把比喻的性質、特點、原則、方法闡發(fā)無遺,而且給我們亮出了創(chuàng)造佳譬妙喻的“謎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對
這段白話錢先生還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詩“是雨亦無奇,如雨乃可樂”予以提綱和濃縮,并說這“十八個字把比喻的構成和誘力綜括無遺了”。在《管錐編》中錢先生又引釋書常言“不即不離”“非一非異”,說可通比喻之理,引舊詩“落花飛絮兩無情,仗千尺游絲作合”說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雖非錢先生首創(chuàng),但卻是經過他大大表彰,才為時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錢先生為我們解釋道:“宋代講究散文的人所謂‘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稱道的莎土比亞式比喻”,就是一連串把五花八門的形容來表達一件事物的一個方面或一種狀態(tài)。這種描寫和襯托的方法仿佛舊小說里講的‘車輪戰(zhàn)法’,連一連二地搞得那件事物應接不暇,本相畢現(xiàn),降伏在詩人筆下”。如蘇東坡在《百步洪》里描寫水波沖瀉的一段:“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庇闷叻N常見的形象再現(xiàn)了洪水洶涌澎湃,飛流直下的情景。還有我們熟知的毛澤東同志著作中,曾用“噴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見桅桿的航船”、“將要呱呱墜地的嬰兒”三個形象來比喻即將到來的革命高潮。這些描寫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極為形象生動,如果只設一喻,不僅不能表現(xiàn)該事物的各個方面,而且也沒有氣勢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錢先生從西方借來詮評中國古典文學的,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謂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鼻骰话愕谋扔鞫嘁粚忧?。如李賀《天上謠》中的“銀浦流云學水聲”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動”這一點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樣有聲可聞了。再如李商隱《天涯》中有“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鶯啼好像人啼哭一樣,因而有了眼淚,聯(lián)絡到了沾濕最高花。曲喻的特點是新奇而耐人尋味,意境豐富。
④一喻多意
這是錢鐘書在《管錐編?太平廣記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話》中加以進一步闡發(fā)總結而來的一種比喻方法?!耙挥鞫嘁狻庇袃蓪右馑迹?一)一個比喻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義;(二)或在特定的語境中同時兼具多義。這種方法也可以說是“喻之二柄與多邊”的具體運用。前者已在“二柄與多邊”談過,茲不贅述。我們只舉例解釋后者,如盧仝《自君之出矣》:“妾有雙玉環(huán),寄君表相憶。環(huán)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環(huán)作比,以玉環(huán)的冰清玉潔喻男方的堅貞之德,以玉環(huán)的周轉無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斷。(明心按:“環(huán)是妾之心”一句,用諧音,環(huán)同還也,意為盼男方早歸。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這種手法便于設譬,含義蘊藉。
⑤分喻
“分喻”是“多邊”說在方法論上的應用?!胺帧本褪恰安糠帧钡囊馑?,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體渾同。換句話說,“分”就是“邊”的意思,如我們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鮮潔”這一點相似,不可責怪雪山沒有尾牙;我們用“滿月”喻面貌,僅擇其“圓潤”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沒有眉目。這種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靈活自由度,為“本體”擴充了“喻體”之源。不過,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這里標出這一名目,可使設譬造喻者更趨于自覺而已。
⑥反喻
反喻是以本體反過來譬喻體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使尋常比喻親切新奇。錢先生在《管錐編?全流漢卷五六》中,點出這種方法。如《國語?周語》上召公諫厲王時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边@個比喻在賈讓《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猶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猶止兒啼而塞其口?!毙路f別致,頓生新意。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
五、板書設計
談中國詩特點
中外詩互相影響,共同發(fā)展
高三語文教案:《談中國詩》教案一
高三語文教案:《談中國詩》教案一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二、作者簡介
錢鐘書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yè),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獲B.Litt.(Oxon)學位。后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歸國后,曾任昆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jù)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中國詩的特征。
學生思考后,明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導入介紹點撥教師活動了解默讀思考回答學生活動
總結
練習作業(yè)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方法一:學生自己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自由發(fā)言。
方法二:教師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
如用第二種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學生品味。
1.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3.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嘞碌闹皇庆o默一一沉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4.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都t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xiāng)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構缺。
五、課文總結
六、布置作業(yè)
試用比較的方法探究:與中國古詩相比,中國新詩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明確
總結
理解
賞析
品讀
板書設計
談中國的詩
錢鐘書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yè),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圍城》是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課后記事反復誦讀,了解大概,串通文義,學習文法。
高三語文《談中國詩》教學設計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三語文《談中國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語文《談中國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把握中國詩歌的特點,提高解讀詩詞的能力。
2.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
3.分析文章的論證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梳理文章內容,學會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2.準確歸納出文章的論證方法,并能夠在今后的寫作中加以運用。
3.通過了解文化隨筆的特點,學會閱讀這一類文章。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詩,熱愛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從段落內容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思想及文章結構安排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文化隨筆語言上的魅力。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的行文布局的特點。
2.在寫作中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方法。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婉約詩派有它的韻味,豪放詩派也有自己的風采;詩風有沉郁的,也有輕松愜意的;有充滿愁思的,也有歡快愉悅的;有悠然自得的,也有積極昂揚的。一說起詩,就有說不完的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錢鐘書走進中國詩,去了解一下中國詩和外國詩有什么異同。(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走進作者——錢鐘書
?1.選擇幾名同學介紹作者,其他同學可以補充。(檢查預習)
學生1:錢鐘書(1910.11.21——1998.12.19),現(xiàn)代著名學者、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
學生2:介紹生平······
學生3: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
??學生4: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學生5:錢老語言幽默?!ぁぁぁぁぁ?/p>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檢查預習,理清文章脈絡(閱讀文化隨筆的基礎)
教師提問:本文講了與中國詩相關的哪些信息?
(1)各小組成員合作探究,整合信息。
(2)教師指定段落讓各學習小組派代表展示預習成果。(分段總結大意)
(3)教師總結歸納。
談中國詩的立場——比較文學。(總說)
中國詩早熟-----發(fā)展
中國詩短小-----篇幅
談中國詩中國詩的特點中國詩富于暗示性-----韻味分說
筆力輕淡,詞氣安和-----風格
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詩的內容
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總說)
2.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比較中國詩和外國詩的異同。
(1)每組負責一方面,在文中找出中國詩和外國詩各自的特點。
(2)各組派代表展示。
小組1:發(fā)展異:外國詩,史詩—戲劇—抒情詩;中國詩,抒情詩—戲?。o史詩)
小組2:篇幅同:外國詩,詩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國詩,閃電戰(zhàn)、輕鳶剪掠
小組3:韻味同:外國詩,聽不見的音樂更美;中國詩,言有盡而意無窮
小組4:風格異:外國詩,合奏、獸力、神威;中國詩,蘆管、良心的聲音
小組5:內容同:外國詩,格雷、歌德;中國詩,陶淵明、李白
教師追問:通過比較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中國詩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四、品味賞析,深入探究
(問題切入,學生各抒己見,相互補充)
問題1:作者在“談中國詩的特征”時,主要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請結合文本談一談。
教師點撥:論證方法主要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
學生1:比喻論證,“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平均不過二三分鐘”
“西洋詩的音調像樂隊合奏······只像吹著蘆管”
“西洋詩的音調像樂隊合奏······”
中國詩的語言“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
學生補充:“我愿意換一種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
“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p>
“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p>
······
教師追問:比喻論證有什么作用?
學生:形象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
學生2:舉例論證,第十自然段,舉了陶淵明《飲酒》和李白《獨坐敬山亭》,論述到“中國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的觀點。
學生3:引用論證,第五、六自然段,,引用了古代詩歌,外國詩人魏爾蘭、濟慈、維榮、莎士比亞、拜倫等的見解論述詩歌富于暗示。
教師總結:引用詩歌,形象生動,通俗直接,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使文章跌宕生姿,這樣更能吸引聽眾。
學生4:對比論證,文章第二自然段,在論述中國詩是早熟的,是與外國詩對比論述的,外國詩的發(fā)展順序是史詩——戲劇詩——抒情詩,中國詩的發(fā)展順序是史詩(無)——抒情詩——戲劇詩。
學生補充:第五六自然段,闡述中國詩暗示性的特點時,引用大量詩句后,又引用了莎士比亞和拜倫的詩。
第十自然段引用陶淵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詩歌對比后得出結論“中西詩不但內容常相同,并且作風也往往暗合”。
學生5:類比論證,“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文化里數(shù)見不鮮。譬如中國繪畫里····”
教師總結:“作者對各種材料的運用信手拈來,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他用自己睿智的思想是把博大的知識海洋濃縮成涓涓清泉,讓讀者心悅誠服,茅塞頓開。所以他的散文被看作是典型的‘學者散文’?!?/p>
問題2:本文除了結構嚴謹,論證充分外,語言的輕松、幽默又是一大特色,請同學們找出自己認為輕松幽默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1:“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p>
學生2:“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p>
學生3: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犬吠”,而是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除非耳朵太聽慣了麥克風和無線電或者……
學生4:“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敝S刺那些對于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人。
······
教師追問:通過上面的分析,文化隨筆有哪些特點呢?
學生回答: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單純;旁征博引,知識性強;幽默風趣,談笑風生······
教師小結:講到這兒,老師禁不住想起了一件有關錢先生的軼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外國學者來到中國,一是要看這壯麗巍峨的萬里長城,第二就是要拜望錢鐘書!可見錢老先生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榮譽,他被稱為“文化大家”。他的文章的確讓人心悅誠服。
六、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比較曹操的《觀滄海》和普希金的《致大?!返漠愅?/p>
1.各小組組內交流看法。
2.教師強調:應分點作答
3.學生回答,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答案:
(1)形式:《觀滄海》古體詩;《致大?!纷杂审w
(2)意象:《觀滄海》中的大海博大宏偉;《致大?!分械拇蠛W杂杀挤?/p>
(3)感情:《觀滄?!肥惆l(fā)自己的豪情壯志;《致大?!肥惆l(fā)自己對自由的渴望
(4)風格:《觀滄?!泛?;《致大?!分卑?/p>
七、課堂小結:
錢鐘書文章中的語言幽默風趣,論證方法運用嫻熟,讓我們一睹文化大家的風采。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希望大家更加喜歡中國詩,在佩服錢鐘書的同時,能更努力的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
八、作業(yè)設計
比較賞析舒婷的《致橡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