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魯教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72018版人教部編版九上第8課《論教養(yǎng)》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2018版人教部編版九上第8課《論教養(yǎng)》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教養(yǎng)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貿(mào)然、疲憊不堪、自持”等字詞的音形義。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
1.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養(yǎng)和優(yōu)雅風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確作者的觀點,學會做一個真正有教養(yǎng)和優(yōu)雅風度的人。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養(yǎng)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過,每個人對教養(yǎng)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德米特里·利哈喬夫的眼里,怎樣才能算是有教養(yǎng)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論教養(yǎng)》這篇文章,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1906-1999),是20世前蘇聯(lián)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家和基督教活動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歲時進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參加過慘烈的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從1946-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lián)科學院(現(xiàn)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基督教和俄羅斯文化之根。蘇聯(lián)解體后其地位相當于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征。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貿(mào)然(mào)疲憊不堪(kān)大發(fā)雷霆(tíng)涵養(yǎng)(hán)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諾(nuò)自持(chí)汲?。╦í)矯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尷尬(gān)
原處(chù)教書(jiāo)困難(nán)
處境(chǔ)教養(yǎng)(jiào)災難(nàn)
(2)詞語釋義
漠不關(guān)心:態(tài)度冷淡,毫不關(guān)心。漠:冷淡。
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隨,任憑;欲,想要?!網(wǎng)wW.gx86.Com 筆稿范文網(wǎng)】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擂,打鼓。
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
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交結(jié)文人,參加有關(guān)的文化活動。
隨機應變: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時機,形勢。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yǎng)”及“無教養(yǎng)”的現(xiàn)象,對眾多事例進行了比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探究“真正的教養(yǎng)”和“優(yōu)雅風度”的本質(zhì)。
2.這篇文章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段):先談“無教養(yǎng)”的例子,再談“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論說什么是“有教養(yǎng)”。
第三部分(13-18段):通過列舉事例和現(xiàn)象,論證什么是“優(yōu)雅風度”。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第5-10段主要論述了什么?這幾段的論述有什么共同點?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從反方面論述了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這幾段的論述都是先假設(shè)一個人在外面的表現(xiàn)彬彬有禮,但是在家里卻表現(xiàn)的不尊重家人。在對比中反映了一個人怎樣才算有教養(yǎng)。
(2)作者在論說“風度”時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談?wù)摗帮L度”的書籍談起,提出待人接物的問題,然后批駁錯誤的觀點。接著解說風度的緣起。接著列舉有風度的現(xiàn)象,論述優(yōu)雅風度遵循的準則。最后得出結(jié)論::必須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才能保持優(yōu)雅的舉止。
(3)舉例說明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
答案示例:①舉例論證。本文的5—10段,17段都進行了集中舉例論述。5—10段集中列舉了無教養(yǎng)的例子,17段集中列舉了優(yōu)雅風度的具體表現(xiàn)。這些例子都鮮活地證明了怎樣才是真正的教養(yǎng)和優(yōu)雅的風度。
②對比論證。本文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過假設(shè)、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沒有教養(yǎng)的具體指向。第二部分的兩層也是前一層為先談“無教養(yǎng)”的例子,再談“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這樣對比起來,更能體現(xiàn)真正的教養(yǎng)。
2.寫法探究
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本文從討論教養(yǎng)本身,到剖析教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優(yōu)雅風度”,其中貫穿著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yǎng)的本質(zhì)是尊重。作為一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文中有探討問題的邏輯和推論,又有大量生動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觀點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復咀嚼、品味。
(2)方法多樣,論證有力。舉例論證:本文的5—10段,17段都進行了集中舉例論述。5—10段集中列舉了無教養(yǎng)的例子,17段集中列舉了優(yōu)雅風度的具體表現(xiàn)。這些例子都鮮活地證明了怎樣才是真正的教養(yǎng)和優(yōu)雅的風度。對比論證:本文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過假設(shè)、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沒有教養(yǎng)的具體指向。第二部分的兩層也是前一層為先談“無教養(yǎng)”的例子,再談“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這樣對比起來,更能體現(xiàn)真正的教養(yǎng)。
四、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有教養(yǎng)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養(yǎng)。相信作者的觀點一定給了大家許多啟示。當然,大家對于教養(yǎng)一定也有許多自己的看法,課下可以繼續(xù)探索討論。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向作者學習,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
五、練習設(shè)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擴展閱讀
2018人教部編版九上第1課《沁園春·雪》教案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此時就可以對教案課件的工作做個簡單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8人教部編版九上第1課《沁園春·雪》教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沁園春雪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妖嬈、風騷、紅裝素裹、一代天驕”等詞語。
2.感知詞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詞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
1.聯(lián)系詞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設(shè)情境,理解詞作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shù)特色。
2.品味凝練貼切的詩歌語言,領(lǐng)悟深層意蘊,培養(yǎng)欣賞詩詞的能力。
3.學習比較閱瀆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lǐng)會詞中贊美祖國山河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吟誦、品味詩歌。感悟、體察詞作的意蘊和情境。
教學難點
豐富想象,領(lǐng)略詞作的詩情畫意。認識詩人對歷代帝王的評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北方冬天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它覆蓋著原野、山村、村莊、道路。漫天皆白,玉龍飛舞,引得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詩興大發(fā)。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著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邊塞的岑參看來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麗,在陷身長安對戰(zhàn)況和親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來是“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的愁緒滿懷,在寫景如畫的王維看來是“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的閑靜……那么,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眼中,北國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沁園春·雪》!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當時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lǐng)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后,領(lǐng)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fā)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勝利的信心。
2.知識鏈接
詞,又稱長短句。一首的字數(shù)、句數(shù)、段數(shù)、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diào)歌頭”等。一首詞的一段稱為一“闋”。若詞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本課中,“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詞的題目。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莽莽(mǎng)妖嬈(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遜風騷(xùn)
分外(fèn)數(shù)風流人物(shǔ)今朝(zhāo)
分別(fēn)數(shù)目(shù)朝代(cháo)
(2)詞語釋義
莽莽: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
妖嬈:嬌艷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傾倒的意思。
風騷:原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學,有時也用來指代文學才華,如:“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
三、朗讀指導
1.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教師點評后,播放朗讀音頻。
[停頓與重音指導]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3.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并思考:這首詞的上闕和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并結(jié)合朗讀音頻和自己的感受,說出你所體會到的情感?
答案示例:上闕描寫北國雪景,展現(xiàn)祖國山河的壯麗;下闋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情感是高昂的、豪邁的。
2.詞的上闕中哪些句子總寫北國雪景?
答案示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其中“北國風光”總領(lǐng)上片內(nèi)容。
3.作者以哪個字統(tǒng)領(lǐng)上闋后面的內(nèi)容?都寫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用“望”字統(tǒng)領(lǐng)上闋后面的內(nèi)容,寫到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4.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從哪個詞可以看出?
答案示例:虛景。“須”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5.“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在結(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承上啟下?!敖饺绱硕鄫伞笨偨Y(jié)上闋寫景,“嬌”字表現(xiàn)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nèi)容,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fā)詩人抱負。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但所見內(nèi)容卻遠遠超過目光所及,這是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現(xiàn)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偉大祖國的形象。詩人視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擴展,所見內(nèi)容超過目光所及,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使人感受到作為革命領(lǐng)袖的詩人的豪邁意興。其中“望長城內(nèi)外”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zhèn)バ蹨啞?/p>
(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
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和“馳”,用了化靜為動的寫法和比喻、擬人手法,形象地展現(xiàn)了群山起伏、丘陵綿延的壯觀景致,極富動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靈動活躍。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化靜為動,有三方面因素:視覺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遠,山丘連綿起伏,遠看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氣風發(fā),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氣勃勃。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fā)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賦予群山、高原以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xiàn)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教師點撥:化靜為動是將本來是靜止的景物加以刻畫,使之具有動態(tài)感,從而使作品富有生氣,充滿活力,情趣盎然。
五、課堂小結(jié)
這首詞的上闋先用“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再由“望”字總領(lǐng),展現(xiàn)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和偉大祖國形象的雄偉景觀,化靜為動,虛實結(jié)合,展現(xiàn)了祖國江山的廣闊博大。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將詞的上闋分為三個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層(第1句)概括描寫北國的壯麗雪景。第二層(第2、3句)具體描寫北國風光。第三層(最后一句)寫雪后晴天的美麗景色。
二、新課導入
本首詞是一首詠雪詞,通過對上闋的學習,我們從作者對雪后北國風光的描繪中,看到了祖國的廣闊博大、奇?zhèn)バ蹨?,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邁氣概。在下闋中,作者便由壯麗江山轉(zhuǎn)入到對歷代英雄的縱論,抒發(fā)自己的抱負。
三、合作探究
(一)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評價有區(qū)別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答案示例:有區(qū)別,“稍遜”“略輸”二詞表現(xiàn)作者對秦皇漢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評,而“只識”一詞則表現(xiàn)出對成吉思汗的一種近乎嘲諷了。
(2)試品味“惜秦皇漢武”中“惜”字的豐富含義。
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評的基調(diào),意味豐富:“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而且是無數(shù)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們具有雄才大略,對歷史的發(fā)展有過巨大的影響;“惜”中有貶,委婉批評他們的不足,他們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也欠缺;“惜”中寓志,蘊含后來居上的氣概,以及超越歷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作者認為誰才是真正的風流人物?
答案示例:“風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對一個時代有很大影響的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是新時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偉大的抱負的人,應該是人民群眾,也應該是領(lǐng)導人民群眾進行斗爭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還應該是詩人的自況。這是詩人的自信和自勵,是他們決心登上歷史舞臺的威武雄壯的宣言。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2.品味賞析
(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句創(chuàng)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答案示例:“千里”“萬里”互文見義,即千萬里冰封,千萬里雪飄,表現(xiàn)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詩人視野的遼闊。總寫句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
(2)說說“惟余”“頓失”兩個詞語的表達效果。
答案示例:兩詞分別照應前文的“雪飄”“冰封”。“惟余”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則寫出了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lián)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滔滔滾滾的雄壯氣勢。
(3)這首詞表現(xiàn)了詞人自信豪邁的情懷,請從上、下兩闋中分別找出依據(jù)說明詞人是如何展示這份情懷的(可以從修辭、寫作手法、用詞、內(nèi)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答案示例:①修辭:夸張(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比喻(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偶(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②寫作手法:動靜結(jié)合(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比(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欲抑先揚(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想象(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③用詞:千里、萬里、望(寫出了視野的廣闊,體現(xiàn)了詩人豪邁的胸懷氣魄);舞、馳(化靜為動,寫出了雪景的壯美);競(意為競相爭勝,寫出了歷代英雄對祖國河山的傾倒,贊美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多嬌);惜、只。④內(nèi)容意象:冰封、雪飄、長城、大河、山、天公、紅妝素裹(通過大氣、壯觀的景象來抒發(fā)豪情,表達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贊美);與“今朝”人物相比較的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現(xiàn)了無產(chǎn)階級一定會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
3.寫法探究
這首詞是怎樣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相結(jié)合的?
答案示例: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下片議論,由上片之景而產(chǎn)生感情,由有祖國的壯麗山河想到無數(shù)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代英雄人物加以評說而寓情于議,蘊涵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最后一句由評論落到贊揚,點明主題,抒發(fā)了詩人的豪情壯志。
(二)拓展延伸
試就課文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進行比較,思考:
(1)兩首詩詞所寫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開始描繪的是一幅塞外將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餞別時更是”愁云慘淡”“風掣紅旗凍不翻”令人惆悵的景色。《沁園春·雪》描寫的北國風景,生機勃勃,境界壯闊,氣勢雄偉。既描繪眼前冰封雪飄的壯麗景色。又通過想象,描寫雪停天晴。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絢麗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岑參對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滿眼“愁云慘淡”,流露出怨悵之情,全詩顯示了詩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熱愛邊塞,戍守邊疆,希望建功立業(yè);一方面又因友人歸京牽動他的鄉(xiāng)土之思。其感情基調(diào)是低沉的?!肚邎@春·雪》,詞人毛澤東登高望遠,欣賞北國風光,浮想聯(lián)翩。抒發(fā)了贊美祖國壯麗河山之情;詩人又聯(lián)想起祖國幾千年歷史,評點歷代英雄人物,氣雄萬古,抒發(fā)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凌云壯志和豪邁情懷。
詩人岑參,他主動到邊塞從軍。希望在那里建功立業(yè),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長期艱難的戍邊生活,在與朋友惜別時,不禁流露出無限惆悵之情。而毛澤東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以“解放天下”為己任,所以,詞里表達了空前宏偉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2)兩首詩詞相比,在藝術(shù)上有什么差異?
答案示例:①表現(xiàn)手法不同?!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以雪為線索,記敘了戍邊將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寫景和敘事中隱含著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肚邎@春·雪》先寫景,后抒情、議論,寫景是抒情和議論和墓礎(chǔ),做到寫景、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②語言表達不同?!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詩人面對邊塞的冰天雪地,展開想象,用“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比喻手法,描繪出壯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錦衾薄”的映襯手法,寫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邊將士不堪忍受的怨悵之情;用“風掣紅旗凍不翻”的夸張手法。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肚邎@春·雪》,而對塞外的冰天雪地,詩人從眼前景寫起。然后展開想象,縱橫千萬里:用“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比喻、夸張手法,以動景寫靜景,描繪出祖國河山壯觀瑰麗的景象;用“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擬人、夸張手法。寫出了詩人的豪邁氣概;“須晴日”一句,語意雙關(guān)。更耐人尋味。
教師點撥:詩詞的比較閱讀,可以從內(nèi)容、主旨情感、風格、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突破。
四、課堂小結(jié)
《沁園春雪》是一篇詠雪名篇,作者在詞中以宏偉的氣魄,生花的妙筆,將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抒發(fā)了其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比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五、練習設(shè)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shè)計
概寫北國風光
上闋描寫具體寫北國風光
想象雪后北國風光
承上啟下
下闋議論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頌今日風流人物
2018人教部編版九上第13課《詩詞三首》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wù)!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2018人教部編版九上第13課《詩詞三首》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詩詞三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詩詞內(nèi)容,理解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背誦和展示課外資料,學會對詩歌進行賞析,并深入了解詩人?!?/p>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詩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難點
1.學會如何鑒賞古詩詞。
2.學習古人詩歌唱和的習慣,理解詩中典故的內(nèi)涵。
3.結(jié)合生命細節(jié),感受作者情懷,感悟人生規(guī)律,懂得得失與取舍。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中國歷來被譽為詩的國度,而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燦若群星的詩人中,有一個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為耀眼奪目。他是誰呢?我們通過一副對聯(lián)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對聯(lián)內(nèi)容,指名讀出,學生猜測)對,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圖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詩圣杜甫曾贊嘆:“李白斗酒詩百篇?!钡拇_,李白一生詩酒相依,與酒緣定終生,難舍難分。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他與酒有關(guān)的詩——《行路難》。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天寶元年,李白42歲,經(jīng)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準備大顯身手,建立一番功業(yè)。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種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無法見容于近宦權(quán)臣。因此,李白逗留宮中近兩年,一直沒有得到正式官職,最后竟被玄宗找了個借口逐出長安。幾十年的功業(yè)追求化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敗,于是寫下《行路難》。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本詩是李白《行路難》組詩的第一首,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濟滄海(jì)
(2)詞語釋義
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錢.
羞:同“饈”,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長風破浪:比喻遠大抱負得以實現(xiàn)。
云帆:像白云一樣的船帆。
濟:渡過。
滄海:大海。
三、朗讀指導
1.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教師點評后,播放朗讀音頻。
[停頓指導]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讀過本詩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旨是什么嗎?
答案示例:詩作以行路難來描寫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嶇不平。反映了詩人面對黑暗污濁社會的苦悶、憂郁和不平,表現(xiàn)了一種樂觀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從詞語運用的工整和夸張修辭的運用的角度分析詩的第一句。
答案示例: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可見,親朋好友為詩人設(shè)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但,詩人的心情是和宴飲的氛圍一致地歡樂嗎?
(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動詞和感情色彩強烈的詞語?試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案示例:“?!薄巴丁薄鞍巍薄邦櫋边@四個連續(xù)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與“茫然”放在一起,表現(xiàn)了詩人極度憤懣、抑郁難平的心情。
(3)試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張修辭的運用?!?/p>
答案示例:“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yè),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他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
(4)請說說第四句中典故的出處,并分析它們的表達作用。
答案示例:垂釣碧溪: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呂尚(姜太公)曾在渭水邊垂釣,后來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乘舟夢日邊:傳說伊尹在受成湯重用前,曾夢見自己乘船經(jīng)過日月旁邊。
“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詩人對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
(5)請簡要賞析,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xiàn)得何等豪邁、直爽!“直掛云帆濟滄?!庇沙碎L風破萬里浪推演而來,創(chuàng)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最后的詩句中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2.主題理解
結(jié)合賞析過的內(nèi)容,理解全詩的情感。
答案示例: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五、課堂小結(jié)
李白作詩,以情緯詩,以才賦詩,以神取勝。情飽、才滿、神足,富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作品中,詩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與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將永遠鼓舞著積極向上的人們昂首前行,那人們中一定有我、有你、有他……
最后,讓我們高聲吟誦詩的最后一句,并以此互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六、練習設(shè)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七、板書設(shè)計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小石潭記》,這是一篇著名的貶謫文學作品,其作者是誰?是柳宗元。柳宗元有個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貶官,也寫出名篇。他們在詩壇上并稱“劉柳”。他是誰?
他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作者,劉禹錫。劉禹錫多次遭貶后,還遇到了同樣遭貶的白居易,后人稱他們是“劉白”,同是天涯淪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詩的故事。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本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于敬宗寶歷二年(826)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jīng)揚州,與罷蘇州刺史也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經(jīng)歷遭遇,使兩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席間,白居易把箸擊盤吟詩一首,為劉禹錫的長期被貶鳴不平。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千,因此,寫了這首詩,以答謝白居易。
2.檢查預習
詞語釋義
酬:答謝,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
巴山楚水:古時四川東部屬于巴國,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屬于楚國。劉禹錫曾被貶到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詩人被貶到之地。
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
懷舊:懷念故友。
翻似:倒好像。翻:副詞,反而。
長(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長:增長,振作。
三、朗讀指導
1.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教師點評后,播放朗讀音頻。
[停頓指導]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4.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本詩各聯(lián)各寫了什么?
答案示例:首聯(lián):抒情——凄涼、棄置——辛酸憤懣
頷聯(lián):用典——向秀作賦、王質(zhì)爛柯——悲痛感嘆
頸聯(lián):比喻——沉舟、病樹——開朗豁達
尾聯(lián):點題——歌一曲、長精神——堅忍不拔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理解課文注釋中的典故及其內(nèi)涵、表達作用。
答案示例: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quán)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jīng)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序文中說:自己經(jīng)過嵇康舊居,因?qū)懘速x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zhì)。相傳晉人王質(zhì)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jīng)朽爛?;氐酱謇?,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jīng)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的心情。
頷聯(lián)借用典故暗示詩人被貶時間之長,表達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以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
(2)“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本意和比喻義是什么?含有怎樣的哲理?
答案示例:這兩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樹”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過”“萬木春”喻自己被貶后新貴們的仕途得意,抒發(fā)詩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陳代謝的哲理,指新生事物無比美好,社會總是向前發(fā)展。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也有人認為這句是對比了自己的沉淪與新貴的得勢,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
(3)你是如何理解“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的現(xiàn)實意義的?
答案示例:示例一:作者將自己喻為“沉舟”“病樹”,但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與“萬木”,這是一種很難得的積極心態(tài),對我們現(xiàn)代也有很現(xiàn)實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或許由于年齡、或許由于能力等等的原因,在事業(yè)上不能有太高的成就了,在社會上不能起先鋒作用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多見的是一種怎么樣的心態(tài)呢?不管當事人愿不愿意承認,他們多多少少都希望別人干得不如自己,干砸點什么,以此來向領(lǐng)導、向社會說明:沒有我不行!自己已經(jīng)是“病樹”了,也希望別人比自己更“病”!而作者卻能夠克服自己這種狹隘的心胸,用贊許的目光看著從自己這艘“沉舟”身邊迅速掠過的“千帆”,在自己這棵“病樹”前面生長得郁郁蔥蔥的“萬木”,著眼于社會發(fā)展的高度,欣然接受自己的命運。
示例二:感悟此詩句還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著眼于“萬木春”“千帆過”,就能認識到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的前進,絕不會因困難、挫折而止步不前,以四化大業(yè)為例,改革、開放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盡管也有失誤、波折,但總的形勢令人歡欣鼓舞。
示例三:如果從“病樹”“沉船”的角度切入,也能給人深刻的啟示,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失誤和教訓:要找準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認真分析,加以總結(jié),更要認識到,螻蟻之穴,潰堤千里的危害,小的問題也不能掉以輕心,要力求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2.寫法探究
這首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是什么?
答案示例:詩中運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首聯(lián)自敘被貶的遭遇,為全詩定下基調(diào),頷聯(lián)悼念戰(zhàn)友,寫自己回故鄉(xiāng)的情景,使憤激之情更進一步深化,頸聯(lián)把自己的沉淪和新貴們的得勢進行對比,使自己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尾聯(lián)急轉(zhuǎn)直下,以自勉、自勵來結(jié)束全詩。全詩言簡意深,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品。
五、課堂小結(jié)
劉禹錫通過這首詩感慨世事滄桑,抒發(fā)了被貶的悲憤,又表現(xiàn)了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表現(xiàn)出劉禹錫對未來充滿信心,奮發(fā)昂揚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熱情,體現(xiàn)了劉禹錫歷經(jīng)磨難而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這就是劉禹錫。
六、練習設(shè)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三課時
一、新課導入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diào)。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diào)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一切景語皆情語”,大自然的萬物在作家筆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麗的詩。團圓之中秋佳節(jié)、浩瀚深藍天空中那輪明月本就牽動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情懷。賞月玩月便成了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時喜中秋。為何人們獨獨鐘情于中秋賞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領(lǐng)略蘇軾的懷秋思緒吧。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代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碧K軾因為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2.檢查預習
詞語釋義
把酒:端起酒杯。
宮闕:宮殿。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宮殿。
不勝:經(jīng)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照無眠: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何事:為什么。
三、朗讀指導
1.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教師點評后,播放朗讀音頻。
[停頓指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分別概括詞的上闋和下闋的內(nèi)容。
答案示例:上闋:對月飲酒,在天上與人間之間徘徊。
下闋:對月懷人,抒發(fā)對離別之人的祝愿。
(二)研讀分析
1.主題理解
在詞作中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案示例: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2.突破重難
(1)詩人思念親人的情感是如何表達出來的?
答案示例:把酒問月,引出思念。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的“無眠”:因思念而難以成眠。
“何事長向別時圓”,從月圓想到人圓,再想到分別。
“但愿人長久”,渴望團圓。
(2)除了借月表達對弟弟的思念,詞人還表達出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示例:聯(lián)系背景: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后還是被貶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因此,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我欲乘風歸去”可以體現(xiàn)出詩人政治上的失意,那詩人是不是要遠離官場?他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
答案示例:不是,蘇軾借助月亮表達了充滿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卻又害怕朝廷中爾虞我詐的政治斗爭。所以說蘇軾這首詞中月亮代表了兩種情感:思念和失意。
(4)“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幾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變化?
答案示例:“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寫:明月你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gòu)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還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皨染辍笔敲篮玫臉幼樱@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
五、課堂小結(jié)
這首詞通過寫作者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曠達的胸襟。
六、練習設(shè)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2018人教部編版九上第18課《懷疑與學問》教案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18人教部編版九上第18課《懷疑與學問》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懷疑與學問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為螢、虛妄”等字詞的音形義。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教學難點
結(jié)合本文的寫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層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國當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叫顧頡剛,他幼年讀的書多,并且讀書時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著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為《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為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為什么這樣一個名人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后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jīng)》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并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二、自主預習
1.背景資料
顧頡剛(1893-1980),歷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與辨?zhèn)?,有不少?chuàng)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shù)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程頤(yí)譬如(pì)腐草為螢(yíng)虛妄(wàng)盲從(máng)停滯(zhì)
折疊(zhé)便裝(biàn)
折騰(zhē)便宜(pián)
折本(shé)
(2)詞語釋義
腐草為螢:語出《禮記·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為螢火蟲。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jù)的。指一些不著邊際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jié)、論點虛謬,經(jīng)不起反駁、攻擊。
盡信書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書》,倒不如沒有《尚書》,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書本。
辨?zhèn)稳ネ阂朴诒鎰e,分清真假。
流俗: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含貶義)。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墨守:固執(zhí)拘泥,不會變通。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fā)展。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示例: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jù),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二)研讀分析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lián)。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jù)是“靠別人的傳說”,自己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wù)撨@個問題。
②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chǔ)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chǔ),內(nèi)容深入了。
③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guān)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四、課堂小結(jié)
從今天學習的這個部分,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明確了作者提出的論點,并學習了課文前三段。那么,在接下來的部分中,作者又將如何論述自己的觀點呢?接下來的學習將會告訴大家答案。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作者提出了“學則須疑”這個論點。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進一步論證該論點的。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難
(1)第4段可以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答案示例: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皩τ趥髡f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jù)”)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兩段的內(nèi)容有何相異?
答案示例: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gòu)思的周到。
(3)第6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lián)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再從正面闡明。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舉實例論證論點。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到段末)歸納作結(jié),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jié),再從反面強調(diào):“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shù)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p>
2.寫法探究
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答案示例: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三、課堂小結(jié)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diào)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guān)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guān)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們學習。
四、練習設(shè)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