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蘆葦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1-06-02《故鄉(xiāng)的胡同》教學設計。
《故鄉(xiāng)的胡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胡同的特定內(nèi)涵,對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有所了解。
2.通過自讀圈點、小組討論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與結(jié)構,分析作者在選材上的特點,比較文章前后部分筆調(diào)的差異。
3.學習作者積極的豁達向上的精神風貌,激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情感。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有多少人去過北京?北京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沒有去過的學生也可以他們談談所了解到的關于北京的信息)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提起首都北京,很多同學都會想到故宮、長城、天壇、鳥巢等著名的景點,但是北京的胡同也是首都的一大特色。有人對“北京胡同”有了解的嗎?
(資料補充)
有人稱北京的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或“四合院文化”。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nèi)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guī)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
胡同從外表上看模樣都差不多,但其內(nèi)在特色卻各不相同,它們不僅是城市的脈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北京人對胡同有著特殊感情,它是百姓們出入家門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風情博物館,烙下了許多社會生活的印記。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史鐵生先生筆下的《故鄉(xiāng)的胡同》這篇文章。史鐵生先生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除了我們熟知的《秋天的懷念》一文外,你對他還有其它了解嗎?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師:文章的標題在胡同前面加上“故鄉(xiāng)”,說明作者不僅寫胡同,而且在寫自己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每一個人永遠都難以忘懷的地方,是人類文學永恒的歌唱,那么作家史鐵生將如何寫自己的故鄉(xiāng)呢?我們一起去探究。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師:請幾位同學一起合作為大家讀讀這篇文章,其他同學認真聆聽并思考:
作者敘述了人生的幾個時期?寫了哪幾件事情?這些事情與胡同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呢?
【圈畫出有關的詞句,小組交流】
幼年時期:等待外出的母親歸來、生病打針的恐懼、初入幼兒園的失落
童年時期:聽誦經(jīng)聲與鐘聲、校園遇到可怕的孩子
成年時期:和一群老太太涂抹說笑、母親種下合歡樹、戀愛結(jié)婚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引導梳理】
師:在這篇文章中,大多內(nèi)容都圍繞著作者經(jīng)歷的一些事情敘述,并未有過多的筆墨去描繪胡同,但是文題卻是“故鄉(xiāng)的胡同”,這是有何用意呢?
文章第幾段給了我們提示?(第2/5/11小節(jié))哪些句子給了你啟發(fā),畫下來讀一讀。
編輯約我寫寫那些胡同,以為簡單,答應了,之后發(fā)現(xiàn)這豈非是要寫我的全部生命?
師:這是什么句式。(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發(fā)現(xiàn)這是要寫我的全部生命)表明什么?(作者寫胡同就是在寫自己的生命)作者給了一個“辦不到”的回答,他到底有沒有辦到呢?(辦到了,作者的心神便又走進那些胡同,回想起那些已經(jīng)遠離的過去)
小結(jié):結(jié)合作者不同時期的經(jīng)歷,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以“故鄉(xiāng)的胡同”為題,主要是因為的人生經(jīng)歷都是在胡同中度過,這篇散文則以故鄉(xiāng)的胡同為線索,將幼年、少年和成年的一些生活場景串在一起。Jab88.COM
三、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師:再看第2段,“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間,是它們構成了我。密如羅網(wǎng),每一條胡同都是我的一段歷史、一種心緒。”(引領下文的句子)
作者寫的是曾經(jīng)歷過的尋常事,這些事中作者的心緒是如何的呢?請你再次默讀文章,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說一說,關鍵詞圈出來。
【小組討論】
師:怎樣等待母親歸來?(男孩看太陽,直看得眼前發(fā)黑……“媽媽是不是就從那太陽里回來”)——作者的心緒:依戀
師:奶奶帶“我”去打針,他怎么表現(xiàn)的?(天上地上都是風……打完針嚎啕之際……我來的那天下著罕見的大雪)——作者的心緒:痛苦
師:入園時,作者的表現(xiàn)如何?(我哭著使勁掙脫她……墻外磨刀人的喇叭聲尤其漫漫)——作者的心緒:失落
師:童年時代上學了,在學校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兒有個可怕的孩子……學會了諂媚和防備,看見了孤獨)——作者的心緒:諂媚、防備、孤獨
師:原本應該快樂無憂的童年對作者來說卻帶著憂郁與哀傷,但作者心中還是懷有一點希望的,你們找到相關語句了嗎?(那誦經(jīng)聲總讓我看見夏夜的星光……鐘聲喚醒,以為是午后陽光落地的震響)
【歸納概括】在這兩個時期,作者用一種極細膩的筆調(diào),敘述著幼時那些不算快樂的過往,渲染出一種淡淡的哀傷之感。
師:作者為何會選擇這些不快樂的事情寫自己的童年呢?同學們思考下,聯(lián)系下作者的整個人生經(jīng)歷。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引導】
盡管作者記敘的是童年的經(jīng)歷,但是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更多是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在回憶,結(jié)合后來的人生軌跡(雙腿殘疾),作者會認為童年的經(jīng)歷預示著未來的人生,這也是能夠理解的。
師:作者在雙腿殘疾后是否整日郁郁寡歡呢?(沒有)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我們整日涂抹說笑,對未來抱著過分的希望;愛情使我的心魂從輪椅里站起來;我把珍貴的以往說給她聽……)——作者的心緒:樂觀、豁達、幸福
【歸納概括】在敘述成年后所遭遇的不幸生活時,作者的筆調(diào)慢慢變得明朗起來,走出了哀傷,逐漸豁達樂觀起來,這就形成了一種神奇的對照。
師:結(jié)合以上的分析,我們來把文章簡單小結(jié)一下。
小結(jié):史鐵生有一種宿命觀,童年的現(xiàn)象預示著未來人生。孩子眼中是憂傷、沉重與期盼,正是他未來人生的預兆。成年后真正經(jīng)歷了痛苦,使心靈得到磨礪和凈化,生活里的希望支撐著“心魂從輪椅中站起來”,而靈魂一站起來,人生也就有了一方晴朗的天空。
師:我們再來看“故鄉(xiāng)的胡同”這個題目,我們來思考下:胡同與作者的人生存在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找找文中的關鍵句子。
第2小節(jié):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間,是它們構成了我。
第11小節(jié):看一條天胡同的延伸、連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彎彎地隱沒,是否就可以看見了命運的構造?
【歸納總結(jié)】第二段是心神走進胡同,體會到每條胡同都有生命的痕跡。最后一段是,飛到胡同上空,看見命運如胡同那樣延展、曲折。作者的構思多么巧妙,行文前呼后應。明寫故鄉(xiāng)的胡同,實質(zhì)是在寫自己的全部生命,胡同和作者的生命已經(jīng)融為一體。胡同構成生命,命運如同胡同。胡同里留下了作者童年的憂愁,但也讓他重拾希望,懷著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去迎接苦難。
四、板書設計
故鄉(xiāng)的胡同
幼年——依戀痛苦失落
童年——諂媚防備孤獨希望
成年——樂觀豁達幸福
相關推薦
《故鄉(xiāng)》教案設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故鄉(xiāng)》教案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故鄉(xiāng)》教案設計一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
2.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材分析:
1.重點:(1)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2)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2.難點: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在環(huán)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cè)重于前后的對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nèi)容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課時我結(jié)合環(huán)境來分析人物,把故鄉(xiāng)分為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和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兩相對比;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shù)乩斫馕恼吕镒h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jié)合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分析人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jié)和線索,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以關于“故鄉(xiāng)”的詩詞名句或者歌曲導入:故鄉(xiāng),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xiāng),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xiāng)》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
1.關于作者、作品、寫作背景的了解情況新課標第一網(wǎng)
2.關于小說常識的知識了解
3.關于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三.結(jié)合問題,了解性閱讀全文。
1.結(jié)合課文,明確三個要素: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
人物:母親——我——宏兒閏土——水生楊二嫂
情節(jié):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全文按“漸近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組織安排材料。
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和眼前的故鄉(xiāng)環(huán)境
社會環(huán)境:農(nóng)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產(chǎn)的現(xiàn)實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線索人物,勾連情節(jié)閏土、楊二嫂-------主要人物,凸顯主旨母親、宏兒、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較本文與其他小說的異同。(本文的情節(jié)相對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為主。)
4.文章所寫的“故鄉(xiāng)”跨越的時間長度?(20年)
從時間概念上看,我們可以把“故鄉(xiāng)”分割為幾段?
(主要可能有2種意見:(1)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2)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理想的故鄉(xiāng)。2種意見都正確,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四.結(jié)合環(huán)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閱讀課文。
(一)記憶中的故鄉(xiāng)
1.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怎樣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記憶里的故鄉(xiāng)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閏土月夜刺猹的鮮活畫面,也有雪地捕鳥的無窮樂趣,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寂靜而富有動感。
記憶里的故鄉(xiāng)有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小英雄閏土,有“終日坐著”,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2.結(jié)合具體的語段,對人物形象作簡要的分析(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方面分析)
3.結(jié)合寫作的背景,討論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否真實存在。(言之有理)
參考:可能存在。原因是:當時的中國處于封建統(tǒng)治之下,雖然經(jīng)濟落后,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較為安定。辛亥革命在推翻了中國2000年的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給人民帶來的是國無君,民無主的現(xiàn)實,直接造成了帝國主義的長驅(qū)直入,百姓承受著封建地主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導致農(nóng)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貧困,直至破產(chǎn)。據(jù)此,記憶中那美麗的故鄉(xiāng)可能確實存在。
并不存在。原因是:根據(jù)魯迅的《社戲》以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時期的生活圖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為那時的“我”是純真的、自然的,那時的伙伴也是純真的、自然的。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系組織起來的,而是用心靈的自然需求聯(lián)系起來的。比如《社戲》中并不好看的“社戲”和并不好吃的羅漢豆由于童真童趣卻變得最好的戲和豆。由此來看,“我”回憶中的“故鄉(xiāng)”雖然美好,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系的產(chǎn)物。因此,這樣美好的“故鄉(xiāng)”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
(二)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
1.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是怎樣的景像?這樣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
分析:這正是一幅蕭索、荒寂的現(xiàn)實的深冬畫面。這里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jīng)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凄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皺M”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活氣”指活潑、生動的氣氛,“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chǎn)的舊中國農(nóng)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于回鄉(xiāng)的“我”以內(nèi)心的重創(chuàng),“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xiàn)實的變化過程。“悲涼”點出見到故鄉(xiāng)時的心境。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jīng)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敗?!霸S多”、“枯”、“斷莖”、“抖”幾個詞就勾畫出了老屋的破敗、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寫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親的凄涼心情。
2..現(xiàn)實中故鄉(xiāng)的人物有著怎樣的生活現(xiàn)狀?(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方面分析)
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語言:斷斷續(xù)續(xù)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guī)矩”
神情: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仿佛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歡喜——凄涼——恭敬
總結(jié):肖像描寫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會現(xiàn)實。神態(tài)描寫簡潔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把閏土內(nèi)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變現(xiàn)狀的苦悶心情刻畫得形象、逼真。語言描寫可見其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不僅經(jīng)濟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嚴重摧殘。
楊二嫂: 外貌:“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語言: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討東西、逢迎、造謠,冷笑說
動作:兩手搭在髀間、將“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里帶走了
總結(jié):外貌描寫表現(xiàn)她家庭生活的貧困,語言描寫體現(xiàn)其潑悍、放肆、自私,動作描寫表現(xiàn)其潑悍、刻薄、自私、卑劣、貪小便宜的小市民習氣。
3.造成人物命運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么?(結(jié)合文章和寫作背景)
參考:(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ǎ玻┑蹏髁x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
(三)總結(jié)對比的作用
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和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景物的變化,色調(diào)的對比,在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環(huán)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chǎn)的社會現(xiàn)實。
人物的前后對比,既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jīng)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zhèn)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變化說明了城鎮(zhèn)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cè)面反映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楊二嫂和閏土2個人物也形成了對比,文中用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文中關于閏土外貌描寫的三個語段。
2.理解閱讀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第二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jié)合具體的內(nèi)容,把握小說主題。
教學重點:1.抓住細節(jié),把握“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開故鄉(xiāng)時的心情與感受。
2.理解小說中議論性語句。
教學程序:
一.查字詞和背誦情況
二.合作探討,把握“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開故鄉(xiāng)時的心情與感受。
(一)閱讀第一部分,理解“我”回故鄉(xiāng)的心情與感受
1.“我”有一個回憶中的美好的“故鄉(xiāng)”,也有一個令人感到痛苦的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前一個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故鄉(xiāng)”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當“我”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時,心情如何?(“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保?/p>
2.怎樣理解第3段“我所記得的故鄉(xiāng)全不如此。我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了”?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第3段先用一個感嘆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xiāng)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chǎn)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xiāng)。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復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jié)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怎樣理解第四節(jié)“故鄉(xiāng)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涼”?
討論并歸納: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二)從“我”在故鄉(xiāng)的見聞感受來看,我的心情如何?
在故鄉(xiāng),當母親提起閏土時,從前美麗的記憶立即蘇生過來,淡淡的喜悅暫時沖走了淡淡的悲涼。但是當看到在生活的重壓下變成木偶人的閏土的悲苦神情時,“我”又不禁悲從中來,而兒時以兄弟相稱的閏土竟然稱呼“我”為“老爺”時,更讓我感到悲哀。
(三)閱讀第三部分,結(jié)合具體語句,把握“我”離開故鄉(xiāng)的心情。
“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xiāng)”,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鄉(xiāng)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巨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這復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zhuǎn)”、“辛苦麻木”、“辛苦恣睢”。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
三.理解文章第三部分議論性語句的深刻含義。
1.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tài)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xiàn)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2.“現(xiàn)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觀愿望。如果說閏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來麻木自己的話,那么“我”則是用“希望”來安慰自己。
3.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明確: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xiàn)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xiàn)。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四.探討本文主旨
1.時代說:這篇小說寫了兩個故鄉(xiāng):一是記憶中的故鄉(xiāng),一是現(xiàn)實目睹的故鄉(xiāng)。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和現(xiàn)實目睹的故鄉(xiāng)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xiàn)實故鄉(xiāng)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chǎn)的舊中國農(nóng)村的社會現(xiàn)實。
2.隔膜說: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xiāng)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nóng)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在故鄉(xiāng)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創(chuàng)造說: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nóng)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nóng)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最后3節(jié)議論性文字。
2.完成課后“探究練習”。
六.板書設計:
故鄉(xiāng)
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
環(huán)境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天氣陰晦,冷風,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荒村,沒有活氣
人物閏土紫色圓臉、小氈帽、銀項圈
“月夜瓜地刺猹圖”、“雪地捕鳥”
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
楊二嫂顴骨也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
“終日坐著”“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冷笑
對比的作用:環(huán)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chǎn)的社會現(xiàn)實;人物的對比,揭示了農(nóng)民和城市平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的經(jīng)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人物關系的對比,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淡和隔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故鄉(xiāng)》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環(huán)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使學生領悟本文主旨,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
1.重點:領悟在景物描寫和肖像描寫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2.難點:品味文中議論性的語句,體會它們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現(xiàn)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的情節(jié)比較淡化,但是環(huán)境描寫、人物刻畫則比較豐滿,對比手法的運用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情節(jié)略講,把重點放在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刻畫的對比分析上。第一課時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說的情節(jié)、線索,理解重點語句,了解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分析人物,在對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變化,探究小說的主題。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講讀課—---通過講讀把握小說的情節(jié),理解有關語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把握小說的情節(jié)和線索,了解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由《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導入。
“鄉(xiāng)愁”在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nèi)涵。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表達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思念,盼望祖國早日統(tǒng)一的思想感情。
2.那么魯迅《故鄉(xiāng)》中的故鄉(xiāng)又是怎樣的呢?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板書課題)
二.檢查字詞(PPT):
陰晦(huì)蕭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
獾豬(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顴骨(quúngǔ)
嗤笑(chī)嚇(hè)瑟縮(sè)深黛顏色(dài)惘然(wǎng)
恣?。▃ìsuī)
三.指導閱讀:
(一)復習小說的知識,注意把握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環(huán)境和故事情節(jié)。
(二)了解《故鄉(xiāng)》的寫作背景:是魯迅寫于1921年1月的一篇短篇小說,當時的時代背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國農(nóng)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zhì)。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廣大的農(nóng)民,處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加之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他們紛紛破產(chǎn),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三)按要求閱讀課文。
1.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和線索。
2.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3.劃出不理解的語句。
四.探索研究:
(一)小說的情節(jié)。
明確:課文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順序。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寫“我”回故鄉(xiāng)所見之景和“我”見到故鄉(xiāng)的復雜心情,交代“我”回故鄉(xiāng)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至“已經(jīng)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xiāng)處理搬家事務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至結(jié)尾),寫“我”漸離故鄉(xiāng)時的種種感觸。
(二)環(huán)境描寫:具體段落,比較環(huán)境的異同,結(jié)合寫作背景簡單分析導致環(huán)境變化的根本原因。
1.自然環(huán)境:(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
分析:這正是一幅蕭索、荒寂的現(xiàn)實的深冬畫面。這里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jīng)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凄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皺M”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盎顨狻敝富顫姟⑸鷦拥臍夥?,“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chǎn)的舊中國農(nóng)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于回鄉(xiāng)的“我”以內(nèi)心的重創(chuàng),“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xiàn)實的變化過程?!氨瘺觥秉c出見到故鄉(xiāng)時的心境。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jīng)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敗。“許多”、“枯”、“斷莖”、“抖”幾個詞就勾畫出了老屋的破敗、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寫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親的凄涼心情。
(3)“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p>
分析:這里描繪了一幅少年閏土月夜瓜地刺猹圖。深藍的大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些美好的景物構成了色彩明快、艷麗的背景。在這一背景下,寥寥幾筆一個“項帶銀圈.手捏一領鋼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鮮活在讀者的面前。這與第一部分中描繪的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蕭索的荒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社會環(huán)境:(1)“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jié)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分析:“家景也好”和“大祭掃的值年”排場,反映出20多年前“我”家境的紅火。這與現(xiàn)在的賣屋遷居形成對比,反映出中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狀況的衰敗。從對“忙月”的介紹可見那時閏土家的經(jīng)濟狀況雖不算好,但也還過得去。
(2)“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p>
分析:“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個木偶人了”一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黑暗。
3.比較環(huán)境的異同,并結(jié)合寫作背景簡單分析導致環(huán)境變化的根本原因。
分析:作者眼前的故鄉(xiāng)是一幅蕭索、荒寂、破敗的冬景圖,這正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chǎn)的中國農(nóng)村的縮影。廣大的勞苦大眾生活貧困,精神上被束縛。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當時的悲涼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廣大農(nóng)民的悲慘境遇。而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則是是一幅“神異的圖畫”。在這里“我”從閏土的身上獲得了“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盡管當時“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可“我”與閏土“不到半日”,“便熟識了”,以至在分別時“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通過前后環(huán)境的對比揭示了辛亥單命后十年間廣大農(nóng)民生活困苦的社會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勾結(jié)是造成中國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這種對比著的景物描寫,既充分地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農(nóng)村的巨大變化,起到了景物描寫為中心意思服務的作用。
(三)理解詞句。
1.詞語:
時候既然是深冬。(既:已經(jīng)。然:詞尾。)現(xiàn)代:既然……就(也)……(連詞)
天氣又陰晦了,(陰晦:陰沉昏暗。)卻又沒有影像,(影像:印象。)
沒有言辭(說的話)現(xiàn)代:說話時所用的詞語。沒有什么好心緒。(心緒:心情。)
聚族而居(而:表修飾。如:面山而居。相當:地。)
搬家到我在謀食地異地去。(謀食:謀生。)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素:向來。如許:這么些。)
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蘇生:蘇醒。)
2.句子或語段:
(1)對§4的理解:20年來我思念的故鄉(xiāng)是美麗的。她在“我”心中是童年,是大自然,是天真無邪的小伙伴,是一幅“神異的圖畫”。而眼前荒涼、衰敗的故鄉(xiāng)景象,無情地粉碎了“我”的故鄉(xiāng)夢,一時間記憶中當然就“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明明是故鄉(xiāng)衰敗不堪,接下去卻說“本也如此”,這是“我”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2)理解“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zhuǎn)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為?!?/p>
作者在這里否定了三種生活,一種是像“我”那樣異地謀生,到處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種是像閏土那樣在生活的重壓下貧困艱辛,精神萎靡而麻木;一種是像楊二嫂那樣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刻、潑悍和勢利。表達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愿望,但是新生活是什么樣子,“我”也說不清楚,只能模糊的講是“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
(3)文章倒數(shù)第二節(jié)新課標第一網(wǎng)
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現(xiàn)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義是什么?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表現(xiàn)了“我”既對“新的生活”充滿向往,又對能否實現(xiàn)不免迷惘的真實的思想?!笆种频呐枷瘛北扔鳌拔摇钡闹饔^愿望。如果說閏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來麻木自己的話,那么“我”則是用“希望”來安慰自己。
(4)理解“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沒有;雖然實現(xiàn)“希望”困難重重,但是只要去探索實踐,就有實現(xiàn)的可能。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探究練習”一
2.自我研討本文主旨
3.預習:本文對人物的塑造采用了哪些手法,為何相隔20年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第二課時
教學課型:講讀課—---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學重點:在對比中分析人物性格,揭示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走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chǎn)的根源。
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一)上一節(jié)課著重分析了環(huán)境和情節(jié)兩個方面,同學們還記得導致當時中國農(nóng)村日益衰敗、農(nóng)民生活日益痛苦的社會根源是什么嗎?
(二)小說中寫了哪些主要人物?
“我”——閏土——楊二嫂宏兒——水生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閱讀課文第86段,從中尋找三個詞組,來概括“我——閏土——楊二嫂”三個人的生活特征。
“我”——辛苦展轉(zhuǎn),閏土——辛苦麻木,楊二嫂——辛苦恣睢。
(二)1.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閏土外貌、語言、動作、神情的語段,完成下列表格,并對人物性格作出分析。
變化
外貌語言動作神情人物性格
少年閏土紫色圓臉
小氈帽、銀項圈教我雪地捕鳥,滔滔不絕“月夜瓜地刺猹圖”
“雪地捕鳥”中相關詞語怕羞肖像描寫刻畫出少年閏土的健康可愛。家庭生活不算殷實,也還算過得去。
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了他的活潑多知,見多識廣。
中年閏土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
破氈帽、極薄的棉衣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用斷斷續(xù)續(xù)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
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guī)矩”
手里提著一個紙包
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仿佛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
歡喜——凄涼——恭敬肖像的變化反映了家境的變化,家境的變化又折射出社會的變化。
動作描寫折射人物心理,把閏土內(nèi)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變現(xiàn)狀的苦悶心情刻畫得形象、逼真。
語言描寫可見其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不僅經(jīng)濟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嚴重摧殘。
神態(tài)描寫簡潔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分析閏土的變化,不僅記錄著閏土苦難生活的歷史,而且也形象地顯示出閏土的精神變化,同時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fā)人們?nèi)ド钏?,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p>
2.想一想,“我”理想中的閏土,見到“我“后應該是怎樣?
根據(jù)情節(jié)推想,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
3.造成閏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閏土的變化以及他與“我”之間和諧關系的變異和幻滅,表現(xiàn)了封建等級觀念對農(nóng)民及一般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三)1.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楊二嫂外貌、語言、動作、神情的語段,想一想,楊二嫂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其性格又有哪些變化?
變化
外貌語言動作人物性格
以前的楊二嫂顴骨也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終日坐著”“從沒有見過這圓規(guī)式的姿勢”安分守己
現(xiàn)在的楊二嫂“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
討東西、逢迎、造謠
冷笑說兩手搭在髀間、將“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里帶走了外貌描寫表現(xiàn)她家庭生活狀況的變化,
語言描寫體現(xiàn)其潑悍、放肆、自私,
動作描寫表現(xiàn)其潑悍、刻薄、自私、卑劣、貪小便宜的小市民習氣。
分析作者首先運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法讓楊二嫂出場。楊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變化也反映出城鎮(zhèn)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經(jīng)濟衰敗的另一個側(cè)面。
2.文章在刻畫了閏土20年間的變化已經(jīng)很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主旨,為何還要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呢?
楊二嫂這個人物的變化,不是因為年齡的關系。從豆腐店開不下去,或者是豆腐店已經(jīng)不能維持她的生活,而她卻又必須要活下去的情況來看,她那令人憎惡的市儈性格必然是舊社會壓迫、扭曲的結(jié)果。這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揭示了文章主旨;另一方面,由于楊二嫂的自私、刻薄、潑悍和卑劣,更顯示出閏土的善良、樸實、忠厚可愛。
(四)1.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宏兒和水生的文字,想一想,這2個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宏兒和水生和諧融洽的關系,一如當年“我”和少年閏土的友好。這組人物關系為后文的議論提供了基礎,也更反映出“我”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五)尋讀課文,結(jié)合文中關于“我”的心理描寫的文字,思考“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文章里對于“我”主要采用內(nèi)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小說不同于一般記敘文,小說中的人物是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xiāng)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nóng)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fā)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xiāng)時復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xiàn)新生活的艱苦性、復雜性,表現(xiàn)了“我”對革命任務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xiàn)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后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yōu)樾律鐣某霈F(xiàn)而斗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六)總結(jié)人物塑造的方法
1.對比手法2.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神情等手法,刻畫人物,形象鮮明。
三.探究小說的主題思想
(一)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形象的刻畫、今昔環(huán)境的對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是造成中國農(nóng)村走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chǎn)的根源。
(二)封建傳統(tǒng)觀念對勞苦大眾的束縛,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封建思想對勞動人民的毒害。
(三)抒發(fā)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表達對新生活的熾熱的希望。
凡有理皆可,都應該予以肯定。
四.描畫“故鄉(xiāng)”,以景傳情。
根據(jù)文章的描述以及你對文中各人物的理解,請描畫一下魯迅筆下的“故鄉(xiāng)”,注意色調(diào)的選用。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描寫閏土外貌的文字和課文最后3節(jié)議論文字。
2.積累關于思鄉(xiāng)的詩詞名句。
板書設計:
小英雄木偶人
活潑、勇敢遲鈍、麻木
豆腐西施潑悍自私
說明:十字架比喻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等級觀念,給舊社會勞動人民心理上帶來的陰影。整個板書突出本文寫作上特色-----對比手法的運用。
《故鄉(xiāng)》教案設計三
揚中樹人黃麗娟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jié)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yǎng)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材分析:
《故鄉(xiāng)》寫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nèi),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凋敝,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小說的內(nèi)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zhì)樸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jié)理解、技法學習上并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教學設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于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著眼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yǎng)。本教案從營造輕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獲;并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流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設計(一)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薄跋﹃栁飨?,斷腸人在天涯。”關于故鄉(xiāng)的話題,歷代文人騷客唱出了許多凄婉的心聲。處于變革時代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憑著滿腔愛國熱情,以其敏銳的感覺,深沉的思索,寫下了《故鄉(xiāng)》這篇小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設計(二)
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chuàng)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xiāng)》,并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
1.聽錄音,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詞并解釋重點詞語的含義。
陰晦(huì)猹(chá)五行(xínɡ)缺土弶(jiànɡ)
腳踝(huái)潮汛(xùn)髀(bì)愕(è)然嗤(chī)笑
嚇(hè)瑟(sè)索黛(dài)恣(zì)?。╯uī)
陰晦:陰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無端:無緣無故。
愕然:吃驚的樣子。
嗤笑:譏笑。
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的樣子。
展轉(zhuǎn):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通“輾轉(zhuǎn)”。
恣睢:放縱、兇暴。
2.從名、時、地、著、評方面說說作者及《故鄉(xiāng)》創(chuàng)作情況。
明確:
名:作者是魯迅;原名周樹人,地:浙江省紹興市人,時、評:魯迅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阿Q正傳》。
三、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理清小說的結(jié)構層次。
2.根據(jù)你對對課文內(nèi)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xiāng)》前加上定語。
四.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jié)構層次。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按時間先后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xiāng)的蕭條景象,“我”的復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xiāng)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xiāng)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zhí)著信念。
2.學生按以小組為單位,逐個說說各自給課文原標題故鄉(xiāng)前加的定語,并引用課文來闡釋理由。
明確:
如:在故鄉(xiāng)前加的定語有:日趨破產(chǎn)的故鄉(xiāng)、清晰而又模糊的故鄉(xiāng)、蕭條、衰敗的故鄉(xiāng)。其中,我認為加蕭條、衰敗這兩個詞最準確,理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寫的“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所寫的故鄉(xiāng)農(nóng)村景象就是衰敗荒涼的;
又如:被壓抑、被毒害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各種變化,包括環(huán)境的變化,人的變化,文中第74自然段,指出都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造成的,是封建統(tǒng)治、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造成的。
3.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
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第2課時
一、出示目標
上節(jié)課,我們感知了小說《故鄉(xiāng)》的內(nèi)容,通過爭論,明確了小說的主人公是閏土。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合作探究,共同賞析閏土這個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看一看,魯迅先生是怎樣來描寫閏土的?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劃出文中寫閏土的句子,完成下邊的表格。
(用小黑板出示表格,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根據(jù)表格的要求劃出文中寫閏土的句子)
(學生上黑板填表,并讓學生不斷補充,最后學生填出的表格內(nèi)容如下)
對比內(nèi)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蹦樕尹S,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語態(tài)
“手捏鋼叉,向猹盡力刺去”
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滔滔不絕。
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現(xiàn)了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xù)續(xù)。
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tài)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guī)矩”。
生活態(tài)度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2.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確:
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chǎn)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边@是封建統(tǒng)治的壓迫,使閏土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3.“我”對閏土的態(tài)度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閏土這個形象表現(xiàn)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
當年,“我”因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xiàn)在,“我”為閏土與我之間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系產(chǎn)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4.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jīng)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
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tǒng)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fā)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生活的熾熱感情。
5.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xiàn)她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
通過肖像、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三、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為什么?
(讓學生從內(nèi)容和語言方面談個人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明確:
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么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墻”指什么?
明確:
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在“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樣的生活?
明確:
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我”為什么要“害怕”?
明確:
因為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實現(xiàn),“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xiàn),自然便害怕起來。
6.為什么說“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明確:
閏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實現(xiàn)還是未知數(shù),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xiàn)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xiàn)了什么?
明確:
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沒有;雖然實現(xiàn)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
四、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么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diào)的是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匯,為今后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學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五、回顧過程,交流收獲
1.《故鄉(xiāng)》這篇小說,我們已經(jīng)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收獲?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學習《故鄉(xiāng)》?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明確:引導學生回顧故鄉(xiāng)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nèi)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小說閱讀中去,反復訓練,形成能力。
六.拓展訓練,布置作業(yè)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并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jīng)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板書設計:
小說閱讀方法:感知內(nèi)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
《故鄉(xiāng)》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故鄉(xiāng)》”,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故鄉(xiāng)》魯 迅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對比手法的效果,理解課文的主題。
2.體會本文運用動詞、形容詞比較準確、生動、形象的特點。
3.了解舊中國農(nóng)民的苦難、人際關系的嚴重隔閡,及其社會根源。
【重點難點】
1.重點:生動的肖像描寫、對比手法對人物的刻畫,課文的主題。
2.難點:魯迅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chuàng)造新社會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基本情況; 2.課文分析; 3.人物形象; 4.對比手法。
【課文提示】
1.《故鄉(xiāng)》作于1921年1月,不久發(fā)表于《新青年》,后來收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故鄉(xiāng):一般將出生地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稱為故鄉(xiāng);也有把家鄉(xiāng)或老家叫做故鄉(xiāng)。小說通過閏土的明顯變化,深刻揭示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國農(nóng)村的衰敗、蕭條、破產(chǎn),以及人際關系嚴重隔閡的社會根源,表達了變革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主題。
2.魯迅,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革命文化的旗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領軍人物。
3.本文以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刻畫了三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主要人物和情節(jié),大多取材于真實的現(xiàn)實生活。不過,小說中的“我”不是魯迅本人。小說按時間順序可分三個部分: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正音正字】
晦huì猹chá弶jiàng踝huái獾huān髀bì愕è
嗤chī嚇hè黛dài 惘wǎng恣zì 睢suī潺chán
【積累詞語】
無窮無盡細腳伶仃貴人眼高無關緊要一掃而空
【初學課文】
1.速讀課文。
2.圈劃有關閏土的內(nèi)容,按項目填表:
項目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年齡十一二歲四十一二歲
臉色紫色的圓臉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
雙手紅活圓實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
服飾項帶銀圈一頂破氈帽,一件極薄的棉衣
動作手捏鋼叉,向猹盡力刺去渾身瑟索著;手提紙包和長煙管
形象小英雄木偶人
3.閏土是個什么形象?閏土怎么會成為一個木偶人的?
閏土是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nóng)民的傳統(tǒng)美德:勤勞、樸素、憨厚、誠實。
閏土成為木偶人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精神原因是等級觀念、迷信思想。
【課外作業(yè)】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wǎng),搜集有關魯迅的材料,了解有關《故鄉(xiāng)》的知識。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根據(jù)班級程度,選擇適當?shù)膬?nèi)容講解)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
【開頭一個“嚴寒”,為全文定下了凄冷的基調(diào),使悲涼的感覺始終籠罩讀者的心靈?!岸в嗬铩睂懗鼍嚯x遠;“二十余年”寫出時間久。時空的久遠,突出了這次回故鄉(xiāng)的難能可貴;同時暗合結(jié)尾的“辛苦展轉(zhuǎn)”。這段話含蓄地寫出“我”寒冬歸故鄉(xiāng)的憂傷悲涼的心情。這與下文的“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等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多年離家,寒冬歸來的憂傷和悲涼;后者是目睹荒村凄景而加深的悲涼和哀傷,又是母子久別重逢、感慨萬千的悲傷。這幾句,思想感情基本一致,上下溝通,逐漸加深?!?br>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深冬”寫時令季節(jié);“陰晦”寫天氣;“嗚嗚”寫冷風;“蒼黃”寫天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蕭索凄涼的感覺。“橫”在這里不僅寫出荒村的死氣沉沉,而且暗示當年村子的規(guī)模比較大,幾個村橫貫相連?!拔业男慕蛔”瘺銎饋怼笔且驗椤拔摇笨吹叫闹械拿利惖墓枢l(xiāng)竟變得如此蕭索荒涼,不免產(chǎn)生悲涼的心情?!?br>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
【“二十年來時時記得”寫出“我”對故鄉(xiāng)眷戀之深,時刻不忘。一個反問,寫出失望之大,“悲涼”之極。故鄉(xiāng)如此“蕭索”“沒有一些活氣”,反差懸殊。這句話寫出二十年來故鄉(xiāng)不但沒進步,反而衰敗、倒退了?!?br> 我所記得的故鄉(xiāng)全不如此。我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了。但是去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xiāng)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xiāng),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仿佛也就如此”,引出“我”悲涼的原因:“好得多”表達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仿佛也就如此”,說明故鄉(xiāng)二十年來沒什么進步:“我”“悲涼”的原因在于“這次回鄉(xiāng),本沒有什么好心緒”?!?br>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jīng)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xiāng),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這一段寫回故鄉(xiāng)的緣由?!坝绖e”寫時間之長久;“遠離”寫空間之遙遠;兩個“熟識”反復,表明初回故鄉(xiāng)時,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留戀。“搬家到……異地”為下文鋪墊。這些也都與后文的“辛苦展轉(zhuǎn)”呼應。】
第二天清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jīng)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br> 【故鄉(xiāng)是“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自家“老屋”也是“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用“抖著”來形容枯草斷莖被風吹蕩的情景,更突出故鄉(xiāng)的蕭索破敗?!拔业哪赣H早已迎著出來了”,“早”寫出母親盼子心情的急切;“迎”寫出母親見子心情的喜悅。“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飛出”不僅寫出了宏兒出來的快,表現(xiàn)了他的激動,而且寫出了宏兒朝氣蓬勃,活潑可愛?!?br>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jīng)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每到”“總問”“很想”,都寫出了閏土和“我”感情深厚,他對“我”的思念深切?!巴ㄖ闭f明閏土與我家的關系不一般?!八苍S就要來了”,為下文閏土的到來,“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伏筆?!?br>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提起閏土,“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是因為少年閏土給“我”的印象十分美好,歷久不忘;這幅圖畫是“我”根據(jù)下文少年閏土描繪的月下刺猹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因為描繪生動、印象深刻,便自然產(chǎn)生聯(lián)想?!吧钏{”“金黃”“碧綠”“銀”描繪的明麗景象,與眼前故鄉(xiāng)的“陰晦”“蕭索”形成強烈對比?!绊棊сy圈”“手捏鋼叉”“盡力的刺去”,塑造少年閏土的英雄氣概,與中年閏土的麻木呆滯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xiàn)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境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br> 【“家境也好”與上文的賣老屋和下文的“我須賣了這些”照應。那時“我正是一個少爺”,卻與閏土和睦親密,說明他們天真無邪,沒有等級觀念?!?br>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
【“日日盼望新年”“飛跑去”,寫出“我”與閏土情真意切?!白仙膱A臉”與水生的“黃瘦”形成對比,說明一代不如一代?!?br> 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br> 【“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寫出閏土聰明?!爸豢匆娫鹤永锔邏ι系乃慕堑奶炜铡睂懗鲎约洪]塞,與外界隔絕,眼界有限,與閏土的聰明形成對比?!?br>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這是對楊二嫂出場的描寫,先聲奪人,后狀神情,使讀者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語言描寫連用三個感嘆號,任意對“我”品頭論足,表現(xiàn)她的“非禮”;又用“尖利”、“怪聲”、“突然”、“大叫”等淋漓地寫出她德行的粗俗。婦德是指婦女貞順的德行。楊二嫂的出場描寫,如同戲劇人物上場首次亮相,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此后,作者又花了許多筆墨,不厭其煩地描寫楊二嫂的德行?!?br>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楊二嫂“兩手搭在髀間”,不拘禮節(jié);“沒有系裙”,不做家務;“張著兩腳”,兇神惡煞的樣子,極其“恣睢”,無一點端莊,活脫脫是個母夜叉?!巴癸E骨,薄嘴唇”、“細腳伶仃”寫出她的“辛苦”?!巴癸E骨”瘦;是辛苦的結(jié)果。“薄嘴唇”會說話。眼前的“圓規(guī)”,快嘴利牙,愛管閑事,毫無婦功的表現(xiàn)?!罢笠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比喻形象、貼切?!?br>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疑問中隱藏楊二嫂對“我”的強烈不滿和挖苦?!氨н^”寫出楊二嫂倚老賣老,好象是指責“我”忘本。】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
“他多年出門,統(tǒng)忘卻了。你該記得罷,”便向著我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br>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里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guī)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系,我卻并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guī)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往日的“豆腐西施”,形象地寫出昔日的楊二嫂的細嫩;“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寫出楊二嫂早年生活安逸、輕松、清閑,以色相招攬顧客。這些與眼前的“圓規(guī)”愛管閑事、潑辣肆行形成對比?!昂懿黄健薄氨梢摹薄班托Α薄袄湫Α钡?,都寫出了楊二嫂的尖刻、放縱?!岸垢魇迸c“圓規(guī)”形成對比,寫出楊二嫂的生活也遠不如以前?!百F人眼高”是對“我”的嘲笑。楊二嫂出言不遜,說話刻薄,蔑視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古訓,毫不理會封建“婦言”的清規(guī),有恃無恐,脫口而出,令“我”難堪、討厭。】
“那有這事……我……”我惶恐著,站起來說。
“那么,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br> 【楊二嫂毫不顧及“我”的身份,對“我”一點也不恭敬。在她眼里,“我”雖然有錢有勢有地位,可仍是一個小輩,所以叫一聲“迅哥兒”,表示長者對后生的親昵,更表示她和“我”的平等。對“我”直呼其名,這在一般人來說,已是無禮之舉;更不能容忍的是她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強要我家的那些木器?!?br> “我并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
【“須賣了這些”說明“我”的家境也大大不如以前了,與前面的“家境也好”形成對比,又與后面的“辛苦展轉(zhuǎn)”相呼應,表明二三十年來整個社會都衰退了,連我們這樣的家庭也未能幸免破敗的結(jié)局?!?br> “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xiàn)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
【楊二嫂信口雌黃,造謠生事,一派陳詞濫調(diào),還自以為是,顯示了一個無賴的嘴臉?!?br>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舊日的楊二嫂,“我”“完全忘卻了”。她的出現(xiàn),使“我吃了一嚇”,“愕然了”。面對她的嗤笑、冷笑,“我惶恐著,站起來說。”這些都是緊張心理的反應。當她大放厥詞后,“我知道無話可說了……默默的站著?!边@是出于無奈而有意回避。耳聞目睹楊二嫂的言行,“我”的心理呈現(xiàn)“吃驚——害怕——氣憤——冷靜”幾個階段。楊二嫂的言行,肆行無忌使“我”“愕然”。楊二嫂無中生有地捏造,使“我”氣得“無話可說”,這是不滿和厭煩的表示?!?br>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圓規(guī)一面憤憤的回轉(zhuǎn)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br> 【面對“我”的“沉默”,楊二嫂又生一招,竟惡意中傷,無禮之極。綜觀上下,楊二嫂一會兒故作姿態(tài)地反問,一會兒裝腔作勢地調(diào)侃,一會兒不留情面地挖苦,表現(xiàn)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她那辛辣尖銳的語言,毫無顧忌的態(tài)度,盡管有許多不實之辭,但是畢竟寫出一個心直口快,沖破婦言約束的女子的風貌?!?br>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后,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得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象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枝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是具體描寫中年閏土的外貌,與少年閏土,判若兩人?!安皇恰庇洃浿械拈c土“我一見便知道”,不矛盾的理由:一是母親事先告知,“還有閏土……他也許就要來了”?!拔摇庇兴枷霚蕚洹6恰拔摇睂ι倌觊c土有深刻印象,所以盡管閏土外貌大變,“我”仍能認出。閏土外貌的變化說明:主人公生活越來越窮,人的命運與時代緊緊相連;形象地寫出他的“辛苦”?!?br>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
“啊!閏土哥,——你來了?……”
【與老朋友久別重逢,“我”有許多話要說。“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寫出了“我”見到閏土時的激動?!伴c土哥”寫出了“我”對閏土的敬重和親熱;“你來了”是問候,更是關心。省略號表示“我”有許多話想說,但是一時卻說不出來,表現(xiàn)“我”激動而喜悅的心情。】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吐不出口去”表面是寫“我”沉浸在回憶的喜悅中,實際上“我”已察覺了閏土的凄涼神情,意識到閏土的生疏。省略號表示省略“我”想到的與閏土有關的許多有趣的事物?!?br> 他站住了,臉上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
“老爺!……”
【“喜歡”和“凄涼”連用并不矛盾。因為“歡喜”是指閏土見到“我”的喜悅;“凄涼”是寫閏土長期貧窮艱辛的處境,使他時刻不能擺脫凄涼的心緒?!肮Ь础薄胺置鳌睂懗鲩c土拘謹、壓抑的神情,表現(xiàn)他深為舊觀念束縛,陷入無限麻木。省略號表明閏土無話可說,一時沉默,寫出他的麻木,他與“我”有了隔閡?!?br>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見到中年閏土后,“我”由“興奮”到“打了一個寒噤”,又和母親一起“嘆息”,“我”的思想感情變化的原因是:中年閏土的言行與少年時代大相徑庭,而且與“我”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拔宜坪醮蛄艘粋€寒噤”中的“似乎”不能去掉,因為并非真的打了一個寒噤。這句話表現(xiàn)了“我”的震驚、惶惑的心情。閏土叫“我”“老爺”,是最能體現(xiàn)“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比喻的是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這時“我也說不出話”,是因為閏土竭力維持封建的精神桎梏,使“我”失望。這種沉默含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閏土見“我”的情景與楊二嫂見“我”的情景形成對比,寫出這兩個人物的不同個性:一個木吶、一個放肆。】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北阃铣龆阍诒澈蟮暮⒆?,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斑@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拖出”寫閏土強拉兒子給“我”“磕頭”,說明閏土已成為封建禮教的維護者。閏土不僅自己以身作則,一句一個“老爺”地叫“我”,更可怕的是他還用這種精神鴉片麻醉后代,硬拖兒子給“我”磕頭、打拱?!包S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與少年閏土對比,生動地寫出水生的生活還不如閏土少年時代。這里含蓄地寫出辛亥革命既沒有使農(nóng)民打破枷鎖,也未能解決農(nóng)民的溫飽問題,閏土們在精神和物質(zhì)兩方面,都還受著嚴重的摧殘?!斑@是第五個孩子”與下文“多子”照應?!岸愣汩W閃”寫出水生“怕生”而膽怯、害羞?!?br> 母親和宏兒下樓來了,他們大約也聽到了聲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得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蹦赣H高興的說?!?br> 【“老爺”這個稱呼表示閏土的麻木和迂腐。母親的話,說明她是個開明的人,等級觀念淡薄?!?br>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guī)……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br> 【“他只是搖頭”反復,說明閏土被生活的重擔壓得麻木了?!暗诹鶄€孩子也會幫忙了”,說明全家都勞動,他們受窮的原因絕不是好逸惡勞?!坝植惶健迸c下文的“兵匪”照應?!笆裁吹胤蕉家X”與下文的“官紳”照應。“收成又壞”與下文的“饑荒”照應。“總要捐幾回錢”與下文的“苛捐”照應。閏土的語言斷斷續(xù)續(xù),說明他思維遲鈍,語無倫次;他受苦的原因?qū)嵲谔嗔?。而當他說起“收成又壞”時,卻滔滔不絕,說明他對這個問題比較熟悉,有切膚之痛,記憶猶新。“仿佛石像一般”形象的比喻,寫出閏土的“木”?!?br> 他出去了;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br> 【這里明確寫出閏土生活窮苦、精神麻木的原因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澳九既恕迸c少年閏土的“小英雄”形象形成對比?!澳赣H對我說”的話,既說明二者關系親密,“我”家對閏土特殊優(yōu)待,又暗示下文楊二嫂“定說是閏土埋著的”,是不實之詞,故意誣陷閏土?!?br> 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閏土來。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fā)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里養(yǎng)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nèi)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每日必到的”,明白寫出楊二嫂只想占別人便宜,“每日”東尋西覓,說明她的心思全在這個方面。楊二嫂自說自話“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這近乎搶掠。這與閏土的行為形成對比。楊二嫂卑鄙、庸俗的劣跡,顯示社會的病態(tài)。魯迅先生對楊二嫂損人利己、惟利是圖的處世哲學,持批判的態(tài)度?!?br>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我”離別故鄉(xiāng)時,“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因為“我”對故鄉(xiāng)現(xiàn)狀感到非常失望,對舊中國農(nóng)村破敗、人際關系嚴重隔閡,表示不滿和憤慨。帶著憂痛悲涼的心情離別故鄉(xiāng),并不感到留戀。這里的“不留戀”與開頭表現(xiàn)的對故鄉(xiāng)的留戀形成對比?!案邏Α本褪欠饨ǖ燃売^念。“小英雄的影象,我本來十分清楚,現(xiàn)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則是因為閏土變化太大,他和“我”的關系嚴重隔閡?!?br>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zhuǎn)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
【“大家”包括“我”、閏土、“別人”?!皠e人”指楊二嫂,又有更廣泛的含義。省略號省略了與閏土隔膜的情景。“恣睢”即放縱,不加約束,不守規(guī)矩,沒有禮貌,任意胡來。從小說內(nèi)容看,“辛苦恣睢”是指楊二嫂。她從“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顴骨高了,嘴唇薄了,不再“終日坐著”,是很辛苦的;她鋒利尖刻、毫無顧忌的言語,明要暗偷、順手牽羊的行為,完全是縱情妄為。但她畢竟也是受壓迫、被損害的人。三個“辛苦”的含義有所不同:前者是“奔波勞碌”;中者是“勞苦”;后者是“處心積慮、挖空心思”。三個“辛苦”并列,暗示“我”、閏土、楊二嫂雖有差別,而仍處在同一社會層面——被統(tǒng)治被羈勒的地位。細細體會,魯迅對楊二嫂的“恣睢”,并非一味否定,而是有所肯定:把“恣睢”與“展轉(zhuǎn)”、“麻木”并列,肯定是生活所迫;從“我”的心理描寫中,隱隱約約透露這樣的信息。三個“不愿意”表達了我的“希望”:希望水生、宏兒之間不再產(chǎn)生隔膜,希望他們不要過著貧窮艱苦的生活還不覺悟,更希望他們不要放縱自己、損害別人而生活。】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F(xiàn)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嗎?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我”的希望是:后代不再“隔膜起來”,不如我的辛苦展轉(zhuǎn)而生活,不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不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應該有新的生活”。害怕希望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希望”只是“我”的個人愿望而已,如同一尊偶像,極其茫遠,不可能實現(xiàn)?!拔摇焙烷c土的“希望”,本質(zhì)上都是供人盲目崇拜的“偶像”,有麻痹作用,無實際效果。兩種希望,都會落空,因為它們都寄托在偶像的身上。】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一段重現(xiàn)了月下瓜地的景色,“朦朧”一詞暗示了這是幻景,不是實景。再現(xiàn)“沙地”“藍天”“圓月”的景色,表明“我”對理想中的故鄉(xiāng)的向往,對美好的境界的向往,希望新一代能過上好的生活。這里虛擬的景色與現(xiàn)實的景物形成對比,使理想表現(xiàn)地更加鮮明、形象?!拔摇便裤降拿烂畹木跋笾?,少了一個勇武的小英雄,含蓄地表達了“我”對小英雄的崇敬和渴望?!跋M焙汀奥贰备饔泻x:“希望”指的是美好、理想的境界;“路”指的是謀求社會變革的實踐。作者在此表達了對理想的追求和信心,對謀求改革、實現(xiàn)理想的強烈進取精神?!拔摇被腥淮笪颍合M菬o所謂的,重要的是實踐;希望就象路,是靠許多人走出來的!這里作者借“我”的覺悟,號召彼此“隔膜”的人們,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開拓新路!“走的人多”,當然不只是“我”和閏土,還有楊二嫂們。開拓新路,要靠“大家”;摧毀“高墻”,更需要楊二嫂那種“恣睢”精神。毫無疑問,楊二嫂是拆墻、拓路大軍中的一員。從這里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楊二嫂并非一棍子打死。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既有嚴厲的批判,也有真誠的同情,甚至還有含蓄的肯定。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正在于:“我”和閏土、楊二嫂應該團結(jié),克服“展轉(zhuǎn)”、“麻木”、“恣睢”,開創(chuàng)理想的道路,共同為實現(xiàn)不“辛苦”的新生活而奮斗。】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根據(jù)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小說著力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閏土、“我”、楊二嫂。
2.楊二嫂是個什么形象?
楊二嫂是個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的典型;是個性格辛辣、語言尖銳、心直口快的人;是個無視封建等級、任性不羈,有一定反封建禮教思想的奇女子。在她身上攜帶著舊商人的病菌:刻薄、貪利、自私、狡猾。為了自身利益,她先是大言不慚地直接索要財物;未達目的,便曲意奉承討好,甚至胡說八道,公然造謠;仍不奏效,就冷嘲熱諷,強行要東西。明要不成,干脆暗偷。課文通過描寫楊二嫂的外貌、語言、動作,表達了作者對楊二嫂既批評又同情的態(tài)度。批評她年輕時涂脂抹粉,以姿色招引顧客,得以謀生。批評她尖刻潑辣、貪小自私的小市民習性。同情她人老珠黃,每況日下,生活日趨困窘;同情她受到人格侮辱,是一個病態(tài)社會中被扭曲的病態(tài)形象。寫楊二嫂對表達小說的中心有重要作用,即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產(chǎn)、社會的病態(tài)。表明“故鄉(xiāng)”日衰,已經(jīng)波及到農(nóng)村、城鎮(zhèn)各個方面的下層民眾。
3.“我”是個什么形象?
4,幾個人物形象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作者塑造楊二嫂,不僅僅是為了反襯閏土,也不僅僅是為了從側(cè)面說明農(nóng)村衰敗。楊二嫂固然損害了別人,可是更重要的在于她也是一個被損傷、被欺凌的人,是“我”和閏土的同路人。所以說,《故鄉(xiāng)》不僅揭示了閏土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和根源,而且巧妙表達了作者希望不要“大家隔膜”,共同開拓新生活之路的強烈愿望?!?br> 5,這幾個人物形象與主題有什么關系?
……鄉(xiāng)下的閏土終于麻木,鎮(zhèn)上的楊二嫂日益恣睢,都是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使然。這就深刻地揭示:辛亥革命不但沒有解救農(nóng)民,反而使他們更加貧困、愚昧,甚至連鎮(zhèn)上的小市民也破產(chǎn)、墮落??梢?,楊二嫂這一藝術形象,使小說的主題思想更完善和更深刻?!?br> 6.小說哪些方面采用了對比手法?(按課文先后為序)
月下瓜田明麗景象與眼前故鄉(xiāng)凄冷景象;少年英雄閏土與中年閏土;
“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與“豆腐西施”;“我”見閏土與見楊二嫂的場景;
水生與少年閏土; “我”與閏土前后關系;
宏兒和水生與“我”和閏土;楊二嫂與閏土;
對故鄉(xiāng)“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與留戀; 我回故鄉(xiāng)與離故鄉(xiāng)時的心情;
“我”與楊二嫂對閏土的態(tài)度; 虛幻景色與現(xiàn)實景象。)
7.楊二嫂的前后對比有什么作用?
項目早年楊二嫂眼前楊二嫂
年 齡二三十歲五十歲上下
容 貌擦著白粉,凸顴骨,薄嘴唇
行為、神態(tài)終日坐著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倚老賣老;很不平、鄙夷、嗤笑、冷笑,極放肆
總體形象豆腐西施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作 用楊二嫂的墮落,從側(cè)面寫出社會的衰敗涉及面之廣
8.閏土與楊二嫂的對比有什么意義?
9.景物描寫對小說主題的表達有什么作用?
【課外作業(yè)】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孔乙己》,了解新課文的內(nèi)容,思考“學習建議”。
附件:
《故鄉(xiāng)》楊二嫂形象研究
《故鄉(xiāng)》發(fā)表以來,讀者和論著不計其數(shù)。普遍認為楊二嫂“是一個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大加貶斥。我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符合作者的原意。我們從小說的內(nèi)容出發(fā),客觀分析有關材料,就能清楚地看到楊二嫂形象的全部意義和真正價值。
一、楊二嫂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
中國古代社會,隨著封建統(tǒng)治的加強和專制主義的膨脹,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也逐步完整和條理化。封建等級制度的基本點:上尊下卑、男尊女卑,成為封建社會存在的基礎。在這種觀念鉗制下,婦女遭受最沉重的壓迫,處于絕對從屬地位。兩千年間,對婦女的限制日趨嚴格,“三從四德”就是套在婦女脖子上的眾多繩索中最粗的一條,它曾束縛了多少婦女,它曾窒息了多少婦女?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政權,可是封建觀念尤其是宗法思想、等級思想仍根深蒂固,繼續(xù)毒害人民,腐蝕大眾的心靈。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不就是宗法思想的犧牲物嗎?孔乙己不正是等級觀念的殉葬品嗎?閏土不也是受封建精神毒害才麻木不仁的嗎?然而,楊二嫂卻是一個無視等級差別、任性不羈的奇女子,她的言行無一符合“四德”準則。
封建衛(wèi)道士告誡人們:女子必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保ā抖Y記昏義》)這就是所謂“四德”,是封建社會女子的行為準則,也是舊中國婦女的枷鎖。楊二嫂根本不理會這些規(guī)矩,我行我素,無拘無束。
婦德是指婦女貞順的德行。晉時張華在《女史箴》中指出:“婦德尚柔,含章貞吉?!笨墒牵瑮疃娎彼列校纳砩蠜]有一絲柔順: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這是對楊二嫂出場的描寫,先聲奪人,后狀神情,使讀者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語言描寫連用三個感嘆號,任意對“我”品頭論足,表現(xiàn)她的“非禮”;又用“尖利”、“怪聲”、“突然”、“大叫”等淋漓地寫出她德行的粗俗。這哪里有一點“柔順”的溫情?楊二嫂的出場描寫,如同戲劇人物上場第一個亮相,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此后,作者又花了許多筆墨,不厭其煩地描寫楊二嫂的德行,毫無“含章貞吉”的痕跡,如:
圓規(guī)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冷笑說
圓規(guī)一面憤憤的回轉(zhuǎn)身,一面絮絮的說
婦言是指婦女溫和的言辭。《后漢書曹世叔妻》:“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睏疃┏鲅圆贿d,說話刻薄,蔑視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古訓,有恃無恐,脫口而出,惡語傷人,令“我”難堪、討厭,如: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么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br> “……還說不闊?……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br>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
楊二嫂對“我”直呼其名,這在一般人來說,已是無禮之舉;更不能容忍的是她一會兒故作姿態(tài)地反問,一會兒裝腔作勢地調(diào)侃,一會兒不留情面地挖苦,表現(xiàn)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楊二嫂辛辣尖銳的語言,毫無顧忌的態(tài)度,盡管有許多不實之辭,但是畢竟寫出一個心直口快,沖破婦言約束的女子的風貌。
婦容是指婦女端莊的儀容?!秲号⑿蹅鳌逢U述道:婦容“須要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動不輕狂,笑不露齒;總說一句,便是‘端莊’兩個字”。如果說早年的楊二嫂“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以色相招攬顧客,已無幾分端莊的話,那么今日“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的楊二嫂,言語莽撞,手腳又不干凈,撈著一個狗氣殺竟“飛也似的跑了”,簡直無一點端莊可言,活脫脫是個母夜叉。楊二嫂的容態(tài)與“婦容”的要求格格不入,正表現(xiàn)出這個形象的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和價值。
婦功是指紡織、刺繡、縫紉等。《后漢書曹世叔妻》說:“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往日的“豆腐西施”“終日坐著”不事婦功。眼前的“圓規(guī)”,快嘴利牙,愛管閑事,能安心紡織、刺繡、縫紉等事嗎?實際上,“沒有系裙”已暗示她不管“酒食”之類家務;“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更是明明白白地寫她未“專心紡績”等,而只想占別人便宜。
可見,楊二嫂的言行與“四德”要求迥異。她不顧清規(guī)戒律,無視尊卑秩序,由著自己的性子,表現(xiàn)出反封建反禮教的思想傾向。因此,楊二嫂的肆無忌憚,具有人性解放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她比逆來順受的閏土積極而有價值。
二、楊二嫂是舊社會的畸形兒
《故鄉(xiāng)》中,楊二嫂與閏土處處形成鮮明對比。不少論者以為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實”。其實,遠不止此。
“我”與閏土久別重逢,“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親熱地叫一聲:“閏土哥”!可是,閏土“臉上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這一段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閏土的自卑,寫出了“我”與閏土之間的鴻溝。在封建等級思想的摧殘下,閏土失去了少年時代的小英雄氣概。更可怕的是他還用這種精神鴉片麻醉后代:他不僅自己以身作則,一句一個“老爺”地叫“我”,而且拖拉兒子給“我”磕頭、打拱。當母親讓他與“我”如兒時“哥弟稱呼”,他卻振振有辭道: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guī)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又是固執(zhí)己見,堅持“規(guī)矩”,又是檢討過去,自責“不懂事”,善良的閏土竟變成尊卑觀念的保護者。楊二嫂與他恰恰相反。前面已說過,楊二嫂對“我”毫不恭敬。在她眼里,“我”雖然有錢有勢有地位,可仍是一個小輩,所以叫一聲“迅哥兒”,表示長者對后生的親昵,更表示她和“我”的平等。閏土對“我”恭敬而墨守陳規(guī),言必稱“老爺”;楊二嫂對“我”譏諷而多多冒犯,藐視“我”的尊嚴。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xù)續(xù),謙恭但含糊,見出他的遲鈍和顧慮重重;楊二嫂快人快語,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信口雌黃。一個“麻木”得可卑可嘆,一個“恣睢”得可恨可怕,二者相互映襯,即楊二嫂的敏捷襯托了閏土的愚拙,閏土的謙卑反襯了楊二嫂的放肆,缺一不可。
閏土是地道的中國農(nóng)民的典型,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nóng)民的傳統(tǒng)美德:勤勞、樸素、憨厚、誠實。這是廣大讀者公認的,恕不贅述。楊二嫂是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市民,在她身上攜帶著舊商人的病菌:刻薄、貪利、自私、狡猾。為了自身利益,她先是大言不慚地直接索要財物;未達目的,便曲意奉承討好,甚至胡說八道,公然造謠;仍不奏效,就冷嘲熱諷,強行要東西。明要不成,干脆暗偷,“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硬偷走了。不僅如此,她“每日必到”,東尋西覓,無非是想多撈點什么。一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便以功臣自居,竟自說自話“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這已近乎搶掠了。楊二嫂卑鄙、庸俗的劣跡,顯示了社會的病態(tài)。作者對楊二嫂損人利己、惟利是圖的處世哲學,持批判的態(tài)度。然而,鄉(xiāng)下的閏土終于麻木,鎮(zhèn)上的楊二嫂日益恣睢,都是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使然。這就深刻地揭示:辛亥革命不但沒有解救農(nóng)民,反而使他們更加貧困、愚昧,甚至連鎮(zhèn)上的小市民也破產(chǎn)、墮落。可見,楊二嫂這一藝術形象,使小說的主題思想更完善和更深刻。
“我”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感覺,也截然相反。舊日的楊二嫂,“我”“完全忘卻了”。她的出現(xiàn),使“我吃了一嚇”,“愕然了”。面對她的嗤笑、冷笑,“我惶恐著,站起來說?!边@些都是緊張心理的反應,情不自禁。當她大放厥詞后,“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這是出于無奈而有意回避。耳聞目睹楊二嫂的言行,“我”的心理呈現(xiàn)“吃驚——害怕——氣憤——冷靜”等階段。當母親提起閏土,“我的腦里忽然閃出”少年閏土的形象,并關切地詢問:“他,——怎樣?”話語中飽含深情?!拔摇笨吹剿ダ系闹心觊c土,“不由得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笨墒且宦暋袄蠣?!”好似一桶冰水把“我”的熱心澆得冰涼,“我也說不出話?!薄拔摇庇X得閏土“仿佛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睂﹂c土,“我”心理反應是“聯(lián)想——興奮——失望——憐憫”。面對閏土和楊二嫂,表面看來“我”有過類似的心理反應:驚奇和沉默,實則完全不同。楊二嫂的言行肆行無忌使“我”“愕然”;而閏土的衰老、呆滯使“我”“非常出驚,慌忙”。前者因陌生而害怕,后者是出于熟識而關心。楊二嫂肆力擺脫一切羈絆,無中生有地捏造,使“我”氣得“無話可說”,這種沉默是不滿和厭煩的表示;閏土竭力維持封建的精神桎梏,使“我”失望而“說不出話”,這種沉默含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
總之,楊二嫂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作者描寫楊二嫂,幾乎沒用一個褒詞,而有不少貶詞,但是這不能說明作者徹底否定這個人物,正如作者曾用許多褒詞形容閏土、處處透露對他的憐恤,并非全盤肯定這個形象一樣。楊二嫂這一藝術形象,蘊涵揚棄因素,作者對她既批評,又同情。當然,作者對這兩個人物采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段,對閏土是先揚后抑,為抑而揚;對楊二嫂則抑而不揚,抑中暗揚。同時,楊二嫂和閏土缺一不可,他們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共同表達了主題思想。逆來順受的閏土和任意胡為的楊二嫂,從正反兩方面表現(xiàn)了民眾的可卑可哀。這正如同魯迅的《藥》,用華小栓和夏瑜兩個形象,表現(xiàn)了民族悲劇。
三、楊二嫂是“我”和閏土的同路人
離開故鄉(xiāng)時,“我”的心情非常復雜??匆姾陜汉退H親熱熱的樣子,油然產(chǎn)生種種聯(lián)想:
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zhuǎn)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很清楚,這里的“大家”包括“我”、閏土、“別人”?!皠e人”,是指楊二嫂,但又有更廣泛的含義?!绊ь 奔捶趴v,就是不加約束,不守規(guī)矩,沒有禮貌,任意胡來。從小說內(nèi)容看,“辛苦恣睢”是指楊二嫂。她從“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顴骨高了,嘴唇薄了,不再“終日坐著”,是很辛苦的;她鋒利尖刻、毫無顧忌的言語,明要暗偷、順手牽羊的行為,完全是縱情妄為。她的言行引起“我”的不滿,造成“我”與她的隔膜。但是她畢竟也是受壓迫、被損害的人。三個“辛苦”并列,暗示“我”、閏土、楊二嫂雖有差別,而仍處在同一社會層面——被統(tǒng)治被羈勒的地位。用“別人”代替楊二嫂,不僅表現(xiàn)了“我”對她的輕蔑,而且擴大了楊二嫂形象的內(nèi)涵,表明了這個人物的一般意義,即泛指許許多多像楊二嫂一樣“辛苦恣睢”的人們。這些人,都屬于“我們”這一范疇。
細細體會,魯迅先生對楊二嫂的“恣睢”,并非一味否定,而是有所肯定。且不說,他把“恣睢”與“展轉(zhuǎn)”、“麻木”并列,肯定是生活所迫;就是從“我”的心理描寫中,也隱隱約約透露這樣的信息:
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
“高墻”是什么?魯迅在一九二五年《為俄文譯本寫的<阿Q正傳>序=說得很清楚:“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nèi)巳酥g各有一道高墻,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圣賢,將人們分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現(xiàn)在雖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卻依然存在。”“高墻”就是封建等級觀念。正是這一“鬼魂”導致了“我”、閏土、楊二嫂的“隔絕”,使“我”變成孤獨,非常氣悶。這就是說,“我”希望拆毀這堵高墻,與閏土和楊二嫂心心相印??梢?,“我”雖然“怕”楊二嫂,可是并不排斥她。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和閏土的“希望”,都是供人盲目崇拜的“偶像”,有麻痹作用,無實際效果。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xiàn),有也如同無,所以“無所謂有”?!拔摇便裤降拿烂畹木跋笾校倭艘粋€勇武的小英雄,終于使“我”恍然大悟:希望就象路,是由許多人走出來的!這里作者借“我”的思想覺悟,號召彼此“隔膜”的人們,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開拓新路!“走的人多”,當然不只是“我”和閏土,還有楊二嫂們。開拓新路,要靠“大家”;摧毀“高墻”,更需要楊二嫂那種“恣睢”精神。毫無疑問,楊二嫂是拆墻、拓路大軍中的一員。
凡此種種,都說明魯迅先生對楊二嫂并非一棍子打死。作者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既有嚴厲的批判,也有真誠的同情,甚至還有含蓄的肯定。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正在于:“我”應該團結(jié)閏土、楊二嫂,開創(chuàng)理想的道路。
綜上所述,楊二嫂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孕育的小市民形象。市民婦女,比較注重現(xiàn)實的個人利益,不愿聽人擺布自己的命運。因此,一方面她們敢于沖破等級觀念、宗法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她們?nèi)涡酝秊?、不惜損人利己。楊二嫂沒有我國封建時代婦女的溫良忍耐的品格,她是扎根于商品經(jīng)濟的孤島、生活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汪洋而畸形發(fā)展的典型,所以客觀上她有反封建專制的要求,主觀上又不可避免地沾染小私有者的劣行。作者塑造楊二嫂,不僅僅是為了反襯閏土,也不僅僅是為了從側(cè)面說明農(nóng)村衰敗。楊二嫂固然損害了別人,可是更重要的在于她也是一個被損傷、被欺凌的人,是“我”和閏土的同路人。小說的字里行間,透露了作者的這個思想。所以說,《故鄉(xiāng)》不僅揭示了閏土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和根源,而且巧妙表達了作者希望不要“大家隔膜”,共同開拓新生活之路的強烈愿望。
人教版《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教學反思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這篇課文描述了故鄉(xiāng)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課文篇幅短小,層次清楚。作者按楊梅的生長過程特點,由整體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順序進行敘述,語言十分精練、簡潔,樸實、親切。作者通過“眼看、手摸、嘴嘗”進行觀察,采用擬人手法及細膩的描寫手法,使讀者對楊梅產(chǎn)生了如見其形、如觀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覺.
針對本課特點及本班學生特點,在設計教學時主要突出以下特點:
一、重主導,重主體,寓教學活動以“和諧”。
教師指導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是閱讀教學的上鏡.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帶著上節(jié)課的疑問“楊梅果有什么特點?”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在師生交流中梳理文章層次.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四五六自然段,在充分讀中去發(fā)現(xiàn)蘊藏在語言文字中的作者情感,接著對重點詞句咬文嚼字,反復推敲,讓學生借助想象及有感情的朗讀等手段理解內(nèi)容,同時領悟楊梅果形狀、顏色、味道的惹人喜愛,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重積累,重感悟,還語文教學以“樸素”.
近年來的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語言的積累與實踐運用是人們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一個人的語言積累,語言經(jīng)驗越豐富,他的表情達意也就越流暢,越準確,越生動.因此,學習語言應重在積累,貴在運用.如何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接觸和掌握大量的語言信息,并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語言?教學中,設計時由讀議交流到背誦訓練,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之厚積.感悟是讓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初讀研究,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從而歸納出楊梅果的特點,并相機指導理解“細膩”“染滿”等詞意.然后我不怕花費時間,讓學生再讀再議再悟,讀出作者對楊梅果的喜愛之情.這樣,學生在練讀中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仿佛自己不是在課堂中,而是在親口品嘗楊梅果,自己已被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所打動.這時,教師抓住學生的感悟追問:“你從讀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樣將學生的理解進一步引入深層,學生思維活躍,眾說紛紜,把自己在讀中新的感悟體會說出.緊接著,教師再抓住學生的回答,領會作者寫作方法.這樣,通過一次次的讀,一次次的導,一次次的悟,學生悟出了品詞析句的方法,悟出了朗讀的技巧,悟出了寫作方法.
三、重讀書,重訓練.現(xiàn)語文教學之“本色”.
設計中體現(xiàn)“大讀書”觀念,初讀、自由讀、體會讀、換詞讀、練習背誦以及邊想象邊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領悟和體驗用自己確認的語氣表現(xiàn)出來,增強了情感的熏陶,起到陶情冶性的效果.教學中,進行刪、換、比較重點詞語等訓練,讓學生認識語言文字的準確,這是語文語感訓練之道.葉老說,課文是個例子,本設計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把課文當作例子進行教學,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