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高中美術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30高二語文《愚溪詩序》知識點。
高二語文《愚溪詩序》知識點
【原文欣賞】《愚溪詩序》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猶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違于理,悖于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予雖不合于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詩》,紀于溪石上。
翻譯:
灌水的北面有一條小溪,往東流入瀟水。有人說,過去有個姓冉的住在這里,所以把這條溪水叫做冉溪。還有人說,溪水可以用來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貶到瀟水。我喜愛這條溪水,沿著它走了二三里,發(fā)現(xiàn)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就在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這條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沒人能定下來,當?shù)氐木用襁€在爭論不休,看來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買了個小丘,叫做愚丘。從愚丘往東北走六十步,發(fā)現(xiàn)一處泉水,又買下來作為積蓄,稱它為愚泉。愚泉共有六個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彎彎曲曲向南流去,經(jīng)過的地方就稱作愚溝。于是運土堆石,堵住狹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東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島。美好的樹木和奇異的巖石參差錯落。這些都是山水中瑰麗的景色,因為我的緣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們。
水是聰明人所喜愛的。可現(xiàn)在這條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沒,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來灌溉。又險峻湍急,有很多淺灘和石頭,大船進不去;幽深淺狹,蛟龍又不屑于此,不能興起云和雨,對世人沒有什么好處,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來稱唿它,也是可以的。
寧武子“在國家動亂時就顯得很愚蠢”,是聰明人故意裝煳涂。顏子“從來不提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現(xiàn)得很愚笨。他們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時卻做出與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沒有像我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誰也不能和我爭這條溪水,我有給它命名的專利。
溪水雖然對世人沒有什么好處,可它卻能夠映照萬物,清秀明澈,能發(fā)出金石般的響聲,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顏開,對它眷戀愛慕不忍離去。我雖然不合世俗,也還能稍用文章來安慰自己,用文筆自由驅(qū)使萬物,創(chuàng)造出一個稱心滿意的審美境界,世間萬象沒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筆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辭歌唱愚溪,覺得茫茫然沒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樣的歸宿,超越天地塵世,融入玄虛靜寂之中,而寂寞清靜之中沒有誰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詩》,記在溪石上。
簡介:
《愚溪詩序》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漢族,河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
背景:
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對自我的寫照,表達自己濟世之愿不能實現(xiàn)的滿腔孤憤郁結。
字詞:
一詞多義
1.為:
①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動詞,叫做)
②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動詞,筑成)
③愚池之東為愚堂(動詞,是)
④智而為愚者也/睿而為愚者也(動詞,假裝)
⑤皆不得為真愚(動詞,算是)
⑥故凡為愚者(動詞,稱作)
2.樂:
①夫水,智者樂也(動詞,愛好,喜愛)
②樂而不能去也(動詞,快樂,高興)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動詞,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詞,名稱)
4.居:
①冉氏嘗居也(動詞,居住)
②得泉焉,又買居之(動詞,積蓄,儲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代詞,在句中作主語,沒有人,沒有誰)
②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溪雖莫利于世(副詞,用在動詞性詞語前面,沒有)
6.類:
①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動詞,類似,好像)
②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名詞,種類)
虛詞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陽有溪焉/土之居者猶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東為愚堂/池之中為愚島(的,結構助詞)
②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故更之為愚溪/又買居之/然則雖辱而愚之/而無所避之(它,代詞)
③皆山水之奇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2.焉:
①灌水之陽有溪焉/得其尤絕者家焉(語氣詞)
②予得專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詞,它,它們)
③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詞,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猶龂龂然/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②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代詞,這樣)
練習題:
1.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寧武子“在國家不太平時顯得很愚昧”,那是聰明人裝煳涂。
B.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過去的凡是稱為愚人的,沒有誰像我這樣愚昧。
C.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D.客喜而笑,洗盞更酌--客人高興地笑了起來,洗凈杯重新斟酒。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哪一項最適合加“如果……那么……”()
A.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B.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
C.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D.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答案:D
3.下列各句是對文段的分析,選出分析恰當?shù)囊豁棧ǎ?/p>
A.甲文中列舉了寧武子和顏子之愚,意在表明要向古人學習,做一個隱者,過著安閑生活。
B.甲文作者說在“有道”的社會而做出“違于理”、“悖于事”的事情,是真正的愚昧,表現(xiàn)作者因遭貶而自省。
C.乙文中“客喜而笑”說明客人從我對“變”與“不變”分析中領悟什么,實際上也是作者化“苦悶為曠達”的一種轉(zhuǎn)變。
D.甲、乙兩段文字均從山水著筆,借景抒情,都表達了作者遭貶之后的一種激憤之情,含而不露。
答案:C
相關知識
《愚溪詩序》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愚溪詩序》”,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愚溪詩序》
師:同學們,老師有個問題想請問大家。不過,大家一定要說實話喲!
生:(喧動)什么問題?
師:大家是喜歡別人說你聰明呢,還是喜歡別人說你愚蠢?
生:(異口同聲)聰明!
師:看樣子啊,好智之心人皆有之,惡愚之心人皆亦有之。(生會心地笑)說自己愚蠢,在別人看來那是愚不可及??墒?,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就有這么一位愚不可及的人。他不僅自己稱愚,而且連其所鐘愛的山水也被他以愚冠之。初中階段,同學們學過他的《捕蛇者說》。他就是被稱為唐宋什么家(生齊答: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與誰齊名(生齊答:韓愈)的唐代文學家(停頓。生齊答)柳宗元。那么,他為什么以愚自稱并且稱他所鐘愛的山水為愚呢?今天,就讓我們用問題探源法來共同欣賞他的散文《愚溪詩序》,以解開我們心中的疑團。(板書課題)
【點評】導入設置了一種懸念,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好奇和思索,激發(fā)其探索的欲望。同時也注重積累,巧妙復習了相關文學常識。明確提出學習方法,指令明確。
師:這篇課文大家都讀熟了嗎?
生:(齊聲)讀熟了。
師:那好。現(xiàn)在呀,我來朗讀一遍,請大家當當老師,看我讀得好不好,有沒有錯誤,怎么樣?
生:(高聲)好!
師:聽的時候,請大家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字音是否正確,二是句中節(jié)奏是否準確,三是作者以愚自稱之處是否讀出了悲憤之情,四是次段愚溪七愚景是否讀出了層次感。(師范讀。其中故設三處機關:一句節(jié)奏出錯,一個字音讀錯,一個字讀成舊讀。)好,我讀完了,請大家評判評判?(生掌聲)謝謝大家的肯定!不過,我還是想聽聽大家批評性的意見。
生A:(遲疑,舉手)老師,我覺得您有兩個字的音讀錯了。(師期待神情,目光鼓勵)一個是塞其流的塞應該讀sāi,您讀成了sè;一個是夫水,智者樂也的樂應讀lè,您讀成了yào。
師:能不能說說你的理由?
生A:因為好像只有閉塞、堵塞、塞責這些詞中塞才讀sè,樂在這里的意思是愛好,喜歡,應該讀lè。
師:好,好!能發(fā)現(xiàn)問題,還能說明理由。關于塞的讀音,你的意見非常正確。同學們注意,這個字有三個讀音。讀sài好說,如要塞、塞外等,讀sāi和sè時,要注意區(qū)分。當其為堵塞義時,在某些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合成詞中讀sè,而不讀sāi,除剛才××同學說的外,再比如搪塞、淤塞、阻塞等,其他情況下讀sāi而不讀sè。關于樂,古人依反切讀為yào,沿襲至今。但反切注音,拼讀時隨意性較大。老師對樂的上古音和中古音進行過研究,認為讀yào無必然和充分依據(jù),而且也違背字義之理。所以老師當場更正,這個字按無據(jù)從簡原則讀lè。這就叫把復雜的問題搞簡單了,貢獻!
生:(大笑)廣告辭呃!
師:好。還有哪位發(fā)現(xiàn)我朗讀的其他什么問題沒有?
生B:您朗讀確實讀出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抑揚頓挫,很有感染力。愚溪七景您也讀出了層次感。但是我認為第一段的今予家是溪的節(jié)奏您讀錯了。
師:(鼓勵)能給老師糾正過來并說明理由嗎?
生B:今予家是溪應讀成今予/家是溪,而您卻讀成了今予家/是溪。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現(xiàn)在我在這條溪流邊安家,若按您的讀法,那意思就變成了現(xiàn)在我的家就是這條溪流了。
師:(擊案)精彩!老師被你說服了。這里就應該讀成今予/家是溪,老師怎么就沒有想到呢?看來呀,真是活到老,學不了噢!
【點評】積累乃語文課堂之魂。學生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要說學好了語文,那是騙人。關鍵是積累應融入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能一味地死記硬背。在此,老師創(chuàng)設了一種學生當老師的課堂情景,確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
相信,這些知識一定會深深鐫刻在他們的腦海里。
師:這篇文章的意思大家都弄懂了嗎?
生:(齊聲)弄懂了!
師:中氣十足啊,好!不過,老師現(xiàn)在卻遇到了一處疑問,那就是文章最后寂寥而莫我知中的莫我知究竟應怎樣理解。(板書莫我知)一種觀點認為它的意思是沒有人理解我,一種觀點認為是連自己的存在都忘了。老師也搞糊涂了,拿不定主意。同學們能不能認真思考或相互討論一下,幫幫老師呢?(生興奮)不過,要求大家說服我的時候,一定要有文中依據(jù)。
(生思索、討論,舉手。師隨點生C)
生C:我認為應該是沒有人理解我。因為作者是由于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受牽連被貶到永州的,所以他一定會認為別人不理解他。而且,文中最后一段明確提到他自己不合于俗。
師:既能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分析,又能找出文中依據(jù),嗯,很有說服力。老師準備接受……
生D:(迫不及待地)老師,您要聽聽我的。我認為莫我知的意思是不知自我也就是連自己的存在都忘了。因為作者不是清清楚楚地說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嗎?這是他對愚溪之美的高度肯定,正反襯了他稱溪為愚是迫于無奈的違心之語,其憤激之情可以想見。
師:依據(jù)充分,很有說服力。我現(xiàn)在真是雙手提籃子,左也籃(難),右也籃(難)啰!這樣吧,這兩種理解我都接受,同學們意下如何?
生:(齊聲)可以!
【點評】抓住兩可問題,引導學生依文探究,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持之有故的辯證思維能力。
師:現(xiàn)在,我們不妨將全文核心內(nèi)容梳理歸結一下。我因不合于俗遭貶,是愚;溪因莫利于世而稱愚??梢哉f是以一愚字貫穿全文。(板書歸結內(nèi)容)給大家一個任務,數(shù)數(shù)正文中有多少個愚字。(生數(shù)。有人說28個,有人說27個。)
師:我聽到有人說28個,有人說27個。到底多少個?
生:(齊聲)27個。
師:對了,27個。28個是包括了題目中的那個愚字的。大家記住了,探究任何問題,首先要弄清條件。剛才我說正文中,那就是條件。那么,我想問一下,面對這通篇的愚字,大家就沒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嗎?
生:(哄然)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愚字?愚溪那么美,為什么要說它愚?作者稱己愚景愚的目的何在?……
師:大家能提出這么多問題,很好。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兩個連環(huán)的核心問題。首先是:愚溪真的愚嗎?那么,現(xiàn)在請大家自己思考或相互討論,要能從文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依
據(jù)。
(生思考、討論)
師:問題解決了嗎?誰來給大家談一談?(生舉手,師隨點一人)
生E:我認為愚溪表面愚,實際上不愚。
師:(頷首)為什么呢?
生E:在世俗之人看來,它很愚,因為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但事實上它很美,因為它善
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只是它這種美不被世俗之人接受和欣賞罷了。
師:嗯,有理有據(jù),言之鑿鑿。好,好!(生掌聲)那么,現(xiàn)在就涉及到第二個核心問題了:既然愚溪這么美,而作者偏偏說它愚,其目的何在?
生F:我認為作者這是正話反說,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師:何以見得?
生F:作者給愚溪命名,是因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且古有愚公谷之故。根據(jù)我查閱的柳宗元的相關資料可知,柳宗元聰警絕眾,很有文學才華和政治才干。唐順宗即位,王叔文、王伾等人發(fā)起一場政治革新運動,柳宗元受到重用,成為政治革新的中堅力量。由于改革觸犯了權貴和宦官的切身利益,順宗受手握兵權的宦官俱文珍的脅迫,將帝位讓給太子憲宗李純。憲宗殺死王叔文,逼死王伾,把柳宗元貶到荒涼的永州作司馬。這對胸懷大志的柳宗元來說是一個巨大打擊,其憤激可知。但他并不認為自己有什么過錯,只是不合于俗罷了。所以,當他看到秀美的愚溪無人問津時自然聯(lián)想到自己忠心為國卻遭貶謫的命運……
師:對不起,我打斷一下。也就是說,在作者看來,秀美的愚溪和寂寥的自己其實是智的。當真是同愚相憐,癡心不改呀?。ò鍟┖?,請接著說。
生F:于是,作者悲憤無奈之情頓生,才正話反說,托物言志,借敘寫愚溪之景來抒發(fā)自己遭貶見辱、懷才不遇的郁悶之情。
師:真是精妙無比的分析?。ㄉ坡暣笞鳎┪蚁?,到這個份上,老師也沒有必要再饒舌了。
【點評】以數(shù)愚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利用文本和相關資料自己去探究、解決問題,正符合問題探源法的精義。
師:以上是同學們對課文內(nèi)涵的探究、挖掘和對課文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F(xiàn)在,老師想請同學們解決一個行文技巧方面的問題:作者是如何巧妙布局,將愚溪七景敘寫得井然有序的呢?
(生思考、討論,舉手。師隨點一女生,一男生聽錯,倏然而起,生哄堂大笑。)
師:(莞爾)好好好,就是你。
生G:作者在介紹愚溪七景時先一個一個地引出景物,就像導游引著游客便走邊看、逐個介紹景點一樣……
師:對不起,我打斷一下。同學們注意,這里像導游引著游客便走邊看、逐個介紹景點一樣很重要,這種寫法就是所謂的移步換景。請繼續(xù)。
生G:介紹到愚池時,就像是游客站在某地欣賞周圍的美景一樣。作者就是這樣巧
妙布局的。
師:站在某地欣賞周圍的美景的寫法,就叫定點取景。這樣,作者將移步換景和定點取景兩種敘寫手法融合使用,由線而點行文,自然使得敘寫景物層次井然。大家今后在作文中也不妨試試這種寫法。最后,老師歸結一下問題探源法的基本思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分析――解決問題。請同學們利用這種方法完成課外作業(yè):找出文中的典故,查閱相關資料,弄清其內(nèi)涵,并分析其文中作用。好,下課了。我衷心感謝同學們的精彩展示。同學們再見!
生:(齊聲洪亮地)老師再見!
【點評】由老師就課文局部行文技巧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體會,內(nèi)容技巧并重。
適時對問題探源法進行歸結,既顯示理性深度,又使學生易于操作、學以致用。最后明確要求學生用問題探源法解決問題,以鞏固強化。
附:板書設計
愚溪詩序
柳宗元
溪
莫利于世秀美
愚智
不合于俗寂寥
我
同愚相憐癡心不改
【總評】雙促雙發(fā)旨在使師生雙方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和對話式的教學狀態(tài)中共同促進、提高、發(fā)展,而問題探源法正是教學相長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師生溝通的一個最佳渠道。本教例中,就是通過一個個問題被發(fā)現(xiàn)――提出――探究――解決的過程,使師生雙方在一種令人輕松愉快的創(chuàng)造狀態(tài)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雙促雙發(fā)的目的。
文言文教學的新嘗試
王群麗
按照慣例,文言文需要精講,教師總是對重點字詞的詳細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講進行微言大意的剖析。即便是自讀,老師也是小心翼翼的扶著走。拿到文章,教師是一個中介者,總有販賣知識之嫌,能不能讓學生直接感受作者領悟作品呢?根據(jù)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學原理,人的學習活動不僅僅靠大腦皮層結構,而且是在情感和潛意識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是潛意識與顯意識交替的心理活動。當潛意識和顯意識處于和諧的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下,學習效益就會成倍的提高。重視他們感性的、直覺的、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方興未艾的研究性學習,高二學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學習,但能否在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讓學生體味檢索、處理,加工運用信息的樂趣呢?平時我喜歡上網(wǎng),也經(jīng)常找出來相關的材料貼在墻后,供他們隨意瀏覽。
下面談談我對柳宗元《愚溪詩序》一文的教學設想和實踐。
首先,我給孩子們找來了《愚溪詩序》相關的材料。選擇什么樣的材料也是至關重要的。朱光潛論古詩詞的鑒賞要學會知人論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通過閱讀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進作品,去同喜同悲、共樂共怒,在對人物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寫作緣起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動于情感之美,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向往。我們學的是柳宗元《愚溪詩序》,就應該對柳宗元的散文有著較全面的認識,所以我印發(fā)了《柳宗元散文》這篇文章,對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進行了詳盡的介紹,讓孩子們對柳宗元有個總體的感受和認識。至于課文,我印發(fā)了自讀提綱,相關資料,包括背景介紹,地理環(huán)境,參考譯文,還精選了一篇賞析的文章,對課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欣賞。
材料選好了,如何進行學習呢?我把班級分成了兩大陣營,以擂臺賽的形式,從學生從所給信息中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讓他們自己挑選主持人,自己分組。為了鼓勵質(zhì)疑,我規(guī)定提出問題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創(chuàng)意,可以多加分。孩子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每個人都在認真的研究材料,擬出題目,準備答案。這樣最大限度的將潛意識和顯意識協(xié)調(diào)起來,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積極理解運用知識,鼓勵發(fā)揮,更鼓勵創(chuàng)造。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達到知識預計能的和諧統(tǒng)一。
首先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調(diào)動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圍,引領學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連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我以激情洋溢的導語導入新課。我說道:本學期我們走進屈原,感受了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懷和九死猶未悔的遠大抱負;我們走進了海倫.凱勒,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懷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我們走進了蘇軾,感受到他歷盡磨難依舊曠達豪放的胸襟,今天我們走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去感受他的不平之氣。
然后由學生代表主持擂臺賽。第一是字詞比賽,注音解釋各占一分,紅隊藍隊各領風騷,紅隊略勝一點。(點評:這是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第二是朗讀比賽。每組分別出兩個人范讀。(點評:柳宗元被貶永州,只能與山水為伍,從山水中尋求慰藉,一切凄涼之感、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發(fā)泄。因此,這時他筆下的山水,都飽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本文非常適合朗讀,學生朗讀的也非常好,兩組不分上下。)
第三質(zhì)疑比賽。兩個組各精心設計了題目,互相質(zhì)疑問答,答案各異,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課文。例如愚溪有哪些愚的特征?作者為什么正話反說?作者是真心貶損這些景物嗎?不少同學提出不同的見解,很有創(chuàng)意。提問時注意了細微的差別,比如,課文有給溪水改名的原因,還有溪水命名為愚的原因,答案不一樣,如果不細心讀課文,很容易回答錯誤。還有本文用了那些典故和最后一段用了那些典故?設題的細微差別,很好的鍛煉了同學們的審題能力。
第四搶答比賽。對一些淺顯的問題,就設成了搶答題,例如全文用了多少個愚字?(24個)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8個)比賽學生的快速反應的能力。
第五,挑戰(zhàn)比賽。對難度較高的問題,作者為什么以愚自稱?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持人設置了不同分值的選答題,兩個組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分值高的題目,表露了青年人的可貴的朝氣。
最后,我做了總結和補充。首先鼓勵肯定同學的積極參與,對課文的深入理解,然后強調(diào)了本文的兩個鑒賞要點。一是托物興辭,寓意深遠。作者不是客觀地刻摹自然風景,而是托物興辭,夾敘夾議,蘊藏著深厚的寓意和強烈的個人傾向。第二善于攝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離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作者仿佛是一個高明的導游。除寫景外,還敘述了作者如何被貶瀟水上,又如何遷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棲息,也議論了愚溪的定名問題。在這樣短的篇幅中,把議論、敘事、寫景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議論清晰,敘事井然。柳宗元把愚溪的純潔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學才能聯(lián)系起來,把對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對自己抱負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緒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這節(jié)課,學生自主感悟,傾心陶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思想內(nèi)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華,在形象上多些感動多些向往,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
高二語文下冊《愚溪詩序》復習學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掌握上課時的教學節(jié)奏。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二語文下冊《愚溪詩序》復習學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下冊《愚溪詩序》復習學案
【原文欣賞】《愚溪詩序》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蛟唬喝绞蠂L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猶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違于理,悖于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予雖不合于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詩》,紀于溪石上。
翻譯: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猶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違于理,悖于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予雖不合于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詩》,紀于溪石上。
簡介:
《愚溪詩序》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對自我的寫照,表達自己濟世之愿不能實現(xiàn)的滿腔孤憤郁結。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xiàn)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tǒng)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在城郊發(fā)現(xiàn)了冉溪,于是結茅樹蔬,住在了這里,并改其名為“愚溪”,又寫了《八愚詩》,此文便是詩的序言。
字詞:
古今異義
牢籠百態(tài)(包羅,囊括。今為關住鳥獸的東西。)
通假
紀于溪石上(通假,“紀”通“記”,記載)
詞類活用
東流入于瀟水/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蓋上出也(方位名詞作狀語)
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絕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專而名焉/故姓是溪為冉溪/溪雖莫利于世(名詞活用作動詞)
智而為愚者也/睿而為愚者也(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的人)
邦無道則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裝愚,裝傻)
不能興云雨(動詞的使動用法)
一詞多義
1.為:
①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動詞,叫做)
②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動詞,筑成)
③愚池之東為愚堂(動詞,是)
④智而為愚者也/睿而為愚者也(動詞,假裝)
⑤皆不得為真愚(動詞,算是)
⑥故凡為愚者(動詞,稱作)
2.樂:
①夫水,智者樂也(動詞,愛好,喜愛)
②樂而不能去也(動詞,快樂,高興)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動詞,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詞,名稱)
4.居:
①冉氏嘗居也(動詞,居?。?/p>
②得泉焉,又買居之(動詞,積蓄,儲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代詞,在句中作主語,沒有人,沒有誰)
②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溪雖莫利于世(副詞,用在動詞性詞語前面,沒有)
6.類:
①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動詞,類似,好像)
②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名詞,種類)
虛詞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陽有溪焉/土之居者猶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東為愚堂/池之中為愚島(的,結構助詞)
②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故更之為愚溪/又買居之/然則雖辱而愚之/而無所避之(它,代詞)
③皆山水之奇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2.焉:
①灌水之陽有溪焉/得其尤絕者家焉(語氣詞)
②予得專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詞,它,它們)
③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詞,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猶龂龂然/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②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代詞,這樣)
六特殊句式
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樂也/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判斷句)
②溪雖莫利于世(介詞結構后置)
③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④今是溪獨見辱于愚(被動句式)
⑤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練習題:
1.下列句子中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又買居之,為愚泉居:占據(jù)B.灌水之陽有溪焉陽:北面
C.夫水,智者樂也樂:喜愛、愛好D.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類:像
2.下列句中的字,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B.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寡人之于國也
C.故更之為愚溪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D.其南為愚亭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高二語文《伶官傳序》知識點
高二語文《伶官傳序》知識點
【原文欣賞】《伶官傳序》
嗚唿!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唿,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翻譯: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鼻f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jīng)完成,他那神情氣概,是多么威風!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安定,一人在夜里發(fā)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睉n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shù)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于困窮,難道只有樂工(是所溺的成分)嗎?于是作《伶官傳》。
簡介:
作者歐陽修,本文是為《伶官傳》所作的序言。《伶官傳》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傳。記伶人(古代音樂工作者和演員的稱號)景修、史彥瓊、郭門高等人的事跡。本文通過對后唐莊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闡述了國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背景:
這篇文章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字詞:
名詞作動詞
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裝
2.契丹與吾約為兄弟約:訂立盟約
3.抑本其成敗之跡本:推究
4.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名詞作狀語
1.負而前驅(qū)前:向前
2.倉皇東出東:向東
3.一夫夜唿夜:在夜里
4.亂者四應四:在四面
動詞作名詞
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泣:淚水
使動用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亡使動
2.凱旋而納之納:使收藏
形容詞作動詞
1.一夫夜唿,亂者四應亂:作亂
形容詞作名詞
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細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謀的人物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與其:(古義)和他
(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至于:(古義)相當于“以至于”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從事:(古義)官名,這里泛指一類官
(今義)干某項事業(yè);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人事:(古義)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義)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diào)配、獎懲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古義)代詞”所“與介詞”以“組成”所“字結構,其義為”······的原因
(今義)常用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6.還矢于王,而告以成功成功:(古義)成就功業(yè)、政績或事業(yè)
(今義)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重點實詞
1.原莊宗之所以的天下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系:縛;組:泛指繩索
3.抑本其成敗之際抑:或者
4.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舉:全,所有的
重點虛詞
1.其: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表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應當”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代詞,他,代莊宗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詞,加強語氣,不譯
2.以:與其所以失之者介詞,與”所“組成固定詞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詞,”憑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介詞,“用”
高二語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識點匯總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語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識點匯總》,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語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識點匯總
1、通假字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鎞”,釵,古代婦女別在發(fā)髻上的一種首飾)
2、古今異義
(1)明年秋(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2)因為長句(古:因此創(chuàng)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連用,表示因果關系。)
(3)因為長句(古:指七言詩,唐代的習慣說法。今:因表達需要而字數(shù)較多的句子)
(4)鐵騎突出刀槍鳴(古:突然沖出。今:多指表現(xiàn)不一般。)
(5)曲終收撥當心畫(古:正中。句中指沖著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6)整頓衣裳起斂容(古:整理,修飾。今:使紊亂的變?yōu)檎R,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7)秋月春風等閑度(古:隨便的,輕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8)弟走從軍阿姨死(古:指鴇母。今:多用以稱呼跟母親輩分相同、年紀差不多不一定有親屬關系的婦女。)
(9)暮去朝來顏色故(古:面色。今:指色彩)
(10)去來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來,語助詞,無實義。今:前去又回來,相當于來回。)
(11)夜深忽夢少年時(古:指年輕時。今:指十歲到十五六歲的未成年人)
(12)老大嫁作商人歸(古:年齡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稱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13)嘔啞嘲哳難為聽古:不堪。今:①使人為難②多虧(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14)凄凄不似向前聲(古:剛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
(15)又聞此語重唧唧(古:嘆息聲,今:擬聲詞,形容蟲叫聲等)
3、詞類活用:
(1)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2)遂命酒(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3)因為長句,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歌)
(4)命曰《琵琶行》(命,名詞作動詞,命名,取名)
(5)潯陽江頭夜送客(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6)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碎,形容詞作動詞,敲碎)
(7)商人重利輕別離(重,后面帶了賓語“利”用作動詞,看重;輕,后面帶了賓語,用作動詞,輕視。)
(8)夢啼妝淚紅闌干(夢,名詞作狀語,在夢里。)
(9)江州司馬青衫濕(濕,形容詞作動詞,被浸濕)
(10)血色羅裙翻酒污。(污,被動,被玷污)
4、特殊句式:
(1)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被動句)
(2)問其人,本長安倡女。(本后省略動詞謂語是。)
(3)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構后置。介詞結構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
(4)使快彈數(shù)曲。(使后省略賓語之,指琵琶女。)
(5)轉(zhuǎn)徙于江湖間。(介詞結構后置。于江湖間作動詞轉(zhuǎn)徙的補語。于相當于在。)
(6)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在。)
5、文言實詞
言
①感斯人言(話,名詞)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④東船西舫悄無言(聲音,名詞)
命
①遂命酒(吩咐,動詞)
②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動詞)
數(shù)①使快彈數(shù)曲(幾,數(shù)詞)
②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數(shù)量,名詞)
是①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此,指示代詞)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動詞,表判斷)
語
①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②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③間關鶯語花底滑(蹄叫,動詞)
輕
①輕攏慢捻抹復挑(輕輕地,形容詞)
②商人重利輕別離(輕視,動詞)
暫
①凝絕不通聲暫歇(短暫,副詞)
②如聽仙樂耳暫明(忽然,一下子,副詞)
泣①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②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轉(zhuǎn)
①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更,越,副詞)
②轉(zhuǎn)徙于江湖間(輾轉(zhuǎn),動詞)
③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轉(zhuǎn)動,動詞)
辭
①我從去年辭帝京(離開,辭別,動詞)
②莫辭更坐彈一曲(推辭,動詞)
③歸去來兮辭(古代的一種文體,名詞)
為
①委身為賈人婦(做,動詞)
②因為長句(寫,動詞)
③初為《霓裳》后《六幺》(彈奏,動詞)
④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動詞)
相①移船相近邀相見(互相,副詞)
②相逢何必曾相識(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撥①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撥動,動詞)
②曲終收撥當心畫(撥子,名詞)
重
①添酒回燈重開宴(重新,副詞)
②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視,副詞)
③又聞此語重唧唧(更加,副詞)
聲①凄凄不似向前聲(音調(diào),名詞)
②忽聞水上琵琶聲(聲音,名詞)6、文言虛詞
于①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詞)
②轉(zhuǎn)徙于江湖間(在,介詞)
按課文順序梳理
詩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被動句)
明年秋(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問其人,本長安倡女。(本后省略動詞謂語是。)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詞)
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詞結構后置。介詞結構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動詞學后作補語。于相當于向。)
委身為賈人婦(做,動詞)
遂命酒(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遂命酒(吩咐,動詞)
使快彈數(shù)曲(幾,數(shù)詞)使快彈數(shù)曲。(使后省略賓語之,指琵琶女。)
轉(zhuǎn)徙于江湖間(輾轉(zhuǎn),動詞)
轉(zhuǎn)徙于江湖間(在,介詞)
轉(zhuǎn)徙于江湖間(在,介詞)
感斯人言(話,名詞)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在。)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此,指示代詞)
因為長句(寫,動詞)
因為長句(古:因此創(chuàng)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連用,表示因果關系。)
因為長句(古:指七言詩,唐代的習慣說法。今:因表達需要而字數(shù)較多的句子)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歌,名詞作動詞,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命曰《琵琶行》(命,名詞作動詞,命名,取名)
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動詞)
第一節(jié)
潯陽江頭夜送客(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第二節(jié)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移船相近邀相見(互相,副詞)
添酒回燈重開宴(重新,副詞)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轉(zhuǎn)動,動詞)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撥動,動詞)
輕攏慢捻抹復挑(輕輕地,形容詞)
初為《霓裳》后《六幺》(彈奏,動詞)
間關鶯語花底滑(蹄叫,動詞)
凝絕不通聲暫歇(短暫,副詞)
鐵騎突出刀槍鳴(古:突然沖出。今:多指表現(xiàn)不一般。)
曲終收撥當心畫(古:正中。句中指沖著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曲終收撥當心畫(撥子,名詞)
東船西舫悄無言(聲音,名詞)
第三節(jié)
整頓衣裳起斂容(古:整理,修飾。今:使紊亂的變?yōu)檎R,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動詞,表判斷)
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數(shù)量,名詞)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鎞”,釵,古代婦女別在發(fā)髻上的一種首飾)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碎,形容詞作動詞,敲碎)
血色羅裙翻酒污。(污,被動,被玷污)
秋月春風等閑度(古:隨便的,輕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弟走從軍阿姨死(古:指鴇母。今:多用以稱呼跟母親輩分相同、年紀差不多不一定有親屬關系的婦女。)
暮去朝來顏色故(古:面色。今:指色彩)
老大嫁作商人歸(古:年齡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稱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后面帶了賓語“利”用作動詞,看重;輕,后面帶了賓語,用作動詞,輕視。)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視,副詞)
商人重利輕別離(輕視,動詞)
去來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來,語助詞,無實義。今:前去又回來,相當于來回。)
夜深忽夢少年時(古:指年輕時。今:指十歲到十五六歲的未成年人)
夢啼妝淚紅闌干(夢,名詞作狀語,在夢里。)
第四節(jié)
又聞此語重唧唧(更加,副詞)
又聞此語重唧唧(古:嘆息聲,今:擬聲詞,形容蟲叫聲等)
相逢何必曾相識(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我從去年辭帝京(離開,辭別,動詞)
嘔啞嘲哳難為聽古:不堪。今:①使人為難②多虧(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如聽仙樂耳暫明(忽然,一下子,副詞)
莫辭更坐彈一曲(推辭,動詞)
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動詞)
第五節(jié)
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更,越,副詞)
凄凄不似向前聲(古:剛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
凄凄不似向前聲(音調(diào),名詞)
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江州司馬青衫濕(濕,形容詞作動詞,被浸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