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案端午節(jié)
發(fā)表時間:2020-10-27第四節(jié)機械效率。
第四節(jié)機械效率
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知道什么叫機械效率,知道計算公式,知道機械效率點小于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重點目標1,2難點目標2。教具演示動滑輪(1個)、繩子、木塊、桶、沙。
主要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功的原理?
2.如圖所示的動滑輪提升重5N的
物體,用功的原理求動力F=。
3.讓學生計算最近一次考試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課教學
1.學生閱讀教材(圖14-6)
2.演示啟發(fā),引入課題。
G(N)h(m)W阻(J)F(N)S(m)W動(J)η
1.960.050.0981.20.10.12比較W動和W阻發(fā)現(xiàn)W動W阻為什么呢?引入機械效率。
3.有用功的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4.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W額=W總-W有
5.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W總=FS
6.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之比。,計算本實驗η。
7.了解一些常見機械的效率。
8.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及方法。
9.例題(略)關于η的計算。
三.小結及測試。
四.布置作業(yè)。【設計理念】
1.本節(jié)課首先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在此基礎上理解機械效率,并通過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加深機械效率的認識。
2。通過對機械效率的學習,讓學生對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有個初步的概念,使學生把物理學習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tài)度。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過程與方法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教學方法討論,探究
教具和媒體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棉、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實錄】
一、引入新課
師: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一單元二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二樓。請同學們根據(jù)需要,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選的辦法最好?
生:小組討論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裝入桶中,用動滑輪把沙子拉到樓上;在地面與樓面之間搭上木板,將沙子裝入袋子沿著木板推到樓上……)
二、進行新課
師: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考。
師: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生:對沙子做的功。
師:(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功。
師:(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師:(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體顯示),有用功、總功、額外功各是多少?
生:(計算回答)
師: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媒體顯示),
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生: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師: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么,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生:
師: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生:計算回答。
師:觀察計算結果,對“機械效率”,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生:討論回答。(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媒體顯示)。
生:觀察思考。
師: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師: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越大,機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長、高一定時,斜面越光滑,機械效率越大。)
師:請同學們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jù)設計的實驗方案,選擇桌面上的器材進行實驗。
生: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師: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小組回答。
師: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誤差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
三、小結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四、動動腦
師:根據(jù)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生:討論回答。
五、布置作業(yè)
設計實驗,測定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板書設計】
四.機械效率
1.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額外功: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
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提出問題
猜想
設計實驗方案
進行實驗
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相關閱讀
機械效率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機械效率”,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1.5機械效率
【教學目標】
1.明確機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250g)在三種情況中均被提高1米,各種情況機械做的有用功均為_____,由此可判斷出_______圖的機械效率最大。(g取10N/Kg)
【課堂反饋】(見學生活動單)【作業(yè)布置】(見學生活動單)
【教學反思】
機械效率》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機械效率》”,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1
推薦機械效率》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內容不僅屬于《機械與人》章節(jié)的重點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八年級(初二)物理學習的集大成章節(jié)。其內容包含本章節(jié)機械功能特點、功、功率等相關知識,還囊括了多種受力分析、判斷和物體運動、平衡等眾多知識??梢赃@樣說,本節(jié)內容基本上把一本書大部分知識都融匯交織于此。因此不僅是一堂新課,而且還是一堂涵蓋面非常廣的總結課,當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難度的挑戰(zhàn)課。
2、本節(jié)課不僅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機械效率”,能夠對于機械效率進行分析和計算,而且還需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當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實意義,能夠在生產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人文和科學的高度結合。
3、本節(jié)內容基本上可以認為是8年級物理學習一年以來的收關之課,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能夠把學生對于物理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層次和高度。
4、本節(jié)教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理論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驗讓學生真切的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考驗學生的實驗探究,創(chuàng)造性、歸納總結、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通過一年以來的學習,同學們儲備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識,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學習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實驗、實踐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學能夠適應本節(jié)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應當主意少數(shù)同學學習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所以本節(jié)課的學習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少一些高難度的理論分析和復雜的多步驟計算,盡量把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和形象化,讓學生通過生活來理解知識,同時利用知識來解釋、指導生產、生活。
2、適當?shù)奶荻群推露龋疹櫜煌瑢W習能力層次的同學,讓所有同學都能夠參與學習和思考,有收獲。
3、讓學習走向生活,給學生預留一定的不同難度的課后實踐探究問題,培養(yǎng)實踐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升知識和能力的高度。
5、根據(jù)本地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本節(jié)內容分為兩部分,兩個教學時進行。第一部分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實驗理解機械效率,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達到對機械效率的切實理解,掌握實驗探究各種機械效率的方法,為下一節(jié)實踐探究各種機械效率做好充分準備。第二部分為實踐探究課,同學們應用上節(jié)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機械在多種情況之下的機械效率,并且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機械效率的認識理解,同時能夠利用所掌握和發(fā)現(xiàn)的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三者之間的區(qū)別、來源、聯(lián)系等關系。
②掌握機械效率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③掌握通過實驗、實踐探究、測量和分析計算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采集數(shù)據(jù)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機械效率,然后能夠在理論分析的層次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機械效率以及影響機械效率的各種因素。并且最終能夠從理論走向生活和生產。
3、情感和態(tài)度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理論實踐相結合,主動探究尋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四、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機械效率,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分析。
難點:對機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能夠區(qū)分功、功率、機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識。掌握實驗探究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學設備和教輔工具
多媒體投影儀、滑輪、細線、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鉤碼等
六、設計思想
本堂課應該有以下幾點突出表現(xiàn):
1、教師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引導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知識的灌輸者,甚至教師要學會裝“不懂”讓學生教老師,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自我學習的能力。
2、實驗、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首先由生活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然后上升到高層次的理論分析,最后又回歸到生產生活中。切實的體現(xiàn)物理科技知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3、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教師能夠切實的掌握學生對于知識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夠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及內容。
4、巧妙鋪墊,預留學習內容,為下節(jié)實驗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七、教學流程
1、學生課前預習
2、課堂用簡明、形象的問題引入新課題
3、實驗探究,歸納總結
4、小習題訓練,檢查知識掌握程度
5、對機械效率深層次,高高度的理論分析,掌握測量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課后作業(yè),以及下節(jié)學習內容
7、總結
八、教學詳細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簡單的知識構建
1、讓學生選擇搬運磚塊的方式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回答,讓其說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為了達到目的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礙因素所做的功
總功:使用機械時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示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分析運送磚頭時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引導學生分析:在實際使用機械的時候,總功總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額外功。
3、引導分析機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義: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
②表達式:
③說明:1:數(shù)值用百分數(shù)表示,沒有單位
2意義和作用:評估機械的性能,效率。
學生活動:翻看書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對知識點加強記憶。
(二)實驗探究,切實體驗實際,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向提問如何進行實驗體驗和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機械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和回答,教師引導
2、學生分組實驗,采集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并且把各組數(shù)據(jù)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行評估。
后來改為觀看我所做的實驗視頻
(三)課本例題分析處理,明確規(guī)范解題格式、方法和要求。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分析題目,講解思路。強化解題格式。
(四)深層次的分析理解機械效率
1、公式的變形應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練習題。
練習1、已知某工地上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85%,要把質量為200千克的磚塊提升10米,則滑輪組自由端拉力應該做多少功?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練習,記憶強化。
2、機械效率與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關系
學生活動:討論效率大越大,則說明機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機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種功大小沒有任何必然的關系,只說明有用功在總功當中的比例、份額。當控制變量時,討論相互之間大小關系。
3、討論思考:機械效率的范圍
機械效率小于1,所以各種機械可以按照我們需求省力或者省距離,但是絕對不省功。
4、討論思考:機械效率與功率的區(qū)別,能否說機械效率越大,則功率越大,或者說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兩者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機械的性能
5討論回答: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當有用功一定時,盡量減少額外功(減小總功)提升相同質量的磚頭一定高度
當額外功一定時,盡量增加有用功同一個滑輪組提升重物,盡量增加重物質量,好比打的包車,盡量多座人
當總功一定時,減小額外功電動機提升重物時,盡量減少附載物
6實際操作中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減小摩擦,給滑輪組添加潤滑油等
減少、減輕附載物
組合機械越多,效率越低!
(五)、觀看實際生產生活中機械的使用,掌握選擇機械的方法
(六)、簡單習題訓練,檢測知識掌握程度。
①下列關于機械效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A.越省力的機械,機械效率越高B.減小額外功,可以提高機械效率
C.機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D.額外功越大,機械效率越小
②為了提高機械效率,下列各種措施中有效地是()
A.有用功一定,增大總功B.總共一定,增大額外功
C.有用功一定,減小額外功D.額外功一定,減小總功
③甲乙兩臺機器,甲的機械效率是85%,乙的機械效率是60%,則()
A.相等的時間內,甲機器所做的功多B.做同樣多的功,甲機器花的時間少
C.甲機器比乙機器省力D.上述說法都不對
④一滑輪組,不記繩重和摩擦,用它來提升一重為G的貨物時,其機械效率為80%。若用該滑輪組來提升一重為2G的貨物時,其機械效率()
A.大于80%B.等于80%C.小于80%D.無法確定
(七)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引導如何對待生活學習。多,快、好、省。
(八)安排下節(jié)教學內容,安排課后作業(yè)。
下節(jié)課學習內容預告及安排:
1.實踐探究同一滑輪組機械效率是否恒定、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
要求:提出自己的猜想,別且根據(jù)猜想設計可行的實驗驗證方法,提前設計好數(shù)據(jù)采集表格。
九、課后作業(yè):
1.用一個動滑輪把重為1000N的物體提高2m,所用的力是550N,則有用功為_____J,總功為_____J,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_,動滑輪的重力_____N(不計繩重及摩擦)
2.如圖1所示,用此裝置拉一重為100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若不計滑輪重和摩擦,所需拉力為8N,則物體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為_____N。實際此裝置的機械效率為80%,欲使物體以0.6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進,那么實際拉力為_____N,拉力在5s內做的功為_____J。
3.用500N的力拉著滑輪組繩子的自由端移動8m時,可將滑輪組懸掛的重為1500N的物體勻速提高2m,則額外功占總功的百分比是[]
A.25%B.75%C.15%D.85%
4.一個滑輪組經改進后提高了機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體勻速提升同樣的高度,改進后與改進前相比較[]?
A.總功不變,有用功增加了B.總功不變,額外功減小了?
C.有用功不變,總功減小了D.以上說法都不對?
5.起重機在1min內能把5.0×104N的物體勻速提高30m,它的機械效率是60%,在1min內,起重機所做的有用功為多少J?所做的總功為多少J?總功率是多少W?
6、用滑輪勻速提升360N的物體,假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80%,繩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00N,考慮既省力又方便,問:此滑輪組應由幾個定滑輪幾個動滑輪組成?實際拉繩的力多大?
十、板書設計:
機械效率
1、有用功:
2、額外功:
3、總功:
4、機械效率:
①定義:
②表達式:
③理解、強調:
練習題分析,作圖,說明,草稿等
《機械效率》說課稿
第十五章第二節(jié)《機械效率》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節(jié)內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當中的第二節(jié),教材在之前已經安排了有關于各種簡單機械和功的內容學習,《機械效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說是對這些內容的綜合分析和實際應用,體現(xiàn)了物理知識最終要服務于生產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內容:本節(jié)主要內容包括三個部分,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2、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②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實驗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結合實例認識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W總進行計算。
難點:會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二、說學情
學生通過對第一節(jié)內容的學習,已經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礎上他們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們的思維還明顯依賴于直觀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維的能力,所以應該盡量為他們創(chuàng)設直接簡單的問題情境,啟發(fā)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實驗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分析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大概用4分鐘時間)
演示實驗:通過讓學生思考前后兩次拉同樣重的勾碼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為什么不相同?學生猜想之后揭開謎底:一個是用手做功,而另一個是用機械(動滑輪)做功。通過用機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設疑:用機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樣?從而引入今天學習的課題。
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顧了機械可以省力、功的計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為這節(jié)課的新課內容教學奠定基礎。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課教學(約30分鐘)
1、分析比較演示實驗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動滑輪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通過簡單的實驗,創(chuàng)建直觀的情境,讓學生從簡單內容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
2、引導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加深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課本圖片,讓學生在已經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概念的基礎上,說出三種方法的有用功、額外功分別是對哪些物體做功,并計算這些功及總功的大小。
這樣進一步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突出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并在后面的教學中讓學生自然得出機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礎。
3、引導學生分析三種辦法中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從而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并指出η總是小于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這樣設計體現(xiàn)了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計算讓學生經歷了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獲得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點。
4、鞏固知識,規(guī)范計算格式,講解課本109頁例題。
例題: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這個例題鞏固知識、強調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外,也為后面的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鋪墊。
5、引導學生討論例題的結果,并分析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結合生產生活實例提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通過結合具體生活事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和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又可從中學會分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5、為了突出、鞏固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也為了規(guī)范解題的計算格式,接下來對課本109頁例題進行講解。
6、探究實驗“斜面的機械效率”,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和實際分析能力。
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利用哪塊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機械效率是否最高?
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設計—實驗—歸納—交流”的探究過程。
這是本節(jié)課的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實驗開始前通過設疑——猜想,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實驗過程以教師引導、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形式展開,讓學生經歷“提問—猜想—實驗—歸納—交流”的學習過程,不僅完成了實驗目的,又對機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應和強化了前面重難點的學習。
(三)課堂交流與練習(4分鐘)
1、討論:用水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撈桶的時候,撈上的桶里帶了一些水,這種情況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額外功?
2、計算:用一動滑輪將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過討論和計算,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2分鐘)
1、11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
2、利用網絡了解和收集生產中的各種機械的效率,以及通過什么途徑來提高機械效率?
第一題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第二題則強調知識的延伸。既有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機械效率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1.有用功:為達到目的必須要做的功
2.額外功:我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W總=W有用+W額外
二、機械效率
1.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2.η=W有用/W總(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