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集錦12篇)。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每個老師都要認真寫教案課件。要知道優(yōu)秀教案課件,會讓學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識要點。優(yōu)質的教案課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呢?在此,你不妨閱讀一下地理教案(集錦12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地理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了解新疆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2.使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設施的分布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3.使了解影響新疆農業(yè)發(fā)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運用地圖和資料提取、加工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初步培訓繪制簡圖反映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養(yǎng)認識趨于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標
通過西部大開發(fā)等知識的講述,對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2.能開發(fā)與環(huán)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1.自然環(huán)境特征對城市、人口和交通設施分布的影響
2.能開發(fā)過程應如何不破壞環(huán)境。
三、教學方法及教具準備
(一)教學方法
地圖教學法、分析討論法、講述法。
(二)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相關地圖等。
四、時安排
二時
五、教學過程
(一)第一時
[導入新]
出示維吾爾族姑娘穿著民族服飾的圖片。請大家辨認一下,這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這個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哪個省級行政區(qū)?
齊答;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為什么這么甜呢?今天我們就學習、認識這個中國面積,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區(qū)。
板書:西部開發(fā)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講授新]
講述: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自然條和經濟基礎差別很大,造成在過去的發(fā)展過程中,東部與中西部在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經濟發(fā)展速度兩方面差距很大。同時由于東部人口稠密、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對資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對地廣人稀,資豐富。國家為了使西部的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同時緩解東部地區(qū)人口與資矛盾突出的狀況;為了促進東部和中西部協調發(fā)展而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
承轉:新疆地處祖國的西部邊陲,無疑成為西部大開發(fā)的橋頭堡,首先讓我們認識新疆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板書:一、新疆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活動:請大家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qū)圖,P40和圖6.31,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新疆在中國的位置特點,找出與新疆相鄰的國家有哪幾個。
2.找出橫亙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脈,說出它們的走向。
3.找出新疆的兩大盆地及其分界地。
4.將上述地和盆地在P41頁新疆輪廓圖中畫出(用鉛筆)。
讀圖畫圖,教師巡回指導畫圖方法。
講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簡稱新,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從東北向西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八個國家相鄰,是我國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區(qū)。
新疆的面積160多萬平方千米,是我國面積的省級行政區(qū)。
新疆現有人口1925萬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屬我國地廣人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qū),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10多個民族。
新疆的地形特點可以用“三夾兩盆”概括。
新疆北部是西北——東南向的阿爾泰,新疆的外流河——額爾齊斯河發(fā)于此,中部是東西向的天。南部為包括多條脈組成的東西向地昆侖。天把新疆分為南疆和北疆兩大部分,南為塔里木盆地,面積53萬km2,為世界內陸盆地。盆地中有面積達32.4萬km2的“死亡之?!薄死敻缮衬吘売形覈铋L的內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為準噶爾盆地,盆地中有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為我國第二大沙漠。
新疆的“疆”字高度濃縮了新疆的地形特點和國防重要性。(在黑板上邊寫邊解釋每一部分的含義。)右上第一橫代表新疆北部的阿爾泰,中間一橫代表天,最下邊一橫代表昆侖,三橫之間的兩個“田”分別代表兩大盆地。左邊擺放了一張“弓”,弓是中國古代的冷兵器,而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且遠離統治中心,位于邊防要塞,因此需要設防保護,保護國土不被侵占,因此在“弓”內加了一個土字。
承轉:剛才我們講到新疆兩大盆地內都有面積廣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廣布,與新疆的氣候密不可分。
活動:請大家在中國政區(qū)圖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東部距太平洋的直線距離。
量算。
提問量算結果,回答。(略)
講述:新疆東距太平洋達2500 km之遙,南距印度洋1600 km,距海遙遠,加之重重嶺,高原的屏障作用,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很難到達新疆,所以導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熱,日照長,溫差大,降水少,蒸發(fā)強。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在150mm以下。
承轉:我們知道,水是地球上一切的生命之,人類尤其離不開水,人類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水,因此,水會影響、制約人類的一些活動。
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34,回答以下問題:說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設施分布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原因。
提問,回答。(略)
歸納講述:由于新疆地處亞歐大陸內部(據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測定,亞洲大陸的“心臟”——中心位于新疆烏魯木齊郊區(qū)的烏魯木齊縣永豐鄉(xiāng)包家槽子村),距海遙遠導致干旱少雨,因此水主要自高冰雪冰川融水。在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潤下,在盆地的邊緣麓地帶出現了許多綠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這些綠洲中。冰川冰雪融水還孕育了一些內流河。在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運輸是加強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促進工農業(yè)生產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設施的分布與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邊緣分布,將人口、城市和經濟活動集中的綠洲聯系起,既靠近水,也帶動了城市和經濟的發(fā)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綠洲之間相距遙遠,這勢必導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暢,通達度較差,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極大地影響、制約新疆的經濟發(fā)展。面對這種境況,應從實際出發(fā),加大新疆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擴大新疆的對外交流,加快經濟發(fā)展速度。
承轉:在加快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還應注意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環(huán)境特征,生態(tài)環(huán)境很脆弱,是我國荒漠化較嚴重地區(qū)。
活動:請大家讀圖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區(qū)域發(fā)生?人們在這些地區(qū)生產和生活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自由發(fā)言,互相補充。
歸納講述:簡單地講,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區(qū)的土地逐漸退化,直至變成荒漠的過程。的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城就是因為土地的不斷荒漠化而在版圖上消失的。
在新疆,綠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區(qū)。而綠洲的外圍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為過度放牧、過度樵采等人類行為破壞了植被;過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資,就很容易導致脆弱的綠洲邊緣的土地荒漠化。為了不讓樓蘭古城的悲劇重演,我們應從生產和生活的多方面著手,如培養(yǎng)優(yōu)種牲畜,合理放牧、輪牧,采用先進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節(jié)約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綠洲常綠、草地常青。
[堂小結]
本節(jié)我們著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特征,以及在獨特環(huán)境特征影響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設施的分布特點。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點導致新疆的氣候以干旱為突出特點,進而使新疆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荒漠為主的自然景觀,這說明自然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同時人類是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環(huán)境特征也會影響到人類的活動,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導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充足的綠洲和內流河沿岸,同時人類的某些過激行為也會破壞生態(tài),導致環(huán)境惡化。人類與環(huán)境應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
(二)第二時
[導入新]
上節(jié)我們了解了新疆的自然環(huán)境。干旱是新疆自然環(huán)境的突出特征。干旱缺水直接影響到新疆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業(yè)生產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一種生產活動,以種植農作物為基本勞動,而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充足的水。在新疆干旱缺水的條下,農業(yè)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們學習本節(jié)第二部分,新疆的農業(yè)及能開發(fā)。
[講授新]
講述:通過上節(ji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新疆干旱缺水,年平均降水僅120—150 mm,個別地區(qū)甚至不足50mm,這就意味著靠天然降水根本不能滿足農業(yè)生產的需求。因此,新疆的農業(yè)主要分布在有高冰雪融水滋潤的綠洲,發(fā)展了特色鮮明的灌溉農業(yè)。
活動:請大家閱讀P42及圖6.35、6.36、6.37分析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新疆的特色農產品有哪些?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2.“坎兒井”是一項什么工程?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3.在新疆及中國西北內陸的其他省區(qū)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隨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fā)展,人口與水資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認為應怎樣合理開發(fā)水資?
讀書、分析、討論。
提問,回答。(略)
歸納講述:新疆的特色農產品主要有棉花、甜菜、多種水果。
新疆的瓜果特別甜,色彩也特鮮艷,這是因為新疆夏季熱量充足,由于空氣中云量少,降水少,白天光照強烈,利于瓜果著色,同時白天光合作用強,可以積累大量糖分。而夜晚降溫很快,氣溫低,農作物的呼吸作用弱,也減少了對白天積累糖分的消耗,因此,由于晝夜溫差大,新疆的瓜果特別甜。同理,由于光熱資充足,降水稀少而有比較穩(wěn)定的灌溉水,新疆成為我國重要的長絨棉產區(qū)。
穩(wěn)定的灌溉水得益于新疆一種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看圖講述)坎兒井中的水自麓地下水富集地帶。在麓地帶,由于有高冰雪融水的下滲,形成地下水富集地帶,睿智的新疆人民從麓開始,順著傾斜的地勢先開鑿豎井,然后利用豎進不斷疏通開鑿了地下暗渠,將汩汩清泉引向盆地的邊緣,維持著綠洲的生存。由于水渠在地表以下,因此有效避免了因氣候干旱而引起的大量蒸發(fā),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水資,使新疆人民得以在這廣袤的沙漠邊緣繁衍生息。
但目前新疆乃至整個西北地區(qū)都因為缺水而陷入了生存和發(fā)展的困境。面對現實,我們應從生產和生活兩方面人手,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緩解人——水矛盾。
1.提高現有水資利用率。如采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發(fā)展節(jié)水型農業(yè)。
2.減少水污染以及污水的治理再利用。
3.節(jié)約每一滴水。如日常生活中洗衣水可沖座便器,洗拖布;淘米水可以澆花等等。
承轉: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yè)的基礎地位始終不可動搖。在西部大開發(fā)過程中,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如何發(fā)揮本地區(qū)的優(yōu)勢,發(fā)展具有競爭實力的特色農業(yè)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38及P44:材料,分析,思考,完成以下問題:
1.吐魯番的農民為什么要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種類?調整方向是什么?
2.當地推行了什么樣的農業(yè)先進技術?這些技術有什么針對性?
3.就維族老大爺的煩惱,說說你的想法。
讀書、讀圖,思考、分析、輕聲討論。
提問,回答。略。
師生共同歸納:吐魯番地區(qū)的農民為了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了提高收入,改善提高生活水平,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將糧食面積大為縮減,增加了葡萄、孜然等有市場的特色作物。
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熱、水、土等資,當地還推行了間作套種、立體農業(yè)、節(jié)水農業(yè)等先進技術。當然,這些技術的推廣,主要是針對當地水資短缺而
推行的。
針對維族老大爺的煩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他。
首先,通過大力宣傳,如各種新聞媒體的廣告,游客品嘗等形式讓葡萄走出新疆,走向全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其次,通過各種手段,如上網查詢等,進行市場調查和預測,以便及時調整種植面積,更新品種,減少風險。
減少風險,增加收入的另一個辦法是開發(fā)葡萄的相關產業(yè),如葡萄酒、飲料等產品。這樣做既可以將葡萄就地加工,減少因長途販運而帶的損失,也減少了運輸壓力。當然,要讓新疆的特色水果走出去,還要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縮短產品與市場的距離,同時不斷研發(fā)新的保鮮、冷藏技術,解決水果運輸過程中的腐爛變質問題。為了擴大競爭力,還應將個體農民的果園聯合起,采用股份制等經營形式,形成產、銷以及產品的加工、服務等一條龍的大農場,提高規(guī)模效益。只有對內增強相互信賴,相互協作,對外才有更強的競爭力。
承轉:新疆的經濟優(yōu)勢除發(fā)展特色農業(yè)以外,更主要是發(fā)揮能優(yōu)勢。
講述:據探測,新疆的石油、天然氣儲量約占全國的1/3。而中國東部由于經濟發(fā)展速度快,水平高,對能的需求量大,東部又缺乏能,造成經濟發(fā)展與能供應的矛盾。東部地區(qū)80%以上的能從外地調進,同時東部地區(qū)由于大量燃煤而使環(huán)境污染日趨嚴重。為了緩解東部能短缺的現狀,穩(wěn)定東部的經濟發(fā)展,同時帶動中西部經濟發(fā)展,縮小東西差距,國家制定的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中一項重要的工程就是西氣東輸。
活動:請大家讀圖6.39、6.40回答以下問題。
1.新疆為什么成為中國重要的油氣工業(yè)基地?
2.找出西氣東輸的起點和經過的省級行政區(qū)。
3.西氣東輸工程跨越了哪幾個大的地形區(qū)和哪幾條大河?
4.西氣東輸的實施,將為東、西部地區(qū)帶什么好處?
5.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中是如何體現“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雙贏”的基本準則的?
讀圖、分析、討論、教師指導。
提問、回答。略。
歸納小結:1.新疆的兩大盆地油氣資十分豐富,潛力巨大。預測儲量占全國1/3以上,僅塔里木盆地中的天然氣就占全國陸上天然氣的22%。有克拉瑪依、輪臺、庫車等大型油氣田。因此,新疆成為中國的重要油氣工業(yè)基地,成為西部開發(fā)的重要陣地。
2.西氣東輸工程西起塔里木天然氣田輪南,途經新、甘、寧、陜、晉、豫、皖、蘇、滬9個省市,目標地是長江三角洲。
3.西氣東輸工程自西向東跨越了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個大的地形區(qū)及黃河、淮河、長江、京杭大運河等水系。
4.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使我國中西部的能、原材料優(yōu)勢得以充分發(fā)揮,迅速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帶動當地相關行業(yè),如建筑、鋼鐵等工業(yè)的發(fā)展,為當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大大促進西部經濟的發(fā)展,縮小了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同時,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緩解了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能短缺的問題,從塔里木盆地到上海的天然氣價格比進口天然氣要便宜,這也降低了東部地區(qū)的生產成本;天然氣是潔凈能,改善了東部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狀況。
5.西氣東輸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因此在工程實施之初就建立了“健康、安全、環(huán)保的管理體系”。在設計和施工上處處強調對環(huán)保的要求。如嚴格規(guī)定28 m寬的施工區(qū)域,對管道埋人地下的回填土要求必須是草類能夠生長,為保護羅布泊地區(qū)80多只野駱駝,專門追加了近1.5億元投資,增加管線長度15 km等等。這些措施充分體現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公平性、持續(xù)性和共同性原則,相信這樣的工程必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雙贏”。
[堂小結]
本節(jié)我們主要學習了新疆的農業(yè)特色,了解了西氣東輸的線路所經地區(qū),西氣東輸工程實施的重大意義。新疆作為西部大開發(fā)的重要陣地,一定會隨著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而不斷發(fā)展,新疆的明天會更美好,西部的未會更燦爛。
地理教案(篇2)
一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
1、 國土遼闊
2、 地形特點---平坦
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3、 氣候
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屬寒帶氣候
氣溫:西高東低,南多北少
降水:東多西少,南多北少
寒極:雅庫茲克
二、俄羅斯發(fā)達的工業(yè)
1、 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鐵礦分布廣泛)
2、 工業(yè)分布特點---分布在內陸原料產地附近
重工業(yè)為主,輕工業(yè)發(fā)展較慢(類型不平衡)
主要工業(yè)區(qū)集中在歐洲部分(四大工業(yè)區(qū))(空間不平衡)
三、發(fā)達的交通
1、多樣的交通方式
客運:鐵路、公路
貨運:鐵路、管道(石油、天然氣)
2、鐵路網
歐洲部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稠密亞洲部分:單一(亞歐大陸橋)
四、城市與文化
1、 莫斯科
2、 圣彼得堡
3、 港口
摩爾曼斯克(不凍港)、海參威
地理教案(篇3)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huán)境和災害監(jiān)測中的應用。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教材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應用已成為趨勢,也給地理學科發(fā)展帶來了一次好的機遇,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點,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該節(jié)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
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在區(qū)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qū)域發(fā)展的研究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及其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
【板書】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廣泛應用于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huán)境監(jiān)測、自然災害防御監(jiān)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獲取管理分析應用RSGPSGIS區(qū)域地理
自然災害防御檢測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
【板書】
二、遙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wèi)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關鍵裝置——傳感器
⑴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和功能
4、特點(優(yōu)點):
①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jié)省人力、財力。
(講解)在區(qū)域地理研究中,遙感已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經常是從點、線實地觀測入手,逐漸過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運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qū)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jié)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地理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海洋資源的類型并了解各種類型資源的種類及空間分布;
2.使學生了解人類對海底礦產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和海洋能源的開發(fā)利用狀況及利用潛力;使學生了解海洋能源的特點,知道海洋油氣開發(fā)的進程,理解漁場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
3.使學生樹立現代海洋觀念,激發(fā)學生熱愛海洋、開發(fā)海洋、建設海洋的雄心壯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合作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海洋漁場分布
難點:海洋油氣開發(fā)的生產過程
【教具設計】:
【講授過程】:
【引入新課】:
1.洋流是如何形成的?
2.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
21世紀被稱為是海洋世紀,為什么呢?
【講授新課】:
1.海洋資源類型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76,了解
人類主要利用的是海洋的哪類資源?
海洋資源與陸地資源相比,優(yōu)勢何在?
思考并明確海底礦產資源、海洋能源和常規(guī)能源的關系。
(2)小結:種類多、蘊藏量大、海洋資源的優(yōu)勢是什么(用具體事例說明)
2.海洋漁業(yè)生產
指導學生讀圖3.15,了解漁業(yè)資源的分布,思考:
(1)什么是大陸架?
(2)為什么大陸架海洋漁業(yè)資源十分豐富?
指導學生讀圖3.16,了解世界主要漁場,思考:
(1)了解世界主要漁場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是什么寒流和暖流交匯?
(2)為什么世界主要漁場分布在寒流和暖流交匯的地方?
(3)主要漁業(yè)區(qū)集中在哪個溫度帶?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7最后一段,思考:
(1)為什么世界主要漁業(yè)國都分布在溫帶地區(qū)?
(2)比較中國和日本漁業(yè)的不同特點。
讀圖3.17,知道繁忙的漁場。
3.海洋油氣開發(fā)
(1)為什么要開發(fā)海洋油氣資源?海洋油氣資源和陸地油氣資源相比較,有什么樣的開發(fā)難度?
(2)讀圖3.18,認識海上鉆井平臺,知道海上鉆井平臺是實施海底油氣勘探和開采的基地。
(3)海上油氣資源一般離煉油廠較遠,那么怎么運到煉油廠呢?
(4)為什么說海洋油氣生產是一項三高(高投資、高風險、高技術難度)工程?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又是神秘而富有挑戰(zhàn)性的,我們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開發(fā)海洋、保護海洋。
地理教案(篇5)
農業(yè)生產與地理環(huán)境(第1次會議)
●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明確農業(yè)的概念和特點;了解影響農業(yè)區(qū)位的因素及其發(fā)展變化;了解農業(yè)區(qū)
論;通過實例說明了農業(yè)生產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因素,并分析過去和現代影響因素的發(fā)展變化,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分析當地農業(yè)區(qū)位因素及其變化,了解農業(yè)生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大自然的熱情,形成保護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
● 學習重點、難點
農業(yè)區(qū)位及其發(fā)展因素、農業(yè)區(qū)域類型、農業(yè)區(qū)位理論和農業(yè)生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 教學方法構思
依據本課三維目標及學習重、難點和學習情況,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積極創(chuàng)設學習有關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問題情景,以學生自主觀察,探索等新鮮有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興趣,通過自主學習,合作**等方式,師生互動共同實現三維目標。
●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農業(yè)生產的數據和圖表。
2.學生:
課前學習:預習課本知識,記錄學習中遇到的難題。
課前收集資料:學生分組調查當地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情況,進行實地調查、走訪、查閱相關資料并登錄**。每個調查小組只調查某一區(qū)域;調查的主要內容有:
①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分布。
②影響農業(yè)分布的主導因素。
③農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④ 農耕-種植-生長-收獲的生產過程。
⑤農業(yè)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在農業(yè)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整理,寫出了某地區(qū)農業(yè)生產調查報告。
●教學過程設計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方案一: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前言中的問題。為什么中國龍井茶在日本種植不好?以問題的方式導入,從而導出農業(yè)區(qū)位及區(qū)位條件。
方案二:以學生調查組為單位,分別介紹每次調查的結果,導入新課程。
釋疑解惑,導學點撥
★影響農業(yè)的區(qū)位因素
1.了解農業(yè)的定義及特點。
定義:農業(yè)是人類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活動。
特點:1)地域性;2)季節(jié)性和周期性。
2.[師生互動](**)下列各地所從事的農業(yè)生產活動與哪些因素有關。(主導)
(1)華南的雙季稻種植。(熱量)
(2)上海郊區(qū)的乳畜業(yè)。(市場)
(3) 雜交稻產量大幅度提高。(良種)
(4) 美國的一個大農場只需要少量的農場工人。(機械)
(5)產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現在歐洲人的餐桌上。(交通)
(6) 江南丘陵區(qū)茶樹與黑龍江省大豆生產。(土壤)
3.[生生互動]不同的歷史階段影響農業(yè)的區(qū)位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分成兩組,一組代表古代農民,一組代表現代農民。(結合圖3-1-2,引導學生逐項分析,必要時教師應補充一些背景知識。
歸納總結:
通過以上學習,了解了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是影響農業(yè)區(qū)位的主導因素,但人們對食物的偏好、宗教的禁忌政治影響和關稅的限制、農業(yè)土地政策等人文因素對農業(yè)分布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南方人愛吃大米,北方人愛吃面食。
4.打開知識窗《農業(yè)區(qū)位論》
引導學生讀課本
(1)說出農業(yè)區(qū)位論的含義。
(2) 闡述了農業(yè)區(qū)位理論的理論內容。
(1) 假設一個大平原只有一個城市,即唯一的市場,并與周圍的農業(yè)區(qū)形成一個孤立的區(qū)域。該地區(qū)自然、技術、交通條件等都相同,則離城市越遠,農產品越高;離城市越近,地價或租金越高,農民應選擇凈收入最高的農產品。因此,農業(yè)布局圍繞城市形成三個同心圓。
②同現代農業(yè)區(qū)位的差別:現代農業(yè)區(qū)位論除了考慮市場距離以外還考慮自然、社會、政策等因素對農業(yè)布局的影響,并注意農業(yè)區(qū)域優(yōu)化組合,為農業(yè)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5.學生活動:
閱讀教材的活動內容,讓學生了解壽光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區(qū)位優(yōu)勢?
(1) 自然條件:①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適中。②地下水源豐富。
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2) 社會經濟方面:1)水陸交通便利。②國內外市場廣闊。③當地**政策的支持。
④種植蔬菜的歷史悠久。
(3) 農業(yè)技術條件:上世紀80年代,壽光市解決了冬暖溫室夏菜生產技術難題,促進了蔬菜生產的發(fā)展。)
★過渡農業(yè)生產為人類改變食物**和結構的同時,對地理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日益突出,強烈地改變著地理環(huán)境。
★農業(yè)生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6農業(yè)生產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農業(yè)生產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結論:(1)合理利用農用地資源是可持續(xù)利用的。
(2) 不合理利用和違反自然規(guī)律會導致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
7討論和總結農業(yè)生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列舉農業(yè)生產對地理環(huán)境造成了哪些影響,師生共同歸納,參考課本3—1—15和3—1—16圖。
結論:①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改變了植被、地表環(huán)境、地表輻射特征和自然碳循環(huán)。② 不合理的農業(yè)生產將給地理環(huán)境帶來不利影響。
③ 農業(yè)生產技術的提高,在大大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了負面影響。
8思考問題:結合當地農業(yè)生產的實際情況,舉例說明農業(yè)生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知識梳理,構建體系
農業(yè)生產與地理環(huán)境(第2次會議)JAb88.COM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界定農業(yè)區(qū)域類型的概念;了解世界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分布;了解熱帶移民農業(yè)、水稻種植和混合農業(yè)的概念、分布區(qū)域、形成條件和生產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的:結合實例分析熱帶移民農業(yè)、水稻種植業(yè)和混合農業(yè)的形成、分布和生產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判斷區(qū)域農業(yè)類型,分析其形成條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分析世界上主要的農業(yè)地域類型,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了解人類農業(yè)生產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
●學習重點、難點
三種農業(yè)的地域類型
●教學方法構想
依據本課三維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現代教育學思想為指導,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農業(yè)地域類型的情景,以學生自主**、查看區(qū)域地圖等活動,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合理想象等方式師生互動,共同實現三維目標。
●課前準備
1教師:搜集和準備一些熱帶農業(yè)景觀、亞洲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的資料。
2.學生:
課前預習:預習課本知識,記錄預習中遇到的難題。
◆課前搜集資料:調查了解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情況(包括種植的作物、水產養(yǎng)殖、家禽、家畜的生產規(guī)模,農業(yè)的投入產出是否為商品農業(yè)及農業(yè)生產的方式等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方案1:利用課本原語導入,“世界各地由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很大,農業(yè)生產方式和類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農業(yè)地域類型。
方案二:讓學生介紹自己的調查報告,介紹區(qū)域農業(yè)類型。
◆釋疑解惑、導學點撥:
★農業(yè)的地域類型
1引導學生閱讀和說出農業(yè)地域類型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圖3—1—5,“世界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分布”,使學生了解世界農業(yè)地域類型很多,知道有哪些,分布的大體范圍在**。
(12熱帶移民農業(yè)、水稻種植等)
★熱帶遷移農業(yè)
1.引導學生讀圖3—1—6“巴西北部雅諾馬馬人的農耕方式”,分析熱帶遷移農業(y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的原因。了解熱帶移民農業(yè)對當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歸納:★水稻種植業(yè)
2.引導學生讀圖3—1—8“世界水稻種植業(yè)的分布”,找出世界水稻種植業(yè)主要分布區(qū)。(東亞、東南亞和南亞)
3.結合水稻的特點和世界水稻種植主要分布地區(qū)的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引導學生討論并歸納出亞洲水稻種植業(yè)的區(qū)位條件:
4.說明亞洲水稻種植業(yè)的特點:
5打開知識之窗,了解菲律賓的水稻梯田,加深對亞洲水稻種植業(yè)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混合農業(yè)
1閱讀教科書,了解混合農業(yè)的概念、分布、特點以及世界上主要的混合農業(yè)區(qū)。
歸納:混合農業(yè)是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結合,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例:
美國的玉米帶是玉米種植和畜牧業(yè)的結合;珠江三角洲的基礎池塘生產結合了澳大利亞的甘蔗、果樹和家蠶生產、小麥種植和羊群放牧。
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的主要優(yōu)勢和模式
讓學生閱讀教材,結合圖3-1-13和3-1-1,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的主要優(yōu)勢和模式。
其優(yōu)點是:(1)小麥、牧草、休閑交替種植,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形成良性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
(2)種植業(yè)和放牧業(yè)兩種生產方式,在時間上可做到忙、閑錯開, 這樣便于合理、有效的安排農業(yè)生產活動。
(3) 農民可以根據**的農產品政策和市場需求來決定種植和放牧的規(guī)模,經濟收入相對穩(wěn)定。
模式圖:
3.打開知識窗:
讓學生閱讀知識窗,了解生態(tài)農業(yè)的特點,應讓學生明確生態(tài)農業(yè)既有的經濟效益,又有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農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4.學生活動:
地理教案(篇6)
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qū)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yōu)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qū)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qū)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并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qū)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yōu)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yōu)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
地理教案(篇7)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fā)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么形狀?緯線又是什么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qū)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展示地圖)五帶分布圖(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xù)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qū)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說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fā)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么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么?(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qū)域的國家各一個。(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fā)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jié)學習的主要內容。
地理教案(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
過程與方法
1、在地上圖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關于這點,我想強調一下,以前的教材雖也提到我國是個海陸兼?zhèn)涞膰?,領海和內海等,但并沒有明確提到“海洋大國”這個概念。原來一提到我國國土時,往往學生想到的就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現在從增強全民海洋意識出發(fā),補充或者說強調了海洋國土是我國國土的重要構成,這也是我們應該向學生特別強調的
2、要求學生能在我國政區(qū)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qū),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我國位置優(yōu)越、疆域遼闊的學習,加深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其優(yōu)越性,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空間分布。難點(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后活動。
教學準備
地球儀、中國疆域示意圖、中國政區(qū)拼圖
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共分3課時?!拔恢脙?yōu)越”、“國土遼闊”和“34個省級行政區(qū)”各用1課時。34個省級行政區(qū)可另加1節(jié)課練習。
教學過程
導入語:同學們,每周一我們學校都要進行升旗儀式,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同學們心中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那么,你們?yōu)槭裁磿械阶院滥?
活動一:學生暢所欲言。(通過活動一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學生:地大物博、美麗富饒、人口眾多、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最北端最南端到了哪里
教師歸納:其實,愛祖國是不需要理由的,無論她博大或狹小、貧窮或富裕,我們都一樣愛他。因為我出生和成長在這里,因為我的血管里流淌著中國人的血,因為這里有我的親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但我們偉大的祖國所擁有的燦爛的文化、遼闊的疆域、壯麗的河山、悠久的歷史、勤勞智慧的人民,使得我們更加為他感到自豪。愛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的建設她。從今天始,我們就要來學習中國地理了。
通過這樣的一段導入語,把學生的情緒帶入高潮,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讓學生積極、主動、高昂的進入中國地理的學習。
1.位置優(yōu)越
(謎語激趣)請同學們猜謎語,謎語是:“藍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由于初一已經學過如何去描述一個地區(qū)的位置,因此先請學生回顧,應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一國的地理位置?再分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三方面結合地圖或地球儀引導學生分析我國所處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可利用課本圖1.1 中國在地球上位置示意,讓學生分別說出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分界線,在圖上辨認我國的半球位置。但對這幅圖的理解,對有的同學來說可能有一定難度。因為在這幅表示立體地球的平面圖中,赤道的位置和東西半球的比例似乎太不成比例了。有學生就說,我還以為赤道是北極圈呢!所以我用的是地球儀,請學生上來在地球儀上畫出赤道的位置和東西半球界線的大致位置,再說出中國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就不難了。
至于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請學生自己對照課本圖1.1或地圖冊中的中國疆域圖歸納出就可以。平時要求學生做到“左圖右書”,哪怕學校沒有掛圖都關系不大。
位置問題講完,以一句“那我國所處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引出第3頁活動題。
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老課本中有直接的文字敘述,現在放在活動題中。這里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如將學生分作兩大組,每組討論一小題。采用前后桌同學一起討論的形式,推薦代表發(fā)言。通過與幾國對比,在討論中得出結論。歸納如下:
活動第1題──緯度位置及其優(yōu)越性:我國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南北緯度的氣候差異為我國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果覺得比較抽象,也可舉一些例子,如我國北方和南方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北方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甜菜,而南方適宜種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蘋果、梨,南方盛產柑橘、香蕉、菠蘿等。
活動第2題──海陸位置及其優(yōu)越性:①東臨太平洋,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豐沛,有利于農業(yè)生產;②沿海地區(qū)也便于發(fā)展海洋事業(yè),同海外各國交往;③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如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現在的“亞歐鐵路大陸橋”都經過我國西部與中亞相通。
活動第3題的表格中最后一項“其他”,我想可以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綜合考慮,那就是造就了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如海濱風光、內陸沙漠、北國冰雪、海南熱帶風光等等。
2.國土遼闊
包括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
陸地國土中要求掌握一是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二是四至點,三是陸上疆界,四是陸上鄰國。
四至點的教學,采用結合圖1.4再歸納成歌訣的形式讓學生速記:“頭上頂著黑龍江,腳踏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說明:曾母暗沙只是一個暗礁)很形象,學生立刻就可記住。然后結合第5頁活動題2讓學生動手量算東西端距離和南北端距離,和活動題3,說說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部的季節(jié)差異,并解釋原因。(說明我國國土南北和東西跨度比較大,或者說緯度和經度跨度大。)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因為初一新教材有關時區(qū)的知識已刪去了,所以只要跟學生解釋說東邊時刻比西邊時刻早就行了。通過這兩個活動題,加深對我國國土遼闊的印象。
陸上疆界還有后面的海上疆界,請學生在圖1.4中國疆域示意圖中用筆描出來。用紅筆沿逆時針方向描出陸上國界線,用藍筆由北向南描出大陸海岸線,而且將它們的長度與赤道相比,再進一步加深對我國之“大”的印象。
鄰國的教學,先讓學生沿逆時針找出陸上鄰國和自北向南找出海上鄰國,老師再介紹一個口訣記憶:“十四鄰國陸上環(huán),俄國蒙古和朝鮮;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緬老南。隔海六國要記全,印尼馬文菲日韓?!比缓笞寣W生比賽記憶口訣,看誰記得又快又準確。增強學生的興趣,便于學生掌握知識。
海洋國土中要求掌握東臨四海一洋,領海和內水面積,管轄的海域面積,主要的島嶼和群島,大陸海岸線,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內海、領海寬度12海里課本上沒提及,但還是向學生介紹一下為好,說明渤海和瓊州海峽屬于我國的內海。領土、領海、內水和管轄的海域面積等這些概念我認為也應向學生稍作介紹。領海、內水是完全享有主權的,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后者則享有管轄權。我國可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相當于陸地國土面積的1/3,說明我國是個海洋大國。它們是我國寶貴的可供開發(fā)的后備資源。要樹立寸土必爭的領土觀念,寸海不讓的海洋觀念。
事例材料:2001年4月1日8時36分,美國軍用偵察機向三亞外海抵近偵察,我軍某部派兩架飛機對美機進行跟蹤監(jiān)視,9時07分,中方飛機在離我鄰海104海里處正常飛行,美機突然大動作轉向,撞我一部飛機尾部,致使我機失控墜海,飛行員王偉英勇犧牲。美機肇事后,未經中方許可,闖入中國領空并降落中方機場。請同學們思考:美機的行為是否侵犯了我國的主權?為什么?王偉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隨后閱讀閱讀材料“美麗富饒的祖國海洋”。
最后活動題4讓學生討論我國領土面積大的好處。也可讓學生補充一些不利的地方,培養(yǎng)學生要辯證地看問題。如邊界很長,建設上就會有許多困難;領土很大,但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qū)也不少,不利于全國統一、繁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山脈的概念,掌握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及其分布。
2.通過上述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了解和分析山脈特征的能力。
3.通過介紹我國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動人事跡,激勵學生向登山運動員學習,樹立愛我中華,熱愛科學,勇攀科學高峰的思想。
教學重點
我國山脈的分布。
教學方法講授法與練習法相結合。
教具“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qū)空白圖投影片、“中國政區(qū)空白圖”(每位同學一張)
課時1課時。
教學提綱
一、山脈的概念
1.山脈的概念
2.山脈的走向
二、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
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賀蘭山、橫斷山。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阿爾泰山、祁連山。
5.喜馬拉雅山脈和珠穆朗瑪峰
三、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qū)面積占全國的2/3。眾多的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線,所以學習我國山脈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什么叫山脈呢?我國山脈又有哪些特點呢?現在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
2.了解我國主要的溫度帶以及劃分的標準。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形成原因。
2.培養(yǎng)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huán)境相互協調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重點
我國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教學難點
1.有關氣候圖的分析判讀。
2.溫度帶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觀察對比等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錄像帶以及有關圖片。
2.繪制有關復合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經常收聽天氣預報,聯系七年級所學地理知識,可以知道天氣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眾多的天氣要素中,氣溫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的氣溫分布以及因它而劃分的溫度帶。
(板書)第二節(jié) 氣候
(觀看圖片)從圖片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冬季不僅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同時也有鮮花盛開、綠草茵茵的南國景致。
可見,同是冬季、同是春節(jié)期間,我國南北的氣溫和景觀差別很大。
一、南北氣溫的差異
1.冬季南北溫差很大
[講授新課]
(提問)那么在“我國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分布圖”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樣的結論呢?
看《中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圖2.13)
(讀圖觀察)下面同學們仔細閱讀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國冬季的《中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怎樣讀懂這幅圖呢?
①搞清圖例和氣溫數值,仔細觀察氣溫遞變有什么規(guī)律?(學生答后,教師小結:我國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是由南向北遞減,即越往北去,氣溫越低)
②海南與黑龍江的漠河氣溫大約相差多少度?
③秦嶺-淮河一線一月平均氣溫大約多少度?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特點是: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板書
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氣候》
本節(jié)課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引入氣候,再從氣候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氣溫和降水),進入到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我國氣溫、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與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氣溫與降水的綜合特征總結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一、復雜多樣;二、季風氣候顯著。三、多特殊天氣;四、多旱澇災害。
教學反思: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這節(jié)課上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讀圖,識圖。善于對地圖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課堂效果看,我感覺導入順暢自然,重點難點突出,語言表達流暢,整節(jié)課結構緊密,知識傳授嚴謹,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與引導上做了適當的設計,從而調動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學生學習氣氛好。這節(jié)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一些活動課題學生參與的不夠充分,活動氣氛需要加強學生發(fā)表意見時,學生的個體作用發(fā)揮的不夠好,不能照顧到更多的學生,有些問題應該放手讓學生研究,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加強對學生的培養(yǎng)。
今后的努力方向:學生讀圖、識圖、分析與運用地圖的能力及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是比較弱,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指導學生讀圖培養(yǎng)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4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huán)境和災害監(jiān)測中的應用。
2、舉例說出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教材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的大眾化應用已成為趨勢,也給地理學科發(fā)展帶來了一次好的機遇,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點,因此應該高度重視該節(jié)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舉例說明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以及數字地球的含義。
2、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
比較法、圖示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在區(qū)域的研究中不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術在區(qū)域發(fā)展的研究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及其在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中的應用。
【板書】
一、地理信息技術
1.概念: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2.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3.應用——廣泛應用于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研究
資源調查、環(huán)境監(jiān)測、自然災害防御監(jiān)測、國土資源管理、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GPS汽車導航、空間信息網站、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系統等。獲取管理分析應用RSGPSGIS區(qū)域地理
自然災害防御檢測國土開發(fā)規(guī)劃
【板書】
二、遙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飛機、高空氣球)或航天器(如人造衛(wèi)星)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2.遙感的關鍵裝置——傳感器
⑴作用: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體的種類、性質、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輻射的電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遙感技術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和功能
4、特點(優(yōu)點):
①精度高、質量高、效率高,且節(jié)省人力、財力。
(講解)在區(qū)域地理研究中,遙感已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傳統的工作方法經常是從點、線實地觀測入手,逐漸過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運用遙感技術,則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qū)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jié)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yè)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5、了解亞洲的人口與經濟狀況。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yè)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fā)展邏輯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與合作意識、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亞洲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廣東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導:氣候是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生: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師: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6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jié)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
(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二、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
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7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jié)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山脈的概念,掌握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及其分布。
2.通過上述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了解和分析山脈特征的能力。
3.通過介紹我國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動人事跡,激勵學生向登山運動員學習,樹立愛我中華,熱愛科學,勇攀科學高峰的思想。
教學重點
我國山脈的分布。
教學方法講授法與練習法相結合。
教具“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qū)空白圖投影片、“中國政區(qū)空白圖”(每位同學一張)
課時1課時。
教學提綱
一、山脈的概念
1.山脈的概念
2.山脈的走向
二、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
1.東西走向的山脈
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
臺灣山脈。
3.南北走向的山脈
賀蘭山、橫斷山。
4.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阿爾泰山、祁連山。
5.喜馬拉雅山脈和珠穆朗瑪峰
三、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qū)面積占全國的2/3。眾多的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線,所以學習我國山脈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什么叫山脈呢?我國山脈又有哪些特點呢?現在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jié)主要山脈[板書]
一、山脈的概念[板書]
1.山脈:山地綿延很長、有一定走向,好像脈絡似的,叫做山脈。[板書]
[展示投影片]指導學生看“山脈走向示意圖”,說明山脈走向的種類。(見圖2)
圖2山脈走向示意圖
2.走向:山脈的延伸方向稱山脈的走向。我國山脈的走向大致有四種:南北走向、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
例如:賀蘭山脈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天山山脈是東西走向的山脈;大興安嶺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阿爾泰山脈是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提問]讀“我國山脈分布示意圖”說出我國山脈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山脈很多,從走向看,大致以東西走向的山脈和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為主,這兩類主要走向的山脈互相交織,大體構成了網格狀排列。
[教師講解]我們學習山脈,不僅要記住主要山脈的名稱,還要掌握它的走向和準確的分布位置。下面我們就介紹主要的山脈。
二、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板書]
1.東西走向的山脈[板書]
[讀圖]讀“我國山脈分布示意圖”說出東西走向的山脈的名稱。
[教師講解]教師在空白投影片上邊畫邊講,并且提示學生注意山脈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
天山—陰山[板書]
昆侖山—秦嶺[板書]
南嶺[板書]
[填圖練習]指導學生在“中國政區(qū)空白圖”上畫出上述三列山脈并注出山脈的名稱。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板書]
[讀圖]讀“我國山脈分布示意圖”,說出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名稱。
[教師講解]在空白投影片上邊畫邊講。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有以下三列: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書]
長白山—武夷山[板書]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9
教學要求
1.學會搜集并運用地圖與統計資料說明中國河湖的基本概況。
2.通過地圖、圖片及統計資料的分析,能夠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夠初步提出長江各河段開發(fā)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3.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結構分析
選編本節(jié)內容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以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fā)為例,運用相關資料探究河流治理與開發(fā)的方向和方案,以培養(yǎng)綜合應用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人地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學的河湖知識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概括歸納黃河與長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維能力。
(3)以圖像系統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關河湖的基礎知識,為遷移應用這些知識,形成能力和價值觀念打下扎實的基礎。
(4)從知識方面分析,既照顧了中國河湖概況的面,又突出了黃河治理和長江開發(fā)的點,做到了點面結合。
(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
基于上述的設計思路,本節(jié)呈現了下面的結構特點。第一,外部結構特點為縱向遞進關系──源流概況、影響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內部結構特點為橫向平行關系。
內容點析
1.眾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圍繞著河湖的基礎知識、我國不同類型河湖的特點,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而展開的。
第一,關于河湖的基礎知識,教材采取了以地圖疊加文字說明和主圖疊加附圖的形式,淡化了內外流域的界線,突出了內流河和外流河這一基本概念、內外流域面積的差異及我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外流區(qū)等內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國東部主要河流流量年變化統計曲線圖,可分析得出結論:
(1)東部地區(qū)河流的汛期多出現在夏季;
(2)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現結冰現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為零),枯水期時甚至出現斷流。并結合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楊林和羅布泊的景觀圖片,來說明西北內陸河流的基本特點──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豐,蒸發(fā)與滲漏嚴重,出現了許多季節(jié)性河道。
第三,本節(jié)活動式課文的設計力圖達到以下目的。
(1)鞏固內流區(qū)與外流區(qū)的圖像知識,通過中國政區(qū)圖的閱讀,為學習黃河的治理和長江的開發(fā)奠定了基礎。
(2)通過統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地形知識,了解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大江東去的趨勢。
(3)通過統計圖表的分析及學過的氣候知識,了解我國從北到南雨季的長短決定了河流汛期長短的規(guī)律。
(4)通過對圖2.29中黃河花園口站與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內變化的比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長短對灌溉、航運、發(fā)電量及洪澇災害的影響。第四,教材還穿插了京杭運河的閱讀材料,目的是介紹它溝通五大水系、航運價值以及服務于南水北調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維能力培養(yǎng),著重體現在對地圖及圖表信息的認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過程之中。
2.黃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圍繞著對黃河的整體評價、黃河各河段的環(huán)境問題及治理方案的研討而展開的。
第一,雖然本部分教材的重點是在黃河的環(huán)境問題與治理上,但從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教育功能考慮,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從正反兩個方面入手,介紹了黃河為中華民族發(fā)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及其帶來的災難,極具震撼力,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1)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及其開發(fā)──龍羊峽圖;
(2)黃河水資源的灌溉作用──寧夏平原圖;
(3)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的黃河起源地──黃河源頭圖;
(4)流域內所蘊藏的旅游資源──壺口瀑布圖。
上述內容的呈現又是建立在知識(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資源利用類型)、能力(獲取圖例信息)和價值觀念有機融合的基礎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個亮點是對黃河上、中、下游劃分的呈現方式。教材沒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圖上以設問的形式提出,為下面的教材展開留下了一個伏筆。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過分強化地理界線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這一基礎知識將在后面黃河中下游的環(huán)境問題及治理部分得到鞏固練習,這樣就使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由死記硬背的機械識記層面,上升到在應用過程中鞏固提高的應用能力層面。
第二,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及其產生的環(huán)境問題(包括對下游的影響),是本部分教材的重點內容。關于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1)讀圖2.23“黃河干流泥沙沿途變化”圖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與年平均輸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
(2)關于成因,教材簡明地介紹了中游干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地區(qū),流域面積較大;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本區(qū)植被破壞嚴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
(3)為了給師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教材沒有就地形、氣候及植被等影響因素進行詳盡地分析,目的是讓學生遷移已有知識與能力,自主展開學習過程。
有關下游產生的環(huán)境問題,教材通過敘述性課文與活動性課文結合,以及因果推理遞進的方式加以體現,并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平原區(qū)的地形對河道寬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響。
(2)受地形影響,泥沙在下游沉積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
(3)河床不斷升高,人們被迫筑堤束水。
(4)暴雨來臨,隨時隨地都有決口的危險。
(5)歷史上的黃河水患災害。
(6)由圖2.34中黃河下游狹窄的匯水面積、沒有支流匯入等信息,也可推斷“地上河”的形態(tài)與隱患。
此外,基于復習鞏固和內容拓展的考慮,教材還提供了圖2.35,全面地展示了黃河整個流域的環(huán)境問題──上游的荒漠化與凌汛問題;中游的水土流失問題;下游的“地上河”隱患與凌汛問題。
第三,關于黃河各河段環(huán)境問題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劃分──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其次以黃河斷流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并以此誘發(fā)學生探討治理黃河流域其他環(huán)境問題的動機,并嘗試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養(yǎng)重在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
3.長江的開發(fā)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圍繞長江的源流概況、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洪澇災害的治理等問題來展開的。第一,教材結合圖2.36介紹了長江的發(fā)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積、長度、水量等情況;點明了“水能寶庫”“黃金水道”的作用;結合圖2.37 “長江干流地形剖面”,讓學生理解性地記憶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
第二,關于長江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教材詳盡地提供了長江流域水系圖、干流地形剖面圖、長江航運圖及圖2.39等項信息,為學生推理分析長江的水能資源優(yōu)勢、現實和潛在的航運價值及當前航運中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設了情景,以展示開發(fā)長江水能潛力、克服航運阻力的信心和思維過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開放性地介紹了荊江裁彎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義,通過閱讀圖中廢棄河道信息,加強學生理解該工程對改善長江中游航運效益的意義,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準;通過分析影響長江通航的障礙因素、設計解決方案,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在介紹長江開發(fā)的同時,教材在活動式教材中利用較多的篇幅,提出了長江洪澇災害的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逐步樹立興利除弊的環(huán)境意識──防治洪澇災害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長江的水資源,挖掘其航運價值與水能潛力。從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內容的選取對學生擴展有關長江洪澇災害的知識、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樹立防災減災、變害為利、人地協調等價值觀念意義重大。
教材呈現長江洪澇災害內容的方式包括兩個方面。
(1)在閱讀材料中,介紹了因為人與水爭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調蓄江湖水資源的能力,導致歷史上長江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
(2)以思考練習的方式介紹了近年來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發(fā)生的頻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從降雨、植被、湖泊及人為等因素入手分析,歸納洪澇災害的成因。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第一章的內容,它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jié)。僅從教材內容看,它既是學習中國地理的起點,又是聯系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橋梁。就本節(jié)課而言是學生認識中國位置特點的延續(xù)和深入。教材通過大量的讀圖活動讓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瀕臨的海洋、領海、內海、島嶼、半島及鄰國,知道我國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p>
2、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查找地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域及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優(yōu)越性是本節(jié)的重點。
2、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后活動是本節(jié)的難點。 (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圖”中查找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找出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討論比較法:在學習我國的優(yōu)越時,設置課本P3的活動,對比我國與俄羅斯等國位置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對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地圖,記憶地理事物空間分布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3、開展謎語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四、新課講述:
導入:用謎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藍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優(yōu)越
1、半球位置
我國位于北半球、東半球。
2、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qū),屬于北溫帶,沒有寒帶。
3、海陸位置
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p>
活動: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
1、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說我國緯度位置的優(yōu)越性。 (圖)
答: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溫帶面積廣大,有少部分在熱帶,為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么不同?說說我國海陸位置的優(yōu)越性。 (圖)
答: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zhèn)?。東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使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于海上的對外交往。
地理教案(篇9)
【課標要求】
1、以某區(qū)域為例,分析該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yè)區(qū)域為例,分析該區(qū)域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qū)域經濟的特點、布局和發(fā)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這一中心,從農業(yè)、工業(yè)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jié)以我國東北地區(qū)為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的地理條件,然后從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的角度指出了該區(qū)農業(yè)的布局特點,著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yè)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后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huán)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y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
其中,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條件及發(fā)展方向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jié)內容應抓?。簠^(qū)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區(qū)域發(fā)展特點→區(qū)域發(fā)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實現區(qū)域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東北地區(qū)農業(yè)布局特點,并深入探討東北地區(qū)大規(guī)模專業(yè)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fā)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yè)、發(fā)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qū)的農業(yè)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特點、發(fā)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后發(fā)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yè)政策和經濟發(fā)展的策略調整,了解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huán)境的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qū)農業(yè)布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qū)大規(guī)模專業(yè)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qū)域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三、農業(yè)布局特點——三大農業(yè)生產區(qū)域
東北地區(qū)農業(yè)生產條件地域差異顯著,農業(yè)生產的地域性突出。根據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yè)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圖4.4~4.5)及農業(yè)生產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qū)可劃分為三大農業(yè)生產區(qū)域。
思考:閱讀圖4.3、圖4.4和圖4.5,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東北地區(qū)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呈現什么規(guī)律?
點撥:從東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總趨勢是逐漸遞減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響,局部地區(qū)不符合上述趨勢。
2.東北地區(qū)自然條件南北向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點撥:緯度
3.東北地區(qū)自然條件東西向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點撥:海陸位置和地形
耕作農業(yè)區(qū)
林業(yè)和特產區(qū)
畜牧業(yè)區(qū)
分布
平原地區(qū):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qū)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qū)草地
主要(樹、畜)種
玉米、大豆、小麥、水稻等作物
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紅松、蒙古櫟、白樺等
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特殊分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種植比例逐漸減少。②小麥和大豆種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漸增多。③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qū)以及東部山區(qū)的河谷盆地。④隨著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種植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①大小興安嶺是我國的林區(qū)(圖4.6)。②長白山區(qū)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qū),③延邊盛產蘋果梨。④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五陵區(qū)是我國的柞蠶繭產區(qū)。⑤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qū)。
①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qū)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是聞名國內的良種。②松嫩平原西部是東北紅牛的商品生產基地,有良好的半農半牧飼養(yǎng)條件。③廣大農區(qū)的舍飼養(yǎng)畜業(yè)發(fā)展較快,主要飼養(yǎng)豬、-、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業(yè)發(fā)展較快,并向專業(yè)化和規(guī)?;较虬l(fā)展。
特殊分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種植比例逐漸減少。②小麥和大豆種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漸增多。③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qū)以及東部山區(qū)的河谷盆地。④隨著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種植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①大小興安嶺是我國的林區(qū)(圖4.6)。②長白山區(qū)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qū),③延邊盛產蘋果梨。④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五陵區(qū)是我國的柞蠶繭產區(qū)。⑤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qū)。
①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qū)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是聞名國內的良種。②松嫩平原西部是東北紅牛的商品生產基地,有良好的半農半牧飼養(yǎng)條件。③廣大農區(qū)的舍飼養(yǎng)畜業(yè)發(fā)展較快,主要飼養(yǎng)豬、-、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業(yè)發(fā)展較快,并向專業(yè)化和規(guī)模化方向發(fā)展。
活動:1.歸納東北地區(qū)農業(yè)布局的自然條件,并填寫表4.1。
點撥表4.1東北地區(qū)農業(yè)布局的自然條件
農業(yè)生產類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條件
農業(yè)生產類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條件
耕作業(yè)
有利條件是平原廣闊,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熱量不足,只能滿足對熱量要求不高的農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業(yè)
有廣大的濕潤半濕潤的山地丘陵,溫度低,樹木成材時間長,病蟲害少。
畜牧業(yè)
有一定面積的草原,但長達半年以上的低溫天氣,降水又少,草類枯干期長,不利于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2.在《地理2》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水稻種植業(yè)的特點和地區(qū)分布。根據水稻在東北地區(qū)的分布特點,討論農業(yè)生產應怎樣處理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qū)以及東部山區(qū)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種植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點撥水稻種植多選擇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區(qū)。由于培育耐低溫的水稻品種,種植技術的進步,縮短了水稻的生產期。
3.東北地區(qū)畜牧業(yè)分布較廣,但是農區(qū)畜牧業(yè)在畜牧業(yè)總產值中仍占絕對優(yōu)勢。這與全國其他地區(qū)的情況相似。
(1)農區(qū)發(fā)展畜牧業(yè)有哪些有利條件?
點撥:農區(qū)發(fā)展畜牧業(yè)的有利條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場夏季生長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來源季節(jié)不均的問題。欄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凍。②養(yǎng)畜業(yè)與種植業(yè)結合,廢物互用,充分利用資源。③能防止環(huán)境污染。
(2)結合《地理2》中學習的大牧場放牧業(yè),為我國廣大牧區(qū)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你的建議。
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人工播種優(yōu)質草種,改良牲畜。②將草場劃片進行管理,執(zhí)行輪流放牧的經營生產方式,但不宜種植糧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場沙化。③增打機井,保證人畜飲水。
4、大規(guī)模專業(yè)化生產——商品糧基地建設
⑴大規(guī)模機械化生產
農場經營規(guī)模大,有利于推廣先進技術,實現機械化生產(圖4.9)。東北地區(qū)成為我國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的地區(qū)之一。
⑵地區(qū)專業(yè)化生產
農業(yè)生產的地區(qū)專業(yè)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條件內部分異的基礎上,東北商品糧基地已經形成了糧食作物的地區(qū)專業(yè)化生產(圖4.10)。
東北地區(qū)商品糧基地主要分布在濕潤和半濕潤的東北平原地區(qū)。
主要糧食作物品種
主要分布區(qū)
水稻
東部的山間河谷盆地和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qū)
小麥(以春小麥為主)
北部地區(qū),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
松嫩平原,這里已經形成我國的“玉米帶”
中美兩國的玉米帶的比較:詳見《導學》第四章第一節(jié)“重難核心突破”之拓展延伸“中美兩國的玉米帶的比較”
(閱讀)什么是農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生產呢?請閱讀P66“閱讀:農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生產”(此閱讀材料簡單介紹了農業(yè)的地區(qū)專業(yè)化生產的特點、發(fā)展演變的大致過程)
(活動探究)請自主探究P66“活動”
閱讀表4.2,結合已有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東北商品糧基地糧食商品率比較高的主要原因。(我國東北商品糧基地糧食商品率比較高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東北地區(qū)的大型國營農場集中,農業(yè)機械化水平和地區(qū)專業(yè)化生產水平高,糧食總產量居全國首列,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7;東北地區(qū)人均糧食占有量高,如20__年全國4個農村住戶平均每人出售糧食超過500千克的省份中,3個是東北的3個省,其中吉林和黑龍江是僅有的兩個超過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糧數量占全國商品糧總量的1/3。)
(2)東北平原不僅現在是我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而且將在我國的商品糧供應方面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你認為這一論點有道理嗎?為什么?(從農業(yè)生產條件看,東北地區(qū)在全國的比較中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較高,更具有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的基礎。同時,伴隨著全國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業(yè)化步伐。耕地資源將繼續(xù)呈現下降趨勢,影響糧食總量的增長。因此,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的商品糧供給仍是一個比較緊張的格局。鞏固東北的商品糧基地,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隨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和濕地保護工程的實施,東北地區(qū)靠擴大耕地面積(開墾荒地)來增加糧食產量的途徑將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東北地區(qū)在全國商品糧供應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徑有哪些?(這一部分可以參考下一個標題“農業(yè)發(fā)展方向”中的“平原區(qū)農業(yè)發(fā)展方向”中相關內容。)
地理教案(篇10)
高三英語集體備課教案
語法知識復習
stop to do 停止,中斷做某事后去做另一件事,stop doing 停止做某事。例如:
They stop to smoke a cigarette.他們停下來,抽了根煙。
I must stop smoking.我必須戒煙了。
典型例題
She reached the top of the hill and stopped ___ on a big rock by the side of the path.A.to have rested B.resting
C.to rest D.rest
答案:C。由題意可知,她到了山頂,停下來在一個路邊的大石頭上休息。因此,應選擇“stop to do sth.停下來去做另一件事”。而不僅僅是爬山動作的終止,所以stop doing sth.不正確。
8.2 forget doing/to do
forget to do 忘記要去做某事,forget doing 忘記做過某事。例如:
The light in the office is stil on.He forgot to turn it off.辦公室的燈還在亮著,他忘記關了。(沒有做關燈的動作)
He forgot turning the light off.他忘記他已經關了燈了。(已做過關燈的動作)
典型例題
----The light in the office is still on.----Oh,I forgot___.A.turning it off
B.turn it off
C.to turn it off
D.having turned it off
答案:C。由the light is still on 可知燈亮著,即關燈的動作沒有發(fā)生,因此用forget to do sth.而forget doing sth表示燈已經關上了,而忘記了這一事實。此處不符合題意。
8.3 remember doing/to do
remember to do 記得去做某事,remember doing 記得做過某事。例如: Remember to go to the post office after school.記著放學后去趟郵局。
Don't you remember seeing the man before? 你不記得以前見過那個人嗎? 8.4 regret doing/to do
regret to do 對將要做的事遺憾,regret doing 對做過的事遺憾、后悔。例如:
I regret to have to do this, but I have no choice.我很遺憾必須這樣去做,我實在沒有辦法。
I don't regret telling her what I thought.我不為告訴她我的想法而后悔。
典型例題
---You were brave enough to raise objections at the meeting.---Well, now I regret ___ that.A.to do
B.to be doing
C.to have done
D.having done
答案:D。regret having done sth.對已發(fā)生的事感到遺憾。regret to do sth.對將要做的事感到遺憾。本題為對已說的話感到后悔,因此選D。
8.5 cease doing/to do
cease to do 長時間,甚至永遠停做某事,cease doing
短時停止做某事,以后還會接著做。例如:
That department has ceased to exist forever.那個系已不復存在。
The girls ceased chatting for a moment when their teacher passed by.姑娘們在老師走過時,停了會聊天。8.6 try doing/to do
try to do 努力,企圖做某事,try doing 試驗,試著做某事。例如:
You must try to be more careful.你可要多加小心。
I tried gardening but didn't succeed.我試著種果木花卉,但未成功。
8.7 go on doing/to do go on to do 做了一件事后,接著做另一件事,go on doing 繼續(xù)做原來做的事。例如:
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maths,he went on to do his physics.做完數學后,他接著去做物理。
Go on doing the other exercise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this one.作完這個練習后,接著做其他的練習
8.8 be afraid doing/to do
be afraid to do 不敢,膽怯去做某事,是主觀上的原因不去做,意為“怕”,be afraid of doing 擔心出現doing的狀況、結果。doing 是客觀上造成的,意為“生怕,恐怕”。She was afraid to step further in grass because she was afraid of being bitten by a snake.她生怕被蛇咬著,不敢在草叢中再走一步。
She was afraid to wake her husband.她不敢去叫醒她丈夫。
She was afraid of waking her husband.她生怕吵醒她丈夫。
8.9 be interested doing/to do
interested to do 對做某事感興趣,想了解某事,interested in doing
對某種想法感興趣,doing 通常為想法。例如:
I shall be interested to know what happens.我很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想了解)
I'm interested in working in Switzerland.Do you have any idea about that? 我對在瑞士工作感興趣。你想過這事嗎?(一種想法)
8.10 mean to doing/to do
mean to do
打算、想,mean doing 意味著。例如:
I mean to go, but my father would not allow me to.我想去,但是我父親不肯讓我去。
To raise wage means increasing purchasing power.增加工資意味著增加購買力。
8.11 begin(start)doing/to do
begin / start to do sth /begin / start doing sth.1)談及一項長期活動或開始一種習慣時,使用doing。例如:
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first started playing the piano? 你幾歲時開始彈鋼琴?
2)begin, start用進行時時,后面動詞用不定式to do。例如:
I was beginning to get angry。我開始生起氣來。
3)在attempt, intend, begin, start 后接know, understand, realize這類動詞時,常用不定式to do。例如:
I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truth。我開始明白真相。
4)事物作主語時。例如:
The snow began to melt.雪開始融化了
8.12 感官動詞 + doing/to do
感官動詞 see, watch, observe, notice, look at, hear, listen to, smell, taste, feel + do表示動作的完整性,+doing 表示動作的進行性。例如:
I saw him work in the garden yesterday.昨天我看見他在花園里干活了。(強調“我看見了”這個事實)
I saw him working in the garden yesterday.(強調“我見他正干活”這個動作)昨天我見他正在花園里干活。
典型例題
1)They knew her very well.They had seen her ___ up from childhood.A.grow
B.grew
C.was growing
D.to grow
答案:A。因題意為,他們看著她長大,因此強調的是成長的過程,而非正在長的動作,因此用see sb do sth 的句型。
2)The missing boy was last seen ___ near the river.A.playing
B.to be playing
C.play
D.to play
答案A.本題強調其動作,正在河邊玩,應此用see sb.doing sth句型。
地理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圖片說明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點,并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4.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guī)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學習,培養(yǎng)學生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人與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fā)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yè)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澳大利亞工礦業(yè)發(fā)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綜合、解說等方法。
●教具準備
1.有關澳大利亞錄像資料。
2.實例圖片。
3.自制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歌曲《浪跡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亞人文和景觀的特色圖片。教師出示《悉尼歌劇院》圖,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澳大利亞之行。
板書:澳大利亞
[講授新課]
過渡語:今天我們要去澳大利亞旅行,開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73頁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
學生活動:
①學生在圖上找出澳大利亞。
②以它為中心,找出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大洲和大洋。
提問學生:在我們開始澳大利亞之行之前,請你談一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學生回答:服裝、飲食、語言、貨幣等方面做準備。
過渡語:第一站我們到悉尼去參觀野生動物園。
教師提問:你知道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生物嗎?
學生:袋鼠、鴨嘴獸、考拉等。
教師:這些動物長什么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園。
電腦展示:動物的圖片。老師做簡單介紹。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你們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著美麗的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寶貝”,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整潔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過它比鴕鳥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xù)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聲譽。
鴨嘴獸:它是哺乳類卻會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亦獸亦魚,而又非獸非魚。它是水陸兩棲動物,它通過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鴨嘴獸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爭論,才將鴨嘴獸列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
樹袋熊:與我國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孩兒臉,一個黑黝黝的大鼻子,一雙黑豆似的圓眼睛,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愛、憨態(tài)可掬。它們雖然屬于走獸,但幾乎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吃在樹上,睡在樹上,以樹為家。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回答:很古老。
教師提問: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試著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一下。
電腦展示:大陸漂移的圖片。
分段提問:
1.澳大利亞大陸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
3. 引申思考: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tài)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動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回答:
1、6500萬年前。
2、會減緩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果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氣候寒冷環(huán)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
老師補充小結:由于澳大利亞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使舊大陸上的高級食肉猛獸,如獅、豹、虎、狼等無法自己遠涉重洋來到這里,也使這些古老動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獨特位置是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板書: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總結過渡: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huán)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fā)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天敵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現在,我們一起來體會“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真實含義。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模擬播音員給大家朗誦課本74頁資料。
師生互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來幫助學生抓住資料當中的關鍵詞語。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植物?
學生齊答:9000種。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鳥類?
學生齊答:450種。
老師提問:全球有多少有袋類動物分布在這里?
學生齊答:全球150種除了南美洲有幾種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板書:種類繁多
過渡:參觀完悉尼動物園,下面我們去墨爾本,參觀牧羊場。
電腦展示:墨爾本《牧羊場》的圖片和視頻。
教師講述:這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牧羊場,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設置懸念:澳大利亞盛產羊和羊毛,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然而①澳大利亞是從何時開始發(fā)展養(yǎng)羊業(yè)?②又是誰最先把羊這種澳大利亞大陸原本沒有的動物引入這塊樂土的?
學生回答: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
教師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呢?
學生:氣候、地形適宜。草多,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電腦展示:展示《澳大利亞地形》空白圖。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電腦展示:視頻,補充大自流盆地相關知識。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地形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你準備把你的牧羊場建在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yōu)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的氣候》圖片。
教師提問:說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回答: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氣候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你又準備把你的牧場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綜合地形和氣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熱帶草原氣候區(qū),東南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qū)。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農牧業(yè)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養(yǎng)羊業(yè)有幾種方式?
學生:兩種。一種粗放牧羊帶,一種是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公司的經理的話,如果你們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麥的話,你覺得這些工業(yè)原料應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哪些地區(qū)?
學生回答:東南部和西南部。因為那里是羊毛和小麥混合經營帶。
過渡:同學們,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嗎?(學生看書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國的1/45。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多少?(768萬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農場規(guī)模很大,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頃。這么少的人要管理這么大的農場,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呢?
學生結論:農牧業(yè)生產高度機械化。
老師:時間差不多,旅行快結束,請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的內容。
思維拓展:澳大利亞發(fā)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
1.發(fā)展特色農業(yè)。
2.農牧業(yè)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
新版初一地理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并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說:“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么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著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guī)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guī)律的項目。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么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周的時間里出現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qū)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
1、日本東京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后想一想]我們?yōu)槭裁锤杏X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于什么季節(jié)?你最喜歡什么季節(jié)?為什么會有季節(jié)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么關系?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說明什么規(guī)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guī)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么季節(jié)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么季節(jié)最溫和?為什么?(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么季節(jié)較長?什么季節(jié)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jié)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jié)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么關系?
[演示觀察]
(1)假設地球直立著(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里?(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著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guī)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為填寫內容)
節(jié)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jié)(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溫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過渡,溫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溫低最短冬季(12、1、2)
地理教案(篇12)
一、教學目的
“三圈環(huán)流”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由于本節(jié)內容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只憑課本中的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示,也只能看得見,仍然摸不著,學生也只是憑借畫面去想象,難以形成空間思維的概念,最后也是暈頭轉向。因此我們決定讓學生動手,制作三圈環(huán)流模型。以此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思路
本次實驗按照實驗準備――小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師總結這5步完成。在實驗準備階段,由老師事先安排好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分工對材料進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結合課本上“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相關文字介紹,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對模型進行展示,教師對模型制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三、教學準備
(1)地球儀、每個班準備10個橡膠地球儀玩具,其大小適中,并自帶經緯網,學科性強,可以在實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地理認識。
(2)硬紙條、以打印紙為材料,上面已經繪制了4個垂直氣流、3個近地面風向和3個高空風向,只需要學生在上課時沿線剪下即可,大大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同時,在設計上,高空風和近地面風是不一樣的,高空風成弧形,最后偏轉了90°,近地面風成直線形。這是因為高空風向和近地面風的成因略有差異,在制作前需要給學生具體強化。
(3)透明膠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明確分工。在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2個同學負責剪紙,2個同學負責折疊,準備出4個垂直氣流、3個高空風、3個近地面風,另2個同學負責閱讀課本,了解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合作互助。材料準備齊后,小組同學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區(qū)受熱最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而極地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所以極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
第二步,赤道地區(qū)空氣上升后,高空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極地地區(qū)空氣下沉后,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氣由赤道流向極地(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30°N附近高空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此堆積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因此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諝庥纱讼蚰稀⑾虮绷鞒?,其中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低緯環(huán)流形成。
第三步,從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氣流(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西南風(近地面);極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向南流出(北風),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從南邊來的西南空氣和從北邊來的東北空氣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氣上升后,在高空分別流向30°N(高空風)和90°N(高空風),組成了中緯度和高緯度環(huán)流圈。
以上就是《地理教案(集錦12篇)》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地理教案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地理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小班教案打電話(集錦12篇)03-14
- 大班區(qū)域游戲教案(集錦12篇)04-28
- 定語從句教案集錦(12篇)11-16
- 初二地理教案12篇03-07
- 小鴨找朋友小班教案(集錦12篇)05-06
- 電器實踐報告(集錦12篇)02-23
- 關于影子和我教案反思集錦12篇04-21
- 大班音樂《云》教案反思(集錦12篇)01-08
王者榮耀王者模擬戰(zhàn)更新:養(yǎng)豬流被削弱 新增裝備學識寶石02-11
- 2024臘八節(jié)活動設計(匯總十篇)10-13
- 2024植樹節(jié)主持人臺詞10-13
- 最新護士入黨思想匯報范文10-13
- 思想匯報入黨積極2000字研究生(通用8篇)10-13
- 2024初中語文教案詳細版(匯集5篇)10-13
- 勵志集錦10-13
- 2024春節(jié)的句子10字10-13
- 2024重陽節(jié)班會教案(精華七篇)10-13
- 廉政工作計劃七篇10-13
- 2024活動策劃方案(匯總12篇)10-13
- 地理教案9篇09-25
- 地理教案(推薦6篇)09-03
- 地理教案十三篇08-14
- 最新怎么寫地理教案通用十四篇07-11
- 地理教案(收藏十二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