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通用6篇。
教案課件是老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huán)節(jié),現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也不遲。同時要清楚知道一份優(yōu)秀教案課件,也能快速梳理各個知識點。你是否在為不會寫教案課件而煩惱呢?由此,小編為你收集并整理了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 細心觀察身邊的現代科技,發(fā)現科學的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帶來的變化。
2、 學會運用研究方法研究課題。
3、 在討論中研究如何正確利用科學技術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4、 學會獨立或合作寫簡單的調查報告,并以演講的形式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學會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研究課題,并用搜集到的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的調查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同學們,通過這一板塊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許多科學知識,那么你還了解哪些科學知識呢,就我們身邊的事物談談好嗎?
原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現代科技正迅速發(fā)展,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以“身邊的科學”為主題,搞一次綜合學習活動。
二、課前準備
課前老師已經給大家布置了作業(yè),就是讓同學們自主選擇學習主題,運用書中提供的研究方法觀察、采訪、搜集信息,這個任務你們完成了嗎?好,請同學們把材料放在桌面上我們一會兒會用到。
三、討論與交流
(一)討論
1、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提高了我們生活的質量,可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某些煩惱,你們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嗎?
2、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既利用科學技術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又能不被那些“煩惱”所困擾呢?下面就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注意要把大家的觀點和想法作以記錄。
(二)發(fā)表交流
1、獨立或合作寫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用上你們搜集到的材料,這些材料要圍繞著你們表達的觀點來取舍。
2、個人或小組代表到臺前發(fā)表調查報告,可以配以圖片、照片、表格等。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 篇2
設計意圖
活動區(qū)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泡黃豆,觀察黃豆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這些豆子用水泡過后就變大了,但是他們并不知道是因為黃豆遇水產生了膨脹。在《綱要》中也明確指出“科學的教育內容從身邊取材,有益于幼兒真正的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北敬位顒又?為幼兒提供了身邊豐富的材料,激發(fā)幼兒愿意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感知操作和討論的方式,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脹的現象。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脹的現象。
2.能夠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并用完整的語言描述食物遇水前后的變化。
3.愿意動手、動腦,感受探究活動的趣味。
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不同食物遇水膨脹的現象。 難點:用比較的方法觀察食物遇水前后的變化。
活動準備
干木耳、銀耳、胖大海、紫菜、菊花、水壺、溫水、記錄表、水彩筆、透明杯、盤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感知木耳的特征。
1.出示干木耳
(1)教師:你看到的木耳是什么樣子?鼓勵幼兒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干木耳的特征。是 怎么觀察到的?
(2)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3)小結:我們小朋友通過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聞的方法,知道了木耳現在看起 來黑黑的、小小的、摸起來干干的、硬硬的、有點扎手,聞起來還有一股味道。
2.遷移生活經驗
(1)教師:怎么才能把干木耳變成我們吃的樣子?
(2)教師:有很多的小朋友說,泡在水里就會變成我們吃的樣子,那就讓我們一起來 試試吧!
二、基本部分:幼兒實驗體驗膨脹現象。
(一)幼兒第一次實驗,感知木耳遇水膨脹。
1.幼兒實驗
(1)講解實驗要求:以小組的形式將木耳放入溫水碗中,仔細觀察木耳的變化并用完 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fā)現,提示幼兒保持桌面清潔。
(2)教師:把泡過的木耳夾到盤子里,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較泡過的木耳和干木耳有什么不一樣?用完整的語言描述干木耳泡水后的樣子。
(3)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木耳遇水前后的變化。
(4)小結:泡過水的木耳看起來顏色淺了一些、個子變大了,摸起來軟軟的、濕濕的, 聞起來還是有味道的。
2.膨脹現象
(1)教師:為什么木耳會有這樣的變化?木耳里面什么樣子?
(2)幼兒討論,嘗試用完整的語言描述原因。
(3)教師:木耳吸水會變大,這種變大的現象叫做膨脹,木耳膨脹變大后,可以做菜 和湯,吃起來不僅有營養(yǎng)而且口感會很好,那就把我們泡好的木耳送到廚房去做美味的食物吧!
(二)幼兒第二次實驗,再次觀察食物遇水前后的變化。 1.教師:是不是所有的食物放到水里都會變大膨脹?
2.出示材料:銀耳、胖大海、菊花、紫菜(觀察認知)
3 出示記錄表并介紹使用方法:全班集中猜想,然后幼兒個體實驗,最后在分享中全班記錄結果。
4.幼兒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提示幼兒觀察物體泡水前后的變化,體驗探索的樂趣。
5.展示實驗結果:進行驗證并在記錄表上記錄。提出問題:為什么你們的菊花放到水里沒有膨脹?而我的已經變大膨脹了?
6.小結:食物遇水變大膨脹,水的溫度和泡水的時間對膨脹的快慢也是有影響的,我們可以在科學區(qū)活動的時候進行探索。
三、結束部分:拓展經驗——探索水溫和時間對膨脹速度的影響。
(1)繼續(xù)觀察自然角里自己所泡的操作材料。觀察一下它們有什么新變化?
(2)在科學區(qū)探索同一種食物不同的水溫,膨脹的速度是怎樣的?
(3)整理操作材料。
活動總結
結合本階段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遵循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活動中幼兒通過眼睛看、 小手觸摸、鼻子聞多種感官感知食物遇水前后的變化,通過親自操作發(fā)現食物遇水膨 脹的現象,問題的結論在動手實踐中得到,真正的體現幼兒在做中學,玩中學。科學 活動既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要適合幼兒探究,在活動中幼兒積極參與活動,感受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 篇3
(四)初步體會含意
1、齊讀兩句話
你們都說這兩句話把傘花寫得很美是嗎,其實這兩句話里還藏著更深的意思,但是要讀出這藏著的意思就要用一種新的讀書方法,聯系上下文讀書法。聯系上下文就是讀一讀這句話上面的句子和下面的句子。明白了嗎?
下面請你們讀一讀這兩句話的上下文,看誰能把藏著的意思讀出來。
2、學生表達,教師點撥。
(學生愛老師,老師愛學生。師生情,板書)
3、延伸引導
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這兩句話寫出了師生情,其實這篇課文還有很多地方也寫出了師生情,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好好學習。
四、生字書寫指導(略)
1、學生到黑板上寫自己認為最難寫的字;
2、師生評議,隨機指導。
五、課堂作業(yè)
1、作業(yè)本第1題,每個生字寫3個;
2、作業(yè)本第2、4題。
板書:傘花美地點數量顏色師生情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 篇4
教學目標:
1、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用語言描述所觀察到的事物的形態(tài)特征;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案例背景分析:
活動準備展示了一幅小學生大美麗的大自然中采集土壤的情境圖,目的是讓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進行觀察,了解當地土壤的基本特征,并做好觀察記錄,為課堂研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本課只有兩個活動,活動一主要是引導學生對課前在采集土壤的過程中了解到的,或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的關于土壤里的情況進行交流,其目的是讓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個大致的了解?;顒佣t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是學生常見、熟悉的物質,不少學生玩過土壤,具有很多的感性認識,也有很強的研究興趣。本課以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能力為主要的目的。通過準備的實驗器材進行引導、“逼”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實驗,自己進行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
自由活動是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觀察土壤。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在課前進行,也可以根據情況拿到課堂上來進行。
拓展活動是讓學生搜集查閱關于土壤形成的資料,并把最感興趣的部分做成資料卡。讓學生把課上的對土壤成分的研究轉為課下對土壤形成的研究,讓學生對土壤繼續(xù)研究下去。
課前準備:
讓學生到周邊的環(huán)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描述:
一、播放視頻引出探究學習的主題
1、提出問題。
(播放充滿生機的自然風光的視頻,并配以相應的語言)
土壤媽媽養(yǎng)育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那它是用什么來養(yǎng)育它們的呢?根據你的經驗,你認為土壤里會有些什么呢?(板書課題)
2、學生猜測。
(生猜測,教師隨機板書)
【課前,學生已經歷過自己去采集土壤的過程。因此學生的猜測有些就是自己的觀察所得。有的是學生的推測。如果有的學生提到有動物尸體,可能有的學生會質疑早都爛沒了,這時教師適當解釋:動植物在土壤中腐爛以后形成的物質叫腐殖質,它在燃燒時會有一種燒糊肉的氣味】
二、進行實驗探究活動
1、設計研究方案。
這是大家的想法,土壤的有些成分,我們通過觀察的方法就知道了,可對于有些成分,有的同學還持有不同的意見,土壤里是不是真的這些東西呢?你能利用你面前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證明你的想法嗎?
下面就請各小組的同學合作,共同設計出你們最想知道的內容的研究方案。
(學生合作設計方案)
【老師已經給學生準備了教師準備的土壤、鐵盒、燒杯、玻璃棒、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滴管、玻璃片、及學生自己挖的土壤等實驗材料。根據材料的提示,學生很快就能想到通過燒土壤的辦法試試是不是有腐殖質;通過把土壤放到水里的方法看是不是有空氣的存在。對于砂、黏土和無機鹽等成分的研究方案學生可能會根據書中插圖的提示也設計出來。也可能設計不出來。如果學生想不到也不要強教給學生。在實驗探究時,指導學生去進一步的進行實驗研究。學生設計的方法也可能多種多樣,必須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水分種成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能加熱,有的可以放在紙上擠壓等?!?/p>
2、交流設計的方案。
誰愿意把你們設計的方法告訴大家。
(學生自由交流)
【對于學生說的不恰當的、不嚴密的地方,可讓學生加以補充說明,如果學生說不到的,教師可適當補充,在這兒師生要一起把實驗方案設計的明明白白?!?/p>
同學們真棒,想到這么多方案。如果現在就開始研究,你認為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項,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或強調)
【在提醒學生安全實驗的同時,教師將實驗中的觀察記錄作為指導重點,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以便為學生互相交流、歸納結論提供事實依據。】
3、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實施探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此實驗活動大約需要10—15分鐘。要保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直到每組同學能扎扎實實地進行完自己的實驗并得出結論。在實驗過程中,相信同學們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實驗現象的同時,也會有其他的發(fā)現。這些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如,學生在對土壤加熱時還可能會看到有“熱氣”冒出,這說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對于沒有設計出洗沙這個方案的小組可引導學生觀察靜止后的泥水,沉淀下的泥在結構上有什么區(qū)別,用手捏一下上層的泥和底層的有什么不同,從而得出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成分。對于沒有設計出研究無機鹽方案的學生,可引導學生觀察水的變化,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溶于水的物質這樣的結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巡視,以便及時解決學生隨機發(fā)現的問題?!?/p>
4、交流匯報實驗結果。
(簡單評價學生的實驗情況)
都研究好了吧,現在就請各小組來展示下你們的研究成果,讓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其他組的同學要認真聽,并做好記錄,如果有不同意見,等他匯報完了你可以再來補充。
(學生匯報,對于匯報中精彩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實驗發(fā)現及實驗結論,教師及時提醒學生在簡單匯報自己的做法后重點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自己得出的實驗結論。時間允許盡可能讓每組都到臺上進行匯報。最后全體師生匯總交流的結果。】
5、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回答)
通過研究我們知道土壤里有空氣、砂、黏土、水、腐殖質、無機鹽等成分構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豐富,它就像一位母親,為動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間,也為我們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它無私地奉獻著,那我們應該為土壤媽媽做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交流)
那我們面前這些土壤怎么處理呢?
(學生自由回答)
三、引導學生拓展活動,把課堂研究拓展到課下
說得真好,有了我們這些小衛(wèi)士,相信土壤媽媽一定會越來越美麗。這么富饒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想)你可以搜集、查閱相關的資料,把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記錄下來,做成資料卡。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有什么需要幫助的盡管找老師幫忙。
【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把課堂的研究拓展到課下,激發(fā)學生自己進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時也要不斷地給學生提供幫助,并不是簡單地把問題甩給學生便什么也不管了。】
體會與反思
本課是《土壤和生命》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探究活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自由活動作為了一個課前的準備,讓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土壤,學生通過采集活動的親力親為,先從自然環(huán)境中獲得對土壤的感性認識。比如說從哪里采集的?土壤上面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等。雖然教師還沒有提出探究問題,但學生卻通過采集活動,為探究做了心理、材料、經驗、感性等多方面的準備。
2、教學時,教師再提出“土壤里有什么”這一問題,學生的回答不再是簡單的觀察到的東西了,同時也有了自己的推測和想象。這樣就達到了啟發(fā)學生深層感知土壤目的,與上一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是探究目的更加明確。探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單一的觀察,而是借助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教師沒有提出具體的要求,而是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知識經驗由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特點。
3、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自己的觀察到的現象和研究的收獲是探究教學重要的內容,也是探究教學的重點所在。探究實驗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過程中有所發(fā)現,可以說,學生的發(fā)現越多探究實驗越成功,交流時收獲就越大。如有的學生把土壤放到了水中,就看到有很多的氣泡冒出,這說明土壤中有大量的空氣存在。也有的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對比實驗,把松散的土壤和結實的土壤分別放入水中,發(fā)現松散的土壤比結實的土壤冒出的氣泡要多很多。這位同學在交流時就說到了我終于明白農民伯伯為什么每年都要松土了。就是一些無意間的發(fā)現也要給予肯定。只要激起孩子們那顆發(fā)現之心就是成功的。這樣大家一起交流的時候,本組的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許多驚喜和收獲,別的小組的學生也能從中了解到同伴的想法,并能從中學到別人的好的思維方式。對學生的回答和敘述及時的表示肯定,這使學生更加放心大膽,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現在課堂上,這才是學生在課堂上最精彩的發(fā)言,這才是真正的學生自主探究的課!
本課教學,還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1、作為探究伙伴,教師參與到學生探究活動過程中。
2、教學中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現了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時刻關注學生思維的碰撞,借助學生在認識上的不同,引導學生在實驗探究中達成共識。
本節(jié)課在實施中也有幾點令人遺憾的地方:
1、實驗小組活動過程中,所謂“好”的學生掌握著設計、操作實驗的權力??雌饋硇〗M活動既能設計、操作實驗,又能通過實驗總結交流自己的發(fā)現。實際上,還有一小部分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夠,這部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
2、組中的交流、合作不夠。不同的設計思路和實驗方法,沒有很好達成共識,出現了你研究這個內容,我研究那個內容的現象。
3、學生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需所需器材了解不夠,進一步說明學生在設計實驗方面的不足。
4、需要提示的是在沒有泥土的城市里或土壤種類不全的地區(qū),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準備好土壤的樣品,供學生觀察。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 篇5
活動目標:
本周開始,我們將開始宇宙之旅,探索地球與宇宙的奧秘。
活動計劃
前兩節(jié)課搜集資料,制作幻燈片,第三節(jié)課展示交流。
活動形式:小組合作
參考主題:
抽簽選題,如果對抽到的主題有意見,可以自擬主題,但需符合本次活動的大主題并經過老師批準。
1、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是怎樣的?古代中國人、印度人、巴比倫人的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什么?證據是什么?地球的真實形狀是怎樣的?證據是什么?是何時發(fā)現的?是誰發(fā)現的?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是怎樣的?你認為現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正確的嗎?你有自己的想法嗎?
2、介紹太陽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太陽的基本情況如何?太陽黑子是什么?太陽和人類有何關系?什么是日食?日食是如何產生的?日全食是如何形成的?極光是如何產生的?
3、介紹月球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月球的基本情況如何?你認為我國有沒有必要發(fā)展登月技術?你有何開發(fā)月球的設想?什么是月相?月相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
4、星座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什么是星座?主要星座有哪些?你知道哪些星座的傳說?
5、太陽系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太陽系的構成,九大行星的基本情況,土星的光球是什么組成的?哥白尼與日心說。
6、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作品要求:
1、使用Word或Powerpoint軟件制作。熟練應用上次活動講評中強調的三點:標題的修飾,文字的修飾,超級鏈接的應用。
2、要求主題突出,圍繞主題選擇合適的內容。
3、作品中應有封面、封底、目錄頁、小組名稱、組長、組員分工、日期。除封面和封底外應有8頁以上正文頁,在目錄頁應設置超級鏈接。
4、作品中采用的文字內容或圖片,提倡原創(chuàng)。
各小組抽簽選擇主題,然后開始搜集資料,制作電子作品。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 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2、學會用實驗方法判斷某種物質能否溶解于水。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準備:
1、每組若干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瓶子,1根玻璃棒,1只水槽裝水,1把小藥匙,1片玻璃片。
2、食鹽、高錳酸鉀、干凈的沙、糖、面粉、洗衣粉、土壤、味精各1小包,分別寫好名稱。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杯自來水)提問:
(1)這杯子里面有什么?
(2)水是一種什么樣的物體?
(3)(取一藥匙食鹽)把食鹽放入水中,輕微搖晃,請同學們觀察,食鹽到哪里去了?(板書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食鹽已經均勻地“化”在了水中,這種現象我們稱它為溶解。(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溶解的概念。
(1)談話:到底怎樣算是溶解,怎樣是不溶解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分組實驗:用高錳酸鉀和粉筆灰分別放在水中做對比實驗。
條件:相同數量的高錳酸鉀和粉筆灰;
在兩個杯子里放入相同的量的水;
相同的水溫,放入的物質不同。
(3)實驗觀察后匯報:
①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②它們的條件都相同,但結果有什么不同?
③通過實驗你能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
(4)小結:高錳酸鉀在水里變成了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這種現象叫溶解。
(5)學生討論:看課文插圖,食鹽哪里去了?(化成微粒,分散水中)請你根據插圖,說一說食鹽的溶解現象。
(6)小結:食鹽在水中變成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這種現象叫溶解。
(7)提問:粉筆灰在水中有沒有溶解?為什么?(沒有變成微粒,分散在水中,而是沉淀在杯底)
2、指導學生研究能被水溶解的物質。
(1)談話:我們已經懂得了什么叫溶解。世界上的物質有許許多多,能不能被水溶解,我們只要實驗一下就知道。同學們的桌上還有6種物質,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鑒別一下,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
(2)分組實驗,填寫記錄表。
(3)匯報結果。
(4)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糖、洗衣粉、味精能溶解在水里,而面粉、土壤、沙在水里不能溶解。
3、指導學生認識物質不滅,食鹽可以從食鹽水中取出來。
(1)提問:食鹽溶解在水中,我們的肉眼看不見了,是不是食鹽就沒有了呢?你有沒有辦法把食鹽從水中取出來?
(2)學生討論后分組實驗。
(3)小結:從食鹽水中將食鹽取出的方法是:晴天,可將食鹽水滴在玻璃片上,放到太陽下去曬。如果是陰雨天,可用酒精燈烤或電吹風機吹,把食鹽從食鹽水中取出來。
以上就是《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通用6篇》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科學教學設計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推薦
更多>- 關于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模板(通用7篇)03-27
- 關于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模板集錦6篇04-18
- 關于高中政治教學設計模板匯總6篇01-18
- 關于人物描寫一組教學反思通用版(模板6篇)01-03
- 關于高中鑒賞課教學設計模板通用04-18
- [參考]教學設計中的教學評價模板1500字(通用6篇)01-24
- [參考]關于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模板通用02-14
- 關于教學設計模板數學5篇02-18
幼兒園中班教師教學反思模板5篇04-19
- 關于科學教學設計題模板(系列7篇)01-04
- 朱自清春教案通用04-19
- 大班數學排隊買票教案反思精選04-19
-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簡短900字集錦5篇04-19
- 優(yōu)選:關于現代設計的名言(通用)04-09
- [最新]關于田忌賽馬教學設計模板04-19
- 幼兒園中班教案設計大全(匯總11篇)04-19
-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反思7篇04-19
- 動物之家教案反思通用04-19
- 小白船大班教案精選04-19
- “科學之旅”教學設計04-10
- 科學記數法教學設計11-19
- 科學活動教學設計1篇11-29
- 先進的科學技術教學設計09-21
- 《從小就要愛科學》教學設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