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wǎng)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1500字精選。
任何時候,教師一定要對教育事業(yè)做好準備,作為教師我們要對課堂負責、對教案上心。整個教案編寫應內(nèi)容全面、環(huán)節(jié)完整、具體明確、層次清楚,您是否最近為寫教案而犯愁嗎?請閱讀以下我們精心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或許在您閱讀本文以后有一點收獲!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1
《故都的秋》這篇文章講過好多次了,以前老是跟著教參跑,一直找不到要點和特色,這次似乎有些新發(fā)現(xiàn)。
對于學生來說,《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文章傳遞的美感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審美經(jīng)驗有較大的距離。最大的難題在于“悲涼”與“衰亡”如何成為一種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前就把教學目標定為“體會另一種不同的美,填補學生某些審美經(jīng)驗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審美、審美修養(yǎng)”為切入點。
“美”經(jīng)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系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并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jié)構(gòu)、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宏觀把握相對容易,因為這篇文章本身結(jié)構(gòu)比較清晰。全文14段,首尾兩段分別互相照應,構(gòu)成一個圓形結(jié)構(gòu)。中間10段具體描寫秋景,分別寫“秋晨、秋槐、秋蟬、秋雨、都市閑人和秋果”。
第12段的議論、抒情是在對秋的具體敘述后自然引發(fā)的,歸入前一部分應該比較合理。
微觀的文本細讀主要兩個層次,一是語言形式與情感關系方面的,一是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方面的。
語言形式和情感關系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不同的語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種隱喻或表征。比如首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是一個變式句。常式句表述為“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
這樣的變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強化。再如“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一句。這里有一種強烈的對比在里面,一方面“從杭州至青島”、“更要從青島上北平”把他的行蹤敘述得很“啰嗦”;費盡周折無非是“不過想品味秋”。
費盡周折的行程,原來只為了一個小小的目的。強烈的對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對于“秋”的極大向往,極大的向往也就傳遞出作者對秋的深深感情。文章中還有其它諸如此類的表達,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對于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處的。
“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是寫景狀物散文的一個重要教學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說,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點、個性化的景物與感情的關系就不好理解了。這篇文章寫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個性鮮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蟬聲”等等。
所有這些景物不僅僅如作者自己說的是“悲涼”,它們更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衰亡”或“即將衰亡”?,F(xiàn)實的景物是連續(xù)不斷的,之所以要選取這些景物,肯定是這些景物與“我”的內(nèi)心有某種的契合。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普通人都會贊美生命的生機蓬勃??墒牵@里卻是向往“悲涼”和“衰亡”,“悲涼”、“衰亡”倒成為一種美了!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大問題。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困難。我們可以用三種層次來判斷學生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內(nèi)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體驗。前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也是一堂語文課要求全體同學都應該達到的目標;但第三方面卻非常不容易。隨便從文章中挑了幾個詞,我相信很多同學都不能深切體會(是“體會”,不是“理解”)到那種感覺。比如什么是“清”,什么是“悲涼”,什么是“落寞”。
為什么這些感覺是一種美?曾經(jīng)體會到這種美感嗎?能不能假設一個情境來體驗體驗?確實好困難,我相信一般人都覺得不容易。而這些地方恰恰是最為重要的東西,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的感覺。我總認為,語文難的地方不在那些“實”的知識與能力,而在于這種“虛”的思想與情感。當然,這種虛的藝術感覺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奠基,是不斷“熏染”出來的。所以得一天一點積累,一天一點感悟,得慢慢來,急不得。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2
昨天上課后沒有評課,但我知道很不理想?;貋硇那榫趩实搅藰O點。上了那么多次公開課,唯一這次還來了兩位校長來聽,偏偏上得死板僵化毫無生趣,不知那么多關心我的人是不是要怒其不爭了,深感對不住他們。人生涼薄,因為愛惜自己,因為感激他們,我不敢懈怠,為此也難以放松,甚至比第一次試教的效果都要差很多。
今天上課讓學生們自己評了課,他們首先反省自己表現(xiàn)不好,這讓我覺得很愧疚。后來我請他們坦誠地談我自己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他們談得很中肯,課堂的氣氛也比較熱烈和融洽,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對這次上課,我有幾點認識: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個理念是很對的,只是因為孩子們長期習慣了灌輸,加上時間完全被擠滿,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真正實踐到位。我們的調(diào)整只能是緩慢的,漸變式的。
雖然反對做課,但導學案上的內(nèi)容還是可以強調(diào)他們更好地落實,相關鏈接部分的內(nèi)容需要提醒他們好好看一看。這樣一來,他們對于文章難點“悲涼”的理解會要好些。
一篇純文學重感悟的作品,對很多不太有語言感覺的孩子來說,有些勉為其難,完全放手是不行的,還是要做些示范,再讓他們舉一反三。雖然以前有過零散的指導,很多東西并沒有真正被他們吸納。
課堂沉悶,即算有再多的客觀原因,老師的設計、掌控和引導絕對是關鍵。充分尊重學生的看法是對的,但在恰當?shù)臅r候要巧妙地往自己的方向上引導,點評和激勵是激活課堂的重要方法,也是最體現(xiàn)教者水平和能力的地方,這也是我有所欠缺的地方。
不能因為學生的表現(xiàn)不夠理想就亂了自己的陣腳,話語變得啰嗦,提問變得過于隨意。
旁人的很多意見都是有道理的,是很好的參考,但是不能全盤采納,丟了自己,也就沒了個性。一些準備了要講的自己認為精彩的內(nèi)容,即使有些個人化,也還是不能因為時間匆促或者畏首畏尾而丟棄。
事實證明我最初的想法還是好一些,擬標題寫板書分塊賞析過于僵化了些。導學案的第二題問題提的也比較僵,改為“文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故都之秋的特點?請選取一兩處稍作賞析”,這樣會更自然一些。
十四班的孩子很大一部分課堂比較寡言,不愛和不善表達,就我個人失敗的人生經(jīng)驗而言,一個不善言談和交際的人第一是不那么容易讓自己開心,第二是讓人有距離感,第三是講話難免失當,第四就是所謂不靈活吃不開,我該在這方面多提醒提醒他們。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3
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更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和廣泛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的重點
1、知識點:
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情景交融、以情奴景、以景顯情的藝術風格。
2、能力點: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訓練學生的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計劃
一課時。(45分鐘)
教學策略設計
1、方法策略:
參考:作者所選取的景物是清、靜、悲涼的,但作者是熱愛故都的秋,贊美故都的秋,歌頌故都的秋的。否則,他怎么會不遠千里特意從杭州經(jīng)青島來到北平?作者是在頌秋,但全文的基調(diào)的確是有些悲涼。故都的秋像一首詩,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畫,美麗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支歌,憂傷而又蒼涼。郁達夫先生用自己的情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總關情。
3、課后作業(yè):請同學以“春”或“雨”為題寫一段情景交融文字或以“春”或“秋”為對象作一幅畫。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4
1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以情馭景的寫法
2.聯(lián)系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聯(lián)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4.根據(jù)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地選擇幾處景物,寫幾個片段
2學情分析
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學生閱讀時并無多大理解上的障礙。通過誦讀,主要讓學生感悟作者圍繞中心調(diào)動景物的高超技巧,在欣賞品味作者營造的優(yōu)美意境的同時,借鑒作者多變的描寫手法。
3品味語言,體味情景,把握作者是怎樣將“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評論(0)新設計
一、題解
“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作者將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使秋就有了深沉的歷史意味和厚重感。
二、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xiàn)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出版有《達夫全集》《達夫散文集》《達夫游記》《達夫日記》《郁達夫選集》等。
三、創(chuàng)作背景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xiàn)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云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寫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脅,從上海遷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恬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他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學習這篇課文,“要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闭_地認識作者通過描寫“故都的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復雜的感情。
三、重點字詞
潭柘寺zhè拓本tà開拓tuò椽子chuán掾吏馴鴿xùn落蕊ruǐ平仄zè橢圓tuǒ頹廢tuí房檁lǐn細膩nì廿四橋niàn混沌hùndùn混水摸魚hún
四、課文結(jié)構(gòu)
(指導學生作疏理全文結(jié)構(gòu)的訓練)
先依據(jù)練習的框架,作自讀。然后逐層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
1、寫故都秋之感。清、靜、悲涼令人向往。
2、寫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濃不讓人滿足。
第二部分:分寫(第3—12自然段)
秋晨靜觀圖
秋槐落蕊圖鄉(xiāng)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記敘秋蟬殘鳴圖議論
秋雨襲人圖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別之處。
秋果絢爛圖
第三部分:總括(第13、14自然段)
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之秋,我減少壽命也要留住。
五、學生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為什么在文中多次寫到南國之秋呢?
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南北對比,以“南”襯“北”。作者以南國之秋的“淡”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濃”,以這秋的深味在南方“嘗不透”,來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對比,這樣南北對比、襯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與“神”的結(jié)合點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那五幅秋色圖?!吧瘛笔琴澝拦识嫉淖匀伙L物,抒發(fā)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敖Y(jié)合點”是“清”“靜”“悲涼”。
3、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結(jié)尾的一段話?
秋色是這樣的好,祖國的美景是這樣的可愛,聯(lián)系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nèi)交外困的現(xiàn)實,作者為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fā)了贊美、眷念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xiàn)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5.文中寫“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同樣能給人幽靜的感覺,這是什么原因?
這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等等,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就能給人以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無聲。
六、寫作特色
1、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2.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
3、運用渲染、襯托的手法
教學活動活動1【活動】學生分組討論
討論上文列出的5個問題,并展示成果。
2故都的秋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2故都的秋
1第一學時新設計
一、題解
“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作者將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使秋就有了深沉的歷史意味和厚重感。
二、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xiàn)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出版有《達夫全集》《達夫散文集》《達夫游記》《達夫日記》《郁達夫選集》等。
三、創(chuàng)作背景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xiàn)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云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寫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脅,從上海遷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恬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他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學習這篇課文,“要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闭_地認識作者通過描寫“故都的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復雜的感情。
三、重點字詞
潭柘寺zhè拓本tà開拓tuò椽子chuán掾吏馴鴿xùn落蕊ruǐ平仄zè橢圓tuǒ頹廢tuí房檁lǐn細膩nì廿四橋niàn混沌hùndùn混水摸魚hún
四、課文結(jié)構(gòu)
(指導學生作疏理全文結(jié)構(gòu)的訓練)
先依據(jù)練習的框架,作自讀。然后逐層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
1、寫故都秋之感。清、靜、悲涼令人向往。
2、寫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濃不讓人滿足。
第二部分:分寫(第3—12自然段)
秋晨靜觀圖
秋槐落蕊圖鄉(xiāng)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記敘秋蟬殘鳴圖議論
秋雨襲人圖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別之處。
秋果絢爛圖
第三部分:總括(第13、14自然段)
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之秋,我減少壽命也要留住。
五、學生討論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為什么在文中多次寫到南國之秋呢?
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南北對比,以“南”襯“北”。作者以南國之秋的“淡”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濃”,以這秋的深味在南方“嘗不透”,來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對比,這樣南北對比、襯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與“神”的結(jié)合點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那五幅秋色圖。“神”是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敖Y(jié)合點”是“清”“靜”“悲涼”。
3、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結(jié)尾的一段話?
秋色是這樣的好,祖國的美景是這樣的可愛,聯(lián)系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nèi)交外困的現(xiàn)實,作者為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fā)了贊美、眷念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xiàn)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5.文中寫“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同樣能給人幽靜的感覺,這是什么原因?
這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等等,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就能給人以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無聲。
六、寫作特色
1、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2.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
3、運用渲染、襯托的手法
教學活動活動1【活動】學生分組討論
討論上文列出的5個問題,并展示成果。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5
教學目標
進行欣賞性閱讀,體味本文緊扣“清”“靜”“悲涼”著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渾然一體的寫法。
教法
嘗試研究性學習,實施教學互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時數(shù)
1節(jié)。
布置課前搜索
找出有關描寫秋景的詩句,多多益善。
名句參考: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 甫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陽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柳 永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王實甫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曹雪芹
一江秋水澹寒煙,水影明如練,眼底離愁數(shù)行雁。
──倪 瓚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 樸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
授課過程
師:(導語)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無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于是,便產(chǎn)生“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凄美。這種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許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達到了極致而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今天,我們來賞析一篇這樣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6
《故都的秋》這篇文章講過好多次了,以前老是跟著教參跑,一直找不到要點和特色,這次似乎有些新發(fā)現(xiàn)。
對于學生來說,《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文章傳遞的美感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審美經(jīng)驗有較大的距離。最大的難題在于“悲涼”與“衰亡”如何成為一種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前就把教學目標定為“體會另一種不同的美,填補學生某些審美經(jīng)驗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審美、審美修養(yǎng)”為切入點。
“美”經(jīng)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系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并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jié)構(gòu)、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宏觀把握相對容易,因為這篇文章本身結(jié)構(gòu)比較清晰。全文14段,首尾兩段分別互相照應,構(gòu)成一個圓形結(jié)構(gòu)。中間10段具體描寫秋景,分別寫“秋晨、秋槐、秋蟬、秋雨、都市閑人和秋果”。第12段的議論、抒情是在對秋的具體敘述后自然引發(fā)的,歸入前一部分應該比較合理。
微觀的文本細讀主要兩個層次,一是語言形式與情感關系方面的,一是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方面的。
語言形式和情感關系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不同的語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種隱喻或表征。比如首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是一個變式句。常式句表述為“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樣的變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強化。再如“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一句。這里有一種強烈的對比在里面,一方面“從杭州至青島”、“更要從青島上北平”把他的行蹤敘述得很“啰嗦”;費盡周折無非是“不過想品味秋”。費盡周折的行程,原來只為了一個小小的目的。強烈的對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對于“秋”的極大向往,極大的向往也就傳遞出作者對秋的深深感情。文章中還有其它諸如此類的表達,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對于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處的。
“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是寫景狀物散文的一個重要教學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說,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點、個性化的景物與感情的關系就不好理解了。這篇文章寫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個性鮮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蟬聲”等等。所有這些景物不僅僅如作者自己說的是“悲涼”,它們更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衰亡”或“即將衰亡”。現(xiàn)實的景物是連續(xù)不斷的,之所以要選取這些景物,肯定是這些景物與“我”的內(nèi)心有某種的契合。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普通人都會贊美生命的生機蓬勃??墒?,這里卻是向往“悲涼”和“衰亡”,“悲涼”、“衰亡”倒成為一種美了!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大問題。
從道理上說,我們對于美的體會,或者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某種外物是“美”的,肯定是這種外物引起了我們內(nèi)心的某種滿足和愉悅。前文說過,一般情況下“美”是主觀的。但這種主觀是表面的,實則是客觀的。這種客觀性說明,文章所寫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與全人類的某種情感相契合,否則這篇文章也就不會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共鳴。孫紹振教授分析這篇文章時有一句話:“凡屬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價值。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發(fā)內(nèi)心歡愉的體驗,直面生命的衰敗,啟示生命的周期,逼起悲涼之感,也是一種生命的感受。”這的確非常有道理,衰亡也是一種生命的啟示,讓我們?nèi)ンw會生命的存在。但我覺得似乎還不夠,所以便引用弗洛伊德的學說。他認為人有兩個基本的源動力,不光有“求生”的本能,還有“求死”的本能(觀點引自《三種心理學》,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ISBN 7-5019-2719-7/G·155)。也就是說,在人的潛意識中都存在著某種“求死”的傾向,而這里的外物的衰敗恰恰激發(fā)了人的這種意識,讓我們的“向死”的本能得以某種程度的滿足,也就引發(fā)了美感。當然,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是太難了。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困難。我們可以用三種層次來判斷學生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內(nèi)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體驗。前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也是一堂語文課要求全體同學都應該達到的目標;但第三方面卻非常不容易。隨便從文章中挑了幾個詞,我相信很多同學都不能深切體會(是“體會”,不是“理解”)到那種感覺。比如什么是“清”,什么是“悲涼”,什么是“落寞”?為什么這些感覺是一種美?曾經(jīng)體會到這種美感嗎?能不能假設一個情境來體驗體驗?確實好困難,我相信一般人都覺得不容易。而這些地方恰恰是最為重要的東西,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的感覺。我總認為,語文難的地方不在那些“實”的知識與能力,而在于這種“虛”的思想與情感。當然,這種虛的藝術感覺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奠基,是不斷“熏染”出來的。所以得一天一點積累,一天一點感悟,得慢慢來,急不得。
另外,如果把這篇文章與《荷塘月色》稍加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顯然是比較“雅”的。僅從語言的角度看,《荷塘月色》多用工筆精雕細刻,是寫得比較美的。這從華麗的語匯、精妙的比喻,還有靈活的句式選擇等方面都可以看得出來。但他所寫的景象,及對景象的比喻卻都是比較“俗”的。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剛出浴的美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等,以及后面聯(lián)想到了南朝熱鬧的、風流的宮庭濃歌艷賦都透露出作者內(nèi)心的不寧靜,透露出一種世俗的氣息。這種比較確實能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在“生”與“死”面前,“生”是熱鬧的、繁華的、實用的、世俗的,“死”是冷峻的、孤寂的、人文的、超脫的。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7
《故都的秋》一課已經(jīng)上完了。這篇課文,從準備,到講授,到現(xiàn)在的總結(jié)我成長了很多。
總體來說,比較滿意。
我以秋的小篆字體導入,講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寫下的秋的感悟在ppt上展示,引起所有學生對秋的思考,展示時可以起到強化的作用??傮w采用教師引導,學生主體探究的形式。先確定了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文章整體基調(diào),然后展示問題,由學生分組解決。最后由學生分組派代表發(fā)言。探究了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后,我們總結(jié)了寫景狀物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最重要的。正好時值太原市冬天的第一場雪,我們的課文講完后,還剩下五分鐘時,雪越下越大了。我在這課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了天氣因素,因此我們做了一個寫雪的訓練。先由教師展示兩個寫景片段,學生做仿寫。
但是在教授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
一、關于ppt。
在展示時出現(xiàn)混亂,因為我是采用的板書與ppt結(jié)合,所以就出現(xiàn)了顧此失彼的情況,有的在講述之前放的,有的在講述之后放的。尤其是清靜悲涼的部分。
課后,李老師給我提出了建議,幻燈片上盡量不要出現(xiàn)反應課文景象的圖片,會影響學生的想象能力。確實,語文要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喜愛小說勝過同名電視劇,小說能給人的想象與電視劇直白的表露出來是不同的。
二、關于預習
學生預習效果未檢測,應先早自習時候讀一下文章。
三、關于導入
導入的銜接不好,內(nèi)容太多,超出了三分鐘,而且都很淺顯,甲骨文和小篆沒有解釋,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詞很突兀。
四、關于內(nèi)容
1、蟬意象沒有講到位。蟬不僅代表憂愁,而且是高潔的象征。
2、文眼沒有講清楚定義。
3、討論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首先設置不合理,師應先做引導分析第三段,學生回答后的點評也不是很及時。學生討論的效果不能很好的檢測。
4、散文要注重品味語言,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故都的秋》是我上的第一堂公開課,給我的啟示很多。教師的課堂藝術是要隨著教師對課文文本的解讀深度而慢慢提升的。希望我能夠改正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問題,提高我的教學水平。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8
今天,我在學校上了一堂教研課,內(nèi)容是小學語文第七冊《電腦住宅》。經(jīng)過教學實踐,通過教研組成員的研討,引發(fā)了我如下思考:
一、預習作業(yè)合理,教學設計比較科學,基本完成教學任務
1、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1)標小節(jié)、標新詞。(2)大聲朗讀課文三遍:第一遍讀準生字的讀音,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nèi)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jié)構(gòu),寫作方法。(3)將最重要的或者是不能理解的問題寫下來,課前交給老師。(4)預習作業(yè):如果由你來設計一棟電腦住宅,你打算怎樣設計?想一想,寫下來。
2、上課時,我先檢測字詞,肯定了他們認讀情況。
接下來,以學生提出的“電腦住宅是電腦住的地方嗎”“電腦住宅是誰發(fā)明的?電腦住宅在哪個城市里有?電腦住宅是在中國還是在別的國家?”這樣一些有趣的問題為切入口,導入課題,介紹了電腦住宅的相關知識。
再接著,初讀課文我覺得用默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比較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把課文生字掌握好。落實初讀時,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讀通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為了形象生動說明電腦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課文運用了想象和聯(lián)想,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在讀中理解內(nèi)容,同時培養(yǎng)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選詞有一定的開放性,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系,這一練習為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提供了語言積累。又以學生提出并經(jīng)教師修改的三個問題“電腦住宅是什么樣子的呢?”“電腦住宅有哪些功能?”“如果你是個建筑師,你想怎樣設計電腦住宅?”為主線,依次通過當畫電腦住宅示意圖、當小導游、當小設計師三個環(huán)節(jié)解決了問題。
最后,總結(jié)課文后,還對預習作業(yè)完成較好的學生給予了表揚和小獎勵。
所以,這節(jié)課充分重視了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抓住了學習要點,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課前預設不充分,沒有為教學難點做好鋪墊。
學生當導游介紹各間房電腦的特點、功能時,我說:“可以用書中的原文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組織的語言來說?!边@是合理的。當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時,我充分地肯定了他,其他學生發(fā)言就不積極了??赡茉谙耄何艺罩淖x,會顯得沒有水平的。
雖然有做得比較好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學習這些科普類文章,大部分學生覺得很抽象,還有一些內(nèi)容講得不透徹。本文有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學生對這些詞語比較陌生,導致他們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對于這類文章到底要怎樣進行教學,是我現(xiàn)在正思考的。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 篇9
非常倉促的備完課,很緊張的上完課,總算松了一口氣?,F(xiàn)在靜下心來思考我的這節(jié)課,加上教研員的一番指導,頗有感觸。
《故都的秋》是傳統(tǒng)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訓練,使學生真正步入審美鑒賞的殿堂。我將《故都的秋》定位為散文鑒賞課,課型為一節(jié)。教學時以學過的古詩文感受入題。再總提第一段使學生入境,美讀設置問題:文本描寫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總提五幅秋景圖。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師生互動探究生成開放型課堂,始終以散文的文體特點為基點和生長點,通過品讀聯(lián)想、合作探究等方法進入散文的鑒賞層次。最后以第12段的議論提升思想,明確概括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并引申出寫作背景。
縱觀整個上課過程,本節(jié)課有這樣一些優(yōu)點:
第一,注重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從品味語言入手,去解讀全篇。體現(xiàn)了語文的語言性。評課的教研員老師說我這一點把握的不錯。
第二,注重了誦讀教學,通過誦讀加深對語言的感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身品味語言的精妙。
第三,注重了課堂提問,激發(fā)探討興趣,促進引發(fā)多數(shù)學生積極的活動愿望,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并能促進人際活動,加強學生與其他同學的溝通與反應。
第四,注重了合作學習,學生在相互討論評價中共同提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能夠以對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
對教學流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為清晰的,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則課前學生基本沒有預習,對文本的內(nèi)容不熟悉,傷感悲涼,憂郁孤獨的感情不能較好的領悟。
二則課堂上品讀時間不充分,教學不循常規(guī),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突然上多媒體體課,學生覺得很新鮮??磥砦易缘玫脑O計“亮點”──直接進入描寫“故都的秋”文字部分,再進行瞻前顧后的文本鑒賞,學生不適應,學生習慣了逐段推進的鑒賞模式,這種突出重點段落的方式,學生仍然含混不清。
據(jù)此,我想教學時首先增設了兩個問題:①誦讀一二自然段,思考: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各有什么特點,先寫南國之秋用意何在?②品讀最后兩段,運用比喻把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有什么好處?解決之后,再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帶著感情進行品讀,然后,結(jié)合前面的四個問題,明確劃分成四組各組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探究。
三則說五幅畫面的時候面面俱到,本來是想詳說三個畫面的,后來時間一緊,都是詳?shù)臎]有深入,略的講的有點羅嗦。評課老師也說出了這一點。我想今后上課我想嘗試新的方法,把第一個畫面講透講深,然后分四組讓學生分別討論余下的畫面。真正能掌握鑒賞散文的方法。
再則高潮和收尾部分較為倉促,給人虎頭蛇尾之嫌,沒有受到精心設計的功效。發(fā)現(xiàn)還是自己太過理想化,“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的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教學是把雙刃劍,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效的整合文本資源和學生資源,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再據(jù)此設計教學,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出現(xiàn)“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跑堂課現(xiàn)象,無法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方式。
總之,我嘗試按散文文體規(guī)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學思想去組織教學,在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一點上有待于進一步思考和探索?,F(xiàn)在靜下心來反觀發(fā)現(xiàn),我的設計不符合職高學生的接受心理,沒有探究透徹,有人為拔高之嫌。
以上就是《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1500字精選》的全部內(nèi)容,想了解更多內(nèi)容,請點擊故都教學反思查看或關注本網(wǎng)站內(nèi)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故都教學反思相關推薦
更多>-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簡短1500字精選03-26
-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1000字合集10篇01-14
- 地理教學反思范文簡短1500字精選9篇01-26
- 小學美術課教學反思簡短1500字精選03-22
- 故都的秋教學教案精選7篇12-30
-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11-23
-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10-06
- [熱門]高中英語教學反思簡短1500字精選01-22
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設計3000字03-25
- 憫農(nóng)舞蹈教案小班怎么寫系列03-26
- 關于幼兒健康領域教案1000字模板03-25
- [作品悅讀]故都的秋讀書心得其二08-13
- 五年級數(shù)學課教學反思12篇03-27
-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簡短1500字精選03-26
- 教師教學反思感悟精選11-27
- 中班健康《我愛運動》教案1000字03-25
- 食品安全教育教案1500字10篇03-26
- 體育教學設計模板范文1500字合集03-26
-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案1500字03-26
-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簡短1500字精選03-24
- 關于故都的秋教學反思1500字匯總02-25
- 故都教學反思模板01-31
-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1000字合集10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