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小學語文
發(fā)表時間:2021-07-19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七。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七
【教學目的】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培養(yǎng)閱讀、寫作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精神。
3.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4.明確字詞意義有詞典義和聯(lián)想義的區(qū)別。
(解說:教學目的的確定最重要的依據有兩條:一是單元要求,二是本課編者提示。這兩者新編課本均有,萬不可忽視。)
【教學重點】
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①在學生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拎出觀點。
②確定課文的中心論點。
③評價作者觀點。
2.寫法揣摩
①學習本文由實例引入,中間才牽出中心論點的寫法,以打破中學生寫議論文總愛在開頭揭旨的俗套。②學習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學生議論文中論點+論據=論證的流弊。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自讀,理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自由舉書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確運用例證法;熟悉典故及詞語。
媒體設計
投影器一臺,透明塑料紙若干張,準備讓不同學生寫出課文中心論點,一同投影,以供討論。如無此設備,也可叫不同程度的學生若干人板書。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來一同學習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一篇談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預習--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研讀,以求能分析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并借鑒一些文章的寫法,讓我們的文章也變得美起來。
二、解題
1.投影映出: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教師口頭說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劉大木魁、方苞、姚鼐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學家,其文章特點在于簡潔。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吳汝綸的私塾中讀書,舊學功底很深。
2.讓學生明確本文論題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論述范圍,而其論點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層次大意的基礎上,討論中心論點。
2.具體研習,突破重點、難點。
第1段從實例入手,引入論題→第2段以靜態(tài)例(《史記》李廣射虎)與動態(tài)例(賈島苦吟)初步論證中心論點→第3段以正面例(東坡詩句等)與反面例(套板反應現(xiàn)象,說明咬文嚼字之難,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總結。
(解說: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頗易引起爭議,這是因為:一是本文結構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它不是從觀點出發(fā),進行演繹論證,而是從個別到一般,然后再到個別;即從實例到論點,然后再展開證明;這樣它便不是開章明義,而是中間揭旨,中心論點在第3段才出現(xiàn)。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論點,有的重要論據貌似中心論點,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這樣的話,并且課后練習第四題的設計(從讀過的詩文中再舉一兩個例子說明這個論斷)也很能迷惑一些淺嘗輒止的學生。為此中心論點的辨析要作為重點,并且讓全班學生充分參與,討論與評析并重。)
3.欣賞品味。
課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計有7個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個句群(意群)。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論點,第②句岔開,稍帶一筆說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展開。第④句承①③說明原因。第⑤句進一步申說。第⑥句與第⑦句(含例)是從反面證明。
剖析這個核心段可以確立其在全課中的地位,進而有利于確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窺知作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潔謹嚴的風格。
4.課堂訓練。
①本文標題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明確:觀點與論題的異同(前面題解時沒觸及):①論題只是要論述的問題,論點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②論題多用短語及非判斷句,非陳述句表達,而論點則要用判斷句或陳述句表達;③論題指示、框定觀點;論點圍繞、點擊論題。
②完成課后練習二。
明確:A.朱光潛與馬南屯阝所論述的對象不盡相同:朱文兼顧閱讀、創(chuàng)作兩方面,馬文單說閱讀。如果說閱讀有時只須觀其大略而舍棄細枝末節(jié)的話,那創(chuàng)作則決不可粗枝大葉,須知煉字即煉意,即調整思想情感,最精確地表情達意。B.不求甚解觀其大略這是粗讀,咬文嚼字錙銖必較這是細讀。有的書只須粗讀,而且有時受種種條件(如時間)限制,也只能粗讀,但粗讀并不意味著不把握要旨,還是要做到會意。有的書必須細讀,如文藝欣賞,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潛其中。C.讀書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對咬文嚼字。多數認為未曉處且放過,不要死摳,待一段時間可以再細讀。
因而這兩種讀書方法和態(tài)度并不完全對立,讀書究竟取何法要視對象和條件而定。
(解說:這兩道題的設計很有匠心。第1題考查歸納推理(概括能力)。第2題所用的材料曾在舊高中課本第六冊選用過。摘錄馬南屯阝貌似截然相反的觀點及論據,讓學生進行比較辨析,有利于培養(yǎng)辯證思維的能力。選這兩題作為課堂練習旨在鞏固對本課中心論點的認識,并初步培養(yǎng)對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方法。)
5.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對文章論證結構的把握、段落層次關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語段的品味來揭示文章的中心論點,最后我們還通過做課后第二題,達到對作者觀點的進一步認識,并初步評價了作者的觀點。
(解說:此小結旨在使學生明確本課所有的教學活動是圍繞著分析和評價作者的觀點的教學目標進行的,專心致志,決不旁鶩。作者的觀點總的來說是正確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讀對象及讀書條件等刻意套用。)(gSi8.COm 工作匯報網)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三、四題。
2.自選一個段落分析作者如何運用例證法,即怎樣運用實例充分展開證明論點的?
附:課堂板書設計(預先寫在投影塑料紙上,按授課程序逐步顯示)
(解說:板書顯現(xiàn)順序按①②③④⑤⑥序號,箭號在說明層次關系時再標上。)
精選閱讀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六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六
學習目標:
1.分析評價課文.
2.借鑒吸收其中精華.
重點難點: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預習點撥:
1.研讀兩遍,初步了解文意.
2.篩選重點字詞,查閱工具書予以掌握.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嘗試借鑒吸收其中精華。
導讀學練:
一.誦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1.了解有關常識:作者朱光潛,著名,.主要著作有和.
2.從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詞加以解決:
正音:
錙
銖
鏃
岑
牘
下乘
蘊藉
付梓
了解詞義:
咬文嚼字----
推敲———
蘊藉———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二.概括,分析:
1.口頭歸納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兩句話):
2.分析結構,歸納要點: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闡明的密切關系,意味不同.,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講的使用負面:
三.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1.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并摘錄下來:
2.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文章標題與觀點的關系是怎樣的,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關系的論述,再注意標題的基本義與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聯(lián)系個人的學習及寫作情況來談):
四.分析.借鑒:
1.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于那個范疇,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鞏固訓練:
1.研讀課文,結合個人平時學習及寫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觀點。
2.進一步從文中篩選出重點語句,加以理解
并借鑒吸收。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進一步分析篩選,借鑒吸收.
重點難點:結合文意深入理解.
預習提示: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見解認識的語句加以體會.
導讀導練:
一、進一步分析借鑒:
1.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fā)上
面”一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為什么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文意加以
回答:
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為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與作者原意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為藍田發(fā)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lián)想。
B.字的聯(lián)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lián)想甚至排斥聯(lián)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2.為什么作者認為“惟陳言之務去”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3.既然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為什么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
”,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么?
5.結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并回答“聯(lián)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lián)系:
6.根據文意回答,“聯(lián)想”“習慣”“套板反應”之間的關系如何,為什么說“套板反應”與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
二.深化理解:
1.結合文中的分析,你從所讀古詩詞中舉例談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藝術性:
2.結合個人寫作情況,談一下自己對“套板反應”的認識及克服的方法:
知識鞏固:
1.下列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組是()
Α.尺牘
剝琢有聲
學福五車
刻苦自勵
B.蘊藉
點鐵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濫
自鳴得意
流涎
索然無味
D.岑寂
不即不離
凝煉
錙銖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誰說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陳言之務去.
③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作者認為王若虛對>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并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后還有什么見解嗎?
4.拓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寫何景,口頭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點。
〈〈咬文嚼字〉〉學案答案
第一課時:
一.1.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
〈〈文藝心理學〉〉〈〈詩論〉〉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詞義:略
二.
1.略
2.闡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句式,文字增減,字眼)
講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正面:善用聯(lián)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套板反應,全無新奇意味。)
三.1.(見篇末)
2.略
3.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強調的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觀點注重的是語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點,而作者特別強調了它在情感表達上的效果。
3.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要結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達。
第二課時
導讀導練:
一、1、前者:意義固定,偏于類型;后者,意義游離,偏于個性。: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陳言之務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應,在思想情感和語言上創(chuàng)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語言與思想情感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與內容是相隨而變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導的,但語言也影響思想情感,語言上刻意創(chuàng)新,也能推動人們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層去想。
4、是匠心獨運的創(chuàng)作。
5、由字的聯(lián)想的意義形成新的意境。
6、(1)、聯(lián)想起于習慣,因習慣而滑入套板反應。
(2)、套板反應是走熟路、走老路、無創(chuàng)新,故說“套板反應”與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
二、略。
鞏固知識:
1、C
2、分別是:謝靈運、韓愈、丘遲、王安石
3、略
4、提示:從展示的畫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二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二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觀點
2.能力目標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yǎng)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學習重點 明確“咬文嚼字”的真正含義。
學習難點 品味妙語佳句。
學習課時 一課時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導入 :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為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題
“咬文嚼字”一般解釋為:過分地斟酌字詞(死摳字眼,不領會精神實質)。作者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的意義,就是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二、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 筆名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段鞣矫缹W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朱光潛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按松響撟龆夷軌蜃龅氖?,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薄按藭r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huán)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边@是朱光潛不尚空談、著眼現(xiàn)在、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xiàn)。他的座右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
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層次大意的基礎上,討論中心論點。
2具體研習,突破重點、難點。
第1段從實例入手,引入論題→第2題以靜態(tài)例(《史記》李廣射虎)與動態(tài)例(賈島苦吟)初步論證中心論點→第3段以正面例(東坡詩句等)與反面例(“套板反應”現(xiàn)象,說明咬文嚼字之難,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總結。)
解說: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頗易引起爭議,這是因為:一是本文結構與一般的議論文不同,它不是從觀點出發(fā),進行演繹論證,而是從個別到一般,然后再到個別;即從實例到論點,然后再展開證明;這樣它便不是開章明義,而是中間揭旨,中心論點在第3段才出現(xiàn)。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論點,有的重要論據貌似中心論點,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這樣的話,并且課后練習第四題的設計(“從讀過的詩文中再單一兩個例子說明這個論斷”)也很能迷惑一些淺嘗輒止的學生。為此中心論點的辨析要作為重點,并且讓全班學生充分參與,討論與評析并重。)
3欣賞品味。
課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計有7個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個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論點,第②句岔開,稍帶一筆說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開。第④句承①③說明原因。第⑤句進一步申說。第⑥句與第⑦句(含例)是從反面證明。如作圖解,可這樣畫。
剖析這個核心段可以確立其在全課中的地位,進而有利于確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窺知作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潔謹嚴的風格。
4課堂訓練。
①本文標題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明確:觀點與論題的異同(前面題解時沒觸及):①論題只是要論述的問題,論點是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觀點;②論題多用短語及非判斷句,非陳述句表達,而論點則要用判斷句或陳述句表達;③論題指示、框定觀點;論點圍繞、點擊論題。
②完成課后練習二。
明確:A朱光潛與馬南郁所論述的對象不盡相同:朱文兼顧閱讀、創(chuàng)作兩方面,馬文單說閱讀。如果說閱讀有時只須觀其大略而舍棄細枝末節(jié)的話,那創(chuàng)作則決不可粗枝大葉,須知煉字即煉意,即調整思想情感,最精確地表情達意。
B“不求甚解”“觀其大略”這是粗讀,“咬文嚼字”“錙銖必較”這是細讀。有的書只須粗讀,而且有時受種種條件(如時間)限制,也只能粗讀,但粗讀并不意味著不把握要旨,還是要做到“會意”。有的書必須細讀,如文藝欣賞,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潛其中。
C讀書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對咬文嚼字。多數認為“未曉處且放過”,不要死摳,待一段時間可以再細讀。
因而這兩種讀書方法和態(tài)度并不完全對立,讀書究竟取何法要視對象和條件而定。
(解說:這兩道題的設計很有匠心。第1題考查歸納推理(概括能力)。第2題所用的材料曾在舊高中課本第六冊選用過。摘錄馬南郵貌似截然相反的觀點及論據,讓學生進行比較辨析,有利于培養(yǎng)辯證思維的能力。選這兩題作為課堂練習旨在鞏固對本課中心論點的認識,并初步培養(yǎng)對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方法。)
5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對文章論證結構的把握、段落層次關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語段的品味來揭示文章的中心論點,最后我們還通過做課后第二題,達到對作者觀點的進一步認識,并初步評價了作者的觀點。
(解說:此小結旨在使學生明確本課所有的教學活動是圍繞著分析和評價作者的觀點的教學目標進行的,專心致志,決不旁鶩。作者的觀點總的來說是正確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讀對象及讀書條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三、四題。
2自選一個段落分析作者如何運用例證法,即怎樣運用實例充分展開證明論點的?
[課堂板書設計]
(預先寫在投影塑料紙上,按授課程序逐步顯示)
補充資料:
題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注解: 幽居:指隱居處. 云根:古人認為云生在山石上,石為云根. 幽期:歸隱所約的日期.
譯文: 幽閑地住在這里,很少有鄰居往來,只有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的小園.鳥兒歇宿在池邊的樹上,歸來的僧人正在月下敲響山門.走過小橋呈現(xiàn)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腳正在飄動,好像山石在移動.我暫時要離開這里,但不久還要回來,要按照約定的日期與朋友一起隱居,決不食言.
錦 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錦瑟呀,你為何竟然有五十條弦? 每弦每節(jié),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 我心象莊子,為蝴蝶曉夢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鵑,寄托春心哀怨 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 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
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 只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劭创伺呓蛛x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或許是那女子氣質高雅,使人想他應住在這種“月臺
花榭,瑣窗朱戶”的華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從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來,寫了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心全亂了,愁緒滿懷。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煙草,偏此時又下起梅雨,滿
城飄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時確實使人惱啊。
賀鑄一生所識女子頗多,為何只對此女有這種情思,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位女子與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產生“移情”心理;二是這位女子與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貼近,使用權他一見而鐘情。
宋?蘇軾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小團月是一種名品茶(在當時是貢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紅杏枝頭春意“濃”
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 《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彀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縠皺:即皺紗,喻水的波紋。
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
劉公勇在詞話里稱“一鬧字卓絕千古”?!棒[”字好就好在準確、鮮明、生動,帶有動態(tài)地刻畫春天的蓬勃生機,并把作者對春天這樣一個萬物萌發(fā),生機盎然的季節(jié)的到來的欣喜用一個“鬧”字表達了出來。作者的感情態(tài)度盡含于一個鬧字之中。
【教后感】
本課的教學設計試圖將“活動式”教學思想體現(xiàn)在常規(guī)閱讀教學中,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落入常規(guī)教學的窠臼,不過由此獲得的幾點感受當可作為進一步“活動式”教學實驗的經驗。
一、閱讀課的“活動式”教學必須充分重視課前的準備活動,否則僅僅依靠課堂的當下閱讀將使討論活動流于膚淺化和形式化。
二、每節(jié)課的活動項目應盡可能單一集中,不宜寬泛分散。應使學生思維興奮點集中于一、二點,精心安排好活動程序,活動討論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五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五
教學目標 :
一、 分析評價文章的觀點。
二、 如何克服“套板反應”。
預習提示:
1. 詞語積累:
錙銖必較
清沁肺腑
才高八斗
學富五車
套板反應
舉不勝舉
刻苦自勵
推陳翻新
自鳴得意
索然無味
不即不離
點鐵成金
一時興會
尺牘
下乘
玩索
流弊
援例
冷寂
岑寂
拘禮
游離
蘊藉
2. 文學常識
朱光潛
謝靈運
韓愈
賈島
李商隱
賀鑄
3. 背誦
題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錦 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長句。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惠山烹小龍團
宋·蘇軾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4. 附錄
①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②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南山秋。
——賈島
③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xiàn)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
——福樓拜
教學過程 :
一、 新課導入
《漢語大詞典》上列有三個義項: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學問;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沒有一項意思是褒揚的。朱光潛卻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這是為什么呢?
二、 閱讀課文,將重點詞語劃出。作者對“咬文嚼字”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內涵是什么?
三、 什么是“套板反應”?怎樣克服套板反應?整理成一段文字。
四、 討論課后第四題,并舉出例子。
五、 參照《語文讀本》,討論課后第二題,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六、 作業(yè) :完成第十課基礎訓練。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四
高三語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四
【教學目標】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纖細的文字敏感,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擇用若干精當的語言實例深入淺出地將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創(chuàng)作和閱讀中養(yǎng)成隨處留心玩索的好習慣等觀點令人折服地表達出來。作者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還認為韓愈之“敲”是否優(yōu)于賈島之“推”也值得商榷。對此,作者說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這種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創(chuàng)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推行的素質教育的精義所在,非常值得學生借鑒學習。作者對“套板反應”很反感,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而“套板反應”正是許多學生的通病,因此應該作為教學重點。
據此,本文教學目標可確立為以下幾個層面:
1、通過對文中有關幾個實例的嘗試品味,體會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從而自覺養(yǎng)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不妨引導學生注意對本文語言的質疑分析,培養(yǎng)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方法】
閱讀是一項極具個性化的活動,因此必須放手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動腦活動來完成各項教學目標。本文的教學擬采用學生活動的方式進行,活動分為課前準備和課內討論兩大板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元代無名氏雜劇《勸夫殺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語“咬文嚼字”既來源此。對這個成語的解釋,《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云:……;《漢語大詞典》中云:……(見教師用書)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咬文嚼字》,則提倡我們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樣新的意義呢?作者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簡介(見教師用書)
三、提名閱讀
四、分析課文
1、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義?(第3段)
2、作者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確: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關系密切
《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
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
用聯(lián)想義,意蘊豐富
“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濫詞舊語,毫無新意
3、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列舉課外尋找的實例并加以評說。
明確:本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先援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先行進行解說,如:
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解說:“眼看”沒有“忍著”的悲憤意味。
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解說:“綠”較之“到”寫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機,又流露出喜悅興奮的心情。
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
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解說: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其紅之濃?!棒[”將無“聲”的景象隨著上有“聲”的意味。日常經驗里的視覺、聽覺等感覺被彼此打通,多層次地將審美的精微感受傳達出來。
最后在總結課內外諸多實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對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語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師一一指出。(見另文)
【教后感】
本課的教學設計試圖將“活動式”教學思想體現(xiàn)在常規(guī)閱讀教學中,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落入常規(guī)教學的窠臼,不過由此獲得的幾點感受當可作為進一步“活動式”教學實驗的經驗。
一、閱讀課的“活動式”教學必須充分重視課前的準備活動,否則僅僅依靠課堂的當下閱讀將使討論活動流于膚淺化和形式化。
二、每節(jié)課的活動項目應盡可能單一集中,不宜寬泛分散。應使學生思維興奮點集中于一、二點,精心安排好活動程序,活動討論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