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常識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72018中考語文必考文學常識:作者簡介。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2018中考語文必考文學常識:作者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18中考語文必考文學常識:作者簡介
1.魯迅(1881-1936)[趣祝福 ZFW152.cOm]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現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狂人日記》,著名短篇小說《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集《野草》,雜文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閑集》等?!冻ㄏκ啊肥囚斞笇懹?926年2月間的散文集,共十篇?!豆枢l(xiāng)》選自小說集《吶喊》,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選自《朝花夕拾》,課文《雪》選自《野草》,(《魯迅全集》第2卷),《阿Q正傳》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杰作。
2.胡適(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作家,學者,教育家。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胡適文集》,《胡適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開貞,沫若為筆名。四川樂山人。現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社會活動家。主要文學作品有詩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短焐系慕质小贰秲粢埂愤x自《郭沫若選集》。
4.巴金
1904年生,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滅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還有短,中,長篇小說?!抖涛膬善愤x自《龍.虎.狗》。
5.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洲。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柳宗元一生留下8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詩。其《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
6.蘇軾
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州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督亲?密州出獵》的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人,是北宋最富盛名的文學家,書畫家。
7.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奧地利著名作家,評論家,作品擅長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的遭遇和心靈的熱情描摹。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秘訣》,《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三作家》等。《列夫托爾斯泰》選自《三作家》。
8.《詩經》
一部詩歌總集。它保存下來的305篇詩歌,大約生產于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7世紀(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間。它們原先全是樂歌,按照樂曲的不同來編排,分為風,雅,頌三類。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攤牌永嘆的特點,普遍采用賦,比,興的手法。
9.《戰(zhàn)國策》
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燕,宋,衛(wèi),中山諸國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書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語》《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經漢代劉向整理,命名為《戰(zhàn)國策》沿用至今。《鄒忌諷齊五納諫》選自《戰(zhàn)國策》,這里的“諷”是諷刺的意思,“納諫”則用暗示的方法規(guī)勸是接受的意思?!短砌虏蝗枋姑愤x自《戰(zhàn)國策》。
10.《曹劌論戰(zhàn)》
選自《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秋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
11.阿爾豐斯·都德
法國小說家?!蹲詈笠徽n》(短篇小說)
12.《愚公移山》
從文學體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選自《列子.湯問》文中有一個與愚公相比的人物,叫智叟,這個名字具有諷刺意味?!读凶印芬粫鄠魇菓?zhàn)國時期列御寇所著。
相關推薦
2019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簡介:古文化常識
2019年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簡介:古文化常識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xiāng)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jié)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jié)”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jié)”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xiāng)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jié)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13)棄市:暴尸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huán),周而復始。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后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拜(2)升官:遷擢(3)降官:謫左遷(4)免官:罷黜
(5)招聘:征辟(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徙(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后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七、關于史書
(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共三部)
第一部是春秋時期孔子編的《春秋》;
記事詳備的一部是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左傳》;
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2)國別體:以諸侯國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共兩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國語》;
較好的一部是漢代初期劉向編訂的《戰(zhàn)國策》。
(3)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來反映歷史事件。
第一部是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
第二部是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清史》。(共二十多部)
(4)通史: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記敘歷史。
第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
第二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共兩部)
(5)斷代史:記敘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
第一部是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
第二部是南北朝時期范曄的《后漢書》;……《清史》。(共二十多部)
說明,
(1)以上是按不同的標準分類,實際上同一史書可歸入不同體例。如《史記》,可以說它是一部紀傳體通史。
(2)清代乾隆年間編訂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書,打頭的一部是《史記》,壓尾的一部是《明史》,體例全都是紀傳體。而且除《史記》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斷代史。
八、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
(1)《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作者不詳)
(2)《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春秋·孫武)
(3)《國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春秋·左丘明)
(4)《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
(5)《左傳》: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左丘明)
(6)《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
(7)《漢書》: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東漢·班固)
(8)《孔雀東南飛》: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作者不詳)
(9)《離騷》: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戰(zhàn)國·屈原)
(10)《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東漢·許慎)
(11)《爾雅》:我國第一部詞典。(漢代經師匯集)
(12)《馬氏文通》:我國第一部語法書。(作者不詳)
(13)《文心雕龍》: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學理論專著。(南朝·劉勰)
(14)《狂人日記》:我國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現代·魯迅)
(15)《女神》:我國現代第一部新詩集。(現代·郭沫若)
(16)屈原:我國第一位詩人。(戰(zhàn)國)
(17)陶淵明:我國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東晉)
(18)謝靈運:我國山水詩的鼻祖。(南北朝)
(19)陸游:我國古代詩歌最多的詩人。(南宋),
九、世界十大文豪
1.古希臘詩人荷馬;
2.意大利詩人但丁;
3.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歌德;
4.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5.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
6.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7.印度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
8.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期泰;
9.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
10.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
十、我國的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第一部藥典是《神農本草經》第一部編年體是《春秋》
第一部傳記體是《史記》第一部斷代體是《漢書》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是《論語》第一部神話小說是《搜神記》
第一部筆記小說是《世說新語》第一部最大的斷代詩選是《全唐詩》
第一部文藝理論書是《文心雕龍》第一部中醫(yī)學典籍是《黃帝內經》
第一部農業(yè)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第一部茶葉專著是《茶經》第一部匯編古代文化典籍的書是《永樂大典》
十一、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廣陵散琴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
《夕陽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十二、我國文學家之別號
①四明狂客:初唐詩人賀知章;②青蓮居士:唐代詩人李白;③少陵野老:唐代大詩人杜甫;④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⑤玉溪生:唐代詩人李商隱;⑥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歐陽修;⑦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蘇軾;⑧山谷道人:北宋詩人黃庭堅⑨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十三、我國的三大國粹:中國畫、中國醫(yī)學、中國京劇。
十四、“第一”的雅稱:桂冠、螯頭、問鼎、領銜、榜首、奪魁、奪標、執(zhí)牛耳。
十五、我國的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
十六、我國的“四大”四大牧區(qū):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高原:內蒙古、黃土、云貴、青藏。
十七、四大盆地:塔里木、準噶爾、柴達木、四川。四大文化古都:西安、北京、洛陽、南京。
十九、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
十八、我國古代計時:十二時辰子時:夜半十一時至翌晨一時丑時:晨一時至三時寅時:三至五時卯時:五時至七時辰時:七時至九時巳時:九時至十一時午時:十一時至十三時未時:十三時至十五時申時:十五時至十七時酉時:十七時至十九時戌時:十九時至十二時亥時:二十一時至二十三時
二十、古書之最
1.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2.第一部詞曲《爾雅》
3.第一部韻文書《切韻》4.第一部方言詞典《方言》
5.第一部字書《字通》6.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第一部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8.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9.第一部論語體著作《論語》10.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11.第一部記傳體史書《史記》12.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漢書》
13.第一部歷史評論著作《史通》14.第一部兵書《孫子》
15.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16.第一部農業(yè)百科全書《齊民要術》
17.第一部工農業(yè)生產技術論著《天工開物》18.第一部藥典書《新修本草》
19.第一部植物學辭典《全芳備祖》20.第一部中醫(yī)學書籍《皇帝內經大素》
21.第一部地理書《禹貢》22.第一部建筑學專著《營造法式》
23.第一部戲典史《宋元戲曲韻史》24.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25.第一部文藝理論書《文心雕龍》26.第一部匯編古代文化典籍《永樂大詞典》
二十一、世界十大文豪
①.荷馬──古希臘詩人②.但丁──意大利詩人
③.歌德──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④.拜倫──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
⑤.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詩人⑥.雨果──法國作家
⑦.泰戈爾──印度詩人和社會活動家⑧.列夫·托爾斯泰──俄國文學巨匠
⑨.高爾基──前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
⑩.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十二、孔子被稱為至圣,下面幾位圣賢指誰?
亞圣(孟子)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書圣(王羲之)
商圣(范蠡)酒圣(杜康)史圣(司馬遷)醫(yī)圣(張仲景)
武圣(關羽)草圣(張旭)茶圣(陸羽)兵圣(孫武)
謀圣(張良)木圣(科圣)(張衡)藥圣(孫思邈)
二十三、模糊的時間小集
凌晨:零時到6時的一段時間。黎明:天剛亮時。
拂曉:天快亮時。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時間。
早晨:從天剛亮到八九點鐘的一段時間。上午:清晨到正午12點的一段時間。
中午:白天12點前后的一段時間。下午:從正午12點到日落的一段時間。
晚上:日落到深夜的一段時間。傍晚:臨近晚上時。
黃昏:日落到星出前的一段時間。午夜:夜里12點前后。
夜間:天黑至天亮的一段時間。
二十四、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中國古典十大喜劇,中國十大才子書
《竇娥冤》──元朝關漢卿,《救風塵》──元朝關漢卿,《三國演義》
《趙氏孤兒》──元朝紀君祥,《西廂記》──元朝王實甫,《水滸傳》
《精忠旗》──明朝馮夢龍,《看錢奴》──元朝鄭延玉,《好逑傳》
《清忠譜》──清朝李玉,《中山狼》──明朝康海,《平山冷燕》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墻頭馬上》──元朝白樸,《玉嬌犁》
《漢宮秋》──元朝馬致遠,《李逵負荊》──元朝康進云,《西廂記》
《琵琶記》──明朝高則誠,《幽閨記》──元朝施君美,《琵琶記》
《嬌紅記》──明朝孟稱舜,《綠牡丹》──明朝吳炳,《花箋記》
《長生殿》──清朝洪升,《玉簪記》──明朝高濂,《斬鬼記》
《雷峰塔》──清朝方成培,《風箏誤》──清朝李漁,《三合劍》
二十五、其他
1、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跋墒拧爆F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2、文房四寶: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
文房,即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有《文房四譜》一書,敘述了四種文具的品類及故實等。這些文具,制作歷史悠久,名手輩出,且品類豐富,風格獨特。著名的有:安徽涇縣的宣紙、安徽歙縣的歙墨、廣東端州的端硯、浙江吳興的湖筆。
3、歲寒三友:指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樹木,經冬不凋,常被看作剛正節(jié)操的象征。竹,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4、花中四君子: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于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艷于百花凋后,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懊?、竹”見上條
5、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6、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7、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8、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9、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10、古代對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征月、華月、早春、新正
二月──女月、杏月、仲春、令月、如月、麗月、酣春
三月──寐月、桃月、李月、蠶月、桐月、季月、曉春、蔦月、櫻筍時、桃浪
四月──余月、槐月、孟夏、陰月、梅月、初夏、正陽、朱明、清和月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荷月、伏月、季夏、旦月、焦月、暑月、精陰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蘭月、涼月、瓜月、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秩、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窮秋、杪秋、青女月
十月──陽月、孟冬、良月、初冬、開冬、正陽月、小陽春
十一月──葭月、仲冬、暢月
十二月──涂月、臘月、季冬、蠟月、暮冬、殘冬、末冬、星回節(jié)、嘉平月
11、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秹粲翁炖岩髁魟e》:“勢拔五岳掩赤城。”
12、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薄皾h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骸疤┥街?,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薄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1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14、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15、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種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qū)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無稻。
二十六、小說三要素是: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
⑴、記敘文這種文體主要通過記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經過來表現一定的中心思想。記敘文以記敘為主,兼以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手法。記敘文一般要求內容具有六要素,即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經過和結局。
⑵、議論文是作者對事物或人發(fā)表看法、評價。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和道理。論證則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一般這樣表達三要素的聯系:論點要解決“需要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要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論證則要解決“怎樣進行證明”的問題。議論文有兩種基本方式,即立論和駁論。
⑶、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方法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它目的在于向讀者介紹事件的形狀、性質、構造,解說事物的成因、功用、關系等等。這種文體一般要求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分類別、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喻、畫圖表等。
⑷、劇本必須適合舞臺演出:劇本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⑸、散文的特征可歸結為三點,即取材廣泛、結構靈活和手法多樣。散文重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靶紊ⅰ敝干⑽牡娜〔氖謴V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方法不拘一格,即或敘述事件發(fā)展,或描寫人物形象,或托物言志抒情,或評介議論?!吧癫簧ⅰ敝肝恼滤磉_的中心思想要明確集中,無論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但必須為表達中心思想服務。
⑹、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于古人類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平達和古羅馬的卡圖魯斯、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chuàng)作之源。詩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結而形象性強,具有節(jié)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古典詩歌形式采用逐句分行和押韻,現代詩歌的形式和內容已經極大豐富,伸縮性極強。詩歌的基本特點:①抒情性。詩歌是情感激流的表現。②音樂性。節(jié)奏是詩歌音樂性的主要因素。詩歌音樂性的另一個表現是押韻。③語言的高度凝煉和形象性。
⑺、戲劇的分類(話劇、歌劇、舞劇;獨幕劇、多幕劇;歷史劇、現代劇;悲劇、喜劇、正劇)。
2018年中考語文知識點:古代文學常識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此時就可以對教案課件的工作做個簡單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8年中考語文知識點:古代文學常識”,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18年中考語文知識點:古代文學常識
(元明清)
元代散曲分兩種,小令、套數各不同。
雜劇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關漢卿:
竇娥悲劇傳千古,人物形象最鮮明;
其余三家鄭馬白,還有《西廂》留美名。
明清戲劇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長篇都是章回體,“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齋志異》多流行。
尚有短篇擬話本,編訂“三言”馮夢龍。
方苞開創(chuàng)姚鼐繼,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龔自珍,《己亥雜詩》勸天公。
(宋代)
宋代文學詞泱泱,分成婉約與豪放。
柳永秦觀李清照,風花雪月多感傷。
蘇軾首開豪放派,“大江東去”氣昂昂;
愛國詩人辛棄疾,“金戈鐵馬”勢高揚。
三蘇、王、曾、歐陽修,繼承韓、柳寫文章;
范公作品雖不多,《岳陽樓記》放光芒。
南宋詩人陸放翁,《示兒》猶念復家邦;
人生自古誰無死?后世感懷文天祥。
編年通史第一部,《資治通鑒》司馬光。
(唐代)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楊盧駱創(chuàng)格律,律詩、絕句要記全。
浪漫詩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難》。
現實主義有杜甫,“三吏”“三別”不一般。
樂天倡導新樂府,“琵琶”“長恨”留名篇。
田園詩派有王孟,高、岑詩歌唱塞邊。
中唐李賀多奇麗,賈島“推敲”傳世間。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敗如塵煙。
韓、柳古文創(chuàng)新體,《阿房宮賦》唱千年。
唐代傳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傳》。
(兩漢魏晉南北朝)
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成就比較高:
“樂府雙璧”人稱贊,建安文學推“三曹”;
田園鼻祖是陶潛,“采菊”遺風見節(jié)操。
《史記》首開紀傳體,號稱“無韻之離騷”;
班固承續(xù)司馬意,《漢書》斷代創(chuàng)新招。
賈誼雄文《過秦論》,氣勢酣暢沖云霄。
“出師”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記》樂逍遙。
辭賦盛行多空洞,張衡《二京》似驚濤。
文學批評也興起,《文心雕龍》真高超。
駢文追求形式美,小說初起尚粗糙。
(先秦)
先秦文學有兩源,現實主義和浪漫。
《詩經》分為風雅頌,反映現實三百篇;
手法牢記賦比興,名篇《碩鼠》與《伐檀》。
浪漫主義是《楚辭》,《離騷》作者為屈原。
先秦散文有兩派,“諸子”、史書要記全。
儒墨道法屬諸子,各有著作傳世間;
儒家《論語》及《孟子》,墨家《墨子》見一斑;
道家《老子》及《莊子》,法家韓非著名篇。
歷史散文有兩體,分為“國別”和“編年”;
前者《國語》《戰(zhàn)國策》,后者《春秋》與《左傳》。
2018中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總結:天文歷法常識
2018中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總結:天文歷法常識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斗哆M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薄疤焐系男撬奘谴虿坏玫??!惫湃苏J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笨滹椀孛鑼懶枪鉅N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笔钦f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qū)。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形容雄兵出師驚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笔钦f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眳⑺奘且嬷?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國鄭宋燕越吳齊衛(wèi)魯魏趙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州兗州豫州幽州江湖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wèi)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逼咴孪喈斢诠珰v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薄豆旁娛攀住罚骸坝窈庵该隙娦呛螝v歷?!庇窈馐潜倍沸侵械牡谖逍??!缎∈队洝分杏谩岸氛凵咝小保稳菹癖倍沸堑那€一樣彎彎曲曲。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后,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p>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睗h代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毖嗵拥ず耩B(yǎng)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p>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洞倏棥罚骸皷|曦既駕,僵臥長愁?!薄皷|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椗俊盃颗!奔礌颗P?,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翱椗奔纯椗?,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豆旁娛攀住罚骸疤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碧拼娙瞬芴啤犊椗畱褷颗!罚骸氨倍芳讶穗p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p>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标愖影骸洞阂箘e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碧K軾《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鼻赜^《鵲橋仙》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p>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p>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云,虎嘯生風,即所謂“云龍風虎”。又說真龍?zhí)熳铀a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云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p>
【農歷】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業(yè)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歷為據。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歷的六月、七月相當于公歷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jié)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jié)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毕闹涟滋熳铋L,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里指冬至。
【初陽】約在農歷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犊兹笘|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p>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p>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在春分前后?!队烙鰳贰罚骸翱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歷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椗蹠??!犊兹笘|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毕特S,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傲鬃印币来问牵?/p>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敝隔斮夜??!读H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p>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后序》“德祐二年”、《雁蕩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薄靶梁ァ敝腹?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薄丁粗改箱洝岛笮颉贰暗蚂锒甓隆?,“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蹲T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于市”。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歷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歷十月。
(3)時節(jié)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薄懊隙贝r歷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歷二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薄俄椉管幹尽罚骸叭逯?,明月半墻。…三五”指農歷十五日?!丁袋S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p>
(2)干支紀日法。如《殽之戰(zhàn)》:“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殽?!八脑滦了取敝皋r歷四月十三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歷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系見附表。
天色紀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紀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現化紀時23-1點1-3點3-5點5-7點7-9點9-11點11-13點13-15點15-17點17-19點19-21點21-23點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薄独類逖┮谷氩讨荨罚骸耙拱胙┯薄?,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逼矫魇瞧降┑膭e稱。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景陽岡》:“可教往來客人于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薄都烂梦摹罚骸肮枰晕磿r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薄度河Y干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p>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薄度河Y干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薄独類逖┮谷氩讨荨罚骸八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薄兜翘┥接洝罚骸拔焐昊?,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薄杜c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p>
夜間時辰五更五鼓五夜現代時間
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
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