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母親節(jié)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6第四節(jié)紅軍的長征。
第四節(jié)紅軍的長征
一、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2.王明“左”傾錯誤和中央蘇區(qū)紅軍的第四次反“圍剿”、第五次反“圍剿”斗爭。
3.工農紅軍的長征和遵義會議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和比較的能力。
2.通過對遵義會議、紅軍長征歷史意義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深入分析,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實質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者妥協(xié),對工農紅軍瘋狂“圍剿”的反動政策。這是國民政府代表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本性決定的。
2.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王明“左”傾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失敗,使中國革命處于極端危險的境地。
3.紅軍的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體現了革命先輩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堅韌的意志品質。是當代青少年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的榜樣。
4.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標志,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取得勝利的保證。
二、重點難點及疑問解法
(-)重點
遵義會議。
(二)難點
王明“左”傾錯誤。
(三)解決辦法
1.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教師可從遵義會議前后工農紅軍長征的截然不同的狀況對比來說明,幫助學生理解遵義會議的重大決定對以后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影響。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應從中國共產黨的成熟是通過自身不斷斗爭實現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次靈活運用方面引導學生理解。
2.王明“左”傾錯誤是指掌握了中央領導權的王明等人,忠實地執(zhí)行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發(fā)展的錯誤指導,教條地照搬蘇聯(lián)的經驗,在黨內推行嚴重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錯誤路線和方針政策。是一種教條主義的、嚴重脫離實際的、極端的錯誤。在組織上搞宗派主義,排斥持正確意見的同志,在軍事上推行冒險主義,否定切合實際的正確的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給革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1《中央蘇區(qū)五次反“圍剿”敵我力量對比表》
2.《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五、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討論“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有何歷史意義?當代青年應該從中學習什么?”
2.收集有關外國人士對工農紅軍長征的評價資料。
六、教學流程
(-)明確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史實:“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實質,中央蘇區(qū)第四、五次反“圍剿”,遵義會議;紅軍長征;王明“左”傾錯誤的表現。
2.中央蘇區(qū)的五次反“圍剿”都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進行的,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王明“左”傾錯誤,軍事領導人單純防御的錯誤戰(zhàn)略戰(zhàn)術所致。
3.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在成功與失敗的比較中,正確與錯誤的斗爭中形成的正確的領導集體。
4.長征的勝利為中國革命保存了最精干的力量,他們構成了以后領導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主干。
(二)整體感知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蔣介石仍堅持其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場,害怕、仇視革俞。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是紅軍長征的外部原因。中國共產黨內“左”傾錯誤的發(fā)展,特別是軍事戰(zhàn)略指導方針上的錯誤,是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失利,是紅軍長征的內部原因。紅軍長征的勝利,使革命轉危為安,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標志。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導入新課
可以讓學生回顧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推行的獨裁政策引入新課。也可以放一段工農紅軍長征的影視片斷或《長征組歌》,直接切入課題。
蔣介石“按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1.“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提出
九一八事變后,國內對不抵抗政策的強烈指責和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的呼聲對蔣介石政權構成了強大壓力,但蔣介石又不放棄其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場,于是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蔣介石害怕共產黨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略,不難看出蔣介石“安內”是真,“攘外”是假,企圖達到消滅共產黨和紅軍,壓制民主運動的目的。
這一政策實際上是不抵抗政策的繼續(xù)、發(fā)展,本質上是一樣的,都要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消滅革命力量。
2.紅軍粉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qū)的第四次“圍剿”
在反動政策的指導下,蔣介石發(fā)動了對根據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圍剿”,鎮(zhèn)壓了抗日民主運動,從而加劇了國家和民族的危亡。
提問:國民黨發(fā)動第四次“圍剿”時,中共中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為何沒有造成這次反“圍剿”斗爭的失利?有何啟示?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加以引導。
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失敗
1.王明“左”傾錯誤在根據地的全面推行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王明“左”傾錯誤當時在國統(tǒng)區(qū)、根據地推行的表現及危害。
主要表現為政治上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發(fā)動城市罷工、暴動;組織上大搞宗派主義;軍事上反對毛澤東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思想上的教條主義。
主要危害是造成國統(tǒng)區(qū)黨的力量的嚴重破壞,根據地革命力量的損失,特別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指導學生分析對比,第五次反“圍剿”與前四次反“圍剿”斗爭的共同點:敵強我弱。據前四次反“圍剿”斗爭勝利的經驗,說明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也有勝利的可能,關鍵在于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軍事指揮。造成這種不同結果說明了什么?
由于博古、李德的錯誤判斷和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失誤,“左”傾錯誤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
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長征的開始
掛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請一、二位同學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地圖介紹長征初期的情況。
教師強調指出,長征初期,王明“左”傾錯誤仍然危害著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由于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被采納,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2.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在長征開始后,“左”傾錯誤繼續(xù)給黨和紅軍造成巨大危害情況下召開的。因此遵義會議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遵義會議上的斗爭及會議的主要內容,思考為什么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能夠得到肯定?討論發(fā)言。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是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的斗爭實踐,總結正反兩方歷的經驗,特別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的結果,是黨內一批堅持正確意見的同志對錯誤領導斗爭的結果。
引導學生閱讀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理解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前,中共的重要會議和決策都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表明中國共產黨已能獨立自主地解決黨內的重大問題,這種成熟是中國共產黨通過自身的不斷斗爭和總結實現的。這次會議后,紅軍長征的局面、黨中央的領導出現了很大的改觀。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
繼續(xù)根據示意圖,了解長征的路線和地理位置。講清長征結束的標志。
此處還可介紹毛澤東有關長征的詩詞。
4.長征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勝利標志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完成新的歷史任務。
(四)總結
中國共產黨從大革命失敗困境中,通過艱苦的奮斗,開辟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又從國民黨的瘋狂“圍剿”中,從黨內“左”傾錯誤的嚴重危害中,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嚴峻的考驗,確立了正確的領導和指導思想,為把中國革命5;向勝利,積累了經驗,準備了力量。
延伸閱讀
第四節(jié)苯酚
第四節(jié)苯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
2.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苯酚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酚和醇性質的差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1.采用邊講邊實驗,并適時啟發(fā)、誘導的方法使學生了解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通過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比較,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酚羥基和醇羥基的區(qū)別,從而突破難點。
●教學用具
投影儀、苯酚的比例模型
苯酚、水、濃溴水、NaOH溶液(5%)、FeCl3溶液、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
●教學過程
[師]比較兩種水解產物,它們有何關系?組成和結構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學生討論后回答]
1.它們互為同分異構體。
2.結構上的相同點:都含有苯環(huán)和羥基。
3.不同點:前者羥基連在苯環(huán)的側鏈上,后者羥基直接連在苯環(huán)上。
[師]它們的官能團都是羥基,那么它們是不是都屬于醇類?
[生]不是。前者屬于醇類,后者屬于酚類。
[師]什么叫酚?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酚:羥基與苯環(huán)上的碳原子直接相連的化合物。
[講述]酚分子中的苯環(huán),可以是單環(huán),也可以是稠環(huán),如也屬于酚。
“酚”是一類烴的含氧衍生物的總稱,但通常又把酚類中最簡單的一種——苯酚簡稱為酚。我們這節(jié)課通過苯酚的性質,來了解酚類和醇類這兩種具有相同官能團的物質性質上的異同。
[板書]第四節(jié)苯酚
[師]展示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讓學生寫出苯酚的結構式、結構簡式、分子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指正錯誤]
[板書]
一、苯酚的分子結構
[師]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內,苯酚中的所有原子是否也都在同一平面內?
[生]觀察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后回答。苯酚中六個碳原子及苯環(huán)上的五個氫原子和氧原子在同一平面內,而羥基上的氫原子與其他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師]下面我們來學習苯酚的物理性質。
[板書]二、苯酚的物理性質
[師]展示少量苯酚晶體,使學生觀察,并總結苯酚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生甲]苯酚是無色的晶體,具有特殊氣味。
[生乙]和醫(yī)院的氣味差不多。
[師]對。但醫(yī)院給醫(yī)療器械和環(huán)境消毒不是用苯酚,而是用甲基苯酚,俗稱來蘇水。苯酚也具有較強的殺菌消毒能力,因此可以把苯酚摻入肥皂中制成藥皂來治療一些皮膚病,那么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下苯酚的溶解性實驗。
[學生實驗]取少量苯酚晶體,放入一試管中,加入少量水(1~2mL),振蕩,觀察溶液渾濁情況;加熱,再觀察。
注意:做完該實驗后,溶液不要倒掉,留后面做實驗用。
[師]通過以上實驗,并結合教材163頁相關內容,請同學們敘述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質。
[生]無色晶體,有特殊氣味,熔點43℃,常溫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當溫度高于65℃時,則能與水混溶。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有毒。
[師]展示一些長時間露置在空氣中的苯酚晶體,讓學生觀察其顏色。
[生]粉紅色。
[問]為什么苯酚由無色變?yōu)榉奂t色?
[生]苯酚部分被氧化為紅色物質。
[追問]應如何保存苯酚?
[生]隔絕空氣,密封保存。
[師]苯酚有毒性,在使用時不小心沾到皮膚上,應怎樣處理?
[生]立即用酒精洗滌。
[師]—OH是醇的官能團,也是酚的官能團,那么—OH決定了醇類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生]與Na反應產生H2;發(fā)生消去反應;羥基的取代反應、催化氧化等。
[師]那么酚類與醇類性質上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處呢?下面我們學習苯酚的化學性質。
[板書]三、苯酚的化學性質
[演示]將做苯酚溶解性實驗用過的試管中的苯酚的懸濁液,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
[現象]滴入5%的NaOH溶液后,渾濁的液體變?yōu)槌吻逋该鞯囊后w。
[結論]在水溶液中,苯酚易與NaOH反應,苯酚有酸性。
[板書]1.酸性
(1)和NaOH反應
[師]在這個反應中,反應的實質是酚羥基的氫跟NaOH的OH-結合成水,發(fā)生了酸堿中和反應,故在這個反應中,苯酚顯示了酸性,所以苯酚俗稱石炭酸。
[學生實驗]將上述澄清的溶液分為兩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醋酸,另一份中通入CO2氣體。
[現象]均出現渾濁。
[結論]加入醋酸或通入CO2后,易溶的苯酚鈉又變成了溶解度不大的苯酚。根據強酸制弱酸的反應原理,說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均弱,也是一種弱酸。酸性強弱順序為CH3COOH>H2CO3>。
[講述]苯酚的酸性雖然比H2CO3弱,但比HCO酸性強,因此在苯酚鈉溶液中通入
CO2,只能生成苯酚和NaHCO3,而不能生成苯酚和Na2CO3,因為+Na2CO3
+NaHCO3,與Na2CO3不能共存。
[提問]苯酚鈉溶液顯什么性?為什么?
[生]應該顯堿性,因為苯酚鈉是強堿弱酸鹽,水解顯堿性。
[師]對。苯酚酸性極弱,它不能使石蕊甲基橙等指示劑變色。那么苯酚能不能和鈉反應呢?若能反應,則反應速率與C2H5OH、水相比如何?
[生]由于苯酚顯弱酸性,肯定也與Na反應生成H2,比乙醇、水與Na的反應速率均快,因為乙醇、水都顯中性。
[板書](2)和Na反應
[師]通過上述內容可分析得出:雖然苯酚和乙醇的官能團都是羥基,但苯酚分子中的O—H鍵比乙醇分子中的O—H鍵易斷裂。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結構決定性質,官能團相同,烴基不同,只能是烴基苯環(huán)對羥基影響的結果。
[師]由于苯環(huán)的影響,使苯酚分子中的O—H鍵比乙醇分子中的O—H鍵易斷裂。那么,—OH對苯環(huán)是否有影響呢?
[板書]2.苯環(huán)上的取代反應
[學生實驗]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試管中,滴入過量的濃溴水。
[現象]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結論]在溶液里,苯酚易與溴發(fā)生化學反應。
[師]說明:
①苯酚與溴反應生成的白色沉淀是三溴苯酚。
②本實驗成功的關鍵是Br2要過量。若C6H5OH過量,生成的三溴苯酚會溶于C6H5OH溶液中。
③C6H5OH與Br2的反應很靈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和定量測定。這說明,有機化學反應也能快速、定量進行,無副反應。
[問]該反應屬于什么反應類型?
[生]取代反應。
[師]和前邊學過的苯分子中苯環(huán)上的氫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相比,苯酚中苯環(huán)上的氫原子更容易被取代,這是因為—OH對苯環(huán)的影響使苯酚中—OH鄰、對位上的H原子變得更活潑了。另外,苯酚還有一些不同于乙醇的性質。
[板書]3.顯色反應
[演示]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試管中滴入幾滴FeCl3溶液,振蕩。
[現象]溶液立即變?yōu)樽仙?br>
[結論]在溶液中,苯酚與FeCl3反應,生成紫色、易溶于水的物質。
[板書]苯酚遇FeCl3溶液顯紫色
[師]此反應操作簡便,現象明顯,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
[討論]根據苯酚的結構和在空氣中變色的性質,你認為苯酚還可能發(fā)生哪些反應?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1.由苯酚在空氣中變色可知苯酚極易被氧化,所以苯酚可以使酸性KMnO4褪色。
2.因為苯酚中含有苯環(huán),所以苯酚可以和H2發(fā)生加成反應,和HNO3發(fā)生硝化反應。
[師]很正確。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苯酚的一些性質與乙醇相比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現總結如下:
[投影]
苯酚與乙醇性質的比較
苯酚()
乙醇(CH3CH2—OH)
水溶性常溫下溶解度不大,65℃以上與水以任意比互溶與水以任意比互溶
電離出H+的能力比水強、溶液呈酸性比水弱、溶液呈中性
化學性質性質活潑、能發(fā)生置換反應、中和反應、顯色反應、苯環(huán)上的取代反應、常溫下的緩慢氧化、燃燒等。性質較穩(wěn)定,能發(fā)生置換反應、消去反應、羥基的取代反應等,在點燃或有催化劑時可被O2氧化
[師]從醇和酚性質的比較可知,烴的衍生物的性質不僅取決于官能團,也受烴基的影響。官能團不是決定物質性質的唯一因素。
苯酚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請同學們課后看書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總結出苯酚的重要用途。
[作業(yè)布置]P165一、二、三、四
●板書設計
酚:羥基跟苯環(huán)上的碳原子直接相連的化合物。
第四節(jié)苯酚
一、苯酚的分子結構
二、苯酚的物理性質
三、苯酚的化學性質
1.酸性
(1)和NaOH反應
(2)和Na反應
2.苯環(huán)上的取代反應
3.顯色反應
苯酚遇FeCl3溶液顯紫色
●教學說明
苯酚是芳香烴的衍生物,本節(jié)安排在乙醇和醇類之后,便于對比乙醇和苯酚的性質,了解衍生物不僅決定官能團,而且也受烴基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官能團與烴基相互影響,便于學生從結構入手分析推導化學性質。
●參考練習
1.由羥基與下列某官能團相互結合所構成的化合物中,屬于酚類的是
答案:BD
2.有關苯酚性質,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與苯相似,也能發(fā)生硝化反應
B.與乙醇相同,羥基中H原子可以被金屬取代,但不與NaOH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
C.往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苯酚和碳酸氫鈉
D.易溶于乙醚中
答案:B
3.下列各對物質互為同系物的是
答案:B
4.白藜蘆醇廣泛存在于食物(如桑椹、花生,
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作用。能與1mol該化合物起反應的Br2和H2的最大用量分別是
A.1mol、1molB.3.5mol、7molC.6mol、7molD.3.5mol、6mol
答案:C
第四節(jié)生物的變異
第四節(jié)生物的變異
一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教學目的
1、基因突變的概念、特點和意義(B:識記)
2、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A:知道)
3、基因重組的概念和意義(A:知道)
教學重點
1、基因突變的概念和特點
2、基因重組的概念
教學難點
基因突變的概念
教學用具
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病因的圖解
教學方法
教授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生物的遺傳,了解了性狀為什么能夠遺傳以及性狀遺傳時遵循的規(guī)律。
我們知道生物的性狀是由由遺傳物質決定的。性狀的表現除了與遺傳物質有關外,還與外界條件有關。當性狀由親代傳遞到子代時,不會一成不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差異。這是因為生物體不僅具有遺傳還具有變異。變異是指親代與子代、子代與子代之間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上表現有差異的現象。那么生物的變異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生物的變異又有什么特點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物的變異。
(一)變異的類型
生物的變異有這樣兩種類型,不遺傳的變異和可遺傳的變異。
1、不遺傳的變異
什么情況下的變異不遺傳,什么情況下的變異可遺傳?
生物的表現型與基因型和外界環(huán)境條件有關。由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而引起的(不涉及遺傳物質的改變)這種變異是不遺傳的變異。
2、可遺傳的變異
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就是可遺傳的變異。
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變異的主要類型。它的來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二)基因突變
那么,什么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怎么產生的?又怎么導致生物變異呢?下面我們以正常的紅細胞基因突變形成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的紅細胞為例來看一下。
1、基因突變的概念
(1)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我們知道,正常紅細胞是圓餅形狀的,具有運輸氧氣的功能。而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紅細胞呈鐮刀狀,對其功能的完成有沒有影響呢?
(有影響,運氧氣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貧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的紅細胞變成鐮刀型紅細胞呢?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這是基因突變的結果。讓我們來看課本P43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病因的圖解。
大家知道,生物的性狀是由蛋白質來體現的。我們先來看正常血紅蛋白與鐮刀型血紅蛋白的氨基酸的組成。
兩者有什么區(qū)別?(正常的是谷氨酸,異常的是纈氨酸)
氨基酸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由信使RNA上的密碼子決定的)
構成信使RNA上的密碼子的那些堿基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由DNA上的堿基決定的)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正常的DNA與異常的DNA,看看它們的區(qū)別在哪里。
(一個堿基對的改變:CTTCAT)
就是由于DNA上的一個堿基對發(fā)生了改變,最終導致了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我們知道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現在我們來回憶一下基因是怎么來決定性狀的。
(基因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代表了遺傳信息,基因控制生物性狀就是要把特定的遺傳信息通過轉錄和翻譯反映到具體的蛋自質結構上)
我們看到,控制血紅蛋白的DNA上一個堿基對改變,使得該基因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fā)生了改變,也就是基因結構改變了,最終控制血紅蛋白的性狀也會發(fā)生改變,所以紅細胞就由圓餅狀變?yōu)殓牭稜盍??;蚪Y構改變除了堿基對的替換,還會不會有其它可能呢?
DNA分子中堿基對數目的改變也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當DNA中堿基對增加或減少時,對性狀的表現有沒有影響。
現在大家來總結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哪些變化。(DNA堿基對替換、增添和缺失)
總結:基因脫氧核苷酸順序代表了遺傳信息,順序變了,遺傳信息也變了,通過轉錄、翻譯形成的蛋白質也就發(fā)生了改變,性狀自然會發(fā)生改變??梢?,基因結構改變會使生物發(fā)生變異。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基因突變的概念。
(2)基因突變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內部結構的改變,就叫基因突變。
DNA(正?;颍〥NA(正?;颍?p>
脫氧核苷酸種類、數量、排列順序改變
堿基對增添、缺失、改變堿基序列發(fā)生改變
遺傳信息改變突變型基因(產生等位基因Aa)
(3)基因突變的結果
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上基因的改變,是指單個基因內部結構上的改變。基因突變的結果是常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會引起一定的表現型變化。下面讓我們來看幾個基因突變的圖片。
玉米高莖→矮莖、普通羊→短腿羊、正常人→白化病
2、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課本P43)
(1)物理因素
(2)化學因素
(3)生物因素
3、基因突變的原理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在通常情況下能夠嚴格地復制自己,因而得以保持它在分子結構上的穩(wěn)定性。但在具體的復制過程中,可能由于各種原因而發(fā)生差錯,從而使堿基的排列順序發(fā)生局部的改變,從而改變了遺傳信息。4、基因突變的意義
基因突變往往會產生一些新的性狀,這對生物有什么意義呢?
由于基因突變產生的新性狀是生物從未有過的性狀,因此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但生物的變異不只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我們怎樣去認識由于基因突變而引起的變異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基因突變的特點。
5、基因突變的特點
先來看幾個圖片:正常棉花→短果枝;水稻高桿→矮桿;果蠅長翅→殘翅;家鴿羽毛白色→灰紅色;人正常色覺→色盲;正常人→白化病
這些圖片中,有植物,動物,還有人的例子。基因突變有什么特點呢?
(1)基因突變的普遍性
植物、動物和人都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這也說明基因突變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高等動植物以及人,都可以發(fā)生基因突變。這種突變在自然條件下發(fā)生的叫自然突變,在人為條件下誘發(fā)產生的叫誘發(fā)突變。
(2)基因突變是隨機發(fā)生的
基因突變發(fā)生在什么時期呢?哪些細胞能發(fā)生基因突變呢?
其實基因突變可以發(fā)生在生物個體發(fā)育的任何時期和生物體的任何細胞。我們以植物個體發(fā)育過程為例。個體發(fā)育的起點是受精卵,經過分裂形成胚,種子萌發(fā)長成一個新個體,其間任何時期任何細胞都可能發(fā)生突變。大家特別注意看,葉芽和花芽部位突變以及引起突變性狀的表現部位。
基因突變發(fā)生的時期與突變性狀的表現有什么關系?
(突變發(fā)生的時期越早,表現突變的部分越多,突變發(fā)生的時期越晚,表現突變的部分越少)
如果突變發(fā)生在體細胞,該性狀會不會遺傳給后代?
(不會,只有生殖細胞的突變才會遺傳給后代)
既然任何生物發(fā)育的任何時期任何細胞都可能發(fā)生突變,那是不是突變很容易發(fā)生、也會很多突變呢?
(3)基因突變的低頻性
基因突變率很低,高等生物中大約有十萬個到一億個生殖細胞中才會有一個生殖細胞發(fā)生基因突變,低等生物,細菌、噬菌體突變頻率更低,同一種生物不同的基因突變率也不一樣。
(4)基因突變的多害少利性
基囪突變對生物體究竟好不好呢?
(有的不好。如白化病、色盲;有的好,如小麥矮桿能抗倒伏,微生物抗藥性突變等)
基因突變絕大多數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數有利,為什么呢?因為任何一種生物都是長期進化過程的產物,它們與環(huán)境已經取得了高度協(xié)調。如果發(fā)生基因突變就可能破壞這種協(xié)調關系。因此基因突變對于生物往往有害,但少數是有利的。
我們能不能只讓它進行有利的突變呢?
(5)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
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一個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fā)生突變,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看投影片),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A+)可以突變成黃色基因(AY),也可以突變成黑色基因(a)。但是,每一個基因的突變,都不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例如,小鼠毛色基因的突變能不能突變成毛的長短呢?不能,只限定在色素的范圍內,不會超出這個范圍。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基因突變的概念和基因突變的特點?;蛲蛔兪怯捎贒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改變?;蛲蛔兊奶攸c有:①普遍性、②隨機性、③突變率低、④多數有害和⑤不定向性。
板書
第四節(jié)生物的變異
一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一)變異的類型
1、不遺傳的變異
2、可遺傳的變異
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二)基因突變
1、基因突變的概念
(1)實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2)基因突變的概念
DNA(正?;颍〥NA(正常基因)
脫氧核苷酸種類、數量、排列順序改變
堿基對增添、缺失、改變堿基序列發(fā)生改變
遺傳信息改變突變型基因(產生等位基因Aa)
(3)基因突變的結果
2、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
(1)物理因素
(2)化學因素
(3)生物因素
3、基因突變的原理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在通常情況下能夠嚴格地復制自己,因而得以保持它在分子結構上的穩(wěn)定性。但在具體的復制過程中,可能由于各種原因而發(fā)生差錯,從而使堿基的排列順序發(fā)生局部的改變,從而改變了遺傳信息。
4、基因突變的意義
5、基因突變的特點
(1)普遍性自然突變、誘發(fā)突變
(2)隨機性
(3)突變率低
(4)多數有害
(5)不定向性
第二課時
在自然條件下發(fā)生的基因突變叫自然突變,在人為條件下誘發(fā)產生的叫誘發(fā)突變。我們知道基因突變大多是有害的,為什么要人工誘發(fā)突變?這有什么用呢?那誘發(fā)突變的人為條件是什么呢?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
6、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
(1)人工誘變的概念
人工誘變是指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學因素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fā)生基因突變。物理方法包括X射線、紫外線、激光等(輻射育種);化學方法有秋水仙素、亞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化學誘變育種)。
(2)人工誘變育種的優(yōu)、缺點
優(yōu)點:
可提高突變率,使后代變異性狀較快地穩(wěn)定,加速育種的進程,創(chuàng)造人類需要的突變新類型,從中選育出優(yōu)良新品種。也可以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狀。
通過這種方法培育出的農作物新品種,具抗病力強、產量高、品質好等優(yōu)點。如黑龍江農科院用輻射方法處理大豆,培育成黑農五號大豆品種,含油量比原來的品種提高了2.5%,大豆產量提高了16%。另外,太空椒就是利用宇宙空間強烈輻射而發(fā)生基因突變培育的新品種。
人工誘變不僅在農作物育種上起作用,在微生物育種上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青霉素,最初產量為20單位/mL,后經人們多次用射線等綜合處理,目前產量已是50000~60000單位/mL了,可見人工誘變對生物育種起著巨大作用。因此我們研究基因突變確實有很重要的應用價值。
缺點:
誘發(fā)產生的突變,有害的多,有利的極少。要選育出有價值的變異后代,就要做大量的工作,處理大量的供試材料。
其實生物變異不只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基因重組也會造成生物變異。那么基因重組造成的生物變異又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呢?又有什么特點呢?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基因重組。
(三)基因重組
1、基因重組的概念
基因重組是指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之間的重新組合。
2、基因重組的原理
(1)基因自由組合
關于基因重組我們在前面學習自由組合定律和連鎖交換定律時已經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大家先寫一下,黃色圓粒與綠色皺粒作親本雜交,產生后代的過程。
P黃色圓粒X綠色皺粒
↓
F1黃色圓粒
↓
F2 黃色圓粒 黃色皺?!【G色圓粒 綠色皺粒
F2除了黃色圓粒、綠色皺粒以外還有兩種親本所沒有的新性狀:黃色皺粒、綠色圓粒,這兩種性狀與親本相比是不是變異性狀?
它們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F1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自由組合形成的。
請大家把這個過程的染色體圖畫出來。
可見,基因重組可以發(fā)生在什么情況下?
(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2)基因交換
接下來我們再來寫一個遺傳圖,親本是灰身長翅和黑身殘翅,其子一代雌性個體測交,寫出測交后代的表現型(提示大家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
P灰身長翅X黑身殘翅
測交F1灰身長翅X黑身殘翅
測交
后代:灰身長翅 黑身殘翅 灰身殘翅 黑身長翅
在測交后代我們看到了有兩種類型是親本沒有的,灰身殘翅和黑身長翅。這兩種變異的性狀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
是不是基因的自由組合?
(不是,是基因交換的結果)
請大家把基因互換過程的染色體圖寫出來。
從圖上我們看到這種基因重組是發(fā)生在減數分裂四分體時期,由于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發(fā)生局部互換,而造成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
以上是基因重組的兩種類型,我們看到這兩種類型的基因重組都是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實現的。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由于父本和母本遺傳物質基礎不同,當兩者雜交時,基因重新組合,就使子代產生了變異,這就是基因重組造成的變異?;蛑亟M的變異又有什么特點?請大家閱讀課本P45下段的內容。
3、基因重組的特點
基因重組的特點是變異非常豐富。為什么基因重組形成的變異豐富?
父本和母本遺傳物質基礎不同,自身雜合性越高,二者遺傳物質基礎相差越大,基因重組產生的差異可能性也就越大。
我們看書上給了一個數據,210=1024種是說具有10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時,只考慮自由組合引起的基因重組,F2可能出現的表現型。在生物體內尤其是在高等動植物體內控制性狀的基因數目是非常巨大的,由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革體之間的局部交換引起的基因重組在自然界中也十分常見,如果把這些因素都考慮在內,那么生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變異就更多了。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基因重組的變異必須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豐富多彩的變異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對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結:
第一,變異的兩種類型——不遺傳變異和可遺傳變異的來源。不遺傳變異僅由外界條件引起,沒有改變遺傳物質,這種變異不能遺傳??蛇z傳變異是遺傳物質改變引起,它來源于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是變異的主要類型。生物具有變異才可以進化。
第二,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它們引起的變異的區(qū)別(本教案P49)
1、基因突變是基因內部結構改變,它能產生新的基因?;蛲蛔兊倪^程發(fā)生在DNA復制時,特點是①普遍性、②隨機性、③突變率低、④多數有害、⑤不定向性。
2、基因重組是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不產生新基因,可形成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組的過程發(fā)生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特點是非常豐富。
第三,了解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本教案P50)
板書
第四節(jié)生物的變異
6、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
(1)人工誘變的概念
(2)人工誘變育種的優(yōu)、缺點
(三)基因重組
1、基因重組的概念
2、基因重組的原理
(1)基因自由組合
(2)基因交換
3、基因重組的特點
第四節(jié) 氣候特征
第四節(jié) 氣候特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學會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明確我國豐富的氣候資源為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2.使學生能聯(lián)系實際,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從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為農業(yè)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p>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2.我國氣候為農業(yè)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教學媒體
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區(qū)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p>
教學過程
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氣溫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溫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qū)分布和季節(jié)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知道了我國氣溫和降水的一些待點,我國氣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國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第四節(jié) 氣候特征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qū)氣溫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1)1月份,我國的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法國的巴黎、美國的紐約低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和3.7℃。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和7.3℃。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紐約大7.3℃。
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qū)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qū)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qū)的氣溫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溫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閱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由此得出我國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陸性強的氣候特點。歸納起來,一是說明我國季風氣候顯著,二是具有大陸性的特點。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武漢、哈爾濱等城市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請同學們讀圖。思考我國夏季氣溫、降水的共同特點什么?
學生回答:我國夏季普遍高溫,降水集中。
這就是我國氣候的第二個特證:雨熱同期。
二、雨熱同期
雨熱同期。夏季,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數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溫,而且是世界同緯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熱的地區(qū)。因此,我國熱量條件優(yōu)越。這種優(yōu)越的熱量條件對農業(yè)生產有沒有好處?有什么好處?請同學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正如同學們所說,我國優(yōu)越的熱量條件,對農業(yè)生產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溫的高產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qū)也有大面積種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種植界線的緯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由此可見,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yōu)勢。
1.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yōu)勢。
在高溫的夏季,也是我國降水集中的季節(jié),雨熱同季對農作物生長有什么影響?
同學討論、回答。
農作物在高溫的季節(ji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國高溫多雨的夏季,正適合農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長。因此,高溫期多雨期與農作物的生長期一致,是我國氣候資源的又一大優(yōu)勢。
2.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1)西亞、北非在北緯15°~30°的地區(qū),氣候景觀有什么特點?
(2)為什么我國處于同一緯度地帶的長江以南地區(qū),卻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xiāng)”?
學生討論、回答。
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內,由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氣候炎熱干燥,大多呈現沙漠和荒漠景觀。我國處于同一緯度地區(qū)的長江以南地區(qū),由于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熱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長,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qū),河湖眾多,淡水魚產量很大,從而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
展示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劃分圖。
請同學們讀我國溫度帶劃分圖和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說說我國可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和干濕區(qū)?
學生指圖回答。
我國既有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qū),又有四個干濕地區(qū),(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種多樣的溫度帶迭加在多種多樣的干濕區(qū)上,這說明我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氣候的復雜多樣是我國氣候的又一顯著特征。
三、氣候復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qū)是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一個重要標志。
請同學們讀課本第38頁4.23圖,“橫斷山區(qū)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和第59頁4.24圖,“秦嶺南北”,思考說明地形對氣候和植被有什么影響?
橫斷山區(qū)海拔很高,達數千米,隨著山勢的增高,氣溫降低,植被隨之發(fā)生變比,從山下的常綠闊葉林依次過渡到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草甸一雪線以上。說明地勢的高低對氣候影響很大,進而影響植被種類的生長分布。
秦嶺南北一圖,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觀上的差異。山南生長的是亞熱帶植物—柑橘樹,山北生長的是溫帶植物——蘋果樹。這是因為秦嶺在氣候上起著屏障作用,可阻擋北部冬季風的南下。所以秦嶺南坡氣溫高,為亞熱帶景觀;北坡氣溫低,為暖溫帶景觀。
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使得我國的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對農業(yè)生產有什么好處,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qū)對各種植物和農作物品種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因此,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qū),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3.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選作復習題
(4)我國氣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條)
(2)我國氣候對農業(yè)生產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 氣候特征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二、雨熱同期
l.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yōu)勢。
2.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三、氣候復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qū)是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一個重要標志。
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3.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p>
1.4第四節(jié) 地球的結構
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
一、課程標準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1)標準解讀
本條"標準"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巖石圈是介于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巖石部分。
本條"標準"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huán)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么是自然環(huán)境"。"標準"以"宇宙環(huán)境-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huán)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huán)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huán)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tǒng),它是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為強調人類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單分出一個"智慧圈",這樣就共有五大圈層。
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是由巖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fā),并且本條"標準"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于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
在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文環(huán)境(也有稱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共同組成地理環(huán)境??梢?,地理環(huán)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huán)境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