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課件
發(fā)表時間:2025-05-05觀書有感課件(范本8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書有感》教學設(shè)計,歡迎大家分享。
觀書有感課件 篇1
近讀朱熹的一組詩作《觀書有感》,其中一首是這樣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淖制綄崳瑢懙氖情T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讀書之余,偶一抬頭,見塘水宜人,波蕩影搖,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這組詩的總體,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作者隱含在詩中的深意。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撇開功過不談,他不失為一個大學問家。而這首詩,恰是關(guān)于如何“治學”的。在詩中,我們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層喻意是:好的書是一個人思想的源頭活水。一個人的思想要豐富、深刻、明晰,必須博覽群書。作者仿佛面對著一本好書,在驚喜地贊嘆:這就是我的源頭活水呀!腦海中一片開朗,浮想聯(lián)翩,真所謂“天光云影共徘徊”了。
的確,讀一本好書,不僅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之一,也是一個人發(fā)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馬克思為寫作《資本論》,天天到圖書館研讀大量著作,終于有了震古爍今的發(fā)現(xiàn),但這種打破舊思想桎梏的嶄新論斷,如果沒有對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又怎么能建立起來呢?讀書,學習,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試想,一個人如果不讀書,怎么可能具有廣博的知識,深邃的洞見!越是博覽群書——當然要在有自己批評借鑒的基礎(chǔ)上——才越能成其學業(yè)。諺語云“厚積薄發(fā)”,唯有“積”之深厚,方得“發(fā)”之噴薄。細吟全詩,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寓意并不止于此。作為一個著述家,朱熹當然會很注意古人的寫作中可取的方法、長處?!鞍氘€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以理解為靈活的思路,發(fā)展、更新思想,來源于社會生活這股“活水”。許多同學常感到作文時筆頭艱澀,無物可言。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文章便是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文章。什么叫“有了生活”呢?我們每個人不都在“生活”著嗎?如果把這里的生活仍理解為日?,嵤戮湾e了。“有了生活”,指的是對生活進行觀察、化驗、思考,而后有所得。這“所得”,便是你的生活;這“所得”,再經(jīng)過你的大腦的加工,就充實了你的文章。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注意周圍的事物,以其作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從廣義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而要想學有所長,必須時時注意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充實自己。這學問,也便如一個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新水注入,能明澈如鏡;若是斷了源頭活水,便會發(fā)臭了。
生活,便是我們最重要的源頭活水。如果我們既能不倦地從書本中汲取養(yǎng)料,又注意在生活中不斷擴大學識,“源頭活水”定會匯成“不盡長江”滾滾注入“浩瀚大?!薄_@首短短的小詩中孕蓄的哲理是多么富有啟迪呵!
觀書有感課件 篇2
時有浮澡,時有放縱。一樣可以有清醒的內(nèi)心。知道自己的無助和茫然,但仍是無能為力。 企求用什么樣的語言。讓你了解.不管是親情,情,或是友情。我無法告訴你那些深隱于內(nèi)心的情感。我心有感動。卻只對你保持沉默。記得那一句話,一直記得,讓自己無時無刻的明白蒼涼的遠方。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漂流是生命的本質(zhì)。我們從這里流浪到那里,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然后在日里麻木不仁了。不懂過往,不懂珍惜。不懂離別。
我常常對自己說。如果不能擁抱。那么選擇等待。可是卻在害怕,也許有一天,我們都再也回不去了。 對日產(chǎn)生疑心,不知道它的真實意義何在。是否它僅僅只是一聲無始無終的流浪。記起曾經(jīng)路過的人,我們曾那么接,那么真切的相。而現(xiàn)在卻只身天涯。 不相信永遠,因為不確定是否有明天的存在,生命原本就是一個宏大的。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帶來不平安感。所以生命里的充訴企求。渴聽陳奕迅的《十年》,這個男人是人群中如此普通的一個。也沒有異于別人的優(yōu)美噪音,但他卻在這般平淡的情感里擁有了他的獨特氣息。他單獨喃喃的唱,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于我。我們還是一樣陪在一個陌生的左右,走過漸漸熟悉的街頭,十年之后我們是朋友,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情人最后淪為朋友。 我只是被這最后一句振動。情人最后淪為朋友。這種結(jié)局,似是有無盡的傷感。卻又覺察自己對的無力。 我仿佛聽到記憶中的曼楨在《十八春》里幽幽的說:“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笔チ恕T僖矡o法擁抱。連雙手都是這么寂寞。 安妮說。即使在深切的熱里,我們?nèi)允墙^望。 也許因為那。已是過往。或者是痛得徹底。無法擁抱對方的靈魂。也許存在過的表像,但是我們的靈魂離得這么遠,這么遠。即使你說的話。剛剛還在耳邊響起。 習慣冷漠,不輕易接近,不輕易付出。她說傷痛是別人給予的恥辱。自己堅持的幻覺。最慘痛的傷總是難以拿來視人。只能找個無人的角落躲起來。 喜歡沉靜的男。因為他的沉靜只是因為他在思考。思考總是讓一個人的內(nèi)心豐盈。心思溫柔。心中才會有流溢,才會值得被。 可是又他不能一味沉默,雖然有時候沉默是一個人最好的品質(zhì)。他得學會讓人踏實。待人溫和。最重要的是。他要確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等待更加不易。所以他要懂得珍惜和藹待。 害怕一個男對感情的一味沉默。他不透露自己的喜好厭惡,也不告知的存在與否。更無從確定他下一刻的方向。他的沉默只能證明他思緒復(fù)繁或周旋。情感的無疾而終。 他是一個流浪中的男。也許他可以將一些瑣碎對你公布。可是他不提及感情。他不說你。不要求你他。他只是把自己放在一個最輕松的位置。隨意來去。如風,他也許自喻為蕭灑。實那么是一種宏大的無情。因為不想有束縛。卻希望被關(guān)注護。他也許會帶你到山花爛漫處。卻不是為一個人??赡苁且驗槔锩嬗刑嗟乃髑?,所以不自由。而他卻是一個自由至上主義者。 我從不對遇見的人加以太多的評價。但是我相信自己的感覺。只需要幾分鐘的相處便知道那個人是否是自己喜歡的那一類。不喜歡同陌生人交談。即使只是在網(wǎng)絡(luò)。因為陌生加深了不信任感。不能彼此交付靈魂。語言失卻情感依附。所以我不相信一見鐘情。在我生命里只會產(chǎn)生日久生情。也許自己是一個吝嗇情感的人。不容易付出。如假設(shè)付出。便希望自己能夠堅持。 也許想要的,一直都只是此岸的花朵。不可觸及,只有盛開著想像的美麗眩目。
觀書有感課件 篇3
這是朱熹對讀書感悟的一首詩歌。朱熹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家,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并提出追求“理”的方法為“格物致知”。這首詩寫作者在讀書中心情舒暢,突有感悟,思緒紛揚,于是執(zhí)筆而抒。
首聯(lián):半畝見方的池塘像鏡子一樣清澈明凈,描繪了精密,清雅的景色,“半畝”形容池塘的面積小,同時又因書是方形的`,所以,將書比作“半畝方塘”又是增添了詞匯的能指性,豐富文章內(nèi)容,活躍表達方式?!赌咎m詩》中言:“明星盈盈,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此乃“一鑒開”的生動形象的映襯?!伴_”是單音節(jié)動詞,椅子盡顯靈動,清亮之韻。
頷聯(lián):天空的光色同舒云的倩影在塘中一共同徘徊,渲染了寧靜,幽淳的圖景。“天光”是靜景,“云影”是動景,以此凸顯“動靜結(jié)合”,欲動還靜,欲靜還動的風雅,表達作者歡一愉,舒暢之情,與《禮記》中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情形頗為相似,在靜態(tài)的學習,積聚深厚功底的同時,不斷練筆,交流,實踐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潑,獨到,深刻。
頸聯(lián):“敢問這水渠何為清澈到如此地步?以設(shè)問的形式抒發(fā)作者的感嘆、驚訝以及贊美,同時也讓作者身臨其境,感觸并思考著水泉如此澄澈透清的原因,使讀者的情思融入文章,引起共鳴。
尾聯(lián):只因為他的源頭有活水流動。誰的活潑,空靈的性情在此點名,古語中:“流水不腐,戶樞不蝕”活水源源不斷的涌流,洗去塵埃,洗掉嘩然,濯滌污塵,在讀書中獲取知識更是這樣。從而使人頓悟,并升華意境。
朱熹被稱作“理”家的宗師,整首詩充盈著淡雅的節(jié)奏和氣韻,感情細膩,溫婉,聲調(diào),色彩,藝術(shù)風格清新且富含哲理,這便是此詩的妙處。
觀書有感課件 篇4
教學內(nèi)容:(蘇教版六上第22課)
《觀書有感》 南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yǎng)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nèi)容與題目的關(guān)系,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shè)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chǔ)上,教學設(shè)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多種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預(yù)設(shè)。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為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與理解聯(lián)系在一起,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p>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問我(朱熹)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约伴_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chuàng)造。
預(yù)習積累: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獎⑾?/p>
腹有詩書氣自華?!K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lǐng)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反復(fù)誦讀,初感詩意
1、導(dǎo)入:
(1)交流背詩句,學古詩的方法(如畫簡筆畫等),可相機板書——誦讀、解意、悟境。
(2)學古詩通常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學的一首宋詩——指讀課題,知道課題意思嗎?學生、教師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家,他常借詩來講道理。要做到誦讀、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這幾點嗎?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jié)奏。
2、檢讀。(后二句的節(jié)奏,生讀師畫線。相機點撥古詩的`韻味“壓韻”,再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要求:
用心去讀,想辦法理解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工具書,沒有工具書可以猜猜看。 (在巡視中點撥、表揚,發(fā)現(xiàn)畫的好的同學上臺板畫)
4、同桌交流
5、集體交流、相機朗讀:(經(jīng)過剛才的努力你哪些詞句弄明白了,哪些詞句還有疑惑,說出來相互學習。
6、請一人完整說說詩的意思。
(由詞到句,有句到詞,前后聯(lián)系,兩句一解,存疑、方法點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只要說池塘就可以了;鑒,下為金,古代銅磨平為鏡,用布蓋著,用時打開,所以說——開——為了押韻換成鑒開。用心寫“鑒”一遍,把鑒字記在心底,讓自己的心如明鏡。半畝方塘一鑒開,寫出了池塘水的——平清亮,僅僅清嗎?繼續(xù)關(guān)注,聯(lián)系下句光、影理解清亮。天光云影共徘徊,光,影:光,光彩;影,影子、倒影,光彩閃耀,云影浮動——互文手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哪得清如許,問——問什么?與“?”呼應(yīng)。渠,可暫存疑,理解聯(lián)系上兩句,再聯(lián)系本句誰清——渠清,得出第三人稱他,不是你,也不是我,是他方塘。問渠哪得清如許一句理解點撥:你看到無比清亮的池塘水,你會發(fā)出怎樣的疑問?從而理解哪得、如許。哪(nǎ)得:怎么會。哪:怎么。清如許:這樣清澈。如許:如此,這樣。清如許——如許清,為讀起來抑揚頓挫。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起源,發(fā)源地,源泉,畫圖解。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的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不解。 )
二、觀塘有感 ——入情入境,聯(lián)想再現(xiàn)
1、導(dǎo)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chǎn)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們初步理解了這首詩,接下來要讀出畫面,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畫面,并用你的朗讀展現(xiàn)出一幅幅畫面,邊板書邊解說:讀出畫面(浮現(xiàn)、展現(xiàn))。自己先練習。(前兩句一讀。1、池塘里有——(日光雁影、月光荷影、花光柳影)什么感覺?美嗎?讀出美,美美地讀。2、徘徊地讀(光彩閃耀,云影浮動)。有徘徊的感覺!后兩句一讀。1、問的好,出一道挑戰(zhàn)題,從哪里看出“清如許”。2、來,你聽出——的水,——地來?你用讀來告訴大家。教師評價語:聽了你讀這首詩,我也感覺在我的心間流淌著一股股清泉了。)
3、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前兩句,邊擦邊說:美景都消失了。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后兩句改為:問渠哪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F(xiàn)在注入源頭活水,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
4、讀到這里,你明白了什么?——有源頭活水,塘就——;無——??磥碓丛床粩嗟脑搭^活水是多么重要呀!
三、觀書有感 ——多元解讀,品悟詩理
1、導(dǎo)學生產(chǎn)生疑問:讀題目,看詩句,你又弄不明白什么?為何是《觀書有感》?詩的內(nèi)容寫的是池塘吸收源頭活水就清,不吸取源頭活水就濁,但這與人看不看書有什么關(guān)系呢?再次簡介朱熹:理學家,他常借詩來講道理,會說什么道理?讀書與方塘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嗎?)(相機板書:悟理)
2、 同桌交流。
3、集體交流:你悟到一個什么道理? 你還想到了什么話?(相機板畫:書、實踐 —— 人(清))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yù)習積累)
相機評價:朱熹由讀書想到塘,你能從塘的清濁想到人的學習,你是朱熹的知音呀!
4、人怎樣才能做到清如水明如鏡呢?閉上眼睛一齊朗誦。
四、結(jié)課法——延伸拓展,升華認知
拓展學習:哲理詩
1、教師小結(jié):朱熹的這首詩既有優(yōu)美生動的畫面,又蘊藏著深刻的哲理,這一類詩叫做哲理詩。比如有的詩告訴我們——,學生說詩句。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居高臨下地多角度地觀察和分析問題,才能不被錯綜復(fù)雜的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只有立足高遠,才能夠排除種種迷霧,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躯X雀樓——唐 王之渙)
2、小結(jié)學習方法,引導(dǎo)自學下一首古詩:吟誦——解意--讀出畫面(浮現(xiàn)、展現(xiàn))——悟理。同學們采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自學下面的古詩。(或書上前一首)
琴 師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觀的緊密配合。)
板書設(shè)計:(動態(tài)生成)
初: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變: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板畫:
源頭 活水 —— 方塘 (清)
書、實踐 —— 方寸之心、心智(清)
板書:吟誦——解意--讀出畫面(浮現(xiàn)、展現(xiàn))——悟理
附:
余讀《觀書有感》有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觀書有感課件 篇5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
3、了解哲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
4、培養(yǎng)鑒賞詩詞的能力
【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理解古詩內(nèi)容與題目的關(guān)系,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哲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yǎng)鑒賞詩詞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nèi)容與題目的關(guān)系,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話介紹朱熹。
2、收集朱熹的讀書名言和古詩,弄懂它們的意思。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十年浮海一身輕,乍睹藜渦倍有情。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謂遠矣。
百學須先立志。
勿謂今日不學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有來年。
未得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則不敢志乎彼。
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
主一無適便是敬。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盛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誦浪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3、預(yù)習《觀書有感》,理解詩意。
【設(shè)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著情意去溝通。因此,古詩教學中,讀是基礎(chǔ),悟是關(guān)鍵。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在教學中,教者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相互交流中,朗讀、品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在朗讀與吟誦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并著眼課題,啟發(fā)思考,回扣主題,補充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設(shè)計思路】
課堂伊始,教師帶領(lǐng)學生讀朱熹的讀書名言導(dǎo)入到新課的學習。初步學習古詩時,要求學生帶著具體的學習任務(wù)去自學,通過自學成果的檢查,反饋初讀成果,朗讀做到字音正確、節(jié)奏鮮明。本課的重點是理解詩句的意思,引導(dǎo)學生找出詩眼“清”,抓住重點字“鑒”和重點句“天光云影共徘徊”,來感受半畝池塘的清澈明凈。學習后兩句詩時,引導(dǎo)學生體會源頭活水對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詩內(nèi)容與題目的關(guān)系,領(lǐng)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有了上面學習的鋪墊,對照精心的板書設(shè)計,再加上教者富有啟發(fā)性的疑問,這一難點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過程】
一、品讀名句初識作者。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古詩兩首》,首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有四句名言,請你去讀一讀,試著讀懂它們?!境鍪尽?/p>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2、學生自由讀——能讀懂嗎?它們都是關(guān)于——讀書的,讀書也叫“觀書”,板書。能給我們很好的警示,我們一起熟記于心。【齊讀】
3、知道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允钦l說的嗎?(朱熹)【板書,強調(diào)“熹”的寫法】
4、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他呢?這就是朱熹,【課件出示簡介】默讀,一起來讀一讀這段簡介。(教師預(yù)設(shè))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shè)。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5、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fā)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板書:有感。于是,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一首詩——觀書有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學生朗讀詩歌
二、品析詩句理解詩意
1、首先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初步自學這首詩?!境鍪咀詫W提示:1、反復(fù)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借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可_始自學,師巡視,提示要扎扎實實把這三個要求落實到位了。一半時間后,可以建議學生互相交流交流。
2、檢查誦讀。
1)同學們,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蹦隳苈曇繇懥?、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鑒”“徘徊”,再指名讀】
2)詩有了節(jié)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句的節(jié)奏來呢?【指名讀,評價——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出示標注的節(jié)奏提示,男生齊讀】
3)古詩大多運用逗號和句號,這里有個特殊的標點,你發(fā)現(xiàn)沒有?(?)所以這句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呢?我們一起來讀三四句。
小結(jié):其實,讀詩不在于語調(diào)的高低,也不在于搖頭晃腦,在于把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3、品讀一二句。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畝】這是怎樣的半畝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板:清】
2)瀏覽全詩,哪幾句描繪了它的清?(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讀】
3)“鑒”是個生字,指導(dǎo)寫字,師范寫,什么意思?(鏡子)古人用的是銅鏡,不用時,用軟布把鏡面遮住,用的時候再把它打開,這就是——一鑒開。“半畝方塘一鑒開”,短短7個字,包含了一個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面(打開的鏡子),寫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凈?!景澹呵宄好鲀簟克那宄好鲀暨€表現(xiàn)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動作。方法:連詞成句,調(diào)整詞序,添加詞語。(藍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來回地移動)藍天和白云一齊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動著,它暗示了我們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緩緩地流淌)
5)這兩句詩重在描寫了池塘優(yōu)美的景色,明麗清新的自然風光總是讓人非常喜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來朗誦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師讀,生交流】
6)同學們,雖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觀,卻很能夠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名讀——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會讀得更好,再指名讀——女生齊讀——一起美美地背一背這兩句】
4、品讀三四句。
1)過渡:詩人好學善問,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產(chǎn)生疑問——問渠哪得清如許?問、渠、哪得、如許什么意思?翻譯一下,他有什么疑問?(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詩人自問又自答——為有源頭活水來?!境鍪救木洹孔詥栍肿源疬@叫什么?詩中哪個詞提示了你原因了?
2)“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èi”,第四聲,作什么意思?(因為)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景澹涸搭^活水】怎樣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
3)我們可以想象:遠處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匯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斷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樣新鮮清澈。)
4)連起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5)如果沒有活水源源不斷的流進方塘,方塘會怎樣?(水面就不會那么清澈了,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可見,源頭活水對于小池塘來說是多么的重要?。?/p>
5、小結(jié):1、2寫景是基礎(chǔ),3、4句是在1、2寫景的基礎(chǔ)進行說理。同學們,詩人看到這半畝方塘雖然小了些,但因為有活水不斷流進,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歡呢?配樂讀全詩,讀出詩人心中的喜歡之情。
四、拓展延伸溫故知新。
朱熹的詩那么含蓄,這不僅是景,更是一種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吧!讓這首詩啟迪你一輩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輩子?!九錁纷x】(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詩里去,這就叫讀出韻味。)
4、品讀完這首詩,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5、總結(jié):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fā)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已經(jīng)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為重要。記?。簩W習是一件終身大事。
五、作業(yè)布置。
1、閱讀朱熹的《觀書有感》借助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并想一想這首詩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讀書道理。(靈活機動處理,若時間寬裕,就作為課堂上補充閱讀)
2、搜集一些讀書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詩和同學分享。
板書:
觀書有感(說理詩)
觀書有感課件 篇6
今天,我學了一首古詩,它是朱熹的《觀書有感》?!鞍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牢牢記住后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未有源頭活水來”。讓我一生都要按這兩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學習,就有“活水”源源不斷?;氐郊?,我就問媽媽這首詩后兩句是什么意思,媽媽說,方塘半畝空間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卻空闊遼遠無邊。你看天空有多高多遠,多么深邃遼闊??!
我小時候?qū)W過這首詩,那時的我,不太懂媽媽的那番話。今天老師又重新教我們學習這首詩。讓我改變了對這首詩的看法。學習,只有永不停止的學習,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潤生命的“活水”。記得上三年級的一次語文課,老師讓我們復(fù)習學過的知識和預(yù)習沒學過的知識,下節(jié)課要測驗。我回到家只復(fù)習了,沒預(yù)習結(jié)果測驗沒得高分。那時我很不高興,媽媽就問我是不是沒考好?我漫不經(jīng)心的嗯了一聲。媽媽就告訴我只有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要復(fù)習舊知識這樣才能考好。我根本沒聽進心里。直到今天老師給我們講這首詩的分析時,我才明白媽媽說的話。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學習呢?作中遇到了難題,需請教他人是學習;查資料是學習;離職、在職進修是學習;觀察生活是學習。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lǐng)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
觀書有感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yǎng)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nèi)容與題目的關(guān)系,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設(shè)計特色:
1、教學建立在對詩的正確的多元解讀的基礎(chǔ)上,教學設(shè)計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呈現(xiàn)出多種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預(yù)設(shè)。
2、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詩句的意思,如在讀與畫中理解,在將“渠”改為你、我、他的語言運用中加深理解,在有與沒有“源頭活水”的對比中理解等。
3、對詩句的活學活用與理解聯(lián)系在一起,如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p>
4、對教學時機的智慧把握,如將朱熹是南宋理學家、宋詩講理的知識點、“問我(朱熹)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以及開卷有益方面的名言與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對接。
5、板書的四次變化是詩的解讀,也是詩的創(chuàng)造。
預(yù)習積累: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腹有詩書氣自華?!K軾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lǐng)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凱勒
教學過程
一、觀塘
1、導(dǎo)入:學唐詩通常要達到正確誦讀、解意、悟境,今天我們學的一首宋詩,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重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誦讀、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這幾點嗎?先自學,要求做到:讀正確、通順,讀出節(jié)奏。
2、檢讀。(相機點撥古詩的韻味“壓韻”,再讀。)
3、自學嘗試理解意思,讀出畫面。要求:
(1)、一句一句地讀想辦法理解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工具書,沒有工具書可以猜猜看。
(2)、一句一句地讀,整體地讀,想想你看到怎樣的池塘?可以畫出來。
(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畫的好的同學上臺板畫)
4、同桌交流
5、集體交流、相機朗讀:
(1)、句義(在理解句意中理解詞義) (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同學們,塘雖小卻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備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聯(lián)系詞語的前后搭配。誰在徘徊?“源頭活水”的意思要重點理解,可以查成語詞典。)
二、觀塘有感
1、導(dǎo)讀全詩:這是一個怎樣的池塘?詩人產(chǎn)生的疑問是?放開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們初步理解了這首詩,接下來可以用朗讀的方式去鞏固理解、深化理解這首詩,讀出詩的味道。(邊讀邊展開畫面,結(jié)合古詩的平仄美——平音長,仄音短,其中“一”和“活”為仄聲字;平音長給人以想象的空間、時間。抓住“開,天光、徘徊、渠、清、?、源頭、來”讀出畫面,讀出“打開、徘徊”等的動作、神情、姿態(tài),讀出“源頭”在哪兒,讀出“來”的活水的鮮活、生命力、源源不斷。開,鏡子有半畝大要慢慢地打開;鏡子里有——天光云影,要邊欣賞邊打開。徘徊,誰來回走動?邊讀邊用手做動作表示音長:從桌左到桌右,再從桌右到桌左。渠,渠清,問渠;你清?問你;師清,問師。來,長音,讀出活水來、新鮮的水來、純凈的水來、緩緩地來、源源不斷地來。)
3、讀了這首詩,我也感覺在我的心間流淌著一股股清泉了。
4、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呢? (老師擦去“有源頭活水”)方塘怎樣?同桌思考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板書:枯竭、陳腐、污濁。教師擦去“一鑒、天光云影、清”,師生共同合作將詩句改為:半畝方塘鍋底(黑洞)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有源頭活水的半畝方塘是——誰來背誦一遍?
三、觀書有感
1、老師故意讓學生齊背——《觀塘有感》,引起學生疑問,引出讀書法——讀書要看清題目,題目是文眼呀?。ɡ斫忸}目:當時在看書,將看書體會心得寫了出來)
2、導(dǎo)學生產(chǎn)生疑問:為何是《觀書有感》?詩的內(nèi)容寫的是池塘有源頭活水就清,無源頭活水就濁,但這與朱熹看不看書有什么關(guān)系呢?(學生思考片刻)(如學生不會再啟發(fā)——難道看書人就清,不看書人就濁嗎?)再次簡介朱熹:南宋,理學,宋人最重講理。宋詩特點常借景(物)寓理。(板書“悟理”,大理學家在詩中講什么道理?)
3、 同桌交流。
4、集體交流:大理學家在詩中講什么道理?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鏡,胸懷寬廣,清,高潔;塘——書,知識,天光云影;……)
相機出示開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見預(yù)習積累)
(備注:當學生不會時導(dǎo)法:
(1)問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小塘呀小塘,你為什么這么明凈呀?你這么小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為什么這么聰明呀?朱子呀,你為什么這么有學問呀?
(3)、塘有源頭活水就——,人觀書就——。
(4)、把“半畝方塘”改為“方寸之心”。
(5)、宋詩借物喻理的特點。如蘇軾《題西林壁》等。)
(若時間緊湊則結(jié)尾方法:當然源頭活水不僅是讀書,還要行萬里路,正如陸游所說:“紙上得來……”)
四、拓展學習:宋詩借物(景)喻理的特點
學習《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中有悟,詩中有理)
板書設(shè)計:(動態(tài)生成)
初: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變:半畝方塘開,共徘徊。問渠哪得 如許,為 來。
再變:半畝方塘鍋底開,垃圾雜物共徘徊。問渠那得濁如許,為無源頭活水來。
還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板畫:
源頭 活水 —— 方塘 (清)
書、實踐 —— 方寸之心、心智(清)
觀書有感課件 篇8
一、簡介作者,教師指導(dǎo)學生看注釋①。
二、指名朗讀課文。
三、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中比喻的含義和詩歌寓含的哲理,討論下列問題。
L“半畝方塘”一鑒開”分別比喻什么?這一句濤該如何理解?
明確:“半畝方塘”比喻書,田為書足長方形的?!啊b開”。以鏡子比,形象方塘極其清澈。意思是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確:比喻書中的內(nèi)容。這一句詩寫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3. 結(jié)尾兩句是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確:結(jié)尾借水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shù)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還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fā),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
四、小結(jié):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前2句寫景,后2句議論。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景。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景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nèi)涵豐富.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啟迪。
五、朗讀、背誦全詩.體會詩作的寓之哲理。
-
為了您方便瀏覽更多的觀書有感課件網(wǎng)內(nèi)容,請訪問觀書有感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