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1-09說“木葉”教學建議。
本文的寫作特點簡析
在寫作特點上最為突出的就是作者占有豐富翔實的例證,論證“木葉”的藝術特征,從浩如煙海的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作者似乎是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所舉之例無一不精當而有分量,在闡述論證的過程中,作者有條不紊的層層推進,如抽絲剝蠶一般,顯示出極強的邏輯性。
本文的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作者選取了我國古代詩歌中談“樹葉”時的一點細微變化,從中開掘出深刻的文學形象和思想內涵。作者閱讀之細致入微,對所謂小問題存疑不舍務必求實的研究精神,對知識的熟練運用和廣泛使用,研究問題的獨到切入點和深刻分析能力,是值得我們深深贊嘆并引以為榜樣的。
本文選自《唐詩綜論》一書。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詩人,又是一位學者。他從中國古代傳統(tǒng)詩歌中,發(fā)現了詩人極少用“樹葉”一詞而大多用“木葉”一詞。從這一很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細微用語中的差別入手,作者展開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為我們找開了一扇藝術欣賞的大門,會我們驚奇的發(fā)現,在貌似平常的簡單用語中的后面,是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是詩人的感情,是詩人精心遣詞用語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葉”上所下的功夫,對我們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它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談怎樣欣賞古詩詞,推而廣之,啟發(fā)我們去思考該怎樣欣賞文學作品。古典詩詞中,類似“木葉”這樣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數,通過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們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本文的思路分析
文章以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流派開山之祖屈原的詩句開關,引出“木葉”一詞,而此一詞影響了歷代的詩人,從此許多廣為傳誦的詩作中,“木葉”一詞頻頻出現。作者舉了一個又一個例子,令人信服地說明——“木葉”已成為詩人筆下所鐘愛的形象了。
按常理推測,人們自然產生疑問,廣受詩人鐘愛的“木葉”是什么呢?作者仿佛熟知人們的心理,在接下來的段落里解答了這個問題。緊接著新的問題產生,為何“樹葉”可簡稱、洗煉為“葉”而“木葉”古代詩人卻一字不省呢?非但不省“木葉”之“木”,反而又“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由“木葉”一詞發(fā)展到“落木”一詞。作者尋幽探秘,把問題的關鍵定位于“木”字。在上述大量引述,鋪墊的基礎上,作者于第4自然段才開始解答為何用“木”的問題,由此作者在一系列的舉例分析之后,得出了“木”字具有的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單純,它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是干枯的黃色,是觸覺上的干燥之感,它必定是瑟瑟秋風中的產物,透過它,“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結論是,如果從概念上看,“木”,“樹”相差無多,但這個字一旦離開了自然屬性而進入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痹鞠嗖畈涣硕嗌俚脑~,在藝術領域中卻有天差地別,這一結論能給予讀者的震撼可知。雖然文章寫完了,但留給讀者的“余震”卻不斷,每一位讀者都會掩卷深思;自己在今后閱讀詩歌時,閱讀文學作品時,該怎樣字斟句酌地看待每一處細微的差別呢?這表面細小的差別之后,有著多少霄壤之分,有著多少感情的波瀾?能引起我們這一番思考,本文的成功之處就十分明確了。
這篇課文共7自然段,第1自然段,引屈原《九歌》中吟泳木葉的名和后代詩人受其鮮明形象影響的跟進之作,由此切入話題——木葉。第2——3自然段,層層推進,由“木”的解釋,分析,得出“木葉”已非自然概念而成為文藝形象的結論,為進一步論證“木葉”之妙做好了準備。4——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以平行的結論闡述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第7自然段收尾,再一次強調了概念相近而藝術形象大不同的作者觀點,這一水到渠成的結論,令讀者欣然接受。
綜上所述,全文可分為五部分,即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自然段,第6自然段,第7自然段。
本文的教法建議
本文雖是專業(yè)的學術推論文章,但由于作者深入淺出的分析再佐以形象生動的大量詩句為例證,學生對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當無大礙,關鍵是要學生從本文中學到閱讀文學作品中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學會深究,要體會文學表面后邊深層次的藝術形象和思想內容的方法,因此,對本課教學,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針對本文言語不深但意思頗不淺,閱讀起來無大礙,真正明白要頗費一番周折的特點,建議此文教學采用課前充分預習,課上充分討論,重點練習鞏固應用的教學方法。具體做法可提出苦干預習題目,這種題目分為兩類,一類關于文章結構層次的,一類關于文章思想內容的,以第二類題目為主。
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上課就展開討論,就預習時能留題目探討答案,在探討中加深認識和理解。
在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由同學嘗試著自己去分析一下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藝術形象。
在課時安排上以兩課時為宜。
預習題的設置:
A.將本文大聲朗讀一遍,尤其是文中舉的詩歌例句,更要大聲誦讀,體會感情。
B.將本文默讀,牢記前人“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經驗之談,把文中闡述的內容做些標記,加以體味。
C.古人詩中首次用“木葉”一詞的是誰?在他之后又有哪些寫“木葉”的詩句的?
D.古代詩歌中為什么多用“樹”,“葉”,而少見用“樹葉”一詞呢?
E.古代詩人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他們學習了什么?創(chuàng)造了什么?
F.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
G.“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是什么,它為什么會有此特征?
H.“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是什么,它為什么會有此特征?(Djz525.COM 勵志的句子)
J.鄭板橋有一句詩,叫做“刪繁就簡三秋(),領異標新二月花。”在()處應填“樹”不是“木”好,為什么?
上述預習題在學生充分準備的基礎在上課時討論。
第二節(jié)課則要求實踐——分析詩中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所表示的不同藝術形象。
A.課堂完成練習題二
B.“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和“天秋無片云,地靜無纖塵,”同樣寫秋,它們的藝術形象相同嗎?談談你的見解。
C.白居易有詩寫到柳絮:“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飛向別人家。誰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毖灿性妼懙搅酰骸岸聴罨ㄝp復微,春風搖蕩惹人衣。他家本是無情物,一任南飛又北飛?!眱稍娭辛醯男蜗笥惺裁床煌??
擴展閱讀
《說“木葉”》教學設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授課經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怎么才能讓高中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說“木葉”》教學設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說“木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Ⅰ、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Ⅱ、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㈠、導入:
各位同學,有個成語叫“一字千金”。對我而言,第一次領略到一個字的分量,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次作文評析課上。當時我對自己的文章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贊賞。記得老師進來后的第一句話是“有一篇文章,我就沖它用了一個字,我給它打95分。打這樣的高分,對我來說,是極為難得的?!蓖瑢W都充滿了好奇,老師接著說“這個字就是一個‘悟’字。我們的同學都說我學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而這位同學卻用了一個‘悟’字,難能可貴?!边@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羨慕的同時,一個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詩歌語言特質:
⒈時至暮秋,《說“木葉”》一文此時出現可謂恰逢其會。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
同學說那是樹,我說那是木,可以嗎?(請生物課代表告訴我,在生物學上,樹與木有何區(qū)別?)
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qū)別。
⒉既然生物上的樹與木無大區(qū)別,為何我們的同學卻稱之為樹,鮮有稱之為木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有同學能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嗎?
樹:枝繁葉茂,青翠蔥蘢,蓬蓬松松——象一位圓潤,豐滿,婀娜的少女
木:木頭木板,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象一位錚錚鐵漢,象魯迅
(象姑娘還是象小伙子,象怎樣的姑娘小伙子?)
⒊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
木:落光了葉子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lián)想到了落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齊讀這一段)
總結: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lián)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qū)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對于這個現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fā)現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葉:疏朗微黃(微黃干燥的葉子正在飄零,越來越少)
樹葉:繁潤青翠(就象窗外,偶爾飄落一兩片)
⒌好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了怎樣的意境?
空闊黃色——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飽滿綠色——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
疏朗微黃——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繁潤綠色——樹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總結:不同暗示性的字進入詩歌,往往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
⒍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澳救~”更能體現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
㈢、遷移
⒈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
⒉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guī)。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匆韵氯自伱吩姡?br>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字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較三首詩詞中梅的不同生長環(huán)境,試對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做點分析,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
⒊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fā)現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一枝獨秀,冰清玉潔的女子,當如寶釵——愛慕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曉)——敏感憂傷,質本潔來還潔去,當如黛玉——愛憐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當如湘云——欽佩
⒋倘有時間,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三詩,力求通過語言聲音來表達情感,
展示形象。
總結全文: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學習了詩歌的語言特點,然而這對于優(yōu)美的古典詩歌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古典詩歌那蒙娜麗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對我們如何領略詩歌的微妙之處有所啟發(fā)。
㈣、作業(yè)布置
說木葉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您知道高中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說木葉》,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木葉●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注
林庚簡介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閩侯(今福州市),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顯示出詩人學者的獨有特色。他將創(chuàng)作新詩和研究唐詩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在唐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
與“盛唐氣象”緊相聯(lián)接的,是他對盛唐詩歌的另一藝術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匯集在《唐詩綜論》里。林庚教授的楚辭研究和他的唐詩研究可稱為雙璧,《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辭的一部論文集,其中大多數是關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問題方面的考釋,也有一些論述屈原的人格、藝術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并提出了頗多精辟的創(chuàng)見。林庚先生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
二、閱讀方略
體味語言
所謂體味語言,就主要是指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從不同角度來體會、琢磨和分析語言。
文學作品的語言屬于形式范疇??梢詮膬热莸慕嵌葋眢w味語言,如從主題思想、情感變化、意境特征來體味語言;還可從表達的需要來體味語言,如從思路安排、結構轉承、情節(jié)連綴的角度,從形象刻畫和藝術手法運用的角度,從修辭方式的使用的角度來體味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因此,文學作品的閱讀對體味語言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又因為文學語言是一種形象的語言,在解讀它的表層意義時又可能需要聯(lián)想和挖掘它的潛在意義;所以,體味語言的水平的高低,從某種角度來說,決定一篇文學作品閱讀的成功與否。
如何去體味語言,切入點必須選好,切入點的把握同樣對語言的揣摩、品味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切入:把握整體關系體味語言,不要就詞論詞、依句說句,要從作品的整體關系上去理解某些詞語的意義,如文章中的文眼、領起句、過渡句和收束句中的關鍵詞以及文中被反復強調和渲染的詞語等;把握不同角度體味語言,可以從內容的理解、表達技巧的分析、內容與形式的結合等方面去體味;把握兩個層次體味語言,兩個層次指表層和深層,要從詞語的上下文語境里由表層意義入手,去琢磨言外之意,分析深層意義。
體味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要注重訓練,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單位中進行詞語與句子的理解訓練。既可借助詞語內語素、詞語間的結構關系進行意義推斷和確認,也可從句和篇的關系來分析。詞語和句子這兩種語言單位的意義理解都強調在語境中完成。
體味語言的訓練,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特點的把握上去進行,使學生明白既要注意語言的靜態(tài)意義,還要注意語言的動態(tài)意義;既要注意語言表層信息的分析,還要注意深入捕捉語言的潛在信息。要注意語言的多義性、模糊性和形象性的特點。
也可以從文學作品的構成方面去進行訓練,要能從內容(題材、主題、情感、意境)和形式(形象、結構、情節(jié)、技巧、風格)與語言的聯(lián)系中體味和分析語言。
總之,語言的體味,尤其是琢磨其意外之意,去更深地探究語言的深層意義,進而去理解作者蘊含在文中的真實意圖?!氨鶅鋈撸且蝗罩?,唯有在平時閱讀中注重思考,勤加訓練,才能做得更好。
說“木葉”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木葉””,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教學目標: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p>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牵颐嫱鯆?、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
說“木葉”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詩句的含意。
2.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比較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細微差別,提高詩歌賞析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讀詩習慣。
●教學重點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層次關系,理解課文內容。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教學方法
1.自讀法。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仔細體會本文所辨析的木葉樹葉落木的細微區(qū)別,教師適當點撥,由個別推及一般,使他們明白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
2.探究閱讀,讓學生通過鑒賞實踐,提高詩歌的解讀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杜甫的《登高》一詩中有兩個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試問:其中的落木何意?
學生思考后明確:落木即落葉。
教師: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呢?木和葉有何區(qū)別呢?讓我們一起閱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謎吧!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中難懂的詩句。教師巡視并幫助解決。
2.學生再讀課文,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組交流后明確:
第1自然段,以眾多詩人作品中的木葉形象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
第2自然段,探尋古詩中多用木葉的理由,排除了詩人們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由木葉而落木,指出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如此豐富多彩。
第3自然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qū)別。
第4自然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第5自然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因為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后,還躲著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7自然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3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第4~6自然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結。
三、具體研習課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問題,然后自由發(fā)言。
1.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2.樹葉與木葉的潛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與落葉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葉與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區(qū)別?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征?
學生甲: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
學生乙:樹與葉都有繁密、濕潤的意味,合起來并不比單用意蘊豐富。木與葉則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葉暗示落葉的微黃、干燥,傳遞出疏朗的清秋氣息。
學生丙: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木葉還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學生丁: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涼、凄清。
學生戊: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葉落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四、探究閱讀
古代詩歌中,類似木葉的意象不勝枚舉。例如:松、竹、梅、蘭、草、柳等。讓學生試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為例:
出示投影: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注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垂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種纖腰學不成。
注:樂游苑:又稱樂游原。長安東南名勝。地勢很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士女節(jié)日游賞之處。
鑒賞:《詠柳》詩,用碧綠的色彩,生動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繪了春柳生氣勃勃的蔥蘢景象,贊美了春風,贊美了它給我們帶來的喜悅。這首小詩,色彩明麗,構思新巧,從春風綠柳展開想象,用人們常見的生活細節(jié),擬人化地刻畫了春柳的形象,顯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詩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說柳枝在追逐東風,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機。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來,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襯出秋日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韻味很濃的詠柳詩,它不僅惟妙惟肖地寫活了客觀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詩人憤世嫉俗之情。開篇極寫垂柳婀娜多姿與纖柔飄逸,然后筆鋒一轉,另辟蹊徑,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抒發(fā)詩人托物寄興的情懷。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表面上詠柳而貶美人,實質上把矛頭指向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集團,針砭時弊,暢快淋漓。
五、課文總結
作者林庚是學者,也是詩人。他以深厚的學養(yǎng)與豐富的聯(lián)想力,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中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很好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題二。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欣賞詩歌的目的,在于領略詩人抒寫的情感,但這并非最后的目的。欣賞詩歌,期望能通過詩人的啟迪以引起共鳴式的感性的燃燒。所謂詩的作用和詩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謂詩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潛移默化中進行。
由于詩歌形象的基本規(guī)律是以一代十,以少勝多,它極精約,極概括,因而留給欣賞者的聯(lián)想空間就極寬闊。因為以極簡約表現極豐富,讀詩難免有時要猜。這種猜,在別的文體可能說明意義的含混;而在詩,離開了猜想的空間卻可能意味著貧乏。當然,猜想應當與真正的晦澀加以區(qū)別。猜想不是因費解引起,而是由于詩本身有太多的郁積,從而需要欣賞者以自己的經驗和思考來加以補充和闡發(fā)。
1.欣賞詩歌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2.第一段中主要是指此而言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
3.詩教有什么特點?
4.詩歌欣賞中猜的內涵是什么?
5.怎樣理解文中畫線的句子含意?
參考答案:
1.引起共鳴式的感情燃燒。
2.欣賞詩歌主要是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上要受到教育和影響。
3.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欣賞者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對詩的內容加以補充和闡發(fā)。
5.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詩歌應給人留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對欣賞者而言,欣賞詩歌必須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