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wǎng)
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教案錦集11篇。
無法理解“六國論教案”88教案網(wǎng)小編來給您講講,敬請您留心閱讀本文。教案課件既關(guān)系到教學步驟,也關(guān)系到教學的課程標準,每位老師都要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制定教案是教師規(guī)律化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國論教案(篇1)
一、說教材
《六國論》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第五單元。作為古代議論散文的名篇,《六國論》多年來是必修教材中的重要篇目,現(xiàn)在放到選修教材中,并非降低了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地位。葉圣陶曾說,課文不過是個例子。《六國論》作為一篇結(jié)構(gòu)嚴謹,文思縝密,氣勢磅礴的史論文,能很好體現(xiàn)出古代散文名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這大概是編者將《六國論》放到選修教材中的一個原因。
在教材中,《六國論》是作為賞析示例篇目出現(xiàn)的,除了課下對字詞有較為詳細的注釋外,文后附錄了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背景、結(jié)構(gòu)、創(chuàng)作意圖的賞析文字。這就意味這這篇文章不能按照以往古文處理的方式來進行,除了必要字詞句的積累,重心應該放在理清結(jié)構(gòu),疏通文脈,學以致用上,通過反復誦讀文章,深入思考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級,然后將所學用到平時的議論文寫作中。
二、說學情
作為高二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積累的相當?shù)奈难晕脑~匯及語法常識,再加上這篇文章沒有晦澀難懂的詞語,結(jié)合本單元的整體教學要求,以及應試需要,將這篇賞析文章的學習目的制定如下:
三、學習目的
根據(jù)這篇文章的特點以及高二學生的學情,我們確定了這篇文章的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特殊句式,背誦全文。
2、反復誦讀,理清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初步了解“起承轉(zhuǎn)合”論證思路的特點。
3、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體察作者愛國之情。
之所以用“學習目標”而不用“教學目標”,就是突出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變“教學目標”為“學習目標”不只是形式上的一個改變,而是要切切實實的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這幾個學習目標盡管沒有明確三維目標,但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已經(jīng)蘊含在其中了。
學習重點:積累實詞,背誦課文,理清結(jié)構(gòu)
學習難點:理清結(jié)構(gòu),學以致用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行解決重點詞語,初步掌握文章內(nèi)容。第二課時:反復誦讀,理清結(jié)構(gòu),了解作者寫作意圖。
四、說教法
依據(jù)學習目的和高二學生學情分析,這篇文章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牢記重點實詞,感受本文磅礴的論證氣勢。誦讀是文言文教學中關(guān)鍵性的一環(huán),聲情并茂的吟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小組討論法,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師生對話,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多媒體輔助法,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學法
根據(jù)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基礎(chǔ),再結(jié)合本文的課下注釋以及文后的賞析示例,這篇課文應該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為主,教師啟發(fā)點撥為輔。這也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學習理念。就本文而言,要充分相信學生自學能力,給足學生自行誦讀、思考、查閱、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使得能力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
學生的學習方法如下:1、自主預習法,2、誦讀學習法,3、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篇課文擬采用兩課時學習,第一課時,學生自主預習,解決字詞句,了解基本內(nèi)容。本次說課,將以第二課時為主,具體步驟如下:
(一)課堂引入——由《阿房宮賦》引入本文。
1、 提問:在我們剛剛學習過的《阿房宮賦》中,杜牧也涉及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請問是什么呢?
明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指出六國滅亡的原因跟秦國一樣,就是剝削百姓奢侈享受。
杜牧生活在唐朝末年,當時大唐王朝已經(jīng)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但是統(tǒng)治階級依然奢侈享受,無限度的剝削壓榨百姓。杜牧的這篇文章就是總結(jié)歷史教訓,向當朝統(tǒng)治者敲警鐘。用的是史論文章常見的手法,借古諷今?!扒厝瞬幌咀园?,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2、 提問:上一節(jié)課我們自學了課文,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課后賞析文字,也了解了《六國論》的寫作意圖,請結(jié)合背景談談認識。
明確:蘇洵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北宋王朝長期對契丹、西夏奉行以賄賂求茍安的政策,深諳“化干戈為玉帛”之道。蘇洵對這種政策深感憂慮。這邊文章的本意不再研究六國歷史,而在于借古諷今,為北宋當局敲響警鐘。這在文章最后一段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以古為鑒,論當前正值,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是《阿房宮賦》和《六國論》共同特點。
史實證明,杜牧和蘇洵的擔心不是多余,唐朝滅亡于農(nóng)民起義,宋朝被金人驅(qū)趕到南方,都證明了杜牧和蘇洵的預見。
這樣設(shè)計課堂引入的目的,既可以復習剛學習的內(nèi)容,又可以教給學生一種比較閱讀的方法,特別是關(guān)于滅亡原因的分析,這是深入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關(guān)鍵。由此也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就是寫作目的決定論證角度。
(二)提問檢查——檢查并鞏固第一課時學習效果。
1、齊讀課文。
2、檢查重點實詞和虛詞
古今異義詞
(1)思厥先祖父 古:祖輩父輩 今:父親的父親
(2)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 ,以至于今:表讓步的連詞
(3)可謂智力孤危 古:智慧力量 今:智商
(4)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舊事 今:一種文體
重點實詞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兵器)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都,皆)
(3)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結(jié)交)
(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才招致)
重要虛詞——以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 因為
②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用
③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用
④洎牧以讒誅 因為
3、重要句子翻譯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
譯文: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賄賂秦國導致力量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呀。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譯文: 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殘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 (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分得清清楚楚了。以致于最后滅亡,這是理所當然的。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被動句: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為國者無使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
c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讒誅。
(3)省略句:至丹以(派)荊卿(刺秦土)為計 舉(之)以予人
(4)狀語后置:趙嘗五戰(zhàn)于秦。
檢查字詞句是必須的,盡管這一課時重在學習結(jié)構(gòu),但是這一課的文言知識點非常豐富,《大綱》對學生的要求是:“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因此必須重視字詞句的積累。
(三)分析結(jié)構(gòu)
討論:古人寫文章是不分段落,我們看到的分段古文都是今人的理解。關(guān)于《六國論》的段落 層次,有人認為應該將第三段中的“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或未易量”,同第四段“嗚呼!……則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合為一段,作為全文的第四段。之后“悲夫”一直到最后為全文第五段。
請同學們認真誦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這樣劃分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種劃分的最大好處就是層次更為清晰:
第一段為全文總綱,提出總論點和分論點,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這一段屬于“起”。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別論證兩個分論點,回答了“為什么”。這兩段屬于“承”。
第四段假設(shè)論證,行文一轉(zhuǎn),回答了“怎么辦”。這一段屬于“轉(zhuǎn)”
第五段收束全文,既照應了上文,又聯(lián)系現(xiàn)實,明確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回答了“為什么寫”。這一段屬于“合”。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討論目的并非是否定過去的分法,既然原來的段落層次多年沒有人提出異議,就充分說明那種劃分法是沒有問題的?,F(xiàn)在讓學生討論新的劃分法的合理性,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常見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
作為準高三學生,議論文的常見結(jié)構(gòu)是必須要能熟練運用的,而《六國論》就是教材中少有的典范議論文的代表。
(四)學以致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學生習作來認識這種結(jié)構(gòu)的好處。之所以選用剛剛寫過的作文題本班學生習作,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文學大家的長處我們是可以學到的,對貌似高大上的“起承轉(zhuǎn)合”不必畏懼,只要有意識的去學習,就可以很好的掌握這個結(jié)構(gòu)。當熟練掌握這種結(jié)構(gòu)后,就可以很好的加以變通,讓文章顯得更加靈活。
展示作文題目——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湖北某中學一位同學的媽媽,為了不讓孩子上網(wǎng),拔了電源線。結(jié)果孩子用鼠標砸傷母親,然后跳樓身亡。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學生李某某由于成績不理想,被其父沒收了手機。李某某找父親索要手機未果,一怒之下,從自家11樓縱身跳下,當場身亡。兩天后,李某母親也絕望跳樓……
學生為了捍衛(wèi)上網(wǎng)和使用手機的權(quán)利,不惜以死相逼。面對這樣的生死慘烈,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 請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這是一篇任務驅(qū)動作文,本身就是針對現(xiàn)實發(fā)表的看法,下面這篇學生習作盡管分析得很淺顯,但是因為運用了“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使得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論證完整,還是可以博取閱卷老師的眼球。
家庭慘劇,誰來負責?
賈樂童
近日,湖北發(fā)生一起家庭慘劇,一名學生因為母親禁止上網(wǎng)而跳樓。無獨有偶,北京一名學生李某因為父親沒收手機而跳樓。兩起慘劇引發(fā)人們的熱議,因家庭之爭釀成的悲劇后果,到底由誰來負責?在我看來,雙方都要負責,是他們的互不相讓造成了悲劇的發(fā)生。
(起,提出觀點“是什么”)
從學生方面說,我們正值逆反心理嚴重時期,再加上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試問,有幾個不是從小被驕縱著長大?正因為如此,我們養(yǎng)成了任性的習慣,缺少對父母的理解。一旦我們的要求沒有滿足,就會沖動起來而不考慮后果。就拿慘劇中的兩位同齡人來說,他們肯定是一時沖動,甚至只是為了嚇唬一下父母。我想,他們在跳下去的那一刻肯定就反悔了,可是世上哪里有賣后悔藥的?
從家長方面說,父母不能及時覺察到自己孩子的心理變化,依然用過去的方法簡單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忘了,我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他們也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超級英雄了。事事干預,不再給我們創(chuàng)造哪怕一丁點的自由空間。但凡我們使用電腦和手機,即便是最正常的打電話和查資料,他們也依然像審訊犯人一樣看待我們。長此下去,家庭大戰(zhàn)怎能避免?
當執(zhí)拗的自以為是的家長遇上沖動逆反的我們。雙方互不相讓,兵戈相見,出現(xiàn)你死我活的而結(jié)局也就不新鮮了。
(承,從兩個方面論證觀點“為什么”)
其實,這樣的悲劇完全可以避免。我們和家長不是生來就是敵人,我們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為什么不能好好地坐下來談一談,難道爭吵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嗎?臺灣作家龍應臺說:“所謂母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饼垜_的話告訴我們,父母沒有必要總是約束孩子的一切。多么希望父母能夠放開手中的繩套,多給我們一些自由的權(quán)利。 當然,作為子女的我們并不能因此就肆無忌憚的放縱自己,我們更應該換位思考,多體諒一下父母的不易。
(轉(zhuǎn),從兩個方面談“怎么辦”)
我想,假如那兩起悲劇中的家長和孩子都能相互讓一下步,都能為對方考慮,慘劇或許可以避免。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了,愿更多的家庭引以為戒。
(五)作業(yè)
1、背誦全文。2、修改習作,符合起承轉(zhuǎn)合結(jié)構(gòu)。
設(shè)計目的:背誦是學習古文的最好方式,就《六國論》來說,無論字詞句的積累,還是文章結(jié)構(gòu)的深入理解,都需要通過背誦全篇來很好的夯實。第二課時的學習重點就是“起承轉(zhuǎn)合”的學以致用,光說不練,學生很難真正掌握這種結(jié)構(gòu)。結(jié)合一篇習作來修改,就可以很好的讓學生來嘗試這種結(jié)構(gòu)。
七、說板書設(shè)計
板書設(shè)計很簡單,突出本課時的主要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層次。
六國論
蘇洵
“是什么” ——提出問題——起
“為什么” ——分析問題——承
“怎么辦” ——解決問題——轉(zhuǎn)
“為什么寫”——聯(lián)系現(xiàn)實——合
八、說學后反思
關(guān)于這一課,學生學習之后最大的收獲有兩點:第一,了解了起承轉(zhuǎn)合結(jié)構(gòu)的基本模式,對《六國論》結(jié)構(gòu)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第二,了解了議論文,尤其是考場議論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現(xiàn)實針對性。不足之處:一、時間不好掌控,一課時完成有困難。二、一廂情愿,有些急于求成,忽略了個別接受能力差的學生。
六國論教案(篇2)
《六國論公開課教案》
引言:
《六國論》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政治著作,它是戰(zhàn)國時期韓非所著,以六國相爭為背景,通過分析六國的政治現(xiàn)象和國家命運演變,提出了一系列關(guān)于國家治理和政治智慧的觀點。本篇文章將以《六國論公開課教案》為主題,分析如何利用公開課的形式來深入淺出地解讀《六國論》,以期能夠生動有趣地介紹這一經(jīng)典之作。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學生興趣
(1)開篇引用:可以引用《六國論》中的一段開頭,如:“昔者秦之時,兼五諸侯,同游戲器用,重法度量,信義嚴明,而百姓勇敢,故其霸。”通過引用這段話,介紹《六國論》的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2)精心設(shè)計問題:例如,“我們是否相信一個人的個人品德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
二、正文部分:分析《六國論》的核心思想
(1)國家治理的關(guān)鍵: 韓非認為,一個國家的命運不僅取決于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君主和國家的治理能力。在公開課中,可以通過講解《六國論》中有關(guān)國家治理的觀點,如“察四王者”的原則和“帝王法度”等,來引導學生思考國家治理的關(guān)鍵因素。
(2)權(quán)謀之術(shù): 《六國論》中深入講解了各國相爭的權(quán)謀之術(shù),如韓非提出的“田氏之短,未必田也;趙孟之短,未必趙也”等觀點。在公開課教學中,可以通過舉例和討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權(quán)謀之術(shù),并思考其當代意義。
(3)民生問題: 《六國論》中強調(diào)了民生問題的重要性,韓非認為“百姓者,邦之寶也”。在公開課中,可以通過舉例講述歷史上民生問題的影響和重要性,與學生一起思考當前我國民生問題及其影響,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國家、關(guān)注民生的意識。
三、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1)圖像教學:通過展示與《六國論》相關(guān)的圖片、地圖或個案,增強學生的視覺感受和理解。例如,展示戰(zhàn)國時期地圖或與韓非相關(guān)的畫像等。
(2)小組合作學習: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在小組內(nèi)部進行知識分享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3)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在講解《六國論》的核心觀點時,引導學生通過提問、討論和辯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
(4)案例分析:通過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與《六國論》中的觀點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這些觀點的理解和應用。
結(jié)語:
通過公開課的形式來深入淺出地解讀《六國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一經(jīng)典之作。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國家治理、權(quán)謀之術(shù)和民生問題等方面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政治智慧和國家認同感。
六國論教案(篇3)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較”的賓語,不只是“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還有“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
“秦之所得”是秦在攻取之外的所得,也就是秦接受六國割地之所得。
“諸侯之所亡”是諸侯在攻取之外的所失,也就是諸侯割地的所失。
“其實百倍”是“其實多于后者百倍”的省略形式。兩個“百倍”的對比令人觸目驚心。
“暴霜露,斬荊棘”極言先輩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
舉以予人“舉”字生動,描繪出拱手把土地送給別人的形象。
如棄草芥。比喻精當,責斥“賂秦者”敗棄之輕易。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誠,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今日”、“明日”形容割地的多而且快?!跋Α薄ⅰ捌稹毙稳萜埌矔r間的少而短。兩句都用夸張手法,再一次強調(diào)了賂秦之弊。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偶句排比,“有限”與“無厭”相對,“奉”與“侵”、“繁”與“急”相對,意在規(guī)諷“賂秦者”改變對策,否則定然得出下邊的結(jié)論。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比喻精當,可見“賂秦”弊病之大。
嬴以姓稱秦,含有輕蔑之意。
齊亦不免矣“不免”后面承前句省略,“滅亡”二字。
義不賂秦“義”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堅持大義。
至丹以荊卿為計省略句?!爸痢焙笫÷浴疤印保扒G卿”后省略“刺秦王”。
洎牧以讒誅被動句。“誅”為被誅。
且“且”是連詞,況且的意思,用在下一句的開頭,有承接上句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ノ模莿儇摯嫱龅睦頂?shù)。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以禮相待。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句,用“為……所……”表示。
日削月割“日”、“月”均為名詞作狀語,有每日(日日),每月(月月)的意思。
天下之大暗指北宋
六國論教案(篇4)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簡介作者,通讀課文,疏通文字。
教學步驟
1、解題:“六國論”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上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
2、簡介作者:蘇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蘇洵為文,學《孟子》、《荀子》、賈誼、司馬遷諸家,尤以《戰(zhàn)國策》為主要楷模。
3、課文通讀:請兩名學生分段朗讀全文,教師正音。
4、疏通文字:著重講清下面加黑的詞語:
其實(其實際,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副詞“其實”)思厥先祖父(他們的)秦之所大欲(所字結(jié)構(gòu),可譯為“最想得到的”)子孫視之不甚惜(對待)暴秦之欲無厭(滿足)強弱勝負已判矣(分)終繼五國遷滅(革、改變)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jié)交)始速禍焉(招致,類成語“不速之客”的速)革滅殆盡之際(幾乎)以事秦之心(侍奉)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從:跟隨、重蹈;故事:舊事、前例)
5、作業(yè):熟讀課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分析(與《過秦論》作比較)。
教學步驟
1、課文分析:
問: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提出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二部分為2、3段,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喪”、“不賂者以賂者喪”——分別論證;第三部分為4、5兩段,總結(jié)六國破滅之教訓,勸諭當朝統(tǒng)治者“無使為積威所劫”。
問:課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較法,請問比較的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課文第5段也有兩組比較,一組是明比,將“六國”與“秦”比,結(jié)果是秦強而六國弱,但六國當有不賂秦而戰(zhàn)勝秦的可能。第二組比較是將“宋朝”與“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處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騷擾,宋朝統(tǒng)治者不是堅決抵御,而是割地賠款,然而從力量的比較上,統(tǒng)一的大宋遠遠強于邊境小國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戰(zhàn)而勝之的可能。
問:宋與契丹、西夏比,為何要暗比而不明說?
明確:這正是蘇洵散文的長處,行文至此,作者觀點已十分明確,用舊事來諷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這是其散文具有《戰(zhàn)國策》風格的體現(xiàn)。
2、與《過秦論》作比較分析:
問:《六國論》與《過秦論》兩文比較,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明確:同,兩者都是史論;都是借古諷今,用歷史舊事來諷喻今事;兩文最后都用了比較法來說明道理,勸諫統(tǒng)治者。異,兩者的議論結(jié)構(gòu)不一樣,《六》文先提出論點,然后論證,《過》文先敘述歷史過程,然后從中引出論點;兩文勸諫當權(quán)者的內(nèi)容不一樣,《六》文主張堅決抵御外侮,《過》文勸說統(tǒng)治者施以仁政;兩文語言形式不一樣,《六》文以議論性語言為主,而《過》文以記敘性語言為主。
3、集體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課文。
4、作業(yè):
①“思考和練習”三、四。
②預習《伶官傳序》。
六國論教案(篇5)
以下是六國論省級優(yōu)質(zhì)課教案的模板,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修改和補充。
## 教學目標
1. 理解并掌握六國破滅之路;
2. 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
3. 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教學內(nèi)容
### 第一部分:六國破滅之路
1. 六國破滅的原因和過程;
2. 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措施和成果。
### 第二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1.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 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 第三部分:六國破滅案例分析
1. 六國破滅案例分析的概述;
2. 六國破滅案例分析的分析和評價。
## 教學步驟
### 步驟一:導入
通過圖片、視頻、歷史事件背景等導入,引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
### 步驟二:六國破滅之路
1. 講解六國破滅的原因和過程;
2. 分析六國破滅的原因和過程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關(guān)系。
### 步驟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1. 講解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 讓學生通過圖片、視頻、歷史事件背景等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 步驟四:六國破滅案例分析
1. 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分析六國破滅案例分析的分析和評價。
### 步驟五:總結(jié)
1. 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
2. 讓學生通過圖片、視頻、歷史事件背景等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
## 教學重點
### 第一部分:六國破滅之路
1. 六國破滅的原因和過程;
2. 六國破滅的原因和過程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關(guān)系。
### 第二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1.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 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 第三部分:六國破滅案例分析
1. 六國破滅案例分析的分析和評價。
## 教學難點
### 第一部分:六國破滅之路
1. 六國破滅的原因和過程;
2. 六國破滅的原因和過程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關(guān)系。
### 第二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1.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 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
### 第三部分:六國破滅案例分析
1. 六國破滅案例分析的分析和評價。
## 教學方法
### 第一部分:六國破滅之路
1. 講授法;
2. 討論法;
3. 案例分析法。
### 第二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1. 閱讀法;
2. 講解法;
3. 討論法。
### 第三部分:六國破滅案例分析
1. 小組討論法;
2. 案例分析法;
3. 展示分享法。
## 教學評價
1. 學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六國破滅之路;
2. 學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3. 學生是否通過六國破滅案例分析提高了歷史素養(yǎng)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國論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學習運用分論點,并舉例論證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詞多義
3、能背誦全文,并準確地翻譯重點語句和語段
[學習重點]
理解文章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xié)政策。
[學習難點]
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學習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guān)鍵在于發(fā)現(xiàn)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zhàn)國七雄,何以演變?yōu)榍匾恢Κ毿?,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xiàn)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度。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注》。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蘇祠對聯(lián):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三、解題:
1、六國,指戰(zhàn)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 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逐漸強大起來,積極向東方發(fā)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合縱對抗秦國,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lián)合并不鞏固,被秦國遠交近攻瓦解,相繼滅亡。
2、戰(zhàn)國七雄地圖 (見課本)
3、文體: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1)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2)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六國論》屬于政論還是史論?史論。
四、寫作背景: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軟弱的一個王朝。宋太宗以后,國勢就漸漸衰弱。宋朝初年,北邊已經(jīng)有敵國契丹,宋仁宗時,西邊又出現(xiàn)了敵國西夏。宋朝受著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和侵犯,卻不敢對他們進行堅決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協(xié)的辦法,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與契丹(后來稱遼)締結(jié)澶淵之盟,宋朝答應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給他們晉陽(現(xiàn)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橋(在河北省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結(jié)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給契丹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慶歷三年,西夏向宋朝上書請和,宋朝每年贈給西夏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朝這樣一再向敵人屈服妥協(xié),結(jié)果增加了敵人的財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帶來無窮的后患,而實際上并不能換得和平。
五、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率( )賂( )秦耶 暴( )霜露 思厥 ( )先祖父 與( )嬴
洎( )牧以讒誅 為( )國者無使為( )積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讀:
1、整體把握:速讀課文,感知文體和文章內(nèi)容,并梳理結(jié)構(gòu)脈絡(luò)
明確:史論敘述評論歷史事實、總結(jié)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節(jié)),提出論點,并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節(jié)),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節(jié))總結(jié)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2、研讀第一部分
(1)重要詞句:
兵不利( 兵器 ) 賂秦而力虧(連詞,承接) 破滅之道(途徑,引申為原因) 六國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喪,率(全,都)賂秦耶 不賂者以賂者喪( 因為 )
蓋(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為)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②本部分從幾個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3、研讀第二部分
(1)重要詞句:
秦以( 用 )攻取之外 其實( 它的實際數(shù)目 )百倍 固( )不在戰(zhàn)
思厥( 其 )先祖父( 祖輩父輩 ) 暴( )霜露,斬荊棘,以( )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 )之不甚惜 舉( )以( )予人 然后( )得一夕安寢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奉之( )彌繁,侵之( )愈急 至于( )顛覆,理固( 本來 )宜( 應該 )然 ( ) 以地事( )秦 此言得 ( )之( )
終繼( )五國遷滅( ) 與( )嬴而不助五國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不賂秦 始( )速(招致,動詞)禍焉 后秦擊趙者再( )
李牧連卻( )之 洎( )牧以讒誅 革滅( )殆( )盡
智力( )孤危 誠( )不得已 向使( )三國名愛其地
刺客不行( ) 勝負之數(shù)(命運),存亡之理( ) 當( )與秦相較( ),或未易量( )
(2)文段分析:①這兩段文字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明確: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②用一句話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③本段怎樣論述賂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本節(jié)先總述秦國在攻取之外,接受韓、魏、楚獻地的情況: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后用比較的方法,指出秦受賂所得比戰(zhàn)勝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國賂秦所失比戰(zhàn)敗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見賂秦帶來的損失之大。 再具體形象地描述賂秦者是怎樣陷入力虧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寫奉之彌繁得一夕安寢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勢,這樣就自然地引出結(jié)論,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對比論證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話能夠概括齊國滅亡的原因?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⑥試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huán)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⑦請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⑧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shè),總結(jié)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shè)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七、作業(yè):背誦第1-4自然段,能默寫并翻譯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背誦
二、文本研讀
1、研讀第三部分
(1)重要詞句:
封( )天下之謀臣 禮( )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則吾恐秦人食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咽( )也 日( )削月( )割
為(治理)國者無( 不要 )使為( 被 )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茍(假如)以天下之( )大 六國破亡之故事( ),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明確:第五自然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由評論六國滅亡,總結(jié)歷史教訓,過渡到規(guī)勸北宋統(tǒng)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問題的分析由表層過渡到里層。嗚呼以趨于亡是承上,繼續(xù)證明弊在賂秦的論點,并且為六國設(shè)圖存之道:一是用謀臣,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lián)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設(shè)論證。具體的說,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xié)力作戰(zhàn),那么,他們就不至于滅亡?,F(xiàn)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于滅亡。段中連用悲夫、嗚呼兩個感嘆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沉重。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表達了這樣的意圖:為國者有兩層含義,明指六國的統(tǒng)治者,暗指北宋的統(tǒng)治者,一語雙關(guān)。由這句啟下引出第六節(jié),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語帶雙關(guān),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后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quán)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課文總結(jié)
文章在一個賂字上,把歷史與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論述,論古即是論今。相隔千余年的事為什么能夠放到一起來相提并論呢?因為作者找到一個切入口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共同點,六國與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對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對比、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鑒,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蘇洵《六國論》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論斷斬釘截鐵,巧妙地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xiàn)力。
四、字詞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zhàn)于秦
6、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擊退)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五、作業(yè):背誦全文
六國論教案(篇7)
一、檢查作業(yè)
1.回顧全文的論證結(jié)構(gòu)。
2.檢查背誦。
二、結(jié)合課后蘇轍《六國論》作比較閱讀
1.學生自讀蘇轍《六國論》。
2.分組討論兩文異同。
3.總結(jié)
(1)相同點:
兩文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蘇轍認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應“厚韓親魏”。蘇洵也認為“以地事秦”中韓、魏兩國最為突出,“為積威之所劫”,最終招致滅亡。
(2)不同點
①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
蘇洵認為在于六國爭相以地賂秦。蘇轍認為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
②兩篇文章的最終目的。
蘇轍就史論史,結(jié)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zhuǎn)向論策,為六國設(shè)想出總體策略。首先,不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其次,“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边@些策略實際上也是對北宋朝廷說的。
蘇洵的憂國之心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三、布置作業(yè)
1.進一步落實背誦。
2.歸納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
六國論教案(篇8)
六國論
[教學目標]:
一.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xiàn)象,正確譯文。
1.實詞,如:弊(名)賂(動)虧(動)與(動)判(形)
數(shù)(名)事(動)道(名)厥(代)速(動)等。
2.虛詞,如:率 蓋 始 然則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義容易弄混的詞,如:其實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省略句、被動句的翻譯等。
[教學難點]
一.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
二.在基礎(chǔ)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教學步驟]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zhí)K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
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nèi)容是每人說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lián)系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余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guān)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采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說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瞇瞇地說:“諸位兄臺,請!”
請大家想一想:蘇軾行了個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國)
二、解題
1、六國: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
《六國論》的“六國”就是指的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读鶉摗芳仁钦務劻鶉鴾缤龅牡览?。
2、作者簡介 (見《三維設(shè)計》P58)
三、寫作背景 (見《三維設(shè)計》P58)
四、學生齊讀課文并正音:
1、容易讀錯的字
弊在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棄草芥(jiè) 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 暴曬 與 yǔ 與其 yù 參與
為 wéi 行為 wèi 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 燕國
五、整體把握文章論證結(jié)構(gòu)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賂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jié),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3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4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5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 “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6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六、布置作業(yè)
第 二課 時
一、課前檢測
二、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二段:
1、小組朗讀第一、二自然段
2、落實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也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3、問題
提問: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問: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
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4、熟讀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習第三段:
1、小組朗讀第三段。
2、重點詞語
秦以(相當于“于”,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六國論教案(篇9)
一、學習目標:
(一)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xiàn)象,正確譯文。
1.實詞,如:弊(名)賂(動)虧(動)與(動)判(形) 數(shù)(名)事(動)道(名)厥(代)速(動)等。
2.虛詞,如:率 蓋 始 然則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義容易弄混的詞,如:其實 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省略句、被動句的翻譯等。
二、學習難點:
(一)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
(二)在基礎(chǔ)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如: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三、解題
1、六國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读鶉摗返牧鶉褪侵傅膽?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读鶉摗芳仁钦務劻鶉鴾缤龅牡览怼?/p>
2、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詩書…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人稱老蘇,與兒子大蘇(蘇軾)、小蘇(蘇轍)并稱三蘇后人有詩稱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四、寫作背景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nèi)專制集權(quán),對外卑躬屈膝,內(nèi)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為求茍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茍洵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寫作此文,用于諷喻宋王朝。
五、讀課文正音
1、容易讀錯的字
弊在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棄草芥(jiè)
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暴曬
與 yǔ 與其 yù 參與
為 wéi 行為 wèi 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燕國
六、把握文章論證結(jié)構(gòu)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賂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jié),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七、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段:
1、落實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耶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問題
(1)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2)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3、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研習第二段:
1、重點詞語
秦以(相當于“于”,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至于(到了……的結(jié)局)顛覆,理固(本來)宜(應該)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2、問題
(1)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p>
(2)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 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3)本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小結(jié):文章開篇直接點出中心論點,緊接著分析六國破滅的原因一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所以追根結(jié)底:弊在賂秦。
(三)、研習第三段:
1、重要詞句:
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滅商,遷九鼎于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的“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用)不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荊卿(表示對人的尊稱)為計
始速(招致,動詞)禍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國名愛其地
勝負之數(shù)(命運),存亡之理(道理)
當(應當)與秦相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2、提問:
(1)找出段中表述齊國滅亡的一句話。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p>
(2)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huán)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3)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p>
(4)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shè),總結(jié)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shè)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齊讀本段。
(四)、研習第四段:
1、重要詞句
并力西向(進軍),則吾恐秦人食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咽也。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讓自己)為(被)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2、提問:
(1)前一層與上一段末句有怎樣的關(guān)系?后一層有什么作用?
明確:上一段末句從消極方面來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
以六國滅亡作結(jié),自然引出一般性結(jié)論——歷史教訓
“有如此之勢”——承上啟下
(2)作者在本段連用了兩個嘆詞,有什么作用?
明確:嗚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國合力抗秦的主張。
悲夫——又回到歷史中,感嘆六國破滅的可悲結(jié)局,抨擊六國的政策。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
作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感慨,起到連接作用,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快速自由轉(zhuǎn)移,引導讀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語帶雙關(guān),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后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quán)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五)、研習第五段
1、重要詞句: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茍(假如)以天下之大,而從(追隨)六國破亡之故事,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提問:
(1)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論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議論的基礎(chǔ)建立在作者自己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于歷史,但又高于歷史,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八、寫作特點:
1.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3.語言生動形象(2段中的形象語言)
4.感情充沛,感染力強。
六國論教案(篇10)
教學目的:
1、領(lǐng)會蘇洵關(guān)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論證方法;2、本文的諷喻意義。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心時事,關(guān)注國家命運的愛國之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gòu)思和對比手法;
3、學習前兩段的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都學過中國歷史,大家知道,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第一個大動蕩、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時期,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七雄爭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對這段歷史,后人多有評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蘇軾和蘇轍之父)就曾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那就是《六國論》。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來領(lǐng)略蘇洵的精辟與廣博。
(或一、導入
“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里,杜牧用此六字概括了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故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zhuǎn)勝為???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剖析: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而制其弊”;秦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并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了這個歷史課題,于是有了《六國論》。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篇“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jié)局,乃是有感而發(fā),它具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叭浴焙弦唬沟帽疚募嬗泻芨叩氖穼W價值和文學價值。)
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瀏覽,勾劃疑難字詞。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正音。
3、齊讀課文,學生讀中思考:討論本文主要論述的問題是什么?
(明確:本文論述的是六國破滅的原因。)
三、設(shè)問,導讀第一段。
(一)、設(shè)置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討論。
請平時最不愛朗讀的一位同學讀第一段,全體同學聽讀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提出自己的論點之前,作者先否定了歷史上的哪兩種看法?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在否定了“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兩個普遍觀點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
(2)作者在第一段是從哪兩個方面證明中心論點的?這兩個道理論據(jù)對后文有何作用?
(從道理分析的角度來加以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薄安毁T者以賂者喪?!彼鼈兗仁堑谝欢蔚恼摀?jù),又分別是第二三段的論點。)
(3)課文第一段作者為什么要設(shè)問?有什么作用?
(因為在六國中,有齊、燕、趙三國并沒有割地事秦,所以作者提出“弊在賂秦”這一觀點后,必然有人表示懷疑,故而作者自己先把它提出來加以分析,讓人信服??梢娮髡邩?gòu)思之縝密。)
(在每一個問題的討論過程中,指名逐句翻譯,并隨時討論語法。)
(二)學習本段的語法重點:
1、句式。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判斷句,“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弊在賂秦也”與同)
2、虛詞。
A、“賂秦而力虧”的“而”,表結(jié)果。
B、“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以”,因為。
(三)指導背誦本段文字。
四、設(shè)問,導讀第二段。
(一)設(shè)置問題,引導閱讀討論。
學生推薦平時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讀第二段,其他同學在聽讀中思考:
(1)、作者在第一段中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課文第二段是怎樣來證明這個分論點的?
(通過對比進行論證。先以秦“攻取”獲得土地與受賂所得土地進行對比,再以諸侯賂秦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作對比,說明“賂秦”造成的嚴重后果;接著以六國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與子孫的無能作對比,說明割地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時也反映了諸侯中以地事秦的情況;接著以“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欲無厭”對比,以“奉之彌繁”與“侵之彌急”作對比,說明以地賂秦對國家安危沒有什么好處。這段論述,從情與理兩個方面證明了賂秦是不可取的。)
(2)從上面的分析看,“賂秦而力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無厭”又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a、概括地說,賂秦使諸侯的土地急劇地減少,國力迅速地衰盡衰弱,秦的土地急劇地增加,國力迅速增強。b、從“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彌繁,侵之彌急”中可以看出秦的無厭。
(3)作者在本段中引用古語的作用是什么?
(這句古語形象地反映了割地事秦的嚴重后果。作者在此引用古語,使自己的見解更有說服力。)
(古文翻譯與前段處理方法同。)
(二)語法學習。
1、通假字。
“暴秦之欲厭?!眳?,通“饜”,滿足。
2、古今異義字。
“其實百倍?!?古:其,它,指秦;實,實惠,這里用作動詞,得到實惠。今:實際情況。)
“至于顛履。”(古:到……結(jié)局或結(jié)果,表示某種情況導致的結(jié)果。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3、文言虛詞。
以--
“秦以攻取之外”。以,介詞,用。
“以有尺寸之地?!币?,副詞,才。
“舉以予人?!币裕痹~,將。
(三)指導朗讀,爭取當堂背誦。
五、小結(jié)。
這篇文章,作者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賂”與“不賂”兩種情況進行道理上的分析,確立了兩個分論點,再分別從“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其構(gòu)思是十分縝密的。這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二段,知道了六國破滅的第一個原因,作者“賂秦而力虧”的論述是符合事實的。那么,“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又是怎樣進行論述的呢?作者寫這篇文章有何現(xiàn)實意義呢?請同學們下去閱讀課文,思考這兩個問題。
六國論教案(篇11)
教學目的
借古諷今的用意,領(lǐng)會作者關(guān)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暴的思想。
2.結(jié)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guān)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
3.了解課文中部分文言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
4.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教學設(shè)想
1.設(shè)計預習提綱,讓學生通過自學自練疏通課文,了解和掌握課文的有關(guān)文言文字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以及作者寫本文的時代背景。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說能力。
3.對于翻譯常識以及如何分析課文的論證,教師以方法指導為重點,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要加強質(zhì)疑方面的設(shè)計。
李楨的《六國論》全文或片斷,擴展閱讀面,并作閱讀比較指導,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要點
2。
2.研習課文第1自然段。
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賈誼的《過秦論》,作者治史致用,借評論秦的興亡引出可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借鑒以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賈誼這種治史致用、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學習的《六國論》也是一篇史論,它的作者蘇洵,也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封建進步文人。關(guān)于蘇洵,課文注釋中已經(jīng)有簡括介紹,如果愿意進一步了解,可參看宋史本傳(見附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關(guān)心政治,論文大多是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歐陽修很賞識他的論文,在嘉祐年間,曾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課文《六國論》即選自《嘉祐集·權(quán)書》,原題《六國》,后世選本多題為《六國論》?!罢摗笔巧⑽牡囊环N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
蘇洵的《六國論》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么進步性和局限性?這是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但《六國論》畢竟用文言寫成,要讀懂這篇文章,就必須注意文言詞語的積累,明白詞義的古今差別,對與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該如何翻譯等,在學習時也不可忽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預習指導
1.關(guān)于課文的“預習提示”。這是我們質(zhì)疑的鑰匙。“預習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紹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為對此加深理解,請認真閱讀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介紹。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了解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lián)系北宋實際的。
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jié)構(gòu)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一與之對照,細加體味。
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讀時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進步性和今天可借鑒的有哪些方面。
2.預習提綱:
提綱力求體現(xiàn)課文“預習提示”的內(nèi)容,但側(cè)重于字詞,未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讀音,并與以前學過的字詞作比較。
①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②暴()霜露暴()秦之欲無厭
③洎()牧以镵()誅
④勝負之數(shù)()數(shù)()呂師孟叔侄
⑤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從()散約敗
(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恰當?shù)淖?,以辨析形似字?/p>
①與()而不助五國也
②()糧而景從
③悉使()兵負草填之
④革滅()盡之標
⑤()然自得()笑大方(《風景談》)
(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不同,翻譯時要注意其區(qū)別。看課文注釋,做課文后“思考和練習”四和以下的補充練習(提示:其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可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
①六國互喪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禍焉④至于顛覆
(4)辨析加點字的意義:
(,然后翻譯。
①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②()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荊卿()為()計
譯文:①
②
③
(6)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說說如何改變。
①趙嘗五戰(zhàn)于秦
②其勢弱于秦
3.簡介時代背景:
蘇洵一生經(jīng)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葉以來,我國境內(nèi)東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隸主貴族的勢力逐漸強大,成為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軍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于己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每年向遼納白銀絹絹萬匹、錢2萬貫。蘇洵反對這種屈辱求和,認為這和戰(zhàn)國時六國“賂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故以《六國論》向北宋統(tǒng)治者陳述政見。
[附]預習提綱參考答案
(1)①sàngshuài②pùbào③jìchán④shùshǔ⑤cóngzòng
(2)①嬴②贏③羸④殆⑤怡貽
(①互相,表示彼此對待的關(guān)系,
以上就是《六國論教案錦集11篇》的全部內(nèi)容,想了解更多內(nèi)容,請點擊六國論教案查看或關(guān)注本網(wǎng)站內(nèi)容更新,感謝您的關(guān)注!
六國論教案相關(guān)推薦
更多>- 《六國論》教案12-28
- 六國論 (蘇教版)11-18
- 《六國論》導學案12-07
- 《六國論》知識點整理12-21
- 六國論公開課教案5篇02-09
- [精品]關(guān)于六國論教案(精選8篇)01-21
- 高一語文教案:六國論08-11
- 高一語文《六國論》知識點06-30
兒童節(jié)畫畫祝福語18句06-12
- 美術(shù)《水果畫》的教案熱門11篇06-12
- 學生會主席競聘演講稿06-12
- 實習收銀員總結(jié)06-13
- 父親節(jié)留言卡片文案06-12
- 父愛如山錦集作文08-17
- 實習周記幼兒園(范本5篇)06-12
- 焊工個人述職報告?zhèn)€人06-13
- 開業(yè)升級的文案06-12
- 婦女權(quán)益專項集體合同合集6篇06-13
- 短跑教案錦集02-22
- 六國論教案錦集11篇06-13
- [精品]關(guān)于六國論教案(精選8篇)01-21
- 六國論教案11-11
- 《六國論》教案12-28
- 六國論 (蘇教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