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精選水不見了教案反思通用。
請你閱讀88教案網的編輯輯為你編輯整理的《水不見了教案反思》。無私奉獻講臺上,學子成名千百萬,老師需要把腦袋里的知識,用紙質版展示給學生。編寫教案有利于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1
活動目標:
1、運用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了解"大怪物"的秘密。
2、引導幼兒發(fā)現物與形的對應,培養(yǎng)其不怕黑夜的勇敢品質。
活動準備:
承辦幼兒園準備:教學用多媒體設備一套(包括筆記本電腦、音響、投影儀、投影屏幕)、小黑板2塊執(zhí)教教師準備:故事課件、操作教具(圖片和剪影若干)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景設疑,引入活動:
(出示黑夜場景)T:這是什么時候?你覺得晚上是怎樣的?
(出示寶寶)過渡:有一個名叫寶寶的小朋友,他也非常害怕黑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為什么害怕黑夜。
二、觀看課件,了解故事:
(一)分段講述故事:
故事講述1:
晚上,寶寶舒服的躺在他的小床里睡覺。夜里醒來,看見屋里有個黑黑的大怪物。一陣風吹來,大怪物動起來了"哎呀不好,大怪物要來吃我了。"寶寶害怕極了。
T:寶寶看到大怪物很害怕。他是怎么樣的?
T:如果你是寶寶,這時你會怎么辦?
故事講述2:
寶寶慌忙拿起電話。
T:你們猜寶寶這時會打電話給誰?他會說些什么呢?
寶寶慌忙拿起電話報警。"警察叔叔快來呀,我家有個大怪物!"故事講述3:
小狗警長趕來一看,哈哈哈地笑起來,小狗警長說:"寶寶別害怕,我陪你睡覺,天一亮怪物就會不見了。"天亮了,寶寶起來一看,哪里有怪物呀,原來那只是衣架上的一件大衣呀!
T:天亮了,大怪物還在嗎?寶寶晚上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小結:原來根本沒有大怪物,寶寶看到的只是掛在衣架上的一件大衣。
(二)完整欣賞故事小結: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根本就沒有大怪物。只是天黑了,由于沒有了亮光,很多東西都會變得暗暗的、黑黑的。
三、游戲:大怪物不見了T:看,天又黑了,寶寶又想睡覺了,可他的房間里還藏著許多像大怪物一樣的東西,讓我們一起幫他找出來,看看這些大怪物到底是些什么東西!
(引導幼兒操作教具物形對應,集體+個別)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溶解的現象,學會觀察比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體。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對溶解現象有好奇心,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飲料、杯子、勺子、溫水、米、沙子、鹽、糖、果汁粉、筆、裝水的盆、抹布記錄單。
活動過程:
游戲引入,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飲料,請小朋友們和喝一喝,再告訴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飲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兒討論)
2.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喝到的飲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為什么?(個別幼兒回答)
3.師:小朋友說飲料是甜,因為里面放了糖。那你們有沒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個別幼兒回答)
4.師:哦,小朋友們沒看見糖,糖消失不見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現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師:飲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兒回答)
(2)師:哦,糖在水里,接下來老師用勺子來攪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兒回答)
(3)師:哦,糖它躲到水里了,這種現象叫"溶解"。
2.探索鹽的溶解。
(1)師:老師這還有鹽,你們誰愿意上來試一試,看看鹽會不會躲到水里?(個別幼兒上來操作,指導幼兒通過攪拌讓鹽溶解。)
(2)師:小朋友們發(fā)現鹽也不見了,原來呀,糖和鹽通過攪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組織幼兒進行探究實驗,比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體。
1.介紹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師:等一下小朋友要進行分組實驗,老師給每一組的小朋友準備了杯子、勺子、溫水、米、珠子、鹽、糖、記錄單、筆、裝水的盆、抹布,記錄單上的圖片是老師準備的物品。等一下請小朋友們分別將珠子、米、鹽、糖放到杯子里,并攪一攪,看看哪些東西會像糖一樣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會溶解的"X"。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濕了要及時用抹布擦干。
2.幼兒實驗,教師提醒幼兒注意在實驗中觀察將米、珠子、鹽、糖放到水中的變化。
3.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實驗,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發(fā)現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個別幼兒回答)
(2)師:哦,小朋友們都發(fā)現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鹽、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動結束。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東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觀察、發(fā)現,然后再來告訴我們的好朋友。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糖怎么不見了》主要讓孩子們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及所發(fā)生的變化,并能用語言表達其發(fā)現。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并愿意思考還有哪些物質能溶解的問題。活動開始時讓孩子們來看看,外觀是怎么樣的;嘗一嘗,味道怎么樣?孩子們都嘗出是糖的味道。接著引發(fā)孩子們思考: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會怎樣呢?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的過程,孩子們感知了溶解這個概念。在組織交流時,幼兒都知道糖在熱水里先溶解,課堂氛圍較好。
活動中通過孩子們的相互討論還想出了雪、冰塊、鹽、奶粉等易于溶解的物品。回家后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做一下溶解的實驗,激發(fā)孩子們自己探索的欲望。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認讀漢字一到十。
2.能順數110和倒數101。
教學準備:
1.一到十字卡。
2.有漢字數字的物品,例如日歷。
3.青蛙頭飾10個,輕快的音樂。
教學過程:
1.請幼兒在日歷上把漢字一到十找出來,一起認讀。
2.與幼兒玩游戲,十人一組,扮演小青蛙,身上順序掛著一到十的字卡。
3.聽老師的話做動作:
(1)十只青蛙蹦蹦跳,一只青蛙跳下水,撲通一聲不見了。(掛有字卡十的幼兒邊做動作邊跳到一邊。);來源;教案網;
(2)九只青蛙蹦蹦跳,一只青蛙跳下水,撲通一聲不見了。(掛有字卡九的幼兒邊做動作邊跳到一邊。)
4.活動余此類推,直至只剩下一只青蛙。
5.最后所有青蛙又返回來。(十位幼兒手拉手。)
6.請幼兒按身上的字卡順序排列,由一到十數一次,然后由十到一再數一次。
教學反思:
本活動以游戲貫穿始終,孩子們都積極參與。通過活動,幼兒能認讀漢字一到十,并能順數110和倒數101,發(fā)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和邏輯性,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和享受集體游戲的樂趣。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感知、猜想、實驗、記錄等活動,發(fā)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對活動產生探究興趣并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課前玩過針筒。
2.教具:二個八寶粥瓶子,大記錄表一張。
3.學具:八寶粥瓶子人手一個(里面裝有餐巾紙,蓋子上開一個小口)。
每桌一盆水、毛巾、積木、海棉、石頭、塑料袋、泡沫等。
4.座位:圓弧形。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孩子們,你們看過魔術嗎?
今天符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一個魔術,魔術的名字叫《水不見了》。
1、出示材料:二個八寶粥瓶子(一個空的和一個裝有餐巾紙)和二個針筒。
你們看!這些是什么東西?請你看看這兩個瓶子一樣嗎?(是一樣的)
我現在要把水注入這二個瓶子,我要讓這個瓶子里的水流出來,而這個瓶子里的水變不見了。
你們可要看仔細哦!現在我要來變魔術咯。
二、科學發(fā)現,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一)教師實驗,幼兒找出水不見的原因所在。
1、提問:奇怪,這個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不見呢?
2、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現在我請一個小朋友把這個瓶子的蓋子打開,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3、用筷子夾取瓶內餐巾紙,水到哪去了呀?
4、用手擰,有滴水現象。
5、小結:原來當我們把水注入空的瓶子里,空瓶子里的水會流動,最后通過洞口流出來;當我們把水注入放有餐巾紙的瓶子里,餐巾紙有吸水的本領,會把瓶子里面的水全部吸走,所以瓶子里的水不見了。
三、猜想、根據提供的材料,再次進行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記錄下來。
(一)幼兒猜想: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1、幼兒猜想,個別講述,教師記錄。
符老師還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看一看。
2、介紹材料。
3、你們覺得這些東西容易吸水嗎?為什么?
(二)幼兒再次操作、記錄操作結果并驗證。
1、到底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交代要求:6個小朋友一組。
每個小朋友選擇一種材料放進八寶粥瓶子里變魔術,變魔術之前先要把蓋子打開,把材料放進去,然后把蓋子蓋好。記?。鹤⑺畷r要請針筒幫忙,千萬不能讓小水滴跑到桌子上哦。
5、小組嘗試,教師巡回指導。
4、交流討論:你是用什么材料變的魔術,它容易吸水嗎?
5、小結:原來符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里只有海綿跟毛巾可以吸水。
四、經驗遷移: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等等。
五、結束。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吸水,回家以后請小朋友一起去找一找。
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以變魔術的形式導入活動,這樣不僅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而且也吸引了聽課老師的興趣。明明看到一針桶水射進八寶粥的瓶子里,在想把水倒出來時,水卻倒不回來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再請孩子打開瓶蓋找出瓶子里藏著的秘密,原來瓶子里藏的是餐巾紙,水就是被餐巾紙吸掉的。發(fā)現原因后,我趁熱打鐵,引導幼兒將剛剛獲得的經驗擴散到生活中,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讓幼兒繼續(xù)在變魔術的情景中去探索、發(fā)現。當然活動中還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導入部分需不需要進行二次實驗進行對比;另外操作的材料是不是需要更改;最后就是是否需要結合生活中吸水的東西展開講述。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5
一 .活動目標:
1. 激發(fā)探究興趣,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2. 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生活中可以吸水的東西.
3. 發(fā)展觀察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 .活動準備:
1. 知識經驗準備.
(1) 教師應充分了解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可以吸水.
(2) 幼兒已認識一些常見的操作材料.
2. 物質材料準備.
(1) 八寶粥瓶子人手一個(里面裝有毛巾,蓋子上開一個小口),杯子人手一個.
(2) 每組一盆水,海綿,布,棉花,沙,石頭,水果網,泡沫,積木,毛線等材料若干.圖表一張.
三 . 活動過程:
1.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的興趣.
(1) 將一杯水倒入八寶粥瓶子里,請幼兒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實驗證明.
(2) 出示另一個瓶子(里面裝有毛巾),猜猜看結果是否一樣,并驗證.
(3) 集體討論水到哪里去了?
2. 引導幼兒自己變魔術,尋找原因.
(1) 鼓勵幼兒像教師一樣變魔術.
(2) 打開瓶蓋,發(fā)現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 幼兒討論,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可以吸水.
3. 幼兒自由選擇一至兩種材料,再次實驗.
4. 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結果記錄在圖表上.
四 . 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活動結束,讓我們去外面找找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吸水的.
五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后可繼續(xù)研究家中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吸水的.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币虼?,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fā)了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多種幼兒身邊熟悉的操作材料進行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的知識經驗。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6
活動目標:
1、樂意觀察畫面內容,感受作品內容的童趣。
2、嘗試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課件、大書(教師用)
活動過程:
一、設疑導入,引發(fā)閱讀興趣
師:有一個寶寶,他的好多東西都不見了,會去哪兒呢?我們一起聽聽寶寶是怎么說的。
二、利用幻燈片,引導幼兒分句感受散文詩內容的童趣
1.師:我的帽子不見了,帽子會去哪里了?(請幼兒猜想)
聽寶寶是怎么說的:我的帽子不見了它是不是變成了鳥寶寶的搖籃?
你們知道鳥寶寶的搖籃嗎?
教師小結:鳥寶寶在鳥窩里,樹枝輕輕地搖,鳥窩就像搖籃一樣輕輕地搖著鳥寶寶,舒服極了。
2.師:我們接著聽
師:我的手帕不見了,它又會去哪兒呢?(幼兒猜想)之后出現圖片
聽聽寶寶怎么說:我的手帕不見了它會變成青蛙的船帆嗎?
師:你見過船帆?你們知道船帆有什么用嗎?(幼兒已知經驗)
小結:青蛙的小船上有了船帆,就可以快快的在海上行走。
3.寶寶又說:我的紐扣不見了,紐扣會變成什么呢?(幼兒簡單猜想)后出示圖片
聽寶寶說:我的紐扣不見了他會變成星星飛上天嗎?
依次欣賞每句散文詩
三、利用大圖書,感受、理解散文詩內容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看的圖書的內容,名字叫《不見了》
1.出示大圖書,教師一邊翻書,一邊朗讀(教師朗讀要注意語氣和神態(tài))
師:你們聽到,寶寶的什么不見了(幼兒回憶)(帽子、手帕、小熊發(fā)卡等)
寶寶的帽子不見了,他猜想可能會變成什么?屈,老師.教,案,網寶寶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2.寶寶的手帕不見了,他是怎么想的?
依次理解每句散文詩
四、師幼完整閱讀圖書
幼兒跟著老師邊看書邊朗讀,并用手指相應的畫面。
師:我們今天看的這本書名字叫《不見了》,這三個字寶寶和小朋友捉迷藏,他們都藏在書里面了,我們一起把他們找出來好嗎?
活動反思:
大部分孩子能夠完成散文詩的教學目標,但教授中讓孩子接受的新經驗不宜過多,應在課前讓幼兒對某些知識有所了解。對于散文詩中疑問句閱讀的神態(tài)和語氣都應加強,并留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7
活動目標:
1.了解溶解的現象,學會觀察比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體。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對溶解現象有好奇心,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飲料、杯子、勺子、溫水、米、沙子、鹽、糖、果汁粉、筆、裝水的盆、抹布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入,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飲料,請小朋友們和喝一喝,再告訴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飲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兒討論)
2.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喝到的飲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為什么?(個別幼兒回答)
3.師:小朋友說飲料是甜,因為里面放了糖。那你們有沒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個別幼兒回答)
4.師:哦,小朋友們沒看見糖,糖消失不見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現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師:飲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兒回答)
(2)師:哦,糖在水里,接下來老師用勺子來攪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兒回答)
(3)師:哦,糖它躲到水里了,這種現象叫"溶解"。
2.探索鹽的溶解。
(1)師:老師這還有鹽,你們誰愿意上來試一試,看看鹽會不會躲到水里?(個別幼兒上來操作,指導幼兒通過攪拌讓鹽溶解。)
(2)師:小朋友們發(fā)現鹽也不見了,原來呀,糖和鹽通過攪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組織幼兒進行探究實驗,比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體。
1.介紹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師:等一下小朋友要進行分組實驗,老師給每一組的小朋友準備了杯子、勺子、溫水、米、珠子、鹽、糖、記錄單、筆、裝水的盆、抹布,記錄單上的圖片是老師準備的物品。等一下請小朋友們分別將珠子、米、鹽、糖放到杯子里,并攪一攪,看看哪些東西會像糖一樣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會溶解的"X"。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濕了要及時用抹布擦干。
2.幼兒實驗,教師提醒幼兒注意在實驗中觀察將米、珠子、鹽、糖放到水中的變化。
3.分享交流實驗結果。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實驗,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發(fā)現哪些東西會溶解,哪些東西不會溶解。(個別幼兒回答)
(2)師:哦,小朋友們都發(fā)現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鹽、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動結束。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東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觀察、發(fā)現,然后再來告訴我們的好朋友。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糖怎么不見了》主要讓孩子們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及所發(fā)生的變化,并能用語言表達其發(fā)現。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并愿意思考還有哪些物質能溶解的問題?;顒娱_始時讓孩子們來看看,外觀是怎么樣的;嘗一嘗,味道怎么樣?孩子們都嘗出是糖的味道。接著引發(fā)孩子們思考: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會怎樣呢?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的過程,孩子們感知了溶解這個概念。在組織交流時,幼兒都知道糖在熱水里先溶解,課堂氛圍較好。
活動中通過孩子們的相互討論還想出了雪、冰塊、鹽、奶粉等易于溶解的物品?;丶液蟀职謰寢寕円部梢院秃⒆觽円黄鹱鲆幌氯芙獾膶嶒?,激發(fā)孩子們自己探索的欲望。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經驗準備: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了解幼兒對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兒經驗準備:
感知水的流動性,在生活活動中引導幼兒認識一些操作材料,會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盡量不灑出來。
3、材料的準備:
每位幼兒一個八寶粥的瓶子里面裝上毛巾(蓋子上開一個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見里面有毛巾)和一個杯子;每組一盆水;海綿、布、積木、餐巾紙、乒乓球等材料若干。
每人一張記錄卡,一支鉛筆。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變個魔術,你們想看嗎?(想)
1、出示一個一杯水和一個空八寶粥瓶子,將杯子里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了回來)
2、出示另一個八寶粥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再將一杯水倒進另一個瓶子里,請幼兒猜猜這一次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3、請幼兒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請幼兒自己變魔術,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1、教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八寶粥瓶子和一個杯子,請幼兒象老師一樣變魔術,(做實驗)看看水是不是也會不見。
2、幼兒實驗后發(fā)現水真的變不見了,請幼兒把瓶蓋子打開找出原因。(原來里面有一條毛巾。)
3、比一比原來放進去的毛巾和現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條是干的,一條是濕的)得出結論: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4、請幼兒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可以幫我們來變魔術。
三)為幼兒提供一些材料,請幼兒再次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每位幼兒選擇材料進行實驗。
四)交流實驗結果,以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請幼兒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變的魔術,水變不見了沒有?
水變不見了用√表示,水沒有變不見用×表示。
五)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等等。
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qū)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容易吸水。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緊緊貫徹《綱要》精神,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幼兒的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新穎、有趣。幼兒從以往“教師示范,幼兒學樣”的舊教學模式中擺脫了出來,真正成為科學活動的主人。我為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幼兒進行了兩次主動探索嘗試活動,認識了物體的吸水性,有的東西能把水吸掉。在活動中我沒有進行一手包辦,而是強調讓幼兒直接操作材料,去觀察、去發(fā)現、去思考,滿足了幼兒的好奇、探索、希望嘗試的欲望,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了幼兒動手能力,發(fā)展了幼兒直觀思維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師生感情融洽,幼兒專注投入,為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由于我對每個幼兒的嘗試活動都給予肯定、鼓勵,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這一活動中,我得到很多啟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善于觀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著手,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
二、幼兒嘗試精神的潛能是存在的,在設計活動時,應考慮到幼兒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這樣孩子們就能得到充分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
三、嘗試操作提高了幼兒的各種能力,既為幼兒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又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到了充分體現,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義,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9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聽信號做動作的能力。
2、引導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感知上下、前后、里外等空間方位。
3、在游戲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游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游戲。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塊小手帕。
2、大灰狼頭飾一個。
3、音樂帶和錄音機、鈴鼓一面。
活動過程:
1、引起興趣。
師:“今天媽媽要帶小雞寶寶們去草地上玩?!彪u媽媽帶領小雞到“草地”上。
師:我們來和小手帕一起來跳個舞吧。媽媽帶小雞做各種運動(彎彎腰,踢踢腿,伸伸臂,蹦蹦跳,把手帕丟一丟等)
2、游戲:我的小手帕不見了。
(1)教師:我的小雞寶寶都是最聰明最能干的,現在媽媽要來考考你們,看看誰的耳朵最最靈,媽媽拍鈴鼓,小雞聽鼓聲跑步。鼓聲快,就快快跑;鼓聲慢,就慢慢跑;等媽媽的鼓聲一停,你們就趕快把自己的小手帕藏在身體的任何地方,最好讓媽媽找不到。
(2)幼兒游戲,教師根據游戲情況請個別幼兒說說小方巾藏在哪里?(藏在袖子里,藏在衣服里,藏在背后,藏在屁股下等)
(3)討論:有兩只小雞同樣把小手帕藏在袖子里,為什么一個的手帕被我發(fā)現,一個沒有被我發(fā)現呢?(因為他把手帕變小了)
(4)用什么辦法可以把小手帕變小?(把小方手帕團或折小)
(5)幼兒第二次游戲,教師鼓勵幼兒積極創(chuàng)造,想出與眾不同的藏法。
3、游戲:小雞和大灰狼。
(1)玩了這么久,肚子都餓了,我們去找點食物吧!不過,我們要小心不要被大灰狼發(fā)現。如果聽到“狼來了”的聲音,就馬上躲在小手帕下面不動,要不就會被大灰狼抓住。
(2)配班老師扮演“大灰狼”蹲在一角,幼兒聽音樂學小雞走、找食物等動作。當聽到“狼來了”的聲音時,“小雞”馬上用方巾把自己蓋住,或蹲或站或趴。這時“狼”來了,它邊檢查邊說:“真想找小雞當點心呀!咦,這兒怎么都是五顏六色的花呀!看來今天又要餓肚子了?!崩菦]有找到小雞,就離開了。
4、結束活動:大灰狼走了,小雞寶寶出來吧。今天玩的真開心呀,小雞寶寶和媽媽回家吧。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游戲鍛煉了幼兒跑、跳、鉆、爬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幼兒競爭意識和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教育性。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篇10
活動設計背景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fā)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fā)展幼兒的思維,激發(fā)求知欲。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只勺子。
2、白糖、果珍、黃豆、紅豆等。
活動過程
1、告訴幼兒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東西,引起幼兒觀察與學習的興趣。
1)觀察教師實驗: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看不見了、溶化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里怎么樣了?(還能看見、不溶化)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教案網!(鹽、果珍、奶粉等)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而有的東西放進水里不能溶化。
2、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白糖、果珍、黃豆、紅豆等。
2)讓每個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
3、提問個別幼兒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教學反思
本次教研活動的目的是通過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并愿意主動地將自己的發(fā)現與老師小朋友分享。通過每位幼兒親自動手做實驗,并發(fā)現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溶化了,看不見,有的東西放在水里不能溶化,看得見。由于實驗的操作過程充滿樂趣,激發(fā)了幼兒的對活動的興趣。同時,在活動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材料的多樣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后的活動將多注意這些不足之處,盡量做到完美
以上就是《精選水不見了教案反思通用》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不見了教案反思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不見了教案反思相關推薦
更多>-
[教案分享] 中班科學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提前做好準備,在上課時幼兒園的老師都想讓自己的課堂知識能夠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力,為了加強學習效率,我們一般會事先準備好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幼兒園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中班科學水不見了教案反思”,...
-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水娃娃不見了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每學期開學之前,幼兒園的老師們都要為自己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所以,很多老師會準備好教案方便教學,有了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么一篇好的幼兒園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水娃娃不見了,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 小班語言活動教案 不見了04-10
- [教案必備] 《什么不見了》教案12-25
-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水不見了11-04
- 小班主題教案:車輪不見了07-28
- 中班音樂教案 泡泡不見了05-18
- 小班科學:誰在水里不見了10-04
- 托班美術教案:小白兔不見了03-24
- 小班語言活動教案 大怪物不見了06-10
精選:和水范文05-14
- 【熱】小班可愛的小動物教案反思精選04-24
- 小班娃娃家教案800字匯總04-24
- [參考]各種各樣的路科學教案匯總8篇04-24
- 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教案(精選6篇)04-24
- [薦]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學設計及反思11篇04-24
- 精選快樂的動物教學反思04-24
- 「熱搜總結」再見了,親人反思總結 月度范文精選10-30
- 小刺猬摘果子教案精選04-24
- 兒童詩教學反思簡短(合集7篇)04-24
- 《棉花姑娘》教學設計及反思2000字合集04-24
- 精選水不見了教案反思通用04-24
- 水不見了教案反思1000字精選04-17
- [教案必備] 《什么不見了》教案12-25
- 小班主題教案:車輪不見了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