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優(yōu)秀語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9-21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優(yōu)秀教學設計(三)。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優(yōu)秀教學設計(三)”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優(yōu)秀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了解班固和《漢書》的相關知識。
2、朗讀斷句,講述課文故事梗概。
3、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翻譯文句。
4、學習蘇武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法指導:
1、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內容要點,知識歸類。
3、合作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準確翻譯文句。
4、思考探討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代的“蘇武牧羊”故事廣為傳頌,千百年來,蘇武已成為一名偉大的愛國英雄定格在人們心中,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現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氣節(jié),有民歌《蘇武牧羊》唱道:
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曙嬔?,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f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菔癄€,大節(jié)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下面,我們走進蘇武,認識蘇武,敬仰蘇武。板書《蘇武傳》。
二、快速閱讀人教版配發(fā)資料《第二課堂》(第99頁)和課文注釋①,介紹作者、作品和背景。學生介紹,然后明確。
1.作者簡介:班固(32—92),我國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幼年即聰慧好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后來繼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記后傳》基礎上撰寫《漢書》。因被人誣告私改國史而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后遷校書郎。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完成《漢書》寫作。
2.簡介《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實?!稘h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七十傳、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xù)續(xù)寫的。《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3、蘇武出使背景: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qū)。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lián)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朗讀課文,熟悉內容。鑒于學生的文言文朗讀能力較弱,課堂自讀或教讀非常必要。朗讀中重點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 jiù )監(jiān); ②數(shuò )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幣遺( wèi )單于;
⑤后隨浞野侯沒( mò)胡中; ⑥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 yānzhī )歸漢;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課本注音“yún”有誤。煴,有二音,讀yūn意為“微火”,讀yùn意同“熨”); ⑧擁眾數萬,馬畜( chù )彌山; ⑨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 ⑩何以汝為(wéi)見;⑾子卿尚復誰為(wèi)乎。
2、注意斷句: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于)匈奴中。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幸蒙/其賞賜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其一人/夜亡
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
自抱持/武
使(汝)/決人死生
(衛(wèi))律知/武終不可脅
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實/而食之
武與李陵/俱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后/漢使/復至匈奴,?;?請其守者與俱
四、通過朗讀課文,看看誰能夠概括地講述課文的故事來。
五、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1.學生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指出劃分層次的依據。
2.同桌間討論,概括層次意。
[板書]
↗㈠(1-2)蘇武身世,出使背景
蘇 ︳ 1、(3-4)扣留自殺——義不受辱
武 ︳㈡ 備受艱辛 2、(5)恐嚇——威武不屈 利誘——富貴不淫
傳 ︳ 堅守氣節(jié) 3、(6)逼迫——貧賤不移
︳ 4、(7-8)勸降——私情不動
↘㈢(9-10)匈漢和親,蘇武得返
六、課后同桌間可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詞典、課文下注釋、《第二課堂(導讀)》,解決文言字詞句。兩人邊讀邊注釋邊翻譯,互相糾正,弄不清的地方問老師。
重點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并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⑥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⑧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⑨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經)
2、古今異義
①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古義:拿著;今義:料理、籌劃)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③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④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⑤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⑦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⑧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 (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⑩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3、一詞多義
重點掌握:當、發(fā)、狀、辭、及、所、語、因、亡、謝、除(注意總結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
4、詞類活用
A、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屈節(jié)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屈,使……辱)
誠甘樂之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B、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 (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C、名詞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jié)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網、檠 :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www.fW76.CoM 76范文網】
(3)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信義安所見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信義見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亡罪夷滅者大臣數十家 ”)
B、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漢所望也。(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二、教師走近學生身邊,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第 三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探究: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和利誘誓守節(jié)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有力地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主體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
二、問題探究
1.探討:課文是怎樣從環(huán)境和細節(jié)描寫入手來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煉提示】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jié)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huán)境及細節(jié)的描寫。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環(huán)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斗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性格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細節(jié)描寫,充分表現出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2.探討:文章記事有詳有略,對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部分詳細描寫,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有什么用意?
【精煉提示】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jié)。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唯有堅守信念才會寧死不屈。
3.研讀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部分。
①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②分析衛(wèi)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從而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
【精煉提示】衛(wèi)律:賣國求榮、傲慢無禮、陰險狡詐。李陵:與衛(wèi)律不同,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堅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國投靠匈奴。
4.里各種人物對蘇武起了對比的作用,請把文中多個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對比,看看對塑造蘇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張勝:頭腦簡單,糊涂謀反,事情敗露,立即叛變。
蘇武:認識清醒,高瞻遠矚,欲以死息禍;面對勸降,始終保持氣節(jié)。
(2)衛(wèi)律:陰險狡詐,賣國求榮,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堅,因私叛國,痛苦羞愧
蘇武:忠貞不渝,心系祖國,無怨無悔
三、總結認識:
1、請用幾個最具概括力的詞語總結蘇武的性格特征,并談談你讀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認識。(略)
2、學習了此文,請談談你對人物傳記寫作有什么認識。(略)
四、鞏固訓練:
課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課堂必修4》(人教版配發(fā))p101-102頁練習題。
精選閱讀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優(yōu)秀教學設計(一)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優(yōu)秀教學設計(一)”,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優(yōu)秀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了解班固和《漢書》的相關知識。
2、朗讀斷句,講述課文故事梗概。
3、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翻譯文句。
4、學習蘇武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法指導:
1、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內容要點,知識歸類。
3、合作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準確翻譯文句。
4、思考探討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
漢代的“蘇武牧羊”故事廣為傳頌,千百年來,蘇武已成為一名偉大的愛國英雄定格在人們心中,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現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氣節(jié),有民歌《蘇武牧羊》唱道:
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f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菔癄€,大節(jié)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下面,我們走進蘇武,認識蘇武,敬仰蘇武。板書《蘇武傳》。
二、快速閱讀人教版配發(fā)資料《第二課堂》(第99頁)和課文注釋①,介紹作者、作品和背景。學生介紹,然后明確。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我國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幼年即聰慧好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后來繼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記后傳》基礎上撰寫《漢書》。因被人誣告私改國史而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后遷校書郎。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完成《漢書》寫作。
2.簡介《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七十傳、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xù)續(xù)寫的?!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3、蘇武出使背景: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qū)。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lián)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朗讀課文,熟悉內容。鑒于學生的文言文朗讀能力較弱,課堂自讀或教讀非常必要。朗讀中重點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 jiù )監(jiān); ②數(shuò )通使相窺(kuī)觀;
③以狀語(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幣遺( wèi )單于;
⑤后隨浞野侯沒( mò)胡中; ⑥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 yānzhī )歸漢;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課本注音“yún”有誤。煴,有二音,讀yūn意為“微火”,讀yùn意同“熨”); ⑧擁眾數萬,馬畜( chù )彌山; ⑨故使陵來說(shuì)足下; ⑩何以汝為(wéi)見;⑾子卿尚復誰為(wèi)乎。
2、注意斷句: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于)匈奴中。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幸蒙/其賞賜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其一人/夜亡
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
自抱持/武
使(汝)/決人死生
(衛(wèi))律知/武終不可脅
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實/而食之
武與李陵/俱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后/漢使/復至匈奴,?;?請其守者與俱
四、通過朗讀課文,看看誰能夠概括地講述課文的故事來。
五、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1.學生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指出劃分層次的依據。
2.同桌間討論,概括層次意。
『板書』
↗㈠(1-2)蘇武身世,出使背景
蘇 ︳ 1、(3-4)扣留自殺--義不受辱
武 ︳㈡ 備受艱辛 2、(5)恐嚇--威武不屈 利誘--富貴不淫
傳 ︳ 堅守氣節(jié) 3、(6)逼迫--貧賤不移
︳ 4、(7-8)勸降--私情不動
↘㈢(9-10)匈漢和親,蘇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還運用插敘,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六、課后同桌間可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 二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詞典、課文下注釋、《第二課堂(導讀)》,解決文言字詞句。兩人邊讀邊注釋邊翻譯,互相糾正,弄不清的地方問老師。
重點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并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⑥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⑧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⑨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經)
2、古今異義
①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ü帕x:拿著;今義:料理、籌劃)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③我丈人行也?!。ü帕x: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④欲因此時降武。?。ü帕x: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⑤獨有女弟二人 ?。ü帕x: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⑦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⑧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 (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ü帕x: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⑩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ü帕x: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3、一詞多義
重點掌握:當、發(fā)、狀、辭、及、所、語、因、亡、謝、除(注意總結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
4、詞類活用
A、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屈節(jié)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屈,使……辱)
誠甘樂之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B、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 (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C、名詞活用等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jié)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網、檠 :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ǘㄕZ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汝為見?。ㄙe語前置句和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信義安所見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信義見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亡罪夷滅者大臣數十家 ”)
B、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漢所望也。(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二、教師走近學生身邊,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第 三 課 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探究:本文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和利誘誓守節(jié)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有力地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主體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
二、問題探究
1.探討:課文是怎樣從環(huán)境和細節(jié)描寫入手來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煉提示】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jié)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huán)境及細節(jié)的描寫。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環(huán)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斗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性格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細節(jié)描寫,充分表現出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2.探討:文章記事有詳有略,對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部分詳細描寫,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有什么用意?
【精煉提示】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jié)。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唯有堅守信念才會寧死不屈。
3.研讀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部分。
①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②分析衛(wèi)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從而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
【精煉提示】衛(wèi)律:賣國求榮、傲慢無禮、陰險狡詐。 李陵:與衛(wèi)律不同,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堅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國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種人物對蘇武起了對比的作用,請把文中多個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對比,看看對塑造蘇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張勝:頭腦簡單,糊涂謀反,事情敗露,立即叛變。
蘇武:認識清醒,高瞻遠矚,欲以死息禍;面對勸降,始終保持氣節(jié)。
(2)衛(wèi)律:陰險狡詐,賣國求榮,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堅,因私叛國,痛苦羞愧
蘇武:忠貞不渝,心系祖國,無怨無悔
三、總結認識:
1、請用幾個最具概括力的詞語總結蘇武的性格特征,并談談你讀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認識。(略)
2、學習了此文,請談談你對人物傳記寫作有什么認識。(略)
四、鞏固訓練:
課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課堂?必修4》(人教版配發(fā))p101-102頁練習題。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三)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授課經驗少的教師教學。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三)”,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2、借助工具書讀懂文章內容;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
3、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積累文中的實詞、虛詞和句式。在對比中分析蘇武的人物形象。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準備: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文章背景2、預習課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導入新課:
1、閱讀課本117頁《漢書的價值》,完成下面《漢書》與《史記》對比的練習:
提示:
《漢書》 《史記》
體裁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時間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
體例 紀、表、志、傳 本紀、列傳、世家、書、表
兩書合稱為:史漢
三、推進新課:
1、簡介背景: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zhàn)爭,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時間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勢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與漢講和,但雙方矛盾還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卻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短K武傳》集中敘寫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間的事跡,熱烈頌揚了他在敵人面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饑寒壓不倒,私情無所動的浩然正氣,充分肯定了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
2、作者介紹: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逗鬂h書班固傳》稱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其父班彪曾續(xù)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后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yè),在《后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后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始得獲釋,被命為蘭臺令史,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于獄中。《漢書》中的八“表”與“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馬續(xù)續(xù)成的。
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模仿《史記》,但略有變更。全書有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漢高祖,止于王莽,記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間史實?!稘h書》評價歷史人物往往從封建正統(tǒng)觀念出發(fā),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標準,如對陳涉、項羽加以貶抑,即是顯例。歷來《漢書》與《史記》并稱,史學家劉知幾說《漢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史通六家》),則是其特色。
四、講授新課:
1、熟讀課文,糾正讀音。
2、疏通1-6段的重點詞義、了解特殊句式。
3、翻譯課文1-6段:
五、作業(yè):很多同學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總有一個感覺,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難,總想一口氣把文章讀完,因為這篇文章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們現在給文章的情節(jié)發(fā)展添加小標題,這樣一來,曲折復雜的
情節(jié)就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文章的脈絡也就出來了。
方法:同學們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然后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最佳的小標題。
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jié)變化,并盡量展現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曙嬔?,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f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任??菔癄€,大節(jié)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jié)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F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二、講授新課:
1、疏通7-10段的重點詞義、了解特殊句式。
2、翻譯課文7-10段:
三、 安小標題,理清脈絡:檢查上節(jié)課學生的預習情況,由學生回答。
明確: 小標題(僅供參考,答案不限):
(一)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 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 3、舍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衛(wèi)律勸降,威武不屈。 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 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 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 9、歷盡艱難,發(fā)白歸漢。
(二)1、出使匈奴 以求通好 2、第2、3自然段 虞常謀反 牽連蘇武 3、衛(wèi)律逼降 蘇武不屈
4、第5、6自然段 流放北海 持節(jié)牧羊 5、第7、8自然段 李陵勸降 完全失敗 6、第9、10自然段
蘇武歸漢 名垂青史
(三) 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謀反,蘇武株連3。衛(wèi)律逼降,堅貞不屈4。流放北海,杖節(jié)牧羊
5。李陵勸降,大義凜然6。蘇武歸漢,青史流傳
四、總結《漢書》敘事藝術特點:結構嚴謹,情節(jié)曲折,詳略得當
五、作業(yè):通過合理想象,以蘇武為主角,運用環(huán)境、心理、行動等描寫手法,將“蘇武牧羊”寫成一則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第三課時
一、新課導入:《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jié)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jié)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huán)境及細節(jié)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jié),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jié)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二、分析人物,總結手法:
1、小標題概括文章情節(jié),因此我們從小標題中就能概括出蘇武的性格特征: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2、從小標題概括出的蘇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們還需從細節(jié)的分析入手。
1)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明確: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jié)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jié)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2)、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文章的重頭戲,這部分主要是語言描寫。找出這些語句,讀一讀,讀出每個人物各自特有的語氣。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體會到了每個人物極具個性的語言,那么這些語言都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個性?
明確:①衛(wèi)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為企圖“殺雞儆猴“結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著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衛(wèi)律見”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衛(wèi)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衛(wèi)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
②李陵:李陵和衛(wèi)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因此李陵對蘇武的勸說不像衛(wèi)律那樣威逼利誘,而是企圖以情動人,用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他先是說漢武帝年高而昏庸,蘇武的兄弟為國盡忠卻枉死,蘇武自己也已是妻離子散,而后他又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剛剛投降時的心情和調整過程。李陵企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但蘇武卻始終忠貞如一,不為所動。李陵見狀,慚愧不已,更加自責于自己的背叛祖國的行為,痛哭而去。由此可見,李陵從情感上是贊同甚至是崇拜蘇武的寧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堅已經投降了匈奴,鑄成大錯,所以他一直處在這種矛盾、痛苦的狀態(tài)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蘇武歸漢之際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他且飲且歌,且歌且舞,長歌當哭,淚如雨下,蘇武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的堅貞讓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國變節(jié)的可恥卑劣,羞愧悲痛之情無以復加。這就是李陵,一個矛盾痛苦的悲劇人物。
③蘇武:面對衛(wèi)律的威逼利誘,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蘇武不但無所畏懼,而且對盛氣凌人的衛(wèi)律反唇相譏,義正詞嚴地指責衛(wèi)律的賣國行徑,用南越、大宛和朝鮮殺漢使而終遭漢朝懲罰的歷史教訓來警告衛(wèi)律,多行不義必自斃,使得衛(wèi)律的威風一下子就沒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這場勸說的斗爭中,蘇武取得了精神上的勝利。面對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摯勸說,蘇武的內心也一定翻騰著情感的浪花,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也一定讓蘇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為國效命的信念終于戰(zhàn)勝了一切,蘇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愛國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誘,死的威脅,還是肺腑之言的勸說,都打動不了忠貞如一的蘇武,他實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愛國忠誠的真君子!
3、除了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1)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jié)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
(2)衛(wèi)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4、小結: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jié)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三、思維拓展:
1、蘇武在匈奴堅持民族氣節(jié)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信念與意志。忠誠,對國家對民族忠誠。
2、有人認為真正的忠誠應該是忠誠于國家、人民,而非忠誠于君主。換句話說,就是要忠誠于明君(因為明君善治國),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從君主,為君主作無謂的犧牲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愚忠”,那么你認為蘇武的忠誠是愚忠嗎?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二)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此時就可以對教案課件的工作做個簡單的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二)”,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和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培養(yǎng)正確分析文言文內容及準確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實的態(tài)度和對蘇武的贊美之情,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jié)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傳主的堅強意志、愛國精神與不屈信念,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在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主體,力圖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安排三課時,借助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確,艱難困苦中最能見出一個人的品性,滄海橫流中方顯出一個英雄的本色。面對人生窮途危難是卑躬屈膝還是傲骨在腰,這是一個涉及心靈的選擇。在這樣的選擇前,志士仁人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今天,就讓我們心懷虔誠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漢蘇武。 (多媒體顯示課題《蘇武傳》,教師解說《蘇武傳》與《左傳》中傳)
二、整體感知
1、學生串讀課文,串讀過程中正音、把握節(jié)奏。(10段由10個學生來讀,其余學生聽讀,注意是否正確,如果有誤在讀完一段后及時糾正)
2、學生參考課下注釋(注釋很詳細)自讀并翻譯,確認重點詞義、句式,教師明確(多媒體顯示)
(一)句式積累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斷)
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判斷)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斷)
見犯乃死,重負國 (被動)
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動)
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賓語前置)
何以女為見? (賓語前置)
為降虜于蠻夷 (介賓后置)
單于子弟發(fā)兵與(之)戰(zhàn) (省略句式)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教師引導學生沉下心閱讀文字,親近文字,為后面的解讀鋪墊。積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標志來準確判斷,善于在學習中歸類。
(二)詞類活用
單于壯其節(jié) (意動)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使動)
欲因此時降武 (使動)
其一人夜亡 (名作狀)
為什么壯是意動?歸降是使動?夜是作狀語?推演出一般規(guī)律并聯(lián)系已經學過的句子來佐證。
(三)古今異義
且陛下春秋高(年紀)
漢亦留之以相當(相抵押)
皆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對老人、長輩的尊稱)
欲因此時降武 (因,趁機;此,這)
武等實在(實,確實;在,存在)
3、思考:課文記敘了蘇武的哪幾件事情?表現了蘇武的什么品性?
明確:課文先后記敘了蘇武的兩次自刎、兩次反勸降和北海牧羊幾件事,表現了蘇武堅定的信念、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表現了蘇武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大丈夫氣節(jié)。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蘇武以氣節(jié)而光照千秋。兩千多年來,他砥礪著無數仁人蹈死不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將不屈之信念、不朽之愛國精神大旗高高標舉,獵獵作響于歷史的時空。本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體會蘇武的錚錚鐵骨、拳拳愛國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來體現他的這種精神氣節(jié)。請大家合作探究,細心研習課文。
二、分組討論,研讀文本
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探討一個問題。
第一大組:用短語形式給每個自然段擬小標題,在此基礎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組:比較衛(wèi)律、李陵勸降的章節(jié),并體會文章對比藝術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組:思量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并想想蘇武先欲自殺后設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確:第一大組:小標題 ①武至匈奴,單于受贈
②緱王謀反,張勝知之 ③謀反未果,欲殺漢使 ④舍生取義,匈奴急醫(yī)
⑤衛(wèi)律勸降,蘇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貧賤不移 ⑦李陵勸降,巋然不動
⑧李陵再勸,忠誠如一 ⑨漢匈和親,請還蘇武 ⑩艱險盡嘗,發(fā)白歸漢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傳記,以時間為經、事跡為緯,可分為三部分,依次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發(fā)白歸漢,生動刻畫了一個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第二大組: 衛(wèi)律勸降,語言直露,驚心動魄。首先以劍斬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脅迫蘇武。而蘇武很沉穩(wěn)地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擊: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維護了國家的聲譽,并且在衛(wèi)律舉劍擬之時巍然不動。衛(wèi)律見威脅無效,轉以榮華富貴利誘蘇武。蘇武卻趁此機會反守為攻,力斥衛(wèi)律叛國降敵的可恥,宣揚國家力量的強大。酣暢淋漓!既使衛(wèi)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輕易加害于他。
李陵勸降,攻心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處處為蘇武著想,又輔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勸降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關系,這時候,只要蘇武的思想稍有一點雜念,精神就會立即崩潰。蘇武的斷然拒絕卻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奪目。李陵的勸降及蘇武的沉著應對進一步提升了蘇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淚和悲慨也襯托出蘇武高風亮節(jié)的感人力量。
對比手法。作者以賣國求榮的衛(wèi)律、意志不堅的張勝、懦弱痛苦的李陵來對比蘇武。他們反復無常的態(tài)度更鮮明地表現出蘇武持志如一、堅貞不移的高貴品質。衛(wèi)律勸降時,采用了威脅手段: 舉劍欲擊。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張勝請降,而武不動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衛(wèi)律自以為得計了,而武不應。同樣是家庭慘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絕望了,蘇武卻仍然一片赤誠。
第三大組:寫史一般要力求冷靜、客觀地反映事實。班固在信守史家筆法不虛構、不溢美的前提下,則是飽含深情地以細節(jié)描寫含蓄表達了對蘇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蘇武囚禁大窖,并且斷絕食物供給時,蘇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流放北海,廩食不至時,蘇武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頑強求生。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又如在蘇武回國時,是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無限滄桑!這些最具感染力的細節(jié),充分表現出蘇武過人的意志、韌勁和忠誠。至于蘇武先欲自殺后設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為國雪恥和決不投降的決心,后以存活來捍衛(wèi)國家尊嚴。
三、全班學生質疑解惑(這組學生提出問題,那組學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學生的質疑頗有價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來之食。蘇武為何接受單于弟弟的饋贈,為其矯正弓弩?
商議后明確:白居易說非其義,君子不輕其生;得其所,君子不愛其死。不合義的要求,君子決不輕生;非死不可時,君子決不惜死。蘇武接受單于弟弟的饋贈,這是君子不輕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這時的堅強存活恰恰便是一種斗爭方式。這與廉者,與寧可餓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不同。
2、李陵勸降時所說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是實情,蘇武為何不接受?
商議后明確:漢武帝晚年的確殘忍,班固繼承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語帶批判,義正詞嚴。但蘇武秉持至高無上的君臣之義,堅定地對李陵說:臣事君,猶子事父,子為父死無所恨。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則,是蘇武盡忠于大漢帝國,至死不渝的表現。
3、蘇武的忠君是否帶有愚的成分?
商議后明確:蘇武的忠君表面看起來是對漢武帝,但實際上是對國家對人民的。身為漢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節(jié)辱命,不能使人格、國格受辱,而是為了大漢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湯蹈火。如果他變節(jié)投降,那么他個人雖安享富貴,但國家與人民無疑會蒙受屈辱。當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對親人的傷害之過,蘇武一味強調武帝對他們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為之肝腦涂地也不免帶有愚的成分。
4、蘇武出使匈奴前曾許諾其妻生當復歸來,死當長相思結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為何還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議后明確:也許這是人性的弱點,真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娶了與自己對立民族的婦女為妻,確實有違當初諾言。不過所生孩子名曰通國恐怕別有寄托吧。同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們又怎能苛責兩千多年前的蘇武?
第三課時
一、引入名家評價,供學生參考(多媒體顯示)
1、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 漢班固
2、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溫庭筠
3、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節(jié)者也。清何 焯
4、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 雪地與冰天,窮困十九年, 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比鐵石堅, 時聽塞上,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群雁漢關飛,白發(f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 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寧??菔癄€,大節(jié)定不虧,欲使匈奴,驚心碎膽,常服漢德威。
《蘇武牧羊》歌詞
二、學生品評(先思考并形諸文字后舉手發(fā)言)
1、子卿毅然使匈奴,大義不受辱。漫漫十九載,北海牧羊,望斷歸國路。 威逼利誘不降胡,持節(jié)亮風骨。悠悠五千年,何謂忠臣?大漢有蘇武?!蹲砘幵佁K武》
2、一顆忠誠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冊;一片報國之情,留下了萬世美名。錚錚鐵骨詮釋了剛毅,匈奴為之戰(zhàn)栗;悠悠心靈寫盡了頑強,天地為之動容。千年蘇武,不朽忠魂!
3、盡管有人說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認為他是!他拋卻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顧全國家的尊嚴,境界高卓,人格高尚。他先國后家的義舉令我肅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歷史功績永不磨滅。
4、曹植在他的《白馬篇》中說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我心中蘇武就是這樣一個偉岸的大丈夫。
三、教師總結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無疑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評價,而不能超越人物所處的歷史年代。蘇武作為漢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對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的誘惑,他心志不亂;面對絕不飲食的苦難的磨礪,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這是一種堅持,這堅持叫力量,這力量叫精神!
這更是一種氣節(jié)!寧折不彎!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東周時趙相趙盾指使趙穿刺殺晉靈公,太史董狐秉筆直書。后齊相崔杼指使部下殺齊莊公,太史伯秉筆直書,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殺,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罷。董狐、伯、仲、叔、季、蘇武,這氣節(jié)一脈相承,共同凝聚為一座精神的長城,護衛(wèi)起我們民族的一片天。
同時,今天當很多人像李陵一樣感嘆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難得糊涂時,兩千多年前的他大漢蘇武依然堅定信念,踐行信念。他是如此認認真真兢兢業(yè)業(yè)地活著,用心用力,純粹而極致。他的堅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對自己不那么殘忍,但他用堅守一筆一筆地鐫刻生命。他告訴我們生命原來需要一種精氣神,至大至剛!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純粹!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一)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二語文教案:《蘇武傳》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漢書》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yǎng)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
3、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1、合作學習,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內容,概括內容要點,培養(yǎng)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
字詞和句式的能力和習慣。
2、探究學習,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學習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弘揚愛國主題。
【教學重難點】
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學習概括內容要點的技能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習預習:理解文意(結合課下注釋及《創(chuàng)新設計》)
二、導入:
蘇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持節(jié)不屈。兩千多年來,蘇武崇高的氣節(jié),成為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F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的人生。
附《蘇武牧羊》: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曙嬔囃虤?,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f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菔癄€,大節(jié)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簡介:【課件】
班固,字孟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后來, 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于獄中。
家庭父親: 班彪(史學家,文學家)
弟弟: 班超(投筆從戎)
妹妹: 班昭(續(xù)寫《漢書》)
◆ 注:班昭,博學高才,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
作品史書:《漢書》
辭賦:《兩都賦》
詩:《詠史詩》
◆注:《兩都賦》:漢代京都大賦中的名篇,分《西都賦》和《東都賦》兩篇。后來張衡《二京賦》、
左思《三都賦》,在形式上皆頗受其影響?!对伿吩姟穭t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詩。
2.簡介《漢書》:【課件】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稘h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xù)續(xù)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并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注: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史記》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3、我國史書體例簡介:【課件】
(1)編年體: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左丘明)
《資治通鑒》(司馬光)
(2)國別體:以國家為編排順序記載史事的史書。例:
《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戰(zhàn)國策》(劉向)
(3)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的史書,例:
《史記》(司馬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書》(班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后漢書》(范曄)紀傳體斷代史
4、蘇武出使背景:【課件地圖】
解說: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qū)。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lián)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四、重點詞句交流。
1、給生字注音在書上。
2、范讀自由讀(注意字音、斷句、語氣)
3、重難點強調指名翻譯。
4、重要注釋勾畫。
五、整體感知。
1、人物傳記是古代典籍中常見的文體,那應該怎樣為一個人立傳呢?本文是不是蘇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確:
(1)【課件】傳記的一般寫法:
①先寫人名,籍貫,品性綜述
②然后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具體材料1、2、3)
③最后為作者評說
解說:讀懂文言文段的關鍵是材料,即第②點;而材料無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
說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蘇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蘇武為何入胡?有何遭遇?結局如何?(請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綱)
緣由: 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虞常謀反,牽涉蘇武(2-3)
衛(wèi)律逼降,蘇武不屈(4-5)
蘇武傳遭遇流放北海,杖節(jié)牧羊(6)
李陵勸降,完全失敗(7-8)
結局: 歷盡磨難,終歸漢朝(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