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1《新聞兩則》人教八上14。
1新聞兩則毛澤東
霜林菊影
【知識目標】
1.了解新聞的六要素和新聞結構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內容、層次并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情感鮮明的特點。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能力目標】
1.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運用所學知識閱讀、分析、評價新聞。
【情感目標】
1.感受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2.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創(chuàng)造了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偉大奇跡,認識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
【教學重點】
1.把握消息的結構要素。理解新聞內容和新聞的特點,把握戰(zhàn)爭的主題。
2.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zhàn)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年4月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二、時代背景介紹
1949年4月20日 ,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xié)定。解放軍堅決執(zhí)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guī)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xù)發(fā)表了毛澤東寫的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zhàn)況的新聞稿。
毛澤東,新中國的締造者,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
三、新聞的一般知識
1、新聞的定義:
“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來說,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從狹義來說,就是指消息。
新聞(消息)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一種體裁。
2、新聞的分類:新聞通常分為動態(tài)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tài)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3、新聞的基本要求:讓事實說話
A、內容真實準確;
B、報道迅速及時;
C、立場觀點鮮明;
D、語言簡明扼要。
4、新聞結構的五部分:
新聞結構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
A、標題,就是新聞的題目。新聞的標題可以是單行標題.也可以用雙行或多行標題。
標題的本體是正題(單行標題只有正題,也叫主標),通常是概括新聞中最主要的內容和含意,要求明確、簡練、突出。
正題前可以加上引題(引標),正題后可以加上副題(副標),這樣就形成了雙行或多行標題。
B、導語,就是新聞開頭的第1段或第一兩句話,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告訴讀者。
C、主體,就是新聞的主要部分,它要對導語所概括的事實作比較具體的敘述,用足夠的、典型的材料來表現(xiàn)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D、背景,就是指新聞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
E、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
另外,用電訊發(fā)出的新聞通常還有個“電頭”。用來交代通訊社的名稱,發(fā)電地點和時間。
5、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6、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式。
7、新聞的寫法:以記敘為主,有時兼有議論和描寫。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jié)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學生自瀆、討論、交流。
重點指導:
①全文的朗讀基調: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②“沖破、橫渡、均是、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一種勝利的喜悅。
“控制”“封鎖”“切斷”應干脆利落地重讀,讀出一種自豪與驕傲。
③“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睉x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2、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并努力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
五、整體把握課文
1、請學生指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教師補充: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1000余華里長江戰(zhàn)線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事件起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
事件經過與結果:中路軍30萬人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35萬人渡過三分之二,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35萬人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zhàn),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zhèn)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qū),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切斷鎮(zhèn)江無錫段鐵路線。
2、找出課文的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概括導語和主體的內容。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電頭: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導語:第一、二句話。簡述渡江戰(zhàn)役勝利成功。
主體:從“20日夜起”到篇末,詳述三路大軍渡江戰(zhàn)斗的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3、簡要分析標題特點:
標題簡潔概括,提示了報道的要點。“百萬”、“橫渡”兩個詞氣勢磅礴,勝利豪情躍然紙上。
4、簡要分析電頭內容:
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報社)名稱、發(fā)電地點和時間,表明消息來源可靠、材料真實、報道及時。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zhàn)役在迅速發(fā)展之中。
5、分析導語的語言特點:
“百萬大軍”,寫出了參加渡江戰(zhàn)役人數(shù)之多,體現(xiàn)了一種排山倒海、無堅不摧的力量;
“從1000余華里的戰(zhàn)線上”,說明了戰(zhàn)線之長;
“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表現(xiàn)了攻勢之凌厲,我軍所向披靡,渡江戰(zhàn)役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
“均是”二字概括戰(zhàn)線寬廣,勝利巨大。
短短一句導語,概括了報道的全部內容,語言簡潔、洗練。既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又領起了下文。
6、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概括各層層意。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shù)。
第二層(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長我軍士氣,滅敵人威風。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末):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六、齊讀課文,再自由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業(yè):
1、把主體部分的內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隊
渡江地點
渡江時間
渡江兵力
渡過兵力
2、背誦《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板書】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新聞
時代背景1949年4月,渡江戰(zhàn)役
新聞(消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一種體裁。
1、新聞的分類:動態(tài)新聞、綜合新聞、典型新聞、新聞述評。
2、新聞的基本要求:讓事實說話
A、內容真實準確;
B、報道迅速及時;
C、立場觀點鮮明;
D、語言簡明扼要。
3、新聞結構的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標題、導語和主體。
4、新聞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5、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式。
6、新聞的寫法:以記敘為主,有時兼有議論和描寫。
第二課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檢查作業(yè)完成情況
二、請學生參照所列表格內容,在渡江形勢圖上正確指出三路軍隊的渡江區(qū)域。
三、研討主體部分(結合練習一)
1、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
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xiàn)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zhàn)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zhàn)略部署。根據(jù)時間發(fā)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2、這三個層次是怎樣緊密銜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語句使三個層次連接成一個整體?
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敘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后相承、緊密銜接。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銜接一、二層;“與西路軍同日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銜接二、三層,第二層的“戰(zhàn)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zhàn)”與第三層的“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銜接,這些語句使全文連接成一個整體,被統(tǒng)領于導語之下,結構的確十分嚴密。
3、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路詳寫?哪路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fā)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zhàn)役的前景。
東路軍寫得最詳,因為它所遇抵抗“較為頑強”,勝利來之為易,故作詳細報道。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zhàn)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zhàn)果。
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在統(tǒng)一中有變化,避免了重復雷同。
4、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簡要的議論,分析敵人毫無斗志的兩個方面的原因(此種情況......都很泄氣),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這處議論透辟地分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發(fā)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
兩方面的議論一略一詳,是因為“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這一方面,在當時已是眾所周知,廣大讀者已經形成共識,可以一筆帶過;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使敵軍官兵“都很泄氣”這一方面,在當時還是一個新出現(xiàn)的情況,有較大的新聞價值,也充分反映了國民黨反動陣營內部分崩離析、士氣低落的虛弱本質,值得較為詳細地寫出來。
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shù)戰(zhàn)犯同廣大官兵相區(qū)別,以利爭取多數(shù),孤立少數(shù),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正是我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fā)動渡江戰(zhàn)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zhàn)役的記敘。
這兩方面的順序不宜顛倒,這是因為作為一篇正面報道我軍渡江戰(zhàn)役戰(zhàn)況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氣后分析敵方士氣,完全合情合理;也因為這樣的順序比較能夠突出作者議論的重點,即作者較為詳細地寫出來的那個方面。
四、引導學生探究本文語言特點(由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加以分析)
本文語言準確、簡明、凝練、概括性強;同時又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報導了人民解放軍三路共百萬大軍渡江戰(zhàn)役的偉大歷史場面。時間、地點、人數(shù)、敵我態(tài)勢一清二楚,此外,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原因,預示了戰(zhàn)役前景。
1、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結合練習二的第1題)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fā)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詞準確表現(xiàn)了戰(zhàn)斗過程,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如用“越過”則不準確,因為其對象是靜態(tài)的,表現(xiàn)不出戰(zhàn)斗經過。
“渡至”一詞含義豐富,有橫渡和到達兩層意思,文字簡潔有力,準確表現(xiàn)了水戰(zhàn)進軍的特點;用“到達”則太泛。
“24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含有渡江迅速,作戰(zhàn)順利之意,準確表現(xiàn)了神速特點。如用“共”,則時限不明,一般化。
“至發(fā)電時止”,時界比“現(xiàn)在”更為確切。
用“余部”這一軍事術語比用“剩下的”更為準確得體。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zhàn)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zhèn)壓、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qū),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yè)已切斷鎮(zhèn)江無錫段鐵路線。
用“殲滅”及“擊潰”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對“要塞”用“控制”說明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用“封鎖”,說明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說明我軍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shù)臍鈩荨?/p>
用詞準確還表現(xiàn)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xiàn)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用詞恰到好處。
2、請學生就語言的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并作簡要分析。(結合練習二的第2題)
“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斗力,“不料”一詞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倘說“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一句“21日”重復。
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還很多。例如“百萬大軍”、“1000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又如我軍的“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再如“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一系列動詞,鮮明的寫出了我軍一個又一個戰(zhàn)果,富有動態(tài),正如大軍如潮,鐵流難當?shù)男蝿荩坶熡辛?,激情昂揚。本文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3、渡江戰(zhàn)役是有世界意義的重大事件,因此語言嚴肅、莊重。很多帶有文言色彩的詞語,在文中顯得鄭重得體。例如:“均是”、“即已”、“業(yè)已”、“至……止”、“所遇之”、“甚為”、“然”、“諸縣”等等。同時,這類詞語使全文語言更凝練。
五、齊讀全文,全面體會文章語言特點。
六、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新聞,并與課文作比較。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 1949年4月23日 電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fā)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fā)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shù)道火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shù)只大小船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了當?shù)氐木用?、民工和解放軍的指?zhàn)員們,大家都屏息凝視著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著。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xù)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迸發(fā)出一片歡呼:“過去了!”“過去了!”無數(shù)船只繼續(xù)從各港口涌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fā)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lián)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著,漸漸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shù)民工忙著把無數(shù)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著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布滿著無數(shù)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zhàn)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xiāng)們,辛苦了!南京再見!”(原載 1949年4月25日 《東北日報》)
兩文相同點:兩文都是新聞報道(消息),都報道了渡江戰(zhàn)役情況。兩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歌頌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嘲弄敵人的無能。兩文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
兩文不同點:兩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報道的角度不同?!度恕肺慕y(tǒng)觀全局,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我》文只對西路軍某部渡江情況作介紹?!度恕肺慕榻B渡江情況簡略概括,交代時間、地點、渡江人數(shù)、戰(zhàn)役推進情況;《我》文以親歷者的身份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發(fā)光彈升空、炮轟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眾的歡呼、人民的支援……寫得歷歷在目。
《人》文有關于戰(zhàn)略部署、戰(zhàn)事推進的介紹及評論;《我》文只是按時間先后介紹一處戰(zhàn)役情況。《人》文有對于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的內容,《我》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度恕肺恼Z言凝練、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繪畫的“白描”,深刻生動;《我》文語言樸實無華,描述部分細致周到,內容充實。
七、布置作業(yè):
閱讀《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找出文章的標題、電頭、導語和主體,概括導語和主體的內容,并簡要分析其語言特點。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 1949年4月22日 2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zhàn)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到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fā),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qū),現(xiàn)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zhàn)斗,堅決地執(zhí)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板書】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新聞
中路軍首戰(zhàn)告捷敘(略)銜接緊密
西路軍所向披靡敘議結合(詳)過渡自然
東路軍遭遇頑強抵抗敘(詳)結構嚴謹
語言特點1、準確、簡明、凝練、概括性強
2、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
3、莊重得體
第三課時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導入新課
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zhàn)爭引向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zhàn),收復失地?!?0月10日 ,解放軍總部發(fā)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zhàn)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xù)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
這一則新聞發(fā)于 1948年11月5日 ,遼沈戰(zhàn)役業(yè)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zhàn)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zhàn)役中的失敗?;春?zhàn)役是 1948年11月6日 發(fā)起的,這則新聞發(fā)電之日正是淮海戰(zhàn)役前夜。
南陽,自古以來就是戰(zhàn)略要地,我軍解放南陽,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蔣軍走上了節(jié)節(jié)敗退的道路,我軍走上了節(jié)節(jié)勝利的道路。毛澤東親自撰寫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qū)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qū)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請一個同學朗讀全文,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能否讀準字音,能否恰當?shù)剡\用語調、表達感情,同時思考課文說了哪些內容。
2、全班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努力讀出文章的感情。
三、整體把握課文:
1、指名學生指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
時間: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事件起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zhàn)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qū)。在我強大的野戰(zhàn)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事件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jù)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jù)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2、指出課文的標題、電頭和導語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電頭:新華社鄭州 1948年11月5日 電
導語:第一句話。
3、這則新聞沒有分段,而內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請試為本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各層的內容。(結合練習三)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占領南陽),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xiàn)又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成績主要有三項:
第一,恢復和建立了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了七個軍區(qū),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jù)地。
第二,第二,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guī)部隊,發(fā)展了我黨武裝力量。
第三,第三,糾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jù)地。
第五層(王凌云到襄陽—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讀這一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轉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以后,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zhàn)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zhàn),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四、問題研究
這一則新聞,為什么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績?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zhàn)績,也可以說明蔣軍為什么棄城南逃。
五、比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異同
兩文的相同點:
①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②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進攻階段。
兩文的不同點:
①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 1948年11月5日 ,遼沈戰(zhàn)役結束,淮海戰(zhàn)役前夜。
②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zhàn)與敵軍的節(jié)節(jié)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fā)生的重要戰(zhàn)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zhàn)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lián)歷史與現(xiàn)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④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qū)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六、品味本文語言特點(結合練習二的第3題)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地區(qū),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樹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據(jù)地的發(fā)展,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力量的日益壯大,富有氣勢。這一片段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讓人形象地感知根據(jù)地日益壯大,生氣勃勃。
七、總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zhàn)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讓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zhàn)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八、課堂交流:
發(fā)布最近兩天的新聞
九、布置作業(yè):
1、抄寫下列詞語,給重點字注上音。
鄂豫綏靖阻遏銳不可當殲滅要塞擊潰管轄閿鄉(xiāng)皖西荻港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銳不可當高屋建瓴氣勢磅礴回腸蕩氣
業(yè)已綏靖不含
【板書】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
歷史背景內容豐富
現(xiàn)實背景材料翔實
我軍戰(zhàn)績語言生動形象
科學預言
教學后記:
擴展閱讀
《新聞兩則》16
1新聞兩則
毛澤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詞語;了解新聞的歷史背景;掌握新聞常識;把握新聞的內容及結構特點,能分析并寫作簡單的新聞。
能力目標:培養(yǎng)閱讀能力,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把握毛澤東的寫作風格
德育目標:了解我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的精神,感受解放戰(zhàn)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基本常識。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疑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主體部分為什么要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這樣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zhàn)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流程:
一、背景導入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凱歌聲中,解放戰(zhàn)爭取得了徹底而偉大的勝利! 1949年4月20日 ,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xié)定,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堅決執(zhí)行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于21日凌晨發(fā)起了渡江戰(zhàn)役。我們今天學習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新聞,就是毛主席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zhàn)況的新聞稿。
二、課前預習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潰〈kuì〉退要塞〈sài〉阻遏〈è〉銳不可當〈dāng〉殲〈jiān〉滅
2.解釋下列詞語。
業(yè)已:已經。銳不可當:鋒利無比,不可抵擋。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這篇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作者懷著什么樣的的心情寫的文章?
這篇新聞報道了渡江戰(zhàn)役開始后三四天的戰(zhàn)況,作者滿懷豪情,整個戰(zhàn)役氣勢磅礴。
(二)四邊互動
1.你了解新聞嗎?閱讀新聞要把握那些要素?
----新聞有廣狹之分,廣義的新聞指消息、通訊和報告文學;狹義的新聞僅指消息,它報道國內外最新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閱讀新聞要把握新聞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真實性、及時性、簡明性;結構的五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記敘的六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每則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一般包括引題、正題、副題;導語,一般指“電頭”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來提示消息的事實,使讀者一目了然;主體,隨導語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敘述事件、闡發(fā)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背景,是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huán)境、條件,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插在“導語”或“結語”中。
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映迅速,語言簡明準確。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 1949年4月20日 夜起至 4月22日 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戰(zhàn)線。
----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fā)起渡江之戰(zhàn)。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zhàn),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zhèn)江無錫段鐵路線。
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導語是開頭兩句,簡述渡江戰(zhàn)役取得成功。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詳述三路大軍戰(zhàn)斗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fā)電時間和地點,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導語從渡江作戰(zhàn)兵力、戰(zhàn)線(即渡江區(qū)域)、戰(zhàn)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
6.主體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主體部分按中、西、東三路大軍的順序敘述。中路軍首先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說了西路戰(zhàn)況之后,又合起來有所議論。由議論將話題從西路軍自然地轉向東路軍。
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的敵情時說“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保?/p>
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作者從敵我雙方對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shù)戰(zhàn)犯同廣大官兵相區(qū)別,以利于爭取多數(shù),孤立少數(shù),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正是我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fā)動渡江戰(zhàn)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面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zhàn)役的記敘。
9.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語句加以說明。
準確、簡潔而富有氣勢;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四、課堂訓練內容
1.填空:
新聞記敘的六要素是指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新聞結構的五個部分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
2.討論完成書后練習三:朗讀兩則新聞,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比較下邊每組中的兩個句子,說說哪一句好,為什么。
第一組: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共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提示:注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第二組:
①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第三組:
①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汗區(qū)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②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qū)域,不僅建立了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而且擴大了根據(jù)地。我們的根據(jù)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提示:注意從語言的生動形象性上比較。)
答案:
第一組:②句好?!巴黄啤北砻饔袛耻姺朗?,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xiàn)不出經過戰(zhàn)斗?!岸芍痢北取暗竭_”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岸男r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zhàn)順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
第二組:②句好?!安涣险菧鞑绞徍哪且惶臁?,有嘲諷的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斗力,倘說“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句“二十一日”重復。
第三組:①句好。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篇新聞篇幅短小、結構嚴謹、氣勢雄渾、感情濃烈,語言簡煉準確,充分體現(xiàn)了新聞結構的特點,是短新聞報道重大題材、廣闊場面的典范。
2.方法歸納
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結構要素和記敘要素。課文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戰(zhàn)況,要分別把握這些要素。
六、布置作業(yè)
1.鏈接生活
搜集有關“神舟五號”發(fā)射升空的資料,寫一則簡短的消息。
2.實踐探索
到圖書館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zhàn)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3.課后練習1、2、3。
七、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導語:兵力、戰(zhàn)線、戰(zhàn)況
主體: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2.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關于新聞的常識,你已經了解了多少?請給大家說說。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已經掌握的新聞常識來分析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二、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綏靖(suíjìng)鄂(è) 豫(yù) 杜聿(yù)明
2.選詞填空
(1)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A(A、潰退B、潰敗C、潰逃),毫無斗志。
(2)此處敵軍抵抗較為B(A、頑固 B、頑強 C、堅強)。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qū)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了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說明解放戰(zhàn)爭轉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以后,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zhàn)場的主動權,進而鼓舞了解放區(qū)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四邊互動
1.介紹解放戰(zhàn)爭概況。
解放戰(zhàn)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戰(zhàn)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邊疆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這一則新聞發(fā)于 1948年11月5日 ,遼沈戰(zhàn)役業(yè)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zhàn)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zhàn)役中的失敗?;春?zhàn)役是 1948年11月6日 發(fā)起的,這則新聞發(fā)電之日正是淮海戰(zhàn)役前夜。
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中原我軍。時間: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情發(fā)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個南部戰(zhàn)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qū)。在我強大的野戰(zhàn)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jù)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敵方據(jù)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第一層,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4.課文為什么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zhàn)績?
一方面,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zhàn)績,也可以說明蔣軍棄城南逃的原因。
5.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語句加以說明。
簡準確明;生動形象。
6.學了這兩則新聞,你對中國革命的勝利有什么新的認識?
可概括為三個基本認識: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了人類戰(zhàn)爭史上偉大的奇跡;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四、課堂訓練內容
1.閱讀下列新聞,勾畫出導語部分
服務教學美化環(huán)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園
前日,我校在學生宿舍樓通向教學樓的道路兩旁,筑起欄桿,建起了生物園。過去遇到刮風下雨,校園黃沙橫飛,遍地淤泥,人們戲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揚(洋)灰場”。情況雖然談不上嚴重,但著實叫人不便。如今,學校因地制宜,在道路兩旁建起了生物園,不僅美化了環(huán)境,而且能使教師的生物課更形象更生動。生物課上多多少少會有些小實驗,為了做個小實驗,同學們要準備好多天,現(xiàn)在有了生物園,我們就不用愁了?,F(xiàn)在,生物園的種子已經發(fā)出嫩芽,希望同學們能保護好她。
2.閱讀下列是新聞片斷,為它補寫一個導語。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 1949年4月23日 電 前線記者閻吾報道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fā)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fā)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shù)道光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入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涌出了無數(shù)只大小船只。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飛駛而去……(已渡過江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fā)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后各部隊間聯(lián)絡的號音……
答:21日黃昏,人民解放軍突破安慶、蕪湖間敵軍防線,強渡長江,向江南進軍。
五、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從這則新聞中我們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轉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以后,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zhàn)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zhàn),蔣介石全國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2.方法歸納
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正確劃分層次。
六、布置作業(yè)
1.鏈接生活
回憶你所看過的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影視作品,想想其中精彩的細節(jié)片斷,談談你的感受。
2.實踐探索
(1)搜集戰(zhàn)爭題材的“小人書”,和同學交流。
(2)最近學校里舉行了哪些重大活動或發(fā)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請你為大家作一次報道。
七、板書設計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毛澤東
第一層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層背景,以史說明南陽是戰(zhàn)略要地
第三層回顧蔣介石重視南陽→放棄南陽
第四層回顧南線我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前途黑暗
新聞兩則教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都在十分嚴謹?shù)南虢贪刚n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新聞兩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特點,把握記敘的六要素;
2、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抓住新聞的文體特點,抓住戰(zhàn)爭的主題,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1、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zhàn)爭中三大戰(zhàn)役的資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屆奧運會在希臘雅典剛剛結束,大家通過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渠道,了解到許多有關的新聞,二十多塊閃亮的金牌,讓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揚眉吐氣,意氣風發(fā)?,F(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報紙,挑一篇你最喜歡的奧運新聞讀給大家聽聽。(學生朗讀新聞)
讀后,大家能知道新聞的特點、要素、結構安排嗎?今天,我們來學習毛澤東同志親手撰寫的《新聞兩則》,想必你既能學到相關知識,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潰退(kui)銳不可當(dang)業(yè)已
2、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長江前線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
經過: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結果: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qū)
三、研讀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什么?看標題。
2、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要看什么?看導語。
①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的渡江區(qū)域?!?/p>
②作用:從渡江作戰(zhàn)的兵力、戰(zhàn)線(即渡江區(qū)域)、戰(zhàn)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
3、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則要看什么?看主體。
①劃分層次
a、分述中路軍渡江情況;
b、分述西路軍渡江情況,并闡述取勝的原因;
c、分述東路軍渡江情況;
②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進行報道?
中路軍首先發(fā)起渡江作戰(zhàn),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說東路激戰(zhàn),文勢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組討論,可以參考練習二;教師參與)
四、品味語言
1、你認為文中使用精確、飽含情感的詞語有哪些,簡要說說理由。
①“百萬大軍”“橫渡”這兩字詞,顯現(xiàn)出戰(zhàn)役的壯闊。
②“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
③“渡至”:有橫渡與到達的兩層意思。
④“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速,作戰(zhàn)順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諷意味。
2、課堂訓練
在橫線上填入適當?shù)脑~語。
此處敵軍抵抗______(較為、非常)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zhàn)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______(控制、占領、封鎖)揚中、鎮(zhèn)江、江陰諸縣廣大地區(qū),并______(控制、占領、封鎖)江陰要塞,______(控制、占領、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yè)已______(切斷、阻斷)鎮(zhèn)江無錫鐵路線。
五、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通過長期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勝強大敵人取得的。同時,我們也大致了解新聞的特點,是報道國內外最新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的。新聞有它記敘的六要素,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學,再讀一讀報紙,進一步掌握新聞這種文體。
六、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磅礴大氣;
2、觀看錄像片段《百萬雄師過大江》;
3、預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掃清字詞,初步感知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qū)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qū)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我們要充分利用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自主探究,培養(yǎng)閱讀新聞的能力。
二、檢查作業(yè)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二十八宿(xiu)綏靖(suijing)阻遏(e)杜聿(yu)明
2、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
四、自主研討
1、細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困守南陽的敵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jù)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
結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聞的結構
①標題
②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敵軍南逃的背景、時間。
③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④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⑥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來,我軍取得哪些偉大勝利?
a、恢復的建立了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了七個軍區(qū),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jù)地;
b、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guī)部隊,發(fā)展了我黨的武裝力量;
c、糾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jù)地;
五、質疑反思
1、你認為文中使用精確、飽含情感的詞語有哪些,簡要說說理由。
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qū)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2、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異同?
同:主題——戰(zhàn)爭;
內容——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
寫法——敘議結合,語言精煉。
異:《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zhàn)線,大氣磅礴;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縱橫揮寫,儒雅廣博。
六、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zhàn)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zhàn)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七、布置作業(yè)
1、做一回小小節(jié)目播音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就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則》導學案
《新聞兩則》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特點,把握記敘的六要素;
2、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學習重點
抓住新聞的文體特點,抓住戰(zhàn)爭的主題,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學習難點
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特點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讀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zhàn)爭中渡江戰(zhàn)役的勝利戰(zhàn)況。這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fā),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zhàn)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qū)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qū)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2、了解新聞有關知識:
關于消息
新聞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的概念。
(1)廣義:泛指報刊、廣播和電視中關于現(xiàn)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社論、典型報告等。
(2)狹義:指簡要和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消息”。
(3)通訊社:
中國——新華社美國——美聯(lián)社、合眾社
英國——路透社法國——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羅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澤東(1893~1976):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
毛澤東在他漫長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響一曲豪歌。他留給后人的一卷雄偉詩詞,流光溢彩,瑰麗壯美,發(fā)黃鐘大呂之強音,吐山川日月之精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深處激起強烈的共鳴和回響。他的主要詩詞有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水調歌頭游泳》等。
毛澤東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他寫了數(shù)百篇消息、述評、評論、答記者問、調查報告、廣播講話等新聞作品,都始終貫穿著一種激昂慷慨、氣勢恢宏的崇高基調,讀來能使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在解放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的大好形勢下,他更是歡欣鼓舞,揮毫潑墨寫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戰(zhàn)爭報道。隨著歲月的流逝,盡管其作品已失去新聞價值,但其審美價值卻歷久不衰。
4、相關資料
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zhàn)爭引向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zhàn),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fā)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zhàn)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xù)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這則新聞發(fā)電之日正是遼沈戰(zhàn)役勝利結束之后,淮海戰(zhàn)役的前夜。
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鄂()豫()綏靖()()阻遏()
銳不可當()閿()鄉(xiāng)杜聿()明
2.解釋下列詞語
①銳不可當:
②業(yè)已:
③綏靖:
④阻遏:
3.認識新聞
①消息要____、____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fā)生的____事件,篇幅一般較_____。消息的內容必須____,要如實地反映情況?!埃撸撸撸撸摺笔窍⒌幕咎卣?。
② 消息的內容一般包括六個要素:人物、_____、_____、事件發(fā)生的_____、經過、_____。
③ 消息的結構一般包括五個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個部分。_____是消息內容的提要,除了正題之外,還可以在前面加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部分都是簡明地概括報道的事實或中心。_____部分要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
④ 消息主要運用_____的表達方式,也可以插入簡單的_____。
⑤電頭交代了的名稱、地點和時間,電頭表明。一般位于導語。
4.預習課文,
a、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br>
b.理清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經過:
結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經過:
結果:
二。合作探究
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路詳寫?哪路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2.新聞題目為“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文章而是們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還概述了一年多來南線解放軍的戰(zhàn)績?
3.這兩則新聞在語言上有共同的特點:簡明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通過閱讀,反復體味,你能感受得到嗎?
4.比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法和內容方面的異同
三.拓展延伸
閱讀下列新聞,分別寫出新聞結構的五個部分及新聞內容的六要素。
陜西經濟明年更重穩(wěn)增長
本報訊(記者馮強)昨日,代省長婁勤儉主持召開今年第22次省政府常務會,這也是他12月21日任代省長以來,首次主持常務會?!案兄x大家對我的支持,”會議開始前,婁勤儉說,“我一定團結實干、勤政為民、改革創(chuàng)新、公道廉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幫助、督促我的工作。”
昨日會議研究了明年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預期目標和重點工作,并聽取了今年財政預算執(zhí)行情況和明年預算安排意見的匯報。受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影響,我省經濟今年一度出現(xiàn)下滑,由于及時出臺了穩(wěn)增長、促轉型的應對措施,工業(yè)增速連續(xù)三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全省經濟從下半年起觸底企穩(wěn),呈現(xiàn)出增速較快、結構優(yōu)化、物價趨降、就業(yè)增加的良好態(tài)勢。會議強調,盡管明年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但我省發(fā)展處在上升通道的態(tài)勢沒有改變,長期積累的正能量將持續(xù)發(fā)揮作用。2013年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在“穩(wěn)中求進”中力求“拐彎超車”。具體工作中,會把穩(wěn)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工業(yè)經濟運行調節(jié),在優(yōu)化結構中擴大投資規(guī)模,著力提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議原則同意2013年財政預算安排意見。同時,優(yōu)化支出結構,大力支持重點產業(yè)發(fā)展,確保新增財力和財政總支出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文來源:華商報2012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