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幼兒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6-22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浮沉。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體驗實驗的趣味。
2、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物體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引起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興趣。
3、能積極動手、動腦操作實驗,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水、玻璃杯2個、玻璃瓶2個、紙杯、釘子、鑰匙、泡沫、石塊、紙船、積木、乒乓球、鉛筆、橡波泥。
活動過程:
1、出示各種材料,激發(fā)幼兒興趣。
提問:把這些材料放入水中會有什么不一樣的現象?
2、教師示范做實驗,讓幼兒觀察。
(1)空玻璃瓶和裝滿水的玻璃瓶進行實驗
(2)紙杯和釘子進行實驗
小結沉浮的概念:在水上面的就是浮,在水下面的就是沉。
3、猜測各種物品的沉浮現象,并進行實驗操作。
(1)教師用泡沫和鑰匙做實驗,讓幼兒回答出哪個是沉的,哪個是浮的
(2)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并能說出是沉的還是浮的
選用教師準備的材料進行實驗,教師可指導動手操作,要求輕輕放,放進去的物品不用拿出來
活動延伸:
讓幼兒動腦思索怎樣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教師可把橡皮泥捏成船狀進行實驗,讓幼兒觀察
相關推薦
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車牌
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幼兒園的老師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們學到一些知識,為了防止學生抓不住重點,教案就顯得非常重要,有了教案,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幼兒園教案要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車牌”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活動目標:
1、認讀、編制車牌號碼,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guī)律地排序。
2、初步了解車輛牌照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自制車輛、數字卡片、車牌操作卡片和車牌號碼若干。
活動提示:
一、了解車牌。
(價值分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幼兒嘗試運用已有經驗來解決問題,并了解車牌的作用。)
1、出示一輛車,情景導入。
2、提問:為什么這輛車不能開到馬路上去呢?(幼兒自由表述)這輛車上還缺了一樣什么東西?(車牌)
3、車牌有什么用?馬路上的車為什么要裝上車牌?
假如沒有車牌,會怎么樣呢?
小結:車牌就像我們小朋友的名字和學號一樣,可以用來區(qū)分車輛,有了車牌可以方便我們找到自己的車輛。
二、制作車牌(價值分析:動手制作車牌,發(fā)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1、觀察車牌。
(1)提問:車牌上有些什么呢?(有文字、號碼、有英文字母)
(2)看看,王老師家的車牌號碼是:滬D25136。就像小朋友說的牌照上有文字、號碼、英文字母。
(3)你們家的車牌號碼是什么呢?
小結:這些文字、字母和數字都代表著一定的意思。
2、車廠里的許多新車子出廠了,請小朋友們來幫忙上車牌。
(1)利用1、2、3數字制作車牌,教師示范啟發(fā)孩子們還可以怎么做車牌。
教師:我們用三個數字,變一變,變出車牌號碼,我做的車牌號碼是滬A123是用數字1打頭的。請你們也去試一試,怎么變出一個車牌號碼。
(2)幼兒制作車牌,教師指導。
(3)交流:請你們來告訴大家,讀一讀自己的車牌號碼。
(4)幼兒觀察:哪些是1打頭的?哪些是2打頭的?哪些是3大頭的?的車牌號碼,共有幾種車牌號碼?(在心理默數)小結:三個數字,排法不一樣,可以排出6張不同的車牌。
(5)啟發(fā)孩子一樣的車牌,想一想再變一變,讓它們變成不一樣的車牌。
提問:這些一樣的車牌也想上到車子上,怎么辦呢?(車牌的顏色、文字、數字等都可以變化)
三、游戲鞏固。
(價值分析:在情景游戲中幼兒繼續(xù)認讀車牌數字,發(fā)展幼兒認讀數字的能力。)
1、游戲:小汽車,真啊真漂亮,嘟嘟嘟嘟,喇叭響,我是汽車小司機。。汽車開到了金葉商廈,停一停。這輛車的車牌號碼是什么呢?
2、幼兒認讀不同的車牌號碼。
活動建議:
利用車牌的游戲可以繼續(xù)延伸。例如:讓孩子做小警察,發(fā)展孩子的瞬時記憶,問問孩子看到的車牌號碼等。
中班科學探索活動:有趣的滾動
中班科學探索活動:有趣的滾動
致力于提供給廣大幼兒教師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每天將會整理當天由我們的老師團隊提供的當天參考教案和各種教育相關資源,讓廣大老師輕松備課。
一、 活動目標:
1、 對滾動的物體發(fā)生興趣,發(fā)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 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二、 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三、 活動過程:
(一) 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fā)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 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小朋友,這是什么?它怎么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幼兒自由發(fā)言)
2、 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 教師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為什么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fā)現、新問題。
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fā)現了什么問題?(啟發(fā)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二) 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為什么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
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為什么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 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1、 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 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什么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 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4、 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果:物體的滾動與它們的形狀有關系,茶葉筒可以滾直是因為兩頭是一樣粗的,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為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 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致力于提供給廣大幼兒教師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每天將會整理當天由我們的老師團隊提供的當天參考教案和各種教育相關資源,讓廣大老師輕松備課。
大家有任何問題和建議歡迎與我們聯系,謝謝大家的支持了,因為你們的支持我們將做得更好 ^_^
中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規(guī)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fā)現物體的排列規(guī)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guī)律。
2、激發(fā)幼兒對物體排列規(guī)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guī)律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fā)現規(guī)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么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guī)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fā)現規(guī)律。
二、啟發(fā)幼兒用符號記錄規(guī)律。
師:“我們發(fā)現了這么多規(guī)律,怎么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guī)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啟發(fā)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guī)律,并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guī)律事物及規(guī)律現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回規(guī)律、四季的輪回規(guī)律等)
中班科學教案 有趣的茶葉
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提前做好準備,每一位任課幼兒園的老師都希望小朋友們能在幼兒園學到知識,為了更好的學習,一般教師都會在授課前準備教案,教案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聽課體驗,從而提高聽課效率。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幼兒園教案呢?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中班科學教案 有趣的茶葉》,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設計簡解:
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中班幼兒對茶并不陌生,經常能看到、接觸到茶,對茶葉的認識更多的感覺就是苦澀。中班上學期幼兒思維還處在表象思維階段,對動植物、自然現象等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陳鶴琴的社會乃大學堂的教學理念指引著我們,讓幼兒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我們中一班開展了有趣的茶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利用幼兒身邊熟悉的物質資源,通過幼兒的觀察、搜集、了解、使用,從而對茶葉有更深的認識??茖W活動---有趣的茶是系列主題活動之一,幫助幼兒樹立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在活動中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目標預設:
1、運用各種感官初步感知茶葉的特征,樂于運用語言進行表述。
2、能仔細觀察、記錄茶葉在泡水前后的變化。
3、初步嘗試泡茶、知道泡茶要注意用水量和安全。
活動重點:
1、能大膽地用語言、身體動作表述自己的想法。
2、自己嘗試泡茶。
活動準備:
4個茶葉罐裝好適量的茶葉、小勺4個、透明杯子每人1個、保溫杯16個、集體記錄單1張、錄像《認識茶葉》、音樂、抹布等。
活動過程:
1、 出示裝好茶葉的茶葉罐,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請幼兒從聽、聞、摸等多種感官來猜想罐子里裝的是什么。
(以游戲猜猜的情景引出茶葉,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究的意識。)
2、引導幼兒觀察干茶葉的特征
引導幼兒從茶葉的顏色、形狀、硬度、味道等方面進行觀察。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形象記錄。
原有記錄總結過程:(觀察、記錄)
從視覺、觸覺、味覺等來感知干茶葉的特征,鼓勵幼兒大膽表述對干茶葉的理解,并對干茶葉特征進行總節(jié)并記錄。
3、引導幼兒觀察泡水后茶葉的變化幼兒自己泡茶,知道泡茶用開水、杯子、并注意安全等。
觀察茶葉在杯中的變化,互相交流。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形象記錄。
看了那么多的茶葉,老師想到了一個故事,故事的題目是《茶葉的聚會》。故事后提問:
1、故事中哪些東西是跟茶葉有關的?
2、我們生活中哪些東西跟茶葉有關?
猜想與驗證過程。(猜想、實驗、記錄)
1、集體進行猜想。提醒并鼓勵幼兒大膽進行嘗試,尊重事實。
2、幼兒猜想、驗證后,師進行集體記錄,此時注意觀察幼兒猜想與驗證是否一致,會用自己的身體和語言展現自己實驗前后茶葉的變化。
3、自己嘗試泡茶、知道泡茶的水量。
4、帶著問題觀看錄像,逐步感知茶葉的生產過程。茶葉是生長在什么地方的?是所有的茶葉都能摘嗎?茶葉是怎么變干的?等一系列這都是孩子的問題,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幼兒觀看了茶的現場錄像,也感受到茶農的艱辛。
5、聽音樂做律動,讓幼兒在愉快的律動中結束活動。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圖形
活動目標:
1.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證,了解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區(qū)分各種幾何圖形,通過情景游戲,能用語言大膽的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3.感受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用途,體驗探索和發(fā)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前熟悉各種圖形的特征。
2.自制小路,上面鏤刻大小不同圖形的土坑,將鏤刻下來的圖形做成鋪路的石頭。
3.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若干4、背景?音樂、課件。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導入撿石頭,引起幼兒探索幾何圖形的興趣。
1.教師用神秘的語氣告訴幼兒:小朋友,今天老師發(fā)現寶貝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寶貝?(隨音樂進入場地)
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大家可以挑自己最喜歡的,進行觀察、探索交流。(發(fā)現他們的特征)哇!有這么多五顏六色的石頭,我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石頭玩一玩、看一看他們有什么特征。
3.游戲:按標記舉石頭?。
小結:圓形,四周是圓滑的,沒有棱角;正方形有4條邊一樣長,4個角一樣大;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
二、鋪小路
試一試,擺一擺幾何圖形,感知幾何圖形的特征。
1.第一次鋪小路: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幾何圖形的鋪法,并交流發(fā)現的秘密。
我們這里有一條坑坑洼洼的小路,有一天我看見有個小朋友在上面騎自行車摔倒了,哭的可厲害了。為了不讓大家再受傷我們用撿來的石頭,來鋪一條石頭路,好嗎?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把手中圖形放進與你手中的圖形相同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鋪平?。ㄟ呏v解邊示范)幼兒操作:把撿到的石頭一一對應的鑲嵌在相應形狀的坑里?。
2.第二次鋪小路,探索感知幾何圖形的特征。
問:為什么三角形要鋪在三角形的坑里?圓形要鋪在圓形的坑里?正方形要鋪在正方形的坑里?(鼓勵幼兒表達出探索過程發(fā)現的現象,感知并初步理解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
三、踩石頭,繼續(xù)鞏固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認識。
1.小路鋪好了,我們來玩踩石頭的游戲吧。
教師介紹玩法:音樂一響,幼兒隨音樂跳動起來,音樂一停就立即踩到自己喜歡的石頭上,并說說踩到的是什么形狀顏色的石頭?。
2.游戲重復兩到三次。
3.小結。
四、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幼兒了解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1.在幼兒園里,我們的周圍你發(fā)現什么東西的形狀像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幼兒自由交流回答。)
2.其實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的形狀是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觀看課件進一步了解幾何圖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3.布置任務:生活中還有好多不同形狀的東西,咱們回家找一找,回來告訴老師好嗎?
延伸活動:
帶幼兒到戶外繼續(xù)尋找不同形狀的東西。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磁鐵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磁鐵能吸鐵的特性。
2、激發(fā)幼兒對磁鐵吸鐵現象的探索興趣,發(fā)展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個小籃子、一塊磁鐵;積木、積塑、螺絲帽、鑰匙、回形針、硬幣、紙張、布條、茶杯等物品。
2、帶有磁鐵的文具盒、書包等實物及一些圖片。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尋寶導入活動。
1、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尋寶,但是去尋寶時我們小朋友都要帶上一樣東西才能尋到,我們看看我們要帶什么東西進去?(教師出示磁鐵)。磁鐵有什么用呢?人幼兒自由說說。
2、現在小朋友們可以拿著磁鐵進去玩了?你們看看會發(fā)生什么事?老師巡回指導。
師:小朋友看看為什么磁鐵吸不住這個東西???幼:因為它是木頭的。
師:朋友聰明,那你們看看磁鐵為什么又不能吸住這個東西呢?
幼:因為它是塑料的。
師:小朋友,你們玩好了嗎?現在時間到了,你們去找個位子坐下來,老師請小朋友說一說剛才磁鐵都吸了什么東西啊?
幼:有釘子,有夾子,有瓶蓋,有別針。
師:哇!磁鐵的本領可真大??!磁鐵吸了這么多東西?那你們看看磁鐵吸得東西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啊?
幼:他們都是鐵做的。教師小結:原來磁鐵可以吸住鐵的東西。
二、兒動手操作,發(fā)現磁鐵隔物吸鐵的特性。
師:現在老師再請你們來玩一個游戲,現在每個小朋友一個人拿一個紙板,把磁鐵上面的東西拿下來放在紙板里,你們再玩玩看會發(fā)生什么事?
師:小朋友,你們說說看為什么這些東西在紙板上動起來啊?
幼:因為紙板下面有磁鐵。
老師小結:小朋友真聰明!告訴你們磁鐵還有一個秘密就是它還可以隔著物體吸鐵,但是這些物體不能太厚 。
三、創(chuàng)設情境,讓幼兒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用途。
1、剛才老師不小心把很多的別針掉進了這些沙子里,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想想辦法撿起來啊?但是用手撿太麻煩了,你們有沒有更好地辦法?。?/p>
師:剛才我們剛剛學過了一個磁鐵的特點,你們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鐵來把老師的別針撿起來?。≌l來試試???!原來真的可以??!
2、原來磁鐵在我們生活中給了我們這么多的方便?。∧俏覀冊賮砜纯创盆F還有什么用處?教師出示鉛筆盒,背包,磁性玩具 和圖片引導幼兒觀看了解。
四、活動結束。
剛才我們知道了磁鐵有這么多的本領,回家后河爸爸媽媽再找一找磁鐵還有什么本領好不好?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標志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了解標志圖形底色與形狀的含義。
2、能根據標志的特征或者用途進行分類。
3、初步知道標志和人們生活的關系,形成行為規(guī)范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標志卡片。
2、掛圖:人行橫道,禁止機動車通行,注意危險等。
3、小老師玩偶一個。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1、教師:小朋友,今天早上小老鼠委托我們幫它一個忙,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它遇到了什么困難呢?我們快一起來聽一聽吧。(出示小老鼠玩偶)
2、教師:小老師皮皮今天早上想到我們城里來游玩,但是一進城,它發(fā)現馬上上到處都有它不認識的標志,這些標志它可從來都沒有看見過,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它不敢開車進城,只好請我們小朋友來幫他的忙了。
二、認識標志。
1、教師:我們快一起來看一看它們是什么標志,都代表什么意思吧。
2、教師出示貼有各種交通標志的圖片,請幼兒逐個觀察討論,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試著說出這些分別是什么標志,分別代表著什么意思。
3、教師:剛才小朋友都說出了這些標志的意義,那到底對不對呢?讓老師來告訴你吧!(教師詳細講解每個交通標志的名稱及意義)
4、教師小結:紅色圓框加上斜杠的標志表示禁止,黃色、藍色表示不能做,禁止做。黃色三角形的標志是警告標志,提醒大家要注意了,要小心了。藍色的標志有指示的作用,可以告訴大家這時需要做什么?這是什么地方。
5、教師:這里還有一些標志,請小朋友們看看它們是什么顏色,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6、游戲(我指你說):教師指出標志圖片,讓幼兒說出標志名稱及含義,讓幼兒復習鞏固。
三、標志分類。
1、教師:小老鼠不小心把標志弄亂了,誰能來幫他分分好?(根據顏色,形狀,用途來分)
2、幼兒畫冊練習。
四、形成規(guī)范。
1、小朋友們,你們覺得標志重要嗎?如果在我們的生活中缺少了標志會怎么樣呢?,那我們平時在馬路上應該怎么樣呢?
2、教師小結: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能亂闖馬路,否則就會造成交通事故了。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蠶豆
活動目標:
1、通過掰蠶豆,讓幼兒感知蠶豆的特征和用途。
2、產生操作探索蠶豆的興趣。
活動重點:
通過掰蠶豆,讓幼兒感知蠶豆的特征和用途。
活動難點:
產生操作探索蠶豆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每位幼兒1-2粒蠶豆莢,各種蠶豆食品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蠶豆娃娃,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出示蠶豆娃娃的指偶:
你們認識我嗎?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蠶豆娃娃。
與小朋友們互相問好。
二、認識蠶豆莢的外形特征。
1、引導幼兒認識蠶豆莢的的形狀和顏色。
2、讓幼兒摸一摸,體會摸上去的感覺。
3、你覺得它像什么呢?
教師小結:這叫蠶豆莢,蠶豆莢是綠色的,長長的,兩頭尖;摸上去有點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認識蠶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蠶豆的形狀、顏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覺。
3、聞一聞:有什么氣味。
4、想一想:蠶豆與蠶豆莢的關系。
四、幼兒操作:掰開蠶豆皮,觀察蠶豆瓣。
教師小結:蠶豆莢里面有蠶豆,蠶豆是扁扁的橢圓形,淡綠色,掰開皮,里面有兩片豆
五、通過品嘗,了解蠶豆的作用。
1、品嘗蠶豆食品,知道蠶豆的多種吃法。
2、啟發(fā)幼兒說說還吃過哪些用蠶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兒所喜歡的,用蠶豆娃娃引出課題,激發(fā)幼兒探索的興趣,分步進行探索,先從外面的蠶豆莢開始,到蠶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觀察蠶豆瓣,讓幼兒有層次的探索理解。
通過品嘗,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并擴散幼兒的發(fā)散性思維。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空氣
活動目標:
1、知道我們是生活在空氣中的,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2、知道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3、萌發(fā)科學探究的熱情,獲得懷疑和探究的勇氣。
重點難點:
知道空氣對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沒有破損的塑料袋(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準備好)、扇子。
2、經驗準備幼兒有被風吹的經歷,知道風吹在臉上和身上的感覺。
活動過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氣,知道我們的周圍存在著空氣中。
幼兒分組拿著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過程中使塑料袋里充滿空氣,然后收緊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里鼓鼓的就是空氣。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幼兒一手拿著塑料袋,另外一只手拿著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過觀察到塑料袋的擺動,知道風的形成。
教師向幼兒講解有關空氣與風的形成的關系:
(1)空氣是能夠流動的;
(2)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3、通過操作,知道空氣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兒捏住自己的鼻子,通過嘗試著不呼吸空氣,知道人離開了空氣是不能存活的。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大自然中的各種與空氣有關的現象,同時注意培養(yǎng)幼兒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有趣的膨脹
教學目標:
1、了解物體膨脹的條件。
2、發(fā)現、比較事情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1、干木耳、茶葉每組1盤,杯子每兩人1個。
2、用水浸泡過的黃豆、木耳若干。
3、電磁爐、電沙鍋、微波爐各1個。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發(fā)探究。
你知道膨化食品是怎么做出來的嗎?
二、發(fā)現膨脹現象。
1、出示用水浸泡的黃豆、木耳,引導幼兒進行觀察,發(fā)現沒浸泡過的黃豆、木耳與它們的區(qū)別。
2、觀察后請喲額說出它們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問幼兒:你還知道哪些食品會變化?
4、做一做:請幼兒用杯子盛一些茶葉,倒入一些溫水,發(fā)現茶葉遇水后的膨脹現象。
5、教師制作爆米花,幼兒觀察玉米的變化過程。
三、生活中的膨脹。
啟發(fā)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一說利用膨脹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四、膨化食品真好吃。
幼兒品嘗膨化食品,并說一說吃的感覺是怎樣的。
五、看畫冊《有趣的膨脹》
1、讓幼兒發(fā)現物體膨脹的現象與生活的關系。
2、提問:你知道圖上的這些食物是怎樣變化的嗎?
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關節(jié)
活動目標:
1、了解人體四肢主要關節(jié)及名稱,感知關節(jié)的運動功能, 并體驗運動的快樂。初步懂得保護關節(jié)的重要性,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2、樂意與同伴合作學習, 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觀察能力、表現能力、模仿能力及思維能力。
3、引發(fā)幼兒對人體的好奇心,體驗發(fā)現和探索問題的樂趣。
活動背景
“有趣的關節(jié)”這節(jié)活動課是圍繞《我們的身體》這一主題活動而生成的。通過平時對孩子們的觀察,發(fā)現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是非常感興趣:喜歡對著鏡子做千奇百怪的動作來自娛自樂;音樂響起時,孩子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他們在運動時時常會問“人的手臂、腿為什么能動呢?”如何引導幼兒發(fā)現人體肩、臂、手、腿和足會動的奧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呢?為此我想到了孩子們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有趣的關節(jié)”這一以科學為主要領域的綜合主題活動。本活動通過幼兒自身的活動和應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讓幼兒在趣味濃厚的游戲中去發(fā)現“關節(jié)”、認識“關節(jié)”及了解“關節(jié)”在人體中的作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對人體奧秘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幼兒勤于思考和探索問題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電腦、 “人體關節(jié)”課件、歡快的音樂、《健康歌》
2、關節(jié)會活動的木偶娃娃一個
3、幼兒操作用具:人體關節(jié)圖5張,記號筆、印章、小貼畫等
4、知識準備:幼兒初步了解四肢各部位的名稱(如肩膀、胳膊、膝蓋、手腕等)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境激情 初步感知
播放歡快的音樂,幼兒自由舞蹈,活動全身。教師引導幼兒在跳舞的過程中去發(fā)現自己身上會動的地方,并鼓勵幼兒大膽表現。
二、 嘗試體驗 發(fā)現探索
1、導入:出示木偶,教師操作讓木偶動起來, 鼓勵幼兒大膽模仿木偶動作,并引導幼兒觀察說出木偶(或自身)什么地方在動?怎么動的?
2、對比游戲----雙手摸
通過雙手摸自己的五官等部位,在對比中讓幼兒發(fā)現“關節(jié)”——引入“關節(jié)”這一概念
3、幼兒通過對自身的充分體驗,找一找身上有關節(jié)的部位。
三、 合作交流 強化認知
1、幼兒分成五個小組,分發(fā)人體關節(jié)圖,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人體四肢的主要關節(jié)處做上記號。
2、請幼兒演示“人體關節(jié)”課件,引導幼兒認識四肢主要關節(jié)的名稱,讓幼兒感知各部位關節(jié)的運動方式。
3、評價小組交流結果。
四、 情感滲透 深化主題。
中班科學活動公開課《有趣的轉動》說課稿
經驗時常告訴我們,做事要提前做好準備。幼兒園的老師都想教學工作能使小朋友們學到知識,大部分老師為了讓學生學的更好都會事先準備好教案,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那么一篇好的幼兒園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中班科學活動公開課《有趣的轉動》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中班科學活動公開課《有趣的轉動》說課稿
一、設計意圖
在這次優(yōu)質課評比中,我抽到的題目是《物體的轉動》,因為這個課中班已上過,再加上自己的教學水平的限制,對中大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徹,自從上次家長半日活動后發(fā)覺中班幼兒對科學領域很感興趣,因此我降低了難度,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淺些,選擇了中班進行教學。轉動這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也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盡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并培養(yǎng)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tài)度、方法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目標、重難點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培養(yǎng)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并在操作、引導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
3、體驗物體轉動的樂趣,初步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這是一堂科學課,主要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見的物體讓幼兒進行探索,設計了課件讓幼兒能直觀的欣賞,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因此整堂課重點就在于讓幼兒對物體的轉動有初步的了解并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而作為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去動手發(fā)現物體是怎樣在轉動的原理。
三、活動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傘、鐘、自行車、電動玩具、風車等
四、教法和學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同時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還穿插運用講述
法、操作法、啟發(fā)聯想法等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fā)明者,而教師是幼兒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要放手讓他們通過親生經歷并帶著問題去進行實際操作,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五、活動過程:
一、我首先設計情節(jié)來引出轉動并揭示課題:1、老師想喝水了,誰能幫我把瓶蓋打開?剛才你是怎樣把蓋子打開的?2、教師再次演示幾樣能轉動的物體,(傘、鐘、按摩器)讓幼兒找找他們的共同點,在讓幼兒找的同時引出“轉動”。
二.設計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法,直接感性地獲得經驗。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幾個要求,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培養(yǎng)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題問是(1)哪些東西能夠轉動?(2)它們又是怎樣轉動的?
1、在給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后進行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了解轉動原理。
3、最后教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著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小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討論轉動帶給我們的好處,首先我先對幼兒進行提問,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象。引導幼兒說出電風扇、鐘、自行車、門等。然后我制作了課件,讓幼兒從圖片中更直觀地得到啟發(fā)。
四、運用轉動的原理,享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我出示榨汁機,并進行演示,讓幼兒品嘗果汁。
中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有趣的豆芽word版
俗話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計劃和準備。作為一位幼兒園教師,我們希望能讓小朋友們學到更多的知識,為了加強學習效率,我們一般會事先準備好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幼兒園教案內容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學活動教學設計:有趣的豆芽word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幼兒發(fā)現黃豆芽和綠豆芽不同的外型特征,并進行分類。
2.初步了解豆芽與其他蔬菜生長方式的不同。
3.知道豆芽是營養(yǎng)豐富的蔬菜,要愛吃豆芽。
活動準備:
1.黃豆芽,綠豆芽若干,一次性杯子,小碗、調羹。
2.多媒體課件。
3.燒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fā)幼兒興趣:
小朋友,今天豆芽寶寶來我們班做客啦!我們一起來請出他們吧!
二、觀察豆芽,了解豆芽的外形特征。
1.出示豆芽,幼兒觀察。
提問:“你的豆芽寶寶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自由講述。
2.小結。老師出示電腦畫面,幫助幼兒了解黃豆芽和綠豆芽的特征。
原來豆芽也有不一樣,分為黃豆芽和綠豆芽。黃豆芽是由黃豆長出,是黃色的;綠豆芽是由綠豆長出,是綠色的。綠豆芽比黃豆芽細一些,長一些。
3.分豆芽。
請幼兒把盤子里的黃豆芽和綠豆芽分在籃筐里,送它們回家,邊送邊說:“黃(綠)豆芽寶寶,我送你回家?!?/p>
4.檢驗糾錯。
三、了解豆芽的生長方式。
1.提問:“你知道豆芽寶寶是從哪里長出來的嗎?”幼兒自由回答。
2.演示電腦畫面,讓幼兒了解豆芽的生長方式。
3.提問:豆芽和我們農場里蔬菜的生長方式有什么不一樣呢?
4.小結:豆芽也是蔬菜中的一種,但它的生長方式和我們農場中的蔬菜都不一樣,農場中的蔬菜都是從泥土中長出來的,而豆芽是從水里泡發(fā)出來的。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1.提問:“小朋友你們吃過豆芽嗎?”幼兒回答。
2.小結:豆芽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以治療壞血病,它還富含膳食纖維,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小朋友要愛吃豆芽喔。
3.出示燒好的豆芽,讓幼兒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
4.教師:豆芽好吃嗎?除了這種吃法還有沒有別的呢?請我們小朋友回到家去問問爸爸媽媽,然后一起來告訴我們好嗎?
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慣性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周圍事物,感知慣性現象。
2、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和感受,動用各種感官尋找答案。
3、激發(fā)幼兒探究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欲望,滿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課前讓幼兒感受開車、剎車時的身體變化。
2、戶外場地,能感受慣性現象的秋千。
3、幼兒操作材料:瓶蓋、小木棍、撲克牌、小木塊、扣子、免洗紙盤、圓柱紙管、滑板車、飛盤、騎小車的車子、溜溜球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fā)幼兒活動興趣。
提問:(1)小朋友你們都坐過汽車吧!那汽車開車、剎車時候身體有什么變化呢?為什么?請小朋友互相講一講。
(2)個別幼兒上來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
(二)、讓幼兒在玩蕩秋千中感受慣性,激發(fā)幼兒探究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欲望。
1、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來玩“蕩秋千”的游戲。不過請你們注意在蕩秋千時會有什么秘密呢?
2、 談談蕩秋千的感受。
3、老師小結:初步了解什么是慣性?
我們坐車時,汽車突然的剎車,我們的身體會前傾,而突然的開車會讓我們的身體后仰,這種現象就是慣性。蕩秋千時我們不用推秋千,但是秋千還能蕩來蕩去,這也是慣性。慣性很有趣吧!今天我們就來玩一玩、找一找有趣的慣性藏在哪里?
(三)、幼兒自由分組選擇多種材料來發(fā)現慣性現象。
1、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制作陀螺和旋轉的紙盤,玩溜溜球、滑板車,擺多米諾骨牌,翻撲克牌,操作玩具車等),請你們自己試一試、玩一玩、找一找,慣性在哪里?
2、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和感受,鼓勵動用各種感官尋找答案。
3、幼兒互相交流。
師:你發(fā)現的慣性在哪里?和同伴講一講。
(鼓勵幼兒大膽的用較連貫的語言與同伴講述自己的發(fā)現與想法)
(四)、通過玩游戲體驗感知慣性,并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fā)現和感受。
1、帶著問題重新選擇材料發(fā)現、體驗慣性。
(1)師:請小朋友選擇沒玩過的材料,再去發(fā)現慣性在哪里?
(2)師幼互動:鼓勵幼兒大膽展示或講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師小結慣性的原理,解答幼兒發(fā)現的疑難問題。
3、鼓勵幼兒講述自己日常生活中發(fā)現的慣性現象,相互交流慣性帶來的不足。
延伸活動:
通過尋找生活中的慣性,進一步了解慣性秘密和原理。
1、師幼共同尋找操坪周圍運用了慣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體驗慣性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