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學四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10四年級語文上冊《夏日絕句》精品教案。
為了使每堂課能夠順利的進展,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四年級語文上冊《夏日絕句》精品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夏日絕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
2、理解詞的意思,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并能背誦下來。
教學重點:理解“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意思。
教學難點:理解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了解歷史背景。
二、出示全詩內容,指導朗讀。
三、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一)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讀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詩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組同學說一說。
(二)匯報。
1、理解前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p>
學生發(fā)言:活著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
師指導朗讀:詩人用哪兩個詞來稱贊項羽?從古至今,還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人杰”“鬼雄”?這兩句應該怎樣讀?
學生自讀后指名讀。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
學生發(fā)言: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
思考討論:
(1)“項羽”是什么人?李清照為什么“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教師適時用多媒體出示項羽資料。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茍且偷生(板書不肯),這樣的精神和氣節(jié)無愧于七尺男兒之身,無愧于江東父老。與項羽比起來,大敵當前,南宋的那些統(tǒng)治者卻在做什么呢?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的歷史資料)
(3)看完這段介紹,你又有何感想?
師小結:有一首詩寫道“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館墻壁上的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多媒體出示)反映的就是這種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tǒng)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師領讀全詩)
四、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tǒng)治者??!你們?yōu)槭裁床荒芟耥椨鹉菢印鄙又f“南宋的統(tǒng)治者?。∧銈?yōu)槭裁础?/p>
師再次領讀,過渡:此時此刻,詩人在贊頌項羽、思念項羽的同時,還表現了她怎樣的情感?(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憤恨、失去家園的悲痛、為國家擔憂等等。)此時,詩人是怎樣的心情?(氣憤、悲傷……)
師:把這種心情讀出來!
五、總結全詩,朗讀升華
1、師總結:李清照,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2、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3、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延伸閱讀
四年級語文上冊《夏日絕句》教學教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夏日絕句》教案設計
第(1)課時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通過對古詩修辭手法的賞析,使學生體味詩句表達的精妙。
3、通過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賞析,使學生明確做人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和價值觀。
4、由《夏日絕句》的賞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賞析方法,使學生能融會貫通。重
難
點1、通過對古詩修辭手法的賞析,使學生體味詩句表達的精妙。
2、通過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賞析,使學生明確做人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和價值觀。
教學
準備課件教學過程修改欄一、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1、播放“月滿西樓”,學生談感受。
2、導入:剛才我們欣賞的“月滿西樓”柔美、清幽,這首詞的作者就是堪稱“婉約詞宗”的李清照。你對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紹給大家嗎?
指名交流,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出示資料。
李清照的詞成就最高,多是離愁別緒,婉約纏綿。今天,我們共同賞析她的一首詩:夏日絕句(板書課題)是否也是這種風格呢?
二、初讀,感知古詩
1、出示古詩朗讀,生談與《月滿西樓》的區(qū)別。
2、生自由朗讀古詩,出示要求: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注意詩句的節(jié)奏和停頓。
3、指名朗讀,糾正錯誤讀音。
三、再讀,了解詩意。
要求:結合注釋進行自學,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大意,有問題的可以標出。
1、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著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現在人們還在思念項羽,就是因為他不肯回到江東。
3、學生質疑,可能會問“項羽是誰?他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出示項羽的資料)
四、品讀,悟情入境
1、師:現在你已經了解了詩的大意,能不能告訴老師你最喜歡哪一句?
生自由談感受并說明理由。
2、小結: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這位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放棄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這就是“士可殺而不可辱”的英雄氣慨,這就是“死不懼而辱不受”的壯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贊頌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生讀)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吸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讓我們共同賞析,去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吧!
3、從修辭入手,體味詩句表達的精妙。
思考:從字面上看,你有什么發(fā)現?
(1)生:“生”與“死”是一組反義詞。“人杰”和“鬼雄”……
(2)小結:“生”與“死”、“人杰”與“鬼雄”,就是這樣的對比,構成了對偶句,讓我們感受到詩句工整,富有音樂感。在我們學過的詩句中,有很多這樣的句子,你能舉出一個例子嗎?
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3)生再讀這兩句詩,體會其語言美。
4、從思想入手,理解詩人的感情。
四年級語文上冊《夏日絕句》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夏日絕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主認寫本課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練,喜歡讀古詩。
教學重、難點
1識字、寫字。
2朗讀并背誦古詩,感受項羽寧死不屈的品質和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準備
1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
2自讀《四面楚歌》等成語故事,了解歷史人物。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文題目
1再現“四面楚歌”的悲壯情景,了解歷史背景。
2揭示課文題目。
二、合作學習,朗讀古詩
1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讀古詩。
2同方或小組相互糾正字音。
3請生朗讀、詳讀,教師相機指導。
4自由質疑,感知古詩。
三、讀中悟詩,討論交流
1學生自讀古詩,交流:通過朗讀你明白了些什么?
2前兩行可采用自由讀,邊讀邊體會詩意,抓住“人杰”、“鬼雄”二詞體會,體會詩句所表現出的豪邁之氣,從而積累詩句。
3學習后兩句詩時,可結合課前收集的有關成語故事理解,在反復朗讀中理解詩句意思,感受項羽的悲壯之舉,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四、讀出韻味,深入體會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古詩,看誰讀得最好。
2配樂朗讀,感受項羽寧死不屈的品質和詩人的愛國情懷。
3齊讀古詩,在朗讀中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如“生”與“死”相對,“人杰”與“鬼雄”相對。
4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五、指導書寫
1老師在田字格里示范寫一遍生字,提醒學生注意筆順筆畫。
2學生選出難寫的字交流寫好它們的辦法。
3學生練習寫字,教師巡視并相機指導。
六、拓展延伸
1把這首詩的意思講給同學聽。
2課外收集詩人的詞讀一讀,如《聲聲慢》等等。
四年級語文上冊《夏日絕句》教案設計
作為一位剛入職不久的新任教師,在授課上的經驗比較少。通常大家都會準備一份教案來輔助教學。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夏日絕句》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夏日絕句》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李清照崇高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2、在古詩教學中將復雜的歷史背景運用多媒體加以介紹,使學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詩句的含義。
3、鼓勵學生查資料,討論,自讀自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課前準備
通過閱讀、上網查資料,了解有關南宋的歷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項羽的有關資料,將收集的資料與同學交流。
教學流程
一、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了解歷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傳》片段
(蕩氣回腸的音樂,激烈殘酷的戰(zhàn)爭場面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
2、師導入: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是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的片段,雖然是武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段屈辱的歷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飽受戰(zhàn)爭之苦,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同學們通過查資料,已經了解了一些南宋的歷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誰來向大家介紹介紹。
3、學生將收集的資料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出來并向大家介紹。
如學生介紹不完整,可補充:
李清照:(1084~約1151)
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著名女詞人。她出身于一個具有文化傳統(tǒng)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學者,十八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恥南下,建炎三年,趙明誠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難,幾年后轉寓臨安,孤苦伶仃地度過寂寞的晚年。
靖康恥: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北宋王朝在統(tǒng)治一百多年后宣告滅亡,歷史上稱這次事變?yōu)椤熬缚抵儭卑傩沼X得這是一件恥辱的事情,所以又稱“靖康恥”。
之后,宋欽宗的弟弟趙構作了皇帝,定都臨安(今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p>
(由于本課涉及的歷史背景較復雜,事先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并利用多媒體加以介紹,對學生理解全詩大有幫助,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用多媒體出示全詩內容,指導朗讀。
1、師導語: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時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整日沉迷于享樂,不思恢復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經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渡口,觸發(fā)了她痛國傷時的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2、用多媒體出示全詩。
(在激昂的琵琶聲中,毛筆楷書的詩句一一出現,師富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3、提問:同學們聽出老師帶著怎樣的感情讀這首詩嗎?(悲憤、激昂)
誰來試著讀一讀?
4、請三、五名同學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么?
5、全班同學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用多媒體課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將學生帶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因此,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理解第一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學生討論后發(fā)言:活著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討論后發(fā)言: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
3、思考討論:
(1)“項羽”是什么人?李清照為什么“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統(tǒng)治者的殘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杰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zhàn)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zhàn)功,秦朝滅亡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zhàn),殺敵數百,負傷十余處,最后從容自刎,時年31歲。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統(tǒng)治者卻在做什么?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多媒體放一段有關的歷史資料)
(3)看完這段介紹,你又有何感想?
師小結:雖然岳飛被害的事情發(fā)生在李清照寫這首詩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這件事也一定會痛罵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有一首寫道“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詩“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tǒng)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tǒng)治者啊!你們?yōu)槭裁床荒芟耥椨鹉菢印鄙又f“南宋的統(tǒng)治者??!你們?yōu)槭裁础?/p>
(詩句內容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就能理解詩意,后面幾道思考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李清照為什么要寫這首詩。)
五、總結全詩,朗讀升華
1、師總結:是?。∫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2、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3、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4、配樂朗讀全詩,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地升華。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學們對著大屏幕上的詩句大聲朗讀,讓這首詩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中。)
六、作業(yè)
1、寫一寫這首詩的讀后感。
2、讀一讀李清照其他的詩詞。
(在古詩教學中注重“情境交融”,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詩意,更能幫助他們體會作者的感情和詩中的意境,激發(fā)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夏日絕句》創(chuàng)新教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夏日絕句》教案設計
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宋朝詞人李清照的詩(板書:李清照)
2、課前,老師已經布置你們搜集李清照的有關資料,我們一起來交流。
(學生交流資料)
3、同學們的資料很詳細也很全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李清照寫的這首(板書課題及古詩,學生隨老師板書念).
二:整體感知古詩
1.師范讀古詩.
2.生讀古詩,要讀通順流利.讀熟后可讀給同桌聽.
3.指名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想:這首詩贊頌的是誰?
三:利用網絡,理解古詩內容
(一).理解前兩行詩句.
1.自讀古詩,讀后從古詩中找出兩個贊頌項羽的詞語.
2.你找的是那兩個詞?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個詞的?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前兩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找兩三名學生說前兩行詩句的意思.)
4.這兩行要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讀出英雄氣概)
5.現自己試讀,再指名同學讀,其他同學評議.
(二).查找資料,理解后兩行詩句.
1.齊讀后兩行詩句.
2.提問:讀后你有什么疑問,最想知道什么?
(項羽是誰?他為什么不肯過江東?江東是什么地方?等)
師:善于提問時很好的學習習慣,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才會學到更多的指示,這節(jié)課老師就把問題交給你們,利用上網查找資料的方式自己解決問題,有信心嗎?
3.教師指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
(1).在”百度搜索”中輸入”項羽”兩個字,然后點擊搜索.
(2).教師推薦選項:1.項羽;2.楚漢之爭和漢朝建立;3.項羽.
(3).自己選擇一項了解有關內容.
(學生自讀資料,教師巡視指導.)
(4)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把你了解到的說給同學聽。
(學生交流資料)
觀察資料中的項羽畫像,你有什么感覺,從哪感覺到的?
(學生說說自己的感覺)
(5)提問:通過李清照對項羽的贊頌及剛才咱們了解到的資料,你認為項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說自己的看法:寧死不屈、不茍且偷生、有英雄氣概等)
師:是啊,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絕不屈膝投降。
(6)后兩行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7)讀詩,讀出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節(jié)。
(學生自讀、同桌讀、指明讀,并互相評議)
三:了解寫作背景體會感情。
(1)、師:楚漢戰(zhàn)爭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至今思項羽”,宋朝女詞人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敗的英雄呢?這和作者當時所處時代背景有直接關系,誰把課前搜集到的作者所處年代及當時的寫作背景給大家念一念?
(學生交流資料:靖康之變及寫作背景。)
教師播放一段帶有解說的“靖康之變”的電影資料。
(2)、師: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年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整日沉迷于享樂,不思恢復中遠。此時,作者在贊頌項羽,思念項羽的同時,還表達了他怎樣的情感?
(學生說: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憤恨、失去家園的悲痛、為國家擔憂等)
(3)、此時作者是怎樣的心情?(氣憤、傷心等)
(4)、再度,讀出作者當時的心情。
(自讀、指明讀,互相評議)
(5)師:處于封建時期的李清照,雖是一名柔弱女子,而她不僅在文學上能流芳百世,同時,能有如此的英雄氣節(jié),實在令人佩服。
(6)、再讀詩,讀出作者報效祖國的氣節(jié)。
(自讀、指明讀,互相評議)
(7)真正的英雄是能夠激勵后人的,項羽的寧死不屈與南宋統(tǒng)治者的貪生怕死形成鮮明的對比,《夏日絕句》一詩既是對項羽英雄氣概的贊頌,又是對南宋懦夫的諷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氣節(jié)的鏗鏘表白。
(8)在次讀詩,讀出自己的感受。
四:可外延伸
(1)上網搜集李清照其他詩詞,讀一讀,并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詞讀給同學聽。
(2)教師推薦另一位紹興女英雄——秋瑾。
課后上網查找秋瑾資料及他寫的詩句。
夏日絕句
教學目標
1、學習李清照崇高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2、在古詩教學中將復雜的歷史背景運用多媒體加以介紹,使學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詩句的含義。
3、鼓勵學生查資料,討論,自讀自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課前準備
通過閱讀、上網查資料,了解有關南宋的歷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項羽的有關資料,將收集的資料與同學交流。
教學流程
一、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了解歷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傳》片段
(蕩氣回腸的音樂,激烈殘酷的戰(zhàn)爭場面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
2、師導入: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是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的片段,雖然是武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段屈辱的歷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飽受戰(zhàn)爭之苦,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同學們通過查資料,已經了解了一些南宋的歷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誰來向大家介紹介紹。
3、學生將收集的資料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出來并向大家介紹。
如學生介紹不完整,可補充:
李清照:(1084~約1151)
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著名女詞人。她出身于一個具有文化傳統(tǒng)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學者,十八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恥南下,建炎三年,趙明誠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難,幾年后轉寓臨安,孤苦伶仃地度過寂寞的晚年。
靖康恥: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北宋王朝在統(tǒng)治一百多年后宣告滅亡,歷史上稱這次事變?yōu)椤熬缚抵儭卑傩沼X得這是一件恥辱的事情,所以又稱“靖康恥”。
之后,宋欽宗的弟弟趙構作了皇帝,定都臨安(今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br> (由于本課涉及的歷史背景較復雜,事先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并利用多媒體加以介紹,對學生理解全詩大有幫助,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用多媒體出示全詩內容,指導朗讀。
1、師導語: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時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整日沉迷于享樂,不思恢復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經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渡口,觸發(fā)了她痛國傷時的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2、用多媒體出示全詩。
(在激昂的琵琶聲中,毛筆楷書的詩句一一出現,師富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3、提問:同學們聽出老師帶著怎樣的感情讀這首詩嗎?(悲憤、激昂)
誰來試著讀一讀?
4、請三、五名同學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么?
5、全班同學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用多媒體課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將學生帶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因此,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理解第一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br> 學生討論后發(fā)言:活著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討論后發(fā)言: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
3、思考討論:
(1)“項羽”是什么人?李清照為什么“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統(tǒng)治者的殘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杰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zhàn)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zhàn)功,秦朝滅亡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zhàn),殺敵數百,負傷十余處,最后從容自刎,時年31歲。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項羽活著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統(tǒng)治者卻在做什么?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多媒體放一段有關的歷史資料)
(3)看完這段介紹,你又有何感想?
師小結:雖然岳飛被害的事情發(fā)生在李清照寫這首詩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這件事也一定會痛罵當時的統(tǒng)治者。有一首寫道“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詩“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tǒng)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tǒng)治者啊!你們?yōu)槭裁床荒芟耥椨鹉菢印鄙又f“南宋的統(tǒng)治者??!你們?yōu)槭裁础?br> (詩句內容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就能理解詩意,后面幾道思考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李清照為什么要寫這首詩。)
五、總結全詩,朗讀升華
1、師總結:是啊!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2、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3、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
四年級語文上冊《風箏》精品教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風箏》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多種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頭喪氣、千呼萬喚等詞語。
2.以“幸福鳥”統(tǒng)領全文,圍繞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風箏的過程中小伙伴的心情變化。
教學重點: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風箏時的不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意會法體會“憧憬”,想象法品讀感悟動詞的生動用法。
一、謎語導入,體會詞語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guī)砹艘粭l謎語?(出示謎語)誰來讀一讀。
生讀謎語。
師:誰愿意猜一猜?(風箏)
師: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猜出來是風箏的呢?(生匯報,師貼風箏圖)
2.師:詞語的用處可真大呀!今天就讓我們徜徉在語文的殿堂,感受詞語的魅力。(板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可以查查字典,問問老師和同學。
2.讀詞語
(1)學生領讀。
(2)同桌互相讀。一邊讀,一邊想詞語的意思。
(3)做游戲:猜詞語。
3.同學們對詞語理解得這么好,老師猜課文一定讀得也很棒。下面我們來開火車讀課文。我們得找?guī)孜煌瑢W來讀呢?(8位)其他同學想:課文里主要講了什么事?
(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三、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一)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課文中哪一段是寫做風箏的?(第2段)請大家輕聲讀課文,想想文中的我們在做風箏的過程中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把你體會到的關于心情的句子畫下來。
2.誰來說一說文中的我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出示句子: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1)請大家看“精心”這個詞,想一想“精心做著”是怎樣做的?(認真、專心)
(2)同學們,你們在什么時候也精心地設計著一樣東西,或是精心地做著一件事情呢?
(3)誰來有感情地讀讀“精心”所在的句子。
(4)請你在文章的空白處精心地寫好這個詞。(師在黑板寫)
師:剛才我們精心地寫好了這個詞,文中的我們精心地制作了一個蝴蝶樣的風箏,看到小伙伴們這么投入的做風箏,老師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風箏,可以嗎?
屏幕: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樣的風箏,希望它(飛得高高的,飛上藍天,與小鳥歡唱,與白云嬉戲。)
師:假如讓你做一只風箏,你想做一只什么樣的風箏?怎樣做?
屏幕:我()做一只()樣的風箏,希望它()。
3.同學們說的太好了。你們說到的這些夢想就是小伙伴們心中的憧憬,(板書“憧憬”)我們把這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叫做聯想法,你還能用其他方法來理解憧憬這個詞嗎?(生匯報)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時光更是五彩繽紛的,請同學們帶著你的夢想讀這個詞,帶著你的向往讀這個詞,帶著你的憧憬讀這個詞,帶著你所有的向往美美的朗讀這句話。
引讀: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但是我們—接讀
師:不是什么都不像嗎?怎么又被稱做“幸福鳥”呢?(生匯報)
師:因為在小伙伴們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快樂的心情,對于每個人來說,這種心靈的自由與快樂都是最幸福的事。讓我們帶著這樣一份憧憬與甜蜜一起來讀這一段。
(二)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么?好,就讓我們帶著美好的憧憬與無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飛我們的“幸福鳥”吧?。◣熒鷮ψx)
2.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紅顏色的詞語,你發(fā)現了什么?(動詞)
3.誰能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個詞語,為什么?(學生說理由)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如果你能夠運用得準確恰當,就可以使文章的情節(jié)更加地生動形象。
4.讓我們第二次去放飛我們的幸福鳥吧。同學們可以做動作。
5.是啊,風箏帶著我們的憧憬,越飛越高,高過了飛鳥,高過了白云,飛向了藍天。小鳥見了,高興地對“幸福鳥”說——(學生說),白云笑著和“幸福鳥”打招呼——(學生說),看到那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內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板書:快活)
6.文中的那群放風箏的孩子也像我們一樣快樂,你能讀讀文中最能體現快樂的句子嗎?(風箏越……..)
7.請同學們帶著伙伴們的這份快樂再一次去放飛幸福鳥。(一邊讀,一邊補充詞語)。
(三)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1.過渡:風箏把我們的名字帶上了藍天,把我們的憧憬帶進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出示課件)“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飛快地飛走了。風箏不見了。”是啊,風箏倏地不見了,此時此刻,小伙伴們的心情怎么樣呢?(板書:傷心)輕聲讀讀4-8自然段,把你體會到心情的句子讀一讀。
2.師:你從哪個詞體會到伙伴們很著急,很傷心呢?(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是什么意思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意思)
3.老師再教給大家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我們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理解,合在一起就是這個詞語的意思了。(吃驚的臉都變色了)理解字義也是學習詞語的一中好方法。你能試著用理解字義的方法來學習“千呼萬喚”這個詞語嗎?像這樣的詞語,你還會說嗎?
4.師:不知道喊了多少聲,不知道喚了多少遍,聲聲都飽含著孩子們希望風箏能快回來的情感。你還從哪句話中體會到小伙伴們的心情?
出示:我們都哭了……還是沒有蹤影。
5.我們都哭了,為了一只怎樣的風箏?(出示)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代表-----的風箏。(希望`幸福`理想`快樂`憧憬的)
6.我們四處尋找這只寄托了我們幸福與希望的風箏,卻不見它的蹤影,只好垂頭喪氣地做在田埂上。在什么情況下,你才會垂頭喪氣?
7.這只讓我們牽腸掛肚,寄托了我們這么幸福的情感的風箏,能找到嗎?(能)
就在我們垂頭喪氣的時候,一抬頭,看見了————(學生說“水磨坊”)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能告訴老師,我們尋找的僅僅是一只風箏嗎?還在尋找什么呢?
五、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1.我們在尋找幸福與快樂,我們在尋找我們幸福的寄托!只要我們尋找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2.師生齊讀最后一段
3.風箏是我們童年的憧憬,風箏是我們童年的快樂,讓我們每個人都懷著一顆美好的心,一顆憧憬的心,在風箏上放飛我們的希望和理想。
四年級上冊語文《麻雀》精品教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麻雀》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思想。
2、抓住重點語句,練習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掌握具體記敘和表達真實感情的方法。
3、從對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描寫中,體會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你見過哪些小動物?你喜歡他們嗎?你注意過沒有:他們高興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害怕的時候,憤怒的時候又都是什么樣子?
(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頭腦中初步開成多種常見動物的各種神態(tài)情景)
二、切入主題:
那么麻雀這個小動物呢?(引導學生說出麻雀的各種常見神態(tài)。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能會說出麻雀:嬌小玲瓏,歡快活潑,膽小好動,等特點)
三、聽文,概括中心
好,下面我們就來聽一段關于麻雀的故事。
播放錄音(課文朗讀,但不配樂)
問,誰聽懂了這個故事的內容,(看哪些同學能大致概括出故事的梗概,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四、探究討論,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師:這個故事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親身經歷,他親眼見到這感人的一切,用自己優(yōu)美的文筆把它記錄下來。他之所以這樣做并把它呈現給世界各國人民,就是想讓更多的人跟他一樣,享受到感動,得到的啟迪。不知道你們剛才聽了這個故事后,心靈有沒有受到震撼。
這樣吧!請大家把書翻開,一邊自由地閱讀這篇精美的短文,一邊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想:談論你對老麻雀的評價和為什么那樣評價好嗎?
學生分組讀書并交流。教師在巡視中按排各組組長同學,注意整理大家的看法,并把它們簡要記錄下來,讓學生在討論中理順思想,在互相爭論中激發(fā)靈感,并鼓勵他們能有條理地進行表達,由組長寫出簡短的讀后感。
教師自由地參與各小組的討論,并稍加引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麻雀有偉大的母愛精神,如果沒有母愛精神支撐它應該怎么做?)
五、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鼓勵評價
教師預以鼓勵評價:你們能根據作家對老麻雀的動作、神態(tài)的描述,結合生活經驗,充分發(fā)揮聯想和想象,進行分析理解和評價老麻雀的壯舉,說出了那么多讓我受感動的感想,真了不起,這說明你們心中,一定對老麻雀非常敬佩,對母愛精神非常尊敬和珍惜,而且也肯定對母愛有著深切的體會。
六、學生試編童話故事,鍛煉想象能力和運用知識能力
那么你能不能根據自己的體會,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個童話故事呢?好,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合作編寫一下,看哪個小組編寫的又快又精彩。
(讓學生試寫童話故事)
七、組長或其他同學匯報。
八、進一步發(fā)揮想象,加深對故事情境的理解
教師評價,編得太好了。我相信,你們編的童話故事如果拍成動畫片,一定會非常好看。你們說,要是真的拍成動畫片的話,該加點什么樣的音樂會好一些?
(讓學生想象,表達出當時那緊張的激動的場景)
九、鼓勵學生課后排演
課后各小組同學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著排演一下,并可以請我們的音樂老師幫忙,好不好?
十、讀文表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那么現在,老師還想看誰能把大作家屠格涅夫的這篇美文讀好,讀出對老麻雀的敬愛之情,讀出自己的感動來。
(學生讀文,并適當作讀的指導)
學生讀后,老師問,你在讀的時候,大家在聽的時候,眼前有沒有看到什么?心里有沒有什么感覺。
看來讀的過程中,大家已經作到:眼中讀出景象,心中讀出感情,口中,讀出韻律,這可是朗讀的最高境界呀!
你們真是太讓我驕傲了!
十一、結束
可惜,時間到了,我們只能和老麻雀說再見了!你們還想不想對老麻雀說點什么?(大家贊揚一下老麻雀)
(讓學生自由說,有的可能說,老麻雀下回可得看好孩子呀,注意安全呀!有的可能說:老麻雀,你太偉大了,你是真正的母親,也有的可能說,老麻雀,你的母愛精神太讓我感動了,臨危不懼,你奮不顧身,我要向你敬禮。)(老麻雀,我們愛你,你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老師說,我們大家一齊說聲:老麻雀,你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我們愛你!好嗎?好!預備起!
四年級語文上冊《繁星》精品教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繁星》教案設計
1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培養(yǎng)其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學習并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手法寫景狀物,抒發(fā)情感。
三、學習并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學情分析
學生剛開始接觸散文,所以本課重點指導學生從朗讀入手,抓住文中優(yōu)美詞句進行賞析,從而體會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課文描寫繁星的精彩語言。
二、學習并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手法寫景狀物,抒發(fā)情感。
三、學習并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4教學過程
“今夜的星空顯得很美麗。點點的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fā)著光。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星閃呀閃的,一會兒高了,一會兒又低了,高的時候覺得無論怎樣都摸不著它們,低的時候覺得搖搖欲墜。繁星點點的星空是多么的美麗,每顆星星似乎都有一個親密的摯友,他們一邊聊天一邊“閃”。這時我仿佛忘記了一切,只呆呆的看著那美麗的星空……”
齊讀這段描寫星空的文字。
同學們,當你凝望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產生了怎樣的遐想呢?(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這堂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遙望星空后是怎樣的感受?
活動2
1.教師范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
要求學生輕聲跟讀,注意讀音及字形。
2.默寫生詞。
搖搖欲墜(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討論:課文幾次描寫繁星美景,內在的順序是什么?
討論明確:作者三次描寫繁星美景圖:第一次是“從前在家鄉(xiāng)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寫繁星美景的內在順序是時間順序。
4.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四人小組合作討論:
作者三次寫看繁星的情況和感受有什么不同?[討論后全班交流]
明確:“從前”在家鄉(xiāng),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個靜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藍天”并且“認識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個天上的巨人”,“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感受不同:“從前”的感受是“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如今”“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
(2)讀第3節(jié),劃分層次,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學生自主朗讀,獨立思考,劃分層次,并在書上概括,后交流。)
內容概括:海上觀星的所見所感。
(3)品味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
朗讀第3節(jié),畫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
教師引導:從思想情感、語言表達、譴詞造句等方面去說理由。
【示例】:
“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
品味:這句話以一個“懸”字形象地寫出了星星搖搖欲墜的情態(tài)。
“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
品味:作者以擬人的修辭手法來寫,不僅情趣盎然,而且飽含著對大自然的深深熱愛之情。
賞析練習:
品味“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p>
活動3【練習】
1.回憶你讀過的古詩詞,寫出一句關于星星的詩句。
2、“今夜的星空顯得很美麗。點點的繁星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天幕下,閃閃地發(fā)著光。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星閃呀閃的,一會兒高了,一會兒又低了,高的時候覺得無論怎樣都摸不著它們,低的時候覺得搖搖欲墜。繁星點點的星空是多么的美麗,每顆星星似乎都有一個親密的摯友,他們一邊聊天一邊“閃”。這時我仿佛忘記了一切,只呆呆的看著那美麗的星空……”
朗讀上面這段話,試著模仿,調動想象,以“星星”獲“月亮”為對象,寫一段話,試著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150字左右。
活動4【作業(yè)】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練習題。
江樓感舊
[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1.試用簡潔憂美的語言描繪“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畫面。(3分)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精品教案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所以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精品教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觀潮》教案設計
教學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概括段意。
3.動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入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展開想象,促進朗讀。
4.結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教學用具:
錢塘江大潮錄像帶(3分鐘)音樂錄音帶(2.5分鐘)詞語卡片。
教學時間: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釋題,教師朗誦課文。
目的:激發(fā)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同時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入境,讓作品感染學生,訓練聽、思、說能力。教學手段:用音樂伴朗誦。
用談話法引出課題:
同學們,你們到過江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fā)生定時漲落的現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范讀課文。聽讀思考。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么講?什么叫“天下奇觀”?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讀。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時間順序寫的,并按照這一順序正確地給文章劃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內容,并能抓住要點準確概括段意。
步驟:
1.理清文路,劃分段落。
請大家打開書,快速默讀一遍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可以分為幾段?
2.分段細讀,學習第一段。
方法:默讀。
要求:邊默讀邊思考:作者在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寫了什么?
學生應弄懂,交代了觀潮的時間——農歷八月十八日早晨;觀潮地點——海寧縣鹽官鎮(zhèn)的海塘大堤上,描寫了觀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觀潮的場面——人山人海;潮來前江面的景象——平靜、霧蒙蒙。(這是主要的)
要求學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學習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遠及近,從聲、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從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力,激發(fā)學生贊美、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手段:錄像
教學方法:質疑探索法、組織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和邊議邊讀。
教學形式:學生自學、小組議論、全班討論三種教學形式相結合。
①指名學生讀第二段。
要求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大潮來時的景象的?又是從哪幾方面來描述的?
讀后引導學生依次討論這兩個問題。
通過討論明確:
a.作者是按照遠—稍近—再近—更近的順序寫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從聲音、形狀、顏色這三方面來描述大潮的。
②啟發(fā)質疑。
讓學生提出初讀時不懂的問題。
③引導學生觀看錄像。
釋疑解惑,幫助理解,邊看邊引導“圖”“文”對號。
④導入學生自學。
剛才你們看了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現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把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生動、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來的,請你們仔細地閱讀,很好地體會一下。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議論。
⑤組織學生討論。
邊討論邊自由讀。
需討論明確下列問題:
a.大潮從遠處出現,人們看到了什么?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
b.“橫貫”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墻”是什么景象?這樣比,說明了什么?
d.“千軍萬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fā)出山崩地裂的響聲……”是怎樣的景象?
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這樣比,表現出什么?
e.大潮由遠及近,從聲音、形狀上的發(fā)展是怎樣的?
f.剛聽到大潮的聲音時人們是什么心情?剛看到大潮的樣子時,人們是什么心情?大潮越來越近時,人們聞其聲、見其形后心情又怎樣?
⑥理解后朗讀。
指名學生讀,其他學生看錄像聽讀。再次感受大潮的美與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誰能用一句話把潮來時聲音、形狀由遠及近的發(fā)展表述出來。
學習第三段。
①指名學生讀。
②理解“風號浪吼”、“漲”等詞的意義。
③抓住主要內容概括段意。
④小結
如果你是一個觀潮者,面對如此壯觀的景象,你會感到怎樣?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小結:是啊,同學們還曾記得吧,那神奇美麗的五彩池;雄偉壯麗的瀑布;四季如畫的小興安嶺;還有這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這就是我們可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我們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這種熱愛與自豪之情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
(四)再讀全文。
方式:指兩名學生讀第一、三段,全班齊讀第二段。
板書設計◆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精品教案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走月亮》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充溢著詩情畫意的散文。讀著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一幅如詩、如夢、如世外田園般的畫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媽牽著“我”的小手,走啊走,走過村頭,走過大道和小路,走過小溪和水塘,走過溪岸和拱橋,走過果園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靜,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蟲鳴、鳥飛、溪流、人語,無不充盈著歡樂、幸福、溫馨、甜美之情。
本文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物我相應,情韻綿長,“我”與阿媽一路走來,所見之物、所聞之聲、所想之事皆含情;本文語言看似平白,但韻味無窮,語言淺近,但情意深沉,且極具韻律感,使語言富有氣勢,更使描寫細膩,形象生動。讓人在腦海中呈現的不僅僅是一路美麗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濡以沫的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意境和情感。
3.正確認讀本課4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調動所有感官體會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2.展開小組討論,對課文內容及情感進行分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讓學生體會月光下的動人場景和美好意境,讓孩子更深刻地體會到柔和的月光下充滿著無限的情意,感受到愛的存在和溫暖。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并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細心體察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
教學難點:
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讓畫面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中,激起學生讀的欲望,讓情感在讀中體悟、升華,真正使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教學準備:生字詞卡片、月亮圖片、《月亮船》歌曲下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課時任務:
指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并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細心體察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讓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愛的存在和溫暖。
結合文本拓展閱讀,基礎應用,寫字指導,隨堂小練筆。
教學過程:
一、深讀感悟
師: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初步感知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次隨著作者一起和阿媽手牽著手漫步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一)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我和阿媽走月亮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畫出來,讀一讀,品一品,簡單寫出感受,和小組同學交流。
(二)學生獨立閱讀
(三)小組同學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四)全班交流,感悟朗讀。(交流時,學生說到哪里就要讓在這個地方有想法的學生補充說完)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朗讀的具體內容隨機點撥重點詞語?!?/p>
教師預設感悟交流點:
1.學生可能談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月兒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勾勒出月光灑滿人間,月光下清晰的景物,營造出安靜祥和的意境。
師相機指導朗讀:你能讀出這種安靜祥和的意境嗎?
語言訓練:請你們再來展開想象,月光還照亮了哪些地方?試著用“……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說句話,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請同學描述自己通過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過朗讀體會看到這美麗景色時的心情。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想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時的幸福心情來表達、來朗讀?!?/p>
2.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媽喜歡領著“我”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們手牽著手欣賞月下美麗的景色,該有多么幸福哇!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想自己和媽媽一起漫步時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讀。
3.第四自然段:“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奥咽g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讓學生說自己讀文后的感受)
師相機提問:“流著”一詞用了幾次?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生述)
你能試著用“……流著……流著……”說一句話嗎?
這句話中為什么用“抱”,而不用“映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阿媽領著“我”欣賞月下美麗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媽帶著“我”到溪邊嬉戲玩耍時好玩兒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和媽媽一起玩時的體驗,來感受作者此時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宣泄出來?!?/p>
4.第六、七自然段:我們走過了那么多的地方,耳聞秋蟲唱歌和夜鳥拍打翅膀的聲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氣和果園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氣,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麗的月亮及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樣。
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①秋蟲夜鳥此刻在做什么?(作者以什么樣的句式展示給我們的?)
②你能用一兩句話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果園里的景色嗎?
③想象作者會看到怎樣的“沿途的美景”呢?
④引導學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兩處省略號所蘊涵的內容)
當作者看到這么美麗迷人的景色時,內心會有什么感受呢?“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媽走月亮!”此句在文中出現幾次?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朗讀訓練:多美的夜晚!從哪感受到的?讀一讀你畫的句子。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興,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找一找。
5.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媽拉著“我”的手,“我”感到阿媽的手越來越溫暖了。我們貼得很近,“我”都聞得到阿媽身上那熟悉的氣息,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母親和孩子之間那種濃濃的親情。
引導學生回想和自己的媽媽在一起時的情景,感受媽媽身上的溫暖氣息,并個性化的朗讀。
“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月兒牽著閃爍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媽與“我”比賽嗎?不,阿媽就是那美麗的月亮,“我”就是那閃爍的小星星,我們已經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
引導學生想象此時的景色,并個性化的朗讀。
(五)體驗感受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出塞》精品教案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出塞》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釋及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詩的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悟詩歌博大的人性美.
3.課內外結合,激發(fā)對詩歌的興趣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大體把握詩歌含義,想象詩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難點:在賞析中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古詩文化,激發(fā)學習古詩興趣,培養(yǎng)自學古詩的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
教學準備:課件資料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為主,點播為輔.
課時:一課前游戲:賽詩會,看誰背誦的古詩多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qing: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歌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閃耀在文學的王冠上.“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景?,F在,我們就隨著詩人王昌齡的筆跡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
簡介作者: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后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冻鋈贰ⅰ稄能娦小肥侵拇碜?。今存詩近180首。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說詩的意思.個別字意指導.
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
學習古詩的方法:借助課文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后通過朗讀,進上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
三、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出示資料: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zhàn)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
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戰(zhàn)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zhàn)死沙場
放古代戰(zhàn)爭的視頻,學生觀看,談感受.
師:是啊,”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薄秉S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睉?zhàn)爭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無家可回和永遠不能回家啊.
指導讀這兩句詩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這是怎樣的一種同情呢?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zhàn)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無數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嘆生命的卑微……讀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失去親人的悲痛,作者感嘆人生的無奈……讀
指導讀
想一想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詩中沒有說征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征人們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2020夏日絕句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所以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那怎樣寫才能有一份高質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2020夏日絕句》,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通過對古詩修辭手法的賞析,使學生體味詩句表達的精妙。
3、通過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賞析,使學生明確做人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由《夏日絕句》的賞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賞析方法,使學生能融會貫通。
教學重點:
從修辭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進行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賞析詩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準備:
1、學生通過閱讀、上網等方式,搜集有關李清照、項羽和南宋的歷史資料。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1、播放月滿西樓,學生談感受。
2、導入:剛才我們欣賞的月滿西樓柔美、清幽,這首詞的作者就是堪稱婉約詞宗的李清照。你對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紹給大家嗎?
指名交流,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出示資料。
李清照的詞成就最高,多是離愁別緒,婉約纏綿。今天,我們共同賞析她的一首詩:夏日絕句(板書課題)是否也是這種風格呢?
二、初讀,感知古詩
1、出示古詩朗讀,生談與《月滿西樓》的區(qū)別。
2、生自由朗讀古詩,出示要求: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注意詩句的節(jié)奏和停頓。
3、指名朗讀,糾正錯誤讀音。
三、再讀,了解詩意。
要求:結合注釋進行自學,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大意,有問題的可以標出。
1、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著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現在人們還在思念項羽,就是因為他不肯回到江東。
3、學生質疑,可能會問項羽是誰?他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出示項羽的資料)
四、品讀,悟情入境
1、師:現在你已經了解了詩的大意,能不能告訴老師你最喜歡哪一句?
生自由談感受并說明理由。
2、小結: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這位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放棄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 不能,不是不行,這就是士可殺而不可辱的英雄氣慨,這就是死不懼而辱不受的壯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贊頌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生讀)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吸引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讓我們共同賞析,去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吧!
3、從修辭入手,體味詩句表達的精妙。
思考:從字面上看,你有什么發(fā)現?
(1)生:生與死是一組反義詞。人杰和鬼雄
(2)小結:生與死、人杰與鬼雄,就是這樣的對比,構成了對偶句,讓我們感受到詩句工整,富有音樂感。在我們學過的詩句中,有很多這樣的句子,你能舉出一個例子嗎?
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3)生再讀這兩句詩,體會其語言美。
4、從思想入手,理解詩人的感情。
過渡:楚漢戰(zhàn)爭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李清照,一個柔弱的女子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敗的英雄呢?這和她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有直接的關系,誰能簡單介紹一下當時情景?
(1)生自由談,師補充靖康之恥資料。
(2)國破家亡,風雨飄搖,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整日飲酒作樂,歌舞升平,不思恢復中原。面對這樣的統(tǒng)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聲呼喊南宋的統(tǒng)治者啊,你們面對金兵,為什么不能像項羽那樣,祖國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園已毀,你們什么時候才能像項羽那樣(師生接讀進行語言訓練)
(3)小結: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標準,那就是:有正氣、有骨氣、有氣節(jié)。讓我們讀出她豪邁的情懷吧!
(4)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詩。
五、研讀,融會貫通
1、你還知道哪些有氣節(jié)的人,誰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生自由談。
2、根據生的回答,相機補充。
3、共同欣賞名言警句,古詩。
六、總結全詩,感情升華
1、你想用哪句名言或詩句來激勵自己?
2、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有氣節(jié)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勤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不會受別人欺辱,讓我們懷著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四年級語文下冊《琥珀》精品教案
《琥珀》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認識琥珀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讀后思考討論:
l.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蒼蠅、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呢?(人們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這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二、啟發(fā)談話
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運用了豐富合理的想象,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fā)現過程。
三、閱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后討論:“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約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后來地殼發(fā)生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過一萬年了。)
3.老師小結:因此,科學家的推測和估算是有根據的。
4.指名讀第2-11自然段。讀后思考: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課文中有幾處寫了太陽光的熱?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因為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5.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6.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象的根據是什么?(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7.指名讀第3-4自然段。
8.老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9.指名讀第8自然段。
10.老師小結: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
四、繼續(xù)學習課文
1.思考討論:科學家是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呢?
(松樹滲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蒼蠅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這樣就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巧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據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xù)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3.思考討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了化石的?
(后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地殼發(fā)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兒石。)
五、啟發(fā)談話
對于這塊琥珀的形成,科學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討論:
1.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fā)現的?(風吹浪卷到岸邊,孩子踩著后挖了出來,孩子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2.漁民看到這塊琥珀,為什么說“這是很少見的?(一塊琥珀包裹兩只蟲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現出了這塊琥珀的不可多得,極有價值。)
六、齊讀最后一段
七、老師小結
這塊琥珀給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既然在一萬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經有蒼蠅和蜘蛛,那么蒼蠅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萬年以上了。這是這塊琥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附: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