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發(fā)表時間:2025-05-05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目送》的書名來自于龍應臺創(chuàng)作的同名散文,書中共收錄13篇散文、近70幅攝影照片,作者寫了親情、友情、愛情,記錄生活中的那些“稍縱即逝”。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龍應臺的《目送》讀后感(精選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1
今年寒假作業(yè)太多,外出活動更多,我終于擠出時間終于看完了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這是作者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書,表達了“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相當深奧,讀了這本書,我感到自己對親情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領悟。
這本書與其說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比如作者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作者看來,“對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經(jīng)相信,曾經(jīng)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睂ψ髡叩倪@番感嘆,我深有同感,不管是否相信,只有送別時的心情更讓人無奈。等到我們長大后,擁有了年輕時想要的一切,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父母已經(jīng)老去,伙伴也都忙著自己的事。我們應該在年輕時就學會珍惜與父母之間這份難得的親情緣分。
通過讀這本書,我還學會了獨立,父母不應過多照顧孩子,孩子更不能過于依賴父母。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我認為,父母不幫忙才是對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書中關于母親目送孩子遠去的描寫,非常讓我感動。作者寫道,“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她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我想,這本書除了我應該看,我的父母也應該看看吧。
愿我和作者一樣,珍惜親情,在目送的考驗中成長!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2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里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沖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濕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仿佛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仿佛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jīng)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于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八粋€勁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愿意捧著這樣的書,看著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jīng)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fā)人深省,回味無窮……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3
選擇買這本《目送》,純粹是被扉頁上的這段話吸引:“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當我平靜讀完這段話的時候,心突然劇烈顫動了一下,那種感覺是不受控制的。龍應臺果然是一個奇女子,烈焰燎原卻長著一顆玲瓏心。我曾看過她寫的時文,犀利毒辣;沒想到她的散文卻完全是另一種文風:言語樸實,情感真摯,滄桑巨變和悲歡離合都在她筆下娓娓道盡,超脫而波瀾不驚。龍應臺是經(jīng)歷過時局動蕩和家國變遷的人,所以文字里帶著難以安定的焦慮感;她又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精英,人過中年,其文章格局越來越恢弘大氣,透著已嘗盡人間酸甜苦辣的超脫與豁達。她的特殊人生閱歷,決定了她寫散文時,字里行間總是充斥著淡淡的憂傷,哪怕是表達喜悅的時候,也似乎是在盡力壓抑和掙扎,知天任命而強作歡顏。她的散文風格,含蓄、溫婉、脆弱、感傷,用最犀利的筆把最真切的生活情感柔軟地寫到紙面上,讓人細膩地咀嚼、深沉地感動,正是人間煙火的味道。她的文字,像早春晨曦中的嫩草,帶著清新的芳香,撲面而來;亦如寒冬雪夜里的炭火,散發(fā)溫暖的光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了龍應臺的七十三篇親情感悟散文。作者寫了兒子的成長單飛,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朋友的離散牽掛和兄弟的重逢攜手等。把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取舍”都訴諸文字,使讀者讀來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似曾相識的人生情景。通過分享她自己與親人相處時的喜悅、失意、脆弱和放手,龍應臺用平鋪直敘,帶著讀者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終極問題,把聚與散、離與合這類殘忍的選擇題血淋淋地擺到每個人面前,在不動聲色間徑直扣問人心,催人淚下。無論是生離死別還是緣聚緣散,世間所有的大小事,都沉寂于作者所記錄的生活點滴中。
《目送》所描寫的是每個人都曾經(jīng)歷過的,甚至是正在經(jīng)歷的日常親情瑣事,能輕易地引起人們的共鳴。文集的第一篇標題也是《目送》。文章開頭,作者寫了自己在兒子從第一天上學起到中學畢業(yè),一次次看著他走進校門,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又寫到孩子十六歲時選擇出國留學,在機場離開時只留給了她一個決絕的背影。這個做母親的人,還未來得及品味兒子長大的喜悅,兒子就已經(jīng)急不可耐地要離開自己了,只能看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獨自咀嚼剩下的落寞。文章第二段,龍應臺想起了自己成長的歲月,回憶作為女兒時與父親的一些瑣事。父親每次都開著破車來學校給她送東西,為了不讓她被同學取笑她,總是把車停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然后走到學校來。父親走時,作者就總是默默目送著他的背影消失,不敢去追。直到父親故去,看著他被推進殯儀館的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了,才后悔這輩子還沒去追趕過父親的背影,就已經(jīng)再也沒有機會了。作者發(fā)出了那段觸目驚心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的眼眶不能自已的濕潤起來。“不用追”三個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和內心。父母子女是血脈連結的緣分,骨肉至親卻經(jīng)不住歲月沖蝕,在一次又一次習以為常的目送中,走著走著就徹底散了,再也不能回到一起了,再也不能再相見了。人是注定孤獨的,父母子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到了該分手的路口,父母只能站在那里目送子女遠去;而到了該子女目送父母遠去的時候,那就是再也不能相見的永別了。也許只有在永別的那一刻,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才看到那個一直默默注視著我們背影遠去的人的背影。那是被忙著長大的我們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后面默默注視著我們,保護著我們,在我們無助時第一個出現(xiàn),在我們開心時抿嘴偷著樂。很多人都像龍應臺一樣,在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jīng)嘗過很多遍了。
《目送》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于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該盡的責任,不僅僅是事業(yè)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而是繁華褪盡處,不曾留下任何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在《目送》其他的篇幅中,龍應臺通過記錄親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分享了她所捕捉到的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在平常的柴米油鹽中參悟著生命的本相。第二篇《雨兒》,作者寫了她每天給患老年癡呆癥的母親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jīng)糊涂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著“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著“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著:“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在另一篇《寒色》中,當別人問龍應臺“家,是什么”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著,作者歷數(shù)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在其他如《散步》、《為誰》、《我村》等文章里,龍應臺用她清新細膩的文字書寫了世間的人生百態(tài),處處浸透著真摯濃郁的愛。這是一本“生死筆記”,讀完一本書就是讀遍一生。
也許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喜悅也好,慶幸也好,遺憾也好,不舍也好,都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一直向前走,用當下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再出發(fā)的時候,別急著走,回過頭來看一看身后目送的人,微笑著揮揮手,豁然作別:天涯路遠,我行有方;善自珍重,歸期再見。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4
初見《目送》這本書,就被封面那深淺不一的綠色吸引,給人以一種舒心、愉悅的感覺。
翻開書,第一篇小短文就是同名——《目送》。不管是作者的兒子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給不舍得母親,獨自闖天下,還是父親落寞的背影,進入火爐的背影,都印證了文末的一段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比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兩者都是目送著親人的背影,但也許作者更加入了一種為人父母的無奈和不舍,和父親去世的痛苦。
每個人都會被他人目送著,也許是你的親人、朋友、戀人,甚至是陌生人。在小學時候,媽媽要我學習獨立,因學校較近,便讓我獨自一人去上學。媽媽總會把我送到路口,目送著我消失在拐角處。我也經(jīng)常會回頭,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給媽媽。
如今,長大了,也像文中作者的兒子一般,出門總會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不會像兒時那般,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但仍然堅信著,父母的關愛、不舍,總會在那雙目送的眸子間閃爍。
《跌倒》一文,“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樣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創(chuàng)痛,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我們沒有學過”這一段,反映了我們的人生。
將我們人生中的目標視為“沖刺一百米”,將所遇到的挫折視為“跌倒”。雖然,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學會去面對“跌倒”,但是,“跌倒”總是會出現(xiàn),所以我們要在一次次地跌倒中,努力學習如何去面對,也許會有淚水,但是淚水過后總會有笑容!在我的人生中,已經(jīng)跌倒過無數(shù)次,或輕或重地摔傷。有多次我都想放棄,但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這一句話被我深深地刻在腦海中,時時刻刻激勵著我,特別是在要放棄的時刻。
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過去的歲月,有歡笑,也有苦澀,淚水向我們訴說一個個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們在歲月里多了一份沉重,幾多成熟。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誰也無法選擇,無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斗,在風雨中百折不饒勇往直前,才能開拓出屬于自己的路。流淚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惘,成功屬于那些戰(zhàn)勝失敗,卻堅持不懈,勇于追求夢想的人。
“一只沙漏里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jīng)?,是一段時間。鐘表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這是《時間》中的一句。
時間總是會消逝,人總是會隨著時間慢慢老去,就如四季總是會隨著花開花落更替,無論你如何留戀春光的嫵媚,你也必須接受夏日的妖嬈,哪怕秋結出了多么豐碩的果實,你也必須妥協(xié)冬的凋零。時間的沙依舊在靜靜地流淌,一點一點,緩慢的沙,亙古的沙。
在《目送》中,有龍應臺奶奶對人生深刻地理解,也有對生命的喜愛。我的理解力還不能更深刻理解她的感受。
所以,我們的修行才剛剛開始。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5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一起閱讀了《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龍應臺深邃、憂傷而又細膩溫暖的文字,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對親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边@是《目送》中最為經(jīng)典的句子,也是流傳最廣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感慨,更是一份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索。當子女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便不再像兒時那樣親近依賴父母了,此時尚未讀懂人生中最深的親情和眷戀;經(jīng)過歲月的歷練,光陰的浸染,當子女能體會這份濃濃的厚愛時,父母卻已在時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終留下的只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讀完全書,我掩卷沉思,一縷淡淡的憂傷在我心間縈繞。比我高一個頭的兒子即將中學畢業(yè)了,這也意味著分別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厥走@一路的攜手,總有一些溫馨的畫面定格于記憶的深處,揮之不去。當我牽著他的小手,將他送進幼兒園大門時,他不停地回頭,在人群中尋找著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滿了依戀,這時我的心總是變得很柔軟。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學了,每天晚上,他坐在書桌前寫作業(yè),我捧著一本書讀著,柔和的燈光下,這一刻靜謐而美好,我多么希望時光能夠凝固,我們相處的時間再久一些。很快,兒子上中學了,隨著學業(yè)的加重,他也越來越忙碌,我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留給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釋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們常說,龍應臺有一支從容的筆,一個個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道破了世間百態(tài),是我們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問兒子讀完了這本書,有沒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訴我:“媽媽,我想到了兩個字——珍惜。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相處的每一段時光?!甭犃怂幕卮?,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親子閱讀使得這本書在兒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跡,也為我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梁。被書香浸染的光陰真好!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6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jīng)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huán)境中,就會發(fā)現(xiàn),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7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jīng)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jīng)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中的白發(fā),開始回憶起以前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著自己不必追,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p>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說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說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并且如此輪回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然后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jīng)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8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段龍應臺的經(jīng)典語錄在一些文章里經(jīng)常被引用到,其實早就看到過,但當時沒什么感觸,直到自己為人母后,才深深懂得父母對子女的那種不舍。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門工作時,我也曾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馬路盡頭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后離開時我突然有種不想他們離開,想讓他們再多陪我一會兒;生孩子出產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溫暖和關切。以前經(jīng)常反感媽媽的嘮叨,想逃離的遠遠的,現(xiàn)在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額頭的皺紋也越來越多,但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變,他們不會用太對的言語去表達愛,但現(xiàn)在我懂得他們對我的愛有多深。
現(xiàn)在無論是工作或者生活上總喜歡和爸媽說說遇到的事情,快樂的他們跟著一起高興,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跟著一起擔憂、焦慮,然后想辦法,這就是血緣關系,一家人的心永遠都是在一起的。但他們漸漸老去,身體也漸漸不如從前,還會有一些病癥,媽媽去年身體有些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查出腦膜瘤,雖然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生長很慢,基本不會影響生活。那得知病情的那一刻,突然就覺得心很疼,我知道媽媽心里也很在意的,可是在我們面前總是表現(xiàn)的很堅強,說自己沒事,以后定期復查就可以。作為子女一定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陪他們,愛護他們。
現(xiàn)在自己已為人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更加懂得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偉大的愛,無私的愛,不計回報的愛。記得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背著小書包送進教室,總忍不住從窗戶往里望幾眼,想看看他在干什么,適不適應新環(huán)境,幼兒園里好不好。漸漸的他長大了,他適應了幼兒園生活,送他到學校他會毫不回頭的就走進去了,但是我還在張望著他的身影,目送他進學校,直到看不到他?,F(xiàn)在兒子已經(jīng)成為了一名小學生,有時候作業(yè)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跟他發(fā)脾氣,想想能陪伴孩子的時刻就現(xiàn)在這幾年,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多抽出時間陪他們,一起看書,一起玩耍,一起旅行等等,到他們獨立,到他們長大。
每個人都總要學會長大,學著獨自去面對生活里的風風雨雨。做為兒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能常??吹轿覀儯皇呛瑴I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為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該陪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陪伴,該放手的時候就要適時放手。就像書中寫的“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9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這本書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作品,拿起書看到書名時不免有些疑惑,起“目送”這個名字,是不是送人離別?。繋е@個疑問,我讀了這本書。
果不其然,書中每一個敘事篇章都會使自己身臨其境感悟到作者的心情,都會使內心的情感噴發(fā),使自己的心顫動。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火車再度開動,我趴下來,把耳朵附在床墊上,可以感覺火車的輪子碾過鐵軌,大地一寸一寸地震動。這五百里路,慧能曾經(jīng)一步一步走過。時光,是停留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是短的?一條河里的水,是新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這一段是寫作者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同時也暗示了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就流逝了……不知不覺我們身邊的人也已經(jīng)老了……
記得一個雨天的下午,我因為沒帶傘而感到一陣不安,這可怎么辦?這樣淋回家可不行啊,伴著焦慮放學了,先和同學打一把傘吧,剛出了校門,就看見了奶奶小小的身軀在人群中踮著腳尖張望著,我趕緊跑到奶奶身邊,就這樣,我和奶奶打著一把傘回到了家,把我送到家門口,奶奶說:“好了,你到家我就放心了,我得趕緊回去給爺爺做飯了?!敝?,奶奶在我的印象中總是有用不完的力氣,使不完的勁兒,總是干勁十足的,感覺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的有活力??删彤斈棠剔D身離開的那一剎那,我發(fā)現(xiàn)奶奶老了,頭發(fā)白了,身子骨遠不如原來了,我就這么看著她遠行的背影,她的腳步伴隨著雨聲漸漸模糊了,漸漸消失了……奶奶老了,她真的老了。
作者眼中的父親的背影,與現(xiàn)實中我的奶奶的背影不是一樣的嗎?而他們的背影也會越行越遠,越來越渺小,他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的老去,最后他們的步伐聲會越來越弱,背影會越來越模糊,直到漸漸地完全消失,而那時候的我們,能做的卻只有目送……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珍惜你身邊所有關心你和你所關心的人吧,珍惜和他們在一起每分每秒的美好時光吧。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10
第一次看完一篇散文集,磕磕絆絆。
以前對散文有種定義“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就一直有種感覺:散文很難看懂。但是為什么我反而看完了《目送》這本書呢?因為我被里面的一些經(jīng)典吸引住了。記得當初借這個書的時候,同學說這是小學初中生看的書吧……但是我也沒管那么多。以前讀書的時候沒有條件沒有資源看課外書,現(xiàn)在到了大學條件好點了,但我為自己看書經(jīng)歷感到羞愧……暑假,我是想著至少要看兩本書。所以就借了兩本書……不說廢話了。自己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才是王道。下面寫寫我的讀后感吧!
《目送》這本書是種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作者的游記、攝影、旅行;和朋友兄弟一起的經(jīng)歷;兒子的分離;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里面的文字很優(yōu)美,描寫時用的話語讓我覺得自己現(xiàn)在的文筆是何等垃圾慚愧萬分。書中描寫人事景的那種真實細膩的情感,讓我覺得畫面感很強。我不敢奢望一本書就給我莫大的啟發(fā),自己的道行太淺,唯有多讀多想才會有更大的收獲。這篇散文集讓我覺得散文也沒有那么難讀。
有時候我們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嘗試。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把自己局限了。就想這幾天追完的劇“漂亮的李慧珍”給我的感受“我們有時候自己認為自己是配角,不敢嘗試,那么永遠都是配角。保持童心,勿忘初心,配角也可以成為主角?!本拖裎乙郧皩ι⑽牡恼J識,認為我反正看不懂就從未讀過,現(xiàn)在我才發(fā)現(xiàn):散文比一般的小說要美。
《目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文筆有限,謹以此文作為我的《目送》讀后感的粗糙記錄!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11
繼《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又創(chuàng)作了這本《目送》,之前也有品讀過龍應臺的文字,她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案┦赘蕿槿孀优!睍r,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又仿佛像媽媽的手,輕輕的撫摸著你的臉。
“目送”,它的含義是什么?生命中總有許多人被時光帶走,或者失落在天涯,或者用死亡劃開彼此的界限,像龍應臺這樣還活著的人,就不免要遭受一次次的離別,一次次的悲痛。 目送,是送別離去的親人和友人,也是送別過往難忘的記憶和美好的時光。 在送別時,我們總要睜著眼睛,眼睜睜地看著對方離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她父親的時候,也就是說她和他今生緣分也就終止了。
作者只是摘了生活中幾個片段來寫,但其中流露的情感讓人魂牽夢縈。你的心處處處被這種真實的文字牽動著。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迎接與目送。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且行且珍惜!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12
在看完《目送》這本書后我思緒萬千,我明白了在短暫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親情。你與父母的關系不過意味著你將望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每一次都牽動著你的心。
在第一篇散文中,兒子對母親送別時的嘮叨滿不在乎,甚至抱怨母親的嘮叨,母親就只能望著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親那時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來給他一個擁抱,但他并沒有。當我替他的母親抱怨時,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的感受。小時候因為家里窮,父母為了我們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們的苦心,我只知道他們又要離開這兒了,撒嬌不讓他們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們丟下淚流滿面的我,還是狠心地離開了。從此以后,不到長假我們都見不到面。那時我十分抱怨他們,我覺得別人都有父母的關愛,而我沒有。隨著我漸漸地長大,我逐漸明白:父母都是為了我好,他們正是因為愛我,才背井離鄉(xiāng)。后來我才知道,媽媽常常走出我的視線后才流淚。
這本書不但寫了親情,還寫了龍應臺女士對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就如兩本存折,一份在支出,一份在存入。支出的永遠是時間,存入的便是我們的收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們要存入更多的收獲,并讓那些收獲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價值。
人生在世不能浪費時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光飛逝,我們更要珍惜每一段時光。在學習的年齡中,我們就該努力地,一心一意的地學習知識,不能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玩樂上。有的人問:為什么要學習?人不正是因為學習才變成高等動物嗎?學習能讓我們收獲的更多,收獲的越多長大做出的貢獻就越多。為國家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嗎?
當父母離開我們,我們也要努力而快樂的成長。人生在世,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人陪著你。是啊,有些路只能你自己一個人走,這就是成長,這就是人生!
龍應臺為誰讀后感 篇13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
——題記
面對路途的疲憊,心神的勞累,堅強的她逐漸領悟到許一個人走的路。龍應臺,著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親。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寫下一部部人生的經(jīng)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靈雞湯。華安從上學開始,龍應臺便目送他的離開,望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心中的欣喜也夾雜了絲絲的憂傷,那幽幽的悲來自孩子的叛逆。當華安將母親遞來的傘棄之不理,當?shù)規(guī)в邢訔壍恼f“小孩”時,此時的她才意識到孩子已經(jīng)長大。
這時,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盡頭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離開也真的變成了對時間的無言,對時間的目送。飄渺間,似乎看到了我的母親,她那早已為我白了的發(fā),皺了的紋。他雖沒有淵博的才華的深明的見地,卻有同龍應臺一樣的母親的心。終究,就會明白朱自清筆下的父親的苦。
如今的我即將走向成年,邁向社會,也許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雖然我改變不了現(xiàn)實,但我能夠做的,就是不留下遺憾。清晨的一句問候,勞累時的一杯茶,也許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父母陪我們走過了無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嗎?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處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里。這樣之后,你還能說了解他們嗎?兒行千里母擔憂。所謂父母的痛不過就是在孩子長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他們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真正能夠撫平親人心中的痛,不是進行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而是與他們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滿足。若每個人都能夠參悟到這一點,也便不會留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治理名言。
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
-
需要更多的龍應臺為誰讀后感網(wǎng)內容,請訪問至:龍應臺為誰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