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wǎng)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集錦。
為了教學更有順利,老師會需要提前準備教案課件,現(xiàn)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也不遲。要知道寫一份完整教案課件,會讓學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識點。該從哪些方面,哪些角度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呢?因此,欄目特意整理了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集錦,歡迎閱讀,希望你能夠喜歡并分享!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篇1
課余時間經(jīng)常會聽見老師們這樣的議論“我們班的學生真沒用,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都會答錯。”“是啊,是??!”其他老師隨聲附和:“一個很簡單的算式也會算錯,不知怎么搞的?”學生小小的錯誤難道值得老師如此大驚小怪嗎?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睂W生在課堂活動中出現(xiàn)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更不必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錯誤其實是學生真實的流露,是學生個性的張揚。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寬容錯誤的存在,更要善于挖掘錯誤,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并運用形形色色的“錯誤”資源,讓錯誤成就精彩的課堂。那么該如何利用錯誤呢?
一、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保護學生的自尊
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由于學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出錯是不可避免的。但錯誤并不是很可怕的,只要我們以正確的心態(tài)來面對它,它反而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所以作為教師,首先要本著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觀,尊重、理解、寬容出錯的學生,不斥責、挖苦學生。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而心情舒暢,情緒飽滿。學生的學習,必須在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進行,擁有快樂、寬松、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認知和創(chuàng)造具有極佳的激勵作用。因此,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試想,學生由于怕說錯,怕老師批評總是惴惴不安,怎能變成敢說、敢做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所以在教學中要多采用開“綠燈”的方式對待學生的錯誤,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這樣學生的自尊才能得到切實的保護。
二、正確引導學生的錯誤增強學生的信心
面對學生已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應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替學生想想,想想學生此時的心理狀況和情緒,而不能一味的指責學生,埋怨學生。其實,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這些錯誤答案閃爍著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削落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告訴學生:“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習就是在不斷出現(xiàn)錯誤、不斷糾正錯誤中前進的,克服了錯誤,就會獲得勝利和成功。”并多舉一些例子幫助學生消除面對錯誤的恐慌,然后在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原因,找出正確的解題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及鼓勵下,在錯誤面前敢于正視錯誤,挑戰(zhàn)錯誤,增強戰(zhàn)勝困難、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篇2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最終的目的是逐步探索教學規(guī)律,逐步形成富有個性化的教學特色。它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教學實踐中的反思。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
一、及時總結策略
每完成一次教學任務后,我們都應該養(yǎng)成一種及時思考總結的好習慣:這節(jié)課總體設計組織的教學內(nèi)容是否恰當?教學步驟是否恰當?教學內(nèi)容是否重難點突出?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得當、是否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目標是否能達成?教學效益是否充分提高,是否做到了“解放教師”,“學生活起來”……把這些想清楚,很好地做個總結,然后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
例如,高考閱讀理解是整個高考試題中難度最大、區(qū)分度最高的題型。針對這一問題,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及反思,我是這樣處理教材閱讀的:導入——快速閱讀——精讀——練習鞏固——拓展主題。其中的快速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一般通過以下幾個總結性的提問來進行:
1)Main idea of the text.
2)True or false exercises.
3)Put forward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text.(如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等)
4)Pick out the subjects mentioned in the text.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首先要思考教學中的閃光鏡頭,教學中的教學機智——別開生面的導入新課、由淺入深的科學提問、承上啟下的過渡、畫龍點睛的小結、舉一反三的練習設計、獨出心裁的板書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中的“得意之作”或稱為“閃光鏡頭”,將其及時記錄下來,寫成教學反思,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引用和完善,定會直接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其次,我們要反思教學中不足之處,并通過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或寫“再教設計”。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靜心沉思一節(jié)課的得與失,對它們進行系統(tǒng)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出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同時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真誠交流策略
合作往往可以促成取長補短、造就雙贏的局面。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上完公開課后,授課老師一定要主動征求聽課者的意見與建議,讓他們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樣才能快速地提高教學水平。
例如,本人通過對高考閱讀的分析,歸納出閱讀理解的題型往往有以下五種較難。
1、主旨歸納題。閱讀任何文章都要養(yǎng)成好的習慣,要引導學生怎樣抓住文章的中心和重點,這樣才能準確獲得文章的主要信息,不至于盲目猜測。在閱讀過程中力求捕捉關鍵詞、關鍵句以及主題句。一般來講,在閱讀篇章中主題句在段落中的位置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1)標題是主題句。
2)主題句在段首。比如新聞報道類、說明性或議論性文章會開門見山地提出文章的中心或闡述的觀點。
3)主題句在段中。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比較少,作者首先列舉或說明人們的錯誤觀點或認識誤區(qū),然后再點明自己的觀點,最后點題。
4)主題句置于段尾。
2、細節(jié)題。事實細節(jié)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作者表達中心思想的具體手段,考生要準確理解一篇文章,必須重視人名、日期、事實、數(shù)據(jù)和地點等。
3、推理判斷題。推理判斷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要求對文章的表面信息進行挖掘加工,由表入里,由淺人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等,進行深層次處理和邏輯推理。
4、詞義猜測題。利用文章所提供的語境去推測生詞的含義,是閱讀的必備技能之一。詞義猜測題是高考必考的題型,所考詞匯可以是生詞,也可以是熟悉的新義,還可以是人稱代詞的指代內(nèi)容。
5、揣摩作者的意圖、態(tài)度題。準確地揣摩作者對某個事件的態(tài)度及寫作意圖是閱讀理解最高技能的體現(xiàn)。它能夠反映出考生對文章深層次理解的能力。這類題目在整個閱讀理解中占1-2題,該類考題可以針對文章某個細節(jié)提問作者的態(tài)度或意圖,也可以針對全文所述內(nèi)容提問作者的態(tài)度或意圖。其題目中各含有the author或the write等詞。
三、積極觀摩策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老師的課,并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認真分析上課者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積極思考,他們?yōu)槭裁催@樣組織課堂教學。設想如果是自己上這樣的一節(jié)課,自己又將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找出自己的整體設計與該教師的整體思路的異同點。并思考該如何從彼此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吸取精華,如伺揚長避短。
最后值得再提的是我們應該什么時候寫教學反思呢?是否就是在一節(jié)課課后呢?就一節(jié)課而言,教學反思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而不應只是課后才做的事。課前反思可以明確目標,加強自覺實踐。訝中反思可以調(diào)控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益。課后反思可以使教學經(jīng)驗理論化,促進教師專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一句話,時時是反思之時,處處是反思之地。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篇3
“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外語學習者成功之首要因素。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認為自己“民主、開放、平靜、體貼、樂于助人、聰明、富于邏輯性和考慮”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外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與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極大的學習者。另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習者會出現(xiàn)焦慮、沮喪煩躁不安等情況,外語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注意對外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培養(yǎng)和控制。
外語學習區(qū)別于嬰兒學習母語過程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情感”。一般來說,嬰兒學習母語是一個自然的社會過程,語言學習是學習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而外語學習則涉及到角色轉換等諸多的社會心理因素,有時甚至涉及到個人尊嚴、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語教育教學理念,使課程設計課程內(nèi)容具有時代性,基礎性與選擇性;建立靈活的課程目標體系,使之對不同階段與不同地區(qū)的英語教學更具指導意義;建立多元,開放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建立規(guī)范的英語教材體系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以保障英語課程的順利實施。因此,根據(jù)高中生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特點與學業(yè)發(fā)展的需求,高中英語課程應該強調(diào)在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能力運用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與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未來發(fā)展與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要迎接好新課程的挑戰(zhàn),我們就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發(fā)展專業(yè)能力與知識能力,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實際上就是強化教師自我發(fā)展的終身化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
首先,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廣泛的反思性教學實際上就是要求英語教師對教學不斷反思、對業(yè)務不斷提高、對自我不斷發(fā)展,以促進教師發(fā)展朝終身化方向發(fā)展。反思將強化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激勵個人成長愿望、有益于傳授主要知識和培養(yǎng)課堂技能,養(yǎng)成教師的專業(yè)氣質。以高標準進行反思性教學的教師將逐漸形成敏銳的專業(yè)判斷力,使英語教師更加專業(yè)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克服一次性學習的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精神,使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成為教師反思和提高的機會。那么受益的學生就遠不只一堂課、一個班級。自我發(fā)展的終身化就要求知識必須不斷更新,那么英語教師的備課就要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隨班級、學生的不同而變化。這就意味著要求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陳出新,無形中培養(yǎng)了教師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的意識。英語教師要力圖把每一堂課都當作提高自己教學質量、指導課堂教學、拓寬自己專業(yè)眼界的機會。因為無論一個教學過程多么好,都可以改進或改革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寫教后感,有規(guī)律地反思成功或失敗的經(jīng)驗。還要經(jīng)常分析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創(chuàng)新,把學生的需要與長期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一旦養(yǎng)成終身的自我評估習慣,教師將不斷地挑戰(zhàn)自己,發(fā)展自己,從而把專業(yè)的成長與發(fā)展和賦予課堂教學以活力當作自己的責任。
挖掘學生和當前語言教學的知識深度、開拓他們知識的內(nèi)容廣度、促進學生和教師的認知發(fā)展。要明確地認識到英語教學是一個發(fā)展的領域,所以英語教師要經(jīng)常研究教學實踐,精通專業(yè)人文知識,同時還要了解英語教學的前沿問題,跟上學科的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新,通過各種方式主動研究自己的教學, 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領域,自覺養(yǎng)成終身研究的習慣。再次,英語教師要不斷分析、評價自己的教學質量,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形成自己教學行為原理,促進終身自我發(fā)展。還要經(jīng)常與同事交流、參加集體備課和研討課,以類似的研究強化終身型的學者氣質。另外,為更新自我知識,還要積極地與其它學科教師進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積極尋求同事的幫助,以教師和學習者的身份繼續(xù)發(fā)展自己。同時,參與同行教師的教學、歡迎同事以他們的觀察幫助自己做自我評價,或學習其他在教學上富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從而提倡內(nèi)部合作與團隊精神,實現(xiàn)跨學科、跨層次教學。新課程要求我們從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yōu)橐詫W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認識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定位。長期以來,我們高中英語教學的都是圍繞著高考這根指揮棒,目的是為了高考能夠出好成績。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工作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語言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陡咧杏⒄Z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是培養(yǎng)公民素質的重要過程,它既要滿足學生心智與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需求以及高中畢業(yè)生就業(yè),升學與未來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與科技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因此,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有多重的人文與社會意義”。從這里可以看出,新課程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與創(chuàng)新精神為目標,共同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師生關系。過去我們教師把自己作為中心,要學生圍著自己轉。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素質教育的精神要求我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需要與發(fā)展的愿望。因此我們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要鼓勵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們發(fā)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要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總之,語言學習得是終身的過程,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榜樣。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讓他們效仿或超越自己;并終身致力與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的技能。“教后反思”這一活動使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不斷提高和深化的`過程。教師在“思”中學,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名副其實的擔當起宣傳新課標的重任。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篇4
從這以后,我便開始了我平生的第一份工作,教師這份職業(yè)。這份工作對我來說舉足輕重,卻也不乏艱辛,雖然截止目前我的教學工作不是很長時間,但是我嘗到了這份工作前前后后的點滴,很難很辛苦!因為小學教育不僅僅只是教學而已,特別是我們的附小更為特殊,“五全”制學校,因此,在這里我們永遠把管理擺在首位。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里將告以段落,這當中有歡笑,有淚水,有波折,有矛盾,但我一一克服,順利完成本學期任務,現(xiàn)將本學期以來的工作總結
一、培訓工作
參加崗前工作培訓十天,著實讓我感受到我校在生活方面對學生的精細化管理程度,給學生曬被子,整理床鋪,搬箱子,打掃宿舍衛(wèi)生……我覺得學校能把學生的一切需求考慮的如此周全確實費心了,所以在那幾天的工作中,我也確實感受到了兩個字“精”和“細”。培訓的另一個收獲是教學方面,其實來這之前,我并未真正學生如何備課,如何上好課,所以在培訓那幾天才認真學習備課步驟,上課過程,聽名師講課等,這些真的給我在之后的教學工作中做了很大的鋪墊,因此,培訓工作在每學期的開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工作
關于教育教學方面,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
1、教研
這學期的英語教研不是很理想,沒有語數(shù)教師討論、研究的那么如火如荼,但是有特殊問題我們會拉出來進行討論研究。印象最深的是在討論“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如何進行單詞教學”這一節(jié),那一次的教研,對我之后的課堂教單詞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例如三年級學生,我在教新單詞之前會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引出這個詞,然后設懸念,提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己主動提出想知道這個單詞;另一個記憶方法就是音譯法,我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很適合小學生,其優(yōu)點是鼓勵學生動腦,發(fā)揮學生想象;四、五年級學生主要是以實物教學為主,效果很棒。所以教研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占有很重的分量。能夠讓教師在上課之前做到心中有數(shù)。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學期,希望在坐的每位老師能夠真正投入到教研活動中去,尤其是我們的教研,多向語數(shù)老師學習。
2、備課
李老師一直倡導附小的教師從不打無準備之仗。這句話從一開始我就深記心中,所以備好課的前提。在備課方面我的確學到了不少,從一開始的束手無策,無從下手到現(xiàn)在的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我都能一一做到。英語在備課過程中不光是老師熟悉教材,更是要掌握好每個詞的發(fā)音、重讀與弱讀,句子的升降調(diào)等,這些都是在備課過程中藥解決的問題。小學生不涉及課堂上的延伸問題,但是我們英語老師的書中都標有一些相關聯(lián)的詞組、句子,這些也是課外的一種學習,因此,在備課過程中,對于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增長知識的過程。
3、講課
小學英語課堂沒有語數(shù)課堂顯得那么緊張,嚴肅,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歇息英語的興趣,讓學生感到生活中有英語,英語中有生活,其實,英語教學有種隨意性,意旨學生沒有必要全記下教師上課所授的全部內(nèi)容,只要求他們先暫時記住對自己有幫助,有實際意義的句子、話語。例如,五年級學生在學習月份那一單元,我并未要求他們?nèi)涀?2個月份的讀法,而是要求他們先記住自己的生日的那一個月份,有能力的一部分學生能接受12月份的全部讀法,這樣他們每個人都敢開口說月份這些詞,我覺得那節(jié)課很成功,學生們也很輕松地接受新知識;還有一節(jié)是關于動物的一些詞,這堂課的內(nèi)容是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課上的每個學生都很認真,富有激情,很有用心,因此那節(jié)課的效率很高??傊?,英語課堂,也就是王校長所說的,老師盡量不要多講,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桌讀,小組讀,小組比賽等等,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另一個課堂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組織性教學,在這方面英語教師缺乏經(jīng)驗,沒有很好的組織能力,這也是我這學期的遺憾,所以希望在下學期的英語課堂上力求做到活而不亂,并且多學習。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篇5
小學生的天性是愛玩并且喜歡爭強好勝。有些學生做起游戲來容易忘乎所以,即使在課堂上,也會情不自禁地大呼小叫,走來竄去。對于學生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教師對課堂紀律更是難以控制。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游戲活動時,要充分發(fā)揮指導和調(diào)控作用,使學生做到動靜有序,令行禁止。首先,在游戲開始前教師要講清楚游戲規(guī)則、評分標準和紀律要求。另外,教師也要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這樣,在游戲過程中即使出現(xiàn)一些小插曲,教師也能有規(guī)可循,有則可守,較好地控制局面。如上例,教師可指導學生分組購物,一組購物時,其他小組的同學注意觀看、傾聽,最后教師根據(jù)各小組的競賽表現(xiàn),評選出“最佳紀律獎”、“表現(xiàn)突出獎”、“風格高尚獎”等獎項,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意識,從而使課堂達到活而不亂的教學效果。
總之,英語游戲活動給當今的英語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教師針對教學目的而設計的游戲活動可以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如果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能注意上述幾種情形,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學生在更生動、更有趣的情境中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相信在廣大教師的不斷實踐和反思下,英語游戲活動教學將會展現(xiàn)出無窮的魅力!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篇6
帶完一屆的高三畢業(yè)班,回首今年的教學工作,真是時光短,壓力大,任務重。為了做好新一輪的教學工作,我對一年的高三英語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總結。
一、合理制定復習計劃并注重計劃的落實與完善
要想搞好高三英語教學,沒有合理的教學和復習計劃是不行的。我對《考試說明》及歷年的高考試題認真研究,深刻領會其中的精神,把握測試要求,分析好高考知識點的考查資料和測試角度,明確高考發(fā)展的變化趨向,制訂切實有效的復習計劃,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改善和完善。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幫學生備考。
(一)立足課本,精選練習,鞏固強化基礎知識。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復習伊始,全面重點復習高一高二及高三的語言點。強調(diào)學生掌握課標詞匯,并適當擴大詞匯量的積累。利用早讀時光小測抽查,重點對語法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復習;同時教會學生利用語境做好情景交際題;并讓學生建立相應的錯題集,減少錯題再錯機率,做到真正掌握所學知識,靈活解題,以不變應萬變。
(二)加強高考題型的專項訓練,提高學生應試潛力。
單項選取、完形填空、改錯、閱讀理解、書面表達的限時訓練應貫穿高考復習的始終。
單項填空的特點是:資料覆蓋面廣,考查范圍包括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所有的語法及詞匯知識:重點突出,強調(diào)動詞用法的考查;突出語境的作用,利用語境間接考查語言知識的運用,應引導學生分析具體的語言情景,運用所學的知識,注意詞的搭配,詞語辨析等,從而找出正確答案。故此時的單項填空的強化訓練十分必要,且應注意及時講評,進行歸納總結,并引導學生加強探討,設立錯題集。尤其對解題方法進行重點講解。
完形填空:側重完形填空方法指導及訓練。因為完形填空主要是測試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潛力,所以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引導學生:從慣用法和固定搭配的角度來分析;從上下文的角度來分析;從文章的中心句、關鍵句、關鍵詞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從詞匯的好處和用法的角度來分析;從邏輯推理、常識等角度來分析。
書面表達:讓學生明確高考書面表達的五檔評分標準。盡可能對學生的書面表達詳批詳改,整理歸納,針對不一樣的學生給予合理的指導,對全體學生有明確的要求:
1)句型繁簡適度
2)有閃光點,要有較高級詞匯和較復雜語言結構
3)開門見山,層次分明,承上啟下4)細讀提示,寫全要點5)書面干凈、整齊、規(guī)范。同時讓學生背誦范文,做好語言積累。
閱讀理解:在整張卷面中,閱讀理解是重中之重,學生在做閱讀理解練習時,必須要限定時光。根據(jù)高考試卷對閱讀理解一題限時的要求,我們限制在40分鐘內(nèi)讀完5篇短文。在選取正確答案時,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學過的閱讀技巧。如尋找主題句,猜詞,推理,跳讀,略讀等等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對照題干,反復揣摸作者意圖及思路,并要求學生在每一天限時做一篇完形填空或2-3篇閱讀理解,堅持持之以恒的自我閱讀訓練,并及時評講,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正確率也日漸提高。
三、適時模擬,查漏補缺
我認真分析歷年來的高考試卷,并在每次模擬考試后進行認真講評,并做好最后的歸納工作。我將學生在以前所做的試卷中普遍存在的錯題進行分析歸類,為學生分析指導錯誤根源,提高學生識別錯誤的潛力和語言領悟潛力。并要求學生不斷回頭看以前自我做過的作業(yè)和錯題集,減少錯誤再現(xiàn)率。
四、實施分層次教學,注重輔差導優(yōu),效果良好
針對學生的現(xiàn)狀,實施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對優(yōu)生和差生分別組織輔導。高考成績證明,這個措施是有力的,學生基本上都發(fā)揮出來了。但對我們的這種生源,我覺得已經(jīng)不錯了。
仔細回想,高三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是與我們在工作中能結合我校教學實情,切實搞好備課,拼搏巧干,科學輔導分不開的,我期望這次的反思,能為今后成功開展工作帶給借鑒,力爭在以后的教學中再創(chuàng)輝煌。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篇7
教書這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有時讓我感到困惑。經(jīng)過這學期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一節(jié)課下來好累,并且效果也不是很夢想。為什么學生在七年級時,對英語這門課程充滿好奇,喜歡學習、模仿。那是由于他們剛接觸英語,資料簡單易學,可是他們到了八年級,好奇心漸漸減弱。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部分學生逐漸產(chǎn)生了消極情緒,沒有興趣,甚至厭學。因為八年級的教材形式上發(fā)生了變化。多了閱讀理解部分。語法知識點也增多了,難度也有所提高,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本事和閱讀本事都有新的要求,所以部分學生就跟不上了,甚至放下,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新的提高。
經(jīng)過這學期的教學,我體會到:學生學習語言的本事是因人而異的。有差別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個學生,但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一樣,要求學生按不一樣模式去發(fā)展,從而開發(fā)學生不一樣的潛能,發(fā)展學生學英語的各方面本事。并且我們可根據(jù)不一樣學生之間的差異去因材施教。
下頭簡單地回顧、反思這學期英語教學工作。
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矗
1、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根據(jù)教材中的情境,真實再現(xiàn)于課堂并創(chuàng)造新的環(huán)境,如教八年級上Unit4Howdoyougettoschool?時,情境有“上學乘坐何種交通工具”、“自我介紹家人如何上班”、、等等一些語境,使學生進取參與,到講臺上鍛煉英語表達本事和膽量。這樣就無形中發(fā)展學生運用英語交際本事,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
2、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本事,鼓勵他們大膽的說并運用到實際中去。每課的對話讓學生先聽后讀,然后表演,每小組不宜超過四人。表演前應讓各小組操練準備,鼓勵其拓展創(chuàng)新對話資料。表演過程中,除要求學生語音語調(diào)正確外,還應讓學生注意到交流手段如表情、手勢、姿態(tài)等。
3、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他們自我的一些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
二、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氣氛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讓學生消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僅有對英語感興趣,才能堅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好成績。呆板的學習,不僅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適得其反讓他們厭惡學習英語。所以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英語學習。
1、尊重每個學生,進取鼓勵他們大膽的嘗試。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僅停留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上是不夠的。教師首先要具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注重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體,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注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反應等做出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評價
2、鼓勵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并背誦,使自我能聽見自我的聲音,漸漸做到流利,順暢。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忙,體驗成就感。
3、對于底子薄的或性格內(nèi)向的同學,降低他們的學習標準,當他們?nèi)〉靡稽c小小的提高,都要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到有成就感。
4、學困生上課時注意往往不夠集中,我就將教材化難為易,化多為少,精講多練,課堂上盡量創(chuàng)造愉快的氛圍。學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開口,我盡量將難易適度的問題去問他們;叫他們到黑板上寫有把握的句子;朗讀事先已讀過多遍的課文,當學困生回答正確時。我總是面常笑容地說:“verygood”,他們往往因得到鼓勵而激動,這樣差生開口的習慣慢慢就養(yǎng)成了。一學期下來,學困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地加強,消除了畏懼心理。
5、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經(jīng)常和學生一齊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如果他們對某個教師有好感,他們就對教師的這門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功夫學這門課。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教師,由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學或不學這位教師的課。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幫忙學生。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新課程改革不是紙上談兵,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我將努力學習,進取進取,進取參與課程改革,在課改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愿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 篇8
優(yōu)秀的教師是善于反思的。雖然我不夠優(yōu)秀,但反思使我能做得更好。
都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茖W、有效地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缺憾。當我們用批判、審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時,我們就是在反思,在實現(xiàn)自己思想觀念、行為的鞏固、完善和變革。
一是反思教學設計
為避免自己過分地依賴已有的教學經(jīng)驗,要符合我所授學生實際學習能力水平,在授課前的備課階段,我經(jīng)常結合現(xiàn)在學生的實際,反思原有的教學設計,因為我感覺“照本宣科”的教學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不會有太多的興趣。
但通過反思,我覺得如果學生所有的活動都是在根據(jù)教師的要求找答案,學生一直在被老師拖著走。學生的主動性還沒有得到進一步發(fā)揮,得試著對這一教學設計重新策劃,重點就是如何用活教材?如 調(diào)整了前后內(nèi)容的順序,在復習引入的基礎上,直接讓學生閱讀材料(幾封出自不同人物的e-mail郵件),要求學生能分辨出各封郵件的發(fā)件人,讓學生在主動閱讀中,利用自身辨別收集信息的能力,既能突出圍繞這個主題,而且學生興趣濃厚,這樣的效果與前一設計的效果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二是反思教學過程
沿著本人設計的教學步驟,有條不紊的,流暢的進行著,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完成得非常好。這樣的任務,對我的學生簡單了一些,學生沒有了“跳一跳才摘到果子吃”的感覺,一定不會滿足。如嘗試讓學生來說說今天的教學內(nèi)容,老師再作補充,這樣也是讓學生小結今天的所學內(nèi)容,也讓其他孩子知道今天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即時選擇其中一位回復郵件,限時口頭表達出來,這樣一調(diào)整就把說與寫結合在了一起,增加了深度,說得出寫不出的同學就體會了還需再努力背記單詞,有了進一步學習的需要,能多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與表達能力。
把閱讀項目研究放入課堂實踐,通過閱讀郵件這一載體,我讓學生用默讀、朗讀、快讀等形式閱讀 ,還照顧到一些語言點的點撥,利用替換句子、詞義解釋等形式讓學生掌握一些重點語句和語言、語法點。課里我讓學生思考,讓他們自己想出一些其余可以補充介紹內(nèi)容。同時準備好一些關鍵詞匯和語句的講解。在交流中學習的,形成了較自然的師生互動。
三是反思教學心得
在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的概括,對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xiàn),以及教學的成敗進行梳理,并以教學后記的形式來完成。我認為這也是很值得堅持去做的。常常在課后, 對教學的整個過程進行反思、分析、總結,并及時地作下記錄。我回憶教學過程怎樣?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計劃如何?是否有所改變?改變計劃的原因是什么?改變的方法是否有效?有沒有更有效的策略?學生已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嗎?學生是否有所得?是否幫助學生構建了知識體系?是否對培養(yǎng)解題能力有所幫助?教師本身的教學思想可有存在問題?等等。再進入另一課堂再改進,實踐,定會有收獲。
反思激活了教師的教學智慧,使我能不斷探索教材內(nèi)容的嶄新表達方式,體會創(chuàng)造的喜悅。教學反思,反思“英語教學反思”。
相關推薦
《馬說》教案精選集錦
《馬說》教案精選的內(nèi)容均為編輯收集和整理的,希望本文能讓您喜歡。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做的提前準備,撰寫教案課件是每位老師都要做的事。只有做好教案課件的前期撰寫,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識要求。
《馬說》教案精選 篇1
復習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一、復習導航
1、韓愈,字 , 朝著名文學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韓愈、元、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 ,《馬說》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們曾學過他的詩>,默寫此詩:
2.對照注釋鞏固重點詞釋義。
(1)故雖有名馬 (2)駢死于槽櫪之間 (3)才美不外見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執(zhí)策而臨之
(7)一食或盡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關馬的成語:
二、合作探究
溫馨提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悶不平。
思考題:1.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3.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4.本文的中心論點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1.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 5.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 6.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
7.能夠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 8.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shù)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戰(zhàn)甲。 ② 褫(chǐ):解除。 (節(jié)選自岳飛《論馬》)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2、翻譯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寫作者的馬“才美”“外見”的句子是:
4、這兩文表面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都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四、課堂檢測
1.翻譯下列句子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fā)現(xiàn),你該怎么做?
《馬說》教案精選 篇2
教學目標
1、熟讀文章,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的意思;
3、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所蘊藏的進步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2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3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家、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學生朗讀
2、糾正錯別字并出示生字詞:駢死、槽櫪、食馬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全班朗讀
三、課文講授
1、學習第一段
⑴應注意的詞語:故、雖、駢死、槽櫪、以
⑵翻譯此段
⑶歸納段意:此段講述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強調(diào)伯樂的決定作用。
2、學習第二段
⑴應注意的詞語:食、一石、現(xiàn)、安、等、策
⑵翻譯此段
⑶歸納段意:千里馬無法展現(xiàn)它的才能的原因。
3、學習第二段
⑴應注意的詞語:策、其、邪
⑵翻譯此段
⑶歸納段意:刻畫了不識馬者的形象。
4、小結: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正確對待人才,抨擊社會上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
四、歸納總結
1、一詞多義
食:一食或盡粟一石食不飽食馬者
策:策之不以其道執(zhí)策而臨之
其: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馬之千里者執(zhí)策而臨之
五、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后記
這節(jié)課基本完成教學目標、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思路清晰、節(jié)奏合理和注重朗讀。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運用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方式,缺乏新意,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思考較少;學生沒有充分預習;雖是自瀆課,只需一課時,但對于平衡班來講內(nèi)容過多,翻譯無法落實到每一個學生,最好用兩課時或一個半課時完成此課。
《馬說》教案精選 篇3
聾校語文第十五冊《田忌賽馬》第二課時說課稿聾校語文第十五冊《田忌賽馬》第二課時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課題課型: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聾校課本第十五冊第五組的一篇講讀課文--《田忌賽馬》。
2、教材簡析:這是一篇戰(zhàn)國時期齊國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初賽失敗后,田忌在朋友孫臏的巧妙安排下取得了第二次比賽的勝利。在一輸一贏之間既表現(xiàn)了孫臏的足智多謀,又啟示人們:只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合理使用力量,就能轉敗為勝的道理。課文語言平實、情節(jié)簡單,孩子們閱讀這篇文章,既會被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又能借以進行思維訓練。
3、教學重點、難點:根據(jù)教材特點,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孫臏的聰明才智,體會作者的寫作順序。而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yǎng)認真觀察分析的態(tài)度,則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對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我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認知目標:分清兩次賽馬的經(jīng)過,探究田忌轉敗為勝的原因。能力目標:
1、借助朗讀、分析賽馬兩次出場順序等形式理解課文內(nèi)容。
2、進行思維訓練,分析孫臏的思維過程,領悟孫臏的聰明才智,并自主選擇合適的方式有所表達。
3、情感目標:懂得“遇到事情只要認真觀察仔細分析都能想出好辦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分析的科學思維方法。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計算機以其獨有的生動畫面、形象的聲音及完整的情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施展著獨特的魅力。課堂上我將借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并準備讓通過自讀課文寫出或是畫出賽馬的過程,以備課堂實踐演示之用。
四、教學設計:
1、復習
(一)課前游戲,激發(fā)興趣。
本課是第二課時,通過游戲,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激起對學習課文的興趣,從而引出本課接下來要學習的內(nèi)容。
2、新授
(一)這課主要是通過孫臏和田忌的對話引出第二次賽馬,再講讀第二個意義段的時候主要是分析他們兩個的對話,通過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學生知道了,正當田忌垂頭喪氣準備離開的時候遇到了孫臏,所以由于孫臏的說服,田忌同意了第二次賽馬。
(二)在理解第三個意義段的時候,我讓學生自度課文利用第一次賽馬的流程自己編寫賽馬情景,讓學生在直觀視覺的情感中求知,享受
成功的喜悅。引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采用“讀、劃、練、思”等學習方法自主感悟。
(三)通過兩次賽馬的輸贏關系推斷出“轉敗為勝”,引出最后一個自然段,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五、學情分析:
本課由于是聾校的教材在教學是要注意針對聾生的特點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各個問題,主要是以直觀的方式讓學生跟容易理解。
六、板書設計:
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的板書通過簡單的形象描繪,文字板書和直線標示,既再現(xiàn)故事經(jīng)過,讓學生直觀而輕松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馬說》教案精選 篇4
教學目標
馬說汪幫清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強文言閱讀能力。(重點)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重點、難點)
3.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4.誦讀訓練,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伯樂相馬”: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二、簡介
《馬說》教案精選 篇5
一、教材分析:
《田忌賽馬》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戰(zhàn)國時期齊國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馬,田忌連輸三場,孫臏看了比賽后幫助田忌調(diào)換馬的出場順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賽的勝利,表現(xiàn)了孫臏的足智多謀。全文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可以分為“初戰(zhàn)失敗”孫臏獻計“再賽獲勝”三部分,這個故事啟發(fā)我們做事要仔細觀察,善于思考。本課時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學生"讀通課文,學會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了解第一次賽馬的經(jīng)過、結果"的基礎上,我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積累詞語。
"能力"目標: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來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從而有感情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懂得在學習生活中仔細觀察、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三)教學難點
理解孫臏為什么能想出這樣的好主意。
三、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飛越。他們有了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討論中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會及已有的經(jīng)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法、學法
朗讀理解法、重點詞句突破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
五、教學設想: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閱讀感受和體驗,應注重指導學生理解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為完成本課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提問,圍繞重難點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展開討論和交流,發(fā)表見解,深化人物性格特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復習第一次賽馬的經(jīng)過、結果以及賽馬后田忌與齊威王的神情。設置問題“第二次賽馬的情況如何呢?,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布置任務“講述第二次賽馬”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 二)學習第二次賽馬,并分析轉敗為勝的原因。
1、學生講述經(jīng)過、結果,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意在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第二次賽馬。根據(jù)比賽的結果讓學生分析田忌與齊威王神情的變化,講解“目瞪口呆”。
2、出示兩次比賽的對陣圖,讓學生分析田忌是轉敗為勝的原因(調(diào)換馬的出場順序),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其他調(diào)換順序的方法,這一設計可以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通過擺、推敲、比較、聯(lián)系等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實驗證明,孫臏安排的這個順序不是亂調(diào)的。得出結論孫臏想出的這種出場順序是田忌能贏得唯一辦法,表現(xiàn)孫臏的善于思考,感受孫臏的智慧。
(三)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圍繞重點,研讀探究,分析孫臏為什么能想出這樣的好辦法。
首先出示學習提示,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接著進行小組匯報孫臏想出這樣的好主意的原因,弄清孫臏能想出好辦法主要得益于他能認真觀察、仔細分析,讓學生找出文中這句話 “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通過馬速排行理解“快不了多少”是第二次比賽勝利的關鍵。通過這一設計我想能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突破了課文的難點,二是使學生懂得,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想出正確的方法。
接著讓學生匯報田忌和齊威王為什么沒有想出這樣的好主意?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去理解人物的心理。
兩次賽馬中間的對話部分是教學的重點。田忌、孫臏、齊威王不同的神態(tài)、表情、語氣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對于這樣對話多的段落,我讓學生充分朗讀,讓學生在獨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平等對話,以讀悟情,在感悟語言中積累語言,陶冶情操,讓學生通過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來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點,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孫臏的足智多謀。
最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一設計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進一步領會這段的內(nèi)容和人物的想法,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拓展:
1、做齊威王的謀士。
同學們,如果你是齊威王的謀士,在第二次比賽中途對于田忌調(diào)換了馬的順序,你有所警覺的話,你有辦法幫助齊威王取勝嗎?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意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知道要用智慧去解決問題。
(五)總結全文: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啟示和收獲呢?(學生自由讀文后發(fā)言)這一設計我想可以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結合已有認知水平,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并把所想的用自己的語言流暢地說出來,這是培養(yǎng)學生詞語的組織運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六)教師小結:勝不驕、敗不餒,遇事要仔細觀察、善于思考!
同學們,智慧是人生的向導,但智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希望我們同學今后在生活中能夠做到認真觀察,善于思考,不斷學習,用智慧的鑰匙去開啟你們的成功之門。
(七)板書設計:
田忌賽馬
田忌 孫臏 齊威王
垂頭喪氣
20xx/12/1 10:24:47 得意洋洋
喜出望外 調(diào)換順序 目瞪口呆
七、課后反思:
在這節(jié)課我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堂中注重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心理,并通過朗讀讀出人物的心情,課后談出了自己的收獲。但在這節(jié)課中,也存在著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上公開課的時候,唯恐自己對上課時間把握不太好,造成壓堂,所以對于有些問題不敢放得太開,以至于不能讓學生透徹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有些限制學生的想法。其次要注意針對三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語言還有不夠準確的地方。
以上的種種不足之處必須通過實踐的不斷磨練來彌補,通過日常的每一次備課、上課、反思來實現(xiàn)。我會把這節(jié)課當成又一個新的起始點,繼續(xù)深入地鉆研課堂教學,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馬說》教案精選 篇6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fā)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jù)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huán)節(jié),以語氣作為切入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了朗讀教學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jīng)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強調(diào)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jīng)歷。從而明確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三 ) 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jié)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5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這個環(huán)節(jié)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四)研讀探究:
提出問題,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的?
2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3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4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通過上面的問題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5背誦積累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xiàn)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
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為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huán)節(jié)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后再聯(lián)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附:板書設計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馬說》教案精選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了解文中闡述的深刻道理。
2、讓學生養(yǎng)成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言文,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3、學會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4、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2、體會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1、光盤。
2、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情景導入
1、導語
2、板書課題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釋題
指名學生試說
師點撥
明確:媒體投影
2、作者簡介
點名學生試說
師點撥
明確:投影
3、故事簡介
學生試簡述
師點撥
明確:投影
三、學生自讀、自學課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并借助工具書、注釋,讀通、讀懂課文。
2、請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段落并說明緣由?
3、請劃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詞或句子。
4、請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聽配樂朗讀課文(光碟)。
2、小組討論釋疑。
3、班級共同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五、交流反饋
1、語詞積累
駢槽櫪粟食
指名試說
明確:投影播放
2、實詞和虛詞理解
實詞:千里馬伯樂辱駢槽櫪稱一食食馬者千里之能外見等策之道盡通執(zhí)臨材鳴
指名試說
明確:投影播放
虛詞:而之故雖以或其安邪
指名試說
明確:投影播放
3、難句釋義
一食或盡粟石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駢死與槽櫪之間。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指名試說
師點撥
明確:投影播放
4、疏通文義
指名試說
師點撥
明確:投影播放
5、課文脈絡
指名試說
師點撥
明確:投影播放
6、文蘊道理
指名試說
師點撥
明確:投影播放
六、課時小結
指名試說
師點撥
明確:投影播放
七、課堂延伸
(讀韓愈的《師說》)試說與本文的異同?
指名試說
師點撥
明確:投影播放
八、作業(yè)
1、課后習題: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千里馬世有伯樂,
馬說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
伯樂而伯樂不常有。
《馬說》教案精選 篇8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狀況。
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3.積累文言詞語。
4.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二、簡介文體
三、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四、教師范讀全文
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朗讀第3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五、閱讀課下注釋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理解詞語意思。
①駢( )死于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并駕。駢死意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見( ) 外見:表現(xiàn)出來。
③食( )之不能盡其材 食,同“飼”。 ……
六.找到通假字
食馬者:“食”通“飼”,喂養(yǎng)。
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表現(xiàn)。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七、閱讀課文并思考
1.“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2.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xiàn)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八、課文分析
1.這篇“說”帶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這個意思是從古代關于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中生發(fā)出來的,卻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見地。文章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意。
2.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發(fā)人之所未發(fā),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千里馬”,說明千里馬的命運對伯樂的依賴關系。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fā)現(xiàn)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彼郧Ю锺R的悲慘命運簡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著就用“辱于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钡恼孪炔稽c出,而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耙皇郴虮M粟一石”,是夸張的說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那些“食馬者”所能知,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yǎng)文。所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這一點上?!安恢?,這正是問題的要害。點出這個要害之后,先以“是馬也”一頓,再以“雖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勢,然后步步緊逼,歷數(shù)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 4.第三段,對執(zhí)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zhí)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緊承上文,全面地總結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xiàn),又以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的愚蠢、狂妄、淺薄的宣稱作對照,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人的愚蠢、狂妄、淺薄和荒唐。后發(fā)感慨:以“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zhí)策者反法,同時為下句蓄勢,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的境遇的描述表現(xiàn)出來的。對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xiàn)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個中心,反復進行論述。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歸結到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中間由食馬者的“不知”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執(zhí)策者的無知,并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十一、練習
1.課堂練習:閱讀課后練習,完成練習三。
2.課外練習:背誦全文。
3. 韓愈用“千里馬”比喻____,用“食馬者”比喻____,表達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馬說》教案精選 篇9
一、說教材
《馬說》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論述的是識別和選拔人才的問題,但通篇無一字談到人才。作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做食馬者,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fā)了懷才不遇、
有志難申的知識分子的憤懣與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巧妙地發(fā)揮了針砭時弊的作用。
二、說目標
根據(jù)教材和中考復習的需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練背誦,準確默寫課文;積累文學常識及重點文言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主旨及寫作手法;反復練習,提升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當今社會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實現(xiàn)人生價值。
三、說重點
掌握重點的字詞以及文章內(nèi)容。
四、說難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主旨及寫作手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二)、背默
1、 出示要求:
準確流暢地背誦全文
準確無誤地按要求默寫
2、自由背誦—→同桌檢測—→指名背誦—→齊誦
3、默寫全文并按要求畫出下列句子:
①文中描寫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極寫“食馬者”愚昧無知(“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的排比句是________
③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根本原因(文章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
④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
(三)、積 累
1、出示要求:
積累相關文學常識
積累本課重要的文言詞句
2、 學生自行梳理總結
3、檢測
4、師補充文學常識
①關于“說”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
②關于韓愈
韓 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馬說》選自韓愈的《雜說》。
5、檢測對文言詞句的理解:
⑴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⑵一詞多義(理解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執(zhí)策而臨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雖有千里之能
⑶理解重要文言詞語
一食或盡粟一石 執(zhí)策而臨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故雖有名馬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理解
1、自行梳理課文主要知識點。
提示:可分別從課文內(nèi)容、文章結構、表現(xiàn)主題、寫作手法等角度說說你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2、檢測:
生口頭展示梳理的知識點
師小結
⑴寫法與主題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⑵結構特點
正面提出問題并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強烈的譴責,辛辣的嘲諷。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馬“才美不外見”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
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五)、練 習
1. 本文作者是我國唐代文學家_________。
2、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把_____比作千里馬,把_____________比作食馬者,反映了古代統(tǒng)治者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現(xiàn)象,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憤懣之情。
3、千里馬是客觀存在的,可文中為什么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4、根據(jù)文意,說說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千里馬”及人才?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fā)現(xiàn),你該怎么做?
《馬說》教案精選 篇10
馬說
汪幫清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強文言閱讀能力。(重點)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重點、難點)
3.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4.誦讀訓練,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伯樂相馬”: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二、簡介作者:
韓愈
(768~824)字退之,南陽(現(xiàn)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貞元19年(803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幾招殺身之禍,后經(jīng)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蹲筮w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郁,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們不會長壽?!澳晡此氖?,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
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p>
三、初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xiàn)”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A轉接
可以譯為“卻,可是”
B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結構助詞“的”
B代詞,代人或物
C無意義,句中停頓
D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代詞,代人或物
B代詞他的它的
C指示代詞那種
D反問語氣詞難道
E推測語氣詞恐怕
以:
A介詞因為
B介詞按照
也:
A肯定語氣
B反問語氣
C推測語氣
D句中停頓
世:世上、世間。
然后,這以后。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里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安:怎么,哪里。
也: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脈絡:
第一節(jié):伯樂知馬
(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著決定作用)
第二節(jié):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節(jié):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2.用原文回答問題:?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明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明確: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的?
明確: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⑥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
五、探究課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
3.《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首句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xiàn)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
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2.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懸梁刺股發(fā)憤
C.董邵南另尋高就發(fā)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七、小結: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xiàn),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板書設計:
馬說
伯樂知馬伯樂少,千里馬被埋沒。(同情痛惜)
食馬者不知馬,害千里馬。
(憤怒譴責)
食馬者妄說無馬,實不不知馬。
(辛辣嘲諷)
《馬說》教案精選 篇11
一.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nèi)容在全書和章節(jié)中的作用是:《 馬說》是八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23章節(jié)內(nèi)容。在本單元中,此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與朱元思書》《五柳先生轉》,有文言文學習的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jié)內(nèi)容在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和中考應試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如“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薄安咧灰云涞?,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等經(jīng)典句是中考常考的考點。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jù)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重點文言文實詞虛詞。
?過程與方法目標: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jù):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讀文章,理解文意,整體把握文章結構;通過逐段的朗讀斷句,咬文嚼字,以點帶面,通曉段意來突出重點
難點:理解文中的常考文言文虛詞,如“策”“其”“以” ;這些虛詞在文中均多次出現(xiàn),通過類比和比較虛詞間不同的詞義,詞性,用法來突出重點。
關鍵: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理解作者用“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二.說教法
1. 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是任課教師教育教學活動中需要重點考量的問題?;诒竟?jié)語文文言文教學課的特點,擬采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講授法為主;同時,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學習者去理解詞意,句意和文意,單一教師講授式下的學習效果單一,乏味,學習者不求甚解,學習效果不可控,還需要“以引導探究的方法”探究法為輔。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jù)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探究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fā)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xiàn)機會,培養(yǎng)其自信心,激發(fā)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fā)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啟發(fā)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fā)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自七年級開始接觸到文言文的學習,原有的文言文知識儲備還不夠,現(xiàn)在這個階段正是文言文學習打基礎的關鍵節(jié)點,許多學生出現(xiàn)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tǒng)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障礙在于個別文言文虛詞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程序及設想:
(1)導入課程;由作者韓愈來引入:通過對比科舉狀元與落地秀才這兩批人,來論證包括韓愈在內(nèi)的落地秀才在失利后,往往會有上佳表現(xiàn),在逆境中奮起,聲明遠播,載入史冊來引入課堂。把教學內(nèi)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目標建構;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闡述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3)課堂講授;將馬說整篇文章切分成段,逐段分析講授;細化到段落的每一句,每一個重點實詞,虛詞;之后整體的把握作者的語境和心境。
(4)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
(5)能力訓練;課后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6)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nèi)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shù)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7)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lián),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8)布置作業(yè);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馬說》教案精選 篇12
教學重點
1、說的文體特點:奇巧而善辯、文藝性的議論文
2、《馬說》的寓意、比喻說理
3、虛詞“也”的用法,體會文中的“氣”
教學難點
1、由“馬”到“意”,透過文中情,體會文中氣
2、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文學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文學研究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構思。
2、掌握本文靈活多變的語言。
3、理解“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等名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
《馬說》是一篇簡短的議論文,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
主要學法
朗讀法、品味、交流。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查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疏通課文。
課堂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簡介文體及
《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集錦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當然教案課件里的內(nèi)容一定要很完善。?嚴謹?shù)慕虒W課件可以促進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要深入了解“《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不妨先來閱讀這份詳盡介紹,愿這些參考對你有所裨益不勝欣喜!
《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篇1)
2、積極參與朗誦活動并詩學說詩歌內(nèi)容。
3、能在集體中大膽的進行表達,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
4、萌發(fā)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紅、黃、綠色透明的塑料瓶制成的眼鏡若干;
2、圖片若干。
3、課前帶領幼兒戴上綠色的眼鏡在室外進行觀察。
師:剛剛我們在外面做了一個有趣的游戲,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外面你都看到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1、幼兒欣賞詩歌并初步感知詩歌內(nèi)容。
教師:這么多綠色的事物,老師今天帶來了一首關于綠色的詩歌,小朋友想聽嗎?
根據(jù)幼兒所說天空、小貓、蛋糕、手套等,教師做相應動作。
2、幼兒再次欣賞詩歌并理解詩歌內(nèi)容。
1)教師補充并糾正幼兒所說句子。
教師:小朋友說的真好,那我們再來聽一聽是不是小朋友說的這些?
2)幼兒根據(jù)提問理解并學說詩歌內(nèi)容。
老師:詩歌中的天空、小貓、蛋糕、手套是什么顏色的?
為什么會變成綠色的?
教師:戴上綠色的眼鏡我們看到這是綠的、那也是綠的。
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綠色,詩歌里是怎么說的?
(這一片綠、那一片綠、到處都是綠綠綠)。
老師:可是詩歌里面還說,綠色的世界忽然不見了?為什么?
3)幼兒看圖譜學說兒歌。
老師:我們一起看著這個圖譜一起說一說這首好聽的兒歌。
4)我們一起加點動作試一試好嗎?
3、幼兒自己嘗試創(chuàng)編兒歌。
教師:看看這是什么?(教師出示各色眼鏡)現(xiàn)在給每個小朋友一副眼鏡,請你戴上眼鏡看看,跟你的同伴小聲討論一下,你看見了什么?用我們詩歌里的話說一說。然后告訴老師。
結束部分:好了,我們?nèi)ナ彝庠倏纯春貌缓?跟客人老師再見。
《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篇2)
活動名稱:詩歌“綠色的世界”(小班)
活動要求: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驗詩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快樂的情趣。2.引導幼兒用詩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大膽進行想象。3.學習仿編詩歌句,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教案準備:1.教學用書——“綠色的世界”2.綠色的眼鏡,幼兒每人一副。3.紅、黃、蘭色的玻璃紙。教案過程:(一)觀看無色彩的圖書——“綠色的世界”1.圖書上有什么?2.這些畫都是黑、白顏色的,有什么辦法讓它變成彩色的?3.我想了一個辦法,請你們來看一看?。ɡ蠋煷魃弦环G色的眼鏡)4.請你們猜一猜,現(xiàn)在我看見的畫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5.請你們也戴上綠色的眼鏡來試一試(二)欣賞詩歌——“綠色的世界”(老師配樂朗誦)提問:1。這首小詩說了什么?2.綠色的世界都有些什么?3.為什么一切都變成綠色的呢?(三)學念詩歌——“綠色的世界”讓幼兒帶著綠色的眼鏡讀念詩歌。激發(fā)興趣。(四)仿編詩歌句提問:
《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篇3)
1、理解故事內(nèi)容,了解大家喜歡綠色的原因。
2、激發(fā)幼兒對綠色的喜愛之請,能用比較完整的語句表達對綠色的喜愛之情。
3、在仔細觀察圖片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講出故事的大概情節(jié)。
1、掛圖11號。
2、綠色的透明玻璃紙。
出示油畫棒談話引出活動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出示油畫棒:這是什么?油畫棒能涂出各種顏色,這些顏色當中,你最喜歡什么顏色,為什么?(引導幼兒回答教師小結)
――誰最喜歡綠色的?為什么?(引導幼兒討論后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還有一些小動物也很喜歡綠色,為什么呢?(引導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親親綠色》。教師講述故事,請幼兒聽故事《親親綠色》
1、教師講述故事一遍,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請幼兒完整的回答故事的名字叫做《親親綠色》。)
3、小木偶是怎樣安慰它的?哪些小動物喜歡綠色?(引導幼兒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完整的回答)
4、它們?yōu)槭裁醋钕矚g綠色呢?(引導幼兒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大膽的回答問題)
5、請你們再聽一遍故事。結合掛圖講述故事。
――提問:山羊公公、兔姐姐、長頸鹿和小朋友為什么喜歡綠色?
――綠寶寶聽了有什么感覺?它是怎么說的?
――你喜歡綠色嗎?如果讓你對綠寶寶說話,你會說什么?
――幼兒人手一張小玻璃紙,帶領幼兒到戶外場地上,透過玻璃紙看看周圍的世界變成了什么顏色?
――引導幼兒說說:綠色的大樹,綠色的幼兒園,綠色的小朋友等。
小結活動情況下課!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優(yōu)點:如教具的準備上比較充分;活動環(huán)節(jié)上,與幼兒一起分享綠寶寶的.照片、綠寶寶由開心一下子轉為不開心、師幼一起講故事到幼兒單獨來講故事、活動中滲透禮儀教育以及對幼兒在語言的引導等方面較好。教師在活動后,改變了這一不足之處,教師與幼兒一起認識了作業(yè)紙上的四樣物品,并讓幼兒給四樣物品都涂上了綠顏色(給了幼兒明確的目標),效果較好。今后,在教育教學中,我要繼續(xù)發(fā)揚我的優(yōu)點,彌補我的不足,更加用心的設計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幼兒更好的發(fā)展。
《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篇4)
1、理解兒歌內(nèi)容,學說短句“我看到了X色的XX?!?/strong>
2、感知周圍事物的色彩變化,并能大膽地運用語言表述。
1、與詩歌內(nèi)容相符的ppt。
1、看詩歌ppt,學習詩歌。
1)展示ppt2—5圖片。
這些畫都是黑、白顏色的,有什么辦法讓它變成彩色的?
請你們猜一猜,現(xiàn)在我看見的畫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
幼兒帶上綠色的紙,觀察ppt圖片2—6。
2)根據(jù)ppt圖示1—7,教師朗誦詩歌。
師:老師這里有一首好聽的兒歌叫做《綠色的世界》,我們帶上綠色的眼鏡,一起來學一學。(教師示范朗誦,幼兒跟念。)
2、引導幼兒觀察具體形象,仿編短句。
1)師:我們戴上綠色的眼鏡,還發(fā)現(xiàn)哪些東西也變成綠色的呢?(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教室里面的事物)
2)幼兒自由觀察教室,請個別幼兒說一說。(引導說出“我看到了綠色的XX”)
3、延伸活動。
讓幼兒戴上紅、綠、藍等色彩不同的眼鏡,去外面走走、看看,感知周圍世界色彩的變化。
1)提問:我們戴上綠色的眼鏡,周圍的各種事物都變成了綠色,如果我們戴上其他顏色的眼鏡,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2)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顏色的眼鏡去觀察周圍世界色彩的變化。教師帶領幼兒邊看邊說:我看到了X色的XX。
綠色的天空,綠色的小貓,
綠色的蛋糕,綠色的手套。
這兒一片綠,那兒一片綠;
到處都是綠、綠、綠,
當我把綠色的眼鏡拿掉,
綠色的世界忽然不見了。
《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篇5)
本次活動,雖然是一次詩歌教學活動,但是我并不局限于讓幼兒學習詩歌,我主要是讓孩子在語言活動中想說、喜歡說和愿意表達。我讓孩子們戴上綠色眼睛看周圍世界時,孩子們的心敞開了,他們把自己看到的世界都說了出來?!袄蠋?,桌子是綠的?!薄袄蠋?,電視機是綠的?!薄袄蠋?,我看到玩具也變成綠色的了?!薄?/p>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因為孩子戴上了綠色眼鏡進行了探索,所以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世界,感受到了綠色眼鏡所帶來的變化。幼兒感受了詩歌氛圍之后,我又讓孩子戴上紅色、藍色、紫色的眼鏡,去外面走走、看看,感知周圍世界色彩的變化。從而更深地理解、體會作品中描繪的“綠色世界”,并將作品的經(jīng)驗與個人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將詩歌中的“綠”字改編為“紅”字,“藍”字等等,最后把幼兒編出的各種顏色的詩歌段落串聯(lián)起來,形成了一首較長的“多彩的世界”的詩。
孩子天性對一切新奇的東西有著極大的興趣,周圍世界的變化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本次活動中,孩子通過觀察獲得了知識,觀察不僅能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也使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fā)展。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個人的智慧應從觀察天上和地下的實在的東西中來,同時觀察越多,獲得的知識越牢固。”
《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篇6)
活動要求: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驗詩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快樂的情趣。
2、引導幼兒用詩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大膽進行藝術想象。
3、學習仿編詩歌句,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教學用書——“綠色的世界”
2、綠色的眼鏡,幼兒每人一副。
3、紅、黃、蘭色的玻璃紙。
活動過程:
(一)觀看無色彩的圖書——“綠色的世界”
1、圖書上有什么?
2、這些畫都是黑、白顏色的,有什么辦法讓它變成彩色的?
3、我想了一個辦法,請你們來看一看!
(老師戴上一幅綠色的眼鏡)
4、請你們猜一猜,現(xiàn)在我看見的畫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
5、請你們也戴上綠色的眼鏡來試一試
(二)欣賞詩歌——“綠色的世界”
(老師配樂朗誦)
提問:
1、這首小詩說了什么?
2、綠色的世界都有些什么?
3、為什么一切都變成綠色的呢?
(三)學念詩歌——“綠色的世界”
讓幼兒帶著綠色的眼鏡讀念詩歌。激發(fā)興趣。
(四)仿編詩歌句
提問:
1、如果你戴上紅顏色的眼鏡,又會看到一個什么顏色的世界呢?(讓幼兒自由選用彩色玻璃紙,邊看邊仿編。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的快樂)。
活動延伸:帶著彩色的玻璃紙,到戶外去看。
《綠色的世界》教案精選(篇7)
1、能用多種顏色透明紙觀察周圍物品,感知周圍世界的色彩變化。
2、通過圖片的提示學習兒歌,理解兒歌的內(nèi)容。
1、多媒體課件(天空、小貓、蛋糕、手套等圖片。)。
2、彩色眼鏡若干:用紙板做成眼鏡架,紅、黃、藍各色玻璃紙做鏡片。
課題滲透體現(xiàn)。
一、出示天空、小貓、手套等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二、出示濾色紙做的眼鏡,讓幼兒帶著眼睛再來觀察圖片。
1、教師出示眼鏡。
2、幼兒帶上濾色紙做的神奇眼鏡觀察圖片。
3、教師引導幼兒相互說說帶上眼鏡以后看到的物體的顏色。
4、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都變成了綠色的呢?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眼鏡片的顏色。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帶上了綠色的眼鏡,所以看到了綠色的天空,綠色的小貓,綠色的,綠色的手套,這兒一片綠,那兒一片綠。
三、看課件學習兒歌。
教師播放課件用昆山話來念兒歌。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jù)圖示一起用昆山話學習兒歌2遍。
教師播放課件用昆山話來念兒歌。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jù)圖示一起用昆山話學習兒歌2遍。很好地提高了幼兒對學說昆山話的興趣。
在活動中,通過對兒歌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分析了以后,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進行連貫的學習兒歌,通過課件圖示的方法,讓幼兒進一步掌握兒歌的主要內(nèi)容。讓帶上不同眼鏡的眼鏡讓幼兒來看一看,從而知道了不一樣的顏色的變化。孩子們對觀看flash的熱情比較高,但是利用課件教學畢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幫助孩子理解、朗誦詩歌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牽制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所以我認為在語言活動中,應該使用更多的教學手段,充分地調(diào)動孩子的感官和思維,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集錦(8篇)
我猜您正在尋找教案的范本吧?要想知識、技能;方法將符合教材單元的要求,在上課之前,教師就應該準備教案。教師需要有效地實施教案以確保最大效益,如果您對“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感興趣不妨來看看這篇文章,希望您能夠記住本網(wǎng)頁的網(wǎng)址以便下次訪問!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篇1)
分數(shù)除法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是在一個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方法。如何推導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有多種方法。例如:利用商不變規(guī)律進行推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進行推導;利用逆運算關系和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進行推導;聯(lián)系實際問題分析、推導等。
而教材選用的是最后一種,意在結合具體的情景,通過線段圖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算理。而在以前的教學中,我習慣讓學生通過大量的例子歸納方法,讓學生經(jīng)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所以,在第一次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計算兩組比較簡單的算式,并且引導學生對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讓學生通過猜想——嘗試——驗證,發(fā)現(xiàn)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和乘這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的結果都相等。然后進行練習,學生學習效果也不錯,教學過程一切自然流暢。
清晰地記得去年教學此內(nèi)容時,下課后,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為什么要乘這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呢?”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算理還沒有講清楚呢?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教學,只是通過猜想、嘗試、驗證、歸納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和乘這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的結果相等,也就把計算法則作為一個規(guī)定硬性地塞給了孩子,而忽視了算理的教學,這種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翻閱教材,發(fā)現(xiàn)教材是通過畫線段圖讓學生來明白算理,注重的算理的教學,忽視猜想、嘗試、驗證、歸納這種數(shù)學思想的滲透。如何讓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呢?既能讓學生明白算理又讓學生滲透這種數(shù)學方法呢?
經(jīng)過仔細反思之后,今年我在教學此內(nèi)容時,調(diào)整了我的教學過程。我在學生猜想、嘗試、驗證、歸納出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等于乘這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的結果后,我拋出了這個問題: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為什么要乘以這個數(shù)的倒數(shù)呢?學生思考,討論。匯報時學生開始大部分圍繞因為結果相等來總結。此時我再結合線段圖對學生進行算理的教學,大部分同學們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孩子們高興地說分數(shù)除法的算理也恰恰證明了我們猜想是正確的。
從這節(jié)課,使我感悟到,計算教學,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計算方法和盤托出,直接告訴學生,然后進行大量的訓練??墒沁@樣教學,盡管也能讓學生熟練掌握算法,但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我們應該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經(jīng)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這也是課程改革理念在計算教學中的具體體現(xiàn)。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篇2)
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是在對分數(shù)意義有初步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學習的。在這節(jié)課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分數(shù)與除法之間直觀的位置關系,還要從分數(shù)意義中理解分數(shù)與除法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小組動手折一折、分一分得出不同數(shù)量的餅分得的結果,得出相應的除法式子,從而使學生感到,分數(shù)與除法確實有聯(lián)系。最后通過觀察比較分數(shù)結果和除法式子,歸納出分數(shù)與除法之間的關系。通過讀各部分的名稱,可以幫助學生記住公式的位置關系。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主要注重以下幾點:
1、以分數(shù)意義的探究為主線,深入理解分數(shù)與除法的聯(lián)系。分數(shù)與除法的最根本聯(lián)系就在于分數(shù)的意義。所以在設計上以分數(shù)意義的理解為基礎,在此之上先聯(lián)系整數(shù)除法,逐步深入,在深入中慢慢體會掌握二者之間的關系,更從根本意義上接納二者的聯(lián)系。
2、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學習。課始我先設計了幾道整數(shù)除法的題,幫助學生回憶起: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接著出示14的問題,先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從意義出發(fā)感受到,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在此基礎上探討34,有了前面的經(jīng)驗,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就相對簡單了也好理解了。學生在積極的討論、合作、交流、辨析中,互相激發(fā)靈感,探索分數(shù)的意義,歸納出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當然,這節(jié)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1、我自己的數(shù)學語言不夠規(guī)范、簡練;
2、通過操作活動得出1個餅的3/4也就是3/4張餅、3張餅的1/4也就是3/4張餅的結論,只是老師口頭說出的,沒有讓學生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地領會,我認為這是這節(jié)課最大的遺憾。
3、在總結出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我只是讓學生一起讀了一遍,對學生來說記憶肯定不牢固,在此應該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讀一讀、背一背,加深理解。
4、對于練習題的第1、2只是讓學生說了說,后來我想應該讓學生寫一寫,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后領導評課的時候也說了這一個問題。在以后的教學當中應該注意學生的書寫問題。
作為年輕的我經(jīng)驗不足,還需要更多的磨練,更加的需要領導的指點。同時自己也要多加學習來充實自己。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篇3)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幼兒園的老師想獎勵小朋友的生活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求知,增強學生的探索欲望,從而感悟學習數(shù)學的意義和必要.
2.注重自主探索:
學生有了知識的求知欲望后,趕緊讓他們在小組內(nèi)自主探索,借助圓片和圖形語言理解理解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意義.通過觀察,比較,思考與討論,自主發(fā)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體會除以分數(shù)與乘這個數(shù)的倒數(shù)之間的關系.
3,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
數(shù)學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習的效果,更注重知識的學習過程.于是,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借助圖形語言來驗證知識的形成,如41/2=8是怎樣得出 學生就能借助圖形語言自己探索出每張分了2個1/2,4張就有8個1/2.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體會數(shù)學知識的嚴密性,還讓學生明白了知識或真理是能接受實踐的驗證的,為以后同學們的學習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方法.
練習循序漸進:
設計練習時,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層次的計算,讓學生先算簡單的61/4 21/5,再算需要約分的102/3 124/5,最后算要化成帶分數(shù)的算式,滿足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然后把所學的知識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拓展題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經(jīng)歷設計的,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最后還安排了思考題,這是超出了教材的學習范圍,可是學生已學會了帶分數(shù)化成假分數(shù)的方法,我認為學有能力的學生解決此題并不難,真正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理念: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有不同能力的培養(yǎng),不同的收獲.
不足之處:
小組交流不深入,分工不明確,致使教學難點沒突破.
時間安排不當,有點前松后緊,使后面的拓展題和思考題沒講,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
改進方法:
1,布置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時,應讓學生先分工,并給學生溫馨提示:每個學生應自己操作好,借助圖形語言想好得出答案的原因,若想不出再和小組的同學交流,討論,選個學生登記每個人的交流.學生分組畫圖時,應讓每個學生動手畫一畫,畫好再交流自己的驗證方法.這樣可能會增加小組合作的實效性,避免有的學生只當收音機,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難點.
2,在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時,時間應安排緊湊些,增強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畫一畫環(huán)節(jié)可讓學生直接在書本上完成.這樣也許就不會浪費時間.后面的練習題可能就有時間講,就能讓學生更明白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篇4)
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是在一個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一個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遷移到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教材通過圖形和多個例子來證明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就是乘以這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我采用數(shù)形結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分析題意、弄清數(shù)量關系的基礎上,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實際上就是先讓學生畫線段圖,用圖形語言揭示分數(shù)除法計算過程的幾何意義,然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圖”和“式”對照起來,進行分析和說理。幫助學生理解除以一個分數(shù)怎么就可以轉化為乘它的倒數(shù)了呢?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算理。
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定位的:
1。 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理解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算理,概括并掌握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遷移類推、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
3。 獲得成功的體驗,認同數(shù)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在新課之前,我先做了個復習鋪墊,讓學生算算小紅步行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引出數(shù)量關系式,路程÷時間=速度。然后呈現(xiàn)了書本上的主題圖,把抽象的計算置于具體的情意中,通過解決“誰走得更快些”,列出分數(shù)除法的算式,接下來,讓學生根據(jù)學習經(jīng)驗初步猜想“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猜想以后,我引導學生借助線段圖來解決小明速度的問題,感受算理,推導算法,從而來驗證當初的猜想。這部分的數(shù)學內(nèi)容我主要滲透了數(shù)形結合、轉化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把除法轉化成乘法計算,對學生來說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不斷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將2÷2/3轉化為2÷2×3表示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進而轉化為2×3/2的依據(jù)又是什么”,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把新知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的過程中,自然感受到每一步的轉化都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質疑:對于兩個數(shù)都是分數(shù)的除法算式適合嗎?再次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驗證“前面總結出的方法是不是對其他除數(shù)是分數(shù)的除法也同樣適用?”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這樣的設計,我意圖讓學生真實地經(jīng)歷知識的探索、發(fā)現(xiàn)過程,從而起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作用。
總結出算法之后,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先來概括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然后又出示了一個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數(shù)學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一個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將上節(jié)課與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整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進一步理解算理,統(tǒng)一了算法。
對于這堂課,我感覺學生對于算法比較好理解和接受,但對于算理的理解存在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在練習中慢慢去理解和體會。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篇5)
“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的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問題最多的內(nèi)容。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教師們的重視,特別是到了六年級要學習的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它是小學畢業(yè)考試的必考內(nèi)容。一些教師根據(jù)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一套分析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的方法,如“是、占、比、相當于后面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這些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在一定意義上也為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了幫助。但長此以往,學生便走上了生搬硬套的模式,許多同學在并不理解題意的情況下,也能做對應用題。然而在這種教學方法指導下獲得的知識是僵化的,許多學生雖然會熟練的解答應用題,但卻不會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原因在于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是以標準形式的應用題出現(xiàn),在這里找不到“是、占、比、相當于”,也就找不到標準量,學生因此無從下手。
我在教學《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時,是先讓學生自己先預習,看看還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再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交流,本著“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的教學的思想,在適時因人,解決引導點撥。由于教師在課堂上適時的“隱”與“引”,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fā)現(xiàn)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學,可以更好的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我把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中的例題與“試一試”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師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引導者,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老師的主導地位。
在鞏固練習中,通過鼓勵學生根據(jù)條件把數(shù)量關系補充完整,看圖列式、編題,對同一個問題根據(jù)算式補充條件等有效的練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篇6)
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提供表現(xiàn)、操作、研究、創(chuàng)造的空間,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都個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出來,使他們能充分享受學習成功的樂趣,
《分數(shù)除法三》教學反思。
要讓學生經(jīng)歷自主探究的過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礎,沒有探究就沒有深刻的感悟。教學中,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解題方法,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使學生經(jīng)歷獨立探究、小組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對“分數(shù)除法問題”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三、不足之處
1、對單位“1”的理解在課堂上滲透還得加深理解。
2、鞏固練習不夠趣味性,缺少層次性。在鞏固練習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加練習的趣味性,應多安排一些數(shù)學游戲,以此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娛樂中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3.多交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畫一畫線段圖。
4、給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篇7)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shù)除法、分數(shù)乘法的計算和倒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
成功之處:
1.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注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在教學中,我通過板書課題:分數(shù)除法,讓學生進行猜想今天所學的知識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有什么聯(lián)系,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出與整數(shù)除法、分數(shù)乘法和倒數(shù)有聯(lián)系。然后在新課的教學中,通過例1學生非常輕易的得出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與整數(shù)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shù)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shù),求另一個因數(shù)的運算。在例2的教學中,通過折紙過程的演示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出:4/5÷2=4/5×1/2=2/5,發(fā)現(xiàn)分數(shù)除法與分數(shù)乘法、倒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得出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等于分數(shù)乘這個整數(shù)的倒數(shù)。這樣通過建立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絲毫沒有感到新知識有多難,而是比較輕松愉快地獲得新知識,同時注重了對數(shù)學轉化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在學習中,原來涇渭分明的兩種運算,居然可以轉化,計算方法的每一步,其實就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
2.重視算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例2的教學中,以折紙實驗為載體,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過程中逐步發(fā)現(xiàn)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誘導學生經(jīng)歷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過程,從中悟出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就是求這個數(shù)的幾分之一是多少。在例3的教學中,通過畫線段圖來驗證學生的猜想,從而得出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shù)等于乘這個數(shù)的倒數(shù)。
不足之處:
由于教學了三個例題,內(nèi)容較多,導致練習的的時間較少,學生對于分數(shù)除法的計算不夠熟練。
再教設計:
調(diào)整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的分配,縮短對分數(shù)除法意義的`教學,整合例2與例3的教學內(nèi)容,使例3不僅僅通過線段圖得出,也可以通過商不變規(guī)律、等式的基本性質等不同方法進行驗證。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篇8)
小數(shù)除法這部分知識的基礎是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倒數(shù)的認識。首先對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分析,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利用已學過的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shù)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并從中總結出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和分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在掌握分數(shù)除法的基礎上,能運用除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分數(shù)除法(一)這節(jié)課在設計時讓學生通過折紙讓學生再次感受平均分,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探索并理解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及算理;掌握分數(shù)除以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能熟練進行計算;能夠運用分數(shù)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清楚地知道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之后,我緊扣學習目標復習引入。先出示一組分數(shù),讓學生快速說出這些分數(shù)的倒數(shù),并強調(diào)學生語言描述的完整性。出示第二個練習題,設計意圖:依據(jù)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引入,第二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作圖并將所作的圖留在黑板上,目的是讓學生與書本第二個綠點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聯(lián)想到七分之四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其實就是求這張紙的七分之四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課前就進行了復習,其實就是將第二個綠點的難度進行了分散教學。改進:在聽了孫主任的點評后,孫主任對此也給出了建議,聽了之后茅塞頓開,如果還是想有針對性的進行復習引入,不妨將第二個問題改成“2個七分之二是多少?”學生自然能想到2個七分之二就是2乘七分之二,就是七分之四,并且能夠作圖進行說明。這時再拋出第一個綠點的問題,通過折紙操作,與所畫的圖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到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同整數(shù)除法的意義完全相同。這樣的復習引入同樣能達到我們所想達到的目的。 在處理第一、二個綠點時,我在第二個綠點設計了小組合作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改進:由于將整張紙平均分成7份對很多學生來說有難度,在給學生提示方法時,語言描述應該更加準確;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讓小組合作真正的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本節(jié)課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需要更加關注課堂的生成,多從每節(jié)課積累,課后及時反思,以此來鍛煉自己在課堂上遇見預設之外的生成能夠更好地應對,更好地去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索空間的同時,也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經(jīng)過觀察、比較與思考,發(fā)現(xiàn)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建構、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中。每一次被聽課,都是每一次的進步,非常感謝孫主任、朱主任、我?guī)煾讣捌渌蠋熐皝砺犝n,并給予具有指導性的建議幫助我進步。我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xù)探索,不斷進步,不斷領悟教學這門藝術。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集錦10篇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讓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感謝您來讀本文希望您可以從中收獲許多實用的知識。上課前準備好課堂用到教案課件很重要,撰寫教案課件是每位老師都要做的事。教案是教師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中的參考標準。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1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本節(jié)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jié)內(nèi)容,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系有密切的'聯(lián)系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lián)系,在日常生活和工業(yè)生產(chǎn)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數(shù)聯(lián)系在高考當中也時??家恍┙獯痤}。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jù)上述教材內(nèi)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及其證明方法,使學生會運用正弦定理解決兩類基本的解三角形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為數(shù)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shù)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chuàng)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shù)。
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和編排的特點,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yè)生的發(fā)展為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 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fā)現(xiàn)”為基本探究內(nèi)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并逐步得到深化。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采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了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jié)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本節(jié)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fā)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激發(fā)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正弦定理。 提問: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并得出猜想)
注意:1.強調(diào)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數(shù)聯(lián)系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shù)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xiàn)了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
1.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2.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jié)課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fā)學生知識后用于實際的價值觀。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較難,使學生明確,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兩種可能。要求學生熟悉掌握已知兩邊和其中
一邊的對角時解三角形的各種情形。完了把時間交給學生。
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學生板演,老師巡視,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答。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邊與對角的正弦值的關系。
2.定理證明分別從直角、銳角、鈍角出發(fā),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
3.會用向量作為數(shù)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shù)問題。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2
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課前放映一些有關軍事題材的圖片,并在課首給出引例:一天,我核潛艇A正在某海域執(zhí)行巡邏任務,突然發(fā)現(xiàn)其正東處有一敵艇B正以30海里/小時的速度朝北偏西40°方向航行。經(jīng)研究,決定向其發(fā)射魚雷給以威懾性打擊。已知魚雷的速度為60海里/小時,問怎樣確定發(fā)射角度可擊中敵艦?
[設計一個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立刻進入到研究者的角色中來!]
(二)啟發(fā)引導學生數(shù)學地觀察問題,構建數(shù)學模型。
用幾何畫板模擬演示魚雷及敵艦行蹤,在探討魚雷發(fā)射角度的過程中,抽象出一個解三角形問題:
1、考察角A的范圍,回憶“大邊對大角”的性質
2、讓學生猜測角A的準確角度,由AC=2BC,從而B=2A
從而抽象出一個雛形:
3、測量角A的實際角度,與猜測有誤差,從而產(chǎn)生矛盾:
定性研究如何轉化為定量研究?
4、進一步修正雛形中的公式,啟發(fā)學生大膽想象:以及等
[直覺先行,思辨引路,在矛盾沖突中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
(三)引導學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數(shù)學規(guī)律。
提出問題:
1、如何對以上等式進行檢驗呢?激發(fā)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篩選出能成立的等式。
2、那這一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指導學生用刻度尺、圓規(guī)、計算器等工具對一般三角形進行驗證。
3、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系
[“特例→類比→猜想”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的研究思路!]
(四)讓學生進行各種嘗試,探尋理論證明的方法。
提出問題:
1、如何把猜想變成定理呢?使學生注意到猜想和定理的區(qū)別,強化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2、怎樣進行理論證明呢?培養(yǎng)學生的轉化思想,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你能找出它們的比值嗎?借以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以上的研究思路。用幾何畫板動畫演示,找到比值,突破難點。
4、將猜想變?yōu)槎ɡ恚⒂靡越鉀Q課首提出的問題,并進行適當?shù)乃枷虢逃?/p>
[學生成為發(fā)現(xiàn)者,成為創(chuàng)造者!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反思總結,布置作業(yè)
1、正弦定理具有對稱和諧美
2、“類比→實驗→猜想→證明”是一種常用的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課下思考:三角形中還有其它的邊角定量關系嗎?
六、板書設計:
正弦定理
問題:大邊對大角→邊角準確的量化關系?
研究思路:特例→類比→實驗→猜想→證明
結論:在△ABC中,邊與所對角滿足關系:
七、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授課對象為實驗班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好。同時,考慮到這是一節(jié)探究課,授課前并沒有告訴學生授課內(nèi)容。學生在未經(jīng)預習不知正弦定理內(nèi)容和證明方法的前提下,在教師預設的思路中,一步步發(fā)現(xiàn)了定理并證明了定理,感受到了創(chuàng)造的快樂,激發(fā)了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一)、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從認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視為一種信息載體,一種知識產(chǎn)生的背景。本節(jié)課數(shù)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突出了以下兩點:
1.從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設計數(shù)學情境。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nèi)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種好奇的心態(tài)、探究的心理。因此,本教案緊緊地抓住高二學生的這一特征,利用“正弦定理的發(fā)現(xiàn)和證明”這一富有挑戰(zhàn)性和探索性的材料,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活動中,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
2.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情境?!皢栴}是數(shù)學的心臟”,本節(jié)課數(shù)學情境的設計處處以問題為導向:“怎樣調(diào)整發(fā)射角度呢?”、“我們的工作該怎樣進行呢?”、“我們的‘根據(jù)地’是什么?”、“對任意三角形都成立嗎?”……促使學生去思考問題,去發(fā)現(xiàn)問題。
(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數(shù)學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新課標提倡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節(jié)課從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造到數(shù)學實驗的操作,再到證明方法的發(fā)現(xiàn),都對教材作了一定的調(diào)整和拓展,使其更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認知水平,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發(fā)展過程中展開思維,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
(三)數(shù)學實驗走進了課堂,這一樸實無華而又意義重大的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給了學生成功的快樂;這一思維模式的養(yǎng)成也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一些遺憾:由于這種探究課型在平時的教學中還不夠深入,有些學生往往以一種觀賞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主動探究意識不強,思維水平?jīng)]有達到足夠的提升。但相信隨著課改實驗的深入,這種狀況會逐步改善。
一些感悟:輕松愉快的課堂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天地,是合作交流、探索創(chuàng)新的主陣地,是思想教育的好場所。新課標下的課堂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的舞臺!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3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正弦定理:三角形ABC中 BC/sinA=AC/sinB=AB/sinC
例如,用BC邊和經(jīng)過B的直徑BD,構成的直角三角形DBC可以得到:
聽說能用向量證,咋么證呢?
三角形ABC為銳角三角形時,過A作單位向量j垂直于向量AB,則j 與向量AB夾角為90,j與向量BC夾角為(90-B),j與向量CA夾角為(90+A),設AB=c,BC=a,AC=b,
|j||AB|cos90+|j||BC|cos(90-B)+|j||CA|cos(90+A)=0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證用余弦定理:a^2+b^2-2abCOSc=c^2 COSc=(a^2+b^2-c^2)/2ab SINc^2=1-COSc^2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證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4
一、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jié)內(nèi)容,也是三角形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系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了正弦函數(shù)和余弦函數(shù),知識儲備已足夠。它是后續(xù)課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論依據(jù),也是解決實際生活中許多測量問題的工具。因此熟練掌握正弦定理能為接下來學習解三角形打下堅實基礎,并能在實際應用中靈活變通。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上述教材內(nèi)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證明,運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標:探索正弦定理的證明過程,用歸納法得出結論,并能掌握多種證明方法。
情感目標:通過推導得出正弦定理,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公式的整潔對稱美和數(shù)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證明,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shù)。
四、教法分析
依據(jù)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特點,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本節(jié)知識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采用與學生共同探索的教學方法,命題教學的發(fā)生型模式,以問題實際為參照對象,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運用例題和習題來強化內(nèi)容的掌握,突破重難點。即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討式的學習方法,這樣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
五、教學過程
本節(jié)知識教學采用發(fā)生型模式:
1、問題情境
有一個旅游景點,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想在風景區(qū)兩座相鄰的山之間搭建一條觀光索道。已知一座山A到山腳C的上面斜距離是1500米,在山腳測得兩座山頂之間的夾角是450,在另一座山頂B測得山腳與A山頂之間的夾角是300。求需要建多長的索道?
可將問題數(shù)學符號化,抽象成數(shù)學圖形。即已知AC=1500m,∠C=450,∠B=300。求AB=?
此題可運用做輔助線BC邊上的高來間接求解得出。
提問:有沒有根據(jù)已提供的數(shù)據(jù),直接一步就能解出來的方法?
思考:我們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的邊角關系。那我們能不能得到關于邊、角關系準確量化的表示呢?
2、歸納命題
我們從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來探討邊與角的數(shù)量關系:
在如圖Rt三角形ABC中,根據(jù)正弦函數(shù)的定義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5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數(shù)學教科書數(shù)學(必修5)》(人教版)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內(nèi)容的直接延拓也是三角函數(shù)一般知識和平面向量等知識在三角形中的具體運用是解可轉化為三角形計算問題的其它數(shù)學問題及生產(chǎn)生活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什么要研究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其證明方法是怎樣想到的?還有別的證法嗎?這些都是教材沒有回答而確實又是學生所關心的問題。
本節(jié)課是正弦定理教學的第一課時其主要任務是引入并證明正弦定理在課型上屬于定理教學課。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學不僅能復習鞏固舊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識體會聯(lián)系發(fā)展等辯證觀點而且通過對定理的探究能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進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習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內(nèi)容在必修4中又學習了三角函數(shù)的基礎知識和平面向量的有關內(nèi)容對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數(shù)平面向量已形成初步的知識框架這不僅是學習正弦定理的認知基礎同時又是突破定理證明障礙的強有力的工具。正弦定理是關于任意三角形邊角關系的重要定理之一《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教學中要重視定理的探究過程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shù)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也為學習正弦定理提供一種親和力與認同感。
三設計思想
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是全面發(fā)展學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呢?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這個觀點從教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并通過與他人(在教師指導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協(xié)作主動建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本節(jié)正弦定理的教學將遵循這個原則而進行設計。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任意三角形的邊與其對角的關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及其證明方法。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邊與其對角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猜想證明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等方法體驗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實現(xiàn)共同探究教學相長的教學情境。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正弦定理的發(fā)現(xiàn)和推導
難點:正弦定理的推導
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計算器直尺量角器。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境
教師:展示情景圖如圖1船從港口B航行到港口C測得BC的距離為
船在港口C卸貨后繼續(xù)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員的疏忽沒有測得CA距離如果船上有測角儀我們能否計算出AB的距離?
學生:思考提出測量角AC。
教師:若已知測得
如何計算AB兩地距離?
師生共同回憶解直角三角形①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兩邊可以求第三邊及兩個角。②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邊和一角可以求另兩邊及第三個角。
教師引導:
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精確計算AB呢?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jié)課有良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通過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激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在解決問題后對特殊問題一般化得出一個猜測性的結論猜想培養(yǎng)學生從特殊到一般思想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二)數(shù)學實驗驗證猜想
教師:給學生指明一個方向我們先通過特殊例子檢驗
是否成立舉出特例。
(1)在△ABC中ABC分別為
對應的邊長a:b:c為1:1:1對應角的正弦值分別為
引導學生考察
的關系。(學生回答它們相等)
(2)在△ABC中ABC分別為
對應的邊長a:b:c為1:1:
對應角的正弦值分別為
1;(學生回答它們相等)
(3)在△ABC中ABC分別為
對應的邊長a:b:c為1:
:2對應角的正弦值分別為
1。(學生回答它們相等)(圖3)
教師:對于
呢?
學生:思考交流得出如圖4在Rt
ABC中設BC=a,AC=b,AB=c,
則有
又
,
則
從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教師:那么任意三角形是否有
呢?
借助于電腦與多媒體利用《幾何畫板》軟件演示正弦定理教學課件。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三角形形狀的變化與三個比值的變化情況。
結論:
對于任意三角形都成立。
設計意圖:通過《幾何畫板》軟件的演示使學生對結論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證明猜想得出定理
師生活動:
教師:我們雖然經(jīng)歷了數(shù)學實驗多媒體技術支持對任意的三角形如何用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證明
呢?前面探索過程對我們有沒有啟發(fā)?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派一個代表總結。(以下證明過程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進行敘述)
學生:思考得出
(1)在
中成立如前面檢驗。
(2)在銳角三角形中如圖5設
(3)在鈍角三角形中如圖6設
同銳角三角形證明可知
教師:我們把這條性質稱為正弦定理:在一個三角形中各邊和它所對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FormatImgID_114#
教師:還有其它證明方法嗎?
學生:思考得出分析圖形(圖7)對于任意△ABC由初中所學過的面積公式可以得出:
而由圖中可以看出:
等式
中均除以
后可得
即
教師邊分析邊引導學生同時板書證明過程。
在剛才的.證明過程中大家是否發(fā)現(xiàn)三角形高
三角形的面積:
能否得到新面積公式
學生:
得到三角形面積公式
設計意圖:經(jīng)歷證明猜想的過程進一步引導啟發(fā)學生利用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論證猜想力圖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學習過程。
(四)利用定理解決引例
師生活動:
教師:現(xiàn)在大家再用正弦定理解決引例中提出的問題。
學生:馬上得出
在
中
(五)了解解三角形概念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知識的完整性。
教師: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個角
和它們的對邊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幾個元素求其他元素的過程叫做解三角形。
設計意圖:利用正弦定理重新解決引例讓學生體會用新的知識新的定理解決問題更方便更簡單激發(fā)學生不斷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六)運用定理解決例題
師生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決的問題。
學生:討論正弦定理可以解決的問題類型:
(1)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兩個角與一邊求三角形的另一角和另兩邊如
;
(2)如果已知三角形任意兩邊與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與另兩角如
。
師生:例1的處理先讓學生思考回答解題思路教師板書讓學生思考主要是突出主體教師板書的目的是規(guī)范解題步驟。
例1:在
中已知
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三角形中兩角及一邊求其他元素第一步可由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
求出第三個角C再由正弦定理求其他兩邊。
例2:在
中已知
解三角形。
例2的處理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分類討論的數(shù)學思想可先讓中等學生講解解題思路其他同學補充交流。
學生:反饋練習(教科書第5頁的練習)
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中解題步驟規(guī)范的解答。
設計意圖:自己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要研究的主動學習。
(七)嘗試小結:
教師:提示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
學生:思考交流歸納總結。
師生:讓學生嘗試小結教師及時補充要體現(xiàn):
(1)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
)及其證明思想方法。
(2)正弦定理的應用范圍:①已知三角形中兩角及一邊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三角形中兩邊和其中一邊所對的角求其他元素。
(3)分類討論的數(shù)學思想。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八)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第10頁[習題1.1]A組第12題。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6
正弦定理證明步驟2.
證明a/sinA=b/sinB=c/sinC=2R:
如圖,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圓O.
作直徑BD交⊙O于D.
連接DA.
因為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
類似可證其余兩個等式。
則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b^2=sin^2B*c^2+a^2+cos^2B*c^2-2ac*cosB
b^2=(sin^2B+cos^2B)*c^2-2ac*cosB+a^2
下面在銳角△中證明第一個等式,在鈍角△中證明以此類推。
由勾股定理得:
c^2=(AD)^2+(BD)^2,(AD)^2=b^2-(CD)^2
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強有力的工具,關于這兩個定理有好幾種不同的證明方法.人教A版教材《數(shù)學》(必修5)是用向量的數(shù)量積給出證明的,如是在證明正弦定理時用到作輔助單位向量并對向量的等式作同一向量的數(shù)量積,這種構思方法過于獨特,不易被初學者接受.本文試圖通過運用多種方法證明正、余弦定理從而進一步理解正、余弦定理,進一步體會向量的巧妙應用和數(shù)學中“數(shù)”與“形”的完美結合.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a2=b2+c2-2bccos A.
AD=bsin∠BCA,
BE=csin∠CAB,
CF=asin∠ABC。
=casin∠ABC.
AD=bsin∠BCA=csin∠ABC,
BE=asin∠BCA=csin∠CAB。
的直徑,則∠DAC=90°,∠ABC=∠ADC。
因為AB=AC+CB,
所以jAB=j(AC+CB)=jAC+jCB.
因為jAC=0,
jCB=| j ||CB|cos(90°-∠C)=asinC,
jAB=| j ||AB|cos(90°-∠A)=csinA .
過A作 ,
法一:證明:建立如下圖所示的直角坐標系,則A=(0,0)、B=(c,0),又由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可得:C=(bcos A,bsin A),以AB、BC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ABCC′,則∠BAC′=π-∠B,
∴C′(acos(π-B),asin(π-B))=C′(-acos B,asin B).
根據(jù)向量的運算:
=(-acos B,asin B),
= - =(bcos A-c,bsin A),
(2)由 =(b-cos A-c)2+(bsin A)2=b2+c2-2bccos A,
又| |=a,
∴a2=b2+c2-2bccos A.
同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設 軸、軸方向上的單位向量分別為 、,將上式的兩邊分別與 、作數(shù)量積,可知
化簡得b2-a2-c2=-2accos B.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7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數(shù)學教科書數(shù)學(必修5)》(人教版)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內(nèi)容的直接延拓也是三角函數(shù)一般知識和平面向量等知識在三角形中的具體運用是解可轉化為三角形計算問題的其它數(shù)學問題及生產(chǎn)生活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什么要研究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其證明方法是怎樣想到的?還有別的證法嗎?這些都是教材沒有回答而確實又是學生所關心的問題。
本節(jié)課是正弦定理教學的第一課時其主要任務是引入并證明正弦定理在課型上屬于定理教學課。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學不僅能復習鞏固舊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識體會聯(lián)系發(fā)展等辯證觀點而且通過對定理的探究能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進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習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內(nèi)容在必修4中又學習了三角函數(shù)的基礎知識和平面向量的有關內(nèi)容對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數(shù)平面向量已形成初步的知識框架這不僅是學習正弦定理的認知基礎同時又是突破定理證明障礙的強有力的工具。正弦定理是關于任意三角形邊角關系的重要定理之一《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教學中要重視定理的探究過程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shù)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也為學習正弦定理提供一種親和力與認同感。
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是全面發(fā)展學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呢?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這個觀點從教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并通過與他人(在教師指導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協(xié)作主動建構而獲得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本節(jié)正弦定理的教學將遵循這個原則而進行設計。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任意三角形的邊與其對角的關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及其證明方法。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邊與其對角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猜想證明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等方法體驗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實現(xiàn)共同探究教學相長的教學情境。
船在港口C卸貨后繼續(xù)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員的疏忽沒有測得CA距離如果船上有測角儀我們能否計算出AB的距離?
如何計算AB兩地距離?
師生共同回憶解直角三角形①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兩邊可以求第三邊及兩個角。②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邊和一角可以求另兩邊及第三個角。
教師引導:
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精確計算AB呢?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jié)課有良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通過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激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在解決問題后對特殊問題一般化得出一個猜測性的結論猜想培養(yǎng)學生從特殊到一般思想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呢?
借助于電腦與多媒體利用《幾何畫板》軟件演示正弦定理教學課件。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三角形形狀的變化與三個比值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幾何畫板》軟件的演示使學生對結論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師生活動:
教師:我們雖然經(jīng)歷了數(shù)學實驗多媒體技術支持對任意的三角形如何用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證明
呢?前面探索過程對我們有沒有啟發(fā)?學生分組討論每組派一個代表總結。(以下證明過程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進行敘述)
教師:我們把這條性質稱為正弦定理:在一個三角形中各邊和它所對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FormatImgID_114#
教師邊分析邊引導學生同時板書證明過程。
設計意圖:經(jīng)歷證明猜想的過程進一步引導啟發(fā)學生利用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論證猜想力圖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學習過程。
師生活動:
教師:現(xiàn)在大家再用正弦定理解決引例中提出的問題。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幾個元素求其他元素的過程叫做解三角形。
設計意圖:利用正弦定理重新解決引例讓學生體會用新的知識新的定理解決問題更方便更簡單激發(fā)學生不斷探索新知識的欲望。
師生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決的問題。
(1)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兩個角與一邊求三角形的另一角和另兩邊如
;
。
師生:例1的處理先讓學生思考回答解題思路教師板書讓學生思考主要是突出主體教師板書的目的是規(guī)范解題步驟。
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
例2的處理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分類討論的數(shù)學思想可先讓中等學生講解解題思路其他同學補充交流。
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中解題步驟規(guī)范的解答。
設計意圖:自己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要研究的主動學習。
)及其證明思想方法。
(2)正弦定理的應用范圍:①已知三角形中兩角及一邊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三角形中兩邊和其中一邊所對的角求其他元素。
(3)分類討論的數(shù)學思想。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8
數(shù)學《余弦定理》教案
教學設計
整體設計
教學分析
對余弦定理的探究,教材是從直角三角形入手,通過向量知識給予證明的.一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向量工具性的認識,二是感受向量法證明余弦定理的奇妙之處,感受向量法在解決問題中的威力.課后仍鼓勵學生探究余弦定理的其他證明方法,推出余弦定理后,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并讓學生結合余弦函數(shù)的性質明確:如果一個三角形兩邊的平方和等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鈍角;如果大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銳角.由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廣.還要啟發(fā)引導學生注意余弦定理的幾種變形式,并總結余弦定理的適用題型的特點,在解題時正確選用余弦定理達到求解、化簡的目的.
應用余弦定理及其另一種形式,并結合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問題:(1)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解三角形;(2)已知三角形的三邊解三角形.在已知兩邊及其夾角解三角形時,可以用余弦定理求出第三條邊,這樣就把問題轉化成已知三邊解三角形的問題.在已知三邊和一個角的情況下,求另一個角既可以應用余弦定理的另一種形式,也可以用正弦定理.用余弦定理的另一種形式,可以(根據(jù)角的余弦值)直接判斷角是銳角還是鈍角,但計算比較復雜.用正弦定理計算相對比較簡單,但仍要根據(jù)已知條件中邊的大小來確定角的大小.
根據(jù)教材特點,本內(nèi)容安排2課時.一節(jié)重在余弦定理的推導及簡單應用,一節(jié)重在解三角形中兩個定理的綜合應用.
三維目標
1.通過對余弦定理的探究與證明,掌握余弦定理的另一種形式及其應用;了解余弦定理與勾股定理之間的聯(lián)系;知道解三角形問 題的幾種情形.
2.通過對三角形邊角關系的探索,提高數(shù)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并進一步理解三角函數(shù)、余弦定理、向量的數(shù)量積等知識間的關系,加深對數(shù)學具有廣泛應用的認識;同時通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數(shù)學表達式的變換,認識數(shù)學中的對稱美、簡潔美、統(tǒng)一美.
3.加深對數(shù)學思想的認識,本節(jié)的主要數(shù)學思想是量化的數(shù)學思想、分類討論思想以及數(shù)形結合思想;這些數(shù)學思想是對于數(shù)學知識的理性的、本質的、高度抽象的、概括的認識,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是我們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具體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余弦定理;理解余弦定理的推導及其另一種形式,并能應用它們解三角形.
教學難點:余弦定理的證明及其基本應用以及結合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思路1.(類比導入)在探究正弦定理的證明過程中,從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情形入手,發(fā)現(xiàn)了正弦定理.現(xiàn)在我們?nèi)匀粡闹苯侨切蔚倪@種特殊情形入手,然后將銳角三角形轉化為直角三角形,再適當運用勾股定理進行探索,這種導入比較自然流暢,易于學生接受.
思路2.(問題導入)如果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及其所夾的角,根據(jù)三角形全等的判斷方法,這個三角形是大小、形狀完全確定的三角形,能否把這個邊角關系準確量化出來呢?也就是從已知的兩邊和它們的夾角能否計算出三角形的另一邊和另兩個角呢?根據(jù)我們掌握的數(shù)學方法,比如說向量法,坐標法,三角法,幾何法等,類比正弦定理的證明,你能推導出余弦定理嗎?
推進新課
新知探究
提出問題
??1?通過對任意三角形中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的邊角量化,我們發(fā)現(xiàn)了正弦定理,解決了兩類解三角形的問題.那么如果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及這兩邊所夾的角,根據(j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這個三角形是大小、形狀完全確定的三角形.怎樣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這兩邊夾角的條件下解三角形呢?
?2?能否用平面幾何方法或向量方法或坐標方法等探究出計算第三邊長的關系式或計算公式呢?
?3?余弦定理的內(nèi)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語言敘述它嗎?余弦定理與以前學過的關于三角形的什么定理在形式上非常接近?
?4?余弦定理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是什么?
?5?余弦定理可以解決哪些類型的解三角形問題?怎樣求解?
?6?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在應用上有哪些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活動: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課件“余弦定理猜想與驗證”,教師引導學生仍從特殊情形入手,通過觀察、猜想、證明而推廣到一般.
如下圖,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據(jù)兩直角邊及直角可表示斜邊,即勾股定理,那么對于任意三角形,能否根據(jù)已知兩邊及夾角來表示第三邊呢?下面,我們根據(jù)初中所學的平面幾何的有關知識來研究這一問題.
如下圖,在△ABC中,設BC=a,AC=b,AB=c,試根據(jù)b、c、∠A來表示a.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由于初中平面幾何所接觸的是解直角三角形問題,所以應添加輔助線構成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內(nèi)通過邊角關系作進一步的轉化工作,故作CD垂直于AB于點D,那么在Rt△BDC中,邊a可利用勾股定理通過CD、DB表示,而CD可在Rt△ADC中利用邊角關系表示,DB可利用AB,AD表示,進而在Rt△ADC內(nèi)求解.探究過程如下:
過點C作CD⊥AB,垂足為點D,則在Rt△CDB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
a2=CD2+BD2.
∵在Rt△ADC中,CD2=b2-AD2,
又∵BD2=(c-AD)2=c2-2c?AD+AD2,
∴a2=b2-AD2+c2-2c?AD+AD2=b2+c2-2c?AD.
又∵在Rt△ADC中,AD=b?cosA,
∴a2=b2+c2-2bccosA.
類似地可以證明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另外,當A為鈍角時也可證得上述結論,當A為直角時,a2+b2=c2也符合上述結論.
這就是解三角形中的另一個重要定理——余弦定理.下面類比正弦定理的證明,用向量的方法探究余弦定理,進一步體會向量知識的工具性作用.
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究余弦定理中的角是以余弦的形式出現(xiàn)的,又涉及邊長問題,學生很容易想到向量的數(shù)量積的定義式:a?b=|a||b|cosθ,其中θ為a,b的夾角.
用向量法探究余弦定理的具體過程如下:
如下圖,設CB→=a,CA→=b,AB→=c,那么c=a-b,
|c|2=c?c=(a-b)?(a-b)
=a?a+b?b-2a?b
=a2+b2-2abcosC.
所以c2=a2+b2-2abcosC.
同理可以證明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這個定理用坐標法證明也比較容易,為了拓展學生的思路,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坐標法證明,過程如下:
如下圖,以C為原點,邊CB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設點B的坐標為(a,0),點A的坐標為(bcosC,bsinC),根據(jù)兩點間距離公式
AB=?bcosC-a?2+?bsinC-0?2,
∴c2=b2cos2C-2abcosC+a2+b2sin2C,
整理,得c2=a2+b2-2abcosC.
同理可以證明: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的平方的和減去這兩邊與它們夾角的余弦的積的兩倍,即
a2=b2+c2-2bccosAb2=c2+a2-2accosBc2=a2+b2-2abcosC
余弦定理指出了三角形的三條邊與其中的一個角之間的關系,每一個等式中都包含四個不同的量,它們分別是三 角形的三邊和一個角,知道其中的三個量,就可以求得第四個量.從而由三角形的三邊可確定三角形的三個角,得到余弦定理的另一種形式:
cosA=b2+c2-a22bccosB=c2+a2-b22cacosC=a2+b2-c22ab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分析余弦定理的結構特征,發(fā)現(xiàn)余弦定理與以前的關于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在形式上非常接近,讓學生比較并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容易看出,若△ABC中,C=90°,則cosC=0,這時余弦定理變?yōu)閏2=a2+b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廣;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另外,從余弦定理和余弦函 數(shù)的性質可知,在一個三角形中,如果兩邊的平方和 等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直角;如果兩邊的平方和小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鈍角;如果兩邊的平方和大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第三邊所對的角是銳角.從以上可知,余弦定理可以看作是勾股定理的推廣.
應用余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有關解三角形的問題:
①已知三角形的三邊解三角形,這類問題是三邊確定,故三角也確定,有解;
②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解三角形,這類問題是第三邊確定,因而其他兩個角也確定,故解.不會產(chǎn)生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所產(chǎn)生的判斷解的取舍的問題.
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結合起來應用,能很好地解決解三角形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定理可解決的問題類型會發(fā)現(xiàn):如果已知的是三角形的三邊和一個角的情況,而求另兩角中的某個角時,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那么這兩種方法哪個會更好些呢?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究得到:若用余弦定理的另一種形式,可以根據(jù)余弦值直接判斷角是銳角還是鈍角,但計算比較復雜.用正弦定理計算相對比較簡單,但仍要根據(jù)已知條件中邊的大小來確定角的大小,所以一般應該選擇用正弦定理去計算比較小的邊所對的角.教師要點撥學生注意總結這種優(yōu)化解題的技巧.
討論結果:
(1)、(2)、(3)、(6)見活動.
(4)余弦定理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是:
cosA=b2+c2-a22bccosB=c2+a2-b22cacosC=a2+b2-c22ab
(5)利用余弦定理可解決兩類解三角形問題:
一類是已知三角形三邊,另一類是已知三角形兩邊及其夾角.
應用示例
例1如圖,在△ABC中,已知a=5,b=4,∠C=120°,求c.
活動:本例是利用余弦定理解決的第二類問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
解:由余弦定理,得
c2=a2+b2-2abcos120°,
因此c=52+42-2×5×4×?-12?=61.
例2如圖,在△ABC中,已知a=3,b=2,c=19,求此三角形各個角的大小及其面積.(精確到0.1)
活動:本例中已知三角形三邊,可利用余弦定理先求出邊所對的角,然后利用正弦定理再求出另一角,進而求得第三角.教材中 這樣安排是為了讓學生充分熟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實際教學時可讓學生自己探求解題思路,比如學生可能會三次利用余弦定理分別求出三個角,或先求出最小邊所對的角再用正弦定理求其他角,這些教師都要給予鼓勵,然后讓學生自己比較這些方法的不同或優(yōu)劣,從而深刻理解兩個定理的.
解:由余弦定理,得
cos∠BCA=a2+b2-c22ab=32+22-?19?22×3×2=9+4-1912=-12,
因此∠BCA=120°,
再由正弦定理,得
sinA=asin∠BCAc=3×3219=33219≈0.596 0,
因此∠A≈36.6°或∠A≈143.4°(不合題意,舍去).
因此∠B=180°-∠A-∠BCA≈23.4°.
設BC邊上的高為AD,則
AD=csinB=19sin23.4°≈1.73.
所以△ABC的面積≈12×3×1.73≈2.6.
點評:在既可應用正弦定理又可應用余弦定理時,體會兩種方法存在的差異.當所求的 角是鈍角時,用余弦定理可以立即判定所求的角,但用正弦定理則不能直接判定.
變式訓練
在△ABC中,已知a=14,b=20,c=12,求A、B和C.(精確到1°)
解:∵cosA=b2+c2-a22bc=202+122-1422×20×12=0.725 0,
∴A≈44°.
∵cosC=a2+b2-c22ab=142+202-1222×14×20=113140≈0.807 1,
∴C≈36°.
∴B=180°-(A+C)≈180°-(44°+36°)=100°.
例3如圖,△ABC的頂點為A(6,5),B(-2,8)和C(4,1),求∠A.(精確到0.1°)
活動:本例中三角形的三點是以坐標的形式給出的,點撥學生利用兩點間距離公式先求出三邊,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出∠A.可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給予適當?shù)闹笇?
解:根據(jù)兩點間距離公式,得
AB=[6-?-2?]2+?5-8?2=73,
BC=?-2-4?2+?8-1?2=85,
AC=?6-4?2+?5-1?2=25.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A=AB2+AC2-BC22AB?AC=2365≈0.104 7,
因此∠A≈84.0°.
點評:三角形三邊的長作為中間過程,不必算出精確數(shù)值.
變式訓練
用向量的數(shù)量積運算重做本例.
解:如例3題圖,AB→=(-8,3),AC→=(-2,-4),
∴|AB→|=73,|AC→|=20.
∴cosA=AB→?AC→|AB→||AC→|
=-8×?-2?+3×?-4?73×20
=2365≈0.104 7.
因此∠A≈84.0°.
例4在△ABC中,已知a=8,b=7,B=60°,求c及S△ABC.
活動:根據(jù)已知條件可以先由正弦定理求出角A,再結合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求出角C,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邊c,而三角形面積由公式S△ABC=12acsinB可以求出.若用余弦定理求c,可利用余弦定理b2=c2+a2-2cacosB建立關于c的方程,亦能達到求c的目的.
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8sinA=7sin60°,
∴A1=81.8°,A2=98.2°.
∴C1=38.2°,C2=21.8°.
由7sin60°=csinC,得c1=3,c2=5,
∴S△ABC=12ac1sinB=63或S△ABC=12ac2sinB=103.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b2=c2+a2-2cacosB,
∴72=c2+82-2×8×ccos60°.
整理,得c2-8c+15=0,
解之,得c1=3,c2=5.∴S△ABC=12ac1sinB=63或S△ABC=12ac2sinB=103.
點評:在解法一的思路里,應注意用正弦定理應有兩種結果,避免遺漏;而解法二更有耐人尋味之處,體現(xiàn)出余弦定理作為公式而直接應用的另外用處,即可以用之建立方程,從而運用方程的觀點去解決,故解法二應引起學生的注意.
綜合上述例題,要求學生總結余弦定理在求解三角形時的適用范圍;已知三邊求角或已知兩邊及其夾角解三角形,同時注意余弦定理在求角時的優(yōu)勢以及利用余弦定理建立方程的解法,即已知兩邊及一角解三角形可用余弦定理解之.
變式訓練
在△ABC中,內(nèi)角A,B,C對邊的邊長分別是a,b,c.已知c=2,C=60°.
(1)若△ABC的面積等于3,求a,b;
(2)若sinB=2sinA,求△ABC的面積.
解:(1)由余弦定理及已知條件,得a2+b2-2abcos60°=c2,即a2+b2-ab=4,
又因為△ABC的面積等于3,所以12absinC=3,ab=4.
聯(lián)立方程組a2+b2-ab=4,ab=4,解得a=2,b=2.
(2)由正弦定理及已知條件,得b=2a,
聯(lián)立方程組a2+b2-ab=4,b=2a,解得a=233,b=433.
所以△ABC的面積S=12absinC=233.
知能訓練
1.在△ABC中,已知C=120°,兩邊a與b是方程x2-3x+2=0的兩根,則c的值為…
( )
A.3 B.7 C.3 D.7
2.已知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x2+x+1,x2-1,2x+1(x>1),求三角形的角.
答案:
1.D 解析:由題意,知a+b=3,ab=2.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知
c2=a2+b2-2abcosC=a2+b2+ab
=(a+b)2-ab
=7,
∴c=7.
2.解:比較得知,x2+x+1為三角形的邊,設其對角為A.
由余弦定理,得
cosA=?x2-1?2+?2x+1?2-?x2+x+1?22?x2-1??2x+1?
=-12.
∵0
即三角形的角為120°.
課堂小結
1.教師先讓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探究過程,然后再讓學生用文字語言敘述余弦定理,準確理解其實質,并由學生回顧可用余弦定理解決哪些解三角形的問題.
2.教師指出:從方程的觀點來分析,余弦定理的每一個等式都包含了四個不同的量,知道其中三個量,便可求得第四個量.要通過課下作業(yè),從方程的角度進行各種變形,達到辨明余弦定理作用的目的.
3.思考本節(jié)學到的探究方法,定性發(fā)現(xiàn)→定量探討→得到定理.
作業(yè)
課本習題1—1A組4、5、6;習題1—1B組1~5.
設計感想
本教案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民主教學思想”,教師不主觀、不武斷、不包辦,讓學生充分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力求在課堂上人人都會有“令你自己滿意”的探究成果.這樣能夠不同程度地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且使教學內(nèi)容得以鞏固和延伸.“發(fā)現(xiàn)法”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本教案設計是從直角三角形出發(fā),以歸納——猜想——證明——應用為線索,用恰當?shù)膯栴}通過啟發(fā)和點撥,使學生把規(guī)律和方法在愉快的氣氛中探究出來,而展現(xiàn)的過程合情合理,自然流暢,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縱觀本教案設計流程,引入自然,學生探究到位,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能較好地完成三維目標,課程內(nèi)容及重點難點也把握得恰到好處.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計流程會強烈地感染著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學生的探究欲望及精神狀態(tài)始終處于狀態(tài).在整個教案設計中學生的思維活動量大,這是貫穿整個教案始終的一條主線,也應是實際課堂教學中的一條主線.
備課資料
一、與解三角形有關的幾個問題
1.向量方法證明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如圖,在△ABC中,設三內(nèi)角A、B、C的對邊分別是a、b、c.
∵AC→+CB→=AB→,
∴AC→?(AC→+CB→)=AC→?AB→.
∴AC→?AC→+AC→?CB→=AC→?AB→.
∴|AC→|2+|AC→||CB→|cos(180°-C)=|AB→||AC→|cosA.
∴|AC→|-|CB→|cosC=|AB→|cosA.
∴b-acosC=ccosA,
即b=ccosA+acosC.
同理,得a=bcosC+ccosB,c=bcosA+acosB.
上述三式稱為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2.解斜三角形題型分析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每一個等式中都包含三角形的四個元素,如果其中三個元素是已知的(其中至少有一個元素是邊),那么這個三角形一定可解.
關于斜三角形的解法,根據(jù)所給的條件及適用的定理可以歸納為下面四種類型:
(1)已知兩角及其中一個角的對邊,如A、B、a,解△ABC.
解:①根據(jù)A+B+C=π,求出角C;
②根據(jù)asinA=bsinB及asinA=csinC,求b、c.
如果已知的是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如A、B、c,那么先求出第三角C,然后按照②來求解.求解過程中盡可能應用已知元素.
(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如a、b、C,解△ABC.
解:①根據(jù)c2=a2+b2-2abcosC,求出邊c;
②根據(jù)cosA=b2+c2-a22bc,求出角A;
③由B=180°-A-C,求出角B.
求出第三邊c后,往往為了計算上的方便,應用正弦定理求角,但為了避免討論角是鈍角還是銳角,應先求較小邊所對的角(它一定是銳角),當然也可以用余弦定理求解.
(3)已知兩邊及其中一條邊所對的角,如a、b、A,解△ABC.
解:①asinA=bsinB,經(jīng)過討論求出B;
②求出B后,由A+B+C=180°,求出角C;
③再根據(jù)asinA=csinC,求出邊c.
(4)已知三邊a、b、c,解△ABC.
解:一般應用余弦定理求出兩角后,再由A+B+C=180°,求出第三個角.
另外,和第二種情形完全一樣,當?shù)谝粋€角求出后,可以根據(jù)正弦定理求出第二個角,但仍然需注意要先求較小邊所對的銳角.
(5)已知三角,解△ABC.
解:滿足條件的三角形可以作出無窮多個,故此類問題解不.
3.“可解三角形”與“需解三角形”
解斜三角形是三角函數(shù)這章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也是求解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問題的一個重要工具.但在具體解題時,有些同學面對較為復雜(即圖中三角形不止一個)的斜三角形問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至于何時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也是心中無數(shù),這既延長了思考時間,更影響了解題的速度和質量.但若明確了“可解三角形”和“需解三角形”這兩個概念,則情形就不一樣了.
所謂“可解三角形”,是指已經(jīng)具有三個元素(至少有一邊)的三角形;而“需解三角形”則是指需求邊或角所在的三角形.當一個題目的圖形中三角形個數(shù)不少于兩個時,一般來說其中必有一個三角形是可解的,我們就可先求出這個“可解三角形”的某些邊和角,從而使“需解三角形”可解.在確定了“可解三角形”和“需解三角形”后,就要正確地判斷它們的類型,合理地選擇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作為解題工具,求出需求元素,并確定解的情況.
“可解三角形”和“需解三角形”的引入,能縮短求解斜三角形問 題的思考時間.一題到手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心里便有了底.分析問題的思路也從“試試看”“做做看”等不大確定的狀態(tài)而變?yōu)椤坝械姆攀浮钡厝ネ诰颍ヌ骄?
二、備用習題
1.△ABC中,已知b2-bc-2c2=0,a=6,cosA=78,則△ABC的面積S為( )
A.152 B.15 C.2 D.3
2.已知一個三角形的三邊為a、b和a2+b2+ab,則這個三角形的角是( )
A.75° B.90° C.120° D.150°
3.已知銳角三角形的兩邊長為2和3,那么第三邊長x的取值范圍是( )
A.(1,5) B.(1,5) C.(5,5) D.(5,13)
4.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都增加同樣的長度,則這個新三角形的形狀為( )
A.銳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鈍角三角形 D.由增加的長度確定
5.(1)在△ABC中,a,b,c分別是角A,B,C所對的邊,已知a=3,b=3,C=30°,則A=__________.
(2)在△ABC中,三個角A,B,C的對邊邊長分別為a=3,b=4,c=6,則bccosA+cacosB+abcosC的值為__________.
6.在△ABC中,若(a+b+c)(a+b-c)=3ab,并且sinC=2sinBcosA,試判斷△ABC的形狀.
7.在△ABC中,設三角形面積為S,若S=a2-(b -c)2,求tanA2的值.
參考答案:
1.A 解析:由b2-bc-2c2=0,即(b+c)(b-2c)=0,得b=2c;①
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即6=b2+c2-74bc.②
解①②,得b=4,c=2.
由cosA=78,得sinA=158,
∴S△ABC=12bcsinA=12×4×2×158=152.
2.C 解析:設角為θ,由余弦定理,得a2+b2+ab=a2+b2-2abcosθ,
∴cosθ=-12.∴θ=120°.
3.D 解析:若x為邊,由余弦定理,知4+9-x22×2×3>0,即x2
若x為最小邊,則由余弦定理知4+x2-9>0,即x2>5,
∴x>5.綜上,知x的取值范圍是5
4.A 解析:設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a,b,c,其中c為斜邊,增加長度為x.
則c+x為新三角形的最長邊.設其所對的角為θ,由余弦定理知,
cosθ=?a+x?2+?b+x?2-?c+x?22?a+x??b+x?=2?a+b-c?x+x22?a+x??b+x?>0.
∴θ為銳角,即新三角形為銳角三角形.
5.(1)30° (2)612 解析:(1)∵a=3,b=3,C=30°,由余弦定理,有
c2=a2+b2-2abcosC=3+9-2×3×3×32=3,
∴a=c,則A=C=30°.
(2)∵bccosA+cacosB+abcosC=b2+c2-a22+c2+a2-b22+a2+b2-c22
=a2+b2+c22=32+42+622=612.
6.解:由正弦定理,得sinCsinB=cb,
由sinC=2sinBcosA,得cosA=sinC2sinB=c2b,
又根據(jù)余弦定理,得cosA=b2+c2-a22bc,
故c2b=b2+c2-a22bc,即c2=b2+c2-a2.
于是,得b2=a2,故b=a.
又因為(a +b+c)(a+b-c)=3ab,
故(a+b)2-c2=3ab.由a=b,得4b2-c2=3b2,
所以b2=c2,即b=c.故a=b=c.
因此△ABC為正三角形.
7.解:S=a2-(b-c)2,又S=12bcsinA,
∴12bcsinA=a2-(b-c)2,
有14sinA=-?b2+c2-a2?2bc+1,
即14?2sinA2?cosA2=1-cosA.
∴12?sinA2?cosA2=2sin2A2.
∵sinA2≠0,故12cosA2=2 sinA2,∴tanA2=14.
第2課時
導入新課
思路1.(復習導入)讓學生回顧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內(nèi)容及表達式,回顧上兩節(jié)課所解決的解三角形問題,那么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放在一起并結合三角、向量、幾何等知識我們會探究出什么樣的解題規(guī)律呢?由此展開新課.
思路2.(問題導入)我們在應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時,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一邊的對角往往得出不同情形的解,有時有一解,有時有兩解,有時又無解,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節(jié)課我們從一般情形入手,結合圖形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由此展開新課.
推進新課
新知探究
提出問題
?1?回憶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另一種形式的表達式,并用文字語言敘述其內(nèi)容.能寫出定理的哪些變式?
?2?正、余弦定理各適合解決哪類解三角形問題?
?3?解三角形常用的有關三角形的定理、性質還有哪些?
?4?為什么有時解三角形會出現(xiàn)矛盾,即無解呢?比如:,①已知在△ABC中,a=22 cm,b=25 cm,A=135°,解三角形;,②已知三條邊分別是3 cm,4 cm,7 cm,解三角形.
活動:結合課件、幻燈片等,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幾組互相提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內(nèi)容是什么?各式中有幾個量?有什么作用?用方程的思想寫出所有的變形(包括文字敘述),讓學生回答正、余弦定理各適合解決的解三角形類型問題、三角形內(nèi)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積定理等.可讓學生填寫下表中的相關內(nèi)容:
解斜三角形時可
用的定理和公式 適用類型 備注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b2+a2-2bacosC (1)已知三邊
(2)已知兩邊及其夾角
類型(1)(2)有解時只有一解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3)已知兩角和一邊
(4)已知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 類型(3)在有解時只有一解,類型(4)可有兩解、一解或無解
三角形面積公式
S=12bcsinA
=12acsinB
=12absinC
(5)已知兩邊及其夾角
對于正弦定理,教師引導學生寫出其變式:a=2RsinA,b=2RsinB,c=2RsinC,利用幻燈片更能直觀地看出解三角形時的邊角互化.對于余弦定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寫出其變式(然后教師打出幻燈片):∠A>90°?a2>b2+c2;∠A=90°?a2=b2+c2;∠A
以上內(nèi)容的復習回顧如不加以整理,學生將有雜亂無章、無規(guī)碰撞之感,覺得好像更難以把握了,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在看似學生亂提亂問亂說亂寫的時候,教師適時地打出幻燈片(1張),立即收到耳目一新,主線立現(xiàn)、心中明朗的感覺,幻燈片除以上2張外,還有:
asinA=bsinB=csinC=2R;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b2-2abcosC;cosA=b2+c2-a22bc,cosB=a2+c2-b22ac,cosC=a2+b2-c22ab.
出示幻燈片后,必要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略作點評.
與學生一起討論解三角形有時會出現(xiàn)無解的情況.如問題(4)中的①會出現(xiàn)如下解法:
根據(jù)正弦定理,sinB=bsinAa=25sin133°22≈0.831 1.
∵0°
于是C=180°-(A+B)≈180°-(133°+56.21°)=-9.21°或C=180°-(A+B)≈180°-(133°+123.79°)=-76.79°.
到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解三角形竟然解出負角來,顯然是錯誤的.問題出在哪里呢?在檢驗以上計算無誤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已知條件.由a=22 cm,b=25 cm,這里a
討論結果:
(1)、(3)、(4)略.
(2)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解決以下四類解三角形問題:
①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②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從而進一步求出其他的邊和角).
③已知三邊,求三個角.
④已知兩邊和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應用示例
例1在△ABC中,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b=acosC且△ABC的邊長為12,最小角的正弦值為13.
(1)判斷△ABC的形狀;
(2)求△ABC的面積.
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探究本例,通過本例帶動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知識串聯(lián),引導學生觀察條件b=acosC,這是本例中的關鍵條件.很顯然,如果利用正弦定理實現(xiàn)邊角轉化,則有2RsinB=2RsinA?cosC.若利用余弦定理實現(xiàn)邊角轉化,則有b=a?a2+b2-c22ab,兩種轉化策略都是我們常用的.引導學生注意對于涉及三角形的三角函數(shù)變換.內(nèi)角和定理A+B+C=180°非常重要,常變的角有A2+B2=π2-C2,2A+2B+2C=2π,sinA=sin(B+C),cosA=-cos(B+C),sinA2=cosB+C2,cosA2=sinB+C2等,三個內(nèi)角的大小范圍都不能超出(0°,180°).
解:(1)方法一:∵b=acosC,
∴由正弦定理,得sinB=sinA?cosC.
又∵sinB=sin(A+C),∴sin(A+C)=sinA?cosC,
即cosA?sinC=0.
又∵A、C∈(0,π),∴cosA=0,即A=π2.
∴△ABC是A=90°的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b=acosC,
∴由余弦定理,得b=a?a2+b2-c22ab,
2b2=a2+b2-c2,即a2=b2+c2.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知△ABC是A=90°的直角三角形.
(2)∵△ABC的邊長為12,由(1)知斜邊a=12.
又∵△ABC最小角的正弦值為13,
∴Rt△ABC的最短直角邊長為12×13=4.
另一條直角邊長為122-42=82,
∴S△ABC=12×4×82=162.
點評:以三角形為載體,以三角變換為核心,結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綜合考查邏輯分析和計算推理能力是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要特別關注三角函數(shù)在解三角形中的靈活運用,及正、余弦定理的靈活運用.
變式訓練
在△ABC中,角A、B、C所對的邊分別是a、b、c,且cosA=45.
(1)求sin2B+C2+cos2A的值;
(2)若b=2,△ABC的面積S=3,求a.
解:(1)sin2B+C2+cos2A=1-cos?B+C?2+cos2A
=1+cosA2+2cos2A-1=5950.
(2)∵cosA=45,∴sinA=35.
由S△ABC=12bcsinA得3=12×2c×35,解得c=5.
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可得a2=4+25-2×2×5×45=13,
∴a=13.
例2已知a,b,c是△ABC中∠A,∠B,∠C的對邊,若a=7,c=5,∠A=120°,求邊長b及△ABC外接圓半徑R.
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已知條件,有邊有角,可由余弦定理先求出邊b,然后利用正弦定理再求其他.點撥學生注意體會邊角的互化,以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各自的作用.
解:由余弦定理,知a2=b2+c2-2bccosA,即b2+52-2×5×bcos120°=49,
∴b2+5b-24=0.
解得b=3.(負值舍去).
由正弦定理:asinA=2R,即7sin120°=2R,解得R=733.
∴△ABC中,b=3,R=733.
點評:本題直接利用余弦定理,借助方程思想求解邊b,讓學生體會這種解題方法,并探究其他的解題思路.
變式訓練
設△ABC的內(nèi)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已知b2+c2=a2+3bc,求:
(1)A的大小;
(2)2sinB?cosC-sin(B-C)的值.
解:(1)由余弦定理,得cosA=b2+c2-a22bc=3bc2bc=32,
∴∠A=30°.
(2)2sinBcosC-sin(B-C)
=2sinBcosC-(sinB?cosC-cosBsinC)
=sinBcosC+cosBsinC
=sin(B+C)
=sinA
=12.
例3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DB=∠BCD=75°,∠ACB=∠BDC=45°,DC=3,求:
(1)AB的長;
(2)四邊形ABCD的面積.
活動:本例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靈活應用,結合三角形面積求解,難度不大,可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體會正、余弦定理結合三角形面積的綜合應用.
解:(1)因為∠BCD=75°,∠ACB=45°,所以∠ACD=30°.
又因為∠BDC=45°,
所以∠DAC=180°-(75°+ 45°+ 30°)=30°.所以AD=DC=3.
在△BCD中,∠CBD=180°-(75°+ 45°)=60°,
所以BDsin75°=DCsin60°,BD =3sin75°sin60°=6+22.
在△ABD中,AB2=AD2+ BD2-2×AD×BD×cos75°=(3)2+(6+22)2-2×3×6+22×6-24= 5,所以AB=5.
(2)S△ABD=12×AD×BD×sin75°=12×3×6+22×6+24=3+234.
同理, S△BCD=3+34.
所以四邊形ABCD的面積S=6+334.
點評:本例解答對運算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應要求學生“列式工整、算法簡潔、運算正確”,養(yǎng)成規(guī)范答題的良好習慣.
變式訓練
如圖,△ACD是等邊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BD交AC于E,AB=2.
(1)求cos∠CBE的值;
(2)求AE.
解:(1)因為∠BCD=90°+60°=150°,
CB=AC=CD,
所以∠CBE=15°.
所以cos∠CBE=cos(45°-30°)=6+24.
(2)在△ABE中,AB=2,
由正弦定理,得AEsin?45°-15°?=2sin?90°+15°?,
故AE=2sin30°cos15°=2×126+24=6-2.
例4在△ABC中,求證:a2sin2B+b2sin2A=2absinC.
活動:此題所證結論包含關于△ABC的邊角關系,證明時可以考慮兩種途徑:一是把角的關系通過正弦定理轉化為邊的關系,若是余弦形式則通過余弦定理;二是把邊的關系轉化為角的關系,一般是通過正弦定理.另外,此題要求學生熟悉相關的三角函數(shù)的有關公式,如sin2B=2sinBcosB等,以便在化為角的關系時進行三角函數(shù)式的恒等變形.
證法一: (化為三角函數(shù))
a2sin2B+b2sin2A=(2RsinA)2?2sinB?cosB+(2RsinB)2?2sinA?cosA=8R2sinA?sinB(sinAcosB+cosAsinB)=8R2sinAsinBsinC=2?2RsinA?2RsinB?sinC=2absinC.
所以原式得證.
證法二: (化為邊的等式)
左邊=a2?2sinBcosB+b2?2sinAcosA=a2?2b2R?a2+c2-b22ac+b2?2a2R?b2+c2-a22bc=ab2Rc(a2+c2-b2+b2+c2-a2)=ab2Rc?2c2=2ab?c2R=2absinC.
點評:由邊向角轉化,通常利用正弦定理的變形式:a=2RsinA,b=2RsinB,c=2RsinC,在轉化為角的關系式后,要注意三角函數(shù)公式的運用,在此題用到了正弦二倍角公式sin2A=2sinA?cosA,正弦兩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由角向邊轉化,要結合正弦定理變形式以及余弦定理形式二.
變 式訓練
在△ABC中,求證:
(1)a2+b2c2=sin2A+sin2Bsin2C;
(2)a2+b2+c2=2(bccosA+cacosB+abcosC).
證明:(1)根據(jù)正弦定理,可設
asinA=bsinB= csinC= k,
顯然 k≠0,所以
左邊=a2+b2c2=k2sin2A+k2sin2Bk2sin2C=sin2A+sin2Bsin2C=右邊.
(2)根據(jù)余弦定理,得
右邊=2(bcb2+c2-a22bc+cac2+a2-b22ca+aba2+b2-c22ab)
=(b2+c2- a2)+(c2+a2-b2)+(a2+b2-c2)
=a2+b2+c2=左邊.
知能訓練
1.已知△ABC的三個內(nèi)角A、B、C所對的三邊分別為a、b、c.若△ABC的面積S=c2-(a-b)2,則tanC2等于( )
A.12 B.14 C.18 D.1
2.在△ABC中,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且滿足4sin2A+C2-cos2B=72.
(1)求角B的度數(shù);
(2)若b=3,a+c=3,且a>c,求a、c的值.
答案:
1.B 解析:由余弦定理及面積公式,得
S=c2-a2-b2+2ab=-2abcosC+2ab=12absinC,
∴1-cosCsinC=14.
∴tanC2=1-cosCsinC=14.
2.解:(1)由題意,知4cos2B-4cosB+1=0,∴cosB=12.
∵0
(2)由余弦定理,知3=a2+c2-ac=(a+c)2-3ac=9-3ac,
∴ac=2.①
又∵a+c=3,②
解①②聯(lián)立的方程組,得a=2,c=1或a=1,c=2.
∵a>c,∴a=2,c=1.
課堂小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我們共同探究的解三角形問題,特別是已知兩邊及其一邊的對角時解的情況,通過例題及變式訓練,掌握了三角形中邊角互化的問題以及聯(lián)系其他知識的小綜合問題.學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好思維習慣.
教師進一步點出,解三角形問題是確定線段 的長度和角度的大小,解三角形需要利用邊角關系,三角形中,有六個元素:三條邊、三個角;解三角形通常是給出三個獨立的條件(元素),求出其他的元素,如果是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兩個條件(元素)就夠了.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是刻畫三角形邊角關系的重要定理,正弦定理適用于已知兩角一邊,求其他要素;余弦定理適用于已知兩邊和夾角,或者已知三邊求其他要素.
作業(yè)
課本本節(jié)習題1—1B組6、7.
補充作業(yè)
1.在△ABC中,若tanAtanB=a2b2,試判斷△ABC的形狀.
2.在△ABC中,a、b、c分別是角A、B、C的對邊,A=60°,B>C,b、c是方程x2-23x+m=0的兩個實數(shù)根,△ABC的面積為32,求△ABC的三邊長.
解答:1.由tanAtanB=a2b2,得sinA?cosBcosA?sinB=a2b2,
由正弦定理,得a=2RsinA,b=2RsinB,
∴sinA?cosBcosA?sinB=4R2sin2A4R2sin2B.
∴sinA?cosA=sinB?cosB,
即sin2A=sin2B.
∴A+B=90°或A=B,
即△ABC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由韋達定理,得bc=m,S△ABC=12bcsinA=12msin60°=34m=32,
∴m=2.
則原方程變?yōu)閤2-23x+2=0,
解得兩根為x=3±1.
又B>C,∴b>c.
故b=3+1,c=3-1.
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6,得a=6.
∴所求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a=6,b=3+1,c=3-1.
設計感想
本教案設計的思路是:通過一些典型 的實例來拓展關于解三角形的各種題型及其解決方法,具體解三角形時,所選例題突出了函數(shù)與方程的思想,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視作方程或方程組,處理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
本教案的設計注重了一題多解的訓練,如例4給出了兩種解法,目的是讓學生對換個角度看問題有所感悟,使學生經(jīng)常自覺地從一個思維過程轉換到另一個思維過程,逐步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意識.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變通一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備課資料
一、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課外探究
1.正、余弦定理的邊角互換功能
對于正、余弦定理,同學們已經(jīng)開始熟悉,在解三角形的問題中常會用到它,其實,在涉及到三角形的其他問題中,也常會用到它們.兩個定理的特殊功能是邊角互換,即利用它們可以把邊的關系轉化為角的關系,也可以把角的關系轉化為邊的關系,從而使許多問題得以解決.
【例1】 已知a、b為△ABC的邊,A、B分別是a、b的對角,且sinAsinB=32,求a+bb的值.
解:∵asinA=bsinB,∴sinAsinB=ab.又sinAsinB=32(這是角的關系),
∴ab=32(這是邊的關系).于是,由合比定理,得a+bb=3+22=52.
【例2】 已知△ABC中,三邊a、b、c所對的角分別是A、B、C,且2b=a+c.
求證:sinA+sinC=2sinB.
證明:∵a+c=2b(這是邊的關系),①
又asinA=bsinB=csinC,∴a=bsinAsinB,②
c=bsinCsinB.③
將②③代入①,得bsinAsinB+bsinCsinB=2b.整理,得sinA+sinC=2sinB(這是角的關系).
2.正、余弦定理的巧用
某些三角習題的化簡和求解,若能巧用正、余弦定理,則可避免許多繁雜的運算,從而使問題較輕松地獲得解決,現(xiàn)舉例說明如下:
【例3】 求sin220°+cos280°+3sin20°cos80°的值.
解:原式=sin220°+sin210°-2sin20°sin10°cos150°,
∵20°+10°+150°=180°,∴20°、10°、150°可看作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nèi)角.
設這三個內(nèi)角所對的邊依次是a、b、c,由余弦定理,得a2+b2-2abcos150°=c2.(*)
而由正弦定理,知a=2Rsin20°,b=2Rsin10°,c=2Rsin150°,代入(*)式,得sin220°+sin210°-2sin20°sin10°cos150°=sin2150°=14.∴原式=14.
二、備用習題
1.在△ABC中,已知a=11,b=20,A=130°,則此三角形( )
A.無解 B.只有一解
C.有兩解 D.解的個數(shù)不確定
2.△ABC中,已知(a+c)(a-c)=b2+bc,則A等于( )
A.30° B.60° C.120° D.150°
3.△ABC中,若acosB=bcosA,則該三角形一定是( )
A.等腰三角形但不是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但不是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4.△ABC中,tanA?tanB
A.銳角三角形 B.鈍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有可能
5.在△ABC中,若∠B=30°,AB=23,AC=2,則△ABC的面積是__________.
6.在△ABC中,已知A=120°,b=3,c=5,求:
(1)sinBsinC;
(2)sinB+sinC.
7.在△ABC中,角A、B、C所對邊的長分別是a、b、c,且cos〈AB→,AC→〉=14.
(1)求sin2B+C2+cos2A的值;
(2)若a=4,b+c=6,且b
參考答案:
1.A 解析:∵a90°,因此無解.
2.C 解析:由已知,得a2-c2=b2+bc,∴b2+c2-a2=-bc.
由余弦定理,得
cosA=b2+c2-a22bc=-bc2bc=-12.
∴A=120°.
3.D 解析:由已知條件結合正弦定理,得
sinAcosB=sinBcosA,即sinA?cosA=sinB?cosB,
∴sin2A=sin2B.
∴2A=2B或2A=180°-2B,
即A=B或A+B= 90°.
因此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4.B 解析:由已知條件,得sinAcosA?sinBcosB0,cosCcosAcosB
說明cosA,cosB,cosC中有且只有一個為負.
因此三角形為鈍角三角形.
5.23或3 解析:由ACsin30°=ABsinC,知sinC=32.
若∠C=60°,則△ABC是直角三角形,S△ABC=12AB×AC=23.
若∠C=120°,則∠A=30°,S△ABC=12AC×AB?sin30°=3.
6.解法一:(1)∵b=3,c=5,A=120°,
∴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9+25-2×3×5×(-12)=49.∴a=7.
由正弦定理,得sinB=bsinAa=3×327=3314,sinC=csinAa=5314,
∴sinBsinC=45196.
(2)由(1)知,sinB+sinC=8314=437.
解法二:(1)由余弦定理,得a=7,
由正弦定理a=2RsinA,得R=a2sinA=733,
∴sinB=b2R=32×733=3314,sinC=c2R=5314.
∴sinBsinC=45196.
(2)由(1)知,sinB+sinC=8314=437.
7.解:(1)sin2B+C2+cos2A=12[1-cos(B+C)]+(2cos2A-1)=12(1+cosA)+(2cos2A-1)=12(1+14)+(18-1)=-14.
(2)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
即a2=(b+c)2-2bc-2bccosA
數(shù)學《余弦定理》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高中數(shù)學教材北師大版必修5第二章《解三角形》余弦定理的第一課時內(nèi)容,《課程標準》和教材把解三角形這部分內(nèi)容安排在必修5,位置相對靠后,在此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三角函數(shù)、平面向量、直線和圓的方程等與本章知識聯(lián)系密切的內(nèi)容,使得這部分知識的處理有了比較多的工具,某些內(nèi)容處理的更加簡潔。學數(shù)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shù)學,可是比較突出的是,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不強,創(chuàng)造能力弱,往往不能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不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盡管對一些常見數(shù)學問題解法的能力較強,但當面臨一種新的問題時卻辦法不多,對于諸如觀察、分析、歸納、類比、抽象、概括、猜想等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了解不夠,針對這些情況,教學中要重視從實際問題出發(fā),引入數(shù)學課題,最后把數(shù)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
余弦定理是關于任意三角形邊角之間的另一定理,是解決有關三角形問題與實際問題(如測量等)的重要定理,它將三角形的邊角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邊與角的互化,從而使三角和幾何有機的結合起來,為求與三角形有關的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教科書直接從三角形三邊的向量出發(fā),將向量等式轉化為數(shù)量關系,得到余弦定理,言簡意賅,簡潔明快,但給人感覺似乎跳躍較大,不夠自然,因此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中加了一個鋪墊,即讓學生想用向量方法證明勾股定理,再由特殊到一般,將直角三角形推廣為任意三角形,余弦定理水到渠成,并與勾股定理統(tǒng)一起來,這一嘗試是想回答:一個結論源自何處,是怎樣想到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源于向量的加減法運算,其實向量的加減法的三角法則和平行四四邊形法則從形上揭示了三角形的邊角關系,而正弦定理與余弦定理是從數(shù)量關系上揭示了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向量的數(shù)量積則打通了三角形邊角的數(shù)形聯(lián)系,因此用向量方法證明正、余弦定理比較簡潔,在證明余弦定理時,讓學生自主探究,尋找新的證法,拓展思維,打通余弦定理與正弦定理、向量、解析幾何、平面幾何的聯(lián)系,在比較各種證法后體會到向量證法的優(yōu)美簡潔,使知識交融、方法熟練、能力提升。
數(shù)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教會學生思考,讓學生變得聰明,學會數(shù)學的發(fā)現(xiàn)問題,具有創(chuàng)新品質,具備數(shù)學文化素養(yǎng)是題中之義,想一想,成人工作以后,有多少人會再用到余弦定理,但圍繞余弦定理學生學到的發(fā)現(xiàn)方法、思維方式、探究創(chuàng)造與數(shù)學精神則會受用不盡。數(shù)學教學活動首先應圍繞培養(yǎng)學生興趣、激發(fā)原動力,讓學生想學數(shù)學這門課,同時指導學生掌握數(shù)學學習的一般方法,具備終身學習的基礎。教師要不斷提出好的數(shù)學問題,還要教會學生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并逐步將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變成直覺和習慣,在本節(jié)課中,通過余弦定理的發(fā)現(xiàn)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類比、發(fā)現(xiàn)、推理的能力,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思考、探究、小組合作相互交流啟發(fā)、思維碰撞,尋找不同的證明方法,既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同時掌握了學習概念、定理的基本方法,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其次,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興趣不可能持久,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數(shù)學的主要方法,學習的過程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舉一反三的過程,學習余弦定理的過程正是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shù)學的良好學習方法的范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余弦定理的來龍去脈,掌握余弦定理證明方法,理解余弦定理與其他知識的密切聯(lián)系,應用余弦定理解決其他問題。在余弦定理教學中,尋求一題多解,探究證明余弦定理的多種方法,指導一題多變,改變余弦定理的形式,如已知兩邊夾角求第三邊的公式、已知三邊求角的余弦值的公式,啟發(fā)學生一題多想,引導學生思考余弦定理與正弦定理的聯(lián)系,與勾股定理的聯(lián)系、與向量的聯(lián)系、與三角知識的聯(lián)系以及與其他知識方法的聯(lián)系,通過不斷改變方法、改變形式、改變思維方式,夯實了數(shù)學基礎,打通了知識聯(lián)系,掌握了數(shù)學的基本方法,豐富了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jīng)驗,激發(fā)了數(shù)學創(chuàng)造思維和潛能。
教學中也會有很多遺憾,有許多的漏洞,在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推導方法、鼓勵學生質疑提問、猜想等方面有很多遺憾,比如:如何引入向量,解釋的不夠。最后,希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9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是高一數(shù)學必修4(蘇教版)第三章《三角恒等變換》第一節(jié)的內(nèi)容,重點放在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導和證明上,其次是利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三角函數(shù)問題。 在學習本章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三角函數(shù)及向量的有關知識,從而為溝通代數(shù)、幾何與三角函數(shù)的聯(lián)系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本章我們將使用這些工具探討三角函數(shù)值的運算。本節(jié)內(nèi)容不僅是推導正弦和(差)角公式、正切和(差)角公式及倍角公式的基礎,對于三角變換,三角恒等式的證明,三角函數(shù)式的化簡、求值等三角問題的解決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而且其推導過程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導及證明”,用到的工具有“單位圓中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和“平面向量數(shù)量積的定義及坐標表示”,都屬于基礎知識,內(nèi)容簡單,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在向量法證明的過程中,向量夾角的范圍是[0,π],與兩角差α-β的范圍不一致,學生對角的范圍說明不清,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三、設計思想
教學理念: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能力。
教學原則: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與小組合作共性的融合。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小組合作,師生互動。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用向量法推導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過程,掌握兩角和(差)的余弦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三角函數(shù)式的化簡、求值。
過程與方法:自主探究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表現(xiàn)形式,經(jīng)歷用向量的數(shù)量積推導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過程,并能獨立利用余弦的差角公式推出余弦的和角公式,理解化歸思想在三角變換中的作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和感受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感悟事物之間普遍聯(lián)系和轉化的關系。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導及證明。
難點:引入向量法證明兩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兩角差范圍的說明。
六、教學程序設計
1.情境創(chuàng)設,課上展示。
課前探究:
課上展示: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課前所得到的結果吧。
設計意:課前以問題串的形式給學生指明研究方向。問題層層遞進,從特殊到一般,使學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坡度性。既讓學生容易上手,又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慢慢深入與提高。
主要目的: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表達形式。
通過課上展示,學生把課下研究出來的成果與全班同學共享,產(chǎn)生共鳴,為進一步研究兩角差的余弦公式做好準備,同時增強表達能力及自信心。
2.合作探究,小組展示。
探究一:兩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導
問題4:問題2中我們所得到的結論對于任意角還成立嗎?你能證明嗎?
問題5:觀察我們得到結論的形式,你能聯(lián)想到什么呢?
探究二:兩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導
問題6:你能根據(jù)差角的余弦公式推導出和角的余弦公式嗎?
問題7:比較差角的余弦公式與和角的余弦公式,它們在結構上有何異同點?
通過小組展示,各個小組之間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迸出火花,得到新的靈感與智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與小組合作的能力。
3.鞏固知識,例題講解。
例1:利用兩角和與差的余弦公式證明下列誘導公式:
例3:化簡cos100°cos40°+sin80°sin40°
設計意:教師對各小組展示內(nèi)容做適當點評,并且對“向量法證明的優(yōu)點”,“向量法證明過程的完善”,“向量法中向量夾角與兩角差的范圍的統(tǒng)一”做簡要講解。
例1,例2都是公式的直接應用。例1讓學生體會誘導公式將余弦的和差角公式推導出正弦的和差角公式,為下節(jié)課埋下伏筆。例2中根據(jù)cos15°的值求sin15°的值,tan15°的值的過程都是為推導正弦和差公式,正切和差公式做鋪墊。
變式將例2中具體的角變成抽象的角,利用同角三角函數(shù)公式求解。在由sinα的值求cosα的值或由cosβ的.值求sinβ的值時,要注意根據(jù)角的范圍確定三角函數(shù)值的符號。 例3:是公式的逆用,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讓學生對公式結構再認識。
4.提升總結,鞏固練習。
提升總結:針對上面的3個例題,談談你學到了什么?
(2)利用兩角和差的余弦公式求值時,應注意觀察、分析題設和公式的結構特點,從整體上把握公式,靈活的運用公式。
(3)在解題過程中,要注意角的范圍,確定三角函數(shù)值的符號,以防增根、漏根。 設計意:主要以學生總結為主,老師做適當點評及補充。
七、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為主,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創(chuàng)設中利用三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前提前熟悉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nèi)容“是什么”,“我能得到哪些結論”,調(diào)動了學生的思維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但是
但是如果給出像,則又會限制數(shù)學優(yōu)秀的學生的解題思路與方法,這對矛盾是由學生的差異所決定的。教師在課堂上應指導、啟發(fā)學生,注意教學的示范性,明確解題的規(guī)范性,實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跨越??傊虒W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以學法帶動教法,為高效課堂保駕護航。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 篇10
1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能運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解決實際問題,正弦定理在高考中的應用,熟悉高考題型。
2. 引導學習探索知識,學以致用,培養(yǎng)觀察、歸納、猜想、探究的思維方法與能力。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和數(shù)學交流能力,提升數(shù)形結合與轉化思想。
正弦定理的熟練運用,提升正弦定理的綜合運用能力,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2.三角形可分為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
3.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A+B+C=π; A>B則a>b; a+b>c;
4.直角三角形中A+B=90°;勾股定理 ;
5.斜三角形ABC中的邊角關系如何表示? 三角形中的大邊對大角,正弦定理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適合于任何三角形;
(2)正弦定理說明同一三角形中,邊與其對角的正弦比值相等;即邊與其對角的正弦成正比;
(3) 等價于 , ,
①已知三角形的兩角和任意一邊,求另一角和其他邊;,如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兩邊與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進而可求其他的邊和角,如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邊和角,求其他的邊和角的過程叫作解三角形。
三.正弦定理的應用:
1. 在△ABC中,已知B= ,C= ,c= ,求b;
2. 在△ABC中,已知 c=1 ,求 ;
題型二 正弦定理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運用正弦定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邊角關系的應用題,一般步驟: 分析,圖解,求解,檢驗(高考題型)
學生的求知欲,并能感受到數(shù)學問題來源于現(xiàn)實際生活。
思考題:
例4(高考題)在一條由西向東流的大河北岸,有建筑物A和B,其距離無法直接測量,于是間接測量如下:首先,在南岸C點處,測得A位于正北向,B位于北偏西 的方向上;然后,沿河岸向正西方向移動100m,到了點D,觀察到A位于北偏東 的方向上,B位于北偏西 的方向上,試求建筑物A和B的距離(參考數(shù)據(jù) )
(2)正弦定理的應用范圍:
①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它兩邊及一角;
②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
1.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則 , ,
6)如何解決斜三角形邊角關系的問題?
7)正弦定理表示了三角形邊角關系的準確量化。
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三角形中兩類問題:
①已知三角形的 ,求另一角和其他邊;
②已知三角形的 ,求另一邊的對角,進而可求其他的邊和角。
8)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邊和角,求其他的邊和角的過程叫作 。
1. 在△ABC中,已知B= ,C= ,c= ,求b;
2. 在△ABC中,已知 c=1 ,求 ;
3. 在△ABC中,已知b= ,A= ,B= ,解此三角形.
在容桂A處正東方向1412米處取點C,
則高贊大橋AB長度為多少米?
以上就是《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精選集錦》的全部內(nèi)容,想了解更多內(nèi)容,請點擊英語教師教學反思查看或關注本網(wǎng)站內(nèi)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推薦
更多>- 分數(shù)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集錦(8篇)03-06
- 《正弦定理》教案精選集錦10篇02-21
- 《小白兔》大班教案精選集錦7篇04-21
- 生物教師教學反思集錦10-18
- 英語教師個人教學反思模板精選3篇02-21
- 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反思范本精選(5篇)05-12
- 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反思簡短1000字精選04-15
- 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精選06-20
[薦]六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模板04-21
- 手機生日祝福語精選集合10-09
- 幼兒音樂欣賞教案(集錦9篇)04-21
- 大班幼兒園教案設計8篇04-21
- [薦]《小馬過河》教學設計(集錦6篇)04-21
-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簡短11篇04-21
- [精品]小貓釣魚中班語言教案(通用4篇)04-21
- 幼兒園大班主題墻設計教案800字精選04-21
- 飯?zhí)脝T工聘用合同精選集錦05-05
- 小老鼠上燈臺教案反思1500字系列04-21
-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學反思(模板9篇)04-21
- 英語教師個人教學反思模板精選3篇02-21
- [薦]英語教師學期教學反思系列3篇11-26
- 英語教師個人教學反思范文5篇05-09
-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合集05-07
- 英語教師教學反思5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