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小石潭記教案反思
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精選。
88教案網主題欄目精選:“小石潭記教案”,敬請訪問。
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學之中所必須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與橋梁。如何調整優(yōu)化自己的教案呢?88教案網編輯特別整理來自網絡的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篇1)
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柳宗元及他的《永州八記》;
2、會讀、會譯、會默寫《小石潭記》;
3、欣賞《小石潭記》。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熟悉課文;
第二課時:(內容如下)
一、關于柳宗元(由學生查閱資料,互相交流)
二、走進《小石潭記》與柳宗元同游
1、由同學找可提示大家的詞語;
2、分組直譯課文。
三、品味《小石潭記》與柳宗元對話
問:柳宗元是從哪些角度寫《小石潭記》的?
答:側重于多角度的客觀描寫;如:
繪聲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流水聲清脆悅耳
繪色青樹翠蔓樹木的青翠蔥郁
繪形繪石形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繪木形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繪水形斗折蛇行
繪岸形犬牙差互
繪影繪魚影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繪神似與游者相樂
體現出的情感凄神寒骨
四、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再次讀課文
五、完成課后第三題
六、背誦課文
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積累文字詞匯。
教學重點jab88.COM
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關鍵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課型
綜合課。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名篇《小石潭記》。二、本課教學目標學生讀。三、學習新課內容
1、檢測學生關于作品、作者有關內容的收集情況;
2、教師出示關于作者及本課寫作的背景知識。
學生出示資料。四、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讀課文。
2、找同學讀課文。
3、聽課文錄音。
4、同學齊讀課文。
1、學生輕聲讀課文。
2、同學讀課文。
3、聽課文錄音。
4、齊讀課文。五、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翻譯課文
2、思考討論問題
⑴作者是怎樣發(fā)現小石潭的?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⑶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⑷作者是怎樣寫潭上景物的?
⑸作者是按怎樣的游覽順序寫的?學生搶答。
學生討論。
學生組長回答。六、精讀品味
1、游魚和潭水有什么關系?
2、游魚與人有什么關系?
3、寫潭四周環(huán)境的凄清與人有什么關系?學生選擇。
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七、課堂小結
這篇課文生動地描寫了永州小石潭的優(yōu)美景色,小石潭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魚兒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學生小結。
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篇3)
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理解文章為何前樂后憂,而感情并不矛盾。
2、過程和方法:
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立足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正確看待作者當時的悲涼凄苦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認知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學生分成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fā)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fā)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huán)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篁竹→水聲→小潭→情樹、翠蔓
發(fā)現小潭移步換景的寫法。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②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③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游到那兒,非?;钴S,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游魚、陽光
潭水側面描寫水的清澄
潭中景物影子特寫鏡頭
佁然不動
游魚動靜結合
俶爾遠逝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繼續(xù)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吹靡姷囊欢嗡娣从持旃庠朴?,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顯示:
斗折蛇形溪身曲折、蜿蜒小潭源流明滅可見比喻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共同研究探討: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fā)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篇4)
方案之一
一、反復朗讀(約15分鐘)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老師聽音。
2、學生聽讀課文,跟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全班同學朗讀課文,每朗讀一段停一次,由五位同學概括五個段意。
4、老師強調落實一批四字詞語,同學們朗讀,并讀課文注釋。
二、自由發(fā)現(約14分鐘)
1、同學們對“課文美點”進行自由探究,進行發(fā)現。
2、同學們以兩人小組的形式進行課中探究活動。
3、全班交流。
4、教師也向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三、趣味欣賞(約14分鐘)
1、教師提問,引出“清”字。
2、同學們自由發(fā)言,用帶“清”字的形容詞品析課文內容。
方案之二
1、讀前鋪墊(4分鐘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從側面點示課文寫作背景。
2、朗讀背誦(13分鐘左右),穿插字詞板塊的梳理落實。
3、精段品讀(10分鐘左右),穿插賞析課文語言的學法介紹。
4、整體欣賞(13分鐘左右),用“資料助讀”的方式,穿插精短的賞析短文,引導學生品析、欣賞課文。
方案之三
1、教師點撥:對課文進行整體賞析,主要方法是對課文進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從課文中或找到一個“點”,或發(fā)現一條“線”,看其在技法上、在表達效果上的特點或作用。
2、教師示范:課題“小石潭記”四個字,字字在課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來講吧,“全石”、“卷石”是明寫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寫石岸;“如鳴佩環(huán)”寫出了水擊石聲的清越,“影布石上”寫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悲涼的心境……
3、請同學們從“小石潭記”這四個字中任選一個字,結合課文內容,分別用“小”“石”“潭”“記”來說話,說說課文哪些內容能夠分別表現這四個字。
4、同學們自定內容,自由賞析。
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句子;
2、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課前準備
讓同學們分小組疏通文意,對柳宗元的身世及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到一篇好的文章時,會從心靈深處為之動情,腦海中常會隱隱約約地閃現相關畫面,朦朧或清晰?(學生回答)接下來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篇文章,聽完后告訴我你想到了什么?(配《高山流水》古箏曲朗誦《小石潭記》,學生談體會)。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課文《小石潭記》(板書),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到小石潭去游覽觀光吧!
二、品讀悟情
1、品讀:
請同學們分小組讀課文:思考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寫的?并且歸納其特點。
明確:
例如:
⑴水──?清。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
→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寫出了清脆的流水聲。作者此時也一定是驚喜萬分。(重音字落在“聞”上,忽然聽見水聲,讀出驚喜之情)。
“水尤清冽”重點落在“尤”字,也正面寫出了水──清(板書)
⑵石──?奇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為坻、為嶼、為、為巖”
→四個“為”字短語形象地寫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語調應注意抑揚頓挫,讀出一種欣喜之感)。
⑶樹──?美
“蒙絡搖綴”這四個字,精確的刻畫了樹的美(語調應平緩,語速要慢)。
⑷魚──?樂
第三段中的“怡然”的“爾”“翕忽”惟妙惟肖地寫出了魚的情態(tài)──“樂”,也側面寫出了水之清。(讀時要注意“樂”是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語調應是“魚與人嬉戲”的趣味感)。
……
(文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好句子,請同學們下去之后互相交流。)
2、悟情:
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的優(yōu)美,可以說作者與水同樂,與石同樂,與魚同樂。而第四段為何一轉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呢?
明確:因為生機勃勃的小潭無人賞愛,如此之美景卻不被世人所聞,這不是作者自己的人生寫照嗎?這不得不使作者觸景傷情,因此借小石潭的不被人重視來襯托自己的不被人重視,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情。
3、指導背誦課文。
三、換位寫景
如果你隨同作者一起游覽小石潭,你該怎樣來描寫呢?
1、分小組任選一幅畫面;
2、全班交流。
四、知識積累
請同學們談一談你從文中學到了什么?
提示:
1、字、詞、句的翻譯;
2、寫作方法。
五、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水──清
石──奇凄神寒骨
樹──美悄愴幽邃
魚──樂
教學設計說明與評價
本教學設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導入的設計旨在給學生一個總的印象,為下面的品析悟情作鋪墊;第二環(huán)節(jié)中的“品讀”是給學生的朗讀準備的一份“自助餐”,有效地調動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訓練,并在朗讀的過程中,隨機引導和點撥,使學生品味詞義,體驗語境,也為學生理解、背誦課文打下了基石。在“悟情”中設計的這個問題,讓學生從作者賞景時的感情變化中領悟文章的主旨。第三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創(chuàng)新寫作,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練筆,更能讓學生體味文章語法的精妙。第四環(huán)節(jié)是積累,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文本的亮點積累下來,在平時的寫作中可以運用,模仿。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總結,這樣文中的這種寓情于景也就潛移默化地存在于學生心中了。
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篇6)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寫,我們能發(fā)現他內心的隱秘世界嗎?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柳宗元的一篇寫景記游的散文《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怎樣學習這篇游記散文呢?我們分三步來進行:
1、整體感知,
2、探討研究,
3、課外拓展。
下面我們分步來學習。
二、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要求背誦,現在我先背誦給同學們聽一聽,大家看著課文,一邊聽,一邊整體感受課文內容。請同學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意蘊深厚的山水游記散文,作者是怎樣在景物描寫中抒發(fā)自我的復雜感情的?
1、示范背誦課文。
2、讓學生提出預習中碰到的問題,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3、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作者隱藏在景物描寫中的復雜感情。
4、多媒體顯示整體感知基礎題針對性訓練。
⑴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為kān()俶()爾遠逝往來xī()忽
yí()然不動參()差()披拂
悄愴()幽suì()
⑵解釋加點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蒙絡搖綴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
⑶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來敘寫的,從發(fā)現石潭一直到離去,先聞____________,后見_________。寫潭中的景物,先近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遠望_________,最后寫氣氛,抒發(fā)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貶后憂傷的心境。
好!我們對這篇游記的思路內容基本清楚,第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到這里結束,下面進行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探討研究。
三、探討研究
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兩個問題:第一,課文中人與自然(游魚、小石潭)的關系,第二、從寫作角度進行亮點探究。
1、人與自然(游魚、小石潭)的關系: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在描繪自然景物時,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fā)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學們圍繞下面幾個問題討論,弄清人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歸納答案)
⑴游魚和潭水有什么關系?
寫魚的數量、形態(tài)(靜、動)可以看得清,看是寫魚,實是寫水的澄澈透明。游魚與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⑵游魚跟人有什么關系?
寫游魚“似與游者相樂”實是寫人看到游魚而樂,從中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值得我們揣摩。
⑶寫潭四周環(huán)境的凄清與人有什么關系?
寫環(huán)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憂傷之情。
(說明:問題下面的文字只是參考答案,在教學中宜引導學生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之上自主建構,千萬不要用這些作為唯一的標準去規(guī)范學生的思想。)
小結: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寫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你看,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郁悶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huán)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總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靜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2、研究性學習:
亮點探究:
⑴關于寫景的角度:課文寫水、寫木、寫石、寫魚……細膩生動,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寫。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討論作者從哪些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美景的?(分組討論,然后回答交流)
①繪聲:
如“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為比喻繪聲。作者以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聲音來喻指水聲,寫出了流水的清脆悅耳。
②繪色:
如“青樹翠蔓”,是采用近義的色彩詞直接著色?!扒唷迸c“翠”皆有“綠”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復,表現了樹木的青翠蔥郁。
③繪形:
如“全石以為底……為巖”,是繪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態(tài);再如“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是繪木形,或蓋或繞、或搖或連、或長或短,變化萬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繪水形,“犬牙差互”是繪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錯雜,形象生動。
④繪影:
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繪魚影。石底光潔完整,水體清澈透亮,日光艷麗明朗,魚影便越發(fā)鮮靈滋潤。
⑤繪神:
如“似與游者相樂”,繪出了游魚自由閑適的神韻。
⑵探究關于情感的啟示:
課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們體會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兩“樂”關情,一“清”明心。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體會。(討論、交流)
兩“樂”是指課文開篇的“心樂之”及第2段的“似與游者相樂,”兩“樂”體現了作者觀賞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暫時的輕松與快慰。一“清”是指課文第4段的“以其境過清”,一“清”表現了環(huán)境的凄清給作者心情帶來的幽涼。
好!探討研究就到此結束。下面我們進行第三個步驟的學習──課外拓展。
四、課外拓展
1、課文與生活拓展:
“人與自然”是永恒的話題。古詩中的很多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讓身處現代破壞污染嚴重的我們賞心悅目,心情舒暢。假如現在小石潭所在的政府要開發(fā)小石潭為旅游區(qū),從環(huán)保的角度讓你給他們提建議,你的建議是什么?請寫下來。
(分析:此題與現實聯(lián)系較密切,可以聯(lián)系你所到過的風景區(qū),回憶他們的環(huán)保措施并參與提出建議。如:制定有關的措施,盡量不破壞自然環(huán)境;盡可能少地建筑人為景觀及輔助設施;導游詞中加入對環(huán)保的提醒;設計環(huán)保的廣告詞……)
2、寫作拓展訓練:
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寫一段描寫景色的話,將感情滲透其中。(全班交流)
教學反思
教完《小石潭記》,我的感受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興趣盎然,思維活躍,一反以往學文言文被動、沉悶的課堂氣氛,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反思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1、選好角度,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在我們這些山區(qū)學校,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難學,沒意思,甚至認為不使學,導致學生的文言積累少。文言文教學,過去多以教師講解分析為主,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教《小石潭記》選擇了這樣一個教學角度;把對課文的閱讀感悟與作者的心路歷程、情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緊緊圍繞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欣賞主線,把課堂設計為“整體感知──探計研究──課外拓展”三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讓學生自主參與,以情感激發(f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文言文學習與現代寫作結合起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2、解讀文本,突出重點: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值得探究欣賞的內容很多。我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的時候,抓住兩個關鍵的地方,突出其重點: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寫中滲透著作者復雜的感受和情懷。這是文章突出的文學成就之所在,是大家的欣賞點,也涉及文章的主題。教《小石潭記》就必須講清這一點。二是課文的亮點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多角度的寫景)在教學這兩個重點內容的時候,我采取了欣賞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在欣賞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賞。欣賞中,我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結合作者的身世、經歷欣賞文章,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提起欣賞的審美情趣。另外,我將對文言文的學習與學生的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明白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好處。
3、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課堂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包辦代替。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聽的方式,在學習形式上我設計了“誦讀式感悟”,“亮點探究式欣賞”和“獨立式仿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互相交流中輕松學習,學有所得。在這堂課中,讓我感到意外驚喜的是,學生對學文言文有了感覺,來了興趣,尤其是在相互討論、切磋、共同探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讓老師們刮目相看。
當然,教無定法,我在這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歡迎批評指正。
以上就是《小石潭記教案反思精選》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小石潭記教案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小石潭記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小石潭記(北師)06-01
- 小石潭記教學反思1000字(精選5篇)01-27
- 《小石潭記》教案范本04-01
- 《小石潭記》教案206-02
- 小石潭記精品教案12-28
- 《小石潭記》2406-01
- 24小石潭記03-08
- 《小石潭記》導學案12-14
女媧造人教案如何寫模板04-01
- 我的故事教案反思1000字通用04-01
- 禮儀風采教學反思1000字(精選7篇)04-01
- 小烏鴉愛媽媽教學反思模板04-01
-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教案1000字04-01
- 小石潭記讀后感800字12-01
- 小編推薦:反思演講稿小學集錦05-25
- 管子大班教案精選模板04-01
- 爸爸的手教案反思1000字(通用7篇)04-01
- 【熱】年年有魚教案反思(精選11篇)04-01
- 一年級下冊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匯總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