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xiāng)行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6第4課《琵琶行(節(jié)選)》教案。
第4課《琵琶行(節(jié)選)》教案誦讀、賞析、探討
1.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A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B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感受“聲中之情”
聲音描寫技巧高超,要求講完其段落后,學生能及時掌握并背誦。
主旨方面重點比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名句。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盛產(chǎn)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jīng)穿越《詩經(jīng)》、《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短圃姟肥俏覈姼璧囊蛔叻澹褚蛔饷⑺纳錈羲?,照耀著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杜眯小肥且皇灼哐蚤L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jié)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睍r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F(xiàn)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三、學習“序”
1.快速閱讀,疏通字詞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
(1)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經(jīng)過;(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點明寫作動機;(4)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凄切傷懷
四、錄音范讀,整體感知
思考:1.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詩人和琵琶女聯(lián)系在一起?
4.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連帶詩歌結(jié)構(gòu))是怎樣寫的?
第一次詩人送客聞琴(暗寫、側(cè)面烘托)
第二次邀見、彈奏《霓裳》《六幺》(明寫、詳寫)
第三次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明寫、略寫、側(cè)面烘托)
5.哪一次音樂寫得最精彩?(轉(zhuǎn)入精讀)
五、精讀音樂段
(一)詩中關(guān)于音樂的描寫(第二自然段劃分層次)
A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板書)
音樂特征情感
轉(zhuǎn)軸撥弦和緩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過渡)無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驟
2.如私語輕微委婉
3.珠玉落盤清脆圓潤
4.鶯語花底宛轉(zhuǎn)流暢
5.冰泉冷澀阻塞壓抑幽愁暗恨
6.銀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終)、余韻悠悠
B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征?音樂的旋律有什么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六、學習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為何聽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動,詩中有沒有告訴我們原因?
2.閱讀3、4自然段(板書)
比較詩人與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賞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門庭若市門前冷落
下嫁賈人獨守空船
(詳寫生平,略寫感受)
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凄苦)
辭帝京,謫居臥病,
地僻無音樂,不聞絲竹
黃蘆苦竹,杜鵑啼血
山歌村笛,嘔啞嘲哳
(詳寫感受,略寫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識
七、總結(jié)主旨
詩中通過對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歌女的同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天涯淪落人”之恨。
相關(guān)閱讀
第21課林則徐(節(jié)選)課堂導學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清楚有哪些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21課林則徐(節(jié)選)課堂導學”,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21林則徐(節(jié)選)名師導學
1理清結(jié)構(gòu):
2語言特色:
1.語言精練,生動形象。
文中對商館的場景有這樣的描寫:“烤制面包……空落落地擱著”“冰冷的爐灶上……蒙著一層輕塵”“……冷開水瓶歪倒,沒有一滴水”。這一段描寫語言精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遭斷糧斷水后的狼狽景象,也襯托出義律的狼狽。
2.運用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來坦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本文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極富視覺效果地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與義律的交鋒中,林則徐磊落正大,義正辭嚴,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而對義律的神情、動作、語言的描寫,則表現(xiàn)了義律陰暗卑鄙、無賴狡詐,是一個陰險惡毒的侵略者。顛地“幽靈一樣”“驚得呆了”“慌了”“叫起來”“忽然明白過來”“嚴肅地答應”等一系列神態(tài)、動作描寫,活脫脫地刻畫出一副落魄、愚蠢、趨附勢利的奴才相。
3把握重點:
電影藝術(shù)都有哪些特點?
1.造型性:電影藝術(shù)是視覺藝術(shù),它是由一系列活動的畫面組成的。因此,電影劇本里的人物、事件、行動都應該是可視性的、具象化的,也就是要通過影像的造型加以表現(xiàn)。如“商館起居室內(nèi)。沙發(fā)上一些英國人歪歪斜斜地坐著或躺著……”“……一屋子人反射地跳了起來……”通過這些活動的畫面,充分表現(xiàn)出斷糧斷水后英國商人的恐懼與慌亂。
2.運動性:電影是由一系列活動的畫面組成的,這些畫面要具有運動感。如果是靜止的話,那就是繪畫了。怎么才能產(chǎn)生動感呢?動感產(chǎn)生的來源——被拍攝物體的運動和攝像機的運動。如“山坡上。云天。一只五彩繽紛的獅頭昂然伸人鏡頭,顧盼生姿……”直接描繪了銀幕畫面及其動態(tài)效果。
3.綜合性:電影既是時空藝術(shù),又是視聽藝術(shù)。電影綜合運用了多種藝術(shù)手段和技巧。電影文學劇本也必須體現(xiàn)電影的綜合性特征。
4攻克難點:
如何鑒賞影視文學?
影視文學,即影視劇本,是用文字表述和描寫未來影片的一種文學樣式。因此,鑒賞影視文學,要通過想象,品鑒它的語言,感受視覺形象和時空變化,把握結(jié)構(gòu)和節(jié)奏,把握矛盾沖突,欣賞人物形象。如“[字幕]三天以后——”,就交代了時間的推移,暗示了義律由于禁不住林則徐的斷糧斷水而被迫繳煙。
5質(zhì)詢疑點:
在描寫銷煙盛況中,為什么要穿插林則徐與洋商的對話?
穿插林則徐與洋商的對話,表現(xiàn)出林則徐非常明確的外交思想,不反對和洋商做買賣,只反對販賣鴉片。
第4課《螞蟻》教案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第4課《螞蟻》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4課《螞蟻》教案教學目標:
1.理解并學習文中對螞蟻傳神生動的描寫。
2.掌握文中由螞蟻引發(fā)思考的感悟式寫法。
3.借助文章,加深對生存、生命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中的第一、二點為重點,第三點為難點。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課前預習:
1.認真朗讀文章三遍以上,并標畫出描寫螞蟻的生動詞語。
2.思考:本文通過螞蟻想告訴我們什么?
第一課時
主要內(nèi)容:
理解、分析文中對螞蟻的生動描寫;感受文章對生存、生命的深刻思考;理解感悟式的寫法。
教學步驟:
一、學生朗讀全文,積累詞語。
畏畏縮縮左顧右盼義無反顧憐憫主宰蹣跚戳破
(建議:要有側(cè)重點地掌握詞語的音、形、義)
二、整體把握文章(劃分層次,明確主要內(nèi)容)。
本文層次十分清晰,可分為兩部分,如何劃分?
明確:1-5為第一層次6-9為第二層次
請概括層意。
明確:第一層(對一只發(fā)現(xiàn)餅干屑螞蟻的生動描寫);第二層(由螞蟻而引發(fā)的個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理解感悟式寫法。
1.第一層次理解與分析
1-5自然段有四個自然段是描寫螞蟻的。請同學們專注朗讀1、2、3、5四個自然段,想想這是只怎樣的螞蟻?
(朗讀后,學生交流)明確:膽小而又自足的螞蟻。
請同學們標畫出表現(xiàn)螞蟻“膽小”和“自足”的相關(guān)語句,再讀讀。想想作者為什么能把螞蟻寫得如此傳神呢?
(學生交流)明確:因為作者采用擬人化手法,生動刻畫了螞蟻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
請選擇你認為最傳神生動的詞句,說說你的感受(詞句品味)。
(可結(jié)合課后“詞句品味與積累”,交流展示)。
(結(jié)合練習題一):文中運用了一系列擬人化的詞語來寫螞蟻是為了贊揚螞蟻嗎?目的是什么?
(學生交流)明確:不是為了贊揚螞蟻。在文中作者只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目的是為了傳神生動地描寫螞蟻,同時有一定的幽默感(如:義無反顧、重大判斷等)
總結(jié):像作者一樣,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tài)、心理,你筆下的動物就可能寫得生動形象、活靈活現(xiàn)。但這必須建立在細心觀察的基礎(chǔ)上。
板書:細心觀察--對象人格化(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tài)、心理)
2.第二層次理解與分析
第二層是寫作者的內(nèi)心感悟。請同學們細讀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點是什么?
(學生交流)明確:(螞蟻)憑借運氣獲得了餅干屑,就快樂得要暈過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憐憫的眼光在居高臨下地觀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頃刻之間就能將它捻成碎末--(聯(lián)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樣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視著“我”,主宰“我”的命運。
由上述可知,雖然螞蟻在人類的眼中是個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發(fā)現(xiàn)此時我們與螞蟻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交流)明確: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從整個生物界來說,我們與螞蟻一樣只是生物鏈中的一個因素,我們何嘗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螞蟻!
板書:
文章末尾說“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而不是說是令人感動的動物,為什么?
(學生交流)明確:從全文上看作者對螞蟻毫無感動之情,而是一種憐憫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樂,而由螞蟻聯(lián)想到人類自己。請同學們想想,作者內(nèi)心有怎樣的感慨?
(自由發(fā)言)明確:對生命的悲憫、同情,對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對無法主宰自我生命的無奈,對生命意義的冷靜思考等等。
四、作業(yè):
根據(jù)平時的觀察,選擇你熟悉的一種動物,寫一則生動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點:細心觀察,對象人格化(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tài)、心理)。
第二課時
主要內(nèi)容:
針對感悟式的寫法和對動物的生動描寫,通過寫作深化認識,學會運用。
教學步驟:
一.展示學生所寫的動物片斷。
1.以四人為一小組,互閱習作
2.小組代表上臺朗讀習作,學生互相點評。
3.教師總結(jié),并讓學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寫法的訓練。
從《螞蟻》一文可知,感悟式寫法必須借助聯(lián)想,同時聯(lián)想還得有恰當?shù)钠鹾宵c?!段浵仭芬晃木鸵浴白宰阌谘矍靶腋#瑹o法主宰命運”為契合點。請同學們在原作的基礎(chǔ)上,找個契合點,由物及人進行聯(lián)想,續(xù)寫一段自己的感悟。
學生(現(xiàn)場寫作,在原文基礎(chǔ)上續(xù)寫一段感悟),學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師點評。
三.明確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還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這樣。一般人可能由螞蟻感悟到勤勞或生命力頑強等等,但作者卻與眾不同,由螞蟻感悟“幸福”“命運”等問題,這是十分可貴的。同學們能否對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與眾不同,有一定高度。
學生(現(xiàn)場交流,修正)
四.課后將文章抄正、上交。
第4課《葉笛》教案
第4課《葉笛》教案
教學目標
1.對散文詩的特點有所了解
2.增強對詩歌的感受力
教學重點
1.《葉笛》的寫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選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今天我們將接觸一個新的文學體裁——散文詩。散文詩起源于俄國,流傳到我國已經(jīng)90多年的歷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混血兒”,它的形式是散文,靈魂是詩。散文詩沒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來了的一種文體。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話概括了散文詩的特征:“散文形的詩”。
介紹散文詩
散文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茅盾的話呢,首先我們要明確詩和散文詩;抒情散文和散文詩的區(qū)別。當然只能大體地加以區(qū)別,絕對的區(qū)別標準是難以規(guī)定的。
a.詩與散文詩
我們在此引用一下那家倫的觀點,他以為散文詩是從詩或散文領(lǐng)域中分離出來,是近代文學向更精細的文學體裁發(fā)展的一種趨向,這一說法,值得注目。的確,在近代文學中,如報告文學、雜文都是從散文領(lǐng)域內(nèi)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文體的
1.散文詩與一般新詩的區(qū)別在于:散文詩不像一般新詩那樣有嚴謹?shù)母衤?,它不分行,不押?br> 2.可是既然是“詩”,散文詩必須具備詩的最主要的基質(zhì):感情,必須強烈;想象,必須豐富;意境,必須和諧。
b.抒情散文與散文詩
1散文詩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數(shù)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長些;
2.散文詩要求有濃郁的詩的意境,而抒情散文雖然也以此為創(chuàng)作的追求目標,但由于篇幅稍長,意境總不那么凝聚
3.散文詩中要隱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須通過形象來表現(xiàn)
總結(jié)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為了揚棄詩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謂揚棄,就是有選擇地保留.舍棄并進行某種轉(zhuǎn)化和提高)如詩的押韻、講平仄之過于硬僵的約束,如散文行文之過于分散、拖沓以至沒有節(jié)制等,為了吸取二者的優(yōu)點,如詩的濃縮、內(nèi)在的節(jié)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潑等,而試著以一種新的文體來表情達意。
詩歌講押韻,甚至講每節(jié)的行數(shù),乃至每行有整齊的字數(shù),在某種情況下,格律如果運用得當,可以使詩歌生色增輝;甚至如果脫離了一定的格律,詩不成其為詩。但在另外的情況下,格律的確成為一種“拖累”,而散文詩恰恰可以沖破這種“拖累”而自成格局。從某些散文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內(nèi)容過于繁雜,節(jié)奏過于遲緩等,散文詩又可以改正這些“缺憾”而同時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學特點,自成格局。
散文詩語言的內(nèi)在張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話一個小片段便能將思想的厚度升華到另一個高度。散文詩章里一個標點一個詞的運用,都會影響到整章散文詩的表達效果,所以嫻熟的語言應用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shù)。
進入課文
齊讀詩歌:對于散文詩要有更直觀的了解,就必須進入具體的文本閱讀,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朗讀一下散文詩的第一首《葉笛》
作者介紹: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散文、散文詩和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事業(yè),迄今已結(jié)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質(zhì)樸清新、饒有天趣,貯滿詩情畫意,是風景畫家、風俗畫家與抒情詩人才能的神奇統(tǒng)一。其《葉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國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冰心著文稱“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詩人的喜悅。”新時期以來,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純樸,具有更廣闊的歷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蘊,體現(xiàn)了大家之風范。
詩人何為?這是海德格爾提出的問題。我們本土的詩人有史以來緣于憤怒,當然也有一大批言志、載道的詩人。好詩大多出于前者,后者大多做的是添磚加瓦的事情,偶有好句,也屬精神殘廢。直到現(xiàn)代詩人的出現(xiàn),才似乎真正地跟個體心靈有關(guān)。30年代活躍于上海文壇的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經(jīng)常在《現(xiàn)代》雜志上發(fā)表作品,還有戴望舒等等。這是郭風藝術(shù)上的幸運,這是我們詩歌史上一個非常短暫的個體心靈自由書寫的黃金時節(jié),郭風有幸地在他們那受到了影響。以至郭風甚至可以在“1942年1943年,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艱難的年份,抗日戰(zhàn)爭進入到最后階段,日本侵略者更為猖狂,在中華大地,在東南亞,在太平洋……而郭風,卻在禮贊他的村莊、禮贊那兒的勞作與暮歸”,對此有論者認為“郭風這一時期脫離了斗爭生活……”,但有人回答:苦難中的郭風,實際上是通過如許的描寫,寄托了一種很強烈的對和平的渴望,對失卻了的家園,對被踐踏的村莊的遙想和懷念。
有人說這是郭風的懦弱,詩人本身就應是弱的天才,因為“詩歌并不教給人們?nèi)魏侮P(guān)于現(xiàn)實的東西,只有科學的陳述才有經(jīng)驗上的可證實的意義,而詩歌是不可證實的——每一首詩,每一件文學作品,都有一個自己營造出來的‘世界’,對于現(xiàn)實來說,這只是一個可能的世界。
解讀文本
詩人在《葉笛》中營造的是怎樣一個世界呢?首先我們要關(guān)注的是技巧
1.最明顯的就是“重復”
“吹出了……吹出了……”,從修辭角度說這是運用了排比。但這不僅僅是修辭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詩學的問題。這里的排比句式增強了循環(huán)往復的節(jié)奏感。葉笛沒有技巧只能發(fā)出一些單調(diào)的或者刺耳的聲響,可到了郭風的筆下就變得不同凡響了,他不僅吹出了節(jié)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鄉(xiāng)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鄉(xiāng)的豪邁……
2.接下來我們關(guān)注象征。
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種文學作品多采用。所謂象征,即借助某種具體形象以體現(xiàn)某種抽象思維以及情感。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隱喻對所愛者之思念和離情。如李賀的“可憐日暮嫣紅落,嫁與東風不用媒”(《南園》十三首之一)隱喻女子容華易衰之意。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并且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詩人運用這種藝術(shù)手法的技巧之高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藝術(shù)效果在于能夠賦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導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內(nèi)容顯得含蓄、深廣?!度~笛》中多次出現(xiàn)了“對于太陽的贊歌”,“太陽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幟的歌”以及“太陽的光明”,便是想通過象征的手法,以“太陽”隱喻光明的社會、時勢和人民的喜悅的心情。順便說一句,多次出現(xiàn)有關(guān)“太陽”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種光明的氣氛,增強我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效果。這種渲染手法,當然也是一種技巧。
3.看一下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這里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通感。
我國古典詩詞以及國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詩歌中往往采用這種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這就是把五官的感覺視、聽、味、觸以及心理感覺(意感)互相溝通起來描繪。(如王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就是把視覺(日光和青松)與觸覺(冷)溝通起來,描繪一種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新安吏》)就是把視覺(所見青山)溝通聽覺(泉水又轉(zhuǎn)化為哭聲)來烘托一種悲切的心境。)在《葉笛》中,就出現(xiàn)了那笛聲里有青草、龍眼花的香味和太陽的光明的詩句。把葉笛給人的感覺通過嗅覺和視覺表現(xiàn)。青草的香味(愜意悠然,親切輕松,鄉(xiāng)土氣味)和太陽給人的感覺是怎么樣的?(積極的,明亮的,溫暖的)
郭風常常感到《葉笛》這篇作品,還沒有完全表達出自己對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蘊藏的特有的詩的現(xiàn)象和詩意的深刻性,沒有準確地表達出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深刻的情感。其實他在詩歌中所營造的鄉(xiāng)土世界是比較成功的,鄉(xiāng)土的親切與詩意皆產(chǎn)生于距離,遠離故土的人才會產(chǎn)生親切的懷戀。所以這個詩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并不是現(xiàn)實的世界,是我們剛才說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談的是《葉笛》中有關(guān)“結(jié)構(gòu)”的技巧。
所謂結(jié)構(gòu),可否說是一種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內(nèi)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構(gòu)成一篇作品之和諧的藝術(shù)整體。以《葉笛》為例,它一共四節(jié),一、三兩節(jié)對稱,二、四兩節(jié)對稱;每節(jié)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體勻稱;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發(fā)展,排比句不求整齊,而追求與內(nèi)在節(jié)奏相適應的排列。另外,各節(jié)又成為各自獨立但又服從于全篇的小結(jié)構(gòu),各自追求自己的勻稱和變化。如果允許“現(xiàn)身說法”,《葉笛》的結(jié)構(gòu)似乎是從我國古典建筑得到某種啟示,或者說,它是仿照我國古代宮殿前后照應,東西對稱,基本整齊而又有一定錯落的構(gòu)造體系
總結(jié)
分析到這里,我們可以感受這是一首既有詩情又賦予技巧的散文詩,也具有當時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中難得的濃厚的泥土氣息和牧歌風味。這是一首意境極光明燦爛的詩歌。表達出的對于大自然,對共產(chǎn)黨,對國家對生活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也是真誠熱烈。其中的鄉(xiāng)土風情更是表達得幸福愜意。到此我們還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但是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是比較有意思的。我想提出來供大家思考一下。也許大家都對這樣的問題會忽略,這首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什么時候?(1959)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怎么樣的時期?(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國近百年歷史上少見的大饑荒時期。)這樣一提出來,也許有的同學會覺得這與詩歌中所營造的欣欣向榮的世界構(gòu)成了一個奇怪而強烈的諷刺。確實有人認為這是帶有附和時代共名的需要創(chuàng)作出來的。我們不在這里對此評論做評價。因為也有人這樣認為,作者是要營造一個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對于現(xiàn)實寄予很深刻的寄托和渴望。在那樣一個思想單純的年代,沒有必要去懷疑作者的熱情與熱愛,他們都是極真實誠懇的。這樣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我們很難判斷誰的更接近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
我再次想提出這樣的問題,只是想給大家一個概念,那就是一個作品的意義往往并不是局限于它的技巧,它的文字和文本本身。這樣一首散文詩放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也許就無法讓人津津樂道了。所以我們只有關(guān)注作品背后的東西,才能體味出更多的意味。
齊聲朗讀《花的世界》
作者介紹
1951年入伍,軍隊醫(yī)校畢業(yè),先任軍醫(yī),后為編輯,繼又調(diào)到軍區(qū)政治部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1964年轉(zhuǎn)業(yè),到下關(guān)市文化館工作。已提前退休,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195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
轉(zhuǎn)入課文
那家倫曾在《鮮花的靈語》中說“鮮花天然地體現(xiàn)出真、善、美的品性。即使是一片野地里的鮮花,也能讓在與它的心靈與心靈的傾訴中,生發(fā)哲情詩韻?!薄磅r花,天生地承鏈和傳播著大地的美麗。如若大地缺少鮮花,大地將是枯荒的。如若世界缺少鮮花,世界將失去多少詩、愛和美好。那時,連陽光、空氣和水都失去許多意義了。”不難感覺到詩人對花是有著極深的情感和喜愛的,
詩人還說過"鮮花天生的各不相同的象征意義,使它自然地在不同境地都合韻于人文世界。它承襲著信息,又傳導著信息。它的象征意義,從花萼的形象便定位了,它像一只精致造型的杯子,它收集著天地和人間的信息。天以陽光、空氣、雨露與它交流,地由根莖葉向它傳導,人以欣賞與它傳導。鮮花像人一樣,在贊美中才更美,即使這種贊美存于心臆,僅以目光深情注視———注視是相互的。因此,傾心賞花的人很美。"我們已經(jīng)從閱讀中初步感受了作者的贊美,花的世界又是通過怎樣的象征意義傳達花朵中所承載的信息和贊美的呢?這首詩歌采用了標序碼分章的結(jié)構(gòu)形式.每一章都選取了不同的側(cè)面,表達了不同的象征意義.
選取側(cè)面
象征意義
花的生命過程
無私奉獻的可貴品格
(生,死,眠,立,孕成)
花的四季(秋)
高格調(diào)的人格追求和奉獻精神
(花朵選擇在人間美麗的收獲季節(jié)綻開,不爭春不嘩眾,顯得情深意摯,平實成熟)
大雨中受洗禮的花
百折不撓,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大自然雨,風,雷,晨光,艷陽為背景,勾畫花朵旺盛的生命力)
花的顏色(紅)
對生命的獨特理解和禮贊
(紅色-赤誠,熱情)
山野小路上的小花
平凡,無私,真誠的品格
(“以不在人前炫耀”但有”無私地”用那真誠的心靈向世界傾吐一縷縷的芳香,因而使”人間變得更加美好……”這一章的第二段是點睛之筆,既是對無私精神的贊美,又是對世界充滿愛心的美好希冀.
總結(jié)
花的世界是一首譴詞有平易有不失華美的散文詩,使人在滿目異彩中體會到詩人熱愛生命的情懷.運用象征聯(lián)想將”花的世界”同”人的世界”建立聯(lián)系,進行褒揚溝通.就象詩人在鮮花的靈語中所說的是”合韻于人文世界”了.作者運用了許多人格化的動詞,形容詞刻畫,使之動感強烈.同時,讀者的視覺聯(lián)想,心理體驗,情感共鳴一齊豐富躍動起來.另外,為了加強動感,運用了夸張的擬聲詞”丁冬……”,制造了如同電影的”慢鏡頭”的視聽效果.花朵勃發(fā)的生命活力以及頑強的生長情態(tài)體現(xiàn)淋漓,意境也是很優(yōu)美的.
結(jié)語
今天這堂課,我們只是很簡單得對散文詩做了一下介紹.如果這45分鐘能多少給大家一點鑒賞散文詩方面的啟發(fā)的話,我覺得就足夠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是很主觀的.所以大家完全從詩歌中體味出自己獨有的意味來.這也是文學最有意思的地方.當你們憤怒,傷心,喜悅等等,很強烈的情緒的時候,說不定自己也能用文字宣泄出來.傳遞給更多的人,或者只是了以自慰.那應當是件極暢快的事情,希望有一天我有幸可以讀到你們很內(nèi)心很真實的作品.這是最最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