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魯教版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0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匯總(鄂教版)。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匯總(鄂教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匯總(鄂教版)
一、基礎知識:
1、作家作品:
宋濂,明代文學家,本文選自《宋學士文集》。朱元璋稱之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
2、題目含意:送給同鄉(xiāng)馬君則的一篇贈序。
3、重點字詞解釋:
(1)余幼時即嗜學:嗜喜歡,愛好.。
(2)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3)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4)弗之怠:怠,懈怠,不放松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5)走送之:走,跑。
(6)既加冠:已經(jīng)加了冠,到了成年。
(7)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擔心,憂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
(8)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嘗,曾經(jīng)。趨,奔向。先達,學術界的前輩。
(9)執(zhí)經(jīng)叩問:叩問,求教。叩,問.。
(10)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
(11)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里的是擁擠的意思。
(12)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13)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zhì),詢問。
(14)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cè)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
(15)或遇其叱咄:或,有時。叱咄,訓斥,呵責.。
(16)禮愈至:至,周到。
(17)不敢出一言以復:復,這里指辯解.。
(18)俟其欣悅:俟等待,等。
(19)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20)窮冬:嚴冬。
(21)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2)至舍:舍,學舍,書舍。
(23)僵勁:僵硬.。
(24)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
(25)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
(26)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27)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伙食。
(28)同舍生皆被綺繡:被,同披。
(29)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帶。
(30)腰白玉之環(huán):腰,掛在腰間.。
(31)右備容臭:容臭,香袋。
(32)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33)緼袍敝衣:破舊的衣服??A,舊絮。敝,破。
(34)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艷,羨慕。
(35)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二、閱讀理解:
⒈本文內(nèi)容:宋濂用自己當年艱苦求學的經(jīng)歷勉勵馬生刻苦讀書。
⒉本文寫法:對比。
⒊填空:文章開始寫(嗜學)與(家貧)的矛盾,解決辦法(手自筆錄)描述(借書)、(抄書)、(還書)的艱辛,勤奮刻苦導致的結(jié)果是(遍觀群書)。
4.從那些方面寫求教不易:⑴、路途遠;⑵、師道嚴
5.卒獲有所聞的原因:⑴、不辭辛苦;⑵、謙恭求師
6.寫借書的句子: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7.寫抄書的句子: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8.寫還書的句子: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9.寫跋涉之苦的句子:負篋曳屣,窮冬烈風
10.寫冷凍之苦的句子:足膚皸裂;四肢僵勁不能動。
11.寫衣食簡陋的句子:缊袍敝衣;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12.作者與富貴子弟作比較表現(xiàn)了什么?以求學為樂的高尚追求。
13.那些句子表現(xiàn)了他以求學為樂的高尚追求?以中有中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14.文中先寫自己少年求學的艱難與刻苦,目的何在?目的:激勵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作用:容易讓人接受作者所表達的中心。
15.宋濂年輕時代求學的艱辛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⑴、在鄉(xiāng)求學的艱難。⑵、遠學從師之苦。
16.為什么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17.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
求書難:手自筆錄;求師叩問難:趨百里外,謙虛謹慎;從師道路跋涉苦: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衣食生活苦:日再食,缊袍敝衣。
18.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19.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20.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21.課外積累。
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①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②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③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④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⑤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三、課后題提示:
1、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這樣做。
(1)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
家貧,但自己卻“嗜學”學習上“無書”和“無師”。求學艱難,窮冬時節(jié),穿行深山雪谷,“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一日粗茶淡飯只有兩頓.。
(2)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書于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觀群書.。
②苦無名師引導,長趨百里外,從師叩問。
(3)用精神上的富足戰(zhàn)勝了物質(zhì)上的貧困.從未動搖求學的意志.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致,得到。
②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走,跑。
③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益,更加。慕,仰慕。
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迹ε?。
⑤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到。
3、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遇老師叱咄則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我贊成宋濂的學習態(tài)度.因為宋濂從小就“嗜學”,成年以后,“益幕圣賢之道”,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成功的動力??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宋濂“以中有樂為足者”故可“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們要樂中學,學中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師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師固然重要,但也沒必要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而我個人認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師錯,學生也錯,學生沒有反駁的機會。所以,我們當遇到老師有錯誤的時候,應該大膽、有理、有禮地向老師提出,這樣,我們才可以和老師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關系。
相關知識
八年級下冊語文《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各行各業(yè)都在開始準備新的教案課件工作計劃了,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下冊語文《送東陽馬生序》知識點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謚號文憲。浦江人,漢族。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2相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xiāng)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態(tài)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3主要內(nèi)容
這篇文章是作者給同鄉(xiāng)后學的臨別贈言。在文中,作者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jīng)歷。勉勵后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4句式
倒裝句
1、弗之?。ǚ穸ň洌~“之”作賓語,動詞后置?!爸贝P錄的事?!案サ≈本褪恰安恍傅〕瓡@件事”。)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介詞(于)+名詞(家)=介賓作狀語是狀語后置原來應是每于藏書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
2、余則缊袍敝衣處(于)其間。
3、撰長書以(之)為摯。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冀教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送東陽馬生序》教案冀教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冀教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通過誦讀,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tài)度。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艱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可以由古今“勤學”的故事導入,也可以由勤學的名人名言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曾有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宋濂、劉基、高啟。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傳統(tǒng)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jīng)”“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zhì)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們學習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閱讀后也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會有深深的啟迪,讓我們一同走進作品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學生自查字詞,鞏固預習成果??山Y(jié)合課下注釋,學習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如:德隆望尊,稍降辭色,援疑質(zhì)理等等。有條件的可以用課件或投影出示字詞,便于講解識記。
2.教師導學
這是一篇贈序,序是文體名,內(nèi)容是作者給同鄉(xiāng)寫的臨別贈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讀文章,理解文意。(教師范讀或領讀,也可以在記憶十二法中,如“機械記憶”法、“畫面記憶”法、“聯(lián)想記憶”法等,選擇更適合課文的方法)
3.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①自由大聲朗讀;②看課下注釋自說自譯課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學習
a.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引導組織下,參照注釋,同桌合作,直譯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互相幫助,答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并補充總結(jié),同時提醒學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注意培養(yǎng)文言語感)
(三)深入研讀
1.教師導學
(學生可以自讀質(zhì)疑,也可以由教師歸納幫助理清內(nèi)容進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這么做?
c.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的經(jīng)歷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年幼家貧“無以致書”時,采用什么方法讀書?
e.作者成年求學時對老師是什么態(tài)度?
2.合作討論
(以上問題學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話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討論后學生發(fā)言,教師引導歸納達成共識)
a.作者遇到“家貧”“無書”“無師”“天寒”等等困難。
b.借書“手自筆錄”“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遍觀群書”獲得
知識,成為飽學之士。
c.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表達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
d.借書抄來讀。
e.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態(tài)度在于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br>
(四)拓展延伸
1.反饋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當堂背誦??梢圆扇☆I背、互背的方式進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不敢出言。談談自己怎樣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梢愿魇慵阂?,不強求答案統(tǒng)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b.你認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品質(zhì)?可以放開談,要有依據(jù)。
(五)小結(jié)作業(yè)
馬生得到此文,會想些什么呢?談談你讀《送東陽馬生序》的感想。
五、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少年:求學家貧好學勤奮
成年:從師艱難鼓勵期望
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九年級語文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上完了《送東陽馬生序》,感想頗多。讓我真切體會到,只有做了,才會認真的思考,才會有真正的收獲。
應該說,這堂課還是按照我原先的設想完成了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任務,也突出了我預設的重難點,但在抓住兩個特點方面,對文章特點還把握得不夠,對一些教學細節(jié)的處理上還有做得不夠好。如在文章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和細節(jié)描寫及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沒有體現(xiàn)出來。
自認為具體存在以下的問題:
1、文章特點還沒有分析到位。
在本節(jié)課中,計劃是要體現(xiàn)出文體特點和文章特點來上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體的特點,即根據(jù)文言文的教學特點,而將這篇文章的特點沒有體現(xiàn)出來。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選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但有些地方適當?shù)募右凿秩竞兔枥L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同時也有議論和抒情;二是文章細節(jié)描寫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文中將自己的生活和同舍生的豪華穿戴形成鮮明對比。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給人印象深刻。不僅渲染了當時求學的種種苦況,也反襯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和其求學精神的頑強。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對學生考試的指導意義也很大,可惜在教學中將之忽略了。
2、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不夠活躍。
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問題。很多同行都有這樣的感嘆:學生越是到了高年級,越是不愛在課堂上發(fā)言了。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七年級課堂熱熱鬧鬧,九年級課堂靜悄悄。但如果課堂上沒有學生的發(fā)言,總像缺少了點什么。這學期一開始,在九(1)班上課,學生也不怎么發(fā)言,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啟發(fā)、鼓勵。還有一點效果。后來到九(4)班上課,學生可以說是啟而不發(fā),他們似乎煉就金剛不壞之身,刀槍不入。僅管如此,我還是應該好好反思自身的問題,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還要加強學習。比如在八年級聽吳老師的課時,課堂氣氛就非常活躍,九(1)班吳老師上公開課的時候,學生的表現(xiàn)比在開學之初就要活躍多了,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3、練習處理得有點粗糙。
對于這節(jié)課的練習,自認為處理得有點粗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進行精心設計;二是講評得也很馬虎。
上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在上周末才定下來,本來按我的計劃,我是準備上作文的審題立意的,后來因為學校規(guī)定要搞同課異構,和本年級組劉老師一起商量確定了上課內(nèi)容。本周一,感冒得嚴重,所以在準備上匆忙了些。在講評上,我原來沒計劃安排學生上黑板演板。但后來感覺學生完成得比較快,有時間,加之對學生還是不是很放心,所以還是指名了學生上臺演板。在演板的過程中確實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但由于已經(jīng)下課,講評的時候有些細節(jié)沒有關注到。比如對“以心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這奉不若人也”這個句子,當時只發(fā)現(xiàn)學生把“以”字翻譯掉了,卻沒有發(fā)現(xiàn),其實這個句子還應補充一個主語“我”。
認真做一點事,靜下心來做一點思考,總會有一點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