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wǎng)
中國禮儀文化文化常識
中國禮儀文化文化常識(集合2篇)。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tài)、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禮儀文化文化常識 篇1
古代的“禮”文化
在封建時代,禮是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和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xiàn),是維護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jié)儀式。作為道德
規(guī)范,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shù)牡匚?。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zhì)的修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èi)容,不斷的發(fā)生著改變和調(diào)整。
古代的“禮”文化“(二)
“禮”的含義比較豐富,其跨度和差異也比較大?!岸Y”的含義,按枟辭海枠中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本來的含義是敬神,后引申為表示敬意的統(tǒng)稱。如敬禮、禮貌。
(2)泛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貴族的等級制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
(3)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如典禮、婚禮、喪禮。
(4)指禮物。如送禮、禮品、禮單。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禮”的內(nèi)涵已經(jīng)有了延伸和擴展,在許多場合它已成為“禮貌” 、“禮節(jié)” 、“禮賓” 、“禮儀”等的代名詞。因此,禮是表示敬意的通稱,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并約束自己行
為以示他人的準則。禮屬于道德的范疇,是社會公德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會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社會用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的總和。禮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著人們的'道德觀念,確定著人們交往的準則,指導著人們的行動。在社會生活中,人人以禮相待,互尊、互愛、互諒,并成為自覺的行動,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
儒家對禮的闡述與觀點,禮文化(三)
儒家認為理想的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nèi)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這就是禮。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guī)范,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guī)范,便將如周內(nèi)史過所說的:“禮不行則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極端重視禮在治理國家上的作用,提出禮治的口號。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從這些話里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
系,國之治亂系于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禮記》中對禮的詮釋,古代“禮”文化(四)
禮既是富于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guī)范,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左傳·莊公十八年》)。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于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否則就是非禮。
在家族中,父子、夫婦、兄弟之禮各不相同。夜晚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問安,出門必面告,回來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門的中央,不蓄私財,是人子之禮。只有通過不同的禮,才能確定家族內(nèi)和社會上各種人的身份和行為,使人人各盡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便是此意。
《禮記》說“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nèi)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
其施”,可見其范圍之廣,“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
中國禮儀文化文化常識 篇2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其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禮強烈地影響和制約著中國人的思想言論和行動。重禮儀、守禮法、行禮教、講禮信、遵禮義已內(nèi)化為一種民眾的自覺意識而穿于其心理與行為活動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鬃拥摹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著名思想家顏元的“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禮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長。
禮之產(chǎn)生,可以溯到遠古時代。首先它是人類協(xié)調(diào)主客觀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倫秩序是禮產(chǎn)生的最原始動力,人們?yōu)樯婧桶l(fā)展相互依賴,逐步積累和自然約定出一系列“人倫秩序”,這是最初的禮,后又有“圣賢之人”如黃帝、堯、舜、禹等為“止欲制亂”而制禮,身體力行為民眾做榜樣,從而使禮在“維穩(wěn)制亂”中發(fā)揮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們更加遵禮尚禮。其次,禮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動。遠古時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低下,無法解釋和征服自然現(xiàn)象與自然力,于是人們把關于人的靈魂觀念擴大到他們所接觸的自然界萬物,從而產(chǎn)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開始用原始宗教儀式等手段來影響神靈,如祭祀、崇拜、祈禱等,期望以虔誠感化和影響自然神靈,以使其多賜福少降災,原始的“禮”便產(chǎn)生了。
結合文化和禮之起源,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一)禮之本意為敬神,后引申為表示敬意所應具有的態(tài)度,即禮首先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人對己的尊重和敬意時的態(tài)度。
(二)禮是一系列動作,是使內(nèi)在敬意的態(tài)度外在表現(xiàn)化的動作。即通過一定的.動作表達自己內(nèi)心對人對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禮是一種程式或儀式。通過多樣性的儀式,表現(xiàn)出行禮人對人對己的敬意、愛戴和重視。
(四)禮還是用來表示慶賀或敬意的物品。
禮,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
核心提示
1.國學大師錢穆說過,中國文化說到底是一個字,就是禮。禮是中國人一切行為的準則。
2.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禮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等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離開了禮來談中華文明,則無從談起。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以衣冠文物標榜國家文明的特色,舉世所無。中國人的治國方略,經(jīng)過諸子百家的爭鳴與論辨,最終走上禮治的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禮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等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們學習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不能不對禮樂文明有所了解。
禮是“修、齊、治、平”的大經(jīng)大法
周公制禮作樂,中國文化的底蘊從此得以確立,其后經(jīng)過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揚,成為博大精深可以經(jīng)緯萬方的巨大體系,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jīng)大法。
首先,天人關系屬于禮。人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如何與萬物相處,在古代中國都是以禮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的。我們讀《禮記·月令》,上面逐月記載著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氣象與物候的變遷周期,動物與植物的成長過程,社會生活的各種規(guī)范。要求人們愛惜森林資源,保護幼小動物。那時的人口比今天少得多,資源比今天豐富得多,但儒家已經(jīng)意識到人與宇宙萬物必須共存共榮的道理,這是何等的胸懷與卓識!
其次,國家典制屬于禮。在中國文化中,制訂符合道德理性的國家制度稱為“制禮作樂”,好的制度被破壞了稱為“禮崩樂壞”。禮是經(jīng)邦治國的大經(jīng)大法,無禮則無從措手,成為社會賢達的共識,有關的論述觸目皆是,如《左傳》引君子云:“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笨追f達疏云:“國家非禮不治,社稷得禮乃安,故禮所以經(jīng)理國
家、安定社稷。以禮教民則親戚和睦,以禮守位則澤及子孫?!弊哟笫逭f:“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jīng)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避髯诱f:“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睂⒍Y譬之為治國的衡、繩墨、尺寸,乃是規(guī)范一切的標準。
治國理念的實現(xiàn)也必須通過禮。再好的治國理想、理念,只有通過禮儀,才能層層推進,逐步變成現(xiàn)實,這個道理《禮記》上說得非常清楚: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聦W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這段話的意思是,道德仁義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沒有禮就無法成就。教育民眾,端正風俗,沒有禮就不能完備。紛爭辨訟,沒有禮就不能判別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倫理的基礎,沒有禮就無法確定。班朝治軍,居官執(zhí)法,沒有禮就沒有威嚴的氣象。祭神敬祖等,沒有禮就無法誠敬莊嚴。一言以蔽之,沒有禮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禮治法治在“交鋒”中決出主次
自古以來,治國之道就有法治與禮治之爭,兩者孰優(yōu)孰劣,在先秦就有論辯。
我們先來看看法家的理論。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申不害、慎到,后期是韓非。商鞅重法,主張法律公開,嚴格依法行政,“法不阿貴,一斷于法”,不管是卿相、將軍,還是庶人,只要不聽王命、違反國家禁令者,一律“罪死不赦”,主張“刑九而賞一”,多用刑,慎用賞?!?6gh.coM 合同范本網(wǎng)】
申不害強調(diào)“術”,就是君王駕馭臣民的權術,要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使他們努力工作,不敢偷奸?;煌瑫r要寡言少語,給人以高深莫測、無從捉摸之感,這樣就可以掌控局面。
慎到也主張“事斷于法”,官吏守法,人民為法所役使。同時,他又提出了“勢”的觀念。他說,堯如果是無權無勢的普通人,那他連鄰居也使喚不動;他南面而稱王了,才得以號令天下。因此,地位和權力特別重要,君王務必要很好利用這個“勢”。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理論基礎是人性好利。他說:種地很辛苦,為什么還有人種?那是因為想致富。打仗很危險,但還有人愿意去,那是想立功。造車的人希望人人富貴,那樣就有錢去買他的車。賣棺材的人希望天天死人,那樣他才有生意。他又說,臣下用效死力的方法與國君做交易,國君則陳列各種爵祿與臣下做交易,彼此之間哪有什么君臣如父子關系?都是在權衡這場交易是否合算。所以,君主要善于用“利”來調(diào)動臣民的積極性,使他們服服帖帖地成
相關推薦
更多>-
最新宗族禮儀古代文化常識(錦集3篇) 宗族禮儀古代文化常識 篇1在古代,很多禮儀都是帶著濃厚的迷信意味,比如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等,這些都是平民百姓都了解的禮儀常識。對于信封鬼神之說的古代人來說,這種事情他們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禮儀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的體現(xiàn)形式。中國古代的禮儀可以分為政治和生活兩...
-
2018中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總結:風俗禮儀相關常識 2018中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總結:風俗禮儀相關常識 【春節(jié)】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jié),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
-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01-18
- 中考歷史資料: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05-24
- 關于中國禮儀的常識十三篇03-04
- 古代文化常識之三10-30
- 文化中國作文02-23
- 中國餐桌禮儀的常識十篇07-04
- 高二語文古代文化常識01-05
- 最新商務介紹禮儀常識(集合十五篇)02-08
煙草客戶經(jīng)理演講稿02-10
- 最新古代文化常識禮儀02-10
- 關于雷鋒精神的感受02-10
- 職業(yè)危害課件(實用7篇)02-10
- 滎陽市春節(jié)文化活動(精華七篇)02-10
- 2025桌面安排工作總結(精品14篇)02-10
- 最新微信喪事通知(系列十篇)02-10
- 有創(chuàng)意的納新宣傳語02-10
- 有關歐美禮儀文化常識優(yōu)選02-10
- 想見娃的心情句子(錦集112句)02-10
- 柜組主任的述職報告(收藏6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