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8-17中考物理備考知識點:摩擦力公式、壓力單位、壓力單位換算。
中考物理備考知識點:摩擦力公式、壓力單位、壓力單位換算
F=μ×FN
阻礙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摩擦力分為靜摩擦力、滾動摩擦、滑動摩擦三種。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發(fā)生滑動時,接觸面間產生阻礙它們相對運動的摩擦,稱為滑動摩擦?;瑒幽Σ亮Φ拇笮∨c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大小和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物體接觸面越粗糙,產生的滑動摩擦力就越大。增大有利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壓力的大小等。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①減小壓力②使物體與接觸面光滑③使物體與接觸面分離④變滑動為滾動等。
壓力單位,在物理學方面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為帕斯卡(簡稱帕字母為“Pa”)。JaB88.cOm
在中國,我們一般把氣體的壓力用“公斤”描述(而不是“斤”),單位“kg·f/cm2”,是一公斤壓力就是一公斤的力作用在一個平方厘米上。
壓力單位換算
1標準大氣壓=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6m水柱。1標準大氣壓=101325N/㎡。(在計算中通常為1標準大氣壓=1.01×105Pa)
如果要做精確計算,關系如下:
壓力換算關系:
1達因/平方厘米(dyn/cm2)=0.1帕(Pa)
1托(Torr)=133.322帕(Pa)
1毫米汞柱(mmHg)=133.322帕(Pa)
1毫米水柱(mmH2O)=9.80665帕(Pa)
1工程大氣壓=98.0665千帕(kPa)
1千帕(kPa)=0.145磅力/平方英寸(psi)=0.0102千克力/平方厘米(kgf/cm2)=0.0098大氣壓(atm)
1磅力/平方英寸(psi)=6.895千帕(kPa)=0.0703千克力/平方厘米(kgf/cm2)=0.0689巴(bar)=0.068大氣壓(atm)
1物理大氣壓(atm)=101.325千帕(kPa)=14.695949400392磅力/平方英寸(psi)=1.01325巴(bar)
精選閱讀
初二物理《長度單位的換算》知識點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長度單位的換算》知識點”,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物理《長度單位的換算》知識點
知識點總結
學習長度的測量是為了我們進一步的學習物理,在學習長度的測量時,要知道長度的常用單位以及她們之間的換算:
而且要掌握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需要注意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測量數(shù)據(jù)的誤差分析。同時要掌握幾種特殊的測量長度的方法:累積法(積短為長測量,再除以段數(shù))、替代法(以輪代尺)、輔助工具法(測硬幣直徑的方法)。
常見考法
經常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長度的換算以及常見物體長度的估測,以探究題的形式考查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實驗的誤差分析。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刻度尺來理解長度的測量。
誤區(qū)提醒
1、長度單位的換算要準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確理解。
【典型例題】
例析:
使用刻度尺時,下列做法中錯誤的是()
A.刻度尺不能歪斜使用
B.零刻度線已磨損的刻度尺不能使用
C.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D.尺子刻度線與被測長度線緊貼放置
解析:
正確使用刻度尺,應做到“五會”:
(1)會認:對刻度尺必須有以下三點了解后才能使用
①零刻線的位置:如零刻線磨損,可選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測量起點。
②量程:又稱測量范圍,即刻度尺一次能測量的最大長度。如被測長度超過量程,可重復使用刻度尺或換用其它大量程的測量工具。
③分度值:又稱最小刻度。刻度尺上兩條相鄰刻線間的距離。其值應包含數(shù)字和單位兩部分。
(2)會放:使用時應將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緊貼被測物。
(3)會看:讀數(shù)時視線應經過被測物體末端與尺相交的位置并與尺面垂直。
(4)會讀:根據(jù)刻度尺的分度值讀出準確數(shù)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會記:記錄測量數(shù)據(jù),應記錄準確數(shù)字,估讀數(shù)字和所記錄數(shù)據(jù)的單位。
答案:B。
初中物理長度單位的換算知識點(二)
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0,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為1000;
分米與厘米的進率是10,分米與毫米的進率是100;
厘米與毫米的進率是10
1m=10dm1dm=10cm1cm=10mm
1dm=0.1m1cm=0.1dm1mm=0.1cm
1m=10dm=100cm=1000mm1dm=10cm=100mm
1mm=0.1cm=0.01dm=0.0001m1cm=0.1dm=0.01m
千米與米的進率是1000
1km=1000m1m=0.001km
典型例題
答案:解:根據(jù)分析連線如下:
解析:一枚釘子比較短,長度用毫米作單位;一幢大數(shù)比較高,就用米作單位;一張床的長度用米或分數(shù)作單位,要看所給的數(shù)據(jù)再選用計量單位;從北京到廣州路程比較遠,應用千米作單位.
中考物理備考知識點:內能公式
中考物理備考知識點:內能公式
1.分子動理論:①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②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無規(guī)則運動;
③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擴散現(xiàn)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①分子運動的快慢跟溫度有關;②氣體擴散的最快,液體較慢,固體最慢)
3.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發(fā)生擴散現(xiàn)象
4.①固體和液體能保持一定得體積、物體很難被拉長是因為:分子間有引力
②固體和液體很難進一步被壓縮是因為:分子間有斥力
5.內能(俗稱熱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內能的單位:焦耳(J)(各種形式的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6.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7.內能的大小和溫度、質量、物態(tài)有關
(同一物體,在相同物態(tài)下,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內能越大)
8.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①做功(實質:內能的轉化)例如:冬天冷了搓手
②熱傳遞(實質:內能的轉移)例如:冬天對著手哈氣
5.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的多少.(單位:焦耳)
6.①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放出熱量,內能減少.
②物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外界對物體做功內能增加.
7.比熱容是表示物體溫度變化是吸熱和放熱本領大小的物理量.
8.比熱容(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其單位:焦耳每千克攝氏度J/kg·℃)
9.c水=4.2×103J/kg·℃(水的比熱比較大)
物理意義:1千克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千克.
14.熱量的計算:Q=cmΔt
Q---------吸收(放出)的熱量--------焦耳(J)
c---------比熱--------焦耳每千克攝氏度(J/kg·℃)
m--------質量--------千克(kg)
Δt-------升高(降低)的溫度--------攝氏度(℃)
15.為什么沿海地區(qū)比內陸地區(qū)溫小?
沿海地區(qū)離海洋較近,多水,內陸地區(qū)離海洋較遠,多沙土.由于水的比熱容比沙石大,白天吸收相同熱量時水升溫少,夜晚放出相同熱量時水降溫少,所以沿海地區(qū)比內陸地區(qū)的晝夜溫差小.
16.人類利用內能的過程:化學能(燃料)內能機械能
17.內燃機是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18.內燃機工作的四個沖程:①吸氣沖程
②壓縮沖程(機械能內能)
③做功沖程(內能機械能)
④排氣沖程
19.燃料的燃燒是一種化學反應,在燃燒過程中,化學能內能
20.燃料的熱值(q):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單位:焦耳每千克(J/kg)
21.熱量計算:Q=qm(q=Q/mm=Q/q)
Q--------熱量---------焦耳(J)
q---------燃料的熱值-------焦耳每千克(J/kg)
m--------燃料的質量--------千克(kg)
22.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
(設法利用廢棄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23.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轉化.
2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消滅,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注: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25.一種能的增加,總伴隨著另一種形式能的減少或者從另一物體轉移而來.理想氣體的內能E=inRT/2i-單原子氣體取3,雙原子氣體取5,三原子氣體取6n-物質的量R-理想氣體常數(shù)T-熱力學溫度.其他物質的計算公式非常復雜.這里僅給出理想氣體的內能計算公式.
中考物理備考知識點:浮力公式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究竟有沒有好的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為此,小編從網絡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考物理備考知識點:浮力公式》,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中考物理備考知識點:浮力公式
假設有一正方體沉于水中,
F浮=ρgh2*S-ρgh1*S(浸沒在水中)
=ρgS*Δh
=ρ液gV排(通用)
=G排液
當物體懸浮或漂浮時,F浮=G物=m物g
說明
(1)h2為正方體下表面到水面距離,h1為正方體上表面到水面距離,Δh為正方體之高.
(2)“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F浮=ρ液gV排的公式推導:F浮=G(物體所受重力)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3)給出沉浮條件(實心物體,如果是空心物體,則下面公式中的密度表示物體的平均密度,即物體的總質量除以總體積得到的結果)
對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
1.若F浮G物,即密度(物)ρ液,沉底,G物=F浮+F杯底對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露排比公式
如果漂浮(這是重要前提!),
則:ρ物∶ρ液=V排∶V物.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變形公式
1.(ρ液-ρ物)∶ρ液=V露∶V物
2.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證明:∵漂浮
∴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四種公式
示重法:F浮=G-G1(空氣中重力減去在水中的重力)(用彈簧測力計)
公式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完全浸沒)
漂浮法:F浮=G物(又叫平衡法)
原理法:F浮=F↓-F↑(上下壓力差)
特例:當物體和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即物體下部沒有液體.此時物體沒有受到液體向上的壓力,即F浮=0
阿基米德原理
物體浸在液體中排開液體的重力等于物體浸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