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山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1-07-17《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8。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8”,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8《在山的那一邊》教案
教學目標:
1、扎實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2、訓練詩歌的朗讀能力,形成初步的語感。
3、嘗試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品味詩中重點字詞及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聯系生活實際加深理解。
4、從本文的學習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養(yǎng)學生面對理想的正確態(tài)度。
教學重點:
1、理解“山”和“?!钡纳羁毯x。
2、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著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么東西呢?(請4、5位同學起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剛才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共同的目標。(用課件打出這一句話。)
二、朗讀5’
那么,處在崇山峻嶺當中,幾乎是與外面的世界隔絕的孩子們,他們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家新的這首詩歌《在山的那一邊》,一起來探討他們的理想,看看從中能得到什么對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啟發(fā)?,F在請同學們仔細的聽朗讀,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首詩中,有哪些句子、詞語是值得我們三思的,把它們找出來。
播放完后,說明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詞意和句子停頓。然后由學生自己朗讀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詩歌
1、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一邊》,那么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邊是什么?
(2)、為什么作者會這樣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因為大山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這里就涉及到了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經歷。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huán)抱著的群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為一個充滿著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于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并為著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后來,他把在探尋和奮斗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于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因此我認為這篇課文對于你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并培養(yǎng)自己為理想不懈努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F在就請大家把剛才找到的,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句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蘊涵著什么樣的含義。
(4)、品味重點句子。由學生自己來找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并補充其他沒有找到的。(在課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連接,以便課堂上靈活運用。)
詳細見書上的筆記。
(5)采用討論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钡暮x。【36GH.cOm 合同范本網】
相關閱讀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6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6》,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6 1、《在山的那邊》2004年9月 5日星期 課型:講讀課 設計者: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fā)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斗的情懷。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置:
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注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里交流。 課前二分鐘: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課文導入: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導入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fā)芽,結果的。
(導入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对谏降哪沁叀愤@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币廊贿b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迸c“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敝傅氖抢硐氲木辰?;“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2、 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5、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后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后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jié),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后,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布置作業(yè):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后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5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5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4、體會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5、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6、樹立理想,并培養(yǎng)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
3課時。9·5第1課時,9·6(星期二兩節(jié)連堂)第2、3課時。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要點】通過朗讀,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著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為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么東西呢?誰來說說你們的理想?就是你們以后希望從事哪一項工作?為什么?
……
看來同學們都有理想、有目標??!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共同的目標。
說實話,其實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還真沒好好想過以后準備干什么。因為我們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讀完小學就考初中,讀完初中考高中,讀完高中考大學。我也沒想過要是考不上要怎么辦,幸好該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我看過一篇報道,是一個記者問一個牧童:你為什么放牛?牧童說,攢錢。記者再問:攢錢干嘛?牧童說,娶老婆。那,娶老婆干嘛?牧童說,生娃!生娃干什么?牧童想了想,說:生娃,放牛!我那時候就感覺這牧童很可悲,我說不上自己以后要干嘛,真要問我有什么理想的話,那就是不要像那個牧童一樣!
幸好,我發(fā)現真像那個牧童這么想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的人還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篇課文,說的就是一個邊遠山區(qū)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大家翻開課本第2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在山的那邊》(板書題目、作者)。這首詩呢,是作者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成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山的那一邊是什么;一起來探討,來自邊遠山區(qū)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們能從這當中得到什么啟發(fā)。
二、檢查預習
1、之前已經安排大家回去預習課文了,現在大家先集體朗讀一遍課文,完了我找兩位同學上來給加點字注音。理解詞義。
癡想 隱秘 凝成 誘惑 海潮 喧騰 攀上 一瞬間
癡想——發(fā)呆的想。
隱秘——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誘惑——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沸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找同學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讀后感。
三、朗讀訓練
1、老師范讀。
2、各自練習朗讀,用斜線劃出停頓,用圓點標出該讀重音的詞語。
3、分別找兩個同學朗讀兩大部分,大家點評。
4、集體朗讀。
第2課時
【教學要點】探究關鍵詞蘊涵的意義,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
四、課文研討
(一)局部品味:詞句理解,問題探討(學生提問為主,而后補充)。
1、如何理解“癡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發(fā)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3、“鐵青著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拔摇迸郎仙巾?,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5、“哭”蘊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么?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么能扎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里似懂非懂的神態(tài)。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8、為何隔著崇山峻嶺,作者還能聽到海的“喧騰”?—— 作者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9、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在體驗失敗或者挫折以后,要總結出自己如何去面對現實。所以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10、“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jié)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zhàn)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11、“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12、在第二節(jié)詩中,“一次次”變換著出現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寫出了“我”對“追尋”的一種怎么樣的精神?——執(zhí)著。
(二)概括兩節(jié)詩的內容:提問、總結。
1、第一節(jié)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jié)詩,寫了我長大后。
2、第一節(jié)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jié)詩,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
3、第一節(jié)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第二節(jié)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
板書:
第一節(jié):童年時——現實中的“山”,媽媽說的“?!薄胪?、困惑
第二節(jié):長大后——“山”象征困難,“海”象征信念——拼搏、奮斗
(三)整體感知:揭示詩歌的象征意義,體現的哲理。
1、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么,山的那邊究竟是什么呢?——海。(板書:山——海)
2、“山的那邊是?!?,這個“?!笔窃鯓拥摹昂!蹦??在詩歌中找答案?!坝眯拍钅傻暮!?、“全新的世界”。(板書:信念、全新)
3、為什么說?!笆怯眯拍钅傻暮!?,海是“全新的世界”?課文的導讀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大家想想這個問題。(揭示“海”的象征意義)
舉例子說明:大家到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沒有?知道這些著名學府是怎么樣的嗎?這些大學的校園里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說,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保凰哉f,“?!笔亲髡咧饔^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里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說的“?!笔侵溉怂非蟮淖罱K目的,或者說奮斗目標,即理想。(板書:?!獖^斗目標、理想的象征)
4、既然說“?!笔且粋€“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山。(板書:山)
5、“山”又有何特點呢?——“鐵青著臉色”、“無數座山”。(板書:鐵青、無數)
6、“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說明:為什么說山是“鐵青”和“無數”的?揭示“山”的象征意義。
鐵青: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要實現理想,得克服長期性和艱巨性。人們起初往往對此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復多次。隨著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由此可見,“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板書:困難、挫折)
板書設計:
山 海
鐵青、無數 信念凝成、全新的世界
奮斗之路:漫長、艱巨
困難、挫折 理想、奮斗目標
實際生活的世界 想像性的世界
封閉、灰暗、壓抑 開闊、光亮、自由
第3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五、體驗和反思
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后,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于》,我們課后,第5頁,有這篇文章的摘錄。他在文章中說道:
這里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钡南笳饕饬x。(板書: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
為什么作者會寫成這么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后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大家來聽我讀上一段: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革”和上山下鄉(xiāng),在“文革”結束后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yōu)槔硐胫髁x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yōu)榛脺绲囊淮@硐胫髁x培養(yǎng)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后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對同代人的這種了解,我在這首詩的后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后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后那“最終的?!苯K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可以說,最后一節(jié)詩簡直是人生格言。同學們可以把它抄到資料積累本上,慢慢回味。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形式:
1、前后四人分小組討論,各小組推舉一人記錄討論內容,并回答。
2、堂上練筆,題目參照第5頁,研討與練習三。
六、課外作業(yè)
1、熟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2、第5頁,研討與練習三。
3、《每日五分鐘》第1課。
七、教學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yǎng)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囊馑肌?br>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jié)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jié)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钡暮x,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jié)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jié)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钡纳羁滔笳饕饬x。
?、谟懻?,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僖龑W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谌嗉で辇R讀。
小結,布置作業(yè)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保瑸榱诉@個“?!保瑥默F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诓贾米鳂I(yè)。
a.根據“山”與“?!痹谖闹械暮x,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睘轭}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點評
本教案簡潔、明晰,在設計中緊緊抓住詩歌這種體裁特點,采用朗讀教學法,在朗讀中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意境,在朗讀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這一步步,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合作完成的。在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老師只起引路、搭橋、鼓勵作用。結合學生自身生活體驗的反思的活動,也體現了新課程密切聯系生活,啟迪學生思維的特點。